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回复: 0

第五章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章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精选3篇)
第五章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是第五章力学的第一节课,和第六章《力与运动》以及下学期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的设计
  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谈起,从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号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1, 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力学之前无法回答,但是通过学习,这些谜团就将慢慢被打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海洋,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索,教给学生游泳,而不是简单的递给学生一个救生圈。
  二,总结录像中的简单力学知识,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动空气,
  2,空气向上推动火箭,
  3,宇航员推开舱门。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前两个问题的提出也为下面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笔。
  然后紧跟两个问题:
  1,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两个问题的解决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通过阅读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张飞要与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罢,他用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头发都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来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理解如果展开应该是内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这里就事论事,只要求学生解决--是不是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学生读完会心一笑,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化难为易,让问题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实验探究法,也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三,通过观察录像讲解力的作用特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滑板上的人推墙录像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提出问题:人走路的时候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点。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条,这里做了细化。先通过踢足球的录像让学生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通过放大的录像让学生看到,在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同时也在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反思一下,感觉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得有失。比较好的一点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形变我们看不见?然后让学生观察玻璃酒瓶的形变可以用细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来放大,继而联系前面声学中的几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研究思想—转化法。不成功的一点是,对运动状态改变的总结上,没有及时归纳运动状态不变的两种情况。这个知识点在第六章中也会用到,如果在这里提前总结出来其实就等于减少了第六章的一个难点。我的体会是,备课中,一定要注意向前看和向后看,所以提前两周备课确实很有必要。
  四,本节小结。由于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好总结,所以学生看着板书能很轻松的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出来。所以,板书和多媒体就像孙子兵法和核武器,缺一不可。两者各自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相互补充,才是制胜之道。
  五,习题。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练习题,一个填空,一个单选,两个多选,起到了落实知识点的作用。这里重点说一下多选题,虽然考试中没有这类题型,但是多选题在课堂练习中出现却有很多好处。比如,多选可以让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找出题目中考察的知识点。也能让学生总结正确与错误的选项,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好规律结论。
  补充:
  一,物理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虽然物理学的知识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但是这些知识的应用却是日新月异的。比如上次讲到力学的时候引用用的是神舟五号,这次却变成了神舟七号。我的感觉是一堂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物理课应该是一堂新鲜的物理课,而不应该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物理课。因此,平时对于新知识应用的搜集整理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想到了地理组燕老师的省优课,地图的讲解不仅仅是平面、一成不变的地图,而且用到了google earth 这样动态的卫星地图。让学生能借助这以地图从浩瀚的宇宙中一点点放大,最后看到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这样新鲜的课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肯定好。
  二,教学中要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以往上课之前总是习惯把原来的教案找出来,比着葫芦画瓢,结果讲的和去年甚至前年的课没什么两样。后来老的教案逐渐找不到了,反倒是轻松了不少,每次备课都能有一个新的思路,上完课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好的东西要保留住,但是不能一成不变,寻求教学中的改变其实也是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过去听过的一个说法是,老师只需要备一年的课,剩下的三十年就不用备课了。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实在是无法可想。老师应该是一杯新芽的绿茶,让学生看到新鲜的绿,闻到香喷的雾。而不要做一方陈年的普洱,落满灰尘又颜色深紫,让学索然无味。
  张鑫  081122
第五章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篇2  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老师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在许多复习课上,学生往往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如何提高复习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习课的功能不只是将所学知识进行一种枯燥的回顾和归纳呢?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能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升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试图优化复习课的教学。我始终认为,上好复习课的难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下是我所上的一节初三“力”部分知识复习课的教学情况和课后反思。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我尝试了一种打哑谜的方式来引入复习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进入期末考复习阶段。这一学期所学的内容不少,我想把这些知识分几个块进行复习,第一块就是力,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前一阶段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本达标,但也有一些缺漏,希望通过复习,我们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我们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看(放慢语速),听清了,是“注意看”,老师给你们出一道题。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有学生急切地问“看什么?看什么?”
