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回复: 0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 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理清全文思路。
  2、 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
  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投影)
  聂绀弩,现代作家,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的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一般都是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揭示深刻的道理,寓庄于谐。本文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杂文。
  三、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四、 具体研读
  1、问题:聂先生喜欢做王吗?
  【明确】从文章最后两段可知,作者是怎样的观点态度。
  (1) 表达对奴才的憎恨(2)提出憎恨的理由(3)表明铲除皇权和奴才的愿望
  (4)呼唤民主制度      (板书:结论    铲除奴种   改造世界)
  2、问题: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通过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进而否定奴才,否定为王。
  (板书:假设     幻想为王)
  3、问题:本来假设自己为王了,为何又不想做了?
  【明确】因为有奴才的存在,憎恶奴才的嘴脸。
  4、讨论1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由师生讨论分析后得出(投影)
  捧王后
  趋炎附势    捧太子、王子
  阿谀奉承    捧公主、皇亲国戚
  俯首帖耳    我的每句话都成为“圣旨”               
  惟命是从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
  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奴才:                                                  王:单调、寂寞、孤独
  卑躬屈膝    低头、鞠躬、匍匐                        恍然大悟:也不过是
  一个奴才的首领
  巧言令色    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
  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
  欺软怕硬    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
  心怀叵测    也会把王赶下王位
  因此王感到单独、寂寞、孤独,并恍然大悟: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讨论2王权和奴才的关系。
  【明确】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
  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
  所以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最终实现人人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
  5、 问题:作者当时是民国国民,在民国时期难道还真有人想做王吗?作者怎么会提出这个话题的?
  【明确】由一部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提出话题的。(板书:引题  “我若为王”)
  问题:这个片名意味着什么问题,为何会引起作者这么多的思考?
  【明确】“我若为王”说明“我”仍处于奴才的地位。
  “我若为王”说明奴才总是艳羡王权,并以“为王”为最高理想。
  到了民国,身为民国国民,却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说明封建主义基础还很牢固,民国还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国民的封建意识还很浓厚,没有树立起民主思想。
  “我若为王”这个片名正是还有奴才的明证,也就成为“世界还大有待于改进”的理由。
  “我若为王”这个电影名字,不但触发了作者写作的欲望,而且引起了作者下面深沉的思索,作者把批判的矛头实际指向封建专制主义,消灭奴才,消灭王权。
  五、 探讨本文的论证方法、写作手法
  由板书可知,文章引出话题后,进行假设,进而否定,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六、 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假设论证的方法,针对某个主题写一篇杂文。
  板书:        我若为王
  引题     “我若为王”   
  假      ↓          ↓
  设    假设      幻想成王     
  论     ↓          ↓                     
  证    结论      铲除奴种        
  改造世界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内容,认识本文思想的深刻性。
  2、体会本文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大开大合(亦称“欲擒故纵”)的结构与思路。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揣摩体会“幻想虚拟式”的写法。
  学法导引
  1、从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聂绀弩杂文语言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当然不只是作者对遣词造句的考究,关键还在于其语言是饱含着思想与激情的有生命力的活语言。所以,注重语言的形式、思想和感情是优秀文章的前提,是我们写作文章的借鉴。
  教学过程  
  一、 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
  明确: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 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
  明确: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 “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卡片: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 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
  明确:“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因而说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卡片:奴才: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明确:在上文中,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生存的温床,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课外作业 :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巩固练习
  1、注音或写字。
  呵(    )斥    谄(    )媚    顽劣(    )    畏xǐ( ) 悲qī(   )   亲juàn(    )
  2、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下列括号中填上相应的词语。
  没有人敢呵斥我,(     )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   )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     )的,畏葸和(    )的,......
  3、本文以“我若为王”这种幻想虚拟的写法,大开大合,畅快淋漓。文中“大开”的部分是哪几段?起什么作用?“大合”的部分是哪几段?揭示了几方面的深刻含义?
  答:                                                                     
  4、本文在文体上属于杂文。杂文具有哪些特点?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为犀利、幽默?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  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 ,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5、下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答:                                                                                                                                                                                                                                                                                                                                                                                         
  6、文中所说的“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一样?请作简要说明。
  答:                                                                                                                                                                                                                                                                                                                                                                                                                                                                              
  7、“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 ,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这句话前后矛盾吗?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                                                                                                                                                                                                                                                                                                                                                                                                                                                                                                                                            
  8、“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一句中“真的人们”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答:                                                                                                                                                                                                                                                                                                                                                                                            
  拓展创新
  别    人
  金蚕子
  他是个很普通的人,他的家庭也是个很普通的家庭。可他却是很多人的偶像,他的家庭也是很多家庭的榜样。  
  人们都羡慕他。  
  人们一聚在一起就说他命好,一出生就有个有钱的爸爸,细心的妈妈,祥和的家庭。人们感叹他幸运,生的好看,声音也好听。人们还说他穿什么都好看,甚至说他哭也哭的像回事。  
  人们总抱怨不如他。  
  人们一聊家常就聊到他。说他找了个好工作,娶了个好老婆,生个女儿比自己的漂亮,生个儿子也比自己的聪明。人们说这些时眼睛直发光,然后就摇头叹道:“我怎么就样样不如他?”  
  人们甚至开始嫉妒他。  
  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心里就默想:怎么好事全发生在他身上?要是我是他就好了。于是次日便问他:为什么好事全被你撞上了。而当他说:好事?我也有苦闷,也有伤心事,有时一点点成功也是努力换来的。人们就不肖一顾,以为他在说俏皮话,以为他不肯吐露快乐的秘诀。  
  于是,人们开始恨他、攻击他。  
  人们嗑着瓜子,说他老婆跟人偷情,说他儿子偷尝禁果,甚至说他得了不治之症。人们不顾他的感受,一直说到唾沫纷飞。不过,大多是假的。  
  其实,人们的嫉妒是可以理解的,人们看不到他的哀怒,只看到他的喜乐,看不到他的勤奋与努力,只看到他的幸福。人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没他那么努力。于是,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  
  他的名字叫——别人。  
  03.04.27
  9、文中的“别人”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哪类人?
  答:                                                                                                                     
  10、嫉妒明明是有害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
  答:                                                                                                                        
  11、“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中的“羡慕”与后面的几种态度不矛盾么?请说明理由。
  答:                                                                                                                        
  12、出现嫉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答:                                                                                                                        
  13、试想,如果我们的国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社会将会怎样发展?
  答:                                                                                                                             
  14、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                                                   
  课外研究:
  以四人小组或自主组合为单位,从15—17中任选一题,合作完成。                                                         
  15、考察中国的皇帝史,分析封建皇权制对中国的危害。
  16、阅读聂绀弩的其他作品,体会其特点。
  17、写一篇“我若    ”的文章,在班内交流。
  [参考答案]
  1、hé…    chǎn   liè    葸    戚      眷                           
  2、指摘    乞求     柔婉     娇痴
  3、第2-5 段,作者用铺排的手法,层层推进,把势蓄得很足,但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6-8段,一层意思表示了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这一层是文章的核心。   另一层充分展示作者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4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针砭时弊,鞭挞黑暗,求索真理,感悟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第二问只要学生能扣住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5、作者在这里笔锋一合,巧妙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无情。
  6、不一样。“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憎恨与人为奴。而“民国的国民”思想和生活习惯充斥着奴颜与婢膝相,正是这个世界还大有待改进的方面。
  7、不矛盾。我若为王,我将铲除一切奴种,“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所以我“将终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类的尊严与独立的思想,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和独立的完人。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的崇尚与追求。
  8 、从全文看,“真的人们”应是那种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体现着人类的尊严的人,是与那些奴颜婢膝者形成鲜明对照的人。
  9、指那些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一些成绩的普通人。
  10、这是作者的愤慨之词。有的人只看到别人的幸福,看不到别人的勤奋与努力,不想通过努力来获得幸福,产生嫉妒心理是必然的。作者也就只好原谅他们了。
  11、不矛盾。因为有的人见了别人的成绩不是退而结网,而是临渊羡鱼。那就只好用痛恨和攻击来解决问题了。
  12、人们认识水平太低,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13、如此发展只能是积极者不再积极,先进者不再先进,人人只抢利益不作贡献,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14、这种现象处处可见,人们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抛开狭隘的个人主义,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国家着想,多为人类着想。否则便人将不人、国将不国了。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3  高邮市第一中学  胡溢芙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的思想性批判性。  
  2、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幻想式”的写法,把握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  
  3、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介绍作者:  
  同学们,提到杂文,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鲁迅,我们知道,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刺向黑暗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介绍另一位作家,有人称他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敌人的鼻梁”。他就是著名的杂文作家——聂绀弩。聂绀弩,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笔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点斗杂文。  
  二、析题:  
  问:你们认为标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应该是什么?  
  明确:“若”。可以看出,本文在构思上是采用了一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  
  三、整体感悟,问:作者采用这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假想自已是王,你感觉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这一步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一般都能大致把握本文思想,但教师可不做定论。)  
  四、分析文思:  
  1、问:我们已经基本感悟了本文作者的基本构思,那么,你能理清本文的脉络吗?在分析的过程中请注意语言上的标志。  
  明确:第一层(1),由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  
  第二层(2-5)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  
  第三层(6-10)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  
  语言上的标志为:1节“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2-5节首“我若为王”  
  6节的“我将恍然大悟”  
  2、阅读第1节,问: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  
  明确:鄙视,厌憎。从中我们看出,作者对皇权是否定的。  
  3、思考: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2-5节,看一看,作者主要写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的共性是什么?  
  明确:作者虚拟自已若为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而我则是“万岁”。  
  共性①:不管“我”多么无能,不管“我”的妻子儿女亲眷多么无耻、无能、丑陋,都将是“万岁” “王后” “太子或者王子” “公主” “皇亲国戚”,而且都将被捧着,被颂扬着。   
  共性②:所有的人都对“我”、对“我”的妻子儿女及亲眷们低头,鞠躬,匍匐,他们谄媚,乞求,他们不敢发出真正的声音,他们的全部的语言就是对我及我的家人们的称颂。  
  4、把握本文的主题。  
  ① 朗读6-7。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  
  问1:“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鄙视。  
  问2:文中“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什么?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他们一样?  
  明确:“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就是妈颜和媚骨,就是奴性。而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我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  
  ②诵读8,问:“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前后有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我若为王,将铲除一切奴种,那样“我将没有一个臣民”,当然也就“将终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维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而独立的完人。这才是真正的“王”,也就是说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③总结本文的主题:作者通过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设想,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尤对皇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5、总结本文结构特点: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的关系。  
  教师明确并总结本文的结构特点: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情形,然后引申议论,采用了一种大开大合的结构形式。作者先假定“我若为王”之后如何,这是开,作者在四个段落中用铺排的方式,层层推进,把势蓄得很足。然而,“我若为王”以后,“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我”终于醒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一段是过渡。作者接着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意识表示了强烈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耻辱,最大的悲哀。”这里是合。上文假设“我若为王”的情景都是虚写,为下文作铺垫,到这里才落到实处。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以宕开一笔。因为对“奴才的首领地位的反省和痛恨,”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表示了铲除王权、奴才的强烈愿望。这又是一合,是全文的收束。  
  五、由本文的构思进一步理解杂文的艺术:  
  关于杂文,瞿秋白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揭示了杂文的文艺性、社会现实性、和论说性。但,这个概念无法穷尽所有杂文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以记叙为主的杂文,以抒情为主的杂文,还有三者熔于一炉的杂文。但不论哪一种杂文,杂文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是形象化的说理。因此,形象化说理是杂文创作的最主要的艺术规律,也是衡量杂文艺术的最主要的标尺。这篇杂文,正体现了杂文说理艺术性的特点。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五、布置作业 :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评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
  1、 了解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假设的论证方法和幻想虚拟的写法,理清全文思路。
  2、 理解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幻想虚拟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形象而深刻地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天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古代封建君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学们,你想做君王吗?假如你做了大王,你喜欢有一大群对你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奴才围着你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吗?
