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回复: 0

《历史》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7篇)
《历史》教学设计 篇1  美国南北战争
  万荣县城关一中 王 丽
  教学目标
  1、知道美国独立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南北战争的性质、意义。
  2、识记《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了解林肯的主要活动
  3、分析美国内战的爆发是两种经济制度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与内战爆发的关系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出示美国诗人惠特曼写的一首诗篇《啊,船长!我的船长啊》,这首诗用以悼念美国的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总统,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会受到美国人民如此高的评价?教师板书,学生阅读学习目标。(1、知道美国独立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2、识记《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自学质疑(学生自学课文,填写下列问题,不会的问题注意标记。也可参考自主测评)
  1、1860年11月,主张 的共和党候选人 当选总统。
  2、内战初期,北方屡屡失利,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 、
  ,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3、 年7月,联邦军在东线取得 的胜利,1865年4月,
  联邦军攻陷 ,南方军投降,持续 年的内战宣告结束。
  4、经过内战,美国废除了 ,解决了 ,维护了 ,
  为 扫清了道路 ,并为 奠定了基础。
  (三)交流、展示、点拨
  (组内交流,师生互动;每小组推一名代表竞答,其他组同学修正、补充,教师点拨。)
  1、与小组同学一起尝试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求:每人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对于同学提出的问题,小组其它成员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请与小组同学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出现历史背景教师必须讲清)
  ⑴美国两种经济制度在哪些方面存在矛盾?(学生能找出五方面的矛盾,但不能理解原因)
  ⑵如果历史允许假设,那么假设1860年林肯落选,没有成为美国总统,你觉得美国南北战争还会发生吗?黑人奴隶制度又是否会被废除呢?(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选择战争不会爆发,说明没有理解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⑶林肯为什么成为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
  3、展示点拨:
  1、南北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可参考导学案的知识链接,再做解释
  3、无论林肯是否当选,战争依然会发生,黑人奴隶制度也一定会被废除。因为南北双方矛盾的激化是美国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黑人奴隶制不仅在政治上违背了美国的建国原则,而且在经济上也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必 然要被历史淘汰。
  4、联系美国独立战争,比较华盛顿和林肯的贡献。
  (四)达标检测:
  基础题:导学案1---5题
  能力提升题:导学案第六题(第二问可能会有困难)
  (五)小结反思: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在你的小组内展示一下。(也可以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画出知识树。)
  (六)中考链接:
  1、马克思说:“在美国的历和人类历,林肯和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林肯政府( )
  A、巩固了北部资产阶级的统治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C、满足了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D、消除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2、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里所说的“障碍”应该是指(  )
  A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英国的殖民统治 B、领土面积狭小 C、关税自主权 D、黑人奴隶制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设计 篇2  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
  教材处理
  教材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作如下处理:
  1.将课文“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的背景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
  2.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
  根据课程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
  课型选定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
  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
  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
  设计思路:
  1.本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课程目标及教学过程。
  2.通过阅读、课外搜集资料、自制录像等,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通过课堂短剧、辩论会,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历史的感觉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4.通过动手制作录像片、制作表格、搜集历史资料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5.通过录像、课后作业等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能够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观点。
  课前准备
  1.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
  2.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作好辩论准备。
  3.让有条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历史旅游小组,游览南京夫子庙大成殿,自己讲解、自己导演、自己拍摄有关孔子的录像。
  4.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步骤:
  1.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
  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3.推出本课课题
  二.教学内容:
  1.孔子: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a.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
  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的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②感性认识孔子:放映学生自制录像“夫子庙大成殿一日游”。
  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b.伟大的教育家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
  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并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通过讨论分析儒、道、法三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道、法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作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
  1.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2.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
  四.迁移应用(课后作业):
  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五.评价方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段(课间短剧和辩论词选)
  1.课堂短剧
  a.孔子讲学
  (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走边捋胡须)(众弟子安静)
  众弟子:先生早!
  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
  弟子2: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此乃仁也。
  弟子3: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
  孔子:(捋胡须)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
  众弟子:弟子明白了。
  b.因材施教
  (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
  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
  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
  子路:(气喘吁吁地)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
  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
  子路:(点了点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
  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
  曾参:(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老师,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
  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
  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
  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假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
  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
  2.课堂辩论:儒、道、法三家辩论词选
  学生甲: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
  学生乙: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就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老虎从小养到大,最终不也是死性难改,把自己的主人给吃了,又何况是那些坏人呢?如果只会待人温和,那些坏人岂不是逍遥自在,更任性妄为了?再举个更简单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之道合理的话,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人加以惩罚,这样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的思想相对应了吗?
