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回复: 0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精选13篇)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64——65页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理“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生活情景,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做角、比角等活动,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明确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教学重点:能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明确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活动角、三角板、红领巾。
  学生准备:做角材料、彩笔、三角板、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首先,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生:想!(多媒体动画演示由四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现在我让它变(边说边用动画演示拿掉一根小棒变成三角形。)变成什么了?
  生:三角形。
  师:再变一次(动画演示再拿走一根小棒),又变成了什么?
  生:角。
  师:对,说得没错,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角的世界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找一找
  师:(课件创设情景:电视天线、剪刀、扇子)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角,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这些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角吗?角在哪里?赶快找出来。
  生:七嘴八舌的指角。
  师:小朋友们一眼就能把这些物体中的角找出来,真是好眼力,老师佩服你们了!我把大家找到的角请下来(课件演示抽象出角的过程)。那么你们能找出三角板面上的角吗?找出角,并用手势表示给你的同桌看,好吗?
  师:巡回查看,正确指导学生指角。看到大家这么有兴趣,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看我是怎么指给你们看的(师示范指角)。
  2、摸一摸
  师:看完这些角,你们愿不愿意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呢?
  生:拿出三角板摸。
  师:拿出三角板领学生摸角。让学生说感受。
  生:尖尖的、扎手。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角的顶点)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
  师:(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有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角的边)直直的,我们叫它“边”。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画一画
  师: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一个点,在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条线是怎样的?
  生:直的。
  师:然后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都是怎样的?
  生:直直的。
  师:下面请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并将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师巡回查看,有错及时纠正。
  师:我们对角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只知道角的顶点和边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如何表示角。其实呀,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动画出示:用“)”表示角,记作:、读作:角1。)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的标记角的方法标出你所画的角,用水彩笔标出。
  4、辨一辨
  师:淘气和笑笑看到大家学得这么开心,也画出了一些角,请你们当小老师,看看他们画的对吗?  
  生:先独自判断,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最后班内汇报,评价。
  5、做一做
  师:师出示活动角,谁上来玩一玩,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生: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
  师:请小朋友们用课前准备的材料也做一个活动角。玩一玩,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
  师:这说明角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可以把角变大变小呢?引导学生说出把两边往外拉就会变大,往里合就会变小,也就是两边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
  6、比一比
  师:你们做一个比贺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师:你们能做出一个和它一样大的角吗?教师取一名学生做的角来比较大小。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自由回答。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师:小结: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
  师:我们玩得这么高兴,有两个小伙伴却不知什么原因争吵了起来,瞧,是谁呀?蓝毛和淘气各自画出了一个角。(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边长不一样的角)。在比的过程中都认为自己的角大,现在请你们试着判断一下这两个角的大小,并说明理由,产生分歧,组内研究交流。(动画演示比较大小)
  师:小朋友们,你们太棒了。帮助蓝毛和淘气解决了问题,非常感谢你们!
  师:刚才我们比一比角的大小,有的角可以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我们就用重叠法来比较了。
  师:最后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只与角的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三、评价反思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太棒了,我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五角星,你们知道它的面上也藏着角,有几个角呢?
  四、总结回顾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是角,你打算如何介绍自己?
  五、拓展新知
  1、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比划出一个角。
  2、智力宝库题。
  数一数,有几个角?(生上台数角:一个角)增加一条边有几个角?(生:3个角)再增加一条边有几个角?(生:6个角)师强调按顺序数。
  六、作业
  写一篇日记:说说你所知道的角。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2  知识点来源
  □学科:小学数学 □年级:二年级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本
  □所属章节:第六单元 认识图形 第一课时 认识角
  录制工具和方法
  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V6.0.2 混合录制式
  设计思路
  1、本节微课以小灰灰上学记的故事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对角的认识产生兴趣;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演示和介绍,使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有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你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故事——小灰灰上学记!
  早上小灰灰高高兴兴地来到了羊村的学堂,但是喜羊羊却很生气地跟小灰灰说,昨天我听到你跟灰太狼谈论角的问题,你们是不是想打我们羊角的主意?小灰灰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村长村长慢羊羊来了,你们都误会小灰灰了,平时不好好学习,没文化真可怕!他们说的不是羊角,而是数学图形中的“角”。现在请你跟我一起来“认识角”。
  2、认识角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中找到角,继而从具体到把角抽象出来,仔细观察,再摸一摸感受角各部分的特点,尖尖的顶点,滑滑的、平平的边,引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角的张口有关。
  利用动画过程:一把剪刀把角的两条边剪短了,提出问题:这个角变小了吗?
