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回复: 0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精选12篇)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1  背景:
  这是一堂在新教育实验第七届研讨会上,在一天半前由与会教师临场电脑点课而定题的供研究探讨而上的“家常课”。
  当时年会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新教育研究中心倡导听课模式的双关注:既关注教师更关注学生。关注教师所定目标的准确性、实施策略及达成度,关注教学环节的干净,关注课堂节奏的疏密,关注教师的教学机智;您更应该关注某一个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清单、参与度、练习的质、量,情绪及思维的变化。[参见大会手册157-160页]
  席争光老师简介: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白坡小学教导主任。河南省小学数学名师,先后被评为省骨干教师,洛阳市名师,洛阳市业务标兵,吉利区明星教师,区拔尖人才。多次参加省、市小学数学教学大赛,均获得第一名。2005年10月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第7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所做《圆的周长》一课获大赛一等奖第三名。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各种级别奖励并发表。
  教材介绍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 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是现象的周期。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发现周期,并体会它的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 在例1的画面里,由近到远依次是盆花、彩灯、彩旗,它们摆放顺序的规律都表现在颜色上,十分醒目、容易发现。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通过问题“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明确了研究对象、教学次序、观察内容。学生看出各类物体的摆放顺序并不难,但说不到位。要提高交流的质量,通过说摆放的顺序进一步体会规律。如盆花,学生一般说成“一盆蓝花和一盆红花间隔着摆的”。要引导他们理解“每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先1盆蓝花,再1盆红花”。再如彩灯是“每3盏一组”,“每组都是1盏红色、1盏紫色、1盏蓝色”。彩旗是“每4面为一组”,“每组都是先2面红色,再2面黄色”。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例题教学的第二步是回答“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问题以及紧接着的“试一试”。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所问的盆花、彩灯、彩旗都没有画出来,它们的颜色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教材里的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都是学生再现周期规律进行的推理活动。各种方法都有特点,也有其局限。对各种方法的评价和采纳,要让学生体会并逐步选择。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画一画”,会感觉比较麻烦,如果花的盆数再多些,画的也更多,对第二种方法“单数盆是蓝花、双数盆是红花”会最感兴趣。对第三种方法“用除法计算”会感到比较难,不愿接受。这些体会都是暂时的,到了“试一试”里,他们又会感到前两种方法都不太好,转向用除法算了。用除法算的难点是怎样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要给学生两点指导:一是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物体里。二是画出一组,余数是几就圈第几个,答案就清楚了。如15÷2=7(组)……1(盆),第15盆花是第8组里的第1盆,表示第15盆是蓝花。又如17÷3=5(组)……2(盏),第17盏灯是第6组里的第2盏,表示第17盏是紫色灯。再如23÷4=5(组)……3(面),第23面旗是第6组里的第3面,表示第23面是黄旗。
  “练一练”对其他活动、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预计,重点仍然是发现和表达各次活动、各个现象里的顺序规律。前两道题的周期载体仍是物体的颜色,第3题变为形状;第1、3题的顺序规律仍表现在画面里,第2题则用语言文字告诉学生。这些变化能提高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练习十第1、2题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周期现象。第1题12种生肖(12年)是一个周期。教学第1题时,可以先在自己的生肖下写出年龄,再写相邻生肖、其他生肖下的年龄,然后想“接下去的年龄该写在哪里?”体会12年是一组。
  席争光课堂简案《找规律》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发现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规律。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优化,理解和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对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进行语言描述。 2、对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发现规律,语言描述。 1、老师画气球,学生发现规律。 2、学生用语言描述规律。 二、自主探索,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照这样画下去,第十五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学生自主探索。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5、学生评议方法。 三、拓展研究,优化方法。 1、出示一列灯笼(每三个一组,按照红紫蓝排列)和一列彩旗(每四个彩旗一组,按两面红色两面黄色排列)。 2、发现规律,语言描述。 3、出示问题,自主解决。 4、优化方法,完成建构。 四、课堂巩固。 1、做60页 “练一练”第一题。 2、做60页“练一练”第二题。 3、课堂游戏。 五、课堂总结。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2  在数表里框出几个数、在墙面上贴瓷砖、选择连号的参观券或座位等实际问题,都可以和图形的覆盖现象联系起来。围绕覆盖了哪里、有多少个位置可以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能感受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工具,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乐于探索的精神。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例1里的覆盖比较简单,覆盖的位置只有一个维度上变化。例2里图形的覆盖位置,在两个维度上变化。练习十运用例题里的思想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1 例1突出探索规律时的数学活动。
  例1的教学从游戏开始。把1~10这十个数从左往右顺次排列,组成一张数表,游戏的方法是,用红框在数表里框数,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只框两个数,第二次要框三个数,第三次框更多个数。
  第一次蜗罚瓤虺鍪碜蠖说牧礁鍪?/span>1和2,算出它们的和是3。再任意移动红框的位置,可以看到各次框出的两个数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数的和不可能相同。“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提出了游戏里的数学问题,把教学的注意力集中到研究红框在数表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位置。学生首先会想到第一种方法,随着红框从数表的左端逐渐移到右端,依次计算1+2=3、2+3=5……9+10=19,数数一共写了9个算式,得到9个不同的和。第二种方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准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是问和的个数,不是问和是多少,所以不必进行求和计算。二是应用了图形平移的知识,通过红框从左往右依次平移一格得出了结果。其中,红框平移8次,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是需要突破的难点。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并使用第二种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水平有了提升,也为继续进行的游戏和探索规律构筑了平台。
