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回复: 0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  一、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一课,对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进行了介绍。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学生
  春节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最喜欢最期盼的节日,只要一提起这个话题,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一定很感兴趣。
  三、说目标、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通过朗读,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阅读,找出春节期间人们的节日活动,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四、说过程
  (一)激趣引入,回忆春节
  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春节画面,并配有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春节,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过春节时的活动,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走进春节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体味,感受春节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详略的`表达方法,便于学生快速的走进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抓住第一印象“热闹”,结合作者详细的四个节日中的重点句段及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来品读理解。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主要环节,所以,在学生谈出对文本的感悟后,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过春节的实际再次来谈,而且找准了练笔点,让学生进行练笔活动,如:在学生谈出除夕的热闹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自己过除夕时的情景。这样便于学生把自己与文本、作者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然后再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达到读懂作者、读出自我的目的。
  (四)整理回顾,升华情感
  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北京的春节后,也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接下来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理性的思考和回顾。也就是写作方法的探究。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总结、练笔,延伸情感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仿作者的写法来写写家乡的春节。
  板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这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资料?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能够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由整理]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资料?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能够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如:
  空竹:能够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十分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十分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能够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资料,能够明白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个性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能够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齐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资料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此刻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资料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此刻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资料: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群众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群众练习中到达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搞笑。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述,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述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透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简单自在。
  4、元宵。主要透过对灯的描述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能够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能够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述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完美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能够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
  (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
  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的有滋有味
  C、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地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品读课文、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么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配歌曲《恭喜》朗读课文,体现“除夕真热闹” 5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作业
  (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4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唱歌谣想春节,和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都是什么时间?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4、出示本节的课的学习目标。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3、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知名读第七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师:从味道到色彩到声音,除夕这一夜,作者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生自由说。
  小结:是啊,热闹的除夕,处处洋溢着喜庆,诉说着团圆的故事。
  (三)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
  “截然不同”什么意思?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
  “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悠闲。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在?
  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
  小结: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每个人都在拜年,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总之都没有闲着的,分明都是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3、指导朗读:谁愿意读出这轻松自在的感觉。
  (四)元宵节
  1、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咱们先不着急说,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
  2、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
  3、学生汇报交流:
  “正月十五……红火而美丽。”板书: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故事。”一连串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家中也有灯……。叮叮地响”完全走进了灯的世界,这是一种怎样的美丽啊!
  师:让我们也进入这灯的世界里遨游,感受这份红火而美丽吧!
  课件演示:各种灯的图片。
  4、想象:假如你在这灯的世界里畅游,你还会看到怎样的花灯呢?
  小结:是呀,在这五光十色的灯的世界里畅游,让人情不自禁,让人流连忘返,难怪老舍先生说课件演示:——“元宵上市,春节的有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而快乐的日子”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腊八,忙碌
  除夕,热闹
  正月初一,悠闲
  元宵,红火、美丽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再纵观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内容,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内容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设计意图】
  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设计意图】
  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到利用列表格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所学生字。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设计意图】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设计意图】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学习“阅读链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6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们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新年文化。
  2、回顾写作【书包范文】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3、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得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最喜欢的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4、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5、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熬腊八粥
  腊 八 泡腊八蒜
  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 除 夕
  (真热闹)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深刻印象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4.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尤其是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播放鞭炮声(你会想起什么场景,引出春节)    师板书春节  
  师:老师找了一首关于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的歌谣,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喇叭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儿歌,有什么感受?
  生:……
  师:老舍先生有一篇文章,也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叫:老北京的春节。补充完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自己做好记录。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难读词语,检查预习
  分为三类:生字新词、儿化音、轻声音节
  3.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一会儿大家汇报。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⑴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找出的答案,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呆会儿一起讨论。
  ⑵同学们在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
  师:通过阅读与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的熟练准确。
  2.展示朗读: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从而去使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2011年的春节离我们已两个半月了吧!但春节的喜庆与热闹却时时在脑海中回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节的快乐吧!
  生听音乐看图片,感受春节的快乐
  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顺便想想你们是如何过春节的。(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北京的春节)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来读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自己预习时候圈画住的生字新词读准了,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停留多读几遍,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三.检查预习
  1、师:同学读书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非常高兴。通过初读和以前的预习,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变红色的字,你们不但要把它们的字音读准还要会正确书写,边读边记一下。
  自由读——开火车读——强调难字读音
  指导难字书写(熬、逛)
  四.指导难读段
  五.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通过预习和初读课文,谁来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师: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腊月初旬——正月十九)
  师:啊呀,北京的春节持续时间可真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作者写了哪些天的事情呢?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同桌互相合作,边读边做上标记。开始。
  指生汇报,教师边听边出示简练的概括。
  师: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文章真是条理鲜明,那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
  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祥写了哪些日子,略写了哪些日子?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六.自读自悟
  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般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这四个节日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或几个日子,细细品味这热闹、忙乱、喜庆又团圆的春节,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把我们过年的习俗与他们比较一下,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提出来。
  1.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2.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年味”。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去感受这欢庆、吉祥、热闹的春节同时去感受老舍先生精彩的文笔。
  二、整体回顾课文内容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在这么多的好日子里,作者祥写了哪几天?