  今天我们来看现代作家聂绀弩的杂文《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在大胆的假设下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认识。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投影)
  聂绀弩,现代作家,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
  杂文,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的论文,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一般都是以幽默讽刺的文笔揭示深刻的道理,寓庄于谐。本文就是一篇很优秀的杂文。
  三、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四、 具体研读
  1、问题:聂先生喜欢做王吗?
  【明确】从文章最后两段可知,作者是怎样的观点态度。
  (1) 表达对奴才的憎恨(2)提出憎恨的理由(3)表明铲除皇权和奴才的愿望
  (4)呼唤民主制度      (板书:结论    铲除奴种   改造世界)
  2、问题: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通过假设自己为王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进而否定奴才,否定为王。
  (板书:假设     幻想为王)
  3、问题:本来假设自己为王了,为何又不想做了?
  【明确】因为有奴才的存在,憎恶奴才的嘴脸。
  4、讨论1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奴才的嘴脸到底有多可恶,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概括奴才相的特点。
  由师生讨论分析后得出(投影)
  捧王后
  趋炎附势    捧太子、王子
  阿谀奉承    捧公主、皇亲国戚
  俯首帖耳    我的每句话都成为“圣旨”               
  惟命是从    尽力实现王的愿望
  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奴才:                                                  王:单调、寂寞、孤独
  卑躬屈膝    低头、鞠躬、匍匐                        恍然大悟:也不过是
  一个奴才的首领
  巧言令色    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
  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
  欺软怕硬    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
  心怀叵测    也会把王赶下王位
  因此王感到单独、寂寞、孤独,并恍然大悟: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讨论2王权和奴才的关系。
  【明确】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
  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
  所以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最终实现人人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
  5、 问题:作者当时是民国国民,在民国时期难道还真有人想做王吗?作者怎么会提出这个话题的?
  【明确】由一部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提出话题的。(板书:引题  “我若为王”)
  问题:这个片名意味着什么问题,为何会引起作者这么多的思考?
  【明确】“我若为王”说明“我”仍处于奴才的地位。
  “我若为王”说明奴才总是艳羡王权,并以“为王”为最高理想。
  到了民国,身为民国国民,却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说明封建主义基础还很牢固,民国还没有真正的民主制度,国民的封建意识还很浓厚,没有树立起民主思想。
  “我若为王”这个片名正是还有奴才的明证,也就成为“世界还大有待于改进”的理由。
  “我若为王”这个电影名字,不但触发了作者写作的欲望,而且引起了作者下面深沉的思索,作者把批判的矛头实际指向封建专制主义,消灭奴才,消灭王权。
  五、 探讨本文的论证方法、写作手法
  由板书可知,文章引出话题后,进行假设,进而否定,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六、 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假设论证的方法,针对某个主题写一篇杂文。
  板书:        我若为王
  引题     “我若为王”   
  假      ↓          ↓
  设    假设      幻想成王     
  论     ↓          ↓                     
  证    结论      铲除奴种        
  改造世界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全文内容,认识本文思想的深刻性。
  2、体会本文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的语言。
  重点难点
  1、大开大合(亦称“欲擒故纵”)的结构与思路。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揣摩体会“幻想虚拟式”的写法。
  学法导引
  1、从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聂绀弩杂文语言隽永幽默、机敏便捷、辛辣深刻。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当然不只是作者对遣词造句的考究,关键还在于其语言是饱含着思想与激情的有生命力的活语言。所以,注重语言的形式、思想和感情是优秀文章的前提,是我们写作文章的借鉴。
  教学过程  
  一、 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
  明确: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 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
  明确: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 “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卡片: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 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
  明确:“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因而说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卡片:奴才: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明确:在上文中,作者对于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了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生存的温床,因而要“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犀利和思想的深刻。
  课外作业 :
  阅读《读本》中的杂文两篇,并写一篇读后感。
  巩固练习
  1、注音或写字。
  呵(    )斥    谄(    )媚    顽劣(    )    畏xǐ( ) 悲qī(   )   亲juàn(    )
  2、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下列括号中填上相应的词语。
  没有人敢呵斥我,(     )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   )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     )的,畏葸和(    )的,......
  3、本文以“我若为王”这种幻想虚拟的写法,大开大合,畅快淋漓。文中“大开”的部分是哪几段?起什么作用?“大合”的部分是哪几段?揭示了几方面的深刻含义?
  答:                                                                     
  4、本文在文体上属于杂文。杂文具有哪些特点?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为犀利、幽默?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  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 ,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5、下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答:                                                                                                                                                                                                                                                                                                                                                                                         
  6、文中所说的“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一样?请作简要说明。
  答:                                                                                                                                                                                                                                                                                                                                                                                                                                                                              
  7、“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 ,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  这句话前后矛盾吗?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答:                                                                                                                                                                                                                                                                                                                                                                                                                                                                                                                                            
  8、“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一句中“真的人们”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答:                                                                                                                                                                                                                                                                                                                                                                                            
  拓展创新
  别    人
  金蚕子
  他是个很普通的人,他的家庭也是个很普通的家庭。可他却是很多人的偶像,他的家庭也是很多家庭的榜样。  
  人们都羡慕他。  
  人们一聚在一起就说他命好,一出生就有个有钱的爸爸,细心的妈妈,祥和的家庭。人们感叹他幸运,生的好看,声音也好听。人们还说他穿什么都好看,甚至说他哭也哭的像回事。  
  人们总抱怨不如他。  
  人们一聊家常就聊到他。说他找了个好工作,娶了个好老婆,生个女儿比自己的漂亮,生个儿子也比自己的聪明。人们说这些时眼睛直发光,然后就摇头叹道:“我怎么就样样不如他?”  
  人们甚至开始嫉妒他。  
  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心里就默想:怎么好事全发生在他身上?要是我是他就好了。于是次日便问他:为什么好事全被你撞上了。而当他说:好事?我也有苦闷,也有伤心事,有时一点点成功也是努力换来的。人们就不肖一顾,以为他在说俏皮话,以为他不肯吐露快乐的秘诀。  
  于是,人们开始恨他、攻击他。  
  人们嗑着瓜子,说他老婆跟人偷情,说他儿子偷尝禁果,甚至说他得了不治之症。人们不顾他的感受,一直说到唾沫纷飞。不过,大多是假的。  
  其实,人们的嫉妒是可以理解的,人们看不到他的哀怒,只看到他的喜乐,看不到他的勤奋与努力,只看到他的幸福。人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没他那么努力。于是,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  
  他的名字叫——别人。  
  03.04.27
  9、文中的“别人”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哪类人?
  答:                                                                                                                     
  10、嫉妒明明是有害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人们的嫉妒也是可以原谅的”?
  答:                                                                                                                        
  11、“于是更多的人开始羡慕他、嫉妒他、恨他、攻击他”中的“羡慕”与后面的几种态度不矛盾么?请说明理由。
  答:                                                                                                                        
  12、出现嫉妒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答:                                                                                                                        
  13、试想,如果我们的国人都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别人”,社会将会怎样发展?
  答:                                                                                                                             
  14、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                                                   
  课外研究:
  以四人小组或自主组合为单位,从15—17中任选一题,合作完成。                                                         
  15、考察中国的皇帝史,分析封建皇权制对中国的危害。
  16、阅读聂绀弩的其他作品,体会其特点。
  17、写一篇“我若    ”的文章,在班内交流。
  [参考答案]
  1、hé…    chǎn   liè    葸    戚      眷                           
  2、指摘    乞求     柔婉     娇痴
  3、第2-5 段,作者用铺排的手法,层层推进,把势蓄得很足,但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6-8段,一层意思表示了作者对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这一层是文章的核心。   另一层充分展示作者铲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强烈愿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4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针砭时弊,鞭挞黑暗,求索真理,感悟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第二问只要学生能扣住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5、作者在这里笔锋一合,巧妙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无情。
  6、不一样。“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憎恨与人为奴。而“民国的国民”思想和生活习惯充斥着奴颜与婢膝相,正是这个世界还大有待改进的方面。
  7、不矛盾。我若为王,我将铲除一切奴种,“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所以我“将终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类的尊严与独立的思想,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和独立的完人。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的崇尚与追求。
  8 、从全文看,“真的人们”应是那种有着独立的思想和鲜明的个性,体现着人类的尊严的人,是与那些奴颜婢膝者形成鲜明对照的人。
  9、指那些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一些成绩的普通人。
  10、这是作者的愤慨之词。有的人只看到别人的幸福,看不到别人的勤奋与努力,不想通过努力来获得幸福,产生嫉妒心理是必然的。作者也就只好原谅他们了。
  11、不矛盾。因为有的人见了别人的成绩不是退而结网,而是临渊羡鱼。那就只好用痛恨和攻击来解决问题了。