  第二次游戏,红框每次框出三个数,和第一次游戏相比,有两点提高: 一是只用平移的方法找答案。在前一次游戏中体会了平移是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在这次游戏中学生必然乐意应用这种方法。二是初步感知每次框出的数多,得到不同的和的个数少。这一感知一方面能在问题的答案上获得: 每次框2个数,得到9个不同的和;每次框3个数,得到8个不同的和。另一方面能在平移的过程中体会: 每次框的数少,红框平移的次数多,得出的和的个数多;每次框的数多,红框平移的次数少,得出的和的个数少。显然,通过这次游戏,学生对用平移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深了,为发现规律迈了坚实的一步。
  第三次游戏,在同一张数表里,每次框出更多个数,如4个数、5个数,分别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安排学生继续实验,并把数据都填入一张表格。有前两次操作的经验,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方法。或是仍旧用红框逐次去框数,或是看着数表想像框的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对这类现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更清楚地看到,每次框的数的个数越多,红框平移的次数越少,得到的和的个数也越少,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得出规律是例题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带着教材里的两个问题逐行观察表格里的数,研究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找到的共同特点就是这类现象的规律。平移次数与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的关系,在表格中能看到的是: 它们相加的和都是10(数表里有10个数)。由此推理,10减每次框的数的个数等于平移的次数。如果联想平移红框的操作,就能体会这个关系是合理的。如在数表左端框出3个数,数表里还剩7个数,红框还能向右平移7次。发现和的个数与平移次数的关系比较容易,表格里能看到平移的次数加1等于得到的和的个数,在几次操作活动中都有这一体会。发现的规律要用自己的语言,顺着填的表格,从左到右概括地讲述。如数表里有10个数,减每次框几个数等于平移次数,平移次数加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看着表格讲述比较方便,关系清楚,也有助记忆。
  “试一试”增加了数表里的数(从10个变成15个),“练一练”把数表换成正方形图案连成的花边。要求利用例题里的规律,说出几个问题的答案,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和巩固发现的规律。还要注意的是,“试一试”直接说出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练一练”直接说出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它们都没有问“平移多少次”。这是因为平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平移次数是解决问题时应该主动思考的中间数量。
  2 例2用较简单的规律构建稍复杂的规律。
  例2的素材是在墙面上贴瓷砖,每块瓷砖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4块花色瓷砖拼成正方形,组成一个图案。把这个图案贴在墙面任意一个位置,称为一种贴法。要解决的问题是图案在墙面上一共有多少种贴法?显然,图案在墙面上的位置,可以在同一行左、右移动,还可以在同一列上、下移动,这是例2比例1复杂的地方。但是,无论图案从左往右移动,还是从上往下移动,计算平移次数的方法与例1是一致的。所以,这道例题要以例1的规律为基础,构建稍复杂一些的规律。
  首先是理解题意,激活相关的经验。示意图的墙面上贴了瓷砖,中间的4块组成一个图案。“把图案贴在这面墙的任意一个位置”引发想像,可以把图案贴高些,也可以贴矮些;可以把图案贴在墙面的左边,也可以贴在右边。经过交流和整理,得出两条线索,即教材呈现的两种思考。这两种方法都是把例1里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第一种方法想的是在一行上移动,和例1非常贴近,很快得出贴在最上面一行有7种贴法。第二种方法想的是在一列上移动,比例1稍有变化,所以贴在最左边一列有多少种贴法需要数一数或算一算。
  然后小组讨论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第(1)个问题需要的时间最多,把第一种一行有7种贴法和第二种一列有5种贴法结合起来,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里不要急于得出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弄明白的是: 如果一行一行地想,要从上到下想5行;如果一列一列地想,要从左到右想7列。第(2)个问题在理解题意时已经有了答案,这里再次讨论,是因为第一种方法讲的是最上面一行,第二种方法讲的是最左边一列,需要扩展到每一行都有7种贴法,每一列都有5种贴法。第(3)个问题是解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以及它的算法。有前两个问题为基础,很容易想到一共有7×5=35(种)贴法,这个算式的数量关系就是沿着长的贴法、沿着宽的贴法与一共有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例题的变式。“试一试”的图案虽然仍旧由4块瓷砖拼成,但拼法变成“凸”字形。把它贴到墙面上,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要把图案看成长方形。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操作来理解。“练一练”在墙面上贴的是长方形瓷砖,有6块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瓷砖拼成一个图案。求一共有多少种贴法的思考与计算,和贴正方形瓷砖相同,能再次体会一共有的贴法与沿墙面长的贴法、沿墙面宽的贴法之间的关系。
  练习十第3题里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要把红框看成每次框出9个数的长方形。这一点,学生在“试一试”里已有初步的体会。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框里的5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5倍。中间的那个数是5个数的平均数。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找规律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动物等学具卡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数学王国的小精灵--明明,刚刚搬了新家,心里可高兴了。今天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新家呢,你们想去吗?(课件展示主题图)
  2、看,这就是明明的新家。你们觉得漂亮吗?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墙面、地面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
  3、揭示课题:是啊!小精灵明明设计的房间,最大的特点就是很有数学的味道。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们学会了找比较简单的排列规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找规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的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
  二、寻找规律,探索新知。
  (一)构建新知,探索交流。
  1、谈话:那么,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这些漂亮的设计,你有什么发现呢?
