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回复: 0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重点
  1、仔细品味这两首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因其共收录了305首民歌,又被称为《诗三百》。其内容丰富多彩,是同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而又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听,想。用乐府诗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1、听朗读,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听出来了吗?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很好把握,基本上都是两两停顿,只有《蒹葭》每节诗的后一句为两三停顿。
  2、积累生字。
  雎(jū)鸠窈窕(yǎotiǎo)参差(cēncī)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
  沚(zhǐ)晞(xī)湄(méi)
  跻(jī)涘(sì)芼(mào)
  坻(chí)
  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点拨:《关雎》一诗写了一位男子对美少女的渴慕向往之情。
  《蒹葭》写的是一位男子极力追求一位女子,但却无法得到她而产生的苦闷和伤感之情。
  作品介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是由孔子编定的。先秦称为《诗》,西汉时因“罢除百家,独尊儒术”而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诗经》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三个部分为其内容的分类;赋、比、兴三部分为其表现形式。“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相当于后来的叙事诗。
  “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也有传说这些诗歌传说多为尹吉甫采集、然后由孔子编订的。
  艺术成就《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
  诗体介绍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据统计,各地已采集到的民歌,数量总计超过三十万首。
  笔记。了解民歌的创作过程。
  写作背景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不朽之作《诗经》。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疏通文意(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拟声词,鸟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恬静而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打捞,采摘。
  寤寐:寤,指醒着;寐,指睡着。这里指白天和夜晚。
  思服:思念。
  优哉游哉:这里指情意绵绵的样子。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辗转:翻来覆去,不能安定。
  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芼:挑选。
  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芦苇。
  苍苍、萋萋、采采: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在水一方:在河流的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
  晞:晒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攀爬。这里指路途高而且险峻。
  坻:水中的高地。
  已:消失,这里指晒干。
  涘:水边。
  右:道路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积累字词
  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左右,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左右。
  琴瑟友之:友,名词活用作动词,做朋友。
  钟鼓乐之: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快乐。
  道阻且右:右,名词活用作形容词,弯曲。
  古今异义左右流之:流,古义:捞取,今:流动。
  道阻且右:右,古义:弯曲,今:右边。
  一词多义之:
  琴瑟友之(之:代词,代指“她”)
  在水之湄(结构助词,“的”)
  课文精读
  一、关雎
  1、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点拨: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和第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章和第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正是这位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苦思想要实现的愿望。
  2、对于这场浪漫的爱情追逐,作者用了哪些浪漫的场景作铺垫?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场景描写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示例: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体现了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点拨:这两句诗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4、爱慕之深,以致夜不成寐,可见相思之苦。那么男子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找出文中原句,然后加以解释。
  点拨:(书中原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释: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很楞能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5、《关雎》一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读完全诗,你认为小伙子追到自己喜爱的姑娘了吗?为什么?
  点拨:这个问题有争议。有人认为这只是小伙子的一种美好的幻想。“钟鼓乐之”并不代表把姑娘娶回了家;也有人认为这是追求的结果,也就是“钟鼓乐之”表明他们结婚了,而且用最喜庆的方式把姑娘娶回来的。理由是:钟鼓是我国古代的大型乐器,不象现在的年轻人拿把吉他,到人家姑娘面前叮叮咚咚敲上一阵。撞钟击鼓不是随随便便,任何人都能有此排场的,只有贵族在迎娶新娘时才有如此隆重的场面。用琴瑟来比喻婚后幸福的生活。现在,也还用琴瑟之和来表现夫妻和谐。当然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8、《关雎》一诗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近相同,中介变动了少数的几个字,这种写法我们叫“重章叠咏”试品味本诗中运用这咱写法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二、蒹葭
  1、《蒹葭》这首诗歌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主要的描写方法是景物描写。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2、作者从蒹葭的颜色与情状的变化,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点拨:诗的三章分别用了“苍苍”“凄凄”“采采”三个词表现三种色彩:由苍青到凄青再到泛白的色彩变化过程,把秋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厚,烘托出当时作者的冷清环境,以及十分寂寞的心情;接下来,作者再用“为霜”“末晞”“末已”这三个情状的变化,来描绘出朝露成霜再溶为秋水的过程,现象地刻画出了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作者从天刚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升起,一直都守候在河边,就为等待心中的女神的出现。
  3、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4、作者是如此执着于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子,为什么不追上去向她求爱呢?从文中找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
  点拨:是因为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5、对“长”“跻”“右”这三个字只能理解为道路遥远、艰险而又弯曲吗?说说你的理解。
  点拨:可以这样理解.因为自己追求的美丽女子在河的对岸,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要想到河的对岸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不可以这样理解.这三个字是虚写,写出了古代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不易.这里的“长”、“跻”、“右三字完全可能是指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阻力。
  (答案不求一致,关键是言之成理)
  6、作者反复吟唱“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点拨: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7、能说说你对诗中“蒹葭”“伊人”这两个意象的理解吗?