  容易得出,角是没有变小了,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比一比
  比一比一中,比较的是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再一次熟悉只要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影响两个角一样大这个结果。比一比二中,比较的是一个边短张口大的角和边长张口小的角,结果是张口大的角大,即使角的边长角也不会变大,还是再一次强调角的大小只跟角的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4、小结儿歌
  用村长送的一首儿歌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符合二年级小孩子的心里年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回忆起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P40、41,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并教予学生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并把它们标出来。
  2、 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1)题。
  3、 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略)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 角怎样画呢?画的时候,我们先画一点,这是它的……(顶点)再从顶点画一条很直的线,这是它的……(边),再从顶点起往不同方向再画一条边。这样,(用手指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
  评:生活中学生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实物上找角,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仔细观察屏幕,利用多媒体动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质属性,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点,再通过观察角、画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
  3、找角。 (1)拿出三角形纸。在这个三角形里我们已经找到一个角了,你还能在这个三角形里找出其它的角吗?(个别上来指一指,说出顶点和边) (2)不仅在剪刀、钟面和三角形纸上能找到角,生活中还有物体上也有角,你能在你身边找一找、摸一摸,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吗?(自由说一说,全班交流) (3)看到小朋友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老师也想参与进来,欢迎吗?(出示金字塔、高压电塔、五角大楼等图片)你们想看哪一幅图?(逐一出示,稍作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角) (4)小结:生活中藏着很多角,只要做个有心人,还能发现更多。
  评: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身边的角,再让学生欣赏金字塔、高压电线杆、五角大楼、战斗机、桥梁等物体中的角,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物上、艺术品中、军事武器及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角,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的思想。
  (二)做角。
  1、提出要求:老师给每组发了一些材料:有小棒、皮筋、钉子板、纸条、图钉、彩纸等,请组长带领,小组合作用这些材料做角,并且指出所做出的角的顶点和边。看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做得多、做得好,并且说得好。
  2、汇报交流,展示各组作品。
  3、小结: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种做角的方法,虽然它们材料不同,大小不同,但他们表示的都是――角。
  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存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直观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又提出明确的做角要求,在小组同学合作下,通过拉一拉、拼一拼、搭一搭、折一折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在合作交流中认识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汇报、展示,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角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 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角的大小。
  1、拿出学生做的活动角,慢慢拉大一条边,问:现在角和刚才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大了)继续拉大,问: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得更大了) 慢慢合拢一条边,问:现在角有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了) 小结:看来角是有大小的。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出示四面钟,你能看出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那么2、4号钟面上的角哪个大呢?(学生出现争论) 究竟哪个角大,你有什么好办法判断出来吗?小组里商量一下。(提醒: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
  3、交流汇报各小组想法。(数格子,用硬纸条做的角比,用纸折出的角比……)
  4、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用电脑演示书上介绍的重合方法。
  (四)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角,那么角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呢?
  2、出示挖土机工作图、学生用指甲钳剪手指甲动态图,先让学生明确角在哪里,再仔细观察,说明角的大小变化有什么用。
  3、除了这些,你还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小组交流)
  评: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教师出示挖土机工作时的场景录象、剪指甲时指甲剪的运动过程等让学生看到,由于角的大小变化解决了实际问题,由此更进一步了解角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角的重要性。
  三、全课小结。(略)
  总评: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出新知。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开头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学生认识的图形,剪刀、钟面、三角形纸等,从中让学生自己找出所要学习的新朋友――角。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并用红线画上角,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利用动画效果,演示“物、形”的分离,既贴近实际有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并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2、注重动手操作,实施合作交流,经历探究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教师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师组织汇报交流,给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认识能力,提高认识水平。 2、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观察各种建筑物、桥梁、路标、金字塔……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指甲剪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此时课堂气分活跃,学生找到的实例超出了教师的估计范围,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认识角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时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练一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理性认识。
  3、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让学生张合活动角,感受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的过程。通过张合活动角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还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比较活动角,看哪个角大?通过猜想、演示、验证,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回归生活,了解角的应用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剪刀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图形部分内容总体要求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2、学生分析: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依据课标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吗?生汇报。
