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回复: 0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    训练目的    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    1、    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    便于迅速把握主题    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    1、    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    1、    提高理解能力
  2、    锻炼运用能力    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
  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    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
  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    进行思想教育
  2、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2、导入  :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6、设置问题: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的?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本诗抒情方式的巧妙。
  7、个别朗诵,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时刻准备着》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8、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9、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首诗歌。 本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的
  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
  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
  3、体会本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的1、3
  2、难点:教学目的1
  三、教学设想
  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四、教学过程 (以下内容为授课同学的教案)
  (一)、导入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
  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
  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1)、“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规律的古诗变成了文学圣地的LKK,放进了“博物馆”;(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
  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心弦
  丢失了阳光海浪的沙滩
  残留着的是蚀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丢失了的心灵
  残留着迷茫的无知
  终于
  在那一天
  发烫的泪水就那样夺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却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它说:“我是不是早该走了”?
  无语 沉默 静寂
  那旋律终被微风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班的叶燕雪。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胡适先生《尝试集》中的一首诗:
  蝴蝶
  两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怪孤单
  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也能开出更美的诗园牧瑰的
  3、讲授新课(以下内容随处可见,恕不烦叙)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重点内容分析
  小结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3  《我爱这土地》教案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裴娟
  一、教学目标 :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①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②    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③    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④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参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八)板书设计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方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   土地
  河流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风
  黎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停顿、重音)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
  教师作简要点评。
  4、齐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听读,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2、学生合作研讨:
  ⑴ 诗中“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⑵ 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⑶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⑷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⑸ 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组合作讨论。
  五、背诵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由背诵。
  3、指名背诵。
  自由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片土地》,我们感受着哪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艾青的《向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的短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预习《乡愁》。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5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6  一 教学内容
  1 学习朗读。2 体味情感。 3赏析课文。 4 拓展知识。5 背读课文
  二 课型与课时
  朗读课,赏析课,课时一节
  三 教学方法
  运用穿插手法,扩展学习内容
  四 教学过程:
  穿插之一:背景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活动一:深情地朗读
  朗读指导:
  1 听朗读录音,感受诗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请同学们各自学读。
  3 齐读(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一点;节奏——停顿恰当)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穿插之二:诗朗诵——《煤的对话》(此诗作于1937年奏,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活动二:细腻地感受
  1 找出意境,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过渡:作者开头把自己比成什么?(鸟)一只怎样的鸟?(喉咙嘶哑的鸟)鸟在这里为什么而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师板书: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
  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悲愤的人民
  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激怒的人民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第二节诗的品读:
  你从中感受到了      (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情感、精神等等)
  2 教师小结:
  写作特点:a 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b强烈的抒情色彩: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穿插之三:诗朗诵——《礁石》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活动四:拓展知识(诗意比较)
  1《煤的对话》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这首诗写了发生在人与煤 之间的对话,诗所咏的实质不是煤,而是人;诗赞扬的是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2《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末,是诗人亲身体验了北方广大农村灾难现实后的作品。请结合文句分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精神?
  (诗作集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3《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句诗不仅成为艾青生活中的座右铭,也成了热爱生活的人的座右铭,请从人生态度方面写写你受到的启发。
  (笑对人生的磨难,穿越人生的种种险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五 背读课文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7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授课人:段国春
  教学时间:2005年11月20日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意象                象征
  鸟              诗人自己
  土地            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          (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8  【设计】
  美读。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
  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四、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2、教师先做提示,联系历史背景。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⑴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⑵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⑶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⑷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⑸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五、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六、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七、诵读,当堂背诵全诗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1、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3、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4、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参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突破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朗读、品读、析读中通过文中象征意象来把握诗歌的内涵,分析诗句的表现力,从而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学过程 为启发方式展开问题——诱导思维进行讨论——积极发言探究互动——拓展文本创新阅读。
  I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朗读带;辐射阅读材料《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朗读诗歌。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情境导入      1.激情激趣2.诱思导学    2.朗读感知3.析读意象    3.品味意境
  一、情境导入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堂调查:
  (1)你喜欢读诗吗?
  (2)你喜欢读哪些诗?
  2.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
  样读诗的?