  (1)“蒹葭”是指芦苇,作者用它来描绘出一幅凄凉哀惋的环境,烘托一种气氛;“伊人”指代作者心中的美丽女神。
  (2)“蒹葭”不一定指环境,可以是指一切不好的东西,阻止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东西;而“伊人”也不一定指作者心目中的美丽女神,可能是指作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一类的东西。
  8、《蒹葭》一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点拨:根据“蒹葭”和“伊人”这两上意象的理解不同,得出的答案可能不同。
  (1)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苦闷心情。
  (2)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追求不到时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9、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点拨:
  (1)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语言品析
  《诗经》语言体现出一种优美的旋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章叠唱
  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左右毛之,只改了一字,这就叫重章叠唱。这种写法,可以使的诗篇回旋跌宕,造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突出了诗歌的形象,取得情深味长的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2、偶句入韵
  在音韵上,除了重章叠唱以外,还使用了押韵,一般都是偶句押韵。如《关雎》中,首句鸠”“洲”“逑”韵角中都有ou,下文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全篇三次换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3、双声叠韵
  诗歌在用词上也非常讲究,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拓展延伸请阅读下面几首诗歌,分析它的表现手法。
  (1)(《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兴)
  (2)(《秋浦歌》(其十五)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比兴)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赋)
  (4)(《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兴)。
  (5)(《行路难》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比)
  思考讨论。
  加深对赋比兴这几种表现手法的认识。
  巩固提高
  1、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xx篇,包括、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1)《诗经》305风雅颂。
  (2)赋比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下面加点词语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雎(jū)鸠参差(cēnchā)跻(jī)
  B.窈窕(yǎotiǎo)坻(dí)湄(méi)
  C.溯洄(sùhuí)涘(sì)芼(mào)
  D.寤寐(wùwèi)沚(zhǐ)晞(x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听。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关雎
  听听:关关雎鸠。
  看看:在河之洲。
  想想:窈窕淑女。
  愿望:君子好逑。
  钟鼓乐之。
  琴瑟友之。
  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采采。
  起兴。
  宛在水中央。
  伊人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2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  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试从文中再找几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2、重章叠句
  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五、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中某一细节描写,发挥想象,拓展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力求语言流畅。表现出特定的意境氛围。
  2、熟读、背诵《关雎》,掌握课下字词注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关雎》是一支完整的爱情进行曲,那么《蒹葭》就是一场爱情马拉松。谁能告诉我,马拉松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路途遥远、艰险,需要耐力和持久的决心、勇气,不畏艰险、坚持不懈、努力不放弃……)《蒹葭》便是描写了对爱人不懈的寻找,让我们来听听这场爱情告白吧。
  二、诵读、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苍苍  伊人  溯洄  且  溯游  萋萋  晞  湄   跻  坻  采采  
  未已  涘  沚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三、赏析、思考下列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明确:三处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明确:“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明确:“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四、能力拓展
  1、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怠露迷失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比较《关雎》与《蒹葭》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1)       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       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关雎》和《蒹葭》,或从《诗经》中找篇诗歌,要求配乐,为诗歌比赛作准备。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在教学过程 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吴永峰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
  想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课】
  一、导入
  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古体诗、近体诗及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把握
  1、关雎: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三、问题研究
  1、《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提示:要从艺术表达着眼,却又不能不兼顾内容,因为手法的运用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其次,要抓住“兴”这一表达手法展开比较,对《诗经》中诗的分析,往往不能忽视这一点。
  甲生: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关雎》一诗着重在“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幻想得到她。《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乙生: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
  丙生:从艺术手法上看,《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全,用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课堂练习】
  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总结】
  1、《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诗。全诗通过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地追求的描绘,特别是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的直言表白,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2、《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全诗以蒹葭起兴,以白露为衬,通过“伊人”生活环境的描绘,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倾慕、追求及怅惘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反复咏叹
  关雎寤寐思念之苦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怀念:蒹葭苍苍
  伊人在水一方
  重章叠句
  蒹葭相思:蒹葭萋萋
  伊人在水中坻
