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回复: 0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通用13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以及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1.欣赏大自然中的变化规律。
  2.提问:欣赏完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天安门广场张灯结彩、彩旗飘扬、花团锦簇的画面,并提取出三组物体。
  2.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观察这些物体的排列顺序,同桌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3.小结:我们发现这三组物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出示盆花小图,并提出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3.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4.全班交流,重点研究计算的策略。
  5.看书。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2)指名汇报想法,重点引导为什么除以3?你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判断?
  (3)重点比较:解决盆花问题时大家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而这儿为什么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计算的方法呢?
  (4)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选择算法了。
  2.出示试一试第2题。
  (1)同桌互提问题,并把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写在作业本上。
  (2)指名汇报。
  (3)小结:我们要想迅速的判断第几面彩旗的颜色,只要看哪个数就行了?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按照规律算一算每组的第32个是什么?
  2.摆棋子活动。
  3.动态中的规律问题:“俄罗斯方块” 游戏。
  4.出示练习十第1题,介绍十二生肖并提出问题。
  六、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谈谈收获。
  2.拓展延伸:打球游戏。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男、女生快速记忆pk赛。
  课件分两次快速闪现数字,男生记男生题,女生记女生题。
  第一次数字: 男生1625    女生1234
  第二次数字: 男生162536496481        女生123412341234
  2.校验男、女生完整记数内容,女生记对的人数多。宣布:女生获胜!(男生称不公平,说女生记的数字有规律。)
  追问:女生记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呢?
  3 .小结揭题:看来,要赢得比赛不光要靠我们的记忆力,发现规律尤为重要。其实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 “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我发现,探究规律
  1、观察教材例1场景图
  (1)谈话:国庆节的时候,小明到森林公园去玩了。公园里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一排五颜六色的灯笼更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你能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吗?把你观察后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2)追问:它们之间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规律吗?
  (3)小结:第一组确定好之后,后面的每一组都是和前面的完全一样,像这样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依次重复的规律。我们找到了依次重复的规律,下面来看盆花,盆花是几盆几盆的依次重复?彩灯呢?彩旗呢?
  2、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展示多样策略
  (1)谈话:找到了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那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瞧,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照这样摆下去,就是怎样摆下去?那么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呢?猜猜看。
  (2)追问: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把想法在自备本上表示出来。
  (3)谈话:要确定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这一盆我们并不会看到,对不对?可以用什么方法?
  (4)交流验证方法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
  o●o●o●o●o●o●o●o
  o表示蓝花,    ●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
  可让学生结合图解释: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都是奇数),第2、4、6……盆都是红花,(都是偶数)。第15盆是蓝花。
  (3)    计算的策略: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5÷2=7(组)……1(盆)
  ②结合算式提问:为什么可以把2盆花看作一组?
  这里有4个数:15、2、7、1分别表示什么含义?谁来说说2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有这样的7组还余1盆,这1盆是第几组的第几盆?第8组的第1盆其实就是左起的?
  这盆花我们并不会看到,那么怎样来确定它的颜色呢?
  ③小结:要求这个问题,其实就只要看每一组的第1盆就可以了。刚才同学们使用计算的方法,用了除法。我们要确定左起第15盆,最终是看什么数?
  三、独立尝试,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1、解决彩灯问题:
  ①谈话:刚才同学们用画图、列举、计算三种方法解决了盆花的问题。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把过程写下来。
  17÷3=5(组)……2(盏)
  提问:为什么要除以3呢?左起第17盏彩灯也就是第几组的第几盏?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为什么你们大部分同学不采用画图的方法?为什么你们都不用列举地方法?所以三种方法比较下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②下面来一个抢答比赛(课件出示:第18盏彩灯呢?)
  板书:18÷3=6(组)
  小结:和上面相比,我们要看余数,它没有余数,就应该看每一组的最后一盏。因为左起第18盏彩灯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所以与每一组的最后一盏颜色相同。
  2、解决彩旗问题
  ①谈话:解决了盆花、彩灯的问题,我们接下来就要解决彩旗的问题了。从左边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的?你能独自解决这两个问题吗?请用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把过程写下来。
  ②学生汇报:21÷4=5(组)……1(面)      23÷4=5(组)……3(盆)
  答:第21面彩旗是红色的。     答:第23面彩旗是黄色的。
  ③你们列的算式中为什么用4作为除数?
