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回复: 0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精选13篇)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1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采撷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的方式,不仅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还让我有了诗人的情怀,启迪了我的想象,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沉浸在马老师的课堂中,享受着母爱的甘甜雨露,忽然间我发现马建明老师的“启蒙”与孙友田母亲的启蒙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用自己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一、让问题触动孩子的心灵
  【实录】
  师:在读这篇文章时我却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知道吗?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按理说不识字怎么能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呢?你们是否与我有同感?
  生:(点头默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读懂这个问题。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就让我们在一起的读书中去思考、去解决,好吗?但是今天的读书我要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读出语言的韵味;二是要读出作家的内心世界;第三还要读出我们自己独特的……
  生:感觉。
  师:对,还要读出我们自己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会读书。把书翻到最后一个自然段,轻声读,看看能不能先告诉我“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呢?
  (生自由读书)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又给了我一个快乐,就是刚才你们读书是那么投入,那么动情。多美呀!这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你来说。
  生:(朗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师:读课文读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吗?
  生:打开文学的宝库。
  师:也就是让我喜爱上了……
  生:文学。
  师: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启蒙了我的文学。还有吗?
  生: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师:还给我带来了诗情,让我拥有一个诗人的——
  生:情怀。
  师:让我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作家!对我还有哪些影响?谁来补充。
  生:让我这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赏析】
  一节课我们到底要给学生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往往可以通过师生所提的问题看出来,“按理说不识字怎么能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呢?”学生的诸多问题以及课堂教学的目标都在教师巧妙而精心预设的问题中得到有效整合与提升。由于学生与教师的认知水平不在一个纬度上,所以课堂教学不可能只停留在学生简单的认知层面上。从马老师的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提问,还是下面的默读、想象和写话等,马老师都在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牵”的艺术——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课堂上学生沿着教师精心预设方向不断地向文本的深处“潜游”。
  二、让文本贴近孩子的生活
  【实录】
  师:你看,他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书上有一句话,不知你发现没有发现?你说——
  生: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师:对!我们日子清苦,住住不起瓦房?
  生:住不起!
  师:住住不起楼房?
  生:(笑着)住不起!
  师:那就干脆连想也不要想了?真得就不想了?
  (生各抒已见)
  师:(追问)请大家独立思考一下,从哪看出想的?
  生:(读)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我一直是在母亲的歌谣当中对生活充满了什么?也就是说母亲对生活充满了什么?你说——
  生:热爱。
  ……
  师:母亲对生活的向往是没有止境的,你看先盖瓦屋,再盖楼房,东楼西楼盖上还不行,还要盖南楼遮太阳,我说盖完南楼还不行,还要盖——(手势)
  生:摩天大厦。
  师:还要奔小康,对不对?
  生:对。
  师:还要建设新农村,多么美好,这都是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给我的,好了,我真的很激动,真的很幸福。
  【赏析】
  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如何体现?首先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被教师解读得有多深刻,课堂就有多精彩!“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表现在哪里呢?课堂上马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读出了歌谣的韵味,还读出了歌谣内在所表达的情感——“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是歌谣,就要“读出歌谣唱的是什么?读出唱出了什么?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而反思我们的很多课堂是很难读到这个层面上的,更多时候我们是停留在把歌谣读动听,读优美,让我爱上了文学这个层面。根本打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又怎能有独特的感受?空洞的、泛泛而谈的解读只能让学生在文本的表层面不断地徘徊。生活离课堂并不遥远,所以课堂上教师是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场景”——文本,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的。
  三、让心灵在阅读中豁然开朗
  【实录】
  师:你读了这些童谣,你有什么感受?我看你一边读一边也笑了,为什么笑了?你先说。
  生1:非常有趣。
  生2:很幽默讽趣。
  师:又幽默又讽趣,可是我们还没有把这种味道读来,我想请同学把书停放在桌上,我们一边拍着手一边来唱着童谣,好不好!找一找童谣幽默讽趣的感觉。(师起头,学生拍手唱童谣,学生那投入的劲头,已经完全融入到歌谣的意境中。)
  师:幽默吗?这样幽默讽趣的童谣,让我怎么样?
  生:这些童谣让我认识了小猫、小狗和小老鼠。
  师:让我亲近了这些可爱的动物,还有什么?快说——
  生:给我带来了心灵的享受。
  师:心灵的享受,你看还是那句话,那时我们日子清苦,唱着这样的童谣,苦吗?
  生:不苦。
  师:苦尽甘来,快乐着,享受着!的的确确这样的童谣让我有了诗情,让我有了童真,让我有了想象,让我有了快乐,也让我产生了无数次的创作的灵感。
  【赏析】
  “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不是一句空话,他要求学生要潜下心来,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家进行对话,因为对学生没有提升的阅读,无论形式再多,花样再多,都是虚假的,华而不实的阅读就是最糟糕的阅读。从马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出半点的虚假,拍手唱童谣是儿童的天性,而马老师正是通过孩子们最喜欢方式让他们找到了童谣幽默讽趣的感觉,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亲近了那些可爱的动物,获得了心灵的享受……“快乐着,享受着!”有了这样的心灵体验,学生能不为语文感动?能不为生活感动吗?学生置身在这样的课堂中,混沌的童心能不豁然开朗吗?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2  ……
  师:她唱了哪些民歌民谣?
  生:(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民歌民谣。老师想先让你们自学(出示歌谣)并提学要求(出示)在自学过程中,你可以自己动笔写写,画画。(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交流: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歌谣(生读)请同学
  生1;他声音太轻了。
  生2:没有感情
  生3:……
  师:两首歌谣应该怎么读呢?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回答的非常好,(出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我们应该轻轻的
  生;甜甜的
  生;要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对,我们应该轻轻的读,我们一起来试下
  师:想不想听听母亲是如何为我吟唱的(放录音)你觉得母亲吟唱的好吗?我们一起想象自己也在妈妈的怀抱里听妈妈唱着歌谣。(生想象)
  师:刚才我们听了妈妈唱的歌谣,你从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生;回答
  ……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表现令我惊讶,他们对民歌民谣根本就不感兴趣,在自渎时,发现有些同学在暗自发笑,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歌谣、民谣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的缘故,早就落伍啦!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的是卡通人物吧。
  在听母亲吟唱的录音,同时要求想象自己同样也在妈妈的怀抱里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不耐烦,更加不会感兴趣,更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进而一想,恍然大悟:现在的学生钟情于电脑和电视,家中也没有露天的阳台,父母也没有心思给孩子讲那些老掉牙的民俗歌谣,难怪毫无兴趣。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不少,对于那漆黑的夜空早已经没有了联想和憧憬……
  在这些歌谣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发的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自己进行探究,一部分本来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同学在另一部分同学的带领下体现出了自己学习的个性,他们也能积极思考,体会到了母亲的勤劳,辛苦,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些都是同学自学体感受的,体现出来的。
  在学习到最后时,我适合进行拓展,通过课外资料及学生的资料来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感悟更深了,我又及时拓展母亲年老后的形象“母亲老了,甚至失去了记忆,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通过拓展母亲老年的形象,又适时回到课文,把作者记忆中的母亲与年老后看到的母亲进行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更能体会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阅读是感悟、积累是过程、探索是发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把握文脉,体会母亲对儿子质朴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从而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
  教学重点:
  通过进入情境,诵读文本,感受母子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当代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月光启蒙》。
  2、请一位同学读课题。你们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过渡:母亲是怎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第一大段
  1、(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童年夏夜图。请仔细地看一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课文哪句话描写了这篱笆小院的景色?