  反复咏叹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追求爱情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比”: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
  1、(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2、老师范读,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四、板书正音
  第一首《卫风氓》
  氓:méng蚩:chí愆:qiān将:qiāng垝:guǐ垣:yuán筮:shì咎:jiù于:xū说:tuō组:cú汤:shāng渐:jiān罔:wáng靡:mǐ夙:sù咥:xì隰:xī泮:pàn
  第二首《秦风无衣》
  泽:zé戟:jǐ偕:xiě
  第三首《邶风静女》
  邶:bèi姝:shū隅:yū见:xiàn踟:chì躕:chú娈:luán炜:wěi说:yuè怿:yì归荑:kuìtì洵:xún
  五、作业:
  读背课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学习《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首章从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4、主题归纳: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三、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⑴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⑵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⑶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⑷《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⑸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
  ⑹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如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6  24.《诗经》两首  
  课型:讲读       主备人:施分明    审核:  
  课时:两课时    上课时间:  
  补充材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  
  1、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2、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学习检测:  
  1、《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      篇。分为“      ”“       ”三部分。  
  2、给加点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        荇(      )菜  
  寤寐(           )         溯回 (         )         晞(      )  
  跻(       )               沚(        )           俟(      )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3.学生试读。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也可以让学生描述)  
  《关雎》: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沙洲,沙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鸠鸟正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有一个文静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这时,一位青年男子来到了河边,他听着雎鸠鸟和鸣,看着美丽的姑娘,不由得向往这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的配偶,爱慕之情油然而生。想尽办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想得到她的爱情,可美丽的姑娘却拒绝了他的追求。但姑娘美好的形象还是在他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使他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长夜漫漫难以入睡。情到极处必生幻。朦胧中男子和自己心上人终于相会了,他弹琴鼓瑟,和姑娘亲密相爱,结为永世之好!  
  《蒹葭》: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三、探究与研讨。  
  1.《关雎》一诗中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答:                                                                        
  2.《蒹葭》共有三章,每一章都一会写道“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你是否觉得重复罗嗦?  
  答: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课后反思:  
  。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五、课后作业: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9  24  《诗经》两首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关睢
  蒹
  葭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已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课题:《诗经》两首
  学习目标:
  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3、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4、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2、知识归纳与拓展
  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⑵、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君子→→→淑女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比>“兴”的特点更为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⑵、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和,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从军北征》
  范仲淹《渔家傲》
  李白的《关山月》
  高适《塞上听吹笛》
  学生重在朗读体会,学习一些鉴赏技巧,同时,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类似主题的诗歌。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通过同一主题相关诗歌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唤起学生的比较阅读的意识,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辩意识,更深入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导:
  文本探究:翻译改写概括每章内容第六章解读艺术特点本诗主题
  拓展性探究:
  1、《诗经》战争诗探究
  2、文化背景探究(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战争的影响)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为作为思念意象)
  学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内容,可以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导。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可以从深度考虑,亦可从广度考虑。《诗经》作为诗歌的一大源头,可研究的内容很多,此内容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指导,以引起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归纳: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与教师一起回顾,总结。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乌鲁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问题:当今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有何深远的根源?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调查,可以查找资料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13  必修②第二单元第4课 《诗经两首》:
  【目标择定】
  1.通过阅读吟诵,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通过结构分析和内容理解,领会两首诗反映的主旨。
  3.探寻品味语言运用的奥妙,体会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句的妙处。
  4.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1】《诗经》是现实主义杰作,是我国上古社会五百多年漫长历史的真实写照。《氓》这首诗中,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社会生活画卷?