  2、小组合作探索,自主交流。我们先来观察墙面的图案,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活动中,可以用四种图案移一移、摆一摆,找出上下两组图案的按一定顺序呈循环排列的规律。(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顺序。)
  4、请学生说一说图案的`规律。
  (1)斜着看:颜色和图形一样,只是数量有变化。
  (2)横着看:第一横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横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前推。第二、三、四横行照样。(板书:顺序,前后)
  (3)竖着看:第一竖行第一个颜色和图形移到第二竖行第四个其它依次往上推。第二、三、四竖行照样。(上、下)
  (4)整体看:第一横行和第一竖行的颜色和图形都一样,而且顺序也一样。其它横(竖)行颜色和图形都一样,只是顺序有所改变。
  5、全班交流时,请同学上来移一移图案,展示它动态的规律。(课件显示:图案动态的循环规律。)
  教师小结: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发现。
  [设计意图]: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这样就完成了前后、上下四种基本的顺序,循环排列规律的教学。同时,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二)找出规律、拓展思维。
  1、师:你们看,这是明明家的地板,里面隐藏着一些什么规律呢?你能找出来吗?
  2、请你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3、全班交流,同时操作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再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一)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参观明明家的窗帘,还没设计好呢!你们能用自己的所学帮它完成吗?(课件出示三行小动物排列的图片。
  2、说一说它的排列规律,并继续排下去。窗帘会是什么样呢?(课件继续展示,窗帘全景。)
  [设计意图]: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会数学的乐趣。欣赏窗帘设计--逆时针的排列规律,作为练习出现,即分散了教学难点,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了思维容量,增强了课堂实效性。
  (二)摆水果图。
  过渡:好客的明明很高兴大家来参观他的房子,所以为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水果,看看都有些什么?
  可是,他只摆了三组,你能根据规律摆出第四组水果图吗?
  四、欣赏有规律的图片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你能找出来吗?谁来说说。
  (衣服的花纹,地板上的瓷砖,窗帘、斑马线、交通红绿灯…也是有规律的。)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优秀的设计师的作品,请欣赏。课件显示:自然界的规律(春、夏、秋、冬),古文物上的规律,小数民族服饰上的规律等。
  这些作品美吗?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你们也一定会设计出更有特色的作品。
  【设计意图]:再一次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励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实践操作,体验快乐。
  1、通过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我想请你们也当一回设计师,设计一块手帕的有规律的漂亮的图案。喜欢吗?活动要求:
  A、请你们小组合作先规划出设计方案,再用贴或画的方式合作完成。
  B、设计的图案一定要有规律。
  2、小组合作设计。(课件:播放音乐。)
  3、展示学生作品。说一说其中的规律。比一比哪小组设计的图案最有规律、最漂亮、美观。
  同学们,你对自己的作品表现满意吗?是啊!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最快乐的事情。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面对自己设计的作品,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充分到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六、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结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的环境打扮得更美丽!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4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个游戏。(学生游戏:请小朋友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
  2、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
  (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3、像这样,类似一只手的5个手指可以夹4根小棒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现在,我请第一小组的男生排成一队。如果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可预先设计一个小组的人全部为男生。)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可以站几个女生?20个、50个、100个男生呢?
  4、同学们答得可真快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发现规律:
  (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图)
  1、师: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这幅画,然后小组讨论:
  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讨论)
  2、交流:
  a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事物?
  b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就像刚才游戏中手指和小棒一样。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相机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
  (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看一看,图上一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两块手帕呢?(多媒体逐步演示证实)
  猜一猜,照这样推算,3块手帕用多少个夹子呢?4块、5块……9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讨论一下。
  3、观察“蘑菇和兔子”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
  (每两只小兔子中间有一个小蘑菇)
  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试着说一说。
  想象一下(填空出示):9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10只小兔子,中间有个蘑菇
  4、观察“篱笆和木桩”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5、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事物(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事物(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事物与中间的事物间存在什么规律?
  [处于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教室中,有些事物也具有这样的规律。你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吗?(学生先观察,再回答)
  同学们找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把眼光放得再广一些,到教室外找一找。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过具有这种规律的事物呢?
  (生举例说明)
  如:我家门口有好几棵树,树和树之间的空格比树少1。
  (师:你的世界很大!不但能走出教室,而且能用空格代替物体,真了不起。)
  又如:街上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最好现场有人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便于举例教学。)
  再如:放学的队伍、广场的栅栏、学校里栽的树……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在这条马路边,有25根电线杆,那么中间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c、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师:你们回答得这么快,用的是什么规律啊?