  (出示语段):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中那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热的夏天,置身于这月色笼罩的篱笆小院,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那还等什么,带着这种愉悦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吧。
  3、作者喜爱童年的夏夜仅仅是因为可以享受这份清凉吗?
  4、这就是母亲吟唱的动听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要说说为什么喜欢。
  5、文中那段话说明我非常喜欢听母亲唱歌谣呢?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让我们来听听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听了有什么感受?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品品那醉人的芬芳。
  6、母亲怎么会唱那么多歌谣呢?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黄河曾经流经作者的家乡,后来改道了,留下的旧河道有大量的泥沙沉积,不适合庄稼生长。可是贫穷的生活却泯灭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苦中作乐,张口就能唱出动听的歌谣。这一首首歌谣就这样流传下来。你能说说这两个“长”字的不同含义吗?
  在这个歌谣蓬勃生长的地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痛心豁然开朗。
  能找出句中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在月光下,母亲用歌谣使混沌无知的我变得豁然开朗,所以课题叫作--指课题:月光启蒙。
  三、品读课文第二大段
  1、母亲是那样的爱我,唱完了歌谣,又给我讲起了好听的故事。随着母亲的讲述,我们一会儿飞向月宫,一会儿又去往天河,沉醉在神话的世界里。请大家默读第6自然段,看看文中哪句话表明母亲已经沉醉其中了。
  (出示)
  句五: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呢?在我眼里,母亲是那样的善良可亲,纯洁美好。试着读一读,读出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2、不一会儿,母亲回过神来,她又给我唱起了有趣的童谣
  (出示):句六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带着读读,你觉得哪首最有趣?选三个同学,比比谁读得。
  3、童谣唱完了,母子俩的对话仍在继续。
  师生分角色读读10至13自然段。
  母亲真觉得我笨吗?
  四、品读课文第三大段
  1、伴着那些歌谣童谣、谜语故事,我一天天长大,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在煤矿工作的日子里创作了大量反映煤矿生活的诗歌,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了的专业作家。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如果没有母亲月下的陪伴,不辞辛苦地吟唱,我还能成为一个的专业作家吗?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如果此时这位母亲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如果没有母亲的月下启蒙,我或许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让我们满怀感激再来读读这段话。
  2、播放歌谣:月光下,母亲歌谣声声,像一粒粒种子撒进了我幼小的心田,激起了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童年夏夜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情景就这样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 ……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4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孙友田,查找童谣。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4、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三、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启蒙》,这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月光启蒙》则是作者回忆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的往事。
  四、设计思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2、揣摩优美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七、教学准备:
  制作投影片、印发孙友田的《母爱似水》一文
  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相关链接:
  )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2分钟: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相关链接:)【出示课件】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课文最后一节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 【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3、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回味母亲吟唱的歌谣、童谣。
  (二)、朗读感悟歌谣、童谣。
  感悟歌谣
  1、请同学们尽情的吟诵歌谣吧。
  【出示歌谣】指生读    指生评价
  2、你们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谁有一双慧眼。(指生交流)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自由读读这段话,看看有什么感受?
  (三月的风给人什么感觉?
  溪水——是啊!这风清月朗的夜晚,
  请大家注意:歌声是用耳朵听的,芳香是用鼻子闻的,作者却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明明是听觉,怎么会变成嗅觉了呢?为什么?)
  别让这种感觉溜走,老师把这一节改成了一首小诗,来一起读读。(齐读)
  【出示小诗】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      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    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指生读
  3、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母亲唱的歌谣。
  看着你们满脸的甜蜜、温馨,老师知道你们都陶醉了,陶醉在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中了。可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让我们再来读读歌谣。
  【出示歌谣】自由读、指生读
  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份温馨与疼爱,指生轻轻的读
  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
  让我们用心去享受这宁静的夏夜、这温馨的歌谣、这深沉的母爱。女生齐读歌谣。
  4、【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              。
  5、师引述:母亲深情地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
  所以说——【出示句子】齐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就是用这动人的歌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悟童谣:
  1、歌谣是抒情的、含蓄的,童谣是——【出示童谣】
  学生自由读童谣。读后说说自己的感觉怎么样?
  2、这就是童谣的特点,找出你认为最有趣的读给我们听听。指名读。
  我们这样读你觉得好玩吗?
  3、此时老师想起了妈妈还会唱的童谣。【出示童谣】
  你想起来了吗?   (指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
  4、明月以至中天,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她唱的歌谣、童谣,感到母亲仿佛一尊玉石雕像。
  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
  母亲伴着月光让一些童谣慢慢的溶入了我的心里,这也是一种启蒙。所以说:
  【出示句子】齐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就是用这些幽默风趣的童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三)、总结全文。
  1、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在月光下给我唱歌谣、童谣,还给我——讲故事,说猜谜语,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民间文学的熏陶,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2、【出示】“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现在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不少的记忆都渐渐流逝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母亲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唤起母亲的记忆,多想在母亲耳边低声地说:
  母亲,你可曾记得……学生拿起笔,写出心里话
  指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
  1、阅读《月光启蒙》的姊妹篇《母爱似水》。
  2、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和同学交流。(谱曲唱、拍手唱、跳皮筋唱等等)
  3、回家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附: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唱 歌谣
  讲 故事          母爱
  说 童谣
  猜 谜语
  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第十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我抓住启蒙展开教学,当让孩子们谈到母亲是怎样给作者启蒙的时候,几个孩子说到母亲说神话故事这个片段,说得真棒啊!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当孩子本以为课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还有段结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看到了母亲……配上音乐,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我范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他们也在感受着啊,当我让他们来齐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分明见到他们眼中的泪花!