  师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王国里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别着急,我们先来欣赏一些图片。它呀就藏在这些物体中。请你们仔细观察猜猜它是谁?(课件展示,师生共赏。)猜到这位新朋友是谁了吗?(角)。这些物体中都有角。角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认识生活中的角
  1、找角,发现角
  生找出眼前的角,并同桌交流
  2、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角
  生上台指出角
  (二)感知角的特征
  1、折角;感知角
  师:寻找到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角,下面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不规则的纸,想办法把它折成一个角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生活动,师指导)
  2、摸角;感受角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三角板上有角,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找出其中一个角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与发现。
  3、说角;认识角
  (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发现)
  顶点:尖尖的边:直直的
  课件展示一个完整的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4、画角;抽象出角的图形
  (1)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角,并投影展示生的作品。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5、指角。(课件展示)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标出课本第67页中的角。
  (三)体验角的大小
  1、看角,红蓝角之争。
  2、做活动角。验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比角(重叠法比角)三、巩固训练
  1、下面的图形中能找出几个角?课件展示。
  2、思考题
  三、总结收获,再现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角交了朋友,谁来介绍一下你的新朋友呢?(生总结汇报)同学们介绍的真详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丽的角,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角)
  师:角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找出更多美丽的角,发现更多角的秘密。
  整堂课设计,我力求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做、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理念。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认识角
  首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教材是按照“先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辨认图形—再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最后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2.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对于角的认识并不规范,本节课的知识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引发出来的,又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学生的兴趣会很高,对于比较角的大小,学生会比较,但总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学生心理明白,但并不一定会用语言表述,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规范教学来真正认识角。
  3.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靠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画面,学生欣赏发现都是平日里见到过的图画,再让学生观察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找一找。
  1、通过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在图片上找角。这时学生只是笼统地指出角。
  教师示范指角,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让学生指角。
  2、再让学生在实物——三角尺上找角,用手摸角,感受角,一起概括出角的特征,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3、运用新知,在角上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在生活中找角,利用练习题辨别角,强化了学生对角特征的理解
  (三)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画角,掌握画角的基本步骤。
  2、练习数角,在不同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
  (四)做一做
  1、做角,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
  2、比角
  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五)思维训练,折角、剪角进一步认识角。
  (六)总结全课
  (七)布置作业
  我的说课完了,感谢各位老师的评价指导!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2、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能辨认角的大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操作,自己体会、发现知识,感受到数学源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判断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系。
  教学准备:
  三角板、活动角、电脑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图形,不知道大家还认不认识?(课件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你能指一指它们的角在哪?
  2、(课件出示教材64页“十字路口”街景图)。
  师: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图上有哪些角?
  让学生指出各个角,要求指完整。
  生:屋顶的角;交通牌上的角;汽车玻璃上的角……
  过渡:同学们说的很对,我们身边有很多各种不同的角,谁能说一说在这间教室里,你还能找到哪些角?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实物,整体感知:
  1、折一折,摸一摸。
  通过实践活动,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表象。
  (1)折一折。
  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不规则的纸,想办法把它折成一个角。可以自己折,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折。
  (2)摸一摸。
  请你摸一摸手中的角,你发现了什么?
  2、比一比。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及画法,清晰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
  (1)认一认。
  教师结合学生折的角,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边说边画角,讲解角的画法、角的读写法。
  (2)比一比。
  学生先在自己折好的角中,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自己尝试画一个角,并标明各部分名称。(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二)做一做,体验角的大小。
  准备:每生两条硬纸条,一枚图钉及一小块橡皮。
  1、独立做一个活动角,完成后活动活动角的两条边,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引导:在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大?在什么情况下角会变小?
  2、学生操作,师巡视,在各小组指导。
  3、学生汇报,引导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学生交流回答: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三)比一比,理性升华。
  1、课件出示教材65页比一比第(1)题。
  指名读题目要求,交流汇报。为什么第二个角比第一个角大?
  2、课件演示第一个角的两次变化。(复制一次角、延长角的两条边)
  师:观察角有什么变化?延长角的两边后,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师:这说明了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课件出示,生齐读)
  三、应用拓展:
  过渡: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这么多知识,下面老师就想与大家玩几个游戏,你们愿意吗?
