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回复: 0

关注学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注学生(通用16篇)
关注学生 篇1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案能否最终顺利实施,教学方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情感、性格、爱好和家庭背景的前提下才能很好地完成英语教学。
  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中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须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比如上高一(上)英语第十单元“The sounds of the world”时,这一单元讲授的内容是音乐,我在请学生谈音乐时就先请对音乐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先说再请对音乐较有兴趣的同学谈,这样就能保证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让不太懂音乐的学生能开口说又不使他们尴尬,使对音乐较有兴趣的同学能一吐为快,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分组讨论,要确保分组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在分组时我尽可能保证每组学生中学科能力及兴趣的平衡,性格动静的搭配。这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每个组里性格较静的学生会在性格较活泼的学生带动下参与讨论,也能使各组的综合实力相差不大。于是每组学生都有参与的欲望,使有的讨论不至于冷场,又能达到每位学生都能开口的目的。在此我仍以高一(上)英语第十单元为例。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将流行音乐和摇滚音乐作比较的讨论环节,在小组讨论时我请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组织讨论;请英语功底较好的同学充当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所讨论的内容;而对音乐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确保小组讨论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再请语言语调较好的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于是这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比较小型且难度不大的讨论中我会让性格较内向的学生来主持小组讨论,让英语功底不太好的同学充当记录员,让语音语调一般的同学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以保证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完成的同时让学生的有锻炼能力的机会且让他们完成任务后有一份成功的喜悦。
  在平时讲评试卷时我发现当教师讲评像单项选择题时,学生会用心听讲,但在讲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时下面的学生就开始自顾自地讨论,因此讲评的效果总是不太好。根据这一现象我在讲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时也会运用到分组讨论法。这就更要求各组学生学习能力大小和学习成绩好坏的合理搭配。我先向学生公布正确答案,然后讲解我认为较难的题目,剩下的题目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那些较差的学生的一些浅显的题目就可以由成绩一般的学生解决,相对难的题目由好学生解决,我则在各小组之间解答各小组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有多个组都存在同一问题就在全班解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也节省了讲评时间还使教师自己更加轻松。
  由于现在的学习压力太大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一些心理疾病,针对这样的学生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安排这样的学生和心地善良热心的学生同桌或同组,使他们没有孤独的感觉,让他们在比较温情的环境中,受到快乐孩子的潜移默化。
  千万别让这样的学生有被教师忽视的感觉,因此在提问时别忘了他们,但是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把较容易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
  在批改试卷时,适当地提高他们的作文分数,使他们在班上的排名有所提前。在轮到他们向全班同学朗读作文时,事先帮他们把文章改好,让他们念完文章后其他同学有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这些都能使他们更有信心。
  在圣诞节、元旦或生日时写一张贺卡给他(她),让他(她)知道自己其实很优秀,很可爱,同时也让同学关注他们。
  我相信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慢慢地把他们变成阳光少年。
  只有关注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关注学生是英语教学成功的保证。
关注学生 篇2  我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孔子游春》第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开始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的一次朗读活动。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学生读完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文字中描绘的春景图。
  出示春景图并引出文章第二自然段文字,指导齐读体会。
  师:下面,我想请平时读书机会比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至九自然段。
  出示有关“水”的图片引读文章第八自然段。
  出示文章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十自然段,好吗?
  师生齐读。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自己觉得能读好课文第十一到十七自然段的同学请站起来读!
  学生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齐声朗读。
  这个看似很平常的朗读教学环节中,又处处体现着一种不平常——教师意图将文章的四个部分分成学生的四次朗读来完成,同时,她也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积极性的激发,而且还具有一种层次性。
  “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相信这句话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激发学生朗读的方式,一般来说都是一些好的学生举手迎读;“我想请平时读书机会比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关注学生朗读的主体不是个别学生,而是一个整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谁想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到了一个高潮,学生只要觉得自己能读好,想读好,便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虽说仍有一些学生未站起来读,但我也看到了那些站在座位上而“蠢蠢欲动”的情景。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何能让学生“读书百遍”呢?我相信:课堂上教师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是最关键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喜读爱读,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希望,课后他才会去反复去读,品味着读;反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都不愿意读,很难想象他课后是否真地会去朗读,如果真的读了,相信他也是在完成老师的朗读任务而已。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相信他们会终生受用!
