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回复: 0

《长城》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城》教学设计(通用13篇)
《长城》教学设计 篇1  《长城》为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型为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图画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密切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揉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大胆设计了如下教学结构:
  一,找长城,体察工程之宏伟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和阅读了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及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让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一书,自带一幅《中国地图》.课堂上,教师首先出示中国地图,带了中国地图的学生展开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图中关于长城的符号标志,让学生仔细在地图中找一找,看一看,再从地图上找一找山海关和嘉峪关,数一数长城经过了我国的哪些省市.通过查找,学生弄清了长城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至河北山海关,沿途经过我国的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北京市,河北六个省市,自治区.东西长达一万三千多公里,又叫万里长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观察长城这一古代工程的宏伟浩大.从而为学生领悟古代劳动人民为此项工程所付出的辛劳作好了铺垫.
  二,说长城,品味历史之沧桑
  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和阅读的有关长城悠久历史的文章和民间故事,让学生讲一讲长城修建的历史.教师把关于长城的修建历史制成课件展示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印象.此外还引导学生把收集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品味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这一历史的沧桑感,从而进一步感悟文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成里长城."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
  三,画长城,领略工程之风彩
  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除了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第二幅图画,弄清八达岭长城的构造特点外,还要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所见到的长城结构,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动手画一幅有关长城结构的简笔画,并在图上分别标明"城墙","垛子","燎望口","射口","城台"字样.让学生通过绘画,栩栩如生的图片资料,真切领略到长城这一古代伟大工程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妩媚诱人的风彩.
  四,做长城,感悟修建之艰难
  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拓展延伸的练习.让学生准备好相关用具,学生分组动脑筋用不同的方式"做一做长城".可用硬纸粘成"长城".也可用麻将子砌成"长城",也可用泡沫塑料拼成"长城",还可用橡皮泥捏成"长城".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扮演古代劳动人民,引导学生从自己"修筑长城"的辛勤劳动中,感悟古代劳动人民修建长城的艰辛,进一步体会文章之思想内涵.
  五,写长城,理解文章之内涵
  教学中,我设计了迁移性的练习:根据收集的资料,学生以"导游员"的身份写一份《长城解说词》,写一篇《我们做长城》的习作,每个学生写一篇《长城》读后感,先分组合作,后指句在班上交流,学生评议写得好的,教师予以奖励.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写长城,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民话自豪感,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必将给生的自主学习插上羽翼丰满的翅膀,注入生机勃勃的活力.让他们尽情徜徉于人文精神的领地,真正感受祖国五千年博大精神的文化风韵,做一个个真正中华绚丽文化的继承者,乃至开拓创新者.
《长城》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⑴ 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⑵ 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⑶ 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⑴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⑵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⑴ 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⑵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
  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教学反思〗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这节课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品读课文为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
  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⑴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⑵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教学反思〗
  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时充分读图,图文结合。
《长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 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长城》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以“遗迹”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和热爱。《长城赞》是第一篇主体课文。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作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 ——对联,以文入联来描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独具匠心。这是一副长联。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它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字里行间,流露抒发着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我班同学有的同学去过长城,对长城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章都有所接触。关于对联,在以前的学习中也有接触。但是,对于这样一副语言精练、意蕴深刻的浓缩性极强的长联还是初次接触。因此,宜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语句的内涵。同时,鉴于整副对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本班学生对收集资料,有一定的兴趣,也有一定的能力,宜抓住这一现象特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有关古迹上的对联,互相交流,从而深化对本文的理解,对长城精髓的体悟。
  教学要点:
  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重点)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难点)
  4、熟读成诵。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 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图片(出示长城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2、 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 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文章——《长城赞》。(板书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 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间,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
  2、 读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判断其体裁,师引导生区分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
  3、 你见过对联吗?它有什么特点?本文与你以前见过的对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生谈自己认识的对联,简单谈谈其形式内容上的特点)
  4、 下面,我们按对联的特点,逐句找一找对应关系。(播放背景资料1)(生按照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体裁特点,找出字与字、词与词、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感受本文的音韵之美。)
  [对照对联的特点,将本文从体裁形式上加以分析,从而更好地感悟对联的特 点,突破难点,同时为下面的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三、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 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 研读上联。
  (1) 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民族自豪感
  (时间) 巍峨的丰碑
  (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先整体感知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下文理解做准备。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体会民族自豪感,突出教学重点。]
  四、 小结播放背景资料2:长城的传说
  布置作业:搜集古迹上的对联
  [播放长城的传说资料,既丰富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又从整体上感知了长城是如何建成的,对理解和背诵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作者用对联的形式赞美了万里长城,上联写了什么内容?