  (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四、拓展规律:
  1、游戏:夹小棒(学生动手操作)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来完一下夹小棒的游戏。
  用2个手指只夹一根小棒,我们刚才用一只手夹了几根小棒?(4根)
  照这样,用2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呢?(8根)
  只能8根吗?请你动手试一试、想一想。
  (9根,把大拇指并在一起或把小拇指并在一起。)
  那是不是只能夹住9根小棒了呢?
  (10根,可以把两只手围起来。)
  师小结:当我们把手指和小棒围成一个圈的时候,结果就有所不同了,小棒和手指的数目相等了。这种想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2、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先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但是,如果要种75棵桃树,行吗?
  在怎样的堤岸上才可以种75棵桃树呢?(池塘)
  3、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下一题。(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可以种75棵呢?
  4、看书上第48页到第49页的内容。
  五、练习:
  1、一条公路的一旁共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相隔40米,问:公路总长多少米?
  2、一条公路总长960米,如果在一旁每隔40米有一根电线杆,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
  3、一条环形公路,总长68千米,每隔4千米有一块路标,这条公路上一共有多少块路标?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
  课后你可以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板书:
  找规律
  夹子和手帕
  白兔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两端)(中间)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6  学习内容: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63~64页例1、例2和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学习目标:
  1.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学习重难点:
  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回想一下,过去我们学习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预习
  (1)王大伯用20根1米长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2)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3.质疑:
  二、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做什么?
  (2)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如果宽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3)你能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
  2.教学例2。
  (1)题目问有多少种订法,能举例说说怎么订杂志算一种订法吗?
  (2)“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3)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接着又要怎样思考呢?
  3.全班交流解惑,教师点拨引导。
  (1)讨论例1
  ①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吗?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②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小组交流。
  ③比较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2)讨论例2
  ①把你的解题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
  四、回顾反思
  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问是: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一第3题。
  2.布袋中有4个黄球,3个绿球,从中任意摸出2个球,可能会得到什么颜色的球?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7  编者说明:本教学设计是由广西岑溪市实验小学刘小华主任提供.刘小华老师是岑溪市优秀小学骨干教师,从教多年,业绩累累,获奖多多.但愿此文对同样是小学教师的你,有一定帮助.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岑溪市实验小学  刘小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认识一一间隔
  1、利用乒乓球串,初步认识“--间隔排列”。(教师准备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一侧开孔,里面装着一串黄白一一间隔排列的乒乓球。)
  竞猜游戏: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拿出礼品盒)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生:猜测)
  师:(拉出1个黄球)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又拉出一个黄球)再看,(再拉出一个白球)再看看。那你们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师小结: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球,(手指着球)而且是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依次排列着,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2、在主题图1中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在这个画面当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小兔乐园中哪两种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学生边说,教师边贴物体名称)
  3、举例判断
  ⑴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
  师: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的?
  ⑵课件出示如下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①□~□~□~□;
  ②一排桌子、一排椅子(各4排);
  ③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的项链;
  ⑶男女生现场演示一一间隔排列。
  二、创设情境,寻找规律
  师:看到这么多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你想到了什么?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联系呢?
  1、感知规律——观察主题图找数量,在找数量的同时,初步对比两种物体的数量。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每组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各是多少?再想一想它们之间在数量上存在有怎样的关系?(板书: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物体数量多1)
  2、探究规律——创设问题情境(珠串图)
  师:图中有很多的蓝珠和紫珠,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判断出蓝珠多还是紫珠多?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答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   蓝珠和紫珠也是一一间隔排列,为什么不是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物体
  数量多1呢?什么情况下才是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物体数量多1?
  (2)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有怎样的关系?
  3、交流、归纳总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依据具体物体,总结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师: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个。反过来怎么说?(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
  三、自主选择,验证规律
  1、引导用“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验证规律。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生:……)
  师:“想不想证明一下”(生:……)
  (2)动手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同学们可以用小棒和圆片,在桌子上摆一摆;也可以
  选两种图形在纸上画一画,使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然后数一数两种物体的个
  数,看看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同桌合作,一个摆(或画)另一个记录     
  (3)交流。要求展示摆法或画法,说说规律。
  2、判断珠串图中两种颜色的珠子谁多?
  3、初步应用:下列各行的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请比较出哪一种多?多几?
  ① √√√……√√√
  ②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
  ③ ①②①②①②……①②①②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观察“江南水乡”中一一间隔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并对比。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⑴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4段)
  ⑵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如果要锯成50段呢?怎么列式?
  4、在一条公路的两边各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两边一共栽桃树多少棵?
  5、手链上两种颜色的珠子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为什么?
  6、字母a和b一一间隔排列,已知有a有5个,b有(  )个。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游戏活动
  1)请5位女生站成一排,在每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应该请几位男生呢?谁来排?
  2)再请5位女生,还是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要求男生比女生多1人。谁来排?