关注学生 篇3  一、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5以内加法的初步认识(北师大版),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加法这种运算,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设定以下目标:1、通过解决“一共有几支铅笔”的问题,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能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用加法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强化问题意识。3、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教学难点是加法意义的理解。
  我在设计教案时侧重以下二个方面来进行展开:
  1、动静结合,落实好双基
  本节课是学习加法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入学三个星期,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以讲解为主,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法及加法算式,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意义的理解,课堂上动、静结合,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培养了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愿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机会,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一共有几支铅笔”的问题,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能计算 5以内的加法,并用加法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5以内加法的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问题意识。
  3、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难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具:苹果图片4个,小熊图片5个。
  教具:5枝铅笔实物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看,老师手上有几枝铅笔?
  老师这只手又有几枝铅笔呢?
  2、师问:分别可用数字几表示(板书 2、3)
  (反思:这里情景比较单一,可以利用课件多创设几个情景,多演示几次,让学生更直观、更充分地体验“合起来”。)
  二、探究学习,理解意义
  (一)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1、演示合并动作:老师做了什么动作?(引导学生说:合起来)
  2、教师讲解: 2和3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符号先写一横,再写一竖,它就是加号(板书),这个加号就表示把2和3合起来
  3、引导学生说3句话:
  (1)指着图: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反思:学生对“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很模糊,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问题,答案是五花八门的。这儿可以创设个情景如拿个盒子让他们猜一猜里面粉笔的支数,让学生先明白什么是问题,才让他们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伸出小手来,边做边说。
  (反思:“伸出小手说一说”效果很好的,首先是动手,符合儿童爱动的年龄特点;其次是学生边说边做,加深了他们对加法含义的认识,用3句话来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让学生重复地讲,讲充分。)
  4、解决问题
  一共有多少枝铅笔呢?你怎么知道的?(板书:5)
  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这个式子,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
  5、揭题,板书:加法
  6、读加法算式。
  7、小结: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表示什么?5是怎么得到的?
  (反思:这里还可以扩展去问,数字“2”、“3”还可以表示什么?如苹果、书本、小朋友等,让学生具体说一说,给 “2+3”赋予多种意义,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加法含义。)
  (二)操作交流,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
  摆一摆,说一说
  1、苹果图片
  (1)、师示范摆,引导学生说3句话和算式。
  (2)、指名摆,其余生说
  2、小熊图片: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说,指名反馈。
  (三)尝试练习
  p22摆一摆,试一试
  重点让学生说汽车图与小鸟图的图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23第1、2、3题
  重点交流打乒乓球图,让学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 反思:教学打乒乓球这幅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后,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2、说一说,算一算p23第4题
  师:淘气说小朋友学得这么好,请小朋友去玩呢!看,这是他家的客厅,你能在他们家发现有趣的加法问题吗?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凳子、桌子、花、人等)
  3、小结
  (反思:练习巩固和讲解新课界线太明显,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可以用个故事把他们串联起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课后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写道:“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标准》还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有几枝铅笔》上后静心想想,这节课失败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我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没有去“备”学生!
  1、这批孩子在入学前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定位在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上,我虽然在教案中提到了这点,可课堂上我却没能很好地去贯彻这点。我应该很好的利用课件,或者创设几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合起来”,配合小手,边做边说3句话,反复地让学生说,我想加法意义的理解应用也就能水到渠成。
  2、学生对什么是数学问题不清楚,在课堂上我一上去就让小孩针对我的演示提出数学问题,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个环节是整节课费时最多的,也是我教学最吃力的一处。如果课前我能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个环节,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后,再让学生来提数学问题,那么学生就能轻松的用简练的语言提数学问题了,教师也就能更好的控制整堂课的节奏了。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这节课最后还可以设计让学生在教室里、在身上找找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
关注学生 篇4  ——《乌鸦喝水》片断赏析
  执教:南安市柳城小学 黄献串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生读句子)
  生:乌鸦是一个一个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的。
  师:“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放了许多个。
  师:(示意第二位发言的同学)请你来放给大家看一看。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师(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生(齐):是。
  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师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
  师:瓶子里的水怎么样?