  ④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是红旗?在什么情况下,得到的是黄旗?
  3、小结、概括注意点
  小结:刚才我们解决了盆花、彩灯、彩旗的数学问题,这三种方法都是同学们自己想出来的,哪种方法最实用?一起说:计算。在算的时候,我们怎样来确定除数呢?我们首先得先观察、比较、找到依次重复的规律,然后进行分组。每组有几个物体。就把几作为除数,然后列出算式。那么我们要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颜色或是什么物体,关键是看什么数?也就是余数是几,就看每组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就看每组的最后一个。
  三、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看活动图片:练一练第1题。
  (1)引语:最近有的班上学了找规律后,玩起了这样的数学游戏,我们来看一下。观看图片:两同学摆棋子:oo●oo●oo●……他们是怎么摆的?
  (2)提出问题:如果继续摆下去,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自己动笔完成)
  (3)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1÷3=7(组)答:第21枚摆的是黑子。
  2.练一练第2题。
  (1)引语:做一条链子,如果按照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下去,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第24颗呢? 自己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画图形:练一练第3题。
  (1)按照规律,画出每组的第32个图形。在做之前,老师有一个友情提示:在做之前,请你先仔细观察,找到依次重复的规律,把它像老师一样圈一圈,只要圈出一组就可以了。自己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十第一题。
  (1)谈话:公园里新建成的十二生肖馆也引得游客驻足观看。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用十二种动物(也就是十二生肖)来表示人们不同的出生年份。瞧,十二生肖的剪纸栩栩如生,多精致呀。生肖馆里还有一道竞猜题。(出示题目:你今年几岁?属什么?与你同样的属相的人今年会是多少岁?)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想法。指名说说各自的想法。
  (3)概括方法:每过12年,就有一个属相和你一样。因此只要把你的岁数+12
  (4)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老师也属兔,那老师今年多少岁?
  四、首尾呼应,升华规律
  师谈话:其实,在我们身边,依次重复的规律还有很多。日出日落,日复一日,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美丽的剪纸,漂亮的花布,璀璨的项链,房子周围的篱笆等等。
  同学们,规律真的是无处不在,还记得课始的那场记忆pk赛吗?……其实认真观察,换个角度思考,男生的记数内容也是有规律的。瞧!两位两位地看,16、25、36、49……大家发现规律了吗? (44,55,66,……)
  一组看似杂乱无章的数字换个角度观察思考,规律竟如此清晰可见,正如数学家坦普·倍尔的名言说得好——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图     
  依次        列举
  重复        计算       用除法           看余数
  15÷2=7(组)……1(盆)
  18÷3=6(组)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3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摆学具、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以上是师哈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个游戏。(学生游戏:请小朋友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
  2、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3、像这样,类似一只手的5个手指可以夹4根小棒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现在,我请第一小组的男生排成一队。如果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可预先设计一个小组的人全部为男生。)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可以站几个女生?20个、50个、100个男生呢?
  4、同学们答得可真快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发现规律:
  (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图)
  1、师: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这幅画,然后小组讨论:
  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讨论)
  2、交流:
  a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事物?
  b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就像刚才游戏中手指和小棒一样。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相机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
  (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看一看,图上一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两块手帕呢?(多媒体逐步演示证实)
  猜一猜,照这样推算,3块手帕用多少个夹子呢?4块、5块……9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讨论一下。
  3、观察“蘑菇和兔子”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
  (每两只小兔子中间有一个小蘑菇)
  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试着说一说。
  想象一下(填空出示):9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10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4、观察“篱笆和木桩”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5、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事物(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事物(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事物与中间的事物间存在什么规律?
  [处于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同学们找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把眼光放得再广一些,到教室外找一找。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具有这种规律的事物呢?