  学生丙:儒家和法家虽各有所长,但处于两个极端,儒家处于礼教极端,法家则处于暴力极端。而道家,不会太礼教,也不会太过于暴力,是一种理想的治国方法──“无为而无不为”。
  学生丁:过去、现在无处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虽说法治是导致秦国灭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国统一六国的呢?是法治。如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老百姓们一样是没有自由。因为毕竟每人的性格都不相同,如果遇上一些像狼一样野性难驯的人,他们愿意服从儒家的“仁”和“礼”吗?再说说道家。虽说道家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还是在“治”。但是怎么治呢?这样顺其自然,分明是消极避遁。不用法,怎么去治理那些害群之马呢?顺其自然,你难道让那些不法之徒逍遥法外吗?
  学生戊:道家主张的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它既不像儒家那样压抑本性,任意扭曲,也不像法家那样刻意强求,武力维护,只有取法自然,和谐发展,决不是消极避遁,因其终极目标仍是“治”。如果说儒家的“仁”和“礼”是温情脉脉的精神鸦片,那么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用得好,是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武器,用不好,则会成为自我灭亡的武器。
  学生己:我认同的是道家。因为如果像儒家这样,无视个性的差异,蔑视个人利益,那思想就越来越老化,也就阻止了人的创造力,我想这也是使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学生庚:有的人说,法家的治国方法是站在暴力上,只会让国民遭受皮肉之苦。不见得吧!你不制定严格的法律管理百姓,做错了事无所谓,杀了人可以逍遥法外,偷了东西没人理睬,那样才真正让百姓叫苦不迭呢。要是用儒家那种仁慈的办法,有可能改变得了所有的人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可能所有人都能被感化吗?
  学生辛:法家的“刑罚”就像一把血淋淋的屠刀,即使它能把国家管理好,把人民整治好,但它能管住的只是一个空壳,久之,民众一定会对这种“刑罚”有所反抗。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把屠刀帮助秦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同时也成为秦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古时候跳回现实生活,就拿学校做比喻,你要校风好,难道就要老师上课拿着一把戒尺,谁不认真听课,就猛地一下往他打去。谁做错事,哪怕是一点小事,也要严厉地惩罚他吗?不是的,这样做只会使他们更加讨厌上学,讨厌学校,变得更坏、更反叛。如果你“无为而治”,虽然到最后“无为而无不为”,但中间那段时期,你的校风差得无可挽救,谁也不会再听你说。如果用“仁”和“礼”来教化学生,和他们建立一条良好的沟通渠道,体会他们的心声,参考他们的意见,使得无论从校内到校外都充满和谐,老师和学生成为互相信赖的朋友。
  附二:学以致用:以儒、道、法三家观点谈谈你对校风建设的看法(课后作业选)
  1.外法内儒建校风
  初一(6)班 赵梦薇
  现在,我校还存在一些不良的校风,比如有的同学不爱护学校公共财物。怎样来改善不良校风,使同学们自觉去保护好学校的公共财物呢?
  单采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以德来教化同学们,不行。要求人人必须一个样,好像有意要规定个人思想,难免会有同学不愿意。单采用法家的规章制度,提出用“刑罚”来限定同学们,做错一点也“刑罚”,不行。会逼得同学们喘不过气,十分害怕,这样不够完美。单采用道家的自觉遵守、“无为而治”,让同学们自觉去要求自己,随遇而安,如果同学们都会自觉管束自己了,还会出现不良校风吗?还是不行。
  到底该怎样采用才够完美呢?校风要好,首先必须思想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建立好的校风,以前为什么会做错,以后该怎样做,让同学们思想上有所改变。接着,就是行动方法,要制定规章制度,使同学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否则给予处罚,使同学们改掉不良的行为,这样人人做到文明有礼,学习气氛浓厚,校风还能不好吗?
  对于保护公共财物,也应该采用外法内儒的思想。让同学们知道公共财物的重要,一切都按照规章制度来做。这样保护公共财物这一方面也没问题了。
  所以,想要校风好,公共财物受到珍惜爱护,应采用外法内儒的思想。
  2.取法古人,建设良好校风
  初一(6)班 朱雨凡
  良好的校风可以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学习环境得到好的保障。所以,一个学校拥有良好的校风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扬子一中这个江苏省首批示范初中来说,建立良好校风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认为要想建设好学校校风,方法倒是有几种。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了解了儒家学派倾向思想教育,法家学派强调规章制度,道家学派则主张自我觉悟。当时这几大学派为国家政治各出良计,争得不可开交。但我认为合三家之力,取长补短,岂不更好?当然,用三家方法来管理校风,相信会事半功倍。首先,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必要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必须拟订我校的校规,并让同学们严格遵守。赏罚分明,尤其是违反校规者,应重重地罚,狠狠地罚,才能让大家一起重视校规,遵守校规。当然,只懂得利用法纪是不行的。我们不能学秦始皇的残暴,更应重在人心。所以给同学们灌输良好的思想教育,也是必要的。带领同学们读几本有关这方面的书,让大家懂得校风的重要性,让大家自觉遵守校规。利用课余时间召开座谈会,给同学们讲讲良好校风的重要性,教育大家。用这种仁慈的方法,也挺见效的啊!哎呀,如果碰上了只犯一点儿小错的同学,既犯不上处分,但也不能置之不理,那就找他谈一次心,让他多学习周围的同学们。自我发觉错误、自我改正错误。这样,既不伤害同学自尊心,也有利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人人有责。方法得当,造福学生。大家齐出主意,多学学古人的方法,说不定还真行得通呢!
