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回复: 0

探索世界的本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索世界的本质(精选2篇)
探索世界的本质 篇1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把握高考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规律的概念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讲评时事
  二)导入复习
  三)复习过程
  构建知识框架      复习考点      典型例题讲评      学生学案
  1.构建知识体系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世界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索世界  物质性   人类社会  
  的本质            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
  运动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认识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典型例题
  自然界的物质性    d
  1.人们能够利用木料制出桌椅来,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
  a.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c.人有动物所没有的制作能力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为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XX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回答以下两题。
  1、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 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
  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⑴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⑵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⑴ 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⑵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bb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其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
  2.“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1)(3)(4)(6)    b、(1)(4)(6)
  c、(3)(4)(6)         d、(1)(4)(5)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cb
  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方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XX年广东河南广西卷)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规律的概念 a
  1、狐狸总是昼伏夜出,进行捕获措物的活动,它总盼望太阳别出来。当公鸡鸣叫时,白天就要降临,狐狸以为是公鸡把太阳叫出来的,就把公鸡咬死了。但是尽管没有公鸡报晓,太阳仍旧出来了。这则寓言表明(  )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因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
  c、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不稳定的
  d、人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abdc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XX年全国高考题)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界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2、“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是说
  a.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               d.规律是客观的
  3、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5.“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请简要分析弗兰西斯?培根这句话包含的哲理
  答:(1)这句话说明了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人们要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就必须掌握和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蛮干,就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四)作业:学生学案
  一、教学目标:把握高考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规律的概念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构建知识体系
  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含义
  世界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索世界  物质性   人类社会  
  的本质            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
  运动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认识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学生学案
  (一)单项选择题:
  1、XX年7月6日《齐鲁晚报》报道,山东民营科技企业跨越式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生物技术进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的保繁育与开发。目前已经成功克隆出克隆牛48头,其中转基因克隆牛24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克隆牛群和转基因克隆牛。但是,科学家本不能凭空制造出克隆牛,必须运用业已存在的牛的基因,利用生物基因技术进行。这说明( d   )
  a 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人类可以制造一切
  b 人已经能够主宰世界
  c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随着人的意识而转移
  d 人并不能改变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
  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b )
  a 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 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 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 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河不复回”。上述诗句说明( a  )
  a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 运动和静止不可分
  d 事物的运动总是呈现出前进的上升的趋势
  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b )
  a 离开了物质而空谈运动
  b 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割裂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d 割裂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天地只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说明(b  )
  a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 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规律
  c 人可以认识规律
  d 规律是客观的
  6、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这一论断表明( b  )
  a 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 物质运动是有条件的、绝对的  d  物质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二)不定项选择:
  ““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要坚持上述制度,是因为(acd  )
  a 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 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d 社会的发展受自身规律的支配
  (三)辨析题
  背景材料:XX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30年前的大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辨题: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可见,规律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题中的观点对此的认识是正确的。
  (2)当人们尚未认识事物的运动发展的规律时,人们的行动是盲目的,一旦违背规律,承受“规律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就在所难免。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可见,辨题的结论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探索世界的本质 篇2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课标再现】
  内容目标
  提示与建议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4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       例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辩,尊重规律或违背规律的事例,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        
  ¨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        
  ¨       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1)物质定义
  (2)运动与的相对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2.理解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运用
  (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作为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3)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3.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从一般层面上学习了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基本阵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只有那些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它们对社会变革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今天,我们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关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的,以及人与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本节课我们重点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二、正文
  一、世界的物质性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学生在自行准备和教师指导下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进行分析讲解(建议使用)。
  (分析: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已经使得他们能够运用生物进化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历史的学习和初三社会发展简史的学习,也使学生具备了初步论证人类社会客观物质性的知识基础)
  学生活动:“忆一忆”哲学上的世界具体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哲学上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引〕我们要论证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就是要从这三个组成去论证是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一组自然界的山水湖泊图片,请学生思考它们的产生和存在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补充:自然界的虹吸现象——鬼湖。一个湖泊,有时人们来到湖畔,只见碧波荡漾,清澈照人,湖水甘甜,可能不大一会儿功夫,辽阔的湖面消失得无影无踪,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茫茫的沙漠。这种时隐时现的湖泊,被人们称之为“鬼湖”。“鬼湖”一事并非杜撰,也决非奇谈,而是作为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出没在北非摩洛哥国境边缘地带的科萨倍卡沙漠之上。)
  1.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产生,产生后也不受人的意识所支配