  (生举例说明)
  如:我家门口有好几棵树,树和树之间的空格比树少1。
  (师:你的世界很大!不但能走出教室,而且能用空格代替物体,真了不起。)
  又如:街上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最好现场有人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便于举例教学。)
  再如:放学的队伍、广场的栅栏、学校里栽的树……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c、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师:你们回答得这么快,用的是什么规律啊?
  (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四、拓展规律:
  1、游戏: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来完一下夹小棒的游戏。
  用2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我们刚才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4根)
  照这样,用2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8根)
  只能8根吗?请你动手试一试、想一想。
  (9根,把大拇指并在一起或把小拇指并在一起。)
  那是不是只能夹住9根小棒了呢?
  (10根,可以把两只手围起来。)
  师小结:当我们把手指和小棒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小棒和手指的数目相等了。这种想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2、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先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但是,如果要种75棵桃树,行吗?
  在怎样的堤岸上才可以种75棵桃树呢?(池塘)
  3、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下一题。(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可以种75棵呢?
  4、看书上第48页到第49页的内容。
  五、练习:
  1、一条公路的一旁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隔40米,问:公路总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总长960米,如果在一旁每隔40米有一根电线杆,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3、一条环形公路,总长68千米,每隔4千米有一块路标,这条公路上一共有多少块路标?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
  课后你可以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板书:
  找规律
  夹子和手帕
  白兔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两端)(中间)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5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关于《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
  《找规律》教学反思一
  《找规律》这节课教材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在课堂我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开始给出了一幅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装饰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学生男女间隔成圆圈跳舞,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排列的规律。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智慧星的颜色,一组是“红黄红黄红黄……”有规律的出现,另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出现,通过对比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2、让学生多角度观察,找出规律
  在教学例题时,引导学生规律可以从左往右看,还可以从右往左看;规律可以从图形观察,还可以从颜色,数量观察。比如,学生说出灯笼有规律后,我不仅让学生说说接下来应该是什么颜色,还让学生说说如果把灯笼往前摆,又是什么颜色呢?还有,教材中对彩花的出示只是简单的红绿红绿红绿,将原课本中的规律改为两绿三红的排列,让学生明白数量也是有规律的,同时也为以后数字规律教学做铺垫。
  3、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学习,互相发现自身的不足;创造规律时,我也是让学生先同桌商量一下,摆一条什么样的规律,哪组摆的又快又有创意,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同桌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达到要求。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多媒体展示欣赏一张张图片的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5、注重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正处于起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本节课中,注重培养让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学生在认识颜色变化的规律时,先由老师“扶”着说出,是几个图形为一组,每组是按什么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说,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达到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维清晰。
  但是,在我的实际操作与我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存在很多的不足。同时,我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比如: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仍有不足,课堂中还应注意让生,中等生,后进生的语言表达,要注重让学生自己说。课堂纪律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何让学生的课堂纪律与教学质量成正比。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找规律》教学反思二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一支《快乐的节日》轻快的歌声引入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接着围绕“装 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3、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从刚开始出现的几幅彩旗图,让学生选择哪条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时,学生就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并让学生举例子,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二是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和谐地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但在本节课中我还是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还不够。三是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发现规律,而我在颜色的处理上,甚至摆图形给学生的提示太多,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对学生的审题或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物品,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品、图形。
  2、通过摆一摆、涂一涂、找规律、创造规律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和动手操作等能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发现并认识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要采用了游戏导入、情境创设、动手操作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通过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做一做等方法感知规律、认识规律、创造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
  1.老师说那就摸那,看谁反应灵敏。
  眼睛、耳朵、嘴巴、眼睛、耳朵、嘴巴、眼睛、耳朵,
  想:老师接下来会让你们摸哪个器官?
  2.老师说上下拍手游戏。老师喊“上“时停。想:老师接着会喊什么?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复排列的,这就是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认识规律
  师:六月一日同学们正在进行联欢呢
  问:请你仔细观察,画面上哪些排列是有规律的?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小组内相互说说,看谁发现的最多。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彩旗是一面红旗,一面黄旗,在一面红旗,一面黄旗这样一组一组地重复排列下去的,是有规律排列的。
  问:彩旗的排列规律是……后面一个该是什么颜色的彩旗?
  彩花的排列规律是……后面一个该是社么颜色的彩花?