  3)男女生都是6人,还要求一一间隔排列,怎么排?
  4)比较两种排法,你发现了什么?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60页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小竞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师出示两组电话号码,a:13912341234     b:13914541328女生记a组,男生记b组,时间三秒钟,看谁先记住。
  交流反馈:男生认为女生的号码好记,有规律。追问:有什么规律呢?(1234 1234)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教材例1场景图)师: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你还发现了什么?
  2、师:那这些物体是随意摆放的吗?(不是)对,这些物体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规律摆放的。仔细观察一下,从左边起,盆花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等待1秒)彩灯和彩旗呢?(同桌说一说) (快速相机出示课件)
  3、逐个提问、汇报。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9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深度提问: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等待2秒,出示要求)[生先猜一猜]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猜测就一定正确吗?还得验证?还得有理由?能把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写在纸上吗?[出示要求。]
  ①提供足够时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
  ②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注意每个小组交流情况,发现不同的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调整。]
  3、全班交流。
  引导:同学们已经在小组里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意见介绍给全班同学?[学生站在位置上口头说,教师适时展示、写算式、追问]     [不打断]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随生适当板书:画图  推想 计算]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
  (2)推想的策略: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蓝花,双数的都是红花)
  (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学生说,师板书: 15÷2=7(组)……1(盆)答:第15盆是蓝花。]
  针对算式,教师提问:能说说2是从哪里来的?7什么意思?1呢?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点击演示
  ~●    ~●    ~●   ~●   ~●   ~●   ~
  师述:像这样,每2盆花看作一组,把15÷2=7,那就有这样的7组。
  注意7的单位是“组”,而不是“盆”?余下的1盆指得是哪一盆?为什么?
  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1)[学生上实物展示台汇报,教师退位]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其自主说。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质疑思考:为什么除以3?(每3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18÷3=6(组),得数没有余数,该怎样得到答案?第18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3)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可争论)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同桌两人一组,看图一问一答)自由提问
  小结:每几面彩旗可以看作一组?余数是几时是红旗?黄旗呢?
  余数是3及没有余数是黄旗。
  总结: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策略。先------再-------最后看---------
  五、多样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练一练第1题。
  ①引语:最近有的班上学了找规律后,玩起了这样的数学游戏,我们来看一下。观看录像:两同学摆●●~●●~●●~……。他们是怎么摆的?
  ②提出问题:如果继续摆下去,猜一猜,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独立计算。 (口头汇报。)
  2、穿珠子。18÷4=4(组)……2    追问:两个“4”各表示什么意思?
  3、画图形:练一练第3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②提问:比较一下,这三题有什么不同?都是第32个图形为什么画出来不一样呢?
  ③启发:能不能模仿上面的样子,自己设计一个规律,并画出第32个图形?
  [完后教师展示几位,让它们上台自己说,体现主体,下面同学进行评价建议。]
  [同桌相互交换,检查,画得对吗?]
  六、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规律问题
  过渡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生活,接下来老师就和大家讨论几个学习、生活中的规律问题。
  1、知道生肖吗?(相关介绍)
  提问:今年是狗年,孙老师有个亲戚在六年级,他也属狗,他几岁呢?孙老师也是属狗的,又是多少岁呢?
  2、玩游戏(击鼓传花)
  5个同学围成一个圆圈,老师拿花传给一号同学,然后依次往下传,如果传14次花在谁的手上?先猜猜,再集体操作。(如果是6个同学呢?)
  3、把一些数按下面的规律排列:
  1、-1、2、-2、3、-3、……
  (1)第25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
  (2)第50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你知道它是多少吗?(    )
  4.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1÷7,计算器会显示0.142857142857…,你能知道小数点后面第21个数字是几?(   )(3、4两题机动)
  七、欣赏、感受规律之美。
  1、“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大自然中有着许多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涨潮落,春夏秋冬…)
  2、我们亲近自然,解读自然,从自然中学习,我们的学习也在悄悄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发现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现许多………
  生活中规律。(红绿灯、霓虹灯、室内布置、服饰刺绣等)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规律呢,也是这样的呀。课后请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更多的有规律的现象,并且用我们的所学到数学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吧。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9  这个星期三听了六节相同课题的课《找规律》,六位优秀的青年女教师来自城区五个学校,她们带着各自学校的特色,更带着她们自身独特的风采,向学生展示了规律的形成,规律的内涵,规律的运用,规律的延伸,规律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美不胜收的感受!在对比中,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利弊。
  课堂上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巧设计,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在导入中渗透规律。有两位教师的导入教学非常好,其一就是上一篇博文《学生的精彩》中介绍的“男生、女生记忆力大比拼”。紧扣课题,揭示了学习规律的价值,课堂气氛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自然地引入新课。另一位教师的导入如下:
  【师:听说我们班学生很聪明,老师准备了几道思考题想考考同学们,你们有勇气接受挑战吗?
  ……
  师:今天星期几?(……)再过七天是星期几?(……)填空:冬去什么来?(……)同学们怎么回答得这样块呢?
