查看: 15|回复: 0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精选17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  第6课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的三条战线;西线的三大战役: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德军两线作战;俄国革命和退出战争;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思想教育:①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②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促进了大战的结束。
  3.能力培养:①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一论断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难点:大战的性质;战争与革命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提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形成后,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和军备竞赛,竞争日益激烈;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斗争,终于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今天我们讲“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1.奥匈皇储遇刺
  巴尔干半岛是欧洲南部的三大半岛之一。它深入地中海,离非洲亚洲都很近,像一块可以欧洲通向亚非大陆的跳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两大军事集团争相插手巴尔干半岛,于是巴尔干就成了欧洲的“火药库”,只要有一个偶发事件,就会引起战争。这一事件就是“萨拉热窝事件”。19xx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大街上,发出两响震惊世界的枪声,正在此地访问的奥匈帝国皇太子遇刺身亡。斐迪南大公的访问,带有明显的挑衅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了他。这就给奥匈帝国的出兵带来了口实。于是,德、奥便以此为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巴尔干这个火药库,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德奥挑起大战:19xx年7月
  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决定以此为借口对塞宣战;德皇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表示坚决地支持;而俄国则支持塞尔维亚并宣布全国实行总动员。提问:①奥匈何时向塞宣战?②交战双方是哪些国家?意大利本为同盟国成员,但它出于自身的利益,战争初期宣布中立,后来又转向协约国方面对德奥宣战。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卷入了战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几次重大战役”的情况。
  二、几次重大战役
  1.欧洲三条战线
  指导学生看《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找出英、法、俄和德、奥的位置,指出:德、奥处于四面被围的境地,必须三面作战。在这三条战线中,西线和东线,起了决定作用。西线的战争,我们主要讲一下“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2.马恩河会战
  早在19xx年,德国就作好了速战速决称霸欧洲的计划:把兵力集中在西线,在四周至六周内打败法国,然后集中主力回击俄国,预计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19xx年8月,德军攻入法国,直逼巴黎。9月5日至10日,英法军与德军在巴黎东北部的马恩河附近摆下了战场,双方投入兵力达150万人,战斗十分激烈。结果,德军惨败,被迫后撤。这一战役使德军原先制定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此后西线战事呈对峙状态。德国最害怕的局面出现了。那么,这一年东线的情况如何呢?
  3.19xx年~19xx年的东线
  19xx年的8月,俄军攻入东普鲁士,迫使德军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德军陷于同时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一年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双方亦成对峙状态。19xx年,德奥把战略重点放于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争。但是,俄军没有被彻底打垮,德国的计划再次落空。19xx年,战争的重心又转到西线。于是,出现了更为激烈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4.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19xx年是关键的一年,双方都想给对方致命的一击,赢得战争。德国为了摆脱被动局面,调动25万兵力,向法国要塞凡尔登发动了猛烈进攻。凡尔登是通往巴黎门户和法军阵线的重要中枢。如果凡尔登失守,法国将受到致命的打击。2月下旬的一个早晨,凡尔登血战开始了,德军在战场上首次使用了毒气,法军一时难以招架。就在这时一个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双方再次发生激烈战斗,一名法军炮兵准备发射炮弹,发射炮弹也需要计算,计算角度、射程。而这名炮兵由于慌乱,计算好一会儿,也没算出来。指挥官在旁还一直催他。这名炮兵也急了,胡乱算一个数据,就把这枚炮弹发射出去。结果击中了德军的一个秘密火药库。从此法军转入了主动,开始了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这次战役,双方伤亡人数共计70多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7月初,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索姆河大战。这场站役,英国首次使用了自己的新式武器——坦克,德军惊恐万状。11月,战役结束,双方共伤亡近130万人。
  三、1917年的几件大事
  这一年哪两件大事最有影响呢?(学生答: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
  1.交战双方的危机
  (讲述19xx年冬季交战双方的危机,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指出)俄国的情况最为严重,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革命就在这个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上首先爆发了。
  2.俄国革命
  19xx年底的俄国,前线缺乏给养,军需品更是奇缺,有时三人合用一支枪。没有吃的,士兵只得空腹上阵。后方粮食奇缺、没有面包、物价飞涨。这都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人民的反战情绪日渐高涨。战争引起了革命。1917年俄历2月,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然而,二月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对内没有解决人民的“面包”问题;对外没能退出战争给人民带来和平。于是,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毅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同一年美国对德宣战。
  3.美国参战
  战争初期,美国宣布“中立”。战争的前两年,美国在中立的幌子下,与交战双方各国作买卖,大发横财,工业总产值猛增,从一个债务国,一变而为债权国。到参战前,美国已向协约国贷款23亿美元。俄国二月革命后,美国害怕俄国退出战争会导致协约国的失败,美国在协约国的贷款就会付诸东流。1917年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连中立国的船只也在攻击之列,企图使英国迅速屈服。然而,它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给美国的参战找到了口实。美国就以反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为借口,对德宣战。此时大战已进行了两年多,双方都已筋疲力竭。美国此时参战,实属坐收渔人之利;另一方面也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加。由于美国的参战和交战各国人民的革命,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
  1.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特别是同盟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加速了大战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部分)那么,这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呢?它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呢?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它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抗击奥匈侵略属于民族自卫战争,是正义的,但它只有从属意义,改变不了整个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2  ~XX学年上学期汇报课材料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授课人:王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的结果,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2)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通过演示照片、形势图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学法引导]
  理解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让学生掌握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历史地图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图片资料等相关多媒体
  [教学的基本思路]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和本课的主要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关的材料以及有利于突破知识点的针对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主动参与意识,通过讨论,师生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师生民主交流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课堂教学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然过渡到本课上来)
  2)导入新课:
  战争并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流,但一说起战争就让人记忆犹新,深恶痛绝。因为它有巨大的破坏性,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板书)
  1、教师给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一战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
  (提问)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
  生1:做的对,对侵略者就要这样给他点颜色看看。
  生2:普林西普的行为太冲动,刺杀不会解决民族矛盾,只会导致大战的迅速爆发,加重民族的灾难。
  (教师指点)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刺杀行动不是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做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是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2、巴尔干半岛危机
  (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长期以来由于列强之间的争夺和其他复杂因素,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奥匈决定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萨拉热窝事件”就成了点“火药桶”的这粒“火星”。
  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
  3、大战的爆发(板书)
  (学生概述大战爆发经过)经过与德国策划,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碟,并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炮击贝尔格莱德市,塞尔维亚被迫应战。在接下来的一周内,德、俄、法、英四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大战爆发了。
  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奥匈;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一方。(由学生评价意大利的参战)
  (学生讨论)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
  (教师指点)萨拉热窝事件后德奥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首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俄、法、英相继加入战争,意大利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4、分析大战的性质
  结合p134动脑筋分析一战性质。
  三、大战结束(板书)
  1,大战的结束(板书)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协约国胜,同盟国败。
  2、结合幻灯片分析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
  3、战争的危害
  (1)凡尔登战役 (19xx年)
  介绍凡尔登要塞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134页小字本页插图“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激情导学,制造气氛。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学生谈论图片包含内容和看图后的感想)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2)、谈谈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沉重苦难,历史4年牵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 造成重大物质损伤和人力伤亡。)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小结(幻灯片 )
  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五、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5分钟)内完成。
  六、板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前的世界: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爆发的根本原因)