  二、 精读细品,自主感悟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生默读思考:逐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组讨论每一句话的内涵,每解一句,品一句,品一句,再解一句。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引生领会每一句话的内涵,并适时板书:其中黑体字为本节课的新板书。)
  上下两千年
  上联 费移山之力
  ( 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逐句品悟,更有助于深入地理解语句的内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
  [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的一个目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语气由舒缓到激昂,对断句及顿挫的适当指导,能更好地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全诗的情感是统一的,我们学习课文必须把握全诗的基调。]
  三、 背诵课文
  1、 播放背景资料3
  2、 生观看,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使学生从整体上对长城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全文,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及其民族自豪感的表达,并为下面的背诵打基础。]
  3、 再读全诗,试着背诵。自由背,同桌互背,小组背,展示背。多种方式练习背诵。
  [由读到背,各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完成本课的积累任务。]
  4、播放背景资料4
  生观看,说说自己的观看感受。
  [播放此片,旨在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
  四、 拓展延伸
  对联在许多古迹上都有,你愿意把你搜集到的古迹上的对联与大家分享吗?(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古迹上对联。)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对联的兴趣。]
  板书设计
  上下两千年
  上 联 费移山之力
  (时间) 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 民族自豪感
  纵横十万里
  下 联 如玉带明珠
  (空间) 壮丽的奇观
  背景资料
  1、幻灯片: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的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于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2、纪录片:长城的传说
  3、风光片:长城
  4、幻灯片:长城的现状
《长城》教学设计 篇5  预习提示:
  1、熟练朗读课文,想想:文章都介绍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试着读出长城的气势来。
  2、自学生字所在词语,写会生词,并理解难懂词语。
  3、搜集与长城有关的故事、传说、图片资料等。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11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二、初识长城,检查预习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2、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3、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长城,我们先要过字词关。(出示各种方式认读,提示书写。)
  出示:一组:崇山 峻岭 蜿 蜒盘旋,用其中一个词说话。
  二组:城砖 垛子 瞭望口 射口 城台,读读发现了什么?
  三组:三组:血汗 智慧 凝结 气魄雄伟 奇迹,说成一句话。
  4、读书最高水平是“把书读成一句话”,快速浏览,你认为是哪句?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三、精读品味
  1、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用心读书思考。
  2、交流:
  (一)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
  3、指导朗读
  (二)近看长城
  1、出示近景图,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3、讨论:长城的设计到底有什么巧妙之处?
  4、由衷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5、千百年过去了,几经风雨沧桑,长城巍然屹立。齐读。
  (三)由长城想到
  1、站在长城上,你会想到什么?齐读第三段第一句。
  2、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筑长城的?读本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
  你从哪些文字中读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艰难和智慧?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千百万劳动人民挑战生命的极限,累累白骨,这是何等悲壮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赞美长城
  1、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2、出示名人赞长城的话语。
  3、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四、作业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xx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宣传小报。
  2、完成练习册。
《长城》教学设计 篇6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长城,理解长城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生齐读课题)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自由发表后教师归纳小结)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
  (3)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4)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8、“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9、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0、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导朗读。
  4、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总结。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3、4题。
  板书: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长城》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教育,是充满如诗样的艺术,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本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素质教育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技能目标:
  ⑴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法与学法指导】
  1、教师教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
  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2、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⑴ 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⑵ 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据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报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识出地球上两项特大工程,一项是中国的长城,一项是荷兰的围海大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长城。
  板书课题:
  长城 
  (运用名人名言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阅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学习
  4、掌握生字新词:
  拍摄(shè)  智慧(huì)  瞭(liào)望  气魄(pò) 
  嘉(jiā)峪(yù)关  崇(chóng)山峻(jùn)岭
  5、理解字词: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三、图文结合,了解文意
  1、观察彩图,了解图意: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两幅彩图或直接用挂图展示。)
  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
  (长和高大)
  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么内容:
  ⑴ 介绍观察点:
  运用教室的布置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观察点。
  第一幅图的观察点在哪里呢?