  生:升高了。
  师:很快升高吗?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点一点地升高。
  生: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师: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
  生(齐):渐渐。
  师: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生:石子放进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来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没地方住,就跑上来,升高了。
  师:想得好,也说得好。那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生: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就会渐渐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师: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执教者阐述】
  这个教学片断。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1.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多方交流,解决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2.开发语文教学的多种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教例抓“一个一个”“渐渐”的理解,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观察瓶中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最后的小结,又自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关注学生 篇5  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说明“支点”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更快的进步,全面的发展,也必须给学生一个“支点”,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赏识中给学生进步的“支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景创设,让学生愿意尽力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纯的课本知识枯燥乏味,再加上老师喋喋不朽地讲解,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如果老师巧妙的运用教材,创设情境 ,就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时,一上课我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平面是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接着我又出示两个班的卫生区的平面图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猜哪个班的卫生区大,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使他们感受到“用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二、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数学课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这些内容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更不能草草了事,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做一做,与同伴交流,从中探索发现规律,达到学习经验共享,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在交流中学生能展示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并理解同伴的描述,享受学习中的快乐。
  在教学“把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一题时,我没讲解,学生先是猜想,然后画图,接着个别学生从学具袋里拿出长方形框架进行操作,后来有几个学生拿出同样的框架,一个拉成平行四边形,一个不动,重合在一起比较,结论马上清楚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比老师讲印象更深刻。
  再如教学思考题:早晨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跑步,爸爸跑的路程比小明的2倍少20米,比2倍多10米。小明和妈妈谁跑的路程长些?此题出示后,同学们立即思考起来。因为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他们采用了画图、假设等多种形式展开了讨论,教师像开了锅,学生异常兴奋,大胆向老师和同伴倾诉自己的心声。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适时的表扬,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表扬要在细致之处见真谛。善于在平凡之处找出不平凡,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赞扬,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才能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比如,一个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就可能成为这个孩子这节课学习的动力。学生的一个小小的进步,能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们会很激动。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情感,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乐学、会学,效果才会更好。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以“尊重”为“支点”,既能增强学生自我约束力,又能调动其自身向上的因素,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进步,全面的发展。
关注学生 篇6  这一节课,我立足于“训练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教学重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纵观整节课,尽管环节上朴实无华,没太多的修饰,但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究其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设置大量的具体情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其实不然。这是学生从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量向用字母表示数量的过渡。由于用字母表示数量与实物的实际数量不是一一对应,因此抽象性极强,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据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我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有了一个从具体到更抽象的依据和支柱,使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代数知识中感到言之有物,了解到代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实际价值。
  二、 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此,在课始,我引导学生介绍自己从生活中收集到的信息,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再将这些已有知识推广到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在数字关系式中加上了字母。这样的引入,让学生感到既轻松又自然(科学),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知识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新课教学这一环节,我运用学生容易懂而又感兴趣的题材,即引导学生猜测两个密闭盒子内各装着 几个球。由于学生具有好猜测的心理,这一设计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没有费很大的力气就理解了抽象、陌生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这一知识,更可喜的是中下等学生基本上消除了畏难的情绪。
  三、 采用比较的教学方法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是教学难点,要弄清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首先要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再联系情境,才能找出其中的关键所在。在此,我采用比较的方法,如,乒乓球可以用a来表示,也可以用b-3来表示,通过比较b-3与a在表达意义上的不同,进一步读懂a+3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内涵,使学生很清楚地弄清“含有字母的式子”比单独一个字母表示数量的意义更丰富。
  四、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很多的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本来已有些把握,加上听取同伴的看法和见解后,进行了知识间的融合,从而获得更系统、更清晰的概念,这样,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热情的喷发就不言而喻了!
