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回复: 0

《渔家傲》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渔家傲》教学设计(精选7篇)
《渔家傲》教学设计 篇1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渔家傲》教学设计 篇2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师哈哈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渔家傲》阅读附答案
  【原文】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题】
  1、《渔家傲》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军中所作,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 )
  A“衡阳雁去”是说“大雁从衡阳飞走了”而并不是“大雁向衡阳飞去了”
  B这首词既表达了将士们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C“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塞虽寒冷,但有羌管奏乐,生活并不艰苦,也很热闹。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明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参考答案】
  1、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2、B
  3、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边塞的悲凉。
  《雁门太守行》阅读附答案
  【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题】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3分)
  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3分)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1分)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2.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
《渔家傲》教学设计 篇3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用原句回答)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
  师: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天、云、雾、星河、千帆,
  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生:瑰奇雄伟
  师:在这两句中找出四个动词来。
  生:“接”、“连”“转”、“舞”
  师: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海天相接图,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师: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师: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到哪里?--天国,
  师:在天国见到了谁?--天帝。
  师: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
  生: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
  师:“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师:词人有才华吗?
  师:你从那句可以看出来?
  生:“学诗谩有惊人句”
  师:词人有卓越的才华,辛苦求索,但她找到光明的出路吗?
  生:没有
  师:从哪可以看出来?
  师:“路长嗟日暮”,这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用典
  师:此句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
  师:谁能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师:对,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要走的路程还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师: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同时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wòchuò肮脏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幸福的生活。
  师:“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师:“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句什么意思?
  生:看注释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答: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师:这首词中充分表示李清照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板书)
  师: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而正是这样的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这和她的其它词作风格迥jiǒng然不同.
  师:好同学们,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shù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渔家傲》教学设计 篇4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渔家傲》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 豪壮和婉转 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 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 秋思》
  二、新课
  (一)读 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 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 处理好字音 节奏 感情)
  个人表现读 (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 )
  (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 别愁 )
《渔家傲》教学设计 篇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莆侍猗伲鹤髡呤侨绾蚊枋銮锓绲模浚ㄑ芸旎卮鸪隼础芭拧薄#┪裁从谩芭拧保挥谩懊土摇薄靶酌汀钡却视铮泻吻穑?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三)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夜雨 湿屋
  群童抱茅 秋风破屋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附学生习作两篇:
  (之一)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之二)
  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
  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
  过故人庄
  [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设计理念]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
  [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渔家傲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 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二、分析
  渔家傲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③
  四面边声连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长烟落日孤城闭。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浣溪沙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 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 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 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 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 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 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二、注释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 子规:杜鹃鸟。
  休将白发唱黄鸡:此句说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三、赏析
  一条小溪启迪了人生哲理。乐观旷达的性格,随遇而安的胸襟,合奏出一支追求生活、执着人生的青春曲。年少心暮之人,读此当汗颜。
《渔家傲》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推荐阅读:
  • 《渔家傲》教学设计(通用3篇)
  •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通用15篇)
  • 《沁园春·雪》导学案(精选17篇)
                             
                   
                   
                     
                            《渔家傲》教学设计(精选7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