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回复: 0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精选15篇)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1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过昨天的学习,今天上了一节练习课,我就是以书本为本,直接利用书本上的练习题来进行训练。正所谓刺激多了,学生也有些麻木了,感觉练习题虽然设计得很好,但是由于形式的呈现不具有神秘感和新鲜感,练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数学练习也要讲究些策略,讲究些新鲜度,讲究心理效应。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但随后一位学生的发言打破了课堂的沉默,出现了本节课的亮点。
  第2题中说统计的内容是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增长情况统计图。之后在解答第(2)小题“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更快一些?”问学生怎样计算时,学生回答:用2004年电话用户数减去1999年电话用户数。这时陈吉如同学站起来回答:老师,错了!图中的数据是增长的电话户数。“哦!为什么?”因为题目中说了是增长情况统计表!“你真细心!”果然题目说的清清楚楚,是增长情况统计图,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敏锐地注意到此等细微之处,值得表扬,说实在的,我对此也没有心理准备,虽然课前也精心备过课,但对于教材的信任,还是让我忽略了这一细节。“对于陈吉如同学的想法,你们有什么意见!”张终南同学起立发言:老师,这里的数据指的是这一年总的电话户数,因为第(1)小题问的是“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里的数据指的是拥有电话的家庭用户数,而不是增长的用户数。师:你也是个很细心的孩子,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谁的意见正确呢?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如果将数字加在一起的话,都接近13亿了,整个中国才13亿人口,所以这里的数量指的是总的电话用户数。听着两位同学精彩的剖析,我非常高兴: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教科书在这里出现了错误,你们用一丝不苟的好学精神发现了这个错误,避免了误解,老师都没注意到,老师要感谢你们,编者也会感谢你们的。老师要表扬你们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的好学精神,我们的学习就应该这样。(自发的,同学们鼓起了掌)从掌声中,我读到了自豪,也读出了自信,更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勃发,我相信那——是对数学的热爱。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2  今天听了一节课《复式折线统计图》,颇有感触。因这一节课原是我准备用来作研究课内容的,还没等我深入研究下去,这一内容就已经被别人捷足先登了,遗憾之余,也有了些比较的心理,如果我来上这一课的话,我会不会上得更好;与之相比较,我还有哪些不足,从这节课中,我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和组成部分。能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映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同时明确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今天赵老师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并突破了这些重、难点。同时课件做理也很好,尤其这节课中令人讨厌的统计图的格子也画得很标准。
  今天赵老师的课先从条形统计图入手,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异同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为后面的学习进行铺垫。然后教学例题,教师这里按步就班地按照例题所表现的步骤来教学,突出了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组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需要增加的一些必需的组织,如图例、不同折线类型、颜色等,再比较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这些作用确实是单式折线统计图所不具备的。一步步,教师讲解得很清晰,看得出,教师对于每一步教学需达到哪些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心中很有数,这也是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之后的练习,教师也作了很好的引申,先后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书上的平均身高,练习的综合利用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练习结束后用自己的身高与书中的平均身高作一个比较,发现有较大的差距,再解释一下这个数值是一个平均值,是综合全国各地所有同年龄段的学生统计出的结果,而各地区之间是有差异的。另一个是中国和美国近四届奥运会金牌数的对比,设想很好,就是结尾部分教师作了一些主观的推测很有些强权的味道,其中为什么美国25届奥运会会突然得到44枚金牌,我觉得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不是美国的实力突然增加,而是美国是东道主,是主办国。而主办国的运动员每个项目可以不参加预选赛,直接参加奥运会决赛。因此东道主是占有一定的优势的。在预测中国金牌数时可以将这个优势考虑进去。
  至于我的设计,我是想将实小近年来学生数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来的。这更具有亲近性和现实性,更富有探索价值和统计意义。但是,如何将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表示出来,还有点难度。放学后,我将赵老师的课件拷贝了过来,准备明天试一试效果,并将其中的一些题目改变一下。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3  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两城市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月份、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4月上升平缓,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5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5月达到最高值,从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城市只有一个“峰”,而乙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7月,乙市出现在1月。
  (2)甲、乙两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1℃。
  (3)4月和10月,甲、乙两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其余5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4)甲市月平均气温从1月到7月一直上升,到7月达到最高,从8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下降;乙地月平均气温1月最高,然后从1月到8月一直下降,到8月达到最低,从9月开始到12月一直在上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地理知识,推断甲市在北半球,乙市在南半球。
  (5)从总体上看,甲、乙两市的月平均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市是先上升后下降,乙市是先下降后上升。
  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某学校六(1)班男生、女生身高分布的照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了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班和这个班身高的分布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拍成照片。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4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四、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对低于平均身高的同学,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育: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3)强调: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4)拓展:对于这张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两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下面再用折线统计图来研究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1、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2、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描点;②标数;③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时间。)
  相机板书:描点、标数、连线、统计时间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8)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五、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质疑:复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用两条折线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有时也可能有三组数据,用三条折线来描述。)
  2、课堂作业:小练习册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表示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便于比较
  描点、标数、连线、 日期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5  案例 :
  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1)师:从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说说图中表示的信息。如:各部分名称;最多(少);偏多(少);变化情况等等。
  (2)师:假如要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怎么办?你觉得比较起来怎样?