  12、人们认识水平太低,只想索取不想付出,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13、如此发展只能是积极者不再积极,先进者不再先进,人人只抢利益不作贡献,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14、这种现象处处可见,人们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抛开狭隘的个人主义,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国家着想,多为人类着想。否则便人将不人、国将不国了。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我若为王》是杂文大家聂绀弩的杂文,全文紧紧围绕“我若为王”的论题,通过设想了“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有力地抨击了由封建王权意识所滋生的国民的奴隶性,号召人们灭绝奴性,争做“真的人们”(自由、民主的国民)。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    1、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假定的写法,把握全文思想内容。     2、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    3、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能力训练点    1、学会写富有针对性的批判文章。    2、学会议论文的并列式的使用。德育渗透点    批驳现实生活中的王权意识,摈弃奴才思想。美育渗透点品味杂文语言的讽刺味。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国民王权意识、奴才性格的深刻认识和无情批判。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诙谐调侃的语调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教学难点1、作者论述观点的过程。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品味含意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采用虚拟假定的写法,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观点。引导学生体味杂文的思想性、文学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封建君王享有无上的权力。作为一国之君,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他一人所有,普天之下的百姓都是他的臣民。所以人人都想做王当皇帝。老师想问问大家,假如你作了君王,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当官好呀,“为王”岂不更妙?我若为王,那么,一进教室,我就大摇大摆坐在龙椅上,你们不能喊“老师好”而应喊——“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注意还要低头哈腰,甚至下跪之后,我说——爱卿平身。当然,老师若为王,对你们恐有大大的好处,我一高兴就给你们封官,封体育委员为大将军,保家卫国……,封你为弼马温。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曾经做过大牢却又怀念监狱的怪老头作的“为王”梦(板书《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和认识呢?二、作者简介聂绀弩:(1903---1986) 文学史上颇多奇人怪人,聂绀弩是其中之一。他落拓不羁,不拘小节,口无遮拦,我行我素,一生坎坷,多灾多难,10年囹圄,8年病疴,还能活到83岁,真是一个奇迹。1903年出生于湖北,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回国后曾任南京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辗转各地从事抗日宣传、报刊编辑和进步文艺活动。195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1957年被划为右派到北大荒劳改。文革期间以“现行”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粉碎四人帮后,状如鬼影,老伴带他去理发,他“揽镜大骇,不识镜中为谁”。1986年3月,走完了他那曲折的传奇人生。聂绀弩是杂文大家,现代作家、学者。在杂文、古典小说研究、旧体诗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夏衍认为“鲁迅以后杂文写得最好的,聂绀弩为第一人。不过他最为人称道的文学成就,还是他在逆境中创作的旧体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至在诗坛上有了“聂体”之誉。不少名篇、名句被传诵一时,如“男儿脸刻黄金印,一笑身轻白虎堂” 等人物诗;“文章信口雌黄易,思想交心坦白难”等文革诗。他有多方面的写作才能。作品有小说、寓言、诗歌、剧本等多种形式,尤其以杂文、散文见长,著作颇丰,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越,影响很大的杂文大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笔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杂文,有人称他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敌人的鼻梁”。杂文集有《关于知识分子》(1938)、《历史的奥秘》(1941)、《蛇与塔》(1941)、《血书》(1949)、《二鸦杂文》(1950)、《寸磔(zhé)纸老虎》(1951)、《聂绀弩杂文选》(1956)、《聂绀弩杂文集》(1981)等等。散文集有《沉吟》、《巨像》、《海外奇谈》等。三、文体简介及写作背景: 文体简介:杂文,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拿来主义》是篇有关文化动态的杂感。《我若为王》就是篇有关思想动态的杂谈。写作背景:本文写于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蒋家王朝的独裁专制已临近末日,然而还有一些人(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官员)身上,还残留着封建奴才的愚忠思想,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还很严重。作者写此文意在呼唤人们觉醒起来,抛弃奴性,共同推翻专制统治,为建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而奋斗。四、整体把握文章,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观点【提问】你认为本文标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应该是什么?【明确】“若”。可见,本文在构思上是采用了一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活动】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结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求同存异,然后全班交流)【提问】我们已经基本感悟了本文作者的基本构思,那么,你能理清本文的脉络吗?在分析的过程中请注意语言上的标志。下面,我们一起探究文章的思路,以整体上把握文意。请同学们打开书。课文的第6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其中,“这样”一词是属于称代性词语,使用了这样词语的句子也叫重要的句子。请大家结合文本找一找“这样”一词的指代范围和指代意义(小组内相互交流意见,然后推荐出发言人)【明确】“这样”一词的指代范围是第2—5段,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景。所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  )由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第二层(2-5)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第三层(6-8)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语言上的标志为:1节“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2-5节首的“我若为王” ;6节的“我将恍然大悟”。【活动】阅读第1节,问: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明确】看不起,鄙视,厌憎。从中我们看出,作者对皇权是否定的。【活动】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2-5节,看一看,作者主要写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的共性是什么?【明确】作者虚拟自已若为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而我则是“万岁”。共性①:不管“我”多么无能,不管“我”的妻子儿女亲眷多么无耻、无能、丑陋,都将是“万岁” “王后” “太子或者王子” “公主” “皇亲国戚”,而且都将被捧着,被颂扬着。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字,也是文本的第2第3第4段反复强调的一个字,即“捧”。具体来说,从“王”的角度看,第6段里“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也就是说“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捧者不得不捧。长期以来,人类已经默认了这种专制制度,进而形成了历代“王”或各种“王”的专制主义思想。从捧者的角度来看,就是捧者自身的奴性心理在作怪。鲁迅先生说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无怪乎“坐稳了奴隶”和“争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可见,长期以来的奴性心理导致捧者极力去捧他们的王。共性②:所有的人都对“我”、对“我”的妻子儿女及亲眷们低头,鞠躬,匍匐,他们谄媚,乞求,他们不敢发出真正的声音,他们的全部的语言就是对我及我的家人们的称颂。【提问】作者对“王权与奴才意识”是持什么态度的?朗读最后2段。【明确】“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这句话就表达作者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批判,也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鄙视。【提问】“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如何理解? 【明确】这“暴君”与“明君”是 统一的 。“暴”,指杀尽“奴才”;“明”,指扫除一切奴种,不给人间留下一个,叫奴种断子绝孙,自己也不再当奴才头儿。这“暴”中寓着“明”,“明”才需要“暴”。上文写到,作者对王权和奴才这一对孪生子表示深深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作者在这里又翻出一层意思,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存在的温床,因而“不留一个奴种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提问】“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前后是不是矛盾?【明确】不矛盾。我若为王,将铲除一切奴种,那样“我将没有一个臣民”,当然也将“终于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维持了自己的鲜明的个性,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而独立的完人。这才是真正的“王”,也就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提问】“‘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如何理解?【明确】意思说,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象,“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不为王,才是最大的王,含着这样一个历史辩证法:不为王,世上没有任何奴种,自己和他人的人性会完全复归。人,再也没有奴性,有的是真的人性,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充分的人的生活,这才是最大的“王”:可以尽情发展自己的人性。【提问】课文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句式几乎相同,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明确】课文描绘“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景,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批判作铺垫。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形,由妻子、儿女一直联想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判。这叫欲擒故纵。“假定又假定”的前三段联想,句式几乎相同,用铺排的方式,层层推进。在表达上,起到强调的作用。【提问】文中“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什么?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他们一样?【明确】“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就是奴颜和媚骨,就是奴性。而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我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总结】本文的主题:作者通过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设想,批判了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尤对王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提示】2—5段是摆现象,第6段是分析问题,最后两段是解决问题,那么,第一段应该是什么呢?【明确】第一段是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的读书活动,即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引出本文的话题,然后,提出问题——“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提示】当今的考试作文盛行话题作文,也就是给定一个话题,要求考生围绕所给话题进行写作。大家读了本文的第一段,能够从中得到一点关于话题作文开篇的启示吗?【明确】①:可以由日常生活琐事引出话题,比如平时读过的报刊杂志、所经历的类似小事,只要与所给话题有关,又能够引出话题,就可以大胆引用。②:可以讲述类似的故事,用以引出话题。③:可以描述类似画面,用画面引出话题。④:可以引用类似的名言警句,靠它来引出话题。⑤: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话题。⑥:可以使用恰当的题记,或者使用由一组比喻句构成的排比句,以此来引出话题。五、由本文的构思进一步理解杂文的艺术:关于杂文,瞿秋白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揭示了杂文的文艺性、社会现实性、和论说性。但,这个概念无法穷尽所有杂文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以记叙为主的杂文,以抒情为主的杂文,还有三者熔于一炉的杂文。但不论哪一种杂文,杂文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是形象化的说理。因此,形象化说理是杂文创作的最主要的艺术规律,也是衡量杂文艺术的最主要的标尺。这篇杂文,正体现了杂文说理艺术性的特点。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六、布置作业:搜集现实生活中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一些表现,写成一片有针对性的文章。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性批判性。
  2、理清思路,体会“虚拟幻想式”的写法,把握本文大开大合的结构。
  3、进一步掌握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介绍作者:
  同学们,提到杂文,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鲁迅,我们知道,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刺向黑暗的社会现实。今天,我们介绍另一位作家,有人称他的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敌人的鼻梁”。他就是著名的杂文作家——聂绀弩。聂绀弩,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笔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创作了大量的点斗杂文。
  二、析题:
  问:你们认为标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应该是什么?
  明确:“若”。可以看出,本文在构思上是采用了一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
  三、整体感悟,问:作者采用这种“虚拟幻想式”的方法,假想自已是王,你感觉是为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这一步可让学生自由发言,一般都能大致把握本文思想,但教师可不做定论。)
  四、分析文思:
  1、问:我们已经基本感悟了本文作者的基本构思,那么,你能理清本文的脉络吗?在分析的过程中请注意语言上的标志。
  明确:第一层(1),由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
  第二层(2-5)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
  第三层(6-10)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
  语言上的标志为:1节“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2-5节首“我若为王”
  6节的“我将恍然大悟”
  2、阅读第1节,问: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什么态度?
  明确:鄙视,厌憎。从中我们看出,作者对皇权是否定的。
  3、思考: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2-5节,看一看,作者主要写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的共性是什么?
  明确:作者虚拟自已若为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者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都是“皇亲国戚”,而我则是“万岁”。
  共性①:不管“我”多么无能,不管“我”的妻子儿女亲眷多么无耻、无能、丑陋,都将是“万岁” “王后” “太子或者王子” “公主” “皇亲国戚”,而且都将被捧着,被颂扬着。  
  共性②:所有的人都对“我”、对“我”的妻子儿女及亲眷们低头,鞠躬,匍匐,他们谄媚,乞求,他们不敢发出真正的声音,他们的全部的语言就是对我及我的家人们的称颂。
  4、把握本文的主题。
  ① 朗读6-7。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
  问1:“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鄙视。
  问2:文中“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什么?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他们一样?
  明确:“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就是妈颜和媚骨,就是奴性。而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我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
  ②诵读8,问:“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前后有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我若为王,将铲除一切奴种,那样“我将没有一个臣民”,当然也就“将终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维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而独立的完人。这才是真正的“王”,也就是说是“古今中外最大的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③总结本文的主题:作者通过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设想,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尤对皇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
  5、总结本文结构特点:
  思考: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的关系。
  教师明确并总结本文的结构特点: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情形,然后引申议论,采用了一种大开大合的结构形式。作者先假定“我若为王”之后如何,这是开,作者在四个段落中用铺排的方式,层层推进,把势蓄得很足。然而,“我若为王”以后,“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我”终于醒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一段是过渡。作者接着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意识表示了强烈的憎恶和愤慨:“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耻辱,最大的悲哀。”这里是合。上文假设“我若为王”的情景都是虚写,为下文作铺垫,到这里才落到实处。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以宕开一笔。因为对“奴才的首领地位的反省和痛恨,”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表示了铲除王权、奴才的强烈愿望。这又是一合,是全文的收束。
