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回复: 0

《采薇》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采薇》教案(通用15篇)
《采薇》教案 篇1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二、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三、教学难点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项目叙述或回答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评价:课前检查与反馈:1字音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喧嚣(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chì)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3解释加点字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4文学常识填空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入诗歌篇,又称“诗三百”,分为、三部分。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是周朝王畿之乐;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国籍)盲诗人(人名)所作。5翻译下列句子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6默写填空,。,。,。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二)新课导入(从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①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②翻译(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③了解作品主旨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④当堂成诵3、自主学习《奥德赛》。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①结构分为五个小节: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二、奥德修斯的疑虑;三、神女证实;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五、返乡的坚定决心。②内容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③表现手法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四)合作探究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①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②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③乡思情结的内涵:(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五)比较鉴赏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①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②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六)交流延伸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采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生答: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故园情难了!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作业设计:读读《采薇》整首诗。
  板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
  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采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采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莫”“止”“刚”“疚”“腓”“思”“雨”等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读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过程目标:诵读,合作学习,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好处。
  3、情感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爱护和平,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实虚词。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战士归途“我心伤悲”的原因及“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和平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战争却一直如鬼魅一样,缠绕着和平。似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因而战争是不少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回到中华文学的源头《诗经》,去感受战争给古人带来的百味人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采薇》。
  二、回顾《诗经》有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1、自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音
  靡室靡家不遑归聘靡盬
  牡骙腓弭霏霏
  2、范读
  3、齐读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优点与不足
  5、自读,梳理基础知识(找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并解决其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议词: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尔棘
  (3)活用词:日(名词作状语)雨(名词用作动词)
  (4)一般重要实虚词:靡(无)、遑(闲暇)、牡(雄性鸟兽,与牝相对,如牝鸡司晨)、捷(胜利)、骙骙(熟练的样子)、载……载……(一边一边,如载歌载舞)
  助词,无实义:维、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2、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
  不是
  3、开头没写思乡,写采薇,这是《诗经》中的哪一种手法?还有哪些章用了这种手法?兴,1-4的章都用了兴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兴。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兴。(进一步加深对《诗经》“六义”的理解)
  4、其实,作者写采薇,不仅有兴的作用,还应该有其它用意,要不,为什么不写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吗?
  暗示了战事的艰苦,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饥;另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但也有变化,试说出。
  写采薇从生到老的变化,反映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行。
  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思乡的表达效果。
  7、那么战士思家,他们有没有回去呢?
  没有,这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主动的去作战。
  8、第四、五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都写了哪些与战斗有关的事物呢?
  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动作、精良的装备等。
  战士们对自己军队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强敌,雄纠纠,气昂昂,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月三捷)。
  9、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多年的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否?人事变化大否?(“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何谁?”
  五、小结
  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的钓鱼岛正面临着日本的觊觎(日本已经声明从个人手中购买钓鱼岛),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去做呢?
  冷兵器时代,人多力量大,而现代战争的今天,人多已经不是优势,应该以科技武装自己,打好科技战。作为我们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也就足够了。
  六、布置作业
  诗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同学们扩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采薇思归
  战场战事
  回家悲伤
  曹晴
《采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采薇》教案 篇6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共收入诗歌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 ”、“ ”三部分。“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是周朝王畿之乐;“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 ”、“ ”三种。
  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 (国籍)盲诗人 (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 。 , 。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3、自主学习《奥德赛》。
  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
  ①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神女证实;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乡的坚定决心。
  ②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③表现手法
  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采薇》教案 篇7  采  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
  背景知识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1.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2.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乡愁即家园之思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采薇》教案 篇8  《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背诵最后一段。
《采薇》教案 篇9  一、思考领悟   《诗经》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手法。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中带本质性的社会问题,使诗歌创作成为一幅幅社会生活的图画。《氓》,偏重叙事;《采薇》,偏重抒情。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相当丰富、复杂。那么,我们要读懂《氓》(《诗经·卫风》)抒发了什么情?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采用了什么手法?《采薇》(《诗经·小雅》)抒发了什么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好在哪里?    二、鉴赏评价   《氓》,抒发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尤其是《氓》中的第三、四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切合人物的身份,形象生动和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其中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这是叙事、抒情和比兴结合的典范例子。    《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诗中的“杨柳”又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网络,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采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采薇》教案 篇11  wanbaoyu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共收入诗歌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 ”、“ ”三部分。“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是周朝王畿之乐;“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 ”、“ ”三种。
  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 (国籍)盲诗人 (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 。 , 。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 当堂成诵
  3、自主学习《奥德赛》。
  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
  ①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神女证实;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乡的坚定决心。
  ②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③表现手法
  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
  ②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1]
《采薇》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3.《采薇》是如何体现《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4.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学习重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手法。[学习难点]:1、赋、比、兴手法的理解2、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          导入诗文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诗经》是什么吗?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你所知道的《诗经》?可以结合资料和初中的知识说一说。二、          字词点击   1.录音范读,疏通词句。2.学生朗读,纠正字词。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玁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ǐ)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我行不来(lài):慰问。              雨(yù)雪霏霏:下雪。三、集体朗读,思考讨论。
  1、 我们初中学过《关雎》和《蒹葭》,知道“参差荇菜”、“蒹葭苍苍”都是起兴的作用,那么本诗的起兴之词是哪个词呢?在本诗中又是如何由“此物”兴“彼物”呢?此物是什么?彼物又是什么呢?