  生:因为有规律。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规律,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
  (师揭示课题)】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在导入中就开始对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构建。
  二、在操作实践中,感悟规律。教学片断:
  【师: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贴下去,第15块磁铁是什么颜色?(黑板上红黑相间地贴了8块磁铁。)
  师:(部分学生急欲回答,教师紧接着说)嘘……,先自己独自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在作业纸上记下来。写好了,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每个学生都埋头书写,过了一会儿,小声的讨论开始了,然后一只只小手再次举起。教师视频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每一节课上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每一次问题出现时课堂上都会有几个机灵鬼心急口快地报出答案,有些老师会就势板书学生口述的几种算法进行讲解。这位教师没有让学生说出来,轻轻地一“嘘”,消去了孩子身上的浮躁,让他们静下心来,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去探索“其所以然”,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轻轻地一“嘘”,为更多没有反应过来的孩子争取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人云亦云。轻轻地一“嘘”,使小组交流和集体反馈更加有效,拓展了孩子的思路。轻轻地一“嘘”,使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课堂,成了全体学生的舞台。也正是这轻轻地一“嘘”,才有上一篇博文《学生的精彩》中所展示的丰富的图文表达。
  三、精彩的变式练习。
  1、学生先按顺序报数并记住自己报到的数。
  ①根据自己报到的数,算一算,如果按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的顺序重复排列,你会得到哪个福娃的祝福?
  ②根据自己报到的数,算一算,如果按铅笔、橡皮、笔芯的顺序发礼物,你会得到什么礼物?
  教师在个别口述后,通过起立的方式检查学生计算情况。
  2、“照这样排列,左起第面旗是什么颜色?”,照样子,一人出题全班解答;小组互相出题互相解答;自己出题,自己解答。
  3、移动一个图形,使这列图形的排列有周期性规律:~□▽~□▽▽~□。
  六节不同风格的课堂,使我对本课内容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认识:
  一、本课的重点之一应该放在“找规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是周期规律,即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几个物体合成一组,依次重复出现,这种规律最重要的特征是,每组中相同序号的物体都是完全相同的。在寻找规律时,首先要确定是不是这种规律,是否符合这种规律的特征(重复出现);如果是,那么每组有几个物体组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只有对规律有了清晰透彻的理解掌握,才能利用规律通过除法计算找到某个序号的物体是什么。
  二、本课的重点之二是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解决问题可能有多种途径,开阔思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比较,在认知矛盾中领悟到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培养优化意识。
  听课感想:
  一、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了规律的介绍,但重视程度不够,把目光都盯在了第二个重点上,舍本求末。在教学例题时,一般都是指名口述一下每个排列有什么样的规律,缺乏对规律的总结概括,致使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彩旗(两蓝两红)的排列周期是2;在练习时,没有一个教师问一句:“这是周期规律吗?为什么?”,关于规律的变式练习几乎没有;在讲解规律时,没有讲清周期规律的典型特征(每组中相同序号的物体都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后面问到学生:“为什么看余数就可以知道是什么颜色?”学生大多解释不清。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周期规律有了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在上完课后应该达到系统、理性的认识,可是因为对规律教学不够深入,学生上完课后只能达到更深刻的感性的认识。
  二、在优化策略方面,许多教师处理得很好。首先通过第一个例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对于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方法不作评价,再通过第二个例题中不同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通过画图和数的奇偶性来解决此类问题的局限性和列式计算的简洁性及通用性。但对画图和利用数的奇偶性解题过于忽略,少数老师甚至在教学语言中带有否定的倾向。其实方法无所谓好坏,都有各自的利弊,譬如对于一一间隔的规律而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就非常合适!当一些学生对列式解题有困惑时,画图验证一下不也是很好的吗。在这一点的教学上应注重引导学生区分每种方法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在思考的基础上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学法指导。
  三、教学中,当除法算式列出来之后,所有教师都很注重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当讲到余数时,应引导学生说清余数表示的是第几组的第几个,前面有几组是完整的,还剩下几个。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直观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为下一课,求每种物体的个数埋下伏笔。
  听课困惑:
  1、课堂上,在列举解题方法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我是3盏3盏地分一分,分完15盏,还剩2盏…….”,因为前面教师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列式计算比较好,所以对这个学生的发言比较恼火,她对这位学生说:“分一分的方法好吗?100盏还能分吗?”
  我不懂,“分一分”为什么不行呢?3个3个地分,不就是除以3吗?100盏仍然可以分呐,100除以3,等于33余1,不就是把100,3个3个地分分到99还剩下1个吗。如果这位老师不是断然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帮助学生找出分一分和除法计算之间的密切联系,把分一分转化成除法计算是不是更好呢?