  (在长城外或太空等)
  第二幅图又是在哪里观察的呢?
  (在长城上)
  ⑵ 看第一幅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
  抓住观察重点:
  长城。
  ① 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
  (长、大、弯)
  ② 再看第二幅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可以适当地引入远景图和近景图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刚才两幅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图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图与第二自然段相对应。)
  2、分组讨论:
  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讲长城的长;第二自然段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自然段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3、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
  ⑴ 一条“龙”。
  ⑵ “高大坚固”。
  ⑶ 结晶。
  ⑷ 奇迹。
  (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读完课文后,谈谈自己的收获。
  二、图文对照,学习理解课文
  1、观察远景图学习第一节:
  (出示课件)
  ⑴ 远景怎样?
  (像一条龙)
  ⑵ 课文怎样写长城的。
  (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⑶ 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⑷ 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⑸ 感情朗读课文。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⑴ 朗读课文,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
  (来到长城脚下)
  ⑵ 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
  (六句。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⑶ 图文对照:
  指出图上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⑷ 小结:
  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远景图、近景图,披情入文,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自由感情朗读课文。
  ⑵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起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⑶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像一条长龙)
  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⑷ 作者为什么列举出“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⑸ 人民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
  (围绕站、踏、扶、自然)
  ⑹ 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
  (条石多重)
  ⑺ 默读第三自然段:
  想想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凝结”?
  提示:
  “凝结”是句中的重点词语。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是因为:
  ① 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② 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
  ③ 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④ 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⑻ 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⑼ 再读第三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讨论: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⑴ 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⑵ 总结谈话: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⑶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喜爱、赞美)
  三、诵读课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四、总结拓展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条石 城砖
  垛口 瞭望口 射口 城台
  2、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学后所获。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介绍稿,准备参加语文活动课──我心中的长城。
  【板书设计】
  像一条长龙
  远景  墙──很宽
  观察长城 
  近景  高大坚固垛子 瞭望口、射口
  长城  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 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 雄伟、伟大奇迹 
  【设计特色】
  语文教育,是充满如诗样的艺术。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长城》教学设计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长城》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词,会写15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语文学习习惯培养
  1、学习完整表达,有理有据。
  2、学习本节课的写作顺序。
  3、培养学生坐姿端正,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喜不喜欢旅游啊?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处名胜,你准备好了么?用你的坐姿告诉我。它凝聚着中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就是长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要试着用一段话概括出你眼中的长城,开始。
  1、刚才大家都读得特别用心,老师这里有几组生词谁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领读(你读得可真准,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
  同桌读、单人读(别着急,让他思考一下他肯定能读出来,我们等等他好么)、
  齐读(大家的声音真响亮,如果再干脆点就更好了,再来一遍)。
  2、蜿蜒:虫字旁,形声字
  垒字写法:撇折、点;上面大下面两个小;下面的土字大
  3、刚才让大家读书的时候提了个什么问题?谁来说说?
  都说呀会读书的孩子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个词是?
  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奇迹)
  三、精讲
  为什么说是一个奇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你感触最深的地方用括号括起来,并简单地在旁边概括出你惊叹他的原因。
  谁来把你的赞叹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注意要先告诉大家在课文中的哪一段
  (一)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略)全长13000多里。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长)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长城长么?谁来,读出你的惊叹。
  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围绕操场跑上35000圈。你说我们的长城长不长?来,我们一起再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2、大家看咱们课本里的图除了长还怎么样?(板书:弯弯曲曲)
  你们看,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就俯冲直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板:蜿蜒盘旋(把话说完整)
  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美呀,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
  美中有气势,来,同学们一起读。
  3、这是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长城?(板书:远处)你能看着图,把远看长城的样子描绘下来么?