  灯笼的排列规律是……后面一个该是什么颜色的灯笼?
  小朋友的排列规律是……男、女;男、女;…….
  (三)、找规律
  1、找立体图形的规律
  师:认识了规律,就应该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了。老师这有一组图形,你能接着往下摆吗?(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相互说说,然后从学具袋拿出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课件显示答案)
  2、找平面图形的规律
  师:我们已经会摆两个图形了,三个图形你会有规律的摆出吗?你能猜出它的后面应该摆什么图形吗?(课件显示)小组内相互说说,指名说出答案。
  相互说说,拿出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3、涂一涂
  1、师:物体、图形的摆放可以有规律,涂颜色也可以有规律。出示例3,仔细观察,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2、完成“做一做”的涂颜色题目。
  3、找动作的规律
  师:今天,同学们又聪明又能干!我们常常用掌声鼓励大家,你能找到掌声的规律吗?(老师拍,学生听)请学生和老师一起做,快来吧!(一、二、三三三)(师生同座三次)师:生活中,有些时候的声音,动作也是能表现出一定的规律的!
  4、找生活、学习中的规律
  师:我们认识了事物排列规律,你能说说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举例:
  (1)马路上的斑马线——一道白色,一道黑色。
  (2)时间——12个小时。
  (3)音符,
  (4)月亮的变化。
  (5)衣服上的图案。
  (6)教室里的桌椅,从前往后一排桌子,一排椅子。
  (7)太阳每一天的东升西落,每天都是这样重复出现的。
  (8)一年四个季节。等等这些都是有规律的。
  (四)、创造规律: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摆一摆学具,创造出有规律的图形,看谁最有创意。
  (学生拿出学具动手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展示作品,并说出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物体的排列有规律,正因为物体的排列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多注意观察,多动脑筋,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问:你认为你今天学习怎么样?
  四、教学反思:
  1、还是没有大胆给孩子学习的空间。
  2、在学生创造规律时,局限了他们的思维,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准备学具,这样一来创造出的规律就多了。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7  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共有两课时。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物体的排列规律。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例1,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例2,引导学生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的总个数。练习十第1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2~4题配合例2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例一,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首先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找规律,对于找规律的方法不陌生。其次周期性的规律学生在以前的拓展性练习中也已接触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我为这课设定的目标是,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难点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从我这节课的效果看,学生都能达到第一个目标,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第二目标多数学生是达到的,基本上能将方法逐步优化。对于第三个目标,不是显性的,不能准确判断那些学生达到了,那些学生没达到。学生成功的体验一定是有的,至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我的设计上的不足,学生体验不够。
  我上这节课的目的不是展示,只是一节平常课,所以没有在备课上花太多的心思,下面说我对本节课的每个环节的设计和课的思考:
  一、课的引入。
  课的引入我以庆祝国庆学校插了彩旗挂了灯笼和摆了盆花为例,真接引出例1的图。我当时主要是以教材为主直接引入例1,这样节省时间。其实这课我也听过很多次,引入的方法也各不一样。有的是给一组电话号码让学生比赛记,一个有周期性规律一个没有,如13813813813和13845628965。让学生发现第一个是有规律的,从而引入课题。也有的是用一组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有规律的排列,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来引入课题。我认为这样的一些引入的方法学生是感兴趣的,也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例题的教学。
  在例题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规律的发现过程的教学,我先是让学生观察盆花的排列的规律,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想法以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统一了想法在大班汇报,这样的效果比较好。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简要的板书出:盆花每组2盆,按蓝红的顺序排列的。这样彩旗和灯笼学生就模仿着找规律,效果还是不差的。对于“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我也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用笔记下思考的过程,再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充分的思考过后,想出了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是能充分自主的探究规律的,我认为教学目的达到了。在试一试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余数怎么确定是哪个物体,另一个是一个周期中出现多个相同的物体,哪些余数表示的是相同的物体。这两题我主要还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不足是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理解得不够充分,使部分学生只会模仿练习,换个情境就不会了,不能达到去掉情境真正掌握方法。还有就是学生的表达不够充分,相应要让学生在主要问题上充分表达,教师适时引导。
  三、练习的设计。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我是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放在最后,主要考虑到学生摆棋子操作花时较多,只解决一个问题效率不高,我就充分利用棋子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棋子设计一个周期性规律,让同桌通过计算找到第23个棋子是黑还是白。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可惜时间不够,没能处理。
  在练习设计上,本节课还可以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上去思考。周期性的规律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如潮涨潮落、一年四季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做成课件给学生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上课的两大不足,一是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表现的时间少,教师重复啰嗦的语言多。第二个是我上课相对严谨,不够活泼,使课堂的气氛不轻松,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不高。下面我会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注意这两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我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在第八周上一节汇报课,选了《找规律》这一内容上,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然后提前一个周时间,认真设计教案和课件,做了充分的准备。应该说,这堂课上下来总的感觉是不借的,下面我就把上这节课的教学细节说一下:
