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回复: 0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3篇)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题名称                                    因数与倍数                                                    教学时间                                    两课时(8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学生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已经理解掌握整数乘法,并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学生对因数和倍数在字面上有一定的理解。            虽然有些理解,但也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完成教学问题。又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理解层次差异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训练。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唯物辨证主义的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2. 加强学生通过练习去培养发现问题的习惯,然后去寻求方法解决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 能与大家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口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                                                                                                                              《p12-1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a1]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教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种数?(并举例说一说)              学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2、引入新课。                刚才, 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举例也很漂亮!!!(教师掌声鼓励……)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                                                    教学活动2[a2]                                     二、带着问题,探索新的学习任务。            1、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题图。并写出不同情况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2、教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观察发现。                                                    教学活动3[a3]                                     三、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1、教师:像黑板上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请看课本第12页。            教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2和6是12的因数,还可以说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2、教师:2、6和12的关系是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在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学生一: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学生二:            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学生三……                 教师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学生:能。因为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3、小结: 经过这三组算式的学习,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同时,12是1,2,3,4,6,12的倍数。            四、教学讨论:23÷4=5……3             1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23除以4有余数)             2、组织学生举例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然后集体讲评订正。            五、教学讨论:03      010      0÷3       0÷10               1、教师提问: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2、教师强调!!!            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不包括0的整数;(2)、这节课我们学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因数”,切记两者可不能搞混。            六、巩固训练。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8     55和11        72和9             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48是6的倍数。            (2)、在58÷9=6……4中,58是9的倍数。            (3)、因为38=24,所以24是倍数,3和8是因数。            形式:    学生回答——学生讲评——教师讲评。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学生……                                                    教学活动4[a4]                                     七、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全做。            八、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在学生谈收获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谈知识上的收获——学会了用什么方法去探究新知识,还要让学生谈出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新旧知识互补法、例举事例突破法……。)            九、教学反思。            经过这两节的师生合作学习,我发现达到了预期效果:            1、理解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与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区别;2、理解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是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3、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具有多个性。            所存在的差距:理性地理解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与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区别;知道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是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飞机不同排列对因数和倍数的感性认识,到因数倍数多个性的理性理解。            教学中的确定问题:如何理解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倍数与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区别,从而理解自然数中的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如何理解一个数因数倍数的多个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这两各问题还需加强教学。                                    
  [a1]利用学生对学习旧知识的记忆点拨,让学生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同时减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压力。 [a2]让学生独立计算,并感知大意。养成自主分析、寻找技巧去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的习惯。 [a3]通过教师反复指导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体会新 的学习内容,自己学会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a4]通过这个课后小结,以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程度,同时对还没有学会的 要去弄懂。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认识因数与倍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
  生:自然数,小数,分数。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
  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
  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
  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
  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
  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
  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
  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
  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
  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师出示: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1除以2有余数。
  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生:2×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
  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
  师出示:0×3 0×10
  0÷3 0÷10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
  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
  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
  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
  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
  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
  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
  三、课堂练习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
  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
  师: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请生任意写一个60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听老师说要求,所写的数符合要求的请举手,同桌互相检查。
  ①是4的倍数
  是60的因数
  是5的倍数
  是36的因数
  ②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
  ③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
  生:是1的倍数。
  师:哗,全班都举手了,谁能总结刚才的说法。
  生:任何不包括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数学教师的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倍数与因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章第1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倍数与因数的含义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该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3、5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合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了解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倍数与因数关系过程中,感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解并掌握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找7的倍数。
  二、说学情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之始,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很重要。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会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本课我主要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助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法等来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本节课我对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他们合作交流,自主归纳数学规律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所以我将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求知欲