  根据调查结果,随机导入  。如学生喜
  欢读诗,’那按学生读诗的方法进人学
  习。如读诗学生不多,那从这首诗开
  始,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
  3.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我爱这
  土地》,作者艾青。(板书课题)
  1.喜欢读诗的同学举手表示,并说
  一说自己喜欢的诗歌。如古体诗
  (唐诗、宋词)、现代诗(毛诗、舒
  婷、席慕荣、汪国真……)
  2.谈自己读诗方式。(说出大体方
  法即可)
  3.有感情地朗读诗题:“我爱这土
  地”。
  二、诱思导学(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向太阳》、《归来的歌》等。
  早期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
  朴,调子深沉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
  望与憧憬。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
  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昂扬。后
  期作品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2.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吸收诗歌的主要信息,
  感知诗作的基本内容。
  请几位同学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
  介,提出朗诵的方法。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语
  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诗?
  1.认真交流倾听,筛选记忆重要信息。
  特别是有关作者诗作风格的信息。‘
  2.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
  朗读节奏、语气、语调。
  各抒已见,结合作者简介确定诗歌
  朗读激昂悲壮基调。
  几位同学分别朗诵,不断完善朗诵
  效果。
  (2)指导学生朗诵诗歌:请同学们根
  据讨论的节奏、语调、语气朗诵诗歌。
  3.品味诗情。
  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涌在这
  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
  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
  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
  (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
  说明观点)
  (2)这首诗格调昂扬,感情深沉。应
  该用激昂悲壮的语调读出昂扬、深沉
  的语气。朗诵,齐读诗歌i注意节奏、
  语气、语调。
  3.品味诗句,概括诗人表达的思想感
  情。
  要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
  爱之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三、析读意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
  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
  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
  探讨理解。
  3.由问题的探讨聚焦主要意象: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诗人
  对这些意象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
  的思想感情?      (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情感与情思
  的事物)指导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
  背景理解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
  4.齐读课文。
  1.再读诗歌,大体理解诗歌的字面意
  思。
  2.把理解中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之间
  互相探讨解答。    。
  3.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理解土地、河
  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要点: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而又充
  满希望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中
  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
  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
  放区的象征。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朗诵了诗歌,感知了诗歌表达的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无限的热爱。同时理解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种意象的象征意义。让我    ●们完整地感知了诗意、诗情,理解了诗歌的创作动力。
  四、板书设计 参考
  土地歌唱{河流  爱得深沉
  黎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用楷书抄写课文。
  2.诗歌创作的年代是1938年11月17日,当时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3.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象征了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如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你会选用什么事物来表达情感?为什么?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1.探究主旨    1.赏析感悟2.拓展运用    2.读写结合
  一、探究主旨(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
  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
  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
  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
  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
  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探究主旨:诗人为什么会有这么炽
  烈的为祖国而献身的爱国热情?请.
  读诗歌《给战斗者》(节选)和《假使
  我们不去战斗》,理解当时的时代特
  征,用诗中的诗句来解读诗人的爱
  国热情。
  3.大声朗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感受诗歌所抒发的在抗日
  战争时期那种悲愤深沉的爱国激
  情。.
  1.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
  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
  句深入挖掘。分析要点:
  A.“嘶哑”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
  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也是这
  位“悲哀诗人”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
  深情流露。
  B.“悲愤、激怒”都渲染了抗战时期
  的时代特点,表达了诗人缠绵而深
  沉的感情。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死
  这种本属自然被动的结局,也写成
  了主动咱勺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
  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
  深邃博大。
  D.“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情状,托出
  了他那颗真挚的心。
  2.从整首诗的意蕴来思考。结合补充
  资料,体会作者在当时背景下的爱
  国热情。
  3.酝酿感情,朗诵诗歌。
  二、拓展运用(约  分钟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品味揣摩诗歌巧妙的抒
  情方式。指导学生从诗的感情发展
  及以“鸟’i虚拟方面来思考问题。
  请几名学生发言谈自己对诗抒情方
  式的感悟,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分析。
  2.诗情空间。
  指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开头。
  写一段诗,注意分节和分行,尽可能
  用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
  3.速背课文。   
  指导学生寻找背诵思路,快速背诵
  课文。   
  1.朗读揣摩。   
  要点: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
  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
  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使
  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就诗的感
  情发展而言,前八句充分地积蓄感
  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
  1.里。而最后两句便是感情的闸门轰
  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
  2.展开想像与联想,以“假如我是
  ……”开头,写一段诗。要用意象创
  设意境,表情达意。
  3.寻找背诵思路:全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
  写歌唱的内容(生前),死后魂归大
  地,最后由鸟代之以诗人形象j诗
  意层层递进。
  三、本课小节
  本课我们主要从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探讨了诗人对祖国无限热爱的精神实质,阅读《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两首诗,更加深了我们对这种情感的认知与体验。   
  四、板书设计 参考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着/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争里,胜利/或者死……
  \战士底坟场/会比奴隶底国家/要温暖,要明亮。
  本课总结
  诗歌作为抒情的艺术,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所以本课的教学应强化诵读——不同层面的诵读,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味揣摩诗句的表达效果,探讨诗歌独特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理解诗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阅读课外诗歌《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加深了对课本诗歌的思想内核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到诗歌的感染力。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这首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作家写出脍炙人口的诗作,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一些这一时期的作品,认识学习诗歌中意象的使用与表达作用。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三、赏析第二节诗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
  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五、板书设计
  六、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⑵ 诗中( )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⑶ 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⑷ 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七、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2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抗争炽烈
  悲愤憧憬
  忧患执著
  我们在诵读时要随着诗中感情的起伏体会内在的节奏,诗歌的韵味就自然流露了。读时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沉浸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中。
  四、情绪对接,强化体验
  祖国是亲爱的母亲,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诗,就是献给祖国的铮铮誓言。如果让你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会用什么样的诗句?