  我笑而不语。他们满脸困惑,但却个个都在紧张地注视着我,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
  我上课是使用扩音器的,我没有把发射器别在腰上,而是用手抓住。我从讲台的一端缓慢地走下来,故意发出一声较响的脚步声。然后我一步步从教室的前头走到后头去,再走回到讲台上。先拿起讲台上一张白纸,将它摊开着用力去擦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效果不好(这时我转头看着学生,引起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于是又换用黑板擦先轻擦,效果也不好(我又转头看着学生),后用力地擦去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然后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而刚劲的“力”字
  师:好了,我的题目出完了。
  生:……?(学生一脸茫然)
  师:(笑笑)我出的是哑迷,请同学们说出,刚才老师出的这道题中出现了哪些力?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立即兴奋起来,议论纷纷……
  过了一小会,我请学生回答
  生A:有重力、弹力
  生B:有拉力、压力、摩擦力、支持力
  ……
  老师将学生说出的每一个力一一记录在黑板上
  师:请说一说,你们说一说,刚才这些力都存在于什么地方。
  生C:你能从讲台上下来,是因为有重力,并且你下讲台的脚步声那么响,说明老师的重力还是不小的。(学生调侃我呢)
  生:哈哈……(哄堂大笑)
  师:哈……,好。关于老师的重力,你能说出哪些相关的问题?
  生: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的大小及含意……
  老师将这些内容用最简要的方式板书
  ……
  师:刚才的情景中哪里出现了压力呢?
  生D:你的脚对鞋有压力,鞋对地面也有压力,你的手对发射器也有压力
  师:我对地面有压力,你们知道这个压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了吗?
  生:使地面发生弹性形变了。
  师:那么地面是否也对我施加压力了呢?(是)是否也让我的鞋发生弹性形变了呢?(是)那么我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我的压力实质上是什么力呢?
  生:是弹力
  师:弹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生:是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情况下产生的
  师:怎样的形变是弹性形变呢?
  生:……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多在黑板上写下了相关的内容
  师:生D你怎么知道我的手对发射器也有压力呢?(或者说也有弹力呢?)
  生D:如果你的手对发射器没有压力,它就会掉下来了,因为它有重力?
  师:哦?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力阻碍它下落的呢?
  生E:是压力(弹力)
  生F:是摩擦力
  师:生F,你为什么说是摩擦力?  
  生F:因为重力要使它下落,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摩擦力是竖直向上的,所以是摩擦力阻碍它下落的。
  师:好,请同学们画出这个发射器被我用两个手指捏住时大致的受力图
  ……
  师:你们是如何确定摩擦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不是向其它方向的?
  生:因为摩擦力和弹力是垂直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又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摩擦力是向上的。
  师:如果我不对它施加压力能产生摩擦力吗?(不能)
  师:如果在这个发射器下挂一个重物,仍然要让它不下落,我应该怎样做呢?为什么?
  生:老师应该用更大的力捏住它。因为这样摩擦力才能更大,才能与更大的重力平衡。
  师:哦……这么说,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是吗?
  生G:是
  生F:不是,还要看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
  师:能举例说明吗?
  生F:一条黄鳝,虽然它很轻,但即使用很大的力来捏它,也很难把它抓起来。
  师:说得太好了。其实抓黄鳝不是*力气大的,抓痛了它,它会更努力地逃脱,因为它的表面太光滑了。可见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有关
  师:有人认为只要有压力,而且接触面粗糙就一定有摩擦力。你们觉得如何?能从老师刚才出的题目中找出实例来说明吗?
  生H:老师刚才用抓住黑板擦用力擦黑板,是*摩擦力擦去字迹的,如果你只是用力压住,但不让它在黑板上滑动,字就擦不去。所以还要让物体相对运动。
  师:哦,看来,还必须让物体之间相对运动起来才有摩擦。不运动就没有摩擦对吗?
  生:不对,拉桌子,没有拉动,桌子与地面之间也有摩擦,是静摩擦
  师:好,我们可以把产生摩擦的所有条件都列出来了。
  板书:……
  师:仔细回顾老师刚才出的题,其中还蕴含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
  生:老师用摊开的纸去擦黑板,擦不干净,用粉笔擦却能擦干净,这表明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老师开始轻轻地擦,不干净,后来重重地擦,就干净了,这表明摩擦力还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师:非常好!像这种一个物理量同时与几个物理量相关的时候,我们想分别研究它与其中每个量的关系,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
  在这一节课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与思考,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一次考察也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重要的是,使他们更加意识到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 在教育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实践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与道理方面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学生和老师都在一种极其愉快和兴奋的状态中经历了这堂复习课的教与学。这堂课总体来说是很成功的,但仔细思考后觉得也有一些不足,有些学生的观察能力尚不够强,他们不善于抓住一些要害和细节,不少环节只是在同学们说出来之后,*一些模糊的印象来支持。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失为一次观察能力的训练。
  我想,如果老师对一堂课的设计能令老师自己都兴奋起来,又何尝担心学生不兴奋、不兴趣呢?那样的课学生又怎会感到“厌”呢?真希望老师能不厌教,设法优化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不厌学,至少能使厌学的学生大大减少!
第五章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篇3  《力》教学设计     教师:刘纯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 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况?
  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
  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力的符号      ;力的单位      ;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使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使用课件,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捏气球、用力弯锯条等。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将力作用在坚硬的物体(如:玻璃、桌面等)上物体的形状会改变吗?
  通过课后小制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课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多提宝贵意见。
                         推荐阅读:
  • 第五章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
  •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精选2篇)
  • 体育课第一节课教案范文(通用5篇)
  • 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精选2篇)
  • 第一节血液和血型(精选2篇)
  •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精选2篇)
  • 第一节教案
                             
                   
                   
                     
                            第五章 第一节《力》教学反思(精选3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