  在上课之初,我会播放国庆xx周年阅兵的视频,让学生们一起再次为祖国妈妈庆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同时祝福祖国妈妈繁荣昌盛。接着屏幕放大阅兵的两个方阵,请学生们算一算各有多少人?学生不难给出算式为94=36(人),57=35(人),顺势询问算式中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出新课。
  通过视频导入,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
  环节二、诱导启发,发现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2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辨析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首先,通过导入的问题,让学生们观察算式94=36,讲解这里的36是9和4的倍数,9和4是36的因数。然后让学生们根据57=35,思考“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有35是倍数,5和7是因数的错误回答。部分学生会质疑这样的表述到底35是谁的倍数,5和7是谁的因数。进而师生共同探究发现正确表述:35是5和7的倍数,5和7是35的因数。顺势强调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同时指明我们只在自然数(0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在整个过程中肯定学生们的发现,并给与正面的评价。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大屏幕中的算式253=75,205=100,再来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学生们会准确的回答出75是25和3的倍数,25和3是75的因数。100是20和5的倍数,20和5是100的因数。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在表述倍数与因数关系时一定要注意,由于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应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对于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认真思考问题,向学生们投入更多的赞美语言。
  活动二:找寻7的倍数
  首先,在学生们可以根据给出算式顺利表示出倍数与因数关系后,让学生们思考“屏幕上哪些数是7的倍数”,独立思考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汇报的结果会有:7=71,14=72,77=711,所以7、14、77是7的倍数,表明这是利用本节课的倍数与因数关系去解决问题。还有14÷7=2,14是7的2倍,17÷7=2......3,17不是7的倍数等答案。指出这是利用除法去解决的,可以整除的都是7的倍数。顺势带领学生总结其实在倍数与因数的关系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余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在这些活动中,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环节三、实践练习,巩固新知
  我设计了课后试一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进一步明确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进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节四、引发反思,全课小节
  通过让学生回顾新知,谈收获,给学生再次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醒,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师生共同完成课堂评价。
  环节五:布置作业,课后提高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我将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课后练习;选做题是找找生活中的运用。
  五、说板书设设计
  黑板上呈现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以提纲式的板书为主,这样可以很直观、很清晰、更明了的整课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能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是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本节课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课前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教师适当点拨。
  2、 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3、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4、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让学生针对12个正方形的摆法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1)情境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根据12个正方形的不同摆放方式写出算式,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接下来结合板书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找一个数的因数,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20的两个数是20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20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并通过找三个数的所有因数,而找出引述的特征,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本环节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并通过两次针对性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然后通过尝试做题巩固方法。)
  接下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并在找因数特征的基础找到倍数的特征。
  五、课后反思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应该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时间紧,我只口头说了一下这样学生找出所有的因数可能会慢些。如果能书写下来,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今后这方面要多注意。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
  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思维训练
  1、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2.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四、课后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1、因数和倍数2、 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探索并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掌握倍数的特征。
  五、新旧教材的对比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1)不再出现“整除”“约数”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3)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六、教材建议与畅想
  本单元建议6课时左右
  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现在的具体做法:
  (1)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能不能举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摆法表示出来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3=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根据“44=16、400÷16=25”这两个算式,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此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明确了3个概念:①当两个因数相同时,通常只需要说出或写出一个。②能够根据算式灵活的说出因数与倍数的关系。③因数和倍数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2、“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非常容易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及除法算式中的倍发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出错的现象,用大量的判断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1)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2)“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3)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根据因数和倍数的定义,0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任何非零自然数都是0的因数。但是考虑到以后研究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如讨论0和5的最大公因数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数学意义,再如,如果把0考虑在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0,这样的研究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教材指出本单元研究的内容一般不包括0。
  以上3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需要告知学生,用习题进行辨析,只需要告诉学生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专指不是零的自然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1、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很容易发现,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归纳,教师重点指导学深观察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在运用2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自然数分类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时。我们在这个单元中一般不考虑0,在这儿需要作一个特殊说明,因为0也是2的倍数,因此0也是偶数。
  3、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质数和合数
  1、在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教学中。注意加强因数和质数、合数的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从一张100以内的数列表中,寻找质数的过程,这一环节要用去了课堂中较多的时间。必须使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寻找质数的过程。有的会一个个去寻找质数;有的在寻找了几个后发现了规律,用排除合数的方法迅速寻找,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一开始也有无从下手。当学生探索完后,教师要向他们介绍了古代数学家的“筛法”,可以先筛出除2以外的2的倍数,再筛出除3以外的3的倍数,想一想一只要筛到几?是的学生深刻理解100以内的质数表。
  3、教材把分解质因数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供学生阅读参考。但教师在教学是还是要作为知识点讲授,因为是今后学习其它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技能。按照图表的形式把合数分解成质数相乘的形式转化为短除法,重点讲短除法的方法。然后介绍分解质因数的作用,例如:找一个较大数的因数,使学生明确分解质因数的作用。并告知学生这一方法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广泛运用,为学生留有悬念。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
  36÷1=36
  2×18=36
  36÷2=18
  3×12=36
  36÷3=12
  4×9=363
  6÷4=9
  6×6=36
  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归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教学具准备:学号牌数字卡片(也可让学生按要求自己准备)。
  教法学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快乐学习、大胆言问、不怕出错!
  课前安排学号:1~40号
  课前故事:说明道理:学习最重要的是快乐,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我们在因数与倍数的学习中,研究的数都是什么数?”(整数)
  谁能说说10的因数,你是怎么想的?
  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继续共同探讨“因数与倍数”
  二、合作交流、共探新知
  b、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1、谁来说说18的因数有哪些?
  a、让学生举手回答,随意点名回答。回答完后提示:老师觉得有点乱,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找因数的方法有序些?
  b、学生再次依照1*18,2*9,3*6的顺序一个个讲出乘法算式。接着追问:那18的因数就有???从1开始做手势:(1,18,2,9,3,6)有没有遗漏的呢?
  学生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还有6*3,9*2,18*1等,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冷一下,让学生想一想这样写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是不能重复的。
  c、可是老师觉得这样子写又有点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人看得更清楚些,让这些数字的有序地排列?
  d、介绍写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可以用一串数字表示;也可以用集合圈的方法表示。
  说一说:
  18的因数共有几个?
