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回复: 0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精选11篇)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2.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五、教学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六、活动与探究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七、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2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 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 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
  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板书)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
  (板书)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要迁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平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 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例3、史书《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魏王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同学们,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内容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以问题形式结束。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学生意见有差别,有条件可以组织辩论,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辩论。
  设计如下: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问题。
  提示如下: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二、课前预习
  (一)_________________,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它于______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请问:这些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归纳出来吗?(提示:阅读课本第114页至115页的绿体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四)预习检测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___________________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
  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3.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C统一度量衡D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依法治国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阅读课本115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目和绿体小字归纳)
  (二)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原因:
  影响:
  四、拓展训练
  (一)选择
  1.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鲜卑族C氐族D羌族
  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北周B前秦C北魏D北齐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粮食问题B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C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D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4.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管仲改革D吴起变法
  5.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是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B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C迁都洛阳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B完成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D阶级矛盾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为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魏主是谁?
  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4.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何在?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4  目标导航: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提纲指南:
  一、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相关情况?
  三、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梯级释疑: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b.洛阳c.开封d.邺城
  二、论从史出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5  课 题
  围绕主题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板 书 设 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6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目标导航: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提纲指南:
  一、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以及相关情况?
  三、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梯级释疑: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二、论从史出
  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7  以下是师哈哈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8  师哈哈23视频: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学生查阅中华民族分布图后回答: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迷茫疑惑)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展示东晋十六国地图)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动态展示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淝水之战)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学生答略)
  2、(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学生答略)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学生用鼠标在地图上标识)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学生看书归纳)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分两组竞相对比回答,一组回答定都平城之弊,一组回答定都洛阳之利)
  a、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而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从地理环境看)
  b、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c、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②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
  9、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意义?(学生讨论作答)
  孝文帝迁都洛阳,能有效解决以上不足,并且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10、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学生看书自学)
  11、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2、缩句游戏:为了方便理解记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缩句游戏:你能将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妙?(请一位同学用鼠标在屏幕上的具体措施上用彩色线标出来)(课件依次显示缩句)
  (通过动手缩句游戏,教给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
  13、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回答)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4、问:孝文帝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学生答略)继续问: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能给大家说说吗?
  (课件展示陈庆之语)(引导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那么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作用,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呢,还是有其它什么更深刻的原因呢?
  (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后,作引导)
  (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结构示意图,揭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与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孝文帝推行改革与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但孝文帝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是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趋势,孝文帝改革反过来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14、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出现了几十年短暂繁荣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具体分裂情况如何呢?(课件展示北朝更替示意图)
  15、对号入座: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课件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号入座示意图)
  (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三、内容总结,回到现实
  我们主要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有关知识。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落后的民族不断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现在同学们知道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到哪里去了吗?(生高兴地答:明白)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去吧!
  四、轻松闯三关(课件动态显示)
  (一)你能做对吗?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二)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在学生评价后指出: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三)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提醒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通过做此题,让学生明白:现在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仍然存在。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通过此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屏幕显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今天我们应该为祖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
  或用一句话来表达对祖国各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课件放映歌曲:《爱我中华》)
  在歌声中,学生慷慨激昂,展现祖国未来美好的明天!
  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建共享和谐新家园!
  ……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9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10  下面是师哈哈网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
  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篇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 定: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推荐阅读:
  •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精选6篇)
  •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通用6篇)
  • 《洋务运动》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精选11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