  当引导学生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一环时,我没有采用“授——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充分地享受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产生了学习的主人翁的自豪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新课刚一结束,我便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旨在让学生及时的总结知识,在理解上进一步提高。既而,产生愉悦、满足的情绪。
  总之,本节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注意了教学的开放性,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发展,抓住“用字母既表示数量又表示数量关系”这一主线,实现了“基础”与“发展”并重。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时间的调控不是很到位等。不过,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相信,只要今后在实践中加强各方面的训练,一定使自己的教学艺术臻于完善。
关注学生 篇7  ——《乌鸦喝水》片断赏析
  执教:南安市柳城小学 黄献串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生读句子)
  生:乌鸦是一个一个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的。
  师:“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放了许多个。
  师:(示意第二位发言的同学)请你来放给大家看一看。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师(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生(齐):是。
  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师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
  师:瓶子里的水怎么样?
  生:升高了。
  师:很快升高吗?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点一点地升高。
  生: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师: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
  生(齐):渐渐。
  师: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生:石子放进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来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没地方住,就跑上来,升高了。
  师:想得好,也说得好。那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生: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就会渐渐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师: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执教者阐述】
  这个教学片断。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1.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多方交流,解决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2.开发语文教学的多种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教例抓“一个一个”“渐渐”的理解,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观察瓶中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最后的小结,又自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关注学生 篇8  “老师,我有些害怕.”
  “害怕什么?”
  “我现在天天问问题,如果到时考不好,怎么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绩好了,说明努力有了成效,如果不好,说明需继续努力……”
  这是昨天下午我和一个学生的谈话,他平时不交作业,课也不好好听,经过上些天的一次谈话,他开始拿着课本试着自己做一些简单题,并随时问,经过几天的学习和我不时的鼓励,有了一些入门,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动力和兴趣,我也感到很欣慰。然而昨天他焦虑而真诚的问了这些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平时课堂上私愤很好,学生回答问题感觉也很积极,殊不知也就一部分人反应了,更有好多同学还有很多疑问。而我们责怪学生抄作业的时候,责怪学生上课讲了还不会的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些。更有很多时候我们责怪学生‘你不会!不会问吗?’没有想到学生不敢问,不是因为老师不耐心,也不是老师太严厉。而是有怕自己问多了又没有收到效果时,同学们的嘲笑和有对不起老师的压力。
  所以我们应该在责怪学生的时候关注一下学生想什么,有什么问题,有哪些压力,对症下药,多多反思,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生才是主题,如何才能让主体真正动起来。
关注学生 篇9  ——《乌鸦喝水》片断赏析
  执教:南安市柳城小学 黄献串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生读句子)
  生:乌鸦是一个一个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的。
  师:“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放了许多个。
  师:(示意第二位发言的同学)请你来放给大家看一看。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师(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生(齐):是。
  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师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
  师:瓶子里的水怎么样?
  生:升高了。
  师:很快升高吗?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点一点地升高。
  生: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师: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
  生(齐):渐渐。
  师: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生:石子放进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来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没地方住,就跑上来,升高了。
  师:想得好,也说得好。那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生: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就会渐渐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师: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执教者阐述】
  这个教学片断。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1.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多方交流,解决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2.开发语文教学的多种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教例抓“一个一个”“渐渐”的理解,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观察瓶中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最后的小结,又自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关注学生 篇10  【情景说明】
  《雨点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从而让学生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一年级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是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在识字中读文,最终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富有动感的美丽画面,激情谈话导入
  师:看见这个画面,你们不想说点什么吗?