  ↓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
  战争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导火线)
  19xx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战争结束:            空前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3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20年代英国的经济状况,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威斯敏斯特法的颁行;20年代法国的经济状况及外交政策;意大利经济危机及法西斯上台;2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金元外交;战后日本的经济状况及其内外政策;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观点,把握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特点的能力。
  2.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及内外政策的分析,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的历史的学习,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状况
  20年代英法美日等国的经济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受大战影响经济走向衰退的英法;二是受经济危机和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影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意大利;三是战争的受益国美国和日本。
  (1)英国由盛转衰
  经济下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殖民体系:①遭受打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和自治领分离运动。
  ②调整政策:a.1921年承认爱尔兰南部独立。
  b.1922年承认埃及有条件独立。
  c.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
  (2)法国:
  经济:①由债权国而成为债务国②  战争的胜利者和获益者,有很大恢复  ③进行成功的财政改革
  外交:重点防御德国,寻求安全保障。如主张严格执行凡约、削弱德国,与比、波、捷等国结盟防德,但英拒绝加盟。
  (3)意大利:
  经济:出现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但不属于世界性危机)。大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极权政治。
  政治上:法西斯上台,1922年,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建立法西斯专政。
  (4)美国:
  经济繁荣:原因:①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  ②相对稳定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国家政治环境  ③开展生活合理化运动和开拓市场  ④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美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表现: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工业生产仍居世界首位(繁荣)
  外交政策:①金元外交  a.内容:重点是拉美,其次是亚洲,再次欧洲  b.实质:凭借经济实力,妄图支配世界事务
  ②美日争霸:争夺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尖锐矛盾。
  (5)日本
  经济:①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②经济危机激化阶级矛盾
  政治:镇压工人运动,残杀旅日朝鲜人和中国人。
  外交:①加紧侵华,制造“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炮制《对华政策纲领》,明确提出占领东北和内蒙古。
  2.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1)赔款问题
  背景:①协约国打败同盟国  ②巴黎和会对德赔款总额未达成协议
  经过:①巴黎和会:德先付20亿金马克
  ②1926年赔偿委员会会议,确立总数为1320亿金马克,42年年限。
  ③1922年鲁尔危机:法得不偿失,失去赔款主动权。
  ④道威斯计划:规定德近期赔款数额及赔款来源。(内容略)
  影响:a.德:使其经济复兴,为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束缚打下基础。b.法:进一步丢失称霸欧洲的优势。c.美英:美“金元外交”和英“势力均衡”政策成功。
  ⑤杨格计划:1932年德停止赔款,赔款问题不了了之。
  (2)欧洲安全问题——洛迦诺会议
  背景:①凡尔赛体系不能解决欧洲安全问题  ②“洛迦诺”会议的召开
  内容:①德法、德比边界保证条约  ②德与比、法、波、捷仲裁条约
  ③法与波、捷防德保证条约。
  影响:①对世界: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调整,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②对德国:进一步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③对法国:法在欧洲的地位再次遭到削弱。
  (3)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图示如下:
  【重点难点】
  1.一战对协约国集团的国家在经济方面造成的不同后果
  (1)不同结果:
  第一种情况:经济濒于崩溃。以俄国和意大利为典型。①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坚决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②意大利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引起了工人夺取工厂、农民夺取土地的革命运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第二种情况:经济衰退。以英国和法国为典型。①战后的经济困难,使英国的政党政治发生变化,自由党势力衰微;工党势力大增,并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对殖民地的统治削弱,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②法国被迫进行财政改革,对外主张严厉处分德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态度强硬。
  第三种情况:经济实力增加。以美国和日本为典型。①美国利用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大发横财,逐渐掌握了经济霸权。利用经济实力,推行“金元外交”。②日本是一战的受益者,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战后的债权国。因而大肆扩张,一战中几乎独霸中国,侵占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并通过巴黎和会把侵略权益合法化,积极与美国争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2.一战后初期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东、西方反帝斗争相继被镇压,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巩固。二十年代的西方围绕赔款和安全问题进行了国际关系调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英国的自治领分离运动
  (1)英国的殖民地依照其与英国本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分为三类,即直辖殖民地、保护国、自治领。自治领有本国的议会和责任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一战后,这三种殖民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当时对英帝国殖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自治领的分离运动。
  (2)出现原因:①一战使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经济实力下降,殖民统治力量大大削弱。②大战后,英国殖民地现代化进程加快,日益发展的民族经济与其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因此战后三种殖民地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英殖民统治。③20世纪20年代,自治领分离运动大大加强。这一切促使英对自治领政策作出调整。
  (3)结果:1931年,英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明确宣布各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拥有完全独立地位,但又要求自治领效忠英国国王。这是英国被迫顺应殖民体系瓦解这一客观历史趋势的法律文件。
  4.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
  一战前后法在对德问题上不同的结盟政策
  问题:近现代史上,法国对付德国的传统办法是在欧洲范围内结盟。一战前后法国对外结盟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两次结盟的相同目的是什么?实际效果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从中你会得出哪些认识。
  不同:①一战前与欧洲大国英国、俄国结成同盟,建立三国协约军事集团,一战后与欧洲大陆中小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结成同盟。②一战前,德国崛起,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威胁或损害了英俄两国利益,它们与法国都有共同对付德国的愿望;一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与法国社会制度根本对立,而英国则推行“势力均衡”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拒绝与法国结盟,这样法国只有同德国周围的中小国家结盟,以限制和包围德国。
  目的、效果及原因:①两次结盟的相同目的都是为了限制或打击德国,争夺和维护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②第一次结盟获得成功,一战中打击了德国,实现了复仇的目的。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行严厉制裁;第二次结盟的目的没有实现,在二战期间遭到亡国的命运。③第一次结盟成功主要是由于结盟对象是欧洲强国,三国的力量超过德国,结盟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第二次结盟的对象为弱小国家,加上法国为了自身利益,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德国侵略的发展,也难以团结抵抗德国。
  认识:①帝国主义国家对外结盟,一切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中心,这是由资产阶级的本质所决定的。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是暂时的,矛盾和斗争是长久的。③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强权外交,害人害己。
  5.一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一战前后资本主义各国的兴衰和市场变化之间的关系:
  英国:战前,它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国外市场,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战后,由于各
  国购买力锐减,美、日商品竞争的影响,国外市场萎缩,导致英国经济衰退,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法国:战前是借贷资本市场广阔的国家。战后,法国资本投放的主要地区俄、奥匈、土耳其瓦解,法国由此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同时,借贷资本市场面临美国的“金元外交”而大大缩小,法国一度陷入严重的财政恐慌,虽然经过财政改革,形势好转,但很难恢复到战前的地位。
  德国:战后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场,又由于战后国内购买力锐减,财政陷入破产,经济混乱,反而成了外国资本尤其是美国资本投资的场所。
  美国:一战初期利用中立地位,大力扩展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商务活动,供应交战各国的粮食、武器,取代欧洲列强占领落后国家的市场。市场的迅速扩大,使它聚积了大量财富,富甲天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战后,凭借经济实力,推行金元外交;在国内通过生产合理化运动和积极的信贷政策扩大市场。因此出现了“柯立芝繁荣”。
  日本:一战期间,垄断了东亚市场,并向东南亚和印度等拓展商务市场。由于海外市场急剧扩大,使经济迅速发展,实力猛增,与欧美列强相差无几。
  在世界市场的争夺过程中,德国丧失了海外市场,英法海外市场缩小,因而经济衰退。美日国外市场迅速扩大,导致经济繁荣,国力显著增强。事实说明,市场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6.美英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英美先后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共同点,扼要说明美取代英的主要原因。
  概况
  说明
  国内安全的政治局面
  英: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美:独立战争、内战、两党政治
  有利的国际环境
  英:处于大西洋航路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比较早
  美:两次大战本土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
  先进的科技与强大的经济实力
  英: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美: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的经济霸权
  强大的军事力量
  英:拥有强大的海军
  美:取得与英相等的制海权,二战中军事力量膨胀
  对外扩张与争夺霸权
  英:到18世纪中期先后打败荷、法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美:运用大棒、金元外交在西半球确立霸权,一战后推行“金元外交”,二战后通过“冷战”“热战”确立世界霸权
  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这种不平衡性大力加强。
  (2)英国在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后对更新技术和设备采取了消极态度,经济发展缓慢;而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加上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本等有利条件,经济飞速发展。
  (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损失惨重,力量削弱;而美国则靠发战争财使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加强。
  7.战后欧洲国家关系的焦点问题
  (1)鲁尔危机。
  1923年至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德国的赔款问题