  一、了解教学目标
  主要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二是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三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完成教学过程
  1、我先用记忆电话号码的快慢引入课题(有些号码有规律,有些号码没有规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因素,感知“规律”。
  2、出现例1的场景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充裕的空间。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在解决盆花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在解决彩灯问题时,我则让学生同组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归纳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比较简单。接着引导学生小结,余数1是每个组里的第一个物体或图形;余数2是每个组里的第二个物体或图形;余数3是每个组里的第三个物体或图形;……如果没有余数就是每个组里的最后一个物体或图形。经历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这时,我将彩旗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处理,由学生自己解决,我则用“余数是几,是红旗?余数是几,是黄旗?”这一问题将这堂课的关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认识。
  3、巩固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完成,并说出解决的过程。
  4、全课小结,使学习理解,并掌握解决的多种策略,会用简单方法的优化性。
  5、提高练习,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做到自主探索、掌握方法、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再提问题,其他学生解决问题,使课堂活跃起来,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中,有些地方我还比较急噪,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还不够,没有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广泛的可能等。有遗憾,就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认识的升华,意味着进步与提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求最好,只为更好。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学法
  本节课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学生在学的时候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比较法;2、讨论交流法;3、练习法;4、动手操作法。
  板书设计:
  找规律: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称为有规律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9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精神。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思想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蜗罚瓤虺鍪碜蠖说牧礁鍪?/span>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整理,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10  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
  生2:~□~□~□......
  生3:□~□~□~......
  生4:~~□□~~□□......
  生5:~□□~~□□~......
  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摆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
  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教学这一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发现了不少“规律”,但仍没发现主要的“规律”。因此,这时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
  生6:……
  [学生边说,老师边移动教具,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特点是:每一行都是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往后挪形成的。]
  2.按规律,画一画。
  指导看书115页例1: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先仔细观察,再讨论。
  师:按这样的规律排下去,下一组是什么图形呢?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填写在书本上。
  3.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老师家也想象小东家那样,用四种瓷砖(红、白、黑、黄)设计出既美观,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开动脑筋,帮我设计吗?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起来,大部分学生能分组合作摆出各种方案。]
  小组展示、汇报:说说你设计的图形有什么规律。
  生1:红、白、黑、黄   生2:红、白、黑、黄
  白、黑、黄、红        黄、红、白、黑
  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白、黑、黄、红
  生3:红、白、黑、黄   生4:黑、黄、红、白
  黑、黄、红、白        黄、红、白、黑
  红、白、黑、黄        红、白、黑、黄
  黑、黄、红、白        白、黑、黄、红
  [第二、第三个学生的方法比较新颖,师:这里又有什么规律?让学生详细说一说。]
  (三)练习反馈
  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他们之间的什么规律。
  [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学生没注意观察,仍以为是第一题的规律,出现作图错误,有些学生还不会应用“移动”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第1题。
  寒假里,小明为自己的房间设计了一组有趣的图案,你们瞧(指导看书117页)
  同桌说说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来设计的图案,再独立完成。
  2.补充练习(机动)。
  请你也为你的房间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图案,让你的同桌找出规律,并继续画出下一组图案。
  [评析与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图形,颜色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根据规律指示下一个物体。
  2、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推理能力及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3、使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各种图形的纸张
  2、媒体应用: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放音乐师有规律跺脚,并给手势说请小朋友们起立和老师一起做。
  (师拍头、肩、肚子各四下,重复三遍,停音乐)教师:小朋友们,刚才老师都拍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拍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儿:拍头、肩、肚子。都拍了一样的次数。都是有规律的。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刚才做这些动作都是有规律的.。由于你们表现的这么棒,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这个舞会可是在魔仙堡召开,你们愿不愿意去呀?