  是呀,看着如此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这是一个奇迹?
  (二)二段
  1、说说你的感受(板书:高大坚固)
  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而且可以五六匹马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同时作者在这一段还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2、请同学们细细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会儿啊请你做小导游,来介绍一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画出来,思考每一部分都有什么作用。谁来试试,老师说过,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了也不错,看谁最勇敢
  3、老师这里有一幅长城的近照,这就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谁能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呢?(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真会读书!但你们知道他们的作用吗?
  4、大家注意看瞭望台和射击口,为什么这样设计?
  (说的太好了,有理有据,我们说话就是要这样)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像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
  是啊,像长城这样“长”而“高大坚固”的工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在以此由衷地赞叹:
  (三)三段
  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销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们想到了什么?
  1、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你从课文那句话中知道科技非常不发达?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容易和艰辛?
  3、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想想看,要流多少汗水;多少鲜血,甚至多少生命啊?
  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的感觉吗? 指读
  4、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女生读
  这样的工程也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男生读
  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齐读
  小结: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的雄伟工程世界少有,这样的艰巨工程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这样的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绝无仅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我们一起满怀赞美、满怀敬佩,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让我们一起激动地、自豪的对全世界说:-------------
《长城》教学设计 篇9  【设计理念】
  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感知,以朗读为主;感受,以口说为主;感悟,以学习语言为主;感染,以诵读为主。
  【设计特色】
  在反复朗读中感知感染,在学习语言中感受感悟。
  【设计目标】
  1、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长城的伟大,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2、抓住特点,帮助学生以主要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由物联想到人的典型写法,从而深刻领会题旨。
  3、以各种形式多读,领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重、难点】
  第2、3两段典型段,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伟大,通过多读,口语中进行升华,让学生领会长城是我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设计过程】
  一、在初读中感知、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读通、读畅。
  2、学生各自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3、从初读中你感受到万里长城是怎样建成的?请再读有关段落:
  ⑴ 从第三段可看出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⑵ 从第四段可以知道万里长城的建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教材的前提,因此我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可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
  二、在学习语言中感悟、感染
  1、读了全文后你感觉到哪几段最打动你的?
  (第2、3段)
  2、学习第2段:
  ⑴ 领悟第3句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是什么?
  ⑵ 找出描写人民劳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3、练习感情朗读第2段。
  4、学习第3段:
  ⑴ 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令“我”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⑵ 师深情朗读这段话:
  生凝神倾听后告诉老师想到、看到、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讲:
  ① 我看到民工沉重的脚步。
  ② 我听到民工那痛苦的呻吟。
  ③ 我看到民工倒毙路上。
  ④ 我想到长城是用民工的血汗、生命筑成……
  ⑶ 仿照老师感情朗读这段话,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生:读多少次?我不能再读下去。
  师:读到懂!读到能理解!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的前提,因此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例如:学生通过多读上述这段话,学生感情真是流露出来,当时我扫视教室,学生真的流出了眼泪,怪不得有些学生说无法读下去。)
  ⑷ 尝试背诵第3段。
  三、在口语中升华
  你读了这篇课文,肯定印象很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体现出来。
  1、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劳动人民你真伟大。
  3、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长城!我生长在幸福的生活中,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评点】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个性,本文设计以“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逐层推进,既体现了教材的特点,也完全符合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过程,有“知”才能有“爱”,有“爱”才能有“悟”,而 入于“化”(感染)。在导读过程中,本人以多种手段煽情,把教学推向高潮。
《长城》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4、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难点: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介绍景点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城》这篇课文,说到长城,你首先想到了什么?你对长城的了解有多少。
  2、板出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
  3、观看教学录像(课件出示)。教师现场配上文字介绍,学生认真欣赏并谈感受,激发起民族自豪感。
  (1) 文字介绍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不到长城非好汉”,无数中外游人远道而来,均以能登上长城、目睹这一天下奇观为快慰。登临长城不但可以饱览长城的宏伟雄姿,古战场的壮丽图景等,同时,还可深切体察与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去为振兴中华、谋求全人类的和平幸福事业而努力奋斗。
  登上万里长城,你可以看到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如一条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爬动,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令人叹止。望关山,无限古今情,却不解,今古何所别。万里长城万里长,两千历史不尽言;欲要看尽数千古,长城不登好汉无。
  (2) 教师读完,学生谈感受,说说自己此刻的心情如何。教师适当引导其说出“骄傲、自豪”等感受。
  (3) 顺势提问: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自豪?请你带着这种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要注意把这种自豪感表现在脸上。
  三、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文章最后两个句子,指名读,读出感情,全班读。
  2、提问: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请学生谈一谈。
  3、全班再来齐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课文最后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课文中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你从哪里可以知道?