  学生活动:“试一试”你还能结合自己的所知,给我们举出一些事例加以分析证明吗?
  2.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蝶念花、白鹭回归),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这些行为有没有否定自然界的物质性。
  (没有,恰恰证明了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小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人类起源示意图,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已学知识简要分析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恩格斯的语录“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请学生分析其具体的含义。
  小结: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所以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在内容上也是来自客观世界
  人的意识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小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解析: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概念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反映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举例:水果和苹果、橙子、梨子的关系类比
  2.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会以自己的具体形态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物质具有可知性
  物质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举例:人们脑子中形成的各种概念、形象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如佛学中的24身。
  二、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生活动:p31活动材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提示就是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运动着。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学生活动:“试一试”结合你的学科学习,列举各个具体科学中的运动形式。
  (物理、化学、生命、社会生产方式、人的认识等)
  举例:人类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命运动中人的衰老过程(胎儿-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运动的概念是与物质、意识同层次的,着眼点是整个世界
  学生活动:你能举出反面的事例来论证世界是静止的吗?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反驳。
  举例:教师自己在讲台上的静与动,请学生思考。特别是静止不动时,实质上还存在生命有机体的衰老和地球的自转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1-2/31,了解物质与运动是怎样的关系。
  (只要说出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即可)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刻舟求剑”的漫画故事,请学生分析他的错误所在。
  (在于否定了物质世界是不动运动变化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慧能“心动幡动”的千古公案,请学生分析他的错误所在。
  (在于否定了运动离不开物质的主体,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注:在这里的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语文学中的中心词和定语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进行划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哲学观点中侧重点的不同。
  4.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引〕我们知道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不可能有一刻的停止,那么生活中的静止又是怎么回事呢?
  (1)静止的含义
  ――从物质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哲学上的静止是指的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解析(具体情形):
  a.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学生活动: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举例:学生身份的相对稳定(上学期间)、少年时期的相对稳定等等。如果没有这样的相对稳定,大家现在就能看见老师脸上皱纹一条一条的出现,那会是怎样可怕的事情。
  b.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位置的相对稳定/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学生活动: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举例:正常人的体形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如果你暴饮暴食,说不定隔不了几天就有显著的变化了,那就不是相对静止的了;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静止的,但是相对于太阳而言,我们都是运动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1-2/32,完成下表。
  区别
  联系
  角度
  含义
  特点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运动
  整个物质世界
  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
  物质的具体形态
  相对的、有条件的
  小结: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两个错误倾向。
  a.反对只承认静止否定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b.反对承认绝对运动而反对相对静止而导致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学生活动:观点解析“人一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生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前者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同一观点;后者是否定相对静止的片面观点)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学生活动:看元素周期律表,谈谈你对规律的认识。
  (规律应该表明某种特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规则等)
  1.规律的科学内涵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者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解析:
  学生活动:“辩一辩”以4组实际的观点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并指出错误之处。
  (1)固有的联系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题目:(b、d)a、红灯停,绿灯行;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举例: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他们所说的“规律”其实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而已。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2)本质的联系
  规律不是表明的、现象的、外在的
  题目:(g)e、春夏秋冬四季交换;f、白天晚上昼夜循环;g、价值规律;h、苹果落地
  举例:现在流行的数字图腾,4代表死、8代表发、6代表顺利、13不吉利、25是骂人等
  (3)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必然如此确定不移,不是偶然的
  题目:(i、l)i、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规律);j、近朱者赤,近墨者黑;k、人不为己,天诛地灭;l、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发展规律)
  举例:
  (4)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题目:(m、n、p)m、自由落体运动;n、元素化学性质受原子系数影响;o、汽车靠右行使;p、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举例:师生关系中存在教学相长的规律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学生活动:请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不同的领域举出规律普遍存在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举例:自然界的遗传规律、万有引力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规律、价值规律;人的思维中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规律)等
  (2)规律是客观的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不管你在乘电梯时有多么讨厌失重感,但是它还是存在
  b.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举例:万有引力规律发挥作用需要宏观力学的条件,缺乏了条件,规律作用就会发生变化
  b.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它是不可违抗的  
  举例:只要有商品经济就有价值规律,只要你参与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就无法回避这个规律
  3.自觉遵循规律,并认识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学生活动:展示一组人与自然不和谐相处出现的恶劣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必须尊重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过度攫取自然)
  举例:永动机的制造、古人的飞天梦(用翅膀、火药等)(不尊重万有引力规律)
  (2)在客观规律目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举例: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出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各种条件,从而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在自然界,揠苗助长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但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影响某种生物生长的周期则是可能的。在北方,为了适应无霜期短的气候特点,人们已经使小麦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在南方,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人们变水稻在自然环境中育苗为在塑料地膜中育苗,从而缩短了育苗的周期。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使有关的规律联系起来,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朝着有利于行动主体的方向发展。比如,当我们修筑水坝,把水贮蓄在水库里面,并在那里修建水电站发电、修建水渠来灌溉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利用了水的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万有引力规律,而且利用了水坝能挡水,水坝越结实承受的水压越大的物理学、固体力学、材料力学的规律,利用了水经过水力发电设备时,水流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电能的能量转化的规律,等等,人们使多种规律联系起来,协同作用,于是产生了人们所预期的结果。
  三、小结
  本节课真正意义上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系统学习,首要的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我们知道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物质世界,它可以在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分析中得到证明,哲学上的物质是客观实在而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同学们在学习中就是要从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去理解,千万避免是简单的个体相加。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且这样的物质运动还是有规律的。再次同学们要注意理顺三对关系即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作业设计:
  1.同步完成《学习评价手册》的内容。
  2.对本节课中涉及的概念和关系,各举出一个自己熟悉的实例进行分析、消化,体会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推荐阅读:
  • 探索世界的本质
  • (4.6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精选2篇)
  • 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精选2篇)
                             
                   
                   
                     
                            探索世界的本质(精选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