  德国的赔款是凡尔赛条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成为2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斗争焦点,反映出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及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力求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对自己有利。法国要求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增强本国的经济力量;英美则希望复兴德国经济促进欧洲经济发展,以利于海外贸易增长,并以德国牵制法国,削弱法国的霸权地位。
  与德国赔款问题密切相关的道威斯计划
  1924年8月,伦敦会议通过的“道威斯计划”,使帝国主义各国在赔款问题上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从这个计划的内容可以看出:第一,着眼于赔款的近期有效支付,在最重要的赔款总额、付款年限上没有明确规定,实际上这是一个为期五年的临时性计划,德国赔款负担大大减轻。第二,把索要赔款与提供贷款、扶持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为英美资本大量涌入德国扫清了道路。道威斯计划的通过与实施是协约国对德赔款政策的转折点,从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
  (三)典型问题分析
  仔细阅读和观看下幅漫画,从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一战后德英法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分析:
  背景:一战期间,美国发了横财,成为英法的债权国,战后推行金元外交。德国战败,英法要德国支付巨额赔款。德国无力偿付,抵制赔款,酿成普尔危机。
  过程:道威斯计划提出后,德国利用美国贷款向英法赔款,英法利用德国赔款偿还美国战债。
  影响:使德国成为美国资本输出国,加速了英法经济的发展,将削弱德国的政策变成
  复兴德国的政策。
  欧洲安全问题
  欧洲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德国及其周边国家都很关注。从法国来说,虽与一些小国结盟防德,但力量有限;鲁尔冒险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加强了法国的孤立和不安全感。鲁尔危机的爆发,也使德国要求用条约保证国家的安全。英国担心德国战败国的地位,不仅会有利于法国称霸欧洲大陆,还会使德国与苏联接近,因此努力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使自己在欧洲处于支配地位。基于这些原因,1925年召开了洛迦诺会议签订了洛迦诺公约。
  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通过和平外交手段,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做的一次较大调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①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德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提高了。德国作为平等国家签订了洛迦诺公约,这成为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③英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在政治上扶植德国的目的,事实上成为法德关系的仲裁者,并进一步巩固了在欧洲的领导权。④洛迦诺公约没有保证德波、德捷边境的安全,为德国向东扩张埋下了隐患。
  【能力提高】
  例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调整对自治领政策的主要原因有
  a.战后经济衰退,已失去全面控制能力
  b.工党执政后,奉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c.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高涨
  d.为了缓和矛盾,应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分析:此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三十年代初英国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一方面受战争影响经济衰退,未能完全恢复又遭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综合国力明显下降;二是广大殖民地人民经受战争洗礼,独立运动高涨,沉重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b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外因;d项是原因之一,强化帝国内的经济协作是英国的反危机措施之一,a项是最主要的原因,表述也全面。此题应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进行思考。
  点击思维
  一战后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的实质是(    )
  a.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继续
  b.金元外交政策的推行
  c.帝国主义争夺霸权
  d.独立侵华政策的开始
  分析:考查有关实质问题的分析能力在选择题中比较常见。一般来说,政治角度的题目可从其阶级性和真实目的来看,美日争夺的表象是中国,而本质则在于帝国主义对亚太地区霸权的争夺。正确答案c。
  学科渗透
  材料: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
  请回答:
  (1)结合帕默斯顿的话,指出国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2)题中观点反映了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3)举出20世纪20年代体现这一外交思想的两项史实。
  分析: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国际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面较大,要求学生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迁移。其变化的原因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对外政策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20年代的英国外交突出表现在欧洲问题上,即“大陆均势”政策,以确保其原有的地位。
  答案:
  (1)国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国家、政党、国际组织等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分离聚合还是亲疏冷热,是由各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决定的。由于各国的力量对比与国家利益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国际关系不断变化,此外,国家性质也对其产生影响。(2)这反映了一种利己主义与拜金主义的人生观。(3)20年代,英国在处理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渴求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德国不利于法国的行为,对欧洲国际关系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考巡礼
  根据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
  a.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
  b.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c.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系
  d.允许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分析:此题是1997年全国卷第26题。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辩析能力。a项发生于1921年,与题干无关;c项应该是英国加强了帝国内部的经济联系;d项是不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各自治领仍须承认自己是英联邦的成员,并宣布效忠英王。只有b项符合题干之意,b项是正确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4  【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俄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
  (一)   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 (展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双方对阵形势(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3.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很快到了19xx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总之,尽管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xx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9xx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战争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播放欧洲19xx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争引向了结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年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展示福煦车厢,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纳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xx年——1918年
  ⒌主战场:欧洲
  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 东线:俄——奥匈德 南线:
  ⒎经过:第一阶段:19xx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xx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⒏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⒐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⒑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国)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
  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引起的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的基础;
  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等等;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6  下面是师哈哈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七: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八:课后检测题(见课件)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机交互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7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能力要求: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请大家阅读导入部分,提问引起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和德国,垄断组织,托拉斯。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二次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主义向垄断主义即帝国主义发展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后期的国家(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p132 一段话
  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法、俄。
  (二)大战的爆发
  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
  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xx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空前灾难
  凡尔登战役(19xx年)  被称为“绞肉机”  欧洲战场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1918年11月,德国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8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学案
  【本章概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原有的列强的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操纵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重新瓜分世界,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新的瓜分世界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均恢复发展,美日发展极快。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尖锐。1929年起,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又引起政治危机。为对付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执政。德意日疯狂扩张,中、埃、西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斗争,而英法美纵容侵略,推行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愈加严重。
  【学习建议】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巴黎和会上的争斗  《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形成  国际联盟成立  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2.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帝国的衰落  法国的恢复  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美国的霸主地位  日本的对外扩张  德国赔款  洛迦诺公约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罗斯福新政  希特勒上台及扩张  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4.法西斯国家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埃塞俄比亚、中国、朝鲜、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  轴心国集团建立