  四、再读课文,学习具体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3、提问:读了课文第一段,你的心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座落在南宁市的地王大厦共有59层,多么壮观啊!长城长一万三千多里,你能感受到这种雄伟的气势了吗?)
  五、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生字,教师纠正读音;
  开火车读、分小组读、指名读,从多方面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教师随机板书
  3、继续学生课文内容
  二、再读课文,继续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第二段,概括主要内容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或者课件展示的图画,说一说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长城的具体构造,突出了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2、重点介绍垛子、瞭望口和射口,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找出它们的具体位置,说说他们的作用。在读课文最后两个句子,引导学生情感升华。这是再谈体会。
  3、这篇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学生找一找(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观察长城的呢?(从远到近)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
  4、学习课文的第三段。
  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找找中心句(除了最后一句以外)。
  中心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一句话连续使用了几个动词,请把它们画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好处:使句子更加连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此刻自己“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 ,这时你会想起什么呢?(古代劳动人民辛苦、伟大、智慧)
  5、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钦佩之情再读读课文最后两个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这个句子用了一组关联词,“多少···才”,请学生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说说在这里使用组这组关联词语的好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建造长城不容易,饱含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过渡)是啊,建造长城真的很不容易,作者忍不住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早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气魄雄伟的意思是?去掉这个词语再读这个句子,学生谈感受。
  (过渡)啊!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有那么气魄雄伟的建筑,你自豪吗?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来读读课文最后这两个句子吧。
  6、课件出示外国友人的评价。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把握情感主线,疏通全文
  根据板书,回顾课文。
  四、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写导游词
  1、假设现在许多外国游人纷纷游览长城,你会怎样给游客们介绍长城呢?
  2、学生写导游词
  3、请部分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导游词,然后请同学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并背诵
  2、练习写导游词
《长城》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不难解决。但技能目标: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情感目标: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导读——初识长城
  1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
  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2 、你想更深入的了解长城吗?(引读课文)
  3 、交流阅读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 结合课前的预习,学生反馈)
  二、图文对照感受读——感知长城
  教师指导观察图,让学生感受画面。
  1 、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
  2 、看第二幅图,说出你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抓住细节认识事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所观察到的具体内容的方法。)
  3 、从两幅图观察到的不同景物,说说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两幅图各表现事物什么不同的特点?