  它最小的因数是几?
  最大的因数是几?
  2、做一做(在做这些练习时应放手让学生去做,相信学生的知识迁移与消化新知的能力)
  a、30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
  b、36的因数有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6*6=36,这里只写一个因数?
  c、对比18、30、36的因数,分别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最小的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各有几个因数?
  d、让学生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
  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轻松一下:
  我们来了解一点小知识:完全数,什么叫完全数呢?就是一个数所有的因数中,把除了本身以外的因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恰好是这个数本身,那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它完全数,也叫完美数,比如6~~(学生读课本14页完全数的相关知识)
  b、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谈话法、比较法、归纳法)
  因为有了前面探究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在这一环节更可大胆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发现,去归纳。教师只要适当做点组织和引导工作就行。
  过渡:大家都很棒!这么快就找出了一个数的因数并总结好了它的规律,现在杨老师想放开手来让大家自己来学习下面的知识:找一个数的倍数。
  a、2的倍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想的?从1开始做手势:1*2=2,2*2=4,2*3=6,一倍一倍地往上递加。
  发现:这样子写下去,写得完吗?写不完,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号来表示?这个省略号就表示像这样子的数还有多少个?
  b、那5的倍数有哪些?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至少写出5个来,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c、对比“一个数的因数”的规律,学生自由讨论: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规律呢?
  (到这一环节就无需再提问了,要相信学生能够在类比中找到学习的方法)
  学生总结:
  板书: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没有最大的倍数;
  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哦,大家这么聪明啊,不用老师教都会了,看来你们真的是太棒了,这也说明学习要学得轻松就一定要掌握~~方法!)
  c、看样子大家都满怀信心了,那老师就用黑板上的两个例题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真的好厉害。
  指着板书中的18的因数与2的倍数提问:
  你能从中找出既是18的因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吗?(计时开始:10,9,8,~~~)
  学生完成后表扬:哇,好厉害!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做练习二的第3题
  在题中出示的数字里分别找出8的倍数和9的倍数
  注意“公倍数”概念的初步渗透。
  3、做练习二的第6题
  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六、结束全课:
  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先离场,
  不是2的倍数的同学后离场。
  七、板书设计:
  18=118
  18=29
  18=36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数
  2、明确学习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2和P13例1
  (1)2脳6=1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不是零的自然数之间是因数(倍数)的关系?
  (3)怎样找出18的全部因数?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表示出18的因数?
  要求:1、独立学习
  2、时间6分钟
  3、全班交流
  问题一:初建模型
  在图式结合中构建因数、倍数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有着互逆关系的一组概念。
  问题二:深化模型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内化因数、倍数的内涵,从中提炼出因数、倍数模型的本质意义。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问题三:应用模型
  ①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表示方法。
  ②找30、36的因数。
  3、议一议
  (1)今天学习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倍数与倍一样吗?
  (2)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脳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3脳4=12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11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1.因数与倍数的概念;2.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也失去了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这一单元的理论概念,教材不再把它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是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再加上有些教师在考核时使用一些偏题、难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觉得枯燥乏味,体会不到初等数论的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p12-13例1及p15页1、2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观察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看书第12页。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本节课应当让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因数、倍数必须在整数的范围内研究。
  第二课时: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p13页例题1及p15练习题2)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通过求一个数的因数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根据算式:48=32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根据算式:63÷7=9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判断:1.2÷0.2=6,我们能说0.2和6是1.2的因数吗?1.2是0.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吗?
  4.注意:本单元讲的因数和前面讲的乘法方式各部分名称的因数有所不同,这里讲的的倍数,也和前面讲的“倍”有所不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p13例题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1)提问:怎样去求18的因数呢?同位同学互相讨论,要求不能遗漏,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2)汇报:第一种方法,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得到18得因数有:1、2、3、6、9、18。第二中方法,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得到18的因数有:1、2、3、6、9、18。
  (3)无论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在思考时要注意什么?(要从最小的数找起,都时非0的整数)
  我们把18的因数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如图:
  18的因数
  1、2、3、
  6、9、18
  这个圈我们称它为集合圈,这种表示方法就是用集合圈表示因数。
  2.完成p13做一做
  (1)同学们找出30的因数,找出36的因数
  独立完成后,汇报自己找因数的方法。
  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2)观察,18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30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
  36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大家再数一数这三个数的因数的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3)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特点: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三、巩固新知
  1.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
  学习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难点:
  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
  (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
  (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
  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
  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
  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
  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篇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
                         推荐阅读:
  •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
  •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2篇)
  •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
  • 《因数与倍数》集体备课(精选16篇)
  •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因数与倍数》公开课教案(精选17篇)
  • 因数与倍数教案
  • 因数与倍数的教学设计
  • 幼儿园教学设计方案
                             
                   
                   
                     
                            《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3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