  我接着又说道,虽然母亲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谁,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民谣了,但是那些民谣却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说完便出示课文中所有的民谣,我指名让孩子去读他们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民谣,于是一个孩子站起来,用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读起了本应该轻快活泼的民谣。一个接一个,孩子们体会着每一个民谣,他们说:如果我是作者,那么回忆这些民谣,念一念这些民谣,将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趁感情还在激荡,我又出示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范读着,孩子很快也加入了我的队伍,和我一起读起来: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最后,快结束课文了,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篇文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时,孩子感受到了母爱。
  另外《月光启蒙》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1.“对话”问题。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和“排雷兵”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评价”问题。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在评价上做得总欠火候,表现在:用重复学生的话代替评价;评价的时机把握不够自然,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发言或朗读都需要用一长串的话语去评价,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适时的示范都是评价,往往“无声胜有声”;评价的到位率不够。学生是否从评价中获益,并有所提高,是评价有效与否的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是重点,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评价中理解课文应该怎么读好,读出味道。如对歌谣的朗读第一次我是意图让孩子在理解第四节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孩子在理解歌谣含义的基础上读出文字蕴涵的意韵。但在教学中,因为评价的意向性不够明确,孩子没有读到位就急于推进教学,而使读的层次体现得并不分明。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6
  听马建明老师执教《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3月2日下午在墟沟小学阶梯教室听了马建明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马老师精心地教学设计、朴实独到的教学理念在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听完课后,不由为马老师的水平所折服。
  马老师从课中一个生字“蒙”入手,再根据学生组的词“启蒙”切入:谁是你的启蒙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马老师教学点地切入不露丝毫痕迹,显得大方、机巧。马老师在指导学生文本过程中不刻意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训练,而是通过自己巧妙地教学设计,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对学生在初读课文遇到地不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大胆地猜测它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地理解水平。对于学生读书时会产生地不同问题,马老师不是泛泛地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而是总结巧妙地提高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对课文难点:“母亲的歌谣与我的想象之间究竟有什么样地联系?”这一问题,他巧妙地安排学生仿照自己说话:在皎洁地月光下,母亲给我讲着动听地故事。听着听着,我仿佛跟随故事来到了寒冷地月宫中,去陪伴那寂莫的嫦娥.......学生模仿老师说话地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过程。当学习完课文之后,马老师又安排了拓展阅读版块,阅读母亲老年后的生活片段与“我”看望他时的情景。教学立意很快上升到了母爱这一主题,挖掘了文本的深层含义。马老师安排的练习也很有新意,写诗。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没有写完地诗(表现母爱主题的),与课文阅读、拓展阅读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一,超时严重。这是公开教学中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在我们地日常工作得大忌变成了公开教学的常见现象,我看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是借班上课,需要与学生有一个熟悉、了解地过程,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大家可以理解。但除此以外,还超时几十分钟(两节),是不是地阅读中存在着梳理过细,该粗线条没有粗线条的地方呢?二、文本的教学立意为母爱,歌颂伟大的母爱,这个主题很好。但对文中充满着浓郁地乡土气息这一文本特点视而不见,是不是这次教学中的一个遗憾呢?三、课间没有休息,学生上得非常疲劳。第二节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注意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是引领、组织、鼓励地角色,但只有几位学生与教师反复“交流”,细看有独角戏的意味。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启蒙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互动交流
  1.
  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字大家一定都认识。好,看老师写字。
  2.(师板书:魏)认得吗?好,认识的请举手。
  3.认识的一起读——
  4.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5.(生大胆的猜想)(若无人猜到,师表扬大家都很勇敢,都很聪明,然后告诉他们老师是想告诉他们老师的姓,方便同学们称呼)
  6.好,上课。
  7.(师生问好)(引导将老师的姓也带上)
  8.同学们真精神!
  二、引题、解题
  1.同学们,老师还想写个字让大家认一认,看老师写。(师板书:蒙)
  2.认识吗?认识的请举手。
  3.真聪明!这可是生字呀!告诉老师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它有几个读音?会区别吗?(相机导出并板书:启蒙)
  4.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词吗?猜猜看。(引导说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系)对,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完成课题板书)
  5.介绍作者: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我们曾经学习过他写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他是一位的煤矿诗人,经常用诗描写煤矿工人的生活,在煤矿生活十多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煤矿短歌》、《煤矿春早》等10部诗集。)
  6.一位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许多理由。孙友田就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7.请同学们来一起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月光启蒙
  8.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想一想,把你读了课题后想说的话,想提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许多个问题更重要!大家都是小爱迪生!学会提出问题很重要,善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同学们能够提出问题就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课文读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想读吗?