  三、重点赏析深入读——品味长城
  1 、学生自读自悟,深入阅读课文,体味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了很深的感悟。
  2 、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2):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 、情境体验,观看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游览长城。
  四、披文入情感悟读——倾动长城
  1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 、创设情境(配乐描述)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 、指导感情朗读。(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6 、小结: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五、自由抒发激情读——赞美长城
  1 、通读全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心里话大声说。高呼对长城的由衷赞美。
  3 、20__ 年,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到时,会有很多的外国朋友来到我们国家,他们大都会来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创作一篇长城介绍词。
  六、知识拓展延伸读——深识长城
  阅读课后“资料袋”,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1 、自主交流搜集的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如:毛主席词中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教师适当追问资料搜集的办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多搜集相关资料。
  2 、课件出示29 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读一读“资料袋”,激发探究兴趣。建议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在课外去搜集资料,建立专用的资料袋,为后面课文及语文园地的学习作准备。
  由于文本的这种结构特点,我们基本上可以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一是了解长城,理解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二是在阅读中领会文本的写作结构,学习观察事物与构思成文的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长城,伟大的奇迹
  1.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握全文的叙述结构。
  2.感受“奇迹”:结合文章前两个自然段展开教学,从长城的绵延壮丽和高大坚固理解长城是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从“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绵延壮丽。先请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然后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长城之“长”;最后出示长城远景图,学生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长城的“绵延壮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从“近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坚固。先请学生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比如垛口、射口、瞭望口的设计,城墙的宽度等;然后请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画示意图,标出垛口、射口、瞭望口的位置,并说明其作用;最后出示长城近景图片,让学生观察,从视觉上进一步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二板块:长城,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站在长城上,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2.这绵延壮丽、雄伟坚固的万里长城,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3. 补充介绍关于长城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故事展开讨论,感受长城是中华民族血汗凝结成的。
  4.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思考,如:垛口、烽火台的设计,建造长城的条石与方砖的运送等,都反映了建造长城的人民的智慧。
  以上是对课文《长城》的基本教学思路,这两个教学板块可以作为第一课时。但是由于长城承载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太多的东西,而教材中的这篇文章显然过于单薄,又由于重视长城建造结构的描写,就冲淡了其中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蕴涵;在语言表达上,则规范有余,个性不足。因此,我建议在众多的描写长城的诗文中进行选择,介绍给学生阅读,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考虑到语言表达与思想内涵的个性化要求,我建议选择与课文风格迥异的文章,如鲁迅和毛姆的《长城》来作为补充教材。这里有必要对鲁迅与毛姆创作的《长城》做解读。
  鲁迅先生的《长城》原刊1925年5月15日《莽原》周刊第4期,后收入《华盖集》。从文章落款来看,此文应是创作于1925年5月11日。应该说初读鲁迅的《长城》是令人诧异的,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对长城的赞美,习惯了认识长城的伟大,在已经普遍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读鲁迅的《长城》不啻是一种震撼。其实,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总能穿越时空,总能看到事物的本性和真相,尽管有时这是我们不一定能够接受的。同样,读这篇《长城》,我们也读出了与以往赞美长城的那些文字很不一样的东西。除了震撼,我们也不难感受到萦绕在文字中的那份沉郁的气息。鲁迅开篇便慨叹“伟大的长城!”,然后笔锋一转,认为这长城不过是“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未必能够挡得住胡人入侵,现在不过就是一种古迹罢了。接下来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鲁迅笔下的长城已不再是那个实在的长城,而是一种象征——是旧思想、旧制度、旧传统的象征,是封建、保守、落后的封建社会的象征,他“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因此在鲁迅看来,这长城是“伟大而可诅咒的”。由于鲁迅笔下的长城具有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又是与鲁迅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紧密相关,对于只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理解这种象征意义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建议在教学时点到即止,只要让学生明白鲁迅笔下的长城具有象征意义,知道象征什么即可,对其他内容不宜做过多的展开。