  1、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个是角?(课件出示)
  分别指名说,并说出理由。
  如,生:第二个不是角,因为没有顶点……
  2、下面图形中有哪些角?请你用铅笔画出来。(课件出示)
  分别指名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答案。
  3、教材68页第4题。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课件出示)
  4、智力游戏。下面图形各切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课件出示三角形、长方形)
  四、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马上就要接近了尾声,谁来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目前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课的教学,知识的获得、能力的锻炼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主要表现在:
  1、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学习中从生活的角出发,让学生自己表述自己所认识的角,然后通过自己动手去尝试折一个角,画一个角和做一个角,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进而对角有了深刻的了解。最后数学语言进行发现总结,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寻找角,获得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折角、画角,使之学生对角的特点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发现了角的多种特征及表示方法。接下来是引入理论的学习。由于给予了学生一个自己去寻找、发现角的过程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这些都是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的,还有些非常具有创造性。因此,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效果。
  3、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课堂发现,不仅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意识大大增强,也能从深层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教师积极的过程评价,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师语言不到位,评价学生的语言缺少趣味性,多媒体操作演示不熟练等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努力,逐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早日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着“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正确选择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数学学习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与研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标:
  ①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
  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直观认识角。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需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而学生的学则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本课我一改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问题解决"三个阶段。问题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生本的理念“先做后学”,达到“教少学多”、“无为而为”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能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当代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终生受益,达到“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课时主要进行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如:我先让在情景图中找角,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再在课桌上找角,最后,根据学生的汇报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角。并在以后的练习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一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二是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四是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五是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六是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七是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趣引入。
  课始,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动,直观感知“角”。
  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
  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七)设计综合练习、提升学生能力。
  经过多样性的活动过程,学生积累了对角的正确认识,最后,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综合练习,意在引发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迈进,这三个层次的练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思维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11  认识角是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文,以下是关于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范文
  推荐一、教学流程
  《认识角》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了解,我抓住积累感性经历。
  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画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三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四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五是演示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六是总结欣赏角,提升学生能力。通过这样的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二、教学意图
  1、从感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画角——找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书空画角之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学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过程。
  3、“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线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中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在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部分是我觉得处理比较得当的地方,学生通过制作角这一活动,由对角表象的认识,抽象出角概念。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积极参与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在过程中我也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找一找、做一做、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三、教学不足
  总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二是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以后多学习加强锻炼。
  【延伸阅读】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P62—64页)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搭一搭、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课件,两个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三角板)
  师:你知道,三角板为什么叫做三角板吗?(预设:因为它有三个角。)那你知道什么叫做角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角。(课题:认识角)
  师:我们先来摸一摸角,说说你摸到的是角的什么样的?(预设体会:角是直的,是尖尖的。)
  师:你还能在三角尺上找到其他角吗?(同桌相互指一指)。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抽象出几何角
  (课件演示:出示剪刀、三角尺、闹钟等物体中的大小不同的角)从生活中的物体表面抽象出角。
  师:谁能找出这些物体中的角?学生一个一个指。
  师:如果把这些实物上的角搬下来,就成了下面的图形角。(课件出示抽象出角)
  师:像这样的一些图形,就叫做角。
  2、搭一搭
  你能用你的小棒搭一个角吗?同桌互相评一评对不对(师巡回指导)
  3、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老师画了一个角,同学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1)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板书)
  直直的,我们叫它“边”(板书)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板书:一个顶点,两条边)
  (2)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用给角起名字的方法来介绍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
  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画一个角?把你画的角标上顶点和边,并且给它改个名字,看看它应该记作什么(师边看边指导)
  5 、画角时应该注意:先画顶点,再画边
  6、练习
  判断下面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二)、比较角的大小
  1、玩一玩
  师:老师今天还做了一个角,老师的这个角还会变呢?这个角能变大变小,我们把这个角叫做“活动角”。你们想不想也来玩玩这个活动角呢?
  布置游戏要求:拿出活动角,边玩边思考:要使角变大,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要怎样?(抽同学来演示)
  2、我们怎么让角变大变小的呢?
  合拢角的两边,角就变小;拉开角的两边,角就变大。
  师: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
  总结: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程度(角的开口大小)有关
  3、比一比
  (1)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为什么?
  (2)比较两个三角板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纸有4个角,如果有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12  教材简析: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让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没有深入研究它们的特征。但是教材安排了许多折、剪、拼的活动,比较多地将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这些操作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围成的这些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的位置,用一个长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以拼成多种图形。这些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成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初步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摆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并让学生正确认识它们。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若干个,剪刀一把,钉子板和20页上半页的图片。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正分形纸、直角三角形纸若干张、剪刀、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喜欢折纸吗?你们想折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玩折纸游戏好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折一折,认识三角形
  (1)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图形的纸?(正方形纸)请小朋友们拿出和老师手中一样的正方形纸,你能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吗?(教师巡视,如有学生对对折不理解要及时指导。)
  (2)展示成果。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①对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
  ②对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贴出图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三角形)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篇13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去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存在着角。
  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5的说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推荐阅读:
  •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精选7篇)
  •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 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通用12篇)
  • 小学二年级下册-(精选13篇)
  • 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教案(精选3篇)
  •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精选17篇)
  •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精选13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