  2、教师随机板书: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3、回顾重点内容:出示文中介绍这四个节日的词语,让学生借助词语回顾课文内容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精读深悟,朗读展情,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在整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其他的节日,这样你们会了解的更多。
  设计意图: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写法的特点。交流重点如:
  (一)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方法:你们家的粥是怎样做的?——生说——师引导——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读句子——从写作手法上你发现了什么?——生说(老舍先生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方法:出示腊八蒜图生看图描述——老舍先生只用了两个词来形容的同学们读一读,再次体会他的语言风格——生读句子
  (二)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师:同学们来读读这段,你发现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
  2、师:再来读读这段,体会一下围绕总起句是怎样体现热闹的。
  3预设:“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4、生回答
  5、师总结:“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及自己的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灾难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指导朗读
  师:你能读出这热闹的除夕之夜吗?
  -   自由练读——指名读——
  7.说话训练
  学着这种总分的表达方式,说说你家的除夕夜。
  出示:除夕真   。         。
  (三).正月初一。观图说话(略处理)
  师:你们在初一这一天干什么?
  我们随老舍先生去看看北京的小孩在初一这天干什么?快速读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课件播放逛庙会的情景图,学生看图之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意图:在丰富学生见识、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四).元宵节。体会灯多、场面热闹,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特点
  1、师:唱《卖汤圆》激情导入
  2、总谈这段侧重写了什么。
  3、勾画描写灯的句子,并读一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勾画批注(教师巡视)
  生交流: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出示花灯图片(放花灯图片:宫灯 花灯 纸灯 龙灯)
  4、指导朗读师: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
  5.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生练读——
  学习总分总的写作特点
  6.师:读了这一段我们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元宵节的红火而美丽,那么在写法上你有没有发现呢?
  总――分――总
  7.小练笔:家乡的元宵节
  提示:可以用老舍先生描写元宵节的词句,试着用用总分总这种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
  “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练笔”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从中领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去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      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学了课文,我们了解到了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了其他地区或一些少数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然后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我们在说话可时进行交流。
  六.师总结:
  孩子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伴着春节的喜庆、吉祥,踏着美好的旋律去好好学习、快乐成长,去以丰硕的收获迎接2012年的春节吧!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    熬粥  泡蒜
  除夕    热闹
  正月初一  逛庙会
  正月十五  红火而美丽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9  春节刚过就上来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很有意义。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那里过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福字,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上“丰”字,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另一位同学说晚饭后他们最开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还可以燃放花炮或焰火。本地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顿,这一晚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吃好饭则可以放焰火,玩到尽兴为止,最后就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收压岁钱。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0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详写部分,在授课时做重点的讲解。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们个个都高高兴兴地叙述着,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活跃的课堂学生们兴趣浓厚,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万分。等学生交流完,我就带领着学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节日,详写的哪几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到自己喜欢的日子,反复朗读,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畅谈交流,在娱乐中完成学习任务。
  但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课前收集的大量的资料,由于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利用率不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获得自学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1  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便是对于几个语段进行反思的感悟。谈到感悟,便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的说。然而,现在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错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这些,至少它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前几天,我就人教课标六下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经过了一轮有意义的磨课。之所以觉着有意义,原因便在于上面所述。
  一、拥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就是那么傻,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脚走路,蹑手蹑脚了。现在想来,甚是可笑。所幸的是,经过一次次的磨课探讨,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处理重点语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况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于是教学便演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加红,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更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2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怎么写呢,以下是师哈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课件1)
  2.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配乐,教师点击)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习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你真会联系生活学习。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灯。(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习)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因而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习。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习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人如其名。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刚过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义,也很实际。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
  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者着重选取“除夕、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的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再读课文,了解详写的部分,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年的味道、感悟老北京人浓郁的年文化。再自读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体味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除夕和元宵俩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以此带动学生探究身边民俗文化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3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 真热闹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 印象深刻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篇14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
  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真热闹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2、从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观灯(总—分—总)
                         推荐阅读: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13篇)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18篇)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18篇)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19篇)
  •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