  1.这是一首叙事诗,以故事为载体,反映了当时的婚姻生活。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
  2.故事展示的人物形象怎样?结合故事情节,请你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社会地位。
  3.通过对相关诗句的分析,勾勒当时的社会生活画卷。
  【主问题2】《采薇》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的?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诗经》资料
  2.《古代叙事诗的隐含作者》
  3.《氓》资料
  第二部分 必修②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乘彼垝垣(huǎn ) 靡室靡家(m¨a) 情投意合 匪夷所思
  b.夙兴夜寐(s¨′) 四牡骙骙(ku¨a) 总角之宴 踟蹰不前
  c.匪我愆期(qiān) 渐车帷裳(jiān) 无与士眈 淇水汤汤
  d.雨雪霏霏(fē) 小人所腓(f¨|i) 象弭鱼服 糜有朝矣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 女也不爽(过错)
  b.体无咎言(灾祸) 言笑晏晏(欢乐的样子)
  c.不遑启居(无暇) 王事靡盬(休止)
  d.夙兴夜寐(早晨) 今我来思(思考)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1)丧乱既平,既安且宁(2) 言既遂也,至于暴矣
  d.(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2)望风披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夙兴夜寐 b.岂不日戒 c.雨雪霏霏 d.将子无怒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6.名句填空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
  (2)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 。
  (3)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
  二、课文探究检测
  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
  8.《氓》中多次写到淇水,有何作用?
  9.《采薇》前三章都用“采薇采薇”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必修②第二单元第4课 《诗经两首》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每一个故事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同时,也去关注发生这个故事的社会)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接下来是恋爱结婚;婚后虽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家务;但随着时光流逝,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也没有丝毫回头的意思。对此,女子在伤心难过之后,表示要与对方决绝了断。
  2.(分析人物形象,并能站在当时社会的角度去认识)氓看起来老实,但实际上却是个始乱终弃、毫无信义、自私自利的家伙。女主人公是一个勤劳、善良、不畏贫苦的劳动妇女形象。在婚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但丈夫却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苦的呼喊。从中可以看出,女子在那个时代是处于受欺凌的地位,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
  3.(善于抓关键语句,善于提取所需要的信息)(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2)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3)婚姻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女子的地位和男子是不平等的。
  主问题2.(学习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多种方式)(1)通过时间的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2)通过写疆场的艰辛,衬托了战士们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3)回家之后哀伤的心境。
  【对应检测】
  1.b (a项“垣”yu¨¢n,c靡有朝矣, d无与士耽)
  2.d (此处“思”为语气词,无实义)
  3.b (a项(1)介词,把(2)目的连词,来。b项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1)连词,表并列(2)副词,已经d项(1)无,没有(2)倒下)
  4.d(a夙、夜,名作状,在早晨,在夜晚 b日,名作状,天天,每天 c雨,名作动,降下,落下)
  5. d(《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6.(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3)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4)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让学生学会通过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有暗示作用,能使人意识到婚后生活的不美满,线索似断实连;起过渡作用。内容上:能唤起人丰富的联想;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劳动女子的身份相符,有生活气息,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
  8.(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借景抒情。因淇水可以表达主人公的感情,揭示女主人公的思想轨迹。
  9.(领会重章叠句在《诗经》中的运用)是重章叠句的手法,作用在于反复表达戍边战士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10.(学会鉴赏词句)四句诗包含两个画面:一是春天微风吹拂、柳枝轻摇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主人公的感情就包含在这两幅画面中。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既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篇14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鸠(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
  寤寐(wùmèi)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细读课文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晞(xī)
  湄(méi)跻(jī)涘(sì)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晞:干。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涘:水边。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探究写法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为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板书设计】
  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离,距离遥远)
                         推荐阅读:
  •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3篇)
  •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2篇)
  •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6篇)
  •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6
  •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