  2.提示初读要求:(课件出示:友情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在一些不理解的弄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一会儿让大家来帮助你。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自读文章,思考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71
  我教《月光启蒙》
  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王军(225231)
  作者邮箱:
  《月光启蒙》是一篇内韵丰富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善良勤劳的母亲在充满诗情的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猜谜语的方式给我以教育的感人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在与文本的首次对话中,教师被文中优美感人的画面所感动,被文本明快、流畅、含蓄的语言所吸引,被作者寓情于景的协作技巧所折服。我要把我这些心灵的感动传递给我的学生。
  一、教学内容的界定
  1、准备用两个课时教学完课文,母亲启蒙所用的的四个形式在第一课时教一个,以减轻第二课时的负担。但考虑到这四种形式都是母亲启蒙我的重要形式与途径,相互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个有机会整体,况且作者在遣笔行文也照顾到了衔接和过渡,从本文的本位来看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断不可冒然地人为将其分开,破坏文章的整体意境美。
  2、四种形式放在一个课时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短短的的四十分钟里让学生轻松学玩,还要保证有效: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教材,用以简驭繁的手法对教材进行削减。这种削减则需要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与教材的联系点为基准。斯霞曾经说过:“学生已经知道和具备的坚决不讲,学生还不知道和不具备的要创造条件多讲。”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对于这篇课文,不难发现文章对歌谣和童谣写得比较具体,而对于故事和谜语则相对较为简单。于是,我大胆取舍,把众多的时间放在教学童谣和歌谣上。
  二、具体教学
  1、让我们的教室也充满芳香的音韵
  在教学这一段时,我直奔主题,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妈妈是怎样唱歌谣的句子。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对妈妈长歌谣的样子、神态、嗓音都有个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接着我趁热打铁,利用磁带录音,让学生通过磁带录音从听觉神经去感受母亲唱歌谣的表现。这一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所做的补充和拓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欣赏母亲的歌谣。听是辅助手段,看文字也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在看和听的渲染之后,我让学生重新回到刚才学习的那段话,带着听了录音后的新理解重新从语言的层面来审视这段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和准确。这一篇地读书并不是简单的次数相家,而是学生的认识和体验重新构建的创造性过程,是符合学生心灵感应需求和学生心理客观规律的。在再次读书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饱和,这样的情感不安排机会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释放,无疑是失败的,也是残忍的。于是,我安排了较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个性的读书,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效果比较理想。最后,学生对母亲唱歌谣的样子有了深刻的体验,我创造性的让学生从文字中寻找灵感,猜想母亲回如何唱这些歌谣。学生兴趣很浓,用自己甜甜的嗓音学着母亲的样子唱起了那些动听的歌谣,也许学生唱的音调还不准,但情感却是丰富的,感觉是到位的,我们的教室里充满了芳香的音韵,充满了诗情和智慧。
  2、童谣
  童谣的特点是丰富有趣,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些童谣,找出童谣的特点。于是,压韵、节奏感强、内容生动有趣等特点在学生不断的阅读和发现中渐渐的明朗。学生答出一个我便让发现这一特点的任意选择一个童谣读出自己发现的特点来。学生很感兴趣,读书就在这兴趣盎然的语文实践中渡过了。学生沿着“读书——发现——展示”开展学习活动,有着自己的成功体验,有效扎实进行着语文的学习。
  二、我所摒弃的几中做法
  1、  课堂中展示收集的歌谣和童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收集童谣、积累童谣的作法是有好处的,最起码它拓展语文学习的课堂,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我所不赞同的是将收集来的资料利用课堂的时间来展示。我们的师哈哈就区区40分钟,经不起半点的折腾。我们的师哈哈要减肥,要甩掉为别人做保姆的角色。我们的师哈哈里只应该有三种人:学生、教师、文本。决不允许有闲杂的第四种人插足。
  2、  补充文章的结尾:很多教师为了激发情感,渲染气氛,喜欢把文章最后谈到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情况告诉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个人觉得是不可取的: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我们是不是尽可能的让一些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再说,文本所表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加上最后一段有悖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不足取的。要不,教材的编写者为什么要将这一段删掉了。
  3、  在文章的歌谣和童谣的意思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教参中说——“课文中所引用的五首歌谣、童谣,教师在读书时,可对内容简要作些介绍,以便学生大体听懂。”教参的话一针见血、鞭辟入里。虽然说文章的引用也是文本的内容,但文章的中心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所想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考虑,我想教师肯定能够处理好文本和引用的童谣的关系。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8  一、导入新课
  师:(借班上课)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非常好!(笑)这节课,梁老师来给你们当教授。(笑)大家欢迎不欢迎?(齐答:欢迎!)欢迎怎么没有掌声?(热烈鼓掌)谢谢同学们!谢谢!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谁会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一个同学经两次提示,仍然背得结结巴巴,我赶紧请全班同学接着齐背。)
  师:我相信这位同学平时背诵一定很流利的,可能因为今天后面的老师多,他心情太激动了,激动得说话都结结巴巴了。(笑)不过,下面还有许多机会,你可要好好表现表现。谁能告诉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孙友田。(板书:孙友田)
  师:孙友田是我们安徽人,他之所以能成为著名诗人,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启蒙老师,这位启蒙老师其实就是他的母亲——一位根本不识字的农村劳动妇女。孙友田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听配乐朗诵《月光启蒙》最后一自然段: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好母亲呢?又是一位怎样的启蒙老师呢?竟能给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96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17 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师:“启蒙”什么意思?
  生:启发、教育。
  师: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请用“启蒙”造句。
  生: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生: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是王老师。
  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妙答!老师都没有想到这样造句。正是解释课题的好机会。)
  师:回答得真好!请同学们掌声鼓励!(鼓掌)大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启蒙老师,月光也可以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月光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教育。
  师:课题不叫《母亲启蒙》,而叫《月光启蒙》,显得多么富有诗意啊。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首先使你的题目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睛,可以像《月光启蒙》这样充满诗情画意。
  二、学习课文
  师:请几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大家注意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讲了月光下母子之间的哪几件事?(学生开火车朗读,要求其他学生集体纠错。)
  师:谢谢几位高手的朗读!(笑)请说说母子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 ?
  生: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竖行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师:母亲为我唱起了什么歌谣?
  生: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请说说你对这首童谣的理解?
  生:这首歌谣赞美了妈妈勤劳、讲卫生。
  师:不光是赞美妈妈,它赞美了所有的劳动人民,还让人感觉到劳动是快乐的。妈妈还唱了什么歌谣?
  生: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请说说你对这首童谣的理解。
  生:妈妈想带儿子飞到云南住大楼房。(笑)
  师:古代有句话叫“凤凰非梧而不栖”,现在有句话叫“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凤凰象征着好运气、好兆头。那时候,农村住的都是土墙草屋,云南的瓦屋和楼是最理想的住所了。这首歌谣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我小时侯,大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这个理想早已实现了,人民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师:请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妈妈是怎样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母亲深情地唱着歌谣,她的声音甜甜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温暖柔和,像小溪的流水潺潺悦耳。这歌声好像树上的黄鹂在歌唱,又像从遥远天边传来的天籁之音;听着这样的吟唱,我的心儿都醉了。请大家注意,歌声是用耳朵听,芳香是用鼻子闻。母亲唱歌谣,作者却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明明是听觉,怎么会变成嗅觉了呢?谁来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令人陶醉,我感到特别芳香。
  生:母亲的嗓音甜美、婉转深情,使作者的内心芳香四溢。
  生: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师:同学们预习得真好啊!“芳香的音韵”在这里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通感”(板书:通感)。通感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间可以互相沟通,不分界限。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画上的红苹果,我们就会自然地觉得这个苹果又香又甜,因为人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可以把视觉变成了味觉和嗅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有一个的句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他把视觉想像成听觉,也是用了通感的修辞。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尝试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师:同学们,歌谣歌谣,当然要唱出来才好听,谁来唱唱这些歌谣?不会唱?我来唱一唱:“月亮出来亮堂堂……”(笑)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地用你熟悉的儿歌旋律来唱一唱这两首歌谣,注意你是在寂静的月光下演唱,不要把全村的人和牛都吵醒了。(笑、自由唱一会儿、指名唱、鼓掌大笑)
  师:谢谢两位“民间艺人”的精彩演唱!我们的教室里好像也飘满了芳香的音韵。(笑)母亲唱着歌谣,不知不觉间教育了我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这就是最好的启蒙教育呀。母亲怎么会唱那些动人的歌谣的呢?