  五、由本文的构思进一步理解杂文的艺术:
  关于杂文,瞿秋白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揭示了杂文的文艺性、社会现实性、和论说性。但,这个概念无法穷尽所有杂文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以记叙为主的杂文,以抒情为主的杂文,还有三者熔于一炉的杂文。但不论哪一种杂文,杂文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是形象化的说理。因此,形象化说理是杂文创作的最主要的艺术规律,也是衡量杂文艺术的最主要的标尺。这篇杂文,正体现了杂文说理艺术性的特点。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评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8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着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若为王,我的儿子,假如我有儿子,就是太子或王子了。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但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旧是太子或王子。—个太子或王子是如何地尊重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倒是件不是没有趣味的事。
  我若为王,我的女儿就是公主;我的亲眷都是皇亲国戚。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也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因为她们是贵人。
  我若为王,我的姓名就会改作:“万岁”,我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圣旨”。我的意欲,我的贪念,乃至每一个幻想,都可竭尽全体臣民的力量去实现,即使是无法实现的。我将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过失;我将没有任何罪行,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罪行。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乞求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这就是那语言的全部内容。没有在我之上的人了,没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9  一、导入   
  让学生上黑板书写篇名,给“为”字注音释义;写作者名字,注音释义。
  强调:作者名字多么形象:天青色的、用机栝发箭的弓。在现代文学史上,聂绀弩是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一位战斗的杂文家。如果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投枪,那么,聂绀弩的杂文就是射出去的箭。
  强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但是假借的外物要立得住。
  强调:学语文首先重在积累。当遇到生难字词、经典句段的时候,要把它“吃”下来,咽到肚子里去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
  (之所以临时改变了导入  ,是因为发现课前5分钟发现学生对作者名字的注音全错,是因为他们人手一本的《金榜》上注错了。)
  二、读解
  (一) 从破题入手阅读文章,先看一个“王”字
  1、速读补充材料一,归纳“王”的义项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选文者,三画而连贯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古汉语中“王”字产生了“帝王、天子”的意义。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王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因而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说明了周王(特别是在西周盛时)所拥有的极大权威。如果哪个诸侯国不履行义务或超越权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改变他们的封地和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灭掉了同姓的密国(“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国语·周语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见《国语·周语上》)
  平王东迁之后,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周王室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不但无法向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只有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才能苟延残喘,王权逐渐削弱。先是强大了的楚国,怨恨周朝(岐阳大盟会上,周成王派楚国君熊绎看守祭神火堆,不让他正式参与盟会,自此结怨),自称“楚王”,继而吴、越也陆续称“王”。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夏,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庄王称霸诸蛮,战国各诸侯国陆续称“王”。“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王”的意义逐渐降低。
  随着秦王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王”就不再具有“帝王、天子”的意义,而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汉初的“异姓诸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七人以及消灭“异继诸王”后的“同姓诸王”如吴王刘濞、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等。在中国,这种封爵一直沿续到封建王朝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字又产生了“指辈份的尊大”用法,如称祖父为“王父”,祖母为“王母”等;“一类中最特出或特大的”,如王蛇、花王、棋王、拳王等引申意义。
  总之,“王”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义由一人独有的专指意义逐渐扩大,直至指事物。不难预料,它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会有新的引申义、转义等产生。
  ——黄彪:《说“王”》
  补充、引导:“王”还有义项:①姓;②《书》:“四夷来王”(请学生课后自己“假于物”解决)
  2、文中的“王”指哪个义项?为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分析课文2、3、4、5段(第5段取前半部分)让学生边读边议,读读议议。顺便解决一些语言上的问题,比如“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丑陋……”,“他们”指代谁?是前文中的“公主”还是“皇亲国戚”或者是两者的总合?由后文“因为他们是贵人”中“贵人”的解释得出结论。
  强调:“王”的背后是“权”,是“王权”。
  (二) 接着分析由“王”引出的“权”字。
  1、“王”多好啊!那么大的“权”: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至高无上!让人羡慕,令人憧憬。文章作者是不是这样一种心理?为什么?从课文中找答案,找作者明确表示对“王”态度、情感的句子。
  学生比较容易找到:
  第1段:“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
  让学生改称陈述句比较一下效果,然后读出反问句的语气和作者的感情来。
  第7段:“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2、作者为什么是这种态度,这种感情,在文中找答案:
  第6段:“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不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强调双重否定句的作用、恍然大悟的深刻含义(并不是每个奴才都能自省,并走向自觉的——铁屋子的呐喊)、奴才的首领的“王”的本质。
  3、找出文章描写奴性的内容,朗读并且用成语提炼概括。
  第5节:惟命是从、俯首帖耳、卑躬屈膝、巧言令色、欺软怕硬……
  一个奴性十足的典例:易牙烹子媚主
  (三) 接着分析由“权”引出的“奴”字。
  1、那么,“奴性”是怎么产生的呢?结合补充材料二(已经学过)进行分析。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过秦论》
  强调:愚民、弱民、防民(前两个材料中直接能找到,后一个需要概括),总之:奴化。
  强调:王权的高压是奴性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奴性的不自觉——群体的无意识——是王权得于巩固、延续的温床。
  2、引入补充材料三,作进一步的分析论证。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鲁迅:《灯下漫笔》
  分析:顺民之后也有暴民,但这些暴民,绝大多数是有王权意识的,他们不仅受到了奴化,而且受到了毒化,这是更糟糕的。
  (四) 接着分析由“奴化”引出的“毒化”,引出补充材料四。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鲁迅:《阿Q正传》
  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并结合补充材料五分析:
  古时候,秦始皇帝很阔气,刘邦和项羽都看见了;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羽要“取”什么呢?便是取邦所说的“如此”。“如此”的程度,虽有不同,可是谁也想取;被取的是“彼”,取的是“丈夫”。所有“彼”与“丈夫”的心中,便都是这“圣武”的产生所,受纳所。
  何谓“如此”?说起来话长;简单地说,便只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 —威福,子女,玉帛,——罢了。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却要算最高理想(?)了。我怕现在的人,还被这理想支配着。
  ——鲁迅:《随感录·五十九》
  (五)作者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要从“自省”走向“自觉”,采取行动。阅读分析文章最后两节。先朗读,后分析。
  1、 民国的情状(作者写作的背景)。
  2、 课文联系二:两个句子的理解。稍改动:第二个句子,侧重在“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了,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中两个“王”的不同含义上。
  三、结语
  在一个专制横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彻底争取到民主与自由,那么,“权”与“奴”的游戏就依旧会进行下去。“权”与“奴”的游戏在现代社会在我们身边存在不存在呢?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讨论。
  让学生齐读补充材料六: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鲁迅:《灯下漫笔》
  师:你们就是现在的青年,你们正有创造的使命!老师最后介绍你们看一本书《总统是靠不住的》(林达)的。
  布置作业 :
  请以《“王朝”还要走多远》为题,续写下面一篇文章:
  电视剧《康熙王朝》又在热播,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确实引人入胜。康熙大帝文功武治、惩治贪官的气魄,暗查民情、体恤百姓的故事,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文艺作品塑造的明君、“青天”的力量。
  但是,… …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10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陛下bì            爵士jué          炫耀xuàn     钦差大臣qīn   滑稽jì     
  骇人听闻hài      御聘yùpìn      勋章xūn      头衔xián           收敛liǎn
  颓丧tuí        枢密shū      嗫嚅niè rú   社稷jì      踌躇chóuchú   
  气氛fēn       怠慢dài        白痴chī      亲眷juàn      呵斥hē   
  畏葸xǐ         谄媚chǎn       憎恶zēng  郴州chēn         且荛ráo
  劫持jié             伺其睡sì        孰若shú       虚吏lì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词语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愚蠢:愚笨,傻;头脑迟钝,不灵活。
  渴望:迫切地希望。
  不可救药:原意是病重得无法医治。比喻人或事无法挽救。药,治疗。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滑稽:(言行)引人发笑。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惊惧。
  炫耀:夸耀。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附和,跟着别人说。
  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
  倒背如流:倒着背诵像流水那样顺畅。形容诗文等读得很熟。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社稷:这里指国家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谒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踌躇,得意的样子。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呵斥:大声斥责。
  谄媚:用卑*的态度向人讨好。
  畏葸:畏惧。
  娇痴:天真、可爱而不解事。
  亲眷:亲戚,眷属。
  4. 一词多义
  5. 句式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者……也,判断句式。
  彼不我恩也     倒装句式。就是“彼不恩我也”,恩,作动词,以恩德待我。
  6. 通假字
  之虚所     虚同“墟”  集市
  恐栗,为儿恒状   栗通“慄”,发抖。
  州白大府    大通“太”, 上级。
  7. 词类活用
  布囊其口       囊   名词作动词,捂。
  虽疮手勿惮     疮   名词作动词,烧伤。
  8. 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童话家。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里做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安徒生从1827年开始创作,他在文学上最大的贡献是童话,共写了160余篇,被译成80多种文字。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如《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聂绀弩,现代作家,曾用萧今度、耳耶等笔名,以善写杂文著称,其杂文集有《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狮和龙》等。聂绀弩的杂文观点鲜明,语言明快,读起来有酣畅淋漓之感。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能够领会联想和想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2. 理解童话通过幻想、想像和夸张塑造形象的特点。
  (三)写作能力目标
  学习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培养联想和想像力,学会写想像作文。
  (四)思想教育
  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感情。
  三. 课文讲解
  《皇帝的新装》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光着身子游行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
  (二)文章思路
  本文是以“新装”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以皇帝为中心人物来展开情节,表现中心思想的。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部分(第1段),写皇帝酷爱新装成癖。
  第二部分(第2—3段),写皇帝决定让骗子们做新装。
  第三部分(第4—22段),写大臣、官员、皇帝看骗子做新装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23段至篇末),写皇帝穿上新装举行游行大典,并以一个小孩戳穿新装的骗局结束全文。
  (三)写作特点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便是运用想像和夸张来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首先,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构思,虚构了曲折的故事情节。本文是这样安排的: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揭穿假新装。通过这些情节,揭露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其次,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都运用了想像,生动地塑造了皇帝及大臣的形象,如描写老大臣看布时,“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来。……‘哎呀,美?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揭露了老大臣自私、自欺欺人的丑恶嘴脸,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骗子行骗,赋予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的“新衣服”一个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种奇怪的特性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作者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童话就围绕它巧妙地展开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情节。
  第二题  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老大臣心情都非常惊诧,但是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都否认自己的愚蠢,否认自己不称职,但写法也有变化: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皇帝自以为至高无上,都用反问句,否定语气强烈。官员年轻得志,不禁有点自我怀疑,所以用的是疑问句:“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些都表现了老大臣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总体来看,写老大臣比后面那位“诚实的”官员写得详细,因为他是第一个来“看”布的人,关系着这场骗局是否能进行下去,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对这两位大臣的描述是为了揭露皇帝,他们处于陪衬、烘托的地位。
  第三题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果改由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因此,他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想象符合情节发展即可。
  《黑信》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弗里德里赫国王在庆祝登基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收到一封谩骂自己的信后,龙颜大变,下令召开国务会议,决定要查处这个写黑信的人的经过,揭露并讽刺了国王愚蠢,心胸狭窄,小题大作以及警察局长的蠢举。
  (二)思考探究
  1. 同样都让皇帝丢了丑,为什么《黑信》中的警察局长被赶下台了,而《皇帝的新装》里的大臣们却没有?关键是他们的行动与皇帝是否一致,是否迎合了最高统治者的愿望和利益。详见练习一解答。