  【知识点拨】
  1.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操纵召开了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凡尔赛会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战后列强瓜分世界的新格局。
  这一体系是列强对世界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再次争夺,列强之间争斗与妥协、合作交织在一起。该体系也是列强继续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奴役,所以在十月革命和一战影响下,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该体系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使矛盾冲突的再起危险加大,德国大资产阶级利用了人民的不满情绪,使法西斯上台,以后又发动新的世界大战。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开始1825年的英国,以后每隔七八年或十余年,就会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源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与社会化大生产矛盾聚积,私人资本以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标,生产热点商品,商品极大丰富,而广大群众因贫困而无力购买,故市场上商品积压,形成相对生产过剩。一战以后,美英法日德等国都在20年代使经济发展迅速,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在经济发展过渡中,无限制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又盲目扩大生产,以试图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泡沫经济”。当时,股票暴涨。1929年10月25日华尔街股票开始暴涨,成为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的起点。
  3.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为拉丁语中“束棒”的音译,指军事独裁专政。语出古罗马时代罗马执政官身边12个扈从扛的插入斧子的笤棒。法西斯后来成了暴力强权的代名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索里尼筹建立了第一个法西斯政党“战斗的法西斯”,也译作“棒喝党”。由于党徒身着黑衣,也称“黑衫党”。法西斯党从事暗杀、破坏和颠覆政权以及恐怖活动。德国的纳粹党也是法西斯政党。20世纪20~30年代,宣传这种独裁、侵略、奴役、种族歧视的反动思想体系被称作法西斯主义。共产国际七大会议决议里指出:法西斯主义是金融垄断资产阶级极端反动、极端专制、极端帝国主义的公开、恐怖独裁。
  4.关于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以张伯伦(英国首相)和达拉第(法国总理)为代表的英法美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奉行的妥协、退让、姑息、纵容的外交政策。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疯狂扩军、扩张和侵略,严重威胁和侵犯了英、法、美的既得利益和霸权地位。英、法统治者不敢与德、意、日正面对抗,为苟安一时并维持现状,便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与侵略者妥协,达成欧洲问题的“总解决”。同时,企图推动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使“祸水东引”。1938年秋,英法德意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接受的《慕尼黑协议》就是绥靖政策典型表现。
  绥靖政策无法满足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疑难解析】
  例1  根据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
  a.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
  b.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c.削弱了自治领的经济联系
  d.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该法允许加、澳、新、南自治领独立。
  答案:d
  例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原奥匈帝国获得领土的新成立的国家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罗马尼亚
  c.波兰            d.保加利亚
  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和相关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应排除罗、波、保三国。
  答案:a
  例3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据此回答(1)—(2)题:
  (1)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有(    )
  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
  c.实行计划经济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
  (2)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    )
  a.推行国有化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c.制定经济计划
  d.加大科技投入
  分析:本组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1)题a、b、c项不准确,而d项属于全局性政策。(2)题要求比较得出政府宏观干预经济活动结论。
  答案:(1)d  (2)b
  例4  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    )
  a.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战争
  b.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c.西班牙人民的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民族革命战争
  d.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公开较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最佳选项的分析辨认能力。共产国际参加了这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答案:b
  例5  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
  分析:属“小切口,深分析”问题。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为切口,进而分析其“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的原因,认识这一体系崩溃的必然性,最后再以史实说明“这一体系如何被打破的。”
  答案: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为分赃和称霸而互相争夺。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争夺等等。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例如共同策划对苏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
  因为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
  1935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又出兵莱茵不设防区。日本违反《九国公约》,妄图吞并全中国,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例6  分别指出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和分析原因的能力,重点在主要特点和未能遏制二战原因。考生应概括中、埃、西三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答案: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它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战争发展为全国性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单独抗击日本侵略军,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它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它不畏强暴,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它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的侵略势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2.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2.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味战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激起人们珍视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操。
  二、学法引导
  1.理解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关于几次重大战役,要认识这几次战役都对德国不利。
  3.“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学习时要认真思考。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疑、思、讲、读教学法。
  五、教具学具的准备
  电脑一台、电脑软件、,投影仪、投影片、课本插图。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获得初步感知。
  经过整理知识阶段,使学生对一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
  培养学生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耢权和殖民地都在准备打仗,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的。
  讲授新课
  第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本大字部分。
  (提问)(1)这次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大战的起止时间?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
  (3)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4)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5)大战的后果怎样?
  结合阅读题阅读本课大字部分,思考、议论问题。
  (师生共同整理知识。)
  一、大战的导火线及爆发(板书)
  1、教师简单介绍大战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害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然后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1)巴尔干半岛危机
  (置疑)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
  (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
  (投影问题2)
  (2)斐迪南夫妇被刺
  (投影)“被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画像及斐迪南简介。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
  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
  2.大战的爆发(板书)
  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奥匈;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一方。
  二、大战的进程(板书)
  1、欧洲的三条战线
  西线
  东线
  南线
  (投影问题3)
  (电脑演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和“一战中的东线形势图”。
  (学生了解每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每条战线上交战双方的国家名称。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电脑显示“三条战线简表”
  (战线、地理位置、交战双方。)
  表格形式便于掌握。
  2,大战中的几个重大战役(板书)
  (1)马恩河会战
  电脑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形势图”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指图复述战役概况。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观察图,认识战役的重要性。阅读37页双方军队利用战壕进行对峙图。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914年—1915年东线战况。
  (电脑显示一战中东线形势图)
  (指图简介)1915年欧洲战场重点在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处于对峙状态,德军未达成使俄军投降的目的,德国的计划再一次落空。
  (2)凡尔登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
  介绍凡尔登要塞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战况及插图。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38页小字第三段及本页插图“戴防毒面具的机枪手”。激情导学,制造气氛。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
  德国的打算又宣告破产。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3)索姆河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
  这是英法联军为牵制德军而发动的一次战役。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观察课本第28页“索姆河战役的战壕”、第39页“英军坦克”。培养学生的联想及识图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小结。经过几次战役后,双方不但消耗巨大,而且伤亡人数众多,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
  三、1917年的几件大事(板书)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部分。
  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战争给俄国带来巨大灾难,人民反抗情绪日益激烈,大大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
  (1).俄国革命和俄国退出战争(板书)
  提问:1917年俄国发生了哪两件大事?