  相比之下,英国小说家毛姆的《长城》不像鲁迅那样着力于取其象征意义,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发出由衷的慨叹。1920年,毛姆来到了中国,写下了游记散文《在中国屏风上》,《长城》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正如书中的其他文章一样,是毛姆用铅笔在路边买的黄色包装纸上草草写成,只不过200来个字。在毛姆的眼中,中国的长城“就像它所守卫的帝国一样不可思议”,它是庞大的、雄伟的、寂静的、令人敬畏的,同时它又是孤单的、无情的、大胆的。这是一个外国人真实的感受,为了强调这种感受,毛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发出了同样的慨叹:“在薄雾中,庞大、雄伟、寂静、令人敬畏地矗立着中国的长城。”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镌刻在作者脑海中的巨幅油画: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薄雾之中,中国的长城巍巍矗立在崇山云岭之间,它显得那么庞大、雄伟,在一片寂静中散发着令人敬畏的气息。这幅画面正是作者记忆中的长城,在随意的抒写中透着淡淡的嘲讽。因此,这篇文章不论是语言还是表现出来的感受都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或者具体地说,具有浓郁的毛姆本人的个性色彩。因此,在教学时把毛姆的《长城》介绍给学生,也正是希望从另一个既不同于教材又不同于中国作家鲁迅的角度,让学生看到一个外国人眼中的长城。当然,毛姆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外国人,毛姆眼中的长城也并非所有外国人眼中的长城,我们从其他外国人对长城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来。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这也是外国人眼中的长城。那么,不论是毛姆还是鲁迅,他们眼中的长城都不同于其他人,也当然不同于教材中的长城。把鲁迅和毛姆的《长城》介绍给学生,就是希望打开学生的视野,不仅是阅读视野,更是提供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尽管这两篇文章相对于教材体《长城》而言是有些难度的,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是有个性化的,但这就是一种阅读能力的提升,一种对同一事物多样化认识的思想训练,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读毛姆与鲁迅的文章,不必像教课文那样去操作,完全可以以讨论、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我们不妨在前面两个教学板块的基础上设计第三个教学板块,即:拓展阅读,结合鲁迅与毛姆创作的《长城》认识不同的人眼中的长城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前面两个教学板块相呼应,我把这个教学板块定名为:长城,说不完的长城。这个板块可以放在第三课时,主要教学策略如下:
  第三板块:长城,说不完的长城
  1.读毛姆的《长城》,思考:在毛姆的眼中,中国的长城给他怎样的印象?结合文章中的有关描写来说明。
  2.读鲁迅的《长城》,思考:为什么在鲁迅的眼中,长城是“伟大而可诅咒的”呢?结合文章中的有关描写来说明。
  3.讨论:鲁迅和毛姆的文章都是对长城进行赞美的吗?结合你对有关语句的理解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4.作业:查找其他与长城有关的诗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推荐给同学。
《长城》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正确书写,并能学会应用。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学光盘(有关长城的图片资料)、字幕投影。
  2、收集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观察地球,能用肉眼看到中国的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城的雄伟壮丽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去浏览长城。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长城的实景录相,带领同学们领略长城风光,同时教师一边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图文结合,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
  (用多媒体展示)
  说说图中画了哪些景物?看了这幅图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很长)
  用自己的话说说长城的样子。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
  (远处)
  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的?哪一个自然段写了这部分内容?
  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说说应该怎样读这一段?文中采用哪些手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比喻、列数字)
  ⑶ 让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到山海关和嘉欲关的具体位置,并说说长城跨越我哪几个省份,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长。
  ⑷ 结合图文理解词语: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⑸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入:
  刚才我们远远的看到了长城,它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特别的长。你们想不想把长城看清楚一点,仔细一点呢?
  ⑴ 观察第二幅图:
  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呢?让同学们动手画出垛子的示意图,并标出瞭望口和射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呢?找出文中相关的段落来读一读。
  ⑵ 让一个小组的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⑶ 指名学生上台结合近景图以及书中的描述来介绍长城。
  ⑷ 远看长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长,近看长城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感觉呢?
  (高大坚固)
  3、分男女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体会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和抓特点描述的方法。
  四、小结
  长城的长、长城的高大坚固,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也去参观参观。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指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的?
  (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了什么?
  (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作者为什么会那么自然的想起呢?找出文中的关键词。
  (站、踏、扶)
  3、体会句子: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才”是什么意思?“凝结”是什么意思?
  (笨重的砖石,那时没有先进的运输设备,凝聚了劳动人民无数的汗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建造出这么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用“才”字更能说明修筑长城的不容易。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想象当时修筑长城的劳动场面。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同时理解“气魄雄伟”一词。
  让学生讨论交流,融入自己的想象,再教师小结:
  长城高大坚固,举世无双,这样艰巨的任务全部*人力来完成,劳动人民表现出来智慧,绝无仅有。
  3、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构思
  回顾课文:
  讨论作者是怎样生动、具体地把这样雄伟的工程用短短的文字描绘出来的?