  2. 《黑信》有具体的国家和国王的名字,《皇帝的新装》则没有,这种不同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安徒生写的是童话,讽刺的是普遍的人性的弱点。而哈谢克写的是小说,这样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同时作者作为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目的之一是直指民族的敌人。详见练习二解答。
  (三)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最大的语言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例如“他至少把……那些字句念了五十来遍,早已能够倒背如流了,这才猛然发出一声惊呼:‘这个坏蛋连名字也没留’”“他在书室里乱转一气,嘴里叨念不停:“ 陛下,您是……”这些语句夸张地写出了国王气糊涂了的神态。
  (三)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皇帝的新装》中大臣们能够迎合皇帝,而《黑信》中的警察局长自作聪明,将皇帝不愿让更多人知道的事,告知天下,得到罢官的下场。
  第二题  相比较而言,《皇帝的新装》采用虚指方式,批判面更广,《黑信》采用特指方式写作,更大胆,更使作品真实可信,具有典型性。
  《我若为王》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想象和联想自己“为王”后的种种情形的描述,有力地嘲讽和鞭挞了独裁专制和奴性的丑恶,表达了对建设一个健康的,没有奴性的,真正民主、平等的社会的渴望,同时启示人们觉醒起来,推翻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二)文章思路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由一影片名引出“我若为王”的话题,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部分为第二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具体描述“为王”后的种种情形,以引起读者对独裁专制和奴性的厌恶与憎恨;第三部分为最后两自然段,表达对建设一个健康的没有奴性的,真正民主、平等的新世界的渴望,启示人们觉醒起来,为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而奋斗。再次品味文章的语言,找出文章中的关键的语句,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写作特点
  《我若为王》虽然是用一种奇特的手法写出的杂文,但理解起来难度并不算大。阅读此文,首先要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杂文是时代的产物,对丑恶的社会现象,它是匕首,是投枪,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联系时代背景也就是了解作者写作的针对性,即匕首、投枪的战斗对象。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把臣下、子民杀绝是“暴君”,但所做者是“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自然“反而正是明君”。
  第2小题是对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即自然不是作者真要杀人,而是表达了对封建王权思想,尤其是对与之紧密相连的奴性主义、奴性思想的极度痛恨。
  第3小题又是大题题干(含第1小题)涉及话语的进一步解读。这样的极端用语,应该是给读者以批判(痛斥)奴性思想和王权思想的痛快淋漓的感觉。
  第二题
  《皇帝的新装》主要是夸张地表现出自欺欺人的人性弱点的滑稽可笑以及夸张地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皇帝的愚昧腐朽的滑稽可笑,所有与此有关的细节读来生动有趣;设计出的那个使人陷入自相矛盾的恶性循环怪圈的巧妙前提(即骗子那句“愚蠢和不称职者看不见新布料”),即暴露人性弱点的这个智慧设计显得生动有趣。
  《黑信》主要是故事情节,这个荒诞喜剧十分有趣;夸张地表现出国王这个“世界上最傻的傻瓜”,特别是读了五十遍才知为匿名信,气得不停地叨念自己是傻瓜,自己把信的内容公之于众,这种喜剧性的讽刺笔调读来生动有趣;描述警察局长可笑的“踌躇满志”“一鸣惊人”“无人不知”“下台大吉”,十分有趣。
  《我若为王》主要就是“理趣”“智趣”,其重点又在三处:一就是全篇这种“假定又假定”的假定性的笔法。其实是对封建王权思想和奴性思想,对社会劣根的辛辣讽刺。二就是最后三段连续的大转折,富有深刻的哲理,内涵极为丰富用笔却极为洗炼。三是极端用语所表现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的风趣。此外,全文中的反复、排比、因果相承等独特表达也加强了荒谬感、可笑感,使文中的讽刺处处读来趣味盎然。
  《童区寄传》
  (一)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劳动少年区寄遇劫后,善于抓住时机,利用贼人的矛盾心理,杀盗自救,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
  (二)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记叙劳动少年区寄被两个强盗绑架后,设法麻痹贼人,利用时机杀死第一个强盗。
  第二部分(第二段),记叙区寄逃跑途中遇上另一个贼人,他掌握贼人贪婪的心理,机敏地应付,终于设法杀死第二个强盗。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刺史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和当地的强盗对区寄的看法。
  (三)写作特点
  本文表现区寄这个人物,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第一、二段写区寄被绑架和杀贼自救的经过,是正面描写。通过区寄在这场生死斗争的具体活动,灵活巧妙的伪装,机敏对答的谎言,善于利用条件解救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了他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第三段是侧面描写。通过对官府和强盗两种不同的人对区寄杀贼一事的反应和议论,来进一步突出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区寄是小孩,年幼体弱,又是一人对二豪贼,这些都是他的劣势。区寄利用了孩童胆小害怕和幼稚体弱的特点,前者如“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后者体现为豪贼把他绑缚后都放心睡去。区寄所利用的敌手的弱点主要是:①对小孩子的轻视,麻痹大意。区寄示弱后,“贼易之,对饮酒,醉”。区寄杀一贼后,另一贼只是把他绑紧些,仍倒头睡去,仍低估了区寄的智力和胆量。区寄充分利用了敌手的轻视麻痹,紧紧抓住了因此造成的疏忽的间隙和逃脱的机会。②利用了贼人趋利的弱点。区寄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第二题
  区寄在自救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第一是胆略,沉着镇定。贼人对他的最大疏忽也在这里。区寄的机智勇敢才能发挥,才能从容与敌周旋,才能瞅准逃脱的机会。第二是智勇双全。首先是机智,伪儿啼哭,就火就刀绝绳,以“一郎僮”打动贼人,杀贼,哭叫报官等等,都是很有心计的谋划、决策。其次是勇敢,“虽疮手忽惮”,“取刃杀贼”,这些勇气以及前面的心计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所以,结尾对其胆略智勇用了一个侧面描写,以秦武阳作比,以众贼不敢正视他,不敢过其门作了烘托。   
  第三题
  第1小题①者:……的。②者:……的人。如②句的有“乡之行劫缚者”。
  第2小题①第一个“之”:往,到;第二个“之”:他(指区寄)。②之:往。译为“他”的还有“贼易之”,“因取刃杀之”,“孰若卖之”等等。“烧绝之”的“之”也是代词,但译为“它”,指绳索。该文中的“之”还有译为“的”的,如“乡之行劫缚者”的“之”。
  第四题
  “与其杀是僮”与“是儿少秦武阳二岁”中的“是”意义相同,皆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个”。在两句中都是组成“是僮”“是儿”的主谓结构或复指结构的名词词组,但前句“是僮”作“杀”的宾语,后句作全句的主语。“是”作为“这”“这个”意,在古汉语中为“是”的主要意义,如《李寄》中的“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如“由是可知”,“是日天气晴朗”。“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中的“是”为系词,起联系主、谓语的作用,为现代汉语最常见的用法。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ì(     )给      御pìn(     )   头xián(     )
  jué(    )士      xūn(     )章
  二、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忽然晴天霹雳似地有一封信飘落到他的膝上。
  晴天霹雳:
  2. 弗里德里赫国王龙颜大怒。
  龙颜:
  3. 为江山社稷计,非查出那名胆敢冒犯寡人的歹徒不可。
  江山社稷:
  4. 虽然实际上他们都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究竟出什么岔子。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数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一封信飘落在他膝上。
  b. 那些字句念了五十来遍。
  c. 这个称号在全国范围内只属于孤家一人。
  d. 在寡人登基三十周年纪念的今天。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布囊其口     
  2. 之虚所
  3. 恐栗,为儿恒状
  4. 贼易之
  5. 孰若吾得专焉
  6. 因大号
  7. 虚吏白州
  8. 幼愿耳
  五、翻译下列句子。
  1. 行牧且荛
  2. 力上下,得绝
  3. 彼不我恩也
  4. 愿以闻于官
  5. 刺史颜证奇之
  六、《皇帝的新装》第二段中“这可骇人听闻了。”此句中的“这”字指代什么?
  七、皇帝问对骗子织的布的评价,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就抢先介绍?
  八、阅读理解。
  (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
  a天气冷得可怕。正在下雪,黑暗的夜幕开始垂了下来。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旧又破,脚上穿着一双大拖鞋。她的口袋里装着许多盒火柴,一路上不住口地叫着:“卖火柴呀,卖火柴呀!”人们都在买节日的食品和礼物,有谁会理她呢?
  中午了,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谁也没有给她一个铜板。
  她走着走着,在一幢楼房的窗前停下了,室内的情景吸引住了她。哟,屋里的圣诞树多美呀,那两个孩子手里的糖果纸真漂亮。
  看着人家幸福的情景,小女孩想到了生病的妈妈和死去的奶奶,伤心地哭了。哭有什么用呢?小女孩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走去。
  “卖火柴呀,卖火柴呀!叔叔,阿姨,买一些火柴吧!”
  可是,人们买完节日礼物,都匆匆地回家去,谁也没有听到她的叫卖声。雪花落在她金黄色的长头发上,看上去是那么美丽,可谁也没有注意到她。
  小女孩走着走着,一辆马车飞奔过来,她吓得赶快逃开,大拖鞋跑掉了。马车过去后,她赶紧找鞋。那是拖鞋呀,妈妈还躺在床上呢。可是,一只找不到了,另一只又被一个男孩当足球踢走了。小女孩只好光着脚走路,寒冷的雪将她的小脚冻得又红又肿。
  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人了。街边的房子里都亮起了灯光,窗子里还传出了笑声。食品铺里飘出了烤鹅的香味,小女孩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小女孩好想回家,可是没卖掉一根火柴,她拿什么钱去给妈妈买药呢?
  雪越下越大,街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地毯。
  小女孩一整天没吃没喝,实在走不动了,她在一个墙角里坐下来。她用小手搓着又红又肿的小脚,一会儿,小手也冻僵了。真冷啊,要是点燃一根小小的火柴,也可以暖暖身子呀。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在墙上一擦,哧!小小的火苗冒了出来。小女孩把手放在火苗上面,小小的火光多么美丽,多么温暖呀!她仿佛觉得自己坐在火炉旁,那里面火烧得多旺啊。小女孩刚想伸出脚暖和一下,火苗熄灭了,火炉不见了,只剩下烧过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哧!火苗又窜了出来,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变得透明了,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一只烧鹅突然从盘子里跳出来,背上插着刀*,蹒跚地向她走来。几只大面包也从桌上跳下来,一个个像士兵一样排着队向她走来。就在这时,火柴又熄灭了,她面前只剩下一面又黑又冷的墙。
  小女孩舍不得擦火柴了,可她冻得浑身直抖。她又擦了一根,哧!一朵光明的火焰花开了出来。哗!多么美丽的圣诞树呀,这是她见过的最大最美的圣诞树。圣诞树上挂着许多彩色的圣诞卡,那上面画有各种各样的美丽图画。树上还点着几千支蜡烛,一闪一闪地好像星星在向她眨眼问好。小姑娘把手伸过去,唉,火柴又熄灭了,周围又是一片漆黑。
  小姑娘又擦了一根火柴,她看到一片烛光升了起来,变成了一颗颗明亮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上划出一条长长的火丝。所有的星星也跟着落下来了,就像彩虹一样从天上一直挂到地上。
  小女孩又擦亮一根火柴,火光把四周照得通亮,奶奶在火光中出现了。奶奶朝着她微笑着,那么温柔,那么慈祥。
  “奶奶——”小女孩激动得热泪盈眶,扑进了奶奶的怀抱。
  “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小女孩把手里的火柴一根接一根地擦亮,因为她非常想把奶奶留下来。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照得比白天还要亮。奶奶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美丽和高大。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起来了。她们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天堂里去,和上帝在一起。
  火柴熄灭了,四周一片漆黑,小姑娘幸福地闭上了眼睛。
  新年早晨,雪停了,风小了,太阳升起来了,照得大地金灿灿的。大人们来到街上,大家祝贺着新年快乐。小孩们着新衣,愉快地打着雪仗。
  这时,人们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b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边露着微笑。在她周围撒满一地的火柴梗,小手中还捏着一根火柴。
  c“她使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的和祖母在一起,走到新的幸福中去。
  1. 注音:蹒跚(           )(             )
  2. 划线句a属于             描写,其表达效果是                          。
  3. 第(9)段的内容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 如果把划线句b去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5. 说说把小女孩的悲剧安排在除夕夜的表达效果。
  6. 小女孩第一次划着火柴,“看”到了         ,最终看到的是                ;第二次划着火柴,“看”到了                ,最终看到的是                   ;第三次划着火柴 ,“看”到了                  ,最终看到的是                ;第四次划着火柴,“看”到了            这样写的目的是                       。
  7. 谈谈你对最后一段划线句子c的理解。
  (二)
  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匆忙。
  1. 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姓多闻其贤                              b. 其如土石何
  c.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 其一犬坐于前
  2. 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4. 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题答案】
  一、赐  聘   衔  爵   勋   
  二、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龙颜:指皇帝的神态。江山社稷:指国家。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指不明白出了什么事。
  三、b
  四、1. 捂           2. 集市     3. 发抖     4. 轻视   
  5. 独占        6. 哭叫       7. 告诉     8. 老实   
  五、1. 一边放牧,一面打柴
  2. 用力上下磨,绳被磨断了   
  3. 他不以恩德待我   
  4. 希望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5. 刺史颜证认为他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六、“这”指皇帝看不见织布机上的布料这件事。
  七、两位诚实的官员抢先介绍是为了表明他们可以看见布料,是聪明的、称职的。
  八、(一)
  1. pán   shān   
  2. 景物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气氛,为小女孩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3. 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 本句是对小女孩的外貌及神态描写,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的痛苦、悲哀之深重,去掉便没有这个表达效果。  
  5. 除夕夜是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刻,把小女孩的悲剧安排在这一时刻,更能衬托悲凉的气氛。  
  6. 温暖的火炉  烧过的火柴  美味的烤鹅  又厚又冷的墙  美丽的圣诞树  天上的星星  慈祥的老祖母  强烈的对比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
  7. 小女孩的悲剧的根源是人们的冷漠,社会的无情。
  (二)
  1. c  
  2. 更加;精益求精。
  3. (太宗)又让人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开初一样。
  4. 要求严格,循循善教。(能紧扣内容答出其特点即可)。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11  高中语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语文组/陈梅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3、把握课文所论述的主旨。
  4、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的使用。
  2、学会写富有针对性的批判文章。
  三、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所论述的主旨。
  2、学习本文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在教学过程 中,对杂文的文体、作者、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等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重点分析、讲述,使学生在课堂上易于理解和接受。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 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 中,通过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在教学过程 中,对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应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师生共同观看影片《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断)
  借助影片创设情境
  导语 设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封建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刚才也看到了,大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阶或性命,都极尽所能地阿谀奉承,哪怕是蔑着良心言过其实也在所不惜。对于大臣们的奉承拍马,皇上则露出一副满足、陶醉的神态。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假如你是皇帝,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和认识呢?