  以采薇起兴,薇菜从发芽长到柔嫩又长到粗壮刚健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然而戍役军士从“莫”、“阳”中盼回家呀盼回家,却始终没有回家,这漫长的戍役刚好与薇菜的生长过程相应,一起喻示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2、  他们总该回家吧!但转眼又是一年,他们却顾不上家室,甚至连一封家书都不能带到家,这是为何呢?
  ⅰ为了猃狁入侵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ⅱ戍期未定,又有谁替他们带回家信?(驻军地不定,不能互相通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ⅲ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3、  战事频繁,连年奔波,戍期未定,乡音阻隔,在这样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有中途逃跑的吗?阵容又如何呢?4、5两章在描写车马服饰之盛 ,武器装备时,流露了什么样的情感?
  周家军队军威盛大,纪律严正,卒伍精强,日日加强戒备。
  不能忽略的是,在这一部分的歌唱中还透露出对苦乐不均的怨恨情绪。描写了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但语气间已带讥讽之意。
  4、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呢?为什么?
  ⅰ 长久的戍边生活
  ⅱ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     
  ⅲ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四、脉络梳理
  五、末章品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那么这四句诗是怎样的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呢?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六.问题探讨: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2)与初中所学的过《关雎》和《蒹葭》相对照,重章叠唱的手法在本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这三章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来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意蕴都是通过薇菜的变化表达出来的。在每章的后六句具体描写思归之情时,表达形式也有所变化。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七、结语
《采薇》教案 篇13  一、说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
  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
  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
  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
  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
  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
  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
《采薇》教案 篇14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下面是采薇阅读答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阅读题:
  1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1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采薇》参考答案:
  16、B(“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
  17、A(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
  《采薇》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人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 “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采薇》教案 篇15  学习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
  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
  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
  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发现创新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二、新课导入
  (从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生背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诵读(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②翻译
  ③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当堂成诵
  四、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②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鉴赏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七、附《诗经采薇》原文注释及译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生,指初生、刚发芽)止(语气词)。曰归曰归,岁亦莫(“暮”的古字)止。靡(无;没有)室靡家,猃狁(猃狁:北狄,匈奴)之故。不遑(闲暇)启居(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猃狁之故(以上两句是说远离家室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柔嫩,指苗的柔嫩,意思是说野豌豆长大了一些)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非常强烈),载(副词,又)饥载渴。我戍(防守)未定(稳定。这句是说驻防未有定处。),靡使(使者)归聘(问候。这句是说没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问安)。
  采薇采薇,薇亦刚(坚硬。指薇将老而坚硬)止。曰归曰归,岁亦阳(十月为“阳”,现代对农历十月还称为“小阳春”)止。王事靡盬(gu,停止,此为“止息”意),不遑启处(意同“启居”)。忧心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归来。一说“慰勉;慰问”。不来:是说无人慰问)!
  彼尔(花繁盛有样子)维(语气词,加强语气)何,维常(常棣,一种植物名)之华(以上两句是以开得很繁盛的常棣起兴,引出下文对壮盛军容的描写)。彼路(“辂”的假借字,大车)斯何(意同“维何”),君子(指将帅)之车。戎车(兵车)既驾,四牡(雄马。)业业(壮大的样子)。岂敢定居(犹言“安居”),一月三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抄行小路为“捷”。三捷:言多次行军,就是不敢定居的意思。)。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kuí,雄强,威武)。君子所依(“依”犹“乘,乘坐”),小人所腓(féi:小人指兵士。腓:隐蔽。此句说步卒借戎车遮蔽矢石)。四牡翼翼(安闲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象弭(mi,弓的一种。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服:是“菔”的假借字。菔是盛箭的袋子。鱼菔,就是用鱼皮制成的箭袋)。岂(怎么;怎能)不日(每日)戒(戒备),猃狁孔棘(棘:急。孔棘,很紧急。此句说猃狁很猖狂凶狠,敌情很紧急)!
  昔(指出征之时)我往(到……去,指到前线去)矣,杨柳依依(杨柳柔弱随风不定之样子)。今我来(归来)思(语气词),雨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行道迟迟(迟缓的样子),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推荐阅读:
  • 采薇教案范文(精选8篇)
  • 《采薇》教案(通用15篇)
  • 《采薇》教案(精选13篇)
  • 《采薇》教案(通用12篇)
  • 《采  薇》教案(精选5篇)
  • 《采薇》教案1
  • 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通用15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