  生:(朗读第5自然段:那时,我们日子清苦……)
  师:请同学们注意,在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这两个“长”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生:第一个意思是“生长”,第二个意思是“产生”。
  师:回答正确,加一百分!(笑)前一个长的意思是“生长”。由于黄河水含沙量太高,常常改道。历史上有“黄河三年两决口”之说,黄河经常决口流经的土地上黄沙沉积,这样贫瘠的泥土长难以生长庄稼。后一个长的意思是“产生”“流传”“创造”。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所以我们日子清苦,但是我们从不怨天尤人,我们世时代代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听的歌谣。歌谣是宝贵的精神食粮,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把自己的善良、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这一首首歌谣中,并让这善良、智慧、勤劳伴随着歌谣代代相传。“我”的故乡不仅“长”歌谣,还“长”神话故事、民谣童谣和谜语。
  师:最后一句中的“混沌”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我们早上吃的馄饨饺子什么的?(笑)
  生: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
  师:因为作者当时还是个蒙童嘛。“豁然开朗”呢?
  生:一下子明白了。
  师: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9  [案例] :
  一、进入情境
  课刚开始,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然后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图文对照,感悟 《月光启蒙》的美好境界。此时教师动情地描述,学生认真聆听,用心体验想象:
  师:童年的往事是难忘的,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让我们随作者孙友田再一次走进这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师描述情景,语调轻缓,饱含亲情,眼里流露出令人神往的神情,随即出示多媒体画面。)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课文,进入文中描写的情境)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我体会了母亲的爱。
  生:从“搂”“轻轻”“洒满月光”,我体会到了作者的童年很幸福,很美好。
  生:我喜欢母亲的歌谣,从中我体会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学生轻轻得读了起来)
  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真像母亲在唱歌呢!
  生:很动听,甜甜的。
  生:美,真有一种三月和风吹面的感觉。
  师:让老师做一回母亲读一读。(师动情地读)谁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轻柔、甜美中还饱含深情。
  师:谁能再深情地读一读?(学生深情地读)
  师:你读得这样 好,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生:我体会到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孩子,要带着他走上千万里去寻找幸福生活。
  生:我体会到母亲很勤劳。
  师:是的,黄河两岸勤劳的人们世世代代传唱着这些歌谣,它像滔滔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生自由读第5、6 小节)
  师:还想说些什么吗?
  生:月光下的母亲很美。
  生:是母亲甜甜的歌谣,父亲的(莲花落)使我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披着月光的母亲,真像玉石雕像。
  [反思]没有牵强附会,没有生灌硬输,所产生的感受是入情入境朗读的自然流露。此时学生已经在真切的体验中达到了“文心合一”。就这样,学生轻松地体味到了母亲那甜甜的嗓音,真实地到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中走了一回,在那飘满芳香的小院中陶醉了,在甜甜的歌谣中陶醉了。当读完课文第二部分时,学生对月光下的玉石雕像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每一位学生心中,母亲身上带上了圣洁的光环。学生通过深情的朗读再次走进教师为其铺设的语感空间。
  二、加深感悟
  师:(动情地幽默风趣的童谣)此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童谣很有趣。
  生:佛看到了那可爱的小老鼠。
  生:体验到了这童谣的欢快、活泼。
  师:谁读读看?(生动情读歌谣 )
  师:(轻轻地走到了孩子中)瞧,我现在就是月光下的母亲,你们就是月光下的孩子。
  师:(仔细地听)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朝哪里猜?
  师:朝吃的猜。
  师:(轻轻地、甜甜地、笑眯眯地)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
  生:幸福。
  生:我觉得月光下的母亲很慈祥。
  师:你们谁当妈妈,谁当孩子再读一读。(学生小手如林,然后分角色专注地读课文)
  [反思]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要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进行对话,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努力创设与课文相和谐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摹仿文中的角色,在原汁原味的朗读、表演中获得体验,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演读,不知不觉地转换了角色,进入课文中优美的意境,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心灵相汇、相融,真切地感受到了月光下的母亲是那样聪颖,那样慈祥。演读把学生带到了文中的情境中,亲历了母亲的博爱,获得了“入境始于亲”的体验。这一环节教学,教师的引读过渡自然,一言一语,都与教学情境和谐,再一次把大家带到了那飘满芳香音韵的篱笆院内、那充满无限慈爱的母亲身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悟课文饱含的情,又用课文与学生的情充溢着整个课堂,真正带领学生走进师生与文本情感交流的境界。
  三、情动于衷
  师:课文中的童谣让我们浮想联翩,更让童年的孙友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我们一起读课文最后这一自然段。
  生:是母亲那风趣、幽默的民歌民谣,伴-------
  师: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些歌谣,作者仿佛又回到那快乐的童年,飞回到了母亲身边,飞向了诗歌的王国。在孙友田眼中,母亲的称呼是多么“厚重”啊,同学们,在你眼中她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是勤劳的母亲。
  生:是聪明的母亲,她用动听的歌谣启发自己的孩子。
  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师:有这样的母亲是多么幸福啊!可多少年后,孙友田再回家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此时,她安详地坐在滕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欣赏歌曲《母亲》,生泣声一片)
  生:“妈妈,你是儿子最爱读的书。”
  生:“妈妈,你辛苦了。”
  生:“妈妈,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师:此时,面对这样的母亲,你会有更多的话要说,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吧!
  [反思]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饱含真情的语感空间,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形成了共鸣。学生从自读、感悟到表述体验,始终贯穿着语言文字的训练,始终浸透着文章的思想感情,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学生的读来完成的。情动于衷,入乎其内,这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语文教学,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著名语言家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不是靠逻辑的分析所能习得的,它主要靠诵读,靠感悟,靠联想。正是“读”创设了语感空间,让学生体悟到“情”,从而感受了生命的过程。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10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真正读懂课题《月光启蒙》。
  课前准备:
  熟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过程:
  一、读短语,想象月夜图。
  1、出示词组:美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最美的时辰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民间文学的宝库 诗歌的王国
  2、读完这些词组,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默读15小节,感受这月夜的美妙之处。
  2、指导学生朗读第四小节:母亲的声音是甜甜的,轻轻的,悦耳的。
  (1)出示第四小节:(配乐范读)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风一样温柔,如溪水一般悦耳,可怎么会有香味呢?