  二、文体及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杂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它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短小精悍、活泼隽永,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杂文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的文章。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中国自战国时代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有这一类文章,到20世纪20~30年代,经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聂绀弩(1903--1986),湖北京山人。现代作家,以杂文和散文见长。他是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的战斗杂文大家。他曾说过自己是学习乃至仿效鲁迅的杂文的一个。他的杂文在维护鲁迅开拓的杂文传统,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上,作出重要贡献。他的杂文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富于知识性、逻辑性,在当时的杂文领域较有影响。杂文集有《关于知识分子》、《历史的奥妙》、《蛇与塔》、《血书》、《二鸦杂文》、《寸磔(zhé)纸老虎》、《聂绀弩杂文选》、《聂绀弩杂文集》等。
  四、学生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1、检查预习情况(先提问再明确)
  【多媒体显示】:
  正音:
  绀弩(gàn nǔ)亲眷(juàn)呵(hē)斥谄(chǎn)媚
  悲戚(qī)畏葸(xǐ) 憎(zēng)恶(wù)匍(pú)匐(fú)
  释义: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悲戚:悲痛哀伤。(悲凄:悲伤凄切)
  畏葸:畏惧。
  匍匐:爬行。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学生写好提纲,教师指名发言)
  【教师明确】: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由影片引出,“我若为王”的假设。
  第二部分(2~5):幻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种种情景。
  第三部分(6):阐述原因,君王是奴才的首领。
  第四部分(7~8):铲除奴种,改进世界。
  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析问题,最后再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我们简单地概括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因此,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三段式”议论文。(板书)
  【投影显示】:
  (1)引出话题,提出问题
  2~5段,我若为王
  (2)分析问题
  6段,君王,奴才的首领
  (3)解决问题
  7~8段,铲除奴种,改进世界
  五、研读探究
  1、阅读第一部分。
  【教师提问】:作者对“王”持什么态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作者对“王”持否定态度。“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
  【教师提问】:作者说:“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可是为什么又假设“我若为王”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
  (此问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要求马上作答)
  2、阅读第二部分,明确论证结构。
  (1)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2~4段,教师作朗读指导。
  【教师讲述】:作者虚拟了“我若为王”的前提,那么结果将会怎样呢?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依然是王后”。这里“纵然……纵然……也仍旧”,作者作出了让步假设,哪怕我的妻子是个无德娼妓,也仍旧是个尊贵的王后;以此类推,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都是荣耀的公主和贵人。三者的结果都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是王,所以“我”的亲眷都是皇亲国戚了,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投影显示】:释义: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教师讲述】:你们一定还记得契诃夫的《变色龙》,文章中的那条狗,由于主人身份的不同,由野狗变为名贵的狗、机灵的狗,长官奥楚蔑洛夫对它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了他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嘴脸。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写照。(板书:《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2)请一学生朗读第5段,教师作朗读指导。
  【教师讲述】:“我”的亲眷如此,那我呢?更不用说,“我”就是至高无上的“万岁”,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一切人都将对“我”“鞠躬”“匍匐”,成为“我”的奴才,并夸耀“我”为“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然而,我却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因为周围都是奴才,他们根本不可能和“我”平等交流,所以“我”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因此,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处不胜寒”。
  第二部分,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这就叫“欲擒故纵”或者叫“先扬后抑”。(板书:欲擒故纵先扬后抑)
  【教师提问】:第二部分采用什么样的论证结构?
  【教师点拨】: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板书)
  【学生回答】:并列式。
  【投影显示】
  无德娼妓的妻子----尊贵的王后
  无知白痴的儿子----尊贵的王子
  丑陋顽劣的女儿----荣耀的公主
  平庸无能的“我”----至高无上的万岁
  3、阅读第三部分。
  【教师讲述】:为什么人们要捧“我”和“我”的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所以他们奉承讨好我,不仅中国这样,外国也如此,我们来看一下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文字:
  【投影显示】:我希望自己也能当上将军……只是为了要看看他们怎样在我面前摇尾乞怜……那时候,我的美人儿将会怎样对我倾诉衷肠?爸爸本人,我们的司长,又会说些什么呢?……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
  【教师讲述】:也就是说,只要“我”有权,或大或小,人们都会奉承讨好“我”,这或许是很多人想当官的原因吧。
  【教师提问】:文中说:“我恍然大悟”,“我”悟到了什么?
  【教师明确】:原来“我”的这个“王”只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我的周围的人全是奴才。
  4、全班齐声朗读第四部分。
  【教师提问】:“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民国国民的思想”指什么思想?
  【教师点拨】:联系历史,袁世凯的复辟为什么失败?
  【学生回答】:因为当时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民心。
  【教师明确】:“民国国民的思想”指的就是民主的思想。因此“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之所以成为“暴君”,是因为滥杀臣民;之所以称为“明君”,是因为将不再是奴才的首领,是真正的智慧明君。作者认为奴才比王权更可怕,它是王权思想赖以生存的温床,因而“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斩钉截铁地表示铲除一切奴种的强烈愿望。
  【教师提问】:“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自相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不矛盾,因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成为奴才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真的人们”了。
  【教师提问】:“‘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为什么已经没王了,还要三呼“万岁”?“真的人们”指的是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明确】:这里的三呼“万岁”并非对王的称颂,而是对民主的膜拜。“真的人们”指的是具有民主思想、权利和自由的人们。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我若为王”假定又假定,列举了“我若为王”后,出现的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并指出这些都是王权和奴才思想在作怪,并提出改进世界,斩杀奴才的主张。
  文章结构清晰,假设性的提出问题,列举现象,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列举现象,采用并列式结构,句式整齐,增强了文章的结构美。
  七、合作研讨,开放探究。
  【教师提问】:文中所讲的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P48的材料,并提问:为什么这些诈骗犯能屡屡得手?
  (学生思考,并互相交流。)
  【教师明确】:这说明中国国民的奴性心理根深蒂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中的一段材料:民国初年有一遗老,千里迢迢驱车赶到京城,跪在紫禁城前,脱下裤子,叫仆人打他的屁股,还大喊:“爽,爽!”
  聂绀弩写这篇文章,旨在批判国民奴性化,这和鲁迅很多文章批判国民劣根性如出一辙。大家应该还记得《故乡》中的闰土称“我”为“老爷”。因此,我们说聂绀弩的杂文在维护鲁迅开拓的杂文传统,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战斗风格上,作出重要的贡献。
  高中语文《我若为王》教师小结----语文组/陈梅真
  我之所以选《我若为王》这篇新课文来开公开课,最初的意图是想跳出以往公开课的套路和框架,给自己一片全新的天地,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经过较充分的准备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我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这只是初次尝试,整堂课有闪光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一、成功经验
  1、围绕教学重点,借助信息技术,选取有意义、有启发、有深度的视频片断和文字材料,通过观看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次分明,材料丰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3、语文课堂留出协作讨论和自由辩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老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认为这也是我这堂课的闪光之处。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力求面面俱到,反而削弱了重点,因此,在有限的时间课堂上,必须去粗取精,讲解详略得当。
  2、对杂文的文体介绍可以放在整单元上课之前,让学生对本单元将要学的内容有感性的认识。杂文是在议论文的基础上浓缩的一种文体,因此,对杂文的论证结构不必作重点讲解。
  3、在教师活动过程 中,问题的设置较多地由老师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较少,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本课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探讨如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一次初步尝试。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围绕教学重点,选取有意义,有启发、有深度的视频片断和文字材料,让学生观看,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分析讨论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堂课的最大特色是:课堂协作讨论和自由辩论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我若为王》教师评议----养正中学课题组
  1.评议者:准备充分,材料翔实。建议:增加一点趣味性可能更好。
  2.评议者:执教者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师生交流的渠道畅通。
  3.评议者:让学生讨论“我若为王”最有吸引力地方。建议:讨论可更深、广些。
  4.评议者:创设情境迅速进入学习的情景,师生交流充分,信息技术重实用,很好地帮助教师辅导教学,教学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建议:开头拼音可以叫全体学生重点朗读,杂文文体及瞿秋白的介绍,可稍为收缩空间,可以多叫学生讨论想象“我若为王”。
  5.评议者:学生朗诵方便好;建议:毋须考虑太多案例课所要求的,花样繁多的“因素”,毋须考虑太多教学中,所谓的重点、难点。
  6.评议者:课文解读相当详细,学生朗读精彩;建议:教师对文本就会过于依赖这种解读。可以作些课外拓展,作与其它杂文的比较阅读。这样课堂内容会更丰富,更有张力。
  7.评议者:多媒体制作内容丰富;建议: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看法,要开启。
  8.评议者:教学过程 流畅,层次分明,能引导学生思考;传授学生知识时又能联系课外,授以学习方法。建议: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思考方面不够,提问形式单一,教师讲得多。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前进、后退按钮没有设计好。普通话不能起到示范作用。
  9.评议者:引证的内容较为丰富,加入德育教育;建议: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学习。缺少语文教学艺术性,应调动学生感情,在思想上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这就需要从教师语言、语调下功夫。既是杂文,就要有激情,较为平铺直叙。
  10.评议者:引证内容丰富,溶入德育教育;建议:本节课缺少创新,是一节教法传统的公开课,过于平铺直叙。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过好语言美。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12  【客观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所注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柔婉(wǎn)   鞭笞(tà)   谄(chǎn)媚    长歌当(dàng)哭
  b.畏葸(xǐ)    角(jué)逐   睚眦(zì)必报  恪(kè)守不渝
  c.悲戚(qī)    柔婉(wǎn)  憎(zēng)恶    悼(diào)念
  d.嫉(jì)妒    黜(chù)免   拯(zhěng)救   层见(jiàn)叠出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谄媚  缠绵悱恻   大意  微言大义
  3.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玲玲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b.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也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因为她们是贵人。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d.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但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旧是太子或王子。
  4.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是(    )。
  a.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上海浦东新区高楼林立,环境宜人,给人面目全非的感觉。
  b.今天是圣诞之夜,无法回家的同学聚在一起,又唱又跳,享受天伦之乐。
  c.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
  d.同学们对如何用好《语文读本》介绍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最后我想补充两点作为抛砖引玉吧。
  5.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b.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8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余项之多。
  c.以语文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d.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的今天,更应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
  【主观深化】
  6.如果正面批判奴性,那么几万字都结束不了,作者却以“我若为王”说起,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答:                                                                  
  7.“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是否可以改为“但是赶下来,我就不为王了”?试说明理由。
  答:                                                                  
  8.联系下文,“假如我能够想象,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中的“有趣的事”是指什么?
  答:                                                                  
  9.“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里的“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怎样理解?
  答:                                                 。
  10.“‘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与前面的“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两句中的“万岁”有区别吗?
  答:                                                                  
  【由内而外】
  〖甲〗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11.“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2.文中“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什么?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他们一样?
  答:                                                                     
  13.“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杀”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                                                                       
  14.“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中“真的人们”指怎样的人们?
  答:                                                                     
  〖乙〗                         论拍马
  聂绀弩
  有一种会做官的人,到上司那里去的时候,常常是准备好了上、中、下三种书面的对策的。
  忘记了是商鞅还是范睢说秦王,曾先说尧舜之道,再说汤武之道,两者都说不进去,才改说桓文之道。如今的老爷们可不这么麻烦,先窥探一下上司的口气,完全不谈那隔得较远的两策,只献出和上司意见相近的一策,使上司以为你只有一策,这一策又和自己的如此地“英雄所见”,而大加激赏。西装,中山装,都口袋多,很便于策士;记好:上策放在左边上面口袋里,中策放在右边下面口袋里,下策常常是被采纳的,尤其要记清楚,里面左边的口袋!这样才不会临时手忙脚乱,弄得牛头不对马嘴。西装,中山装的样式,都是来路货,莫非外国的老爷们也这样办;发明这种衣服式样的莫非就是策士自己?