  2、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这样周期规律存在,有位学生回答说:“街道边的一排排树也是这种规律。”教师回答:“那一排树是周期规律吗?”另一个学生马上补充:“那不是周期规律,如果每两棵树中间夹一个广告牌就是了。”教师满意地笑了。
  我不懂,街道边的一排树,排列有周期规律吗?所有周期排列的周期是不是一定大于1呢?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应怎样回答呢?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教。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10  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共有两课时。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物体的排列规律。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例1,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例2,引导学生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的总个数。练习十第1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2~4题配合例2的教学。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例一,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基础的,首先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找规律,对于找规律的方法不陌生。其次周期性的规律学生在以前的拓展性练习中也已接触过,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这课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我为这课设定的目标是,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重点是根据物体的排列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什么图形。难点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从我这节课的效果看,学生都能达到第一个目标,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第二目标多数学生是达到的,基本上能将方法逐步优化。对于第三个目标,不是显性的,不能准确判断那些学生达到了,那些学生没达到。学生成功的体验一定是有的,至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能我的设计上的不足,学生体验不够。
  我上这节课的目的不是展示,只是一节平常课,所以没有在备课上花太多的心思,下面说我对本节课的每个环节的设计和课的思考:
  一、课的引入。
  课的引入我以庆祝国庆学校插了彩旗挂了灯笼和摆了盆花为例,真接引出例1的图。我当时主要是以教材为主直接引入例1,这样节省时间。其实这课我也听过很多次,引入的方法也各不一样。有的是给一组电话号码让学生比赛记,一个有周期性规律一个没有,如13813813813和13845628965。让学生发现第一个是有规律的,从而引入课题。也有的是用一组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形象有规律的排列,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来引入课题。我认为这样的一些引入的方法学生是感兴趣的,也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例题的教学。
  在例题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对规律的发现过程的教学,我先是让学生观察盆花的排列的规律,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想法以后再在小组中交流,统一了想法在大班汇报,这样的效果比较好。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简要的板书出:盆花每组2盆,按蓝红的顺序排列的。这样彩旗和灯笼学生就模仿着找规律,效果还是不差的。对于“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我也是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用笔记下思考的过程,再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在充分的思考过后,想出了画图、列举、计算等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是能充分自主的探究规律的,我认为教学目的达到了。在试一试中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余数怎么确定是哪个物体,另一个是一个周期中出现多个相同的物体,哪些余数表示的是相同的物体。这两题我主要还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想法。
  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不足是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理解得不够充分,使部分学生只会模仿练习,换个情境就不会了,不能达到去掉情境真正掌握方法。还有就是学生的表达不够充分,相应要让学生在主要问题上充分表达,教师适时引导。
  三、练习的设计。
  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我是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放在最后,主要考虑到学生摆棋子操作花时较多,只解决一个问题效率不高,我就充分利用棋子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棋子设计一个周期性规律,让同桌通过计算找到第23个棋子是黑还是白。这样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可惜时间不够,没能处理。
  在练习设计上,本节课还可以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上去思考。周期性的规律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如潮涨潮落、一年四季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做成课件给学生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也暴露出我上课的两大不足,一是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表现的时间少,教师重复啰嗦的语言多。第二个是我上课相对严谨,不够活泼,使课堂的气氛不轻松,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不高。下面我会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注意这两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我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在第八周上一节汇报课,选了《找规律》这一内容上,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然后提前一个周时间,认真设计教案和课件,做了充分的准备。应该说,这堂课上下来总的感觉是不借的,下面我就把上这节课的教学细节说一下:
  一、了解教学目标
  主要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二是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三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完成教学过程
  1、我先用记忆电话号码的快慢引入课题(有些号码有规律,有些号码没有规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因素,感知“规律”。
  2、出现例1的场景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充裕的空间。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在解决盆花问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在解决彩灯问题时,我则让学生同组说说自己的想法,再用自己认为比较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归纳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比较简单。接着引导学生小结,余数1是每个组里的第一个物体或图形;余数2是每个组里的第二个物体或图形;余数3是每个组里的第三个物体或图形;……如果没有余数就是每个组里的最后一个物体或图形。经历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这时,我将彩旗问题放手交给学生处理,由学生自己解决,我则用“余数是几,是红旗?余数是几,是黄旗?”这一问题将这堂课的关键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高认识。
  3、巩固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完成,并说出解决的过程。
  4、全课小结,使学习理解,并掌握解决的多种策略,会用简单方法的优化性。
  5、提高练习,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做到自主探索、掌握方法、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再提问题,其他学生解决问题,使课堂活跃起来,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中,有些地方我还比较急噪,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还不够,没有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广泛的可能等。有遗憾,就意味着反省,意味着认识的升华,意味着进步与提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求最好,只为更好。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1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变化规律,并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一些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具准备:水果图片,课件,正方形、圆、三角形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想不想看看?
  小鸡 小熊 小鸡 小熊
  师: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
  学生猜,出示“小鸡”。
  师:小朋友真聪明,别急,还有好吃的呢!
  再次出示:苹果 西瓜 苹果 西瓜
  师:你猜下一个是什么水果呢?
  学生猜,出示桔子,下一个呢?出示草莓。
  师:咦,老师刚刚夸你们聪明,怎么现在猜不准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排是按小鸡、小熊有顺序的排列,第二排是没有规律的。
  师:噢,原来是这样,用你们的话说,第一排是按照一定顺序摆的,有规律,而第二排是胡乱摆的,没有规律,所以猜不对。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像第一排这样有规律的知识。(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一年级小朋友正在准备联欢会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这个舞台布置得这么美!你最喜欢什么?