  (学生分组讨论)
  提问:俄国革命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2).美国参战(板书)
  打出漫画
  (让学生议论图的含义并发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识美国参战的目的。)
  启发认识美国中立的虚伪性。
  在战争中美国以中立面目出现,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大发战争财。1917年美国看准了时机,宣布参战,坐收渔翁之利。美国参战对加速大战的结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板书)
  1,大战的结束(板书)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指导学生阅读彩图。
  (让学生观察彩图历“福煦车厢”研讨回答。)
  2.大战的性质(板书)
  (投影问题5)
  启发学生从参战国的性质、目的等分析。
  (归纳)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大战的后果(板书)
  (1)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看插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远程大炮’”
  (思考回答)进一步鞭挞帝国主义的罪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新式武器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的伤亡和破坏,给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置疑)一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哪些事件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总结: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七、板书设计 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0  本课地位
  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改变了国际格局。同时加快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也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在整个二十世纪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分析:
  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发端。西线三大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是影响大战进程的关键战役,影响到战争的结果和未来世界的格局。
  难点分析:
  要弄清一战的性质涉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具体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原因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要弄清这些原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一战导致出现了十月革命,同时革命的爆发加速战争的结束。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重点突破方案: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主要通过动画展示和视频播放的方式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方案: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弄清大战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大战对俄国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促成了革命的爆发,俄国推出战争又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萨拉热窝事件起了大战导火线的作用;凡尔登战役造成了严重灾难;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但是在局部地区还是总有战争的发生。同学们谁能说说现在还存在哪些战争?
  学生举例回答:略。
  教师总结:是的。曾说过: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如今的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可是这种总体和平的态势却是经过一系列战争的洗礼得来的。其中有两次,就是涉及到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型战争,你们知道是那两场战争吗?
  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讲述:从当今世界上的局部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灾难。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这些局部战争相比,又会带来多大的灾害呢?我们就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一看。
  讲述新课: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每一场战争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一定有什么方面的利益冲突。像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更是有它深刻的背景。首先我们就从了解它的背景入手,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教师提问: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人类历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也叫做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它们之间关系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教师讲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是那两个国家呢?
  教师回答:分别是德国和英国。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教师讲述:当时在欧洲,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因为利益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产生了很多矛盾。其中最核心的是哪一个矛盾呢?
  学生参看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回答: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是其中的核心矛盾。
  教师指导学生参看教材皮洛夫语和漫画,提问: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回答: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以及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划分殖民地。而这必然会损害英国的利益。
  教师讲述:就是这个代表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德国和代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之间的矛盾,是众多矛盾的中心。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尽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矛盾冲突点也不相同,但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每个国家的利益冲突。
  教师提问:矛盾的双方,争夺霸权的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回答: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出示动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教师讲述:两个军事同盟的形成,也就说明这时候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那是什么事件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呢?
  二、大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已经说到当时的欧洲矛盾重重,那个火药桶已经在那里蠢蠢欲动,它终于被一个小小的火星点燃了。那么一大战爆发在哪里呢?是什么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呢?
  学生回答:大战是源于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引起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教师让学生简述萨拉热窝事件。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学生简述:19xx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 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普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教师讲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原因)。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师提问: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
  学生回答:意大利。
  教师提问:我们应如何评价意大利的参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开始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 8月3日宣布中立。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于是,意大利于 19xx年4月26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 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而言,只有利益的结合,而毫无信义而言。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
  三、空前的灾难
  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像“绞肉机”一样的战役发生在什么地点?
  学生回答:凡尔登。
  教师讲述:第一次大战开始后,法英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战,西线战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主要战场。1914~19xx年,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急于改变战场局面。19xx年,德军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进攻。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中枢。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损失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德军未能实现它夺取凡尔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计划,在耗尽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失败。
  炮轰后的凡尔登城镇
  教师讲述:1918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大战结束了,但战争却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影响。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后果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2500— 4000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战争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战的后果)
  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教师讲授: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与战争发动者的愿望相反,战争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四大帝国崩溃了,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始料不及的。
  教师:想一想,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主要参战国家都是些怎样的国家?各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战产生怎样的后果?从这些方面出发,分析一下这次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出示材料
  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
  ──列宁《列宁选集》第732页
  (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教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课堂小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逐渐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发了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2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六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进程,大战的结束。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他们之间新的矛盾,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分割殖民地,说明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所必然的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俄国十月革命把交战国革命运动推向高潮,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讨论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难点:如何理解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
  教学要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2.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具体原因
  (1)三国同盟的建立
  (2)三国协约的建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开始——直接原因
  2.大战的性质
  3.大战的进程
  4.大战的结果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请问美、德、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对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
  请同学们看《英、德、法比较表》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xx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xx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xx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英国退居第三,美国跃居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请同学念第130页德国外长皮洛夫演说的材料,说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在普法战争后十分尖锐,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夺回失去的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德国要继续遏制和削弱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积极扩军备战。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外,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都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尤为激烈。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奥匈帝国是巴尔干半岛的近邻,它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9xx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由此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英德矛盾既是基本矛盾之一,以后又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在维护原有的殖民利益和霸权的同时,极力扩充殖民地。英国还从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分膨胀。而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势力的强大,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展开争夺,而且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对殖民地的争夺促成了互相冲突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寻求相互间的支持,从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出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1)三国同盟的建立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在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德奥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首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必然结果。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同盟条约”签字,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三国协约的建立