  生1: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及每月降水量的增减情况。
  生2:这样虽然可以看出每一个城市的变化情况,但是两个城市之间不容易相互比较。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较两个城市之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呢?
  生1: 重合。
  生2:把两个统计图画到一起。
  师:怎么才能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到一起呢?是简单的重叠呢?
  生3:不是我们可以先在这个空白的统计图上画出青岛的,再画出昆明的。这样就可以了。
  师:你说的真好,那就请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图吧。
  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实物投影展示。
  (3)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青岛,哪一条代表昆明吗?如果其它同学第一次看到这个统计图,知道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到这个统计图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1:可以给统计图加上标题。
  生2: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不同的国家。如用红色表示中国,蓝色表示韩国。
  师:那我们还是不知道,每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啊?
  生3:可以在统计图的上面告诉大家红色表示青岛,蓝色表示昆明。
  师:你说的不错,这个呢就叫做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其他人各种颜色代表的含义。
  (4)师:像上面画好的这种统计图我们叫它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案例分析:
  教者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出发,先向学生完整呈现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图,从而通过老师的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这一潜心设计的细节,源自于教者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这一知识点的顺利进行,准确的定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全面指向学生数学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心理学中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课始,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更好的,更明了的方式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时,自然引出将两个统计图放在一起,进一步分析如何放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学中,教者通过对文本的适度加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掌握统计知识的脚手架。教者通过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双方相互探究、相互学习,达到思维一致的一个过程,从而师生双方相互共享这个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发挥。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预测、提出建议、作出决定等。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图例    制表时间
  多       比较    发展趋势
  预测     建议    决定
  教后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7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__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__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__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8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 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设计思考:在唯美动画背景中,和学生交流关于春雨的古诗,体会春雨多; 与“春雨一滴贵如油”的谚语发生冲突。教师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春季降雨量情况各不相同。课前短短几分钟,学生经历“美——疑——悟”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关于气候的一些常识为新课的引入作了铺垫。】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思考: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辨析两张降水量统计图,复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名称、特点、作用,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设计思考:此环节教师提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用电子白板将两张图合二为一,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操作后,对如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教师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也为之后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了基础。】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思考: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看图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明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设计思考:此环节是对“练一练”情境的巧妙延续。对练一练名称的修改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质疑,利用生活经验制造冲突,自然引出12岁之后男女生身高的发展统计图,教师出示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的弱点更烘托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长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动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学习兴致再次高涨。电子白板的遮罩、双页显示等功能的合理运用,既激发了兴趣,又提供了适时的教学反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 02年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04年和05~06年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9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
  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是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是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的应用,提高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x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四、习题巩固。
  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2、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显示数量的多少和进行数量的对比。
  折线统计图特点:可以显示出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讨论问题。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12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读统计表
  1、让学生读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表。
  2、交流从表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读统计图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两幅折线统计图。
  2、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从两幅图中分别了解到哪些信息?
  (2)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我国人口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预测一下:到20__年我国人口大概是多少?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完成统计图
  1、看书,让学生了解表中的内容。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什么?
  3、完成统计图。
  4、交流,展示。
  5、看图回答问题。
  6、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
  练一练
  1、先读统计表,了解表中得数据信息。
  2、提出制图要求,鼓励学生尝试完成。
  3、交流展示。
  4、看图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13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14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__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__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篇15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统计观念。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总体分四个教学阶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3)的答案:12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04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让学生比较,交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这节课中,我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这几个步骤中让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推荐阅读:
  •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 《复式折线统计图》听后感(精选15篇)
  • 小学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优秀教案(精选16篇)
  •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精选4篇)
  • 北师大版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通用12篇)
  •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用2篇)
  • 折线统计图教案
  •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精选15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