  (1)母亲的体香:洗去了一天的疲劳,换上了干净的白布褂子,我躺在母亲怀里,闻到了母亲熟悉的体香。
  (2)母亲的嗓音格外甜润,格外深情,听在我的耳朵里,很舒服,连鼻子似乎都感到舒服了,就像闻到了香味一般;
  (3)虽然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那么丰富,苦中有甜,甜得让我似乎闻得到香味。
  (借机理解:精神生活丰富、长歌谣。(为什么精神生活会丰富呢?))作者此时的内心也充满芳香,觉得什么都很美。
  (4)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民间文学的宝库中遨游,心情非常好,所以就觉得香了。师:就这样躺在母亲的怀里,听着这些动听的歌谣,我会想些什么呢?(幸福、甜蜜、愉快、神驰千里)
  3、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A、(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B、理解:豁然开朗混沌
  指导朗读句子。
  师:原来,这音韵之所以会有芳香,不仅来源于母亲甜甜的嗓音,更来源于母亲虽苦犹乐的精神,在这样清苦的日子里,她却仍能让我感受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啊!(出示:混沌豁然开朗)
  4、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歌谣,和作者一起再来享受享受母亲这轻柔、悦耳而又芳香的音韵吧!先指读第四小节,其余同学读歌谣。(指读,配乐)
  三、学习课文613自然段。
  1、自读6-13自然段,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可以和同桌两人合作。
  学生朗读:童谣部分、故事部分、谜语部分。
  2、师:这时候的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妈妈觉得妈妈的形象似乎特别高大起来,像什么呢?谁能和一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呀?
  此时的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出示句子)
  (理解:纯洁、令人崇敬,柔美,圣洁、庄严,这是母爱的圣洁与庄严,使作者内心产生的一种感受。对母亲的爱戴、敬仰、崇拜)
  3、指读、齐读这一句。
  4、要知道母亲可是个目不识丁的人哪,为什么此时此刻她在作者的心中却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学习课文第14小节:
  1、指读最后一节,联系前文谈谈你的感受。(出示)
  (作者的母亲是充满智慧的、勤劳善良的,虽然生活那么清苦,虽然自己目不识丁,但她凭着乐观的精神,伟大的母爱,成为儿子的启蒙老师,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他在月光下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这怎能不让如今已颇有成就的儿子感激呢!)
  2、朗读最后一小节。
  五、总结:
  1、课文学完了,每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总会让读者流连忘返,总会给读者留以启迪。请你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2、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也许我们的母亲不一定像孙友田的妈妈那样会唱歌谣,可我们的母亲不一样,但每一位母亲对我们的爱是同样地伟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好珍惜它,好吗?
  六、作业:把刚才说的话回家说给妈妈听,或者用自己的行动让妈妈知道你想对她说听话。
  月光启蒙
  明月初升 唱童谣
  月至中天 唱歌谣 混 沌豁然开朗
  夜很深了 猜谜语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11  9月28、29日,江、浙、沪第四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在上海举行,我校多位语文教师观摩了此次活动,并写出了学习体会。现发布部分教师攥写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
  金秋,丹桂飘香,2007年的9月28、29日,上海迎来了江浙沪三地小语的又一次盛会——江、浙、沪第四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研讨活动。为期一天半的活动,上千名老师聆听了吴永军教授的报告,领略了9位新老名师的教学风采,真正地亲近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享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初出茅庐的我,有幸目睹了名师的风采,深切地体会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美、艺术美。
  第一堂课由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陈萍教师执教,所选取的篇目是《月光启蒙》,该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在整堂课中,陈老师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用自己甜美的歌喉,带领学生们重温了孙友田儿时所感受的“月光般的启蒙”。陈老师的整堂课如一篇清新、自然的散文诗,轻轻的吟唱让人陶醉、深情的描述让人感动,无痕的引读过渡又让人耳目一新。值得商榷的是对“月光”的理解,似乎略嫌浅显。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是文中的一段叙述,个人觉得本节对文章尤其是课题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的标题是“月光启蒙”,一般的理解是按照文章表面所呈现的,即母亲一直是在一天的劳作以后,当夜幕降临玉兔东升时,当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时给我讲故事唱民谣的,我一直是沐浴着月光听母亲的“启蒙” 的。但细细品来,似乎远不止这些。“月光”象征什么?月光象征着温柔,象征着一种柔情、静谧。“月光”代表着母亲对作者的启蒙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事实上在本堂课中,陈老师深情的歌唱无不再现了当初“母亲”对作者的“月光启蒙”。再进一步,在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此外,作者还提到了三个人物:母亲、外婆、父亲。其实,作者这样写是有深刻用意的:母亲是家族的缩影,家族又是黄河沿岸人民淳朴、乐观、能歌善舞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月光”又可以理解为黄河两岸的“淳朴、乐观、能歌善舞的民风”,而“我”正是在这样的民风下成长起来的。
  当然,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见解,也许孙友田先生在写这篇文章时根本就没这种想法!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0
  花开四月,宁静致远——评《月光启蒙》
  周二,也许真的是个好日子,皇甫老师的年级赛课被安排在了这天的第二节课。周二,对我来说更是个好日子,用办公室同事们的话说,我中奖了,呵呵,我被抽到了第一节课的随堂听。紧张的一节课终于过去。我感到自己的神经一下松了下来,判断模糊了,思维僵硬了,腰板酸痛了,我以为,我的大脑已经很难活跃起来了。对《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没有什么了解,于是混沌地进入了课堂。一边也在叹息,错过了一个精彩的开头。但是,那柔美的音乐却一下吸引了我的全部的注意力,环绕教室四周,学生们和在坐的老师们也无不为之动容。接着,在皇甫老师优美的语言的带领下,孩子们进入到了美丽的歌谣世界。这节课听下来,让我想到了一首歌——《最美》。而这堂课,最大的特点也是一个美字。
  一、课堂美,美就美在处处音乐美。
  如果说有一种东西最能恰如其分的表达人物的情感,那就非音乐莫数。我喜欢音乐,尽管因为保护嗓子不力,飚歌已经有心无力了,可是,休息时,批改作业时,备课时都喜欢有音乐相伴,音乐,使我忘记疲劳,让一切都变得精彩。就像皇甫老师的这节课一样。美妙的音乐,恰如其分的流淌起来时,不光是一种单纯的美的享受,更是对课文更深的感悟。
  在这节课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皇甫老师用到的这么几次音乐。一次是整节课开始部分,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沉浸在母亲吟唱的歌谣中。连我这个冒冒失失迟到闯进教室的人都被那份悠远,纯净的音乐所深深吸引。母亲的声音是美的,可是,有多美?无论课文的辞藻是多么华丽,无论作者的语言是多么诗意,对孩子们来说,如果没有那段柔美的音乐做烘托,都是苍白的。这一次音乐的响起,不光让刚刚上课,精神还有点涣散的同学,心宁静下来,更是拉进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接着一次音乐,是回顾童年时母亲为我所做的那一切: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虽然形式上是动画欣赏,可依然是伴随着那一段令人陶醉的音乐。让学生徜徉在这样的音乐中,随着动画的播放,回味着在母亲的启蒙下,我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一个过程。