  (为了点燃学生尝试写诗的热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读诗的目的是指导学习,指导生活,仿写诗句,就是将诗作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积累筛选,升华情感,建构起人文底蕴。
  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与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我们读懂了诗人殷殷的赤子情怀,祖国之爱在我们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写作特色
  1、设喻。
  2、结尾升华主题。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3  导学平台
  课 标 要 求
  1、象征手法及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重点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4、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5、比较阅读。
  学 法 点 悟
  1、朗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2、理解象征意义时不人云亦云。
  整 体 感 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以它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疑 难 解 析
  质疑:诗歌一般是讲究押韵的,这首诗不押韵,是否不伦不类?
  解惑:这首诗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更重要的是诗中感情的起伏构成一种内在节奏: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并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诗意层层递进。是一首好诗。
  质疑: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解惑: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质疑: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解惑:“土地”象征了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语 言 揣 摩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这句话也表达了诗人怀着对祖国的挚爱,永远为之奔走呼号的决心。
  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借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痴情和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研究课题
  1、收集几首反映爱国情感的现代诗,并加以比较。
  2、了解艾青的生平创作,收集并欣赏他的诗。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开始诗歌创作,写下了大量的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祖国和人民的诗歌。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沉重忧郁。〈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深沉。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他的诗作《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反复朗读,把握诗歌内在的节奏,读出激情。了解写作背景和内容大意,体会作品写实与象征交织的写法。揣摩各种意象的内涵。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给加点字注音
  嘶哑( ) 激怒( ) 温柔( ) 汹涌( ) 腐烂( ) 颤抖( )
  2、区别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嘶哑 激怒 温柔 汹涌 腐烂
  撕裂 驽马 广袤 踊跃 瘸腿
  3、理解下列词语
  ~1姹紫嫣红:
  ~2一泻千里:
  二、按原文填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 着的土地,
  这永远 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 的黎明……
  三、阅读指导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我国,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我们学习语文,诗歌的学习是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常识,了解不同时代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学习读诗的方法;领略诗歌艺术的美。
  培优探究实践
  四、问题探究
  1、单元所选诗歌从体裁上看都属于新诗,什么是新诗?它有什么特点?
  [提示: 新诗指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诗。]
  答:
  2、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之前的定语去掉行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这些定语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
  答:
  3、祖国正是千疮百孔,“我”为什么还要歌唱?
  [提示:听说过“长歌当哭”吗?真正的爱是有条件的吗?]
  答:
  4、诗中“死”字有什么含义?
  [提示:生命是宝贵的,然而,为了某种目的人们宁愿选择死。]
  答:
  五、欣赏评价
  1、如果“黎明”后面的省略号换成句号,如何?为什么?
  2、诗中的哪一句最令你感动?描述一下你的感受。
  六、拓展阅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膀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探究建议
  1、了解其写作背景,以利于准确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有四个意象群,请你找一找。它们分别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分别从四个小节中找,找不全没关系,主要是通过揣摩意象,理解感情。
  答: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感情
  答: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技能目标: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3、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学生自读。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
  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推荐阅读: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5篇)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通用14篇)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通用18篇)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23篇)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22篇)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