  幼儿:愿意。
  教师:但是去魔仙堡的路途中会有很多的关卡,你们一定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去闯关,才能到达魔仙堡参加舞会,否则你们就参加不了舞会见不到魔仙女王和小仙子们啦!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闯关成功吗?
  幼儿:有。
  教师:魔仙女王和老师说了,在闯关的时候,是有要求的,小朋友们在闯关的过程中要安静,自己思考,发现什么请举手回答,在小朋友回答问题时,其他小朋友保持安静,如果不遵守,魔仙女王就取消你们参加舞会的资格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吗?
  幼儿:记住了。
  2、教师出示课件每一关引导幼儿,进行到最后一关的时候,给幼儿时间让幼儿自己用学具创造规律,也可以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最后请几位幼儿到黑板前演示自己创造的规律。(附:找规律.PPT)
  3、教师:祝贺你们闯关成功!小朋友们,看谁来欢迎我们了呀?(出示课件魔仙女王图片) 我们可以一起参加舞会啦!放音乐,幼儿全体起来跳舞。
  4、:小朋友们,其实生活中,不仅有图形、颜色、数量之间的规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规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下,看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什么规律,明天来了分享!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12  1.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东家厨房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厨房的墙面和地面的图案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它们的规律很多,观察的角度不同,规律不同,从同一角度观察,它们的规律相同。以行为标准观察,它们都呈循环排列。以墙面为例,它的第一行有四种图形,下面各行都是这四种图形循环排列而成:第二行是将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往前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第三行、第四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在上一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地面的规律和墙面一致,只是要从颜色的角度观察。
  教学时,既可由教材的情境引入,也可以设计一些更加贴近儿童的情境。如,分别出示两个学生布置的房间:一个用上学期所学的规律来布置,一个用循环排列的规律来布置。让学生找一找第一个房间有什么规律,复习旧知,并激趣导入:这第二个房间怎么乱七八糟,一点规律也没有?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单独出示墙面、地面的图案,引导学生找规律。学生找出的规律可能很多。如,竖着看,第二竖行是将第一竖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下面,其他图形依次向上移动一个位置变化来的,同样其他各行也是按这样的规律,在前一竖行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从右上方往左下 方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是一样的。对学生发现的不同规律,教师应给予肯定,对循环排列的规律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动态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本规律与主题图是一样的,区别是图形不再按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想:例1与主题图的图形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能不能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来找例1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经验,重点谈找规律的方法。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巩固例1的练习,没有任何提示,基本规律类似,只不过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教师重点关注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
  4.在“做一做”之后,教材安排了给手帕设计漂亮的花边和图案的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活动前,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活动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手帕可用正方形纸代替。设计的方式既可采取画的方式,也可采取贴的方式。贴的图片尽量选取简单有趣的,如水果图案、动物图案、所学的平面图形等等。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后,可将作品贴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感受创新的乐趣。
  5.例2是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类似的地方是:无论是图形还是数的排列,不再研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是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而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数列本身就是一个等差数列。
  教学例2时,可以让学生先复习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第(1)题,再把例2与例6进行对比:与例6比,图形和数的排列有什么新的变化?你能发现新的规律是什么吗?然后让学生边摆边算,找出规律。找规律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先试着独立完成,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再小组合作交流想法。最后教师进行小结,重点说明:例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6.例2下面的“做一做”与例2类似,区别是相邻两项的差组成的新的等差数列,等差的差不是1,是2。此题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启发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
  7.关于练习二十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与例1基本类似,不同之处是图形按顺时针旋转循环,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在一年级上册思考题中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思考(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每一项上的数的10倍是后一项上的数。
  第4题是学过的等差数列,渗透了数轴知识。
  第7题启发学生根据数位知识思考。
  第8*题第(1)题是著名的裴波那契数列,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教师可向学生略做数学史料的介绍。第(2)题是等比数列,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练习二十三的最后是思考题。是一个特殊的数列,每一个数是这个数所在项数的平方。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篇13  一、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奠定了基础。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和旋转排列规律。
  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材编排的特点和重难点