  最后一次音乐响起,伴随的却是老师的朗读。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刚才对童年无穷回味中时,老师的话锋一转,音乐也随之变的空灵幽怨,孩子们一下从天堂的快乐跌到现实的哀伤中,音乐的反差,更加体现了情感的反差。刚刚体会到幸福的孩子们马上就面对了年老的母亲失忆的事实,可以说是悲从中来,而悲中,更加包含着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如果说字里行见透露的是作者对母亲满腔爱意,那么,适时的音乐,更是和作者的文本水乳交融。音乐和文字其实都是表达情感的不同的方式而已,但是,从它们中流淌出来的都是对生命的感悟,对情感的倾泄。
  二、课堂美,美就美在老师的语言美。
  听了任淑梅老师的《烟台的海》曾感叹于任老师那优美的嗓音让课堂增色不少,不过感叹归感叹,我们很多人都是无可奈何的,谁让我们先天不足呢。可听了今天皇甫老师的课又一次让我认识到,这个先天不足是完全可以弥补的——那就是优美的语言。
  还是回到课堂的开始部分,在音乐的带领下,学生们理解了母亲声音的甜美。在教学上,接下来的步骤,说的白一点就是指导朗读了。更白一点,就是要学生读,不过,皇甫老师却说:“作者用诗一样的歌声赞美了母亲,谁也能用自己的声音来赞美这位母亲。”诚然,作者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可是,我们皇甫老师的语言何尝不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呢?短短一句话,却可以看出皇甫老师的扎实的功底,这样一篇美文,正是在老师时时处处美的引领下,才能更加彰显出它的美。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平时注意积淀自己的语文素养,做一名诗意的语文老师。常常在自己的教学中,感叹词汇的匮乏,感觉面对着二年级的孩子,自己的语言竟然也如他们一般的苍白无力,不禁怀疑自己的语言是不是退化了。有时会问自己,难道面对低年级懵懂的孩子,也要说的那么文学味重吗?其实,美的熏陶什么时候都不迟,什么时候也都不会嫌早。学生能常常沐浴在这样美妙的语言中,能通过老师鲜活生动的语言,滋润着贫瘠的大脑,滋养着懵懂的心灵,然后,渐渐地,走向充实,走向丰厚,走向广阔,这,作为学生,是一种多么大的幸福啊!
  三、课堂美,美就美在想象美。
  语文的课堂,如果只停留在文本上,那么在优美的文字都不会精彩。一片真正的美文,是能够让人浮想联翩。
  感受歌谣的时候皇甫老师让孩子们联想作者家乡的匮乏的物质生活;在孩子们合着节拍唱起有趣的童谣后,让孩子想象听着童谣,作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在跟着作者一起去领略星空下的故事时,更让学生想象作者还可以看到星空下的什么景象;面对失忆的母亲,作者又会做什么,说什么。这一次次的想象,都让学生们拉近了和作者的脚步。在作者的视野中体会到了母亲情真意切的启蒙。
  四、课堂美,美就美在和谐美。
  这节课给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是“美”,两个字就是“和谐”。
  这堂课中,皇甫老师的和谐美体现在整体把握课文,脉络清晰。母亲为启蒙我所做的四件事和最后母亲失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从混沌到豁然开朗也在这四件事中得到体现。
  对于教学这四个小部分,皇甫老师也是由扶到放,授之以渔,抓住关键的切入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这三个部分。
  整体感知课文,还体现在皇甫老师几次有意识的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而对于本文关键的词“启蒙”皇甫老师更是将它蕴涵在课文中,每讲一部分内容,就以事实为例,告诉学生,这就是母亲对作者的启蒙,告诉学生母亲的启蒙蕴涵在字里行间。最后也就自然而然,引出了本文题目的由来。
  说实在的,那天听皇甫老师的课,确实忽略了很多细节,但是,从头到尾,我都被一种诗的意境深深吸引,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忘却了这是阴雨绵绵的四月天,只因为有这份宁静和诗意。更因为,四月天,更是花开的季节。也许,收获也就在眼前。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篇13  设计说明:
  读着孙友田的《月光启蒙》,总是被他童年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所陶醉,更被他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所感染。其中的亲情,既突出地表现在文面叙述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以美妙、神奇的童谣伴随作者度过一个又一个月夜,在歌谣中蕴以人生道理,启迪作者的伟大母爱;也明显地表现在浸透于字里行间的作者对其母亲的深挚依恋和怀念。而月色与亲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环境与心境内外互补、两相互动的意境。
  为此,笔者觉得可以以“启蒙”为轴心,串起启蒙环境――夏夜之美、启蒙事件――童谣之美这两个板块来展开教学;同时,由于“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原则,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朗读体味与自主感悟两种方法,由夏夜启蒙环境之美入手,经过母亲启蒙形象之美,到达启蒙童谣之美,最后还借助孙友田原作之开头,将学生审美阅读与审美情感的发展过程引向高潮,从而让学生受到一次亲情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相信这样一次阅读教学留给学生的回味是深远的。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3、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歌谣童谣的语言风格,体会这些童谣对作者幼年的启蒙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出课题:
  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
  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2、初步审题:
  ⑴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
  (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⑵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
  (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
  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整体感知
  1、提示自读要求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
  2、交流主要内容:
  ⑴学生发言,随机评点:
  (板书:唱民谣 讲神话 唱童谣 说谜语)
  ⑵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
  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
  三、读讲课文
  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
  (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
  ⑴引导总体把握
  (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评点归结: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亲形象之美;③母亲歌声之美;同时,跟随交流进程,随机抓住重点句品评、想象、感悟朗读)
  ⑵启发重点品读(根据文中出现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语段,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重点读悟之一:
  点击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①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书: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
  ②指名朗读:好,谁能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这夏夜的美妙,让大家有如身临其境?