  三国同盟形成以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1892年两国缔结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英国放弃其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其与法国、俄国的关系。英国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而法德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近,19xx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上的矛盾。19xx年英俄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内容的小字,强调指出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分赃协定。)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意味着以英国为核心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给国际关系带来灾难性后果,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导火线和爆发
  19xx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让学生看教材插图)到萨拉热窝检阅陆军演习,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英国、法国、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1918年大战结束时,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那么,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③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看。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再讲。
  3.大战的进程
  (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这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可结合挂图简单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大战分为三个阶段。19xx年是第一阶段,马恩河等战役致使德国速决战的计划破产。19xx年-19xx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关键是19xx年出现的三次大型陆上战役和一次海战,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1917年-1918年是战争的第三阶段,在1917年中,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大战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结果:①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即使是战胜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②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有利条件,并促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最终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革命,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第一次世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
  2.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3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动荡不安的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与英法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
  德国与英法矛盾激化的原因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
  问题探究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比三国协约晚形成的原因
  如何评价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问题探究
  问题比较
  “巴尔干火药桶”
  两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萨拉热窝事件为何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问题探究
  人物评价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难点: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与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 导入新课: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的矛盾激化,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最终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的种子已经早已深深埋在历史的土壤中。由此导入新课。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 动荡的根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 2.扩军备战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为了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积极扩军备战。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的陆海军总数大大增加了。德国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海军。随着列强的争夺,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在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主要存在三对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扩军备战,并制定了在新的战争中打败法国及其盟国的作战计划。  英德矛盾。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竞争,而且主要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亚洲,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直接威胁到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在非洲,德国“赤道非洲帝国”的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计划尖锐对立。在制海权方面,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属于东部斯拉夫人)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 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2.三国同盟  在俄奥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最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对当时最敏感地区争夺的必然结果。后来,俾斯麦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其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 3.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这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19xx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共同对德,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19xx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三、“巴尔干火药桶”1.争夺巴尔干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巴尔干半岛的状况是:一方面,罗马尼亚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欧洲列强趁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在巴尔干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中,俄国曾以援助斯拉夫人为由对奥斯曼帝国作战,不仅扩张了在巴尔干的势力,而且以本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不断插手巴尔干事务。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xx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2.萨拉热窝事件19xx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枪打死。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情景再现:19xx年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直接导火线。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于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 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3.一战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法、俄、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面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大战结束时,双方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参加同盟国作战的有4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4.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学思之窗〗 三国同盟条约针对的对象是哪些国家?它的出现,引起哪些连锁反应? 答案提示:这个同盟针对法俄两国,它促使俄法同盟建立,形成了帝国主义的两大军事集团。随着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德国,英国放弃了传统外交政策,开始积极结盟。19xx年签订了《英法协定》,19xx年又签订了《英俄协定》,正式形成了协约国集团。 〖本课测评〗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 答案提示: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集团扩军备战,剑拔弩张,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2.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答案提示: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同种同教,沙俄挥舞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而激化了,双方也开始大力扩军备战。两国背后都有更强大的盟国撑腰,只要俄奥两国发生冲突,必然会给蓄意挑起战争的帝国主义大国制造借口,以至酿成世界大战。 〖课后研讨〗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 思路:此题主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争夺有直接关系。德、英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之上;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妥协有关。如:英、法在非洲问题上的妥协、英俄在亚洲问题上的妥协。这种妥协是争夺的另一种方式。〖高考链接〗   (06全国一20)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图4反映的战争是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b.从图中可捕捉信息“北德意志同盟”,说明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王朝战争。(2xx年上海单课27)1871年1月18日,在拿破仑第二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在庆祝胜利的狂欢中,在辉煌华丽的凡尔赛镜厅里,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能够在镜厅里加冕,庆贺胜利,是因为打赢了a.瓦尔密战役b.普奥战争c.普法战争d.拿破仑战争解析:瓦尔密战役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时期,获胜的是法国,以此可排除a,普奥战争发生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 作战双方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以此可排除b,拿破仑战争最终以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失败结束,但德意志各邦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并没有完成统一,以此可排除d,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拿破仑第二帝国妄图阻碍其统一,于是,发生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意志完成了统一。答案:c(宁夏)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xx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xx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3分)   答案要点:(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xx年北京卷)下列与民族问题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拉美独立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主义b.一战中塞尔维亚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c.提拉克的激进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d.民族成分单一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4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一战前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的解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史实的意识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争根源的分析,使学生意识到在保持人类发展和进步同时远离战争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索避免战争的可行方案,培养全局观和现代意识。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两大军事集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矛盾引起了哪些冲突?最终结果如何?答: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形成,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由于各国在经济上的激烈竞争,对殖民地的疯狂争夺,逐渐形成了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加剧了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国同盟的建立促使俄法两国接近。1892年,两国签订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了对付主要敌人德国,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xx年英法两国签订协约,19xx年8月31日,英俄签订协约,标志着和三国同盟对抗的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最后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接连在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主要有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1914—1918年,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终于导致了19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为什么说巴尔干地区是20世纪初欧洲的一座“火药库”?答:第一,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汇合处,既控制着地中海和黑海的门户,也控制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来是各个国家争夺的重点。第二,20世纪初,随着土耳其帝国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重要目标,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帝国主义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统治者的矛盾,还有因民族关系复杂,宗教交错而造就的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地区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12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时间和战争过程。