  3.“法治”是良好校风的保障
  初一(6)班 张倩云
  校风这个问题我支持采用法家的思想,用规章制度来限制同学们的行为。
  因为我认为如今的同学们,特别是中学生,尤其喜欢追“潮流”,认为随地丢垃圾、在校园内骑车就是酷。这样,一个同学看见了,照做,一传十,十传百,恶性循环,因此形成一股“校园歪风”,使学校的精神面貌日益衰落。所以,我想这时候应该采用严厉的“法”来限制同学们的不良行为。
  为什么儒家和道家方法行不通呢?因为它们的思想太仁慈。如今我们这些中学生为了追潮流,管它什么“树立良好的校风”,即使你说更多的仁义道德也没用,他们只会当作耳边风,而这就是给了他们精神涣散的机会。但如果用法治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了,起码同学们会顾忌,即使刚开始不愿意,但慢慢地会养成习惯的。所谓“纪律是良好校风的保障”,所以我建议采用法治来端正校风。
《历史》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2、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重难点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
  2、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洋火”等日常词汇,引起学生的注意。分析中国社会如何打开国门引入西方科技。
  鸦片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鸦片战争过程:
  1、1840、6-1841、1(定海、大沽、广东战事;所谓《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岛)
  2、1841、1-1841、5(广东战事;《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
  3、1841、8-1842、8(厦门、浙东、长江战事)
  战争失败原因:
  1、清朝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技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武器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2、统治集团昏庸*。“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鸦片战争当中,清政府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官员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两年的战争过程中,同样的决策错误在各地重复上演。这既是由于清政府的*所致,也是清政府*的具体表现。正是在清朝统治集团的这种状况下,英国方面的优势才得以显示和发挥出来。
  南京条约的内容: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一个赔款以“银元”为单位的不平等条约)。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2.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二、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三、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历史》教学设计 篇4  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方法与过程: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 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 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
  材料分析: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组成国家的各政治、军事要素已经具备,国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国王。他的儿子启杀掉益而夺得王位。从此,“禅让时代”结束,“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开始。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禹虽然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却不给他实权。相反,禹把实权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杀掉益而继承王位。这说明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已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中国社会也由“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提供两段材料给高一学生,可比较分析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与阶级社会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和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袭制不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终弟及这种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为例说明。在中央,统治者为王,设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武官师执掌军权,各类官职的主要职能划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时期方国林立,方国首领被商王封赐为“侯”“伯”等,他们对方国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同时对商王效忠,定期纳贡、朝见,并奉命征伐。(这里可结合《商朝疆域图》和高一学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国的文王被赐封为西伯侯为例讲述,高一学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陕西一带周部落首领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强盛时控制的地区,已经远远超过商朝。
  材料说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区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辽宁,南达长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设置:对于如此庞大的王朝,作为周王,怎样才能有效地统治?(西周疆域图)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 (武王开始,周公继续)
  (1)分封的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巩固统治)
  情境设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该怎样进行分封呢?(结合《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说明分封的对象,能认识到分封的主体是同姓分封,同时可结合地图说说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内容 (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尽到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举实例说明,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响 设问:当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后,他们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用此设问主要是让高一学生充分体会分封制带来的影响,高一学生可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认识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认识分封制的影响,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强大,与诸侯国势力强弱成反比。当周王室力量强大时,就能保持对诸侯国的震慑力,并能通过诸侯国强化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当周王室力量衰弱时,诸侯国独立性就会增强,并威胁到周王的统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对周王朝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显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盖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在分封制下,为什么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 同姓王室贵族和周王的关系最亲。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而血缘关系的亲疏对周朝同姓贵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疏不同的家族结构,构成了当时另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1)宗法制的含义 简单说即宗族的法规。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庶嫡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庞大的宗族网;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的特点)。
  (3)影响:确立一整套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早期国家制度以宗法制为核心,用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禄制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总结:在夏商周时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宗法制通过血缘关系的亲疏,规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会统治秩序,分封制则保证了周王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它们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维持西周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历史》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历史》教学设计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使学生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在隋唐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开元盛世》一课主要内容包括“开元之治”,盛世经济的繁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盛唐民族、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的新发展、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课前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信息加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图片、史料展示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对比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本课重点及处理:“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利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归纳盛唐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并利用图片资料直观感受。