  ③相互评读:(对听者)你们觉得他(她)的朗读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怎样的美?你觉得他(她)的朗读很有什么不足?你也读读,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美?
  (归纳:凉爽的美,明朗的美,宁静的美,朦胧的美……;重点体会“柔和”、“洒满”)
  ④听读想象:闭上眼,静静地听老师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觉?(自由发挥)
  ⑤全体齐读:清爽的空气,闪烁的星星,如纱如梦的月色,诗情画意般的篱笆小院!让我们齐声动情地读一读,美美地享受一番。
  ⑥回应结语:这样的夏夜,我怎能不心驰神往?所以作者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⑵重点读悟之二:
  点击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自由练读:这是月色中的母亲,大家很会读书,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板书:母亲美)那么,请你走近母亲,好好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发现母亲许许多多美。
  ②指名朗读:谁愿意来读,让大家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美的一位母亲?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他读出母亲的美了吗?你能读吗?
  (体会“忙”、“洗”、“换”:勤劳、朴素的美;“搂”、“唱”:慈爱的美)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⑶重点读悟之三:
  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自由练读:这是母亲的歌声美。(板书:歌声美)读一读,体会体会,歌声美在哪儿?
  ②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
  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你们听出美了吗?还有哪种美?
  (归纳:深情的美,柔和的美,耐人寻味的美;重点体会:“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像……”,重点品评“芳香”)
  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母亲的歌声,它带着甜味,飘着香气,像春风抚摸我的肌肤,像甘泉滋润我的心房!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母亲歌声的美妙!
  ⑤回应结语:同学们哪,母亲的歌声,声声都是爱,声声都是情,声声都为我编织人生的梦。作者怎能忘记这美妙的歌声!所以,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⑷重点读悟之四:
  过渡提示:童年的篱笆小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酒佳肴;然而,“我”们却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别丰富。请看作者怎么说――
  点击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①自读自悟:仔细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呢?
  ②交流碰撞:(教者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随机归纳)
  A黄河故道“长歌谣”,是民歌的故乡(理解“长”);
  B“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人(理解“莲花落”);
  C“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得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聪颖”)。
  ③激情齐读:因为生长在黄河故道,生长在喜爱民歌民谣的家庭,生长在天资聪颖、不停地用民歌民谣启蒙着我的母亲身边,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让我们齐声读这段话,跟作者一同感受这份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本课小结
  1、谈话结课: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就是在这个篱笆小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母亲的文学启蒙。
  2、布置作业:母亲给我唱了哪些民谣童谣呢?咱们下一课来欣赏。课后,请大家先去读读这些民谣童谣,看看它们的内容美不美。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呼应前课,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矿工诗人孙友田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伟大就在于:不识字,却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用那一首又一首童谣给了孙友田永远难忘的启蒙教育。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好好欣赏这些童谣――
  2、学生读题:月光启蒙
  二、熟读童谣,感知音韵
  1、速读找出童谣: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童谣;稍顷,教者提问)都找到了吗?好!
  2、自由吟诵童谣:
  ⑴提示吟诵要求:下面咱们来吟诵这些童谣。同学们,还记得作者的母亲当年唱童谣时给作者留下的感觉吗?(学生回顾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屏幕再次映出该段文字)对,咱们就要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调,的韵味,能行吗?(生自信地:能行)好!
  ⑵学生自由阅读:(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互听)
  3、交流吟诵效果:
  (根据童谣出现顺序,逐一按以下四步过堂;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韵律)
  ⑴屏幕出示童谣; ⑵指名自由选读;⑶随机相互评价;⑷全班学生齐读。
  三、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1、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2、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
  3、班级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发言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童谣,展开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
  ⑴童谣之一:
  点击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是啊,忙了白天忙夜晚,一丝不苟洗衣衫: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铭记勤劳的美德――(学生齐诵)
  ⑵童谣之二:
  点击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视学情,先告知学生:A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B“凤凰非梧而不栖”是古语,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是现代俗语,意思都是说家中有好运)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看这一对娘俩,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要过千山万水,也要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也要去创造美好生活: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生的旅途,永远不能没有理想。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理想引领我们奔向前方――(学生齐诵)
  ⑶童谣之三:
  点击出示: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瞧,一个多么能干的“小红孩”,还有淘气的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相伴:母亲的童谣让“我”懂得孩子要从小爱劳动,从小爱生活,从小乐观开朗。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快乐永远藏在心里,留在身旁――(学生齐诵)
  ⑷童谣之四:
  点击出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真是情趣无穷啊,在母亲的童谣中,连老鼠都给生活带来快乐!让我们齐声吟诵一下,充分表现生活的情趣,尽情抒发心中的快乐――(学生齐诵)
  ⑸童谣之五:
  点击出示: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
  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的确,这也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一个舍不得出嫁的毛娃,一个情真意挚的毛娃,连花狗都被感染了:母亲的童谣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齐声吟诵这首童谣,感受这份真情实感――(学生齐诵)
  ⑹顺带谜语:
  ①教者过渡提示:“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说谜语的情景吧。
  ②学生自读课文。
  ③指导分角朗读。
  4、启发总体感悟:
  ⑴教者谈话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结尾小节)
  ⑵学生朗读结尾。
  四、补充背景,升华情感
  1、教者煽情谈话: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成了一名颇有声望的诗人时,而我那亲爱的母亲呢……(读原文)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然而:
  (引读)
  A 、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 可曾经, 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这位在月光下给我启蒙的――母亲
  (2)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但是在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珍藏着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唱的歌谣。
  齐读歌谣
  2、学生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同或补充)是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
  3、建议齐读结尾:说得真好!那么,现在再让你读一读结尾一节,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情,让我们怀着无比感恩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
  4、启发回应课题:好,课文就学到这里,咱们再来反复读读课题,你还能有新的理解吗?(学生自由发挥)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作业之一: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童谣,吟诵或背诵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交流。
  2、作业之二:采访长辈或村里老前辈,搜集一些民谣童谣,记录下来。
                         推荐阅读:
  •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通用13篇)
  •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
  • 《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精选17篇)
  • 《石榴》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3篇)
  • 《小音乐家扬科》课堂教学实录片断(通用16篇)
  • 《詹天佑》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7篇)
  •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马建明《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赏析(精选13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