  生:(学生畅所欲言,兴致勃勃)
  师:想知道课文讲些什么吗?想知道就自己读读课文。(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
  二、 识字读文,整体感知
  师:谁能把带有这个生字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师:瞧,学会了这个词,你们读起来就通顺多了,再试一试。
  (引导学生在读文中找字找词找句,句中落实学字学词;读中找,读中识,识后又读。学生后来有点躁动了,思维也出现迟缓,气氛变得沉闷。)
  三、体验性朗读
  师:小朋友,这些字大家都认识了,现在你们可以下位去找找自己的朋友,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生:(学生纷纷离座,下位自由寻找自己的好朋友,面对面大声朗读课文。)
  (几分钟后)
  师:小朋友,你觉得你们的好朋友读得好吗?推荐推荐。
  生:(纷纷举手回答)
  我觉得a同学读得很好,很流利。
  我觉得b同学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
  (顿时,沉闷的课堂又有了生机。)
  四、想像延伸
  师:多好啊,这是谁的功劳啊?
  生:雨点儿。
  师:你不想对它说点什么吗?
  【教学反思】
  这节课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即“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识字读文”,“体验性朗读”,“想像延伸”。整个教学设计是围绕“学生主体”如何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设计的。诸如“看了这个画面你不想说些什么?”“你想知道课文中写了什么吗?想知道就读读。”“这是谁的功劳?你不想对它说些什么吗?”等等,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在“识字读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出现了生理疲劳现象,注意力开始转移,我们就应当调整教学程序。安排学生下位自由走走,放松身体,可以消除疲劳。其次,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摈弃了原先的教师固定的四人学习小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体现了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另外,这一环节的处理,还避免了“一二三,看老师”的单调乏味和“伸伸腿,弯弯腰”对教学环节的阻断,保持了整堂课的流畅.透过学生,我认识到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真应该“蹲下来看学生”。对教学中的“意外”,我们要珍视它、欣赏它、研究它,从而引导它,变“意外”为新的知识增长点,新的能力开发点,新的创新培养点。
  蹲下来和学生的心贴在一块,抛却权威,你会发现眼前一片开阔;抛却“自我”,课堂上将不在尴尬,将带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
  【专家点评】
  当老师的,遇到学生上课疲劳这个问题应当说相当普遍,因为儿童的心理特征表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很短,从上课第一个环节的说到第二个环节的读,再到第三个环节的认读,学生因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出现了第一个疲劳点,这很正常,也是很普遍的。但出现这一问题时就需要我们老师灵活处理,哪怕是一个细小环节的适时改变,说不定就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对学生身体和人格的尊重。从以上的教学里面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处理常见的小问题,同样可以从小处着眼,获得大收获。
关注学生 篇11  就读福建师大时,我主修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只因为自小就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充满崇敬和好奇,常常带着激情去欣赏和研究她。毕业了,总以为自己能将蕴含在骨子里的对中国文学的炽热情感释放在三尺讲台前,释放在黑色沃土上,释放在孩子们的心中——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但我最终成为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此,我整日徘徊在“数字战”中,与枯燥的+-×÷做伴,与麻烦的X、Y、Z周旋。本以为自己将无法胜任,但将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向我证明:我能上好数学课,我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我能使孩子们喜欢数学——因为我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其中,我明白了在数学教学中也需要语文教师那样的激情。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偏见:语文教学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要求语文教师本身要带着情感去教学;而数学教学则以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主,所以数学教师不必强调有感情的教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于是便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生动的语文课,单调的数学课;喜欢语文而讨厌数学 ——原因是数学太枯燥。正因为这点,数学教师们应该得到警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喜欢数学。那就得从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做起,用我们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教育心理学上说,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特别是对小学生更为强烈。教师的情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当你朝气蓬勃地走入课堂,学生也会精神振奋;当你无精打采地讲授课程,学生也会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对每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对你有感情,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乐意学你所教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你的激情和饱满的精神,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  
  二、数学教学中情感艺术的体现  
  1、做个有童心的老师,让课堂充满童趣  
  一种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更无法吸引儿童去探究。所以,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教态外,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业。  
  在本学期的课程观摩活动中,我有幸目睹了资深教师王小兰的教学风采。王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她充满童趣、亲切自然的语言,以及童心未泯、幽默可爱的动作、表情。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每一句话语,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自觉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来。她像邻家大姐般亲切,像好朋友一样贴近孩子们的心灵,因此学生尽情发挥,充分表现,课堂上洋溢出浓浓的生机与活力。如她在导入新课时(找规律)时: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答: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跟我学”。比如,老师拍拍手,你们也拍拍手;老师跺跺脚,你们也跺跺脚,会吗?    (生齐答:会)  
  王老师马上示范了第一个动作:拍两次手,跺两次右脚,重复做了三次。  
  师:拍拍手,跺跺脚,你能跟我做吗?  