  (学习作者观察有序,联想结合的方法。)
  五、讲故事,练口语
  1、把收集到的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讲给大家听。
  2、当一次小导游,向别人介绍万里长城。介绍时要突出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六、总结
  劳动人民*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着两三千斤和的条石,攀上陡峭的山岭。终于修筑成了被称为“伟大奇观”的长城。长城是非凡的创造。建成是多么不易!劳动人民真是太伟大了。我们为拥有长城而感到自豪。
  七、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远看  长龙
  长城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长城》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会读“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指导书写“垒”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听说昨天就在这个大教室里,你们学习了颐和园这一课是吗?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肯定知道了颐和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今天再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遗产名录》的另一处景观——我国的万里长城。请坐好,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请齐读课题。
  2、昨天赵老师和大家见面的时候,布置大家去预习课文,你预习了吗?谁说一说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3、检查生字词。
  指生分行读,及时正音。
  4、理解屯兵,指导书写垒。
  二)初读课文
  1、现在同学们都已经把生词读正确了,相信课文一定也能够读好,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读完课文后,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总结写作顺序。
  三)细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1、师: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指导学生读出“长”
  总结写作方法:一个数字就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了长城的长。
  2、师: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觉得它怎么样?
  知道读出雄伟,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并积累词语。
  像一条长龙:你感受到了它的样子,还有吗?
  第二自然段:
  1、这是在远看长城,我们一起走近长城好吗?请你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介绍了长城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又是什么?
  2、同位看图介绍。
  3、全班交流。
  学习了这一段,你觉得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板书:高大坚固
  你们看我们劳动人民修筑的长城高大坚固,而且设计的如此巧妙,令外来入侵者望而却步,你想说些什么?
  是啊,古代劳动人民凭着他们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世界遗产。
  同学们,再来看长城:远看,长城它——蜿蜒盘旋
  近看,长城它——高大坚固
  第三自然段:
  1、现在让我们登上长城吧,站在长城上,我们的脚下踏着方砖,我们的手抚摸着条石,你知道这是怎样的条石,什么样的方砖吗?此时,踏着这样的'方砖、扶着这样的条石,你会想些什么?
  2、指导读出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苦。
  3、是啊,古代劳动人民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铸成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4、这是作者的感受,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会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5、难怪作者会说:——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不只是作者会说,每一个见到长城的人都会说——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四)总结拓展。
  正因为它的伟大,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感受到了长城的伟大,其实关于长城的图片、故事、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自己去搜集一下,并可以把这些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做成《我的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看,这是我们学校的一位同学去年学习完这组课文后做的,相信咱们同学们会做得更有趣、更丰富。
  《长城》教后反思
  《长城》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这节课我的大体思路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通过学生的自学、交流,了解长城各部分的作用,并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后是创设情景,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这节课,我尽最大努力体现这种“导、学、议、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检查预习导入,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长城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共享,虽然没有热火朝天的议论,但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碰撞,达到了生生互动的效果。而且可以让教师的引导具有方向性,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细读品味环节,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了地图和图片,同时也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将自己读懂的与同学交流,其他同学可以针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还有学生补充了很多课外的知识,书本知识与拓展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我觉得这一环节很好的体现了“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见解和主张,并敢于对别人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形成课堂讨论的氛围,达到生生撞击的目的。这个环节的设计,大面积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见解,并且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个重点句,我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多少……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血汗和智慧。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词悟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最后让学生去发出自己的感叹,进行句子联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铸成这的长城。学生从自己发出的感叹中,感受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结晶,并且对全文是一个回顾。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人文价值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引导学生可以打开“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做成“我的世界遗产之旅”。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但在课堂中感觉语言点有了,但是如何有层次的训练,让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中达到高潮,仍需我继续探索。
                         推荐阅读:
  •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17长城》教学设计(通用17篇)
  • 长城教学设计(通用12篇)
  •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7篇)
  • 《长城》教学设计(通用12篇)
  • 长城的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通用13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