  有策而又献得上,当然是一些优秀而又幸运的人物。但官场中,大多数却是根本无策或有而献不上去的。平凡的老爷们用什么在官场里混,而且混得很不错,不幸的老爷们又怎样变得幸运了的呢?庄子曰:“盗亦有道。”准此以推,当然官亦有法。孔子曰“事君敬礼,民以为谄也!”说穿了简单得很,就是那个“谄”字,今语谓之拍马屁!有策的人用三策拍马屁,无策的人就少不了设法打洞,用别种方法拍马屁。
  拍马屁决不是一件容易事,不是空口说白话地喊几声“万岁”或“伟大的主上” 就算得了数的;除了聪明才智会窥探“上头”的意向,还非要有具体表现不可,而那表现有时简直非常血腥,不能牺牲这些,就不算真正拍了马屁,也就未必能真正得到“知遇”!历史上有会拍马屁的人,都是些毅然决然的大勇者:易牙蒸儿子给主子吃,乐羊子自己吃儿子的肉羹,吴起杀妻,吕不韦用妻妾施美人计,竖刁阉割自己,弥子瑕、董贤化男为女,以妾妇之道事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有一位苟观察,听说制台大人的宠妾去世了,他却正有一个绝色寡媳。两老夫妇就跪在地下劝她改嫁给制台作夫人;寡媳不肯。乃暗中让她吃进一些春药,使她心痒难搔,不得不答应。人同此心,心向此理,这些英雄豪杰,岂不知父子之恩,夫妇之爱,人性人格之可尊又可贵?无奈要顾全这些,就没有人给官做,纵有也做不久,做不大,在官言官,也就不得不如此了!
  有一种书,叫做《人怎样变成巨人?》著者是苏联人,说的是苏联事,至于咱们贵国,如果你曾耳闻目睹过—些官场现形记,就该明白:人怎样变成非人!我的意思是说,人,只要想做官,在官场里混,还要想尽方法混得不错,那就很容易变成非人的,像上引的易牙乃至苟观察们一样。不过这种现象,大概立刻要结束了。(1946,11,2,重庆。)
  15.下列词语注音、字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名一钱(占有)     残羹冷炙      恣睢(zhuì)
  b.安之若素(朴素)     义愤填膺      桓(huán)
  c.刻骨铭心(深刻记住) 民不聊生      尧(ráo)舜
  d.骇人听闻(惊吓)     无济于事      骚(sāo)扰
  16.简析第2段中“英雄所见”的妙处。
  答:                                                                     
  17.第2段中关于“西装中山装的样式”的论述有什么深意?
  答:                                                                     
  18.作者是怎样论述拍马的危害的?
  答:                                                                     
  〖丙〗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要钱;头钱〔注〕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1925年12月26日)
  注:本篇最初发表于1926年1月4日《语丝》周刊第60期。
  头钱:旧社会里提供赌博场所的人向参与赌博者抽取一定数额的钱,叫做头钱,也称“抽头”。侍候赌博的人,有时也可从中分得若干。
  19.注音与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估量 liàng     即使jí       敷衍了事xǐng    笨拙zhuó
  b. 补给gěi       伺候cì        污秽suì         窠kē臼
  c. 房檩lǐn       酗酒xiōng      断垣yuán       呻吟yín
  d.应届 yīng     浑身解数xiè    绵亘gèn        诅咒zǔ
  20.文中“奴才”指怎样的人?
  答:                                                                     
  21.文中的“聪明人”指怎样的人?
  答:                                                                     
  22.文中的“傻子”指怎样的人?
  答:                                                                     
  ●写作指津
  【构思导引】
  关于杂文,瞿秋白曾经下过这样的定义: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揭示了杂文的文艺性、社会现实性和论说性。但这个概念无法穷尽所有杂文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以记叙为主的杂文,以抒情为主的杂文,还有三者熔于一炉的杂文。但不论哪一种杂文,杂文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是形象化的说理。因此,形象化说理是杂文创作的最主要的艺术规律,也是衡量杂文艺术的最主要的标尺。《我若为王》正体现了杂文说理艺术性的特点。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所以我们学写杂文的时候切忌空洞地说教,要注意从实入手,就实寓虚,取类譬喻,形象说理。
  【例文简析】
  矫情的年代
  夏非
  我作为团支书去会议室开会。
  老师发给每个团支书一份倡议书,号召为我校某生捐款。
  团支书们回去要把这个工作做好,钱不在于多少,意思意思就行,原则上是每个同学都要表示表示……老师怡然自得地布置给我们任务。
  我听了觉得有意思。他说“意思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原则”——好像学校老碰上这类事情,操作流程已经驾轻就熟。“表示表示”?搞得跟行贿一样……
  可惜的是我回到教室依然用老师的语气把大意复述了一遍,自己都有点儿恶心。同学们很配合地听我做倡议,大概因为故事情节精彩,还要求我把倡议书完整地念一遍……
  一节课后,某公闪到身旁探口风,“您,您准备捐多少啊?”
  “啊?还没想过,再说吧。问这个干吗?”
  “我是想看看团支书的标准啊,然后我们好效仿啊。”
  我心里想,得了吧你,这号人爷瞅得多了。自个儿拿不准主意,捐少了怕丢人,捐多了怕吃亏,最好跟别人差不多。我心里本来就不畅快,半开玩笑半挖苦地反问:“我捐多少你也捐多少是吧?”
  “……是啊……”他回答得很痛苦,但这点面子还是要保住的。
  俄顷,丫又小心翼翼地追问:“捐款数额记名吗?”
  “我不晓得!”语气有些烦闷。
  他也知趣儿地走开了。
  我把这些人这些事儿跟矫情联系在一起只是我的臆测,可是至此突然发现自己居然对这么点儿小事儿斤斤计较念念不忘还饶有兴味,矫情的,恐怕是我。
  点评:作者从亲历的事出发巧妙地批判了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矫情”、人性中的虚伪,绘声绘色,深辟入里。语言诙谐机敏,结尾看似闲笔实则辛辣之至。
  【题目参考】
  23.就某些你所见的不良现象引发议论提出你的感受和观点,注意说理要生动形象。字数800左右。
  ●资料附录
  ◎清人叶燮说:“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能千古乎?吾故曰:无胆则笔墨畏缩。胆既诎矣,才何由而得伸乎?”真正的艺术家不但要有艺术良知,而且要具备艺术勇气。对于优秀的杂文作家来说更是如此。这是由杂文直接干预现实、参与政治、抨击邪恶的特性所决定的。聂绀弩曾提醒、告诫自己时时注意“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打击旧世界的统治者”(《天亮了·序》)。可以说这是他全部杂文中最有价值、最富生气的部分。(姜振昌《聂绀弩的勇气与才气》)                        
  ◎习题参考答案
  1.b。 a中“鞭笞”应为chī,c中 “憎恶”应为zēng ,“悼念”dào。d中“层见叠出”应为xiàn。
  2.b,“随声附合”应为“随声附和”。a中“流连忘返”语出《孟子·梁惠王下》“从流往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连”,故为“连”不同于“留恋”的“恋”。b中“质疑”的“质”为责问之意,而“不容置疑”的“置”为安放之意,是有区别的。c中“旁证”意为间接的证据,而“旁征博引”之“旁征”意为广泛地引用证据,“征”为引用证据之意。“变换”和“变幻”都是变,但前者是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后者则是没有规律的“莫测”的变化。d中“大意”为主要的意思之意,而“大义”指大道理。
  3.d,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a引号并用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应用单引号。b中“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是陈述语气不必用问号,用逗号即可。c前文“正如有的评论所说的那样”后改用冒号,或者把引号里面的句号提到外面。
  4.c。a“面目全非”和“耳目一新”都有事物改变很大之意,但前者多含贬义,这里应用后者。b“天伦之乐”指家庭之乐,与前文矛盾。d“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发表自己粗浅的见解以引出大家的高见或佳作。显然不能用于题中这样的总结辞中。
  5.c。a“处女作”与“第一步”意义重复。b“余项”与“之多”相矛盾。d主语残缺。
  6.这样做了假设后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要批判的对象漫画化,极具讽刺性。从要反驳的论点出发得出荒谬的结论,即那个至高无上的王原来也是个奴才,欲擒故纵,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在议论文中称“归谬法”。
  7.不可以,“就是我不为王了”含有别人继续为王的意思,而“我就不为王了”就没这层意思。
  8.从下文看“有趣的事”指作者想象中人们在众星捧月时的种种丑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谄媚的,乞求的,快乐的”表情,“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等等。“有趣”一词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9.里的“暴君”非贬义,是要去铲除奴种的人。
  10.有,有本质区别。前面的“万岁”是卑躬屈膝的奴才发出的,而课文结尾的“万岁”是有尊严有独立思想的“真的人们”发出的,是为“除奴扶正”的成功而欢呼之语。
  11.由于前面蓄足了势,在这里笔锋一转,把那个虚幻的自己抛人深渊,指出那“无比尊贵的王”不过是“奴才的首领”,换言之,不过也是个“可鄙的奴才”而已,从而辛辣而巧妙地指出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恰恰是滋生前者的温床,表达了作者对王者的蔑视嘲讽和对奴才的憎恨与鄙视。 正是从这一点上说,此文不是一般意义上批判皇权意识和奴才意识,而是从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上去批判的,在一般人止步的地方起步,这也正是此文尖锐深刻之处,不同凡响之处。
  12.“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就是奴颜和媚骨,就是奴性。而我虽是民国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以“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为生平“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
  13.作为一个有着自由民主思想的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作者对奴性有深刻洞察:奴性是人的品行中最低*的品行;奴才是人类中最低*的种类。所以作者要将所有的臣民一齐“杀死”,表达了他要铲除奴性以改造世界的斩截愿望。“杀”字有斩钉截铁、痛恨至极之意。“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这一句话正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胆略和才气。
  14.这里的“真的人们”是指与奴才相对立的有尊严有独立思想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与前面的“古今中外最大的王”同义呼应。
  15.d。a中“恣睢”为suī。b中“安之若素”,安:心安;之:文言代词,指代人或事;素:平常,往常。对困难遭遇毫不介意,心情像往常一样。现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c,“尧舜”为yáo.
  16.这“英雄所见”一词精妙地讽刺了那些当官的因献了与上司一致的计策而拍马得逞的得意之态。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文风:辛辣深刻、机敏便捷。
  17.在这里作者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以示滑稽,令人忍俊不禁。这就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唯上是从“只献出和上司意见相近的一策”的策士们。
  18.作者在第4段中举了很多古代的例子,具体深入地揭示了拍马怎样地“与骨肉相连,肢体相连,人性人格相连”,从人性的高度论述拍马的危害,最后一段以“人变成非人”一语道尽拍马的本质。
  19.d。a “敷衍” 应为yǎn,意为做事不认真只表面上应付。b“补给”读 jǐ,“污秽”读huì。c“酗酒”读xù。
  20.指虽生活在可怜的景况但麻木不知反抗的人。这种人只在诉苦和同情中得到满足,来一个启发他帮助他的“傻子”,他反而马上站到了主子那边,在主子面前显出“恭敬而得胜”的神情,可见其骑墙和不仁。
  21.“聪明人”是指那些随机应变、左右逢源、明哲保身、精神虚空的人。遇上诉苦者能“叹息甚至眼圈也能红”,遇上高兴的人也能“代为高兴似的”说话;然而这种人终究是甘心让命运摆布的“怯弱者”。
  22.“傻子”是清醒的“人间叛逆的勇士们”,他们悲悯着受难者的前途,他们看透了造物的把戏将要起来使人类苏醒,那一声“混帐”就可看出他们的生猛。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是寂寞的,为受难者蒙难却往往只是引来几个“看客”而已。
  23.略。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13  [问题导引]
  一、 作者是怎样构思全文的?
  文章构思新颖,由一部电影片的名字作引子,作者首先假设“我若为王”以后的种种情景,指出“我”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没有任何过错,听不到任何反对的声音。然而接着“我”却突然悟到:“我生活在这些奴才的中间”所以“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而已。这里作者隐藏着这样一个观点——皇权和奴才是一对双胞胎,后者是前者生存的基础。因而,作者以满腔悲愤的心情写到:“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这里,作品由对皇权意识的形象化批判转入对奴才思想的抨击,文章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其思想性显得更尖锐、深刻、不同凡响。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指出世界上没有了奴才,“我”终于不能为奴才们的首领,那么“我”和所有的人都变成了“真的人们”了。对这种景物,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字里行间,充沛着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
  卡片:作者简介
  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湖北金山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家。曾以耳耶、萧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为笔名,创作大量的战斗杂文。
  二、 文章先描写“我若为王”的假定事实,后引申议论,这里作者用了一种怎样的行文战略?