  教材的主题图设计了小东家厨房装修的画面,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学生探索完它们的排列规律后,安排了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境。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节课最大的变化是图形的排列较复杂,主题图形的排列呈现循环变化,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彻底理解图形中的循环规律不是易事。因此我在教学方法的思路体现是:教就是为学服务的,教法应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等特征。我用活动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学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等,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快乐地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活动方式: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引导学生攻破难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在春节期间我们都要拜访一些亲朋好友。老师也不例外。有一天老师去朋友小东家,发现他家的墙面和地面很漂亮。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幻灯出示墙面)。
  (二)、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1、认真观察小东的这幅图案,每一组都有哪些图形?猜一猜,第4组应该怎样排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4、小东的这幅图案我们还可以从下往上来看,竖着观察也有这样的规律。
  5、我们一起来看看地面图案的排列是不是也有规律?是什么样的规律?(出示地面图片)
  6、学生观察图片找出规律。
  7、幻灯演示规律。
  (设计意图:在寻找规律环节中,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在学生充分讨论和发现后,通过电脑演示,呈现墙面图案的规律,并且用动画演示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排列规律,印象深刻。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找到规律后,联系生活找规律这一内容,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散了思维,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课堂内容得到了延伸,增强了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信心。)
  (三)、动手操作、发展规律
  1.师:为了欢迎大家,好客的小东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出示三组水果)
  可是他只摆了三组,第四组的水果他想请大家自己摆。小东还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先要说出前三排水果之间有什么规律,才能摆放第四排水果。先找出水果之间的规律,再按规律摆一摆。 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摆一摆。
  2、小东还买了一些动物玩具来布置房间,刚摆好了三排,还有一派没有摆,想请同学们来帮帮忙。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师:按照这个规律,请你们猜一猜,第四排它们又该怎样排列。再摆一行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摆一摆。
  (设计意图:此环节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大家帮助小东,小东为了感谢大家,以请大家吃水果形式,巩固前面所学规律。以猜一猜、摆一摆、排一排等环节,取代练习中单调的顺时针排列的图形,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们不断地观察、思考、探索,既增强了推理分析能力,又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
  (四)、加强练习、巩固规律
  1、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这么快就帮小东摆好了,老师这儿还有一道题想请你们帮个忙。(出示"画一画")
  师:能按照规律画出第四组图形吗?(学生动手画)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画的?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在书上完成并请学生上台展示)
  2、独立完成115页做一做练习,并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
  (五)、规律延伸
  1、师:我们在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的规律是什么样的?按规律把表格填好。
  2、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教师幻灯演示。
  3、完成117页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你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生活打扮得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生活中有数学,学好数学为了更好的生活。)
  (七)、拓展作业
  今天老师想给大家留一个课外作业,希望大家能根据今天我们所学的数学规律,在手帕上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比一比,谁摆的既有规律,又有创意。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寓数学学习活动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
  在课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在个人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伴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交流中使学会上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3、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学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节课,设计了一些摆摆、排排等活动,调动学生各种器官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整节课活动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和欣赏数学美的机会,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4、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
  课中我充分地相信了学生。鼓励并放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学中对学生出现和各种合理化推测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树立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低年级儿童趋乐性理特点设计的,师生在和谐的教学活动中各有所得。
                         推荐阅读:
  •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通用14篇)
  •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
  • 五年级上《珍珠鸟》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15篇)
  • 五年级上《珍珠鸟》教学设计人教版(通用16篇)
  • 五年级上Did you come back yesterday?导学案外研版
  • 五年级上Module2 Unit1 What did you buy?导学案外研版
  • 五年级上册教案
  • 苏教版教案
  •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找规律》优秀课评比活动教案(通用13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