  生:灯笼!
  师:老师也挺喜欢的,你能告诉大家灯笼有哪些颜色吗?
  生:有红色,还有黄色。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1:是按一红一黄又一红一黄……的顺序排下去的。
  师:说的真不错!你是从哪边看起的?
  生:左边。
  生2:我看出灯笼是按—黄—红……的顺序排下去的。
  师:看得真仔细!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他是从哪边看起的?
  生:右边。
  充分肯定、赞同小朋友的说法并告诉他们漂亮的灯笼按一红一黄顺序或一黄一红的顺序排下去,这都是它们的“规律”。
  出示灯笼排列:
  “猜一猜”下一个应挂一个什么颜色的灯笼?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2)提议小朋友继续找一找舞台上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鲜花
  教师让学生先和同座位小朋友说说鲜花的排列规律,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出示花排列:
  “猜一猜”下一朵花应是什么颜色的?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接着说说自己还喜欢哪种装饰物。
  生:彩旗
  师:确实很漂亮!小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能在屏幕上边指边说吗?
  生1边指边说:小彩旗是按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一面红一面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2 :小彩旗按一面黄一面红又一面黄一面红的规律排列的。
  出示彩旗排列:
  “猜一猜”下一面应是什么颜色的?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师:太奇怪了,这么多难题都难不住你们,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呢?
  生:因为他们的排列有规律。
  (4)表扬小朋友并鼓励他们继续观察画面,说说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1:小朋友的队伍排列得有规律!是按一男一女又一男一女的规律围成圈的!
  师:真棒!你来指指是从哪个小朋友看起的。
  生2: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又一女一男的规律围成圈的!
  出示小朋友排列:
  提问:下一个小朋友应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四、观察较复杂的规律
  用电脑课件引出学生的好朋友“聪聪”。让他们观看“聪聪”排列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的动画场景。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在装饰自己的房间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演示气球排列图,生说出其中的规律,并帮忙“挂”气球。
  2、演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排列。
  师:谁能帮着挂上去?能说出理由吗?
  生1:是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然后又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小朋友和他说得不一样?
  生2:明明是按一个红色图形,一个绿色图形,一个紫色图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真棒!谁还能说得更完整,更具体一些?
  生3:明明是按一个红色的圆,一个绿色的三角形,一个紫色的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3、出示三角形排列,要求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应该挂什么图形,派代表汇报。
  五、探索实践
  师:聪明的小精灵摆出几种不同的规律,那我们小朋友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中的图片摆出规律和她比一比!(想怎么摆就怎么摆)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数个,动手在纸板上有规律地排列,然后交流)
  小组展示。
  六、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这样不仅显得整齐,而且很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请你仔细找一找。
  生1:教室的座位是按一排桌子一排椅子又一排桌子一排椅子的规律排列的。
  生2:小朋友的毛衣图案是按一条红一条黄又一条红一条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3:女同学辫子上的皮筋颜色是按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又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的规律排的。
  生4:斑马身上的图案是一条黑一条白又一条黑一条白的。是有规律的。
  七、欣赏规律:
  课件演示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学生欣赏规律,感受规律。
  八、拓展思维,创造规律
  师:小朋友们,接下来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创造规律了,看哪组小朋友创造的规律最特别。
  1、分组讨论交流,创造规律。
  2、汇报,展示作品。
  九、全课小结。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篇12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在9格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2.对思维训练活动感兴趣,愿意用语言说出排序的规律。
  二、活动准备:
  教具:白板课件《找规律》、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移动白板、6组小动物图片、白板笔。
  学具:幼儿人手一套9格及小动物学具。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游戏,唤醒已有经验。
  1.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两位好朋友,它们在哪呢?”
  2.游戏“排队”,复习abab模式。
  (二)学习按规律进行4格间隔排序。
  1.出示2个小动物图片和两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师幼一起帮老虎和狮子分房间。
  要求:横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也不一样。
  (三)学习按规律进行9格间隔排序。
  1.出示3个小动物图片和3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按幼儿的要求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横排的房间,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们的排列顺序。
  3.请幼儿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竖排的房间。
  (四)幼儿操作,展示作业。
  1.出示操作材料。
  2.提出操作要求。
  (1)横排住的3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3个小动物也要不一样。
  (2)谁住第一间房间自己决定。
  (3)分房间时要注意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3.幼儿操作。
  4.改错。
  教师出示一个错误的操作结果请个别幼儿改错,集体检查。
  5.探索发现其规律:斜着的房间里住的小动物是一样的。
  6.展示幼儿不同的排序方法。      
                         推荐阅读:
  •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通用12篇)
  •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
  • 找规律,涂颜色的教案范文(精选2篇)
  • 三年级《找规律》的说课稿(通用13篇)
  • 五上《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15篇)
  • 《找规律》说课(通用13篇)
  • 人教版五年级教案
  • 美术五年级教案
  • 五年级奥数教案
                             
                   
                   
                     
                            席争光小数五年级《找规律》(精选1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