知道美国参战的过程,理解美国参战的实质。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其战争本质。(二)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形成和重要性,从而初步学会用地缘政治的视角分析国际关系。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从而初步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历史思维。(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残酷的战争中思考如何理性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杀戮,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练习与测评1.  在战争初期,美国政府曾宣布“中立” 。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德国军舰袭击美国民用船只事件,你觉得美国还会继续保持中立吗?不会。战争初期,美国利用保持“中立”的有利地位大发战争财。1917年,战争双方已精疲力竭,美国认为这是自己捞取战利品,参与战后分赃,争夺世界霸权的有利时机,所以,“卢塔尼亚号”、“孟菲斯城号”、“伊利诺斯号”等事件就成为了美国参战的有利借口。 2. 试分析有哪些因素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帝制,试图退出战争;(2)美国参战;(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战争;(4)交战各国精疲力竭,人民的反战运动高涨;(5)奥地利投降;(6)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帝制。(二)探索与争鸣有人认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也有人认为战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你的看法呢?参考答案: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从两大军事集团的综合实力来看,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实力不如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所以第一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有时战争的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双方的硬实力,有时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深刻影响战争的发展方向。比如,比利时的顽强抵抗打乱了德国的军事计划,凡尔登战役对德国的巨大消耗,美国的过早参战,苏俄退出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德国的最后失败,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第二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中国中学钟北京老师提供)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巴黎和会上“三巨头”的分歧和《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知道国际联盟的产生时间、主要机构和宗旨。知道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一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利弊,和凡-华体系对后世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具体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掌握辨析、综合、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战争与和平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并通过对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的热情。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一)课本内附题目1、史料选读的问题你认为《九国公约》对中国是利还是弊?答案:利大于弊2、读图学史(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疆界的变迁)请问一战后欧洲新出现了哪些国家?(二)练习与测评1、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十四、必须根据旨在就不分大小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提供相互保证的专门盟约,组织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机构。”——威尔逊《十四点和平计划》   材料二:《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材料三:……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号召,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身上剥下来。”——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1)、请结合材料一和二来分析为何作为国联积极倡导者的美国最终未能成为国联的创始国?答案:①一战后的美国仍然不具备成为世界“领袖”的条件②威尔逊倡导成为国际组织旨在建立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但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有一票的决定明显有利于老牌殖民地国家英国和法国,美国当时海外没有殖民地。显然,英、法将成为国联真正的操控者。③一战后美国国内的外交政策认为,美国既然无力主导世界,也无须承担过多的世界义务,不如回国先搞经济建设。(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威尔逊理想的失败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的理解,并请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答案: ①美国未能加入国联,威尔逊理想的失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未加入国联,给许多不想加入国联的国家提供了最好的依据。国联缺少大国的支持,在日后处理国家纠纷中频频失手,根本无法实现对某一国家的经济制裁。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妥协的产物,美国一战后的实力在政治舞台上未能完全压倒传统的欧洲大国。 2、请从政治、经济、海外殖民等方面归纳战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所取得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答案:美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海上霸权,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逐步上升;        经济上,国内出现“柯立芝”繁荣,世界贸易超过英国居首位)英国:(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法国:(政治上,成功通过凡尔赛和约肢解德国,确立了自身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提议签署《洛加诺公约》)德国:(综合国力受到严重削弱;巨额战争赔款难以支付)(二)探索与争鸣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合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法国元帅福熙在当时就说:“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句话的? 提示: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各国相互妥协的产物,也为日后的国际关系埋下了许多隐患。作为凡-华体系产物之一的国联,既缺少美、苏等大国的参与,也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缺乏广泛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凡-华体系对德国给予过于苛刻的惩罚,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凡-华体系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因分赃的不均内部产生矛盾,此外,该体系牺牲了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日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驱动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5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的爆发
  (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为火药库?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到19xx年时,巴尔干半岛已是战云密布。但恰恰就在这个敏感时候,奥匈帝国的王储即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却挑衅似的来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6 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耀武扬威地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一个塞尔维亚青年突然冲上前去,勇敢地投出了炸弹。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
  两声清脆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
  19xx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同盟国         协约国
  双方对阵形势:同盟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协约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
  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西线和东线。
  主要战役:
  1)马恩河战役:交战地点、兵力、结果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很快到了19xx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想 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 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 役。(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 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总之,尽管双方都投
  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xx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
  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9xx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战争 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 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播放欧洲1916 年前线和后方的严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年的几件大事把战 争引向了结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 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3.一战的结束(1918年11月)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年 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展示福煦车厢, 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
  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 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四). 板书设计
  (一)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19xx年7月      
  同盟国-----协约国     1)马恩河战役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三)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
  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  2.美国参战(1917年)
  一战的性质: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作业:
  教材p12练习
  教学后记:
  根据本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还是感觉记忆吃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用最简洁、最精炼、最容易记的语句把重点内容概括出来,用诗歌或顺口溜的形式展示出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定的效果,但要进一步实施.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6  本课地位
  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改变了国际格局。同时加快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也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在整个二十世纪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点分析:
  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是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发端。西线三大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是影响大战进程的关键战役,影响到战争的结果和未来世界的格局。
  难点分析:
  要弄清一战的性质涉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具体原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体原因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要弄清这些原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由于一战导致出现了十月革命,同时革命的爆发加速战争的结束。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重点突破方案:
  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主要通过动画展示和视频播放的方式突破重点。
  难点突破方案:
  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弄清大战爆发的原因从而理解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思考大战对俄国的影响同时这些影响又促成了革命的爆发,俄国推出战争又加速了大战的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 篇17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20年代英国的经济状况;英国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威斯敏斯特法的颁行;20年代法国的经济状况及外交政策;意大利法西斯统治的建立;2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金元外交;战后日本的经济及其内外政策;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英国殖民统治政策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所具有的进步性,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战后德国赔款问题的分析和战后德国经济和政治地位恢复问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会采取各种手段以达到其争夺霸权的目的。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观点,对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其外交政策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状况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观点,把握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特点的能力。 3.通过学习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和解决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而进行斗争的历史,提高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英、法、美、日等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洛迦诺公约。