  学生纷纷站起来一起做运动,做的很整齐,脸上都笑嘻嘻的。  
  师:你们做的真棒!  
  王老师接着示范第二个动作:拍一下左肩,拍一下右肩,拍两下手,重复做了三次。在老师还没说“跟我学”时,已经有很多小朋友都在跟着学着做,教室里响起了整齐的拍打声,学生仿佛小演员一样,开心地表演着,动作越来越整齐、优美。  
  师:小朋友们都学得这么快,这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生1:因为老师的动作都是一样的。  
  生2插嘴:是有规律的,重复的。  
  师:三甲班的小朋友真是聪明,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的动作都是有规律的,那你能编一个这样的动作吗,让其他小朋友来跟你学?  
  马上有一个小女孩自告奋勇上台表演,在她的带领下,全班同学都一起整齐地跳了起来。课堂的气氛马上变得活泼热烈,全班同学在这样拍拍跳跳的活动中体验到了快乐,也初步感受到了生活中“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了心理基础。  
  教师的“童真”主要体现为把自己看作学生队伍中的一员,想学生之所想,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他们发展。教师之所以能拥有童真,归根到底是因为对学生的爱。  
  2、做个“蹩脚的老师”,让学生比我棒。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热自动化专家钱钟韩教授在谈及治学经验时说:“我总结一下,觉得还是某些公认的‘蹩脚老师’对我帮助最大。他们每次讲课,只能提出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由于他讲不清楚,就会引起我的注意,把脑筋集中到真正的难点上。听课之后总觉得不满足,就只能自己去学。”钱教授的话当然不是鼓励我们的老师都去做不能解决问题、讲不清楚的“蹩脚老师”,但是在学生面前“有意识”地做“蹩脚老师”,不亲自解决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不事事都讲清楚,而是带领、促使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实践,这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大有益处。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⑴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征;
  ⑵出示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纸,让学生利用;
  ⑶出示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继续利用,这时学生就会自己想出4种办法来解决问题,
  ①有的学生是多人合作一起测量、
  ②有的学生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量、
  ③有的学生是把纸对折,将纸平均分成4份量出其中一份再乘以4、
  ④有的学生利用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进行测量,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作评价;
  ⑷出示一块长15厘米宽12厘米的木板让学生仍然利用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来测量它的面积,这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办。过了一会,终于有学生站起来说了:“老师,我认为用前面的方法①②③都不太好,可能只有方法④比较实用。”他刚说完,我接着说:“那你们就按方法④试试看。”等学生测量完后,我马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由此可见教师貌似“蹩脚”,但促使学生勤思、多想、动手;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启发学生“于不疑处生疑” ,有所发现,有所创见;进而对学生“激思”,促其思考、探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如此不断向前推进。用教师的“蹩脚”换来学生的高明,何乐而不为?  
  3、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当代教学的课堂应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教师要自觉转换课堂上的角色,由知识的拥有者、真理的代言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可以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若在课余,教师又要成为学生心目中可以信赖的朋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友谊,用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风格去帮助学生填平“代沟”,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效应”,使他们敢于走近你,乐于走近你,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心声,从而建立去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育人氛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课堂还是课余,教师都应该全身心地将自己融入到孩子们中间,用自己的全部感情来爱护他们,热情洋溢地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在自己的教学舞台上精彩地完成任务。
关注学生 篇12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生读句子)
  生:乌鸦是一个一个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的。
  师:“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放了许多个。
  师:(示意第二位发言的同学)请你来放给大家看一看。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师(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生(齐):是。
  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师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
  师:瓶子里的水怎么样?