  课文先揭示了“我若为王”后的 “假定事实”——我的妻子,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那时侯,她也依然是王后;——我的儿子,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然是太子或王子;——我的女儿,我的亲眷,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三者的的结果都一样——“会被人们像捧上天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我呢——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过失,没有任何罪行,看不到真正的面孔,听不到真正的声音……这种种情景,正是为下文正面展开议论和提出批判作铺垫。这里作者设想“我若为王”后出现的情景,从妻子到儿子到女儿,再到自身,把“势”蓄得很足。但这仅仅是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先把“我”推向虚幻的顶峰,然后一把拉下来,示其本相,加以批评,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就叫“欲擒故纵法”。
  卡片:
  聂绀弩作品:《历史的奥秘》、《蛇与塔》、《早醒记》、《血书》、《二鸦杂文》、《寸磔纸老虎》、《海外奇谈》。
  三、 文中涉及的“王权”与“奴才”有何关系?
  “王权”与“奴才”的关系,说白了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主人”就是“主人”,“狗”就是“狗”,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说“王权”与“奴才”是相对对立的。掌握王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而“奴才”要愿意接受统治、管理的一方。王权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奴才”只能是,也永远是被要求的另一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王权”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之上的,而“奴才”正是王权思想赖以生长存在的温床,因而说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
  卡片:解词
  奴才:指甘心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人。
  [探究学习]
  一、双基在线
  1、给下面加点词语注音:
  亲眷(  )   鞠(  )躬     呵(  )斥       谄(  )媚(  )   
  悲戚(  )   帽盔(  )      畏葸(  )       憎(  )恶(  )   
  2、解释下面所给词语
  ~1光景:                    ~2残物:                     
  ~3指摘:                    ~4乞求:                     
  ~5恍然:                    ~6敬畏;                     
  3、找出并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1想象(  )  ~2丑漏(  )  ~3顽烈(  )  ~4喝斥(  )
  ~5柔宛(  )  ~6畏思(  )  ~7面像(  )  ~8原故(  )
  4、下列各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如果去爬山,你去不去?
  b、 纵然是刮大风,下大雨,山也只是岿然不动。
  c、 她不仅不改悔,而且犯了更大的错误。
  d、 无论成功和失败,我们都要有信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5-7题。
  在电影刊物上看见一个影片的名字:“我若为王”。从这影片的名字,我想到和影片毫无关系的另外的事。我想,自己如果作了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呢?这自然是一种完全可笑的幻想,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但是假定又假定,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一种怎样的光景?
  5、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一种什么态度?
  6、作者评价自己由影片名而联想的活动用了           一词。
  7、有“我若为王”不现实想法的我与真想作王的人有什么区别?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1题。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的尊贵呀,会如何的被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8、“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这一句有何深意?
  9、“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那时侯,她也仍旧是王后。”说明了什么道理?
  10、“人们像捧着天山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
  11、“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一句中“有趣”一词怎样理解?
  二、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兽·人·鬼
  闻一多
  刽子手们的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您?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像。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背景资料:
  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合大学校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子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各届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收入《闻一多全集》时改作《兽·人·鬼》。
  1、第一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文中“兽”“人”“鬼”分别指什么?
  兽:                                               
  人:                                               
  鬼:                                               
  3、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上反映了那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4、闻一多先生说“胜利道路……有时也实在曲折的可笑”,这“可笑”指的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课后问题。
  随感录三十八(节选)
  鲁迅            
  不幸中国偏只多这一种自大:古人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好,遵行还怕不及,怎敢说到改革?这种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计算起来,可分为下列五种:
  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这是完全自负。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丁云:“外国也有叫花子,——(或云)也有草舍,——,——臭虫。”这是消极的反抗。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又云:“你说中国思想混乱,那正是我们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从祖先混乱到子孙;从过去混乱起,直要混乱到未来。……(我们有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了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传》中牛二的态度。
  五种之中,甲乙丙丁的话,虽然已很荒谬,但同戊比较,尚觉情有可原,因为他们还有一点好胜心存在。譬如衰败人家的子弟,看见别家兴旺,多说大话,摆出大家架子;或者寻求人家一点破绽,聊给自己解嘲。这虽然极是可笑,但比那一种掉了鼻子,还说是祖先传老病。夸示于众的人,总算略高一步了戊派的爱国论最晚出,我听了也最寒心;这不但因其居心可怕,实因他所说的更为实在的缘故。混乱的祖先,养出混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民族的根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混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所以我们现在虽然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混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的人物: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但我总希望这混乱思想遗传的祸害,不至于有梅毒那样猛烈,竟至百无一免。即使同梅毒一样,现在发明了六百零六,肉体上的病,既可医治;我们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这药原来也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着“祖传老病”的旗号来反对吃药,中国的混乱病,便也有全愈的一天。
  背景资料
  鲁迅《随感录三十八》写于1918年,当时新文化思潮已经涌动,新、旧文化的代表人物开始交锋;次年“五四”运动爆发。上文节选自原文第4至11自然段(第十一自然段略有删节)。文中“全愈”今应作“痊愈”。
  1、 鲁迅先生说“爱国的自大家的意见,虽各派略有不同,根柢总是一致”,联系全文看,这“根柢总是一致”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
  □□□□□□□□□□□□
  2、 参照第2自然段鲁迅先生对“甲云”的批评,再写两条简明的评语,分别表明你对“乙云”和“丙云”的批评。
  “乙云”:                                                   
  “丙云”:                                                   
  3、 第6自然段末尾说“这比‘丁’更进一层”。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4、 用自己的话,从三个方面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1                                                         
  ~2                                                            
  ~3                                                            
  三、 创新提高
  学习本文“假定之假定”后合理联想,并有序说理的技巧。联系生活实际,假定自己是      ,然后作文,不少于800字。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篇14  一、导入,读一首打油诗
  皇上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爱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简朴。
  皇上最难受,皇上尽受苦。
  皇上最可怜,皇上最没福。
  皇上最无私,皇上真圣主。
  二、皇帝是这样的吗?做皇帝如何?你想不想做皇帝?(学生七嘴八舌)
  三、有个怪老头,他也瞄上了王位,写了一篇杂文《我若为王》,过了一把皇帝瘾。他就是蹲过大牢却常常怀念监狱的聂绀弩。
  四、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一遍了,也已经随着聂先生去领略过一番做王的滋味儿了,那么大家说说做王以后到底是怎么样的呀?(学生说出做王后的种种光景,教师指导:作者层层递进,尽显帝王威风八面,越说越起劲,简直心花怒放了)
  五、文章既然题为《我若为王》,作者把为王以后的种种好处都写尽了,那么到此文章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呢?
  明确:如果到此结束就浅陋了,属纯粹的“无厘头”,假想为王成了泄欲的工具,那么就毫无杂文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了。下面,就让我们来品读文章的最后三段。
  1、那么作者为王后感觉如何?
  感到单调,寂寞,孤独——这样做王有劲吗?没劲。刚才心花怒放的热闹一下子冷却了。
  2、孤独寂寞可以使人更加冷静地思考问题,于是作者接下来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呀?
  提出“为什么人们要这样”的问题。
  3、作者醒悟到:我生活在奴才们中间,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个奴才的首领罢了。
  4、醒悟之后,“我”要怎么做了?为什么要这样做(用文中的话回答)?
  醒悟之后要杀奴才、灭奴种;因为“我认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
  5、结果会怎么样?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为什么?理解一个疑难句子
  六、再读课文,思考聂先生为什么要对奴才那么深恶痛绝?奴才到底是怎样一副嘴脸呢?结合课文概括出奴才的特点。 由师生讨论分析后得出:
  奴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尽力实现王的愿望;不指摘王的过失、罪行。
  卑躬屈膝    低头、鞠躬、匍匐
  巧言令色    谄媚、乞求、快乐的表情
  低微、柔婉、畏葸的声音
  欺软怕硬    也曾是昂首阔步、耀武扬威
  心怀叵测    也会把王赶下王位
  像这样可恨的奴才有很多。比如:在先秦时期,齐桓公的厨师易牙为了讨好主子,心甘情愿的杀掉自己的孩子,烹成肉羹,献给齐桓公;五代时期的后唐节度使石敬唐,为了达到篡权的目的,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还,把小自己十岁的辽太宗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留下千古骂名。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回忆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或看过的影视作品等,说说给你印象最深的“奴才”形象,并加以评价。
  七、讨论:结合课文和历史,说说王权和奴才是什么关系?它们有什么危害?
  明确:首先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掌权的人是统治、管理奴才的一方,奴才则接受统治、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地位不同,做奴才的总想做王,做君王的总想压制奴才。
  但另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奴才是君王赖以生存的温床,君王是建立在奴才的地基上的。
  所以要铲除奴才,也要否定王权,最终实现人人为王,人人不是王的平等、民主的制度。
  危害(由学生自由发挥):人人自危,不利创新;为后,是非不分;白痴当道,贤能不士;欺上瞒下,军昏民苦
  八、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讲究的是三纲五常,尊卑有序。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精神变的麻木,欺压人的人会心安理得,被欺压的人也会心安理得。有个笑话说:有人无缘无故被大老爷打了一顿板子,他不知道生气,反而沾沾自喜。哎呀,今天真是走运,大老爷只拿板子打了我一顿,要是拿带钉子的板子打我那才惨呢。在封建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的环境中,很容易让人是非不分、唯命是从、逆来顺受。这就是奴性。就是到了今天“平等”这个词在人们的心中到底有多重,还要好好想想。请大家看课后练习三的材料,说说你觉得身边有奴性吗?你身上有吗?(可补充材料:我就亲眼看到过一个给我们单位干活的民工,因为工程质量我们公司的领导训我们队长,我们队长训施工员,施工员训民工头,民工头就训到了他的头上,他环顾四周再无人可训,又不敢据理力争。懊恼半天,用脚狠很踢了一下石头,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骂了一句“gouri的石头”让人哭笑不得。)
  九、再出示打油诗(比第一次出示多一个副标题和一句结束句)
  皇上
  ——看电视剧有感
  皇上最勤政,皇上最刻苦。
  皇上最爱民,皇上最民主。
  皇上最多情,皇上最英武。
  皇上最有才,皇上即大儒。
  皇上最寂寞,皇上最痛苦。
  皇上最寡欲,皇上最简朴。
  皇上最难受,皇上尽受苦。
  皇上最可怜,皇上最没福。
  皇上最无私,皇上真圣主。
  教化奴儿们,别长脊梁骨。
  作家余杰说的不错,在一个民主、法制、科学的年代,大唱帝王之赞歌,鼓吹专政独裁,张扬奴性意识,宣传封建思想,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看来,走向真正的民主,我们任重道远。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责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努力,你觉得从今天起我们应该怎么做?(从个人微观的角度、国家民族宏观的角度都可以)。
  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没有奴性的人,说真话,做真事。聂绀弩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课前发给学生有关聂绀弩的介绍)
  十、聂先生用他的文字和人格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民主精神的洗礼,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篇假想式杂文的成功典范。(然后说一下该类作文在高考作文中的优势和成功例子。)
  假想式杂文的写法
  1、巧设题目,反面切入。撇开本文,你一看到该题认为作者会写什么,或者你拿到这个作文题会怎么写?一般思维会从正面描写,如竞选宣言:《假如我成了班长》。这就不是杂文了这篇杂文要批判王权观念和奴才意识,并不从正面落笔,而是从反面切入。作者充分发挥想像的作用,设想“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使读者充分认识到了王权和奴才意识的荒谬和可笑,比之正面着手,更具一种揭露的威力。
  2、欲擒故纵的行文方法。
  3、排比铺陈来蓄势,增强批判效果
  提供一个话题,指导学生用假想式杂文的方法写
  十一、总结。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们说,从今天起做一个真正的人。
                         推荐阅读:
  •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通用21篇)
  •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精选22篇)
  •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7
  •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3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