  4、本课难点及突破:对曲辕犁、筒车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的理解: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和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我所讲的这节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而我所讲的内容偏重经济方面,理性强,学生理解难度大。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思维情境,鼓励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
  三、说教法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导读法、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说学法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用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五、据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开元年间政治、经济两个中心,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二课《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你对上一节内容中哪一个历史人物最感兴趣,为什么?这样可通过复习上一节内容,引发学生兴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角色,与老师产生共鸣,一起进入学习本课内容的氛围中。
  (导入)用杜甫诗《忆昔》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想象对开元时期的特点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社会繁盛到何等景象?导入新课
  一、开元之治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设问: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并穿插: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考核县令、捕蝗图,说明唐玄宗励精图治。
  2、玄宗与太宗统治时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对比,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其中补充扩展,增加生动性。通过比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响: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盛世经济的繁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经济繁荣方面,盛唐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
  1、利用课本导读框中杜甫诗《忆惜》,让学生朗读后,依据诗句内容分析开元盛世的社会情景,让学生处理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处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课本谈谈唐朝经济盛世景象的表现?学生讨论时教师依然指导学生怎样归纳问题,注意条例清楚,语言精练。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根据学生对直观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我分别展示出:曲辕犁与直辕犁对比简图、筒车与翻车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这两种农具的先进性,从而突破难点。
  4、在手工业方面,通过展示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商业的繁荣: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繁盛来体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概括长安城的布局特点。想象体会长安城的繁盛,它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小结:通过以上政治、经济情况归纳,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即“开元盛世”。
  三、指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唐玄宗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认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内容,通过对唐玄宗前后期的对比对唐玄宗进行评价。学生讨论后先请一位学生大胆地说,其他同学补充,培养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小结:
  应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个历史人物——唐玄宗
  二个历史概念——“开元之治”、“开元盛世”
  三个方面成就——农业“三新”:新工具、新品种、新技术
  手工业“二行”:丝织、陶瓷
  商业“一市”:长安
  四个世界之最——①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华都城长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这样就将本课的知识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习题练习:习题的设计在重视两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顾了一般学生,有兼顾到好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板字设计:
  开元之治改革措施
  影响——开元之治
  开修建水利工程
  元农业方面农耕技术提高、蔬菜品种增加
  盛农业工具的改进与创新::辕犁、筒车
  世盛世经济的繁荣手工业方面丝织业
  陶瓷业
  商业:
  评价唐玄宗
  板书设计为知识树框架,这样使学生有参差,有结构的掌握本课知识框架,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
《历史》教学设计 篇7  第一方面:教学思路
  本人在实施《历史》新教材前,认真研读教材及新课标,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通过历史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上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因此要从三个方面对学生培养:一是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三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本人在教学中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组长一名,负责本组的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纪律的维持。在平时的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讨论,理解教材,自足学习。小组自间开展竞赛活动,互相提问,作答,或者共同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教师评价,打分,在黑板上记录,学期末累.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能力,学会从生活中,社会中寻找历史,或把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每一个星期,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搜集历史素材。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为了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本人还经常开展一些“历史活动课”:
  召开“商鞅变法的成功与失败”辩论会。探讨人生的价值。现在班内进行辩论,对获胜的一方及表现优秀的辨手”加分”.然后在班机间展开辩论,形成一个班机竞争的局面。
  召开“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开展“个人制作 历史作品展示会”,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开展“我为祖国自豪”爱国情操演讲比赛,充分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学业评价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学期末总评成绩有三个方面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60%  ,所在学习小组成绩占20%,个人的表现占20%。
  第二方面:教学成果
  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和历史活动的参与,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丰富了知识储备,开阔了视野。
  具有了一定的运用历史知识 历史观点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进一步了解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方面:不足之处
  在分组活动时有时纪律乱,不好控制; 有时为了维持纪律,不敢太过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此矛盾有时让人难以解决。
  部分同学由于条件有限,课前的准备工作没有认真完成,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
  有时因为工作太忙,不能抽出时间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存在一些教学设备滞后的问题。
                         推荐阅读:
  •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6篇)
  •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16篇)
  •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教案(通用2篇)
  • 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7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