  生:升高了。
  师:很快升高吗?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点一点地升高。
  生: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师: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
  生(齐):渐渐。
  师: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生:石子放进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来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没地方住,就跑上来,升高了。
  师:想得好,也说得好。那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生: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就会渐渐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师: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执教者阐述】
  这个教学片断。我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1.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多方交流,解决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2.开发语文教学的多种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教例抓“一个一个”“渐渐”的理解,强化语文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观察瓶中水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最后的小结,又自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关注学生 篇13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有满足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需要,一切教学活动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  
  学习数学为了什么?数学离学生有多远?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回答的问题。本节课里,给了一个较好的回答:学习数学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具有生活气息,学生充满了学习的乐趣。课一开始,教师就出示一个实物的时钟,让学生说说时钟有什么作用?学生争着发言,由此教师亮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怎样看时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再看课的应用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你知道哪些电视节目的播出或结束时间是在整时或半时的,并拨出时间。教师的这一安排,避免了学生机械练习,被动练习的局面。这一环节有一箭双雕之功,既是新知识的应用,又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总之,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特点。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节课另一个特点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来构建立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对钟面的认识,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知道哪些钟面知识,教师不能武断估计,闭门设计教学方案 ,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你对钟面知道些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观察、议论、汇报,充分展示学生的原有基础。  
  学生已经习惯了用“长针、”“短针”来描述某一时刻,在认读整时之初,教师及时加上一个简单的钟面介绍,明确时针、分针的名称,为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描述某一时刻打下基础。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整时”时刻的认读比较容易,而“半时”时刻的认读可能会出现问题,应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学生之所以对半时的认读模糊不清,关键在于对钟表的旋转顺序不清。为解决这一难点,在认半时之初,让学生观察转动的钟表,明确了钟表的转动方向,又为下面讨论半时刻的认读提供了理论依据,化解了本课的难点。总之,在认识“整时”、“半时”的活动中,我非常重视挖掘学生群体这个大的学习资源的优势,放手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围绕某一难点展开讨论,认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读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师把第三幅情景图中的“8 时”改为“8时半”为的是,最后通过引导观察这两幅情景图,让学生学会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词对一天的时间进行更准确的描述,对一天的时间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全面的了解。  
  总之,课堂教学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知识的起点,灵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思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数学课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这堂课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如:课的结尾教师出示了没有时针、分针的钟面,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时间,画出时针、分针的位置和让学生在课外设计一份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知识,更要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关注学生的发展。  
  综上所述,整堂课体现了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的主题。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难点的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成功。   
关注学生 篇14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数》,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1000以内数的基础上教学认识10000以内的数。虽然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但由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比较充足,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在没学习新知之前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读数和写数。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就没有必要把学生作为一张白纸来进行教学,必须要摆正老师位置,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发展。举例教学“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的片段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案例呈现]
  (黑板上呈现几个空白的计数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些数,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计数器上千位上是3粒珠子,百位上是1粒珠子,十位上是2粒珠子,个位上是5粒珠子。)谁能到上面来教一教大家写这个数,并说说这个数该怎么读?它的组成是什么?
  ⊙孩子们觉得老师出的题目太简单了,都抢着要上来讲解。
  生:这个数读作“三千一百二十五”,千位上是“3”就读“三千”,百位上是“1”就读“一百”,十位上是“2”就读“二十”,个位上是“5”就读“五”。
  ⊙第一个孩子非常到位地把这个数的读法说了出来,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师: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千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作(几百)……。
  ⊙在这样的点拨下,学生很顺利地总结出了读法。
  师:谁来写一些这样数让大家读一读。
  ⊙学生举了很多类似的数字,都能顺利地读出来,有一生举一例:3089。请他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师:他举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数,你知道这个数与众不同在什么地方吗?你会读这个数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会我们来交流,这样的数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它的组成是什么?