  二、本课难点:英国的自治领分离运动;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和解决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美、英、法、德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7个思考提纲,2幅照片,2幅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经过数年的明争暗斗,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最终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出示复习提纲:①什么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②在巴黎和会上经过激烈争吵也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何作用?)。(学生回答)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指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所形成的体系。在巴黎和会上未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德国赔款问题和战后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这一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故而从1923年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直至1929年大危机爆发。 请同学们思考:(出示思考提纲ⅰ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有何特点?)思考时,要注意:第一,资本主义世界的概念。它应该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关系两部分内容。第二,“稳定”是通过经济、政治等方面体现的。第三,“相对”表明,在“稳定”的背后隐藏着危机。请大家思考回答。(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各国经济复苏,接近或超过战前水平。(2)资产阶级统治得到巩固。(3)在国际关系方面,经济竞争和谈判对话取代武力对抗。(4)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并未消失,存在着新的危险因素。再请大家思考,都有哪些危险因素呢?(学生回答后,总结)主要存在着经济危机的威胁、一些国家为了稳定统治采取极端手段,导致世界性战争爆发的威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国际关系新格局被打破的危险等等。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画卷,学习本课内容,看看上述的危机因素是如何发展,如何影响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讲授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都带来巨大的灾难。不但战败的同盟国集团各国遭到了巨大打击,而且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各国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在战后的经济衰退就说明了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20年代的英、法是如何面对战后的经济困难,又是如何调整其对外政策的。
  一、20年代的英国、法国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目,思考下列问题:(出示思考提纲ⅱ①英国和法国在战后经济状况方面有何共同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源何在?②战后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出现瓦解的趋势,其原因和表现各是什么?③20年代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速度较快,其原因是什么?④20年代法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英法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主要成员国,他们“赢得了战争,输掉了优势”,战后经济地位衰退,损失严重,由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世界金融地位也发生动摇。无疑,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造成英法两国经济衰退的根源。由于英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对殖民地的统治力量削弱,难以维持庞大的世界殖民体系,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爱尔兰和自治领的分离运动也大大加强,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出现了瓦解的趋势。请大家阅读《英联邦的一些成员》图(出示25页的地图,并出示问题1),指出英联邦的自治领有哪些地区?1921年和1931年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件?(学生回答,然后说明)英联邦的殖民地按照与宗主国之间关系的不同,分成了自治领、附属国、直辖地三种类型。战后,直辖地和附属国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自治领的分离运动也如火如荼。1921年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帝国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就是这一阶段自治领分离运动的突出事件。(出示25页地图局部,说明英国本土和爱尔兰的位置关系)至此,英国在对待自治领的政策方面作了重要调整。请大家回答威斯敏斯特法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看书24、25页回答)这表明英国失去了对自治领的实质性政治控制,各自治领都可以以独立国家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瓦解趋势加强了。 战后,法国经济也呈现出凋敝景象。但20年代法国经济恢复很快,有了快速发展。原因是什么呢?(学生看书25页回答,然后总结)其快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得益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在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过程中,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萨尔煤矿的开采权,得到德国的部分赔款,扩大殖民版图,为法国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利条件。(2)法国政府实行了有效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具体内容有:实行财政改革,增加赋税收入,减少开支,稳定法郎等。在外交政策方面,主要表现为两点:(1)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2)构建在欧洲大陆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共同防御德国。请大家注意26页地图的左下角部分,看看法国是如何寻求安全保障的?(出示26页地图,使之随着问题的要求着色,并出示问题2:①法国先后和哪些国家结成了同盟?②法国在哪里修筑了著名的马奇诺防线?)(学生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法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意大利这样一个相对贫弱的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请阅读第二日:
  二、意大利法西斯的上台 思考:(出示思考提纲ⅲ①战后意大利面临着怎样的危机?②意大利资产阶级是如何解决战后严重危机的?)(学生看书回答)面对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为了稳定统治秩序,意大利资产阶级选择了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同的道路——法西斯的极权统治。(出示墨索里尼的照片)他,墨索里尼便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出现的法西斯专制统治代表。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思考提纲ⅳ①什么是法西斯统治?②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统治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强调指出)法西斯统治即指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专制统治形式。从1919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组织开始,到了1929年法西斯统治在意大利全面确立。要特别注意建立的“经过”不仅包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也应该包括墨索里尼上台后采取措施,强化法西斯统治的内容。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法西斯对内独裁的本质。再想想看:意大利法西斯统治的建立对世界和平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使得一些国家帝国主义从中受益,这些国家在战后出现了经济的繁荣局面,其代表是美国和日本。
  三、20年代的美国、日本 请同学们阅读第三目,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思考提纲ⅴ①美国战后出现经济繁荣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繁荣时期潜伏着哪些危机?②什么是金元外交?20年代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原因、目的是什么?其重点是什么?③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怎样的打击?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学生回答,然后总结)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上,繁荣的原因包括四方面:(1)在大战中积累了巨额资本,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2)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等手段,迅速提高了生产效率。(3)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刺激国内销售市场的表面活跃。(4)扩大对外商品输出。但是,农业长期不景气,旧工业部门开工不足,贫富差距扩大,大批农民、工人失业等方面的因素,使美国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趋严重,在繁荣的背后,经济危机的威胁十分巨大。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国在外交政策上推行金元外交,以达到其支配世界事务的目的。金元外交的重点首先是拉丁美洲,其次是东亚,再次为欧洲。其中,美日在亚洲的争夺构成了一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之一。 与美国一样,日本也大发战争横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受益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巨大打击:发生经济危机,1923年又发生关东大地震。对此,日本政府对内实行恐怖政策,对外加紧武装扩张。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以及“田中奏折”就充分体现了它的外交政策。请大家阅读课文28页上的内容后回答(出示问题3:“田中奏折”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据此,日本加速了侵华的步伐。 在《凡尔赛和约》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战后,在欧洲的国际关系中它成为斗争的焦点。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三、四目内容。
  四、德国赔款问题 回答(出示思考提纲ⅵ:德国赔款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在这个问题上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矛盾?)请注意;德国赔款问题是出现在《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后的,考虑一下,《凡尔赛条约》对此是如何规定的?以后它又是如何发展的?(学生回答)条约规定德国应在1921年5月1日前交付200亿金马克,协约国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及分配比例问题。1921年,法国操纵下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限42年还清。德国则在支付了10亿金马克后以财政危机为由,要求延期支付。在巴黎和会后,法国最先在赔款问题上处于领导地位,它积极推行削弱德国的政策。美英出自自身商品输出的需要,希望复兴德国经济,提出了减少赔款总额和延期偿付的新方案,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因此,英法矛盾、德法矛盾激化。 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想一想德国赔款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出示思考提纲ⅶ:①什么是“鲁尔危机”?“鲁尔危机”是如何解决的?②“道威斯计划”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③“杨格计划”的内容是什么?)(出示“法军占领鲁尔”的照片,由学生看书回答问题①,然后指出)所谓“鲁尔危机”是指法国和比利时在1921年1月出动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企业一律停工,国家补偿企业主的损失,救济失业工人。法国必须支付高额的占领费才能维持对鲁尔的占领。所以,“鲁尔危机”是德法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德法双方的危机。它的发生不仅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也使法国自身因受其累难于解脱,同时也引起美英两国的不安。在这一复杂的背景之下,1924年“道威斯计划”出台了。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问题②(由学生看书29页回答②,然后出示课文29页的漫画,提问)这个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大家各抒己见。(学生讨论发言,然后总结指出)所谓“道威斯计划”是指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新的赔款计划。这一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1)没有规定德国赔款的总额;(2)规定了赔款的来源;(3)提出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帮助德国恢复经济,以支付赔款。对此,斯大林曾经指出,“这个由美国制定的道威斯计划的内容,就是要欧洲各国利用德国所应偿付欧洲各国的赔款,去偿还积欠美国的贷款”。这一计划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德国的赔款负担,有利于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美国资本大量涌入德国扫清了道路,是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的重要步骤。同时也表明,美国成了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大赢家,而法国却进一步失去了称霸欧洲的优势。1929年,由美国操纵的专家委员会又在道威斯计划的基础上,修改出台了“杨格计划”,它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指出)“杨格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139亿金马克,59年内付清,大大减轻了德国赔款的负担。1932年,德国以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为契机,宣布无力支付赔款,赔款问题不了了之。在英美的扶植下,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
  五、洛迦诺公约 大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又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1925年的洛迦诺会议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召开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最后一目,回答:(出示思考提纲ⅷ:①参加会议的国家有哪些?②洛迦诺公约的内容是什么?其实质怎样?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强调指出)洛迦诺公约实质上是纵容德国向东发展,推动它侵略苏联的帝国主义条约。它的签订具有两个重要作用:(1)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同德国的关系,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2)提高了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德国恢复了欧洲政治大国的地位,不久参加了国际联盟,并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的席位。 本课小结 在本课中,我们主要选取了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了解这些国家在20年代的经济状况和外交政策。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的正确性。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根据自己国家的经济现状调整了外交政策。但是,帝国主义侵略他国,称霸世界的本质并未发生什么变化,世界和平所面临的威胁也从未消失过。此外,我们还学习了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和其中最复杂最微妙的“赔款”、“安全”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性及其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深刻了解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当今更加复杂的国际关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布置作业
  1.比较英国和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采取的外交政策的不同,说明其不同的原因。 2.20世纪2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用史实加以说明。
                         推荐阅读:
  • 《第一次世界大战》(精选13篇)
  • 第一次世界大战(精选14篇)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精选17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