  生:3089读作三千零八十九。这个数的中间有一个零,要读出来的。
  师:讲的真好,谁也能举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数让我们来读一读?
  ⊙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开头下,学生举出了中间有两个0,末尾有0的数,并且都能准确地读出来。
  师:今天老师觉得大家非常地动脑筋,我们自己举了很多的例子,把“非整千的四位数”的几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吗?
  生:可以从最高位读起。
  生:中间有一个0或者2个0都只要读一个零。
  生:末尾的0不要读
  ……
  [课后反思]
  这节课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穿于课堂教学。老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尝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人人必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本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是什么原因促使学生有如此高的热情与学习兴趣呢?想想有如下两个原因: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是以一名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的,使学生拥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很多时候,老师对学生说,现在你是老师,你来教同学们,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遇到困难力争自己克服。这种交流方式让人感觉不到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创新的火花闪现。
  2、尊重个性,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没有按教材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方法,去规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认数的过程中,老师激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去发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学生在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经历了一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既重视学生今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
  如果在教学中的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这种枯燥的认数不会引起学生如此大的兴趣。所以老师请学生自己举例并总结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正如21世纪的数学教学课程中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针对这一教学思想,教师在学生自得的基础上,采用多角度、多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想::教是为了不教。今后我们只有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是一个主动求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求知路上的引路人。”这种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待到不同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地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时候,也许我们才能说:  数学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生。那时候,我们才能更深切地体验到自己在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发展。
关注学生 篇15  威海市锦华小学 丛艳艳
  在今年威海市举行的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上,我执教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受到了与会领导及同行们的好评。通过大家的评课,令我震惊的是大家对我评价最高的竟是我的“应变能力”,换句话说是我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是吗?在大家评价的当时,我持怀疑态度。课后,我反复思索,明白了:因为那一节课我的精神高度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唯一的任务就是专注的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针对发言及时做出评价。这个发现,这份感悟,令我振奋,因为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关注”二字的含义。当刚刚学习新理念,体会
  “关注学生”这个词语时,总觉得这算什么新理念?难道以前的教师没有关注学生吗?不关注学生,学生又怎么会考出好成绩呢?现在,我深深地明白了:“关注”是要学会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上,我们的眼里应只有可爱的孩子,而不应带着任何的“杂念”。当我们真的心里只装着学生,脑子里只想着学生,眼里只有学生时,那我们才真正是在课改的大海里收获了。因为我们学会了关注学生,受到关注的学生,才会用“心”去上课,用“心”去感受课堂,才会与老师有心与心的交流。
关注学生 篇16  有不同的领悟,都能收获到很多东西,经常有“听君一节课,胜思一整天”之感。而且,她见我去听课,总会关注到我的学习需要,有意地调整教学,在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上给我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我的一点一滴进步,和她是分不开的。
  除了听课之外,平时我也经常向师傅以及其他老师请教教学上的问题。这些老师都非常热情的帮我解答,使我获益匪浅。从中我也明白了,知识和经验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的东西,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此外,学校组织的科组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也使我明白了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总的来说,我在这一年中,无论是教育教学的思想理念,还是具体的课堂操作能力,个人基本素养等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在大学四年中都无法学到的。尤其这一年里,我转变了很多观念,而且更加明确了“关注学生”这一重要思想。
  1、备学生:
  一谈到备课,以前头脑中就会联想到学习新课标和钻研教材,设计一个好教案。但自从听了师傅的课后,我渐渐地明白了最重要的是备学生。她还常常告诉我,教师的上课水平就体现在对于学生各种反应的处理上,只有对这些孩子了解了,熟悉了他们的思维,才能在备课时考虑到各个孩子在学习相同知识点的不同表现。就像师傅在星期三的讲座上所讲到的那样,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进行预设。
  有很多次我是听了师傅的课,然后根据她的教学设计给我们班上课的,但上起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除了自身原因之外,也是因为学生的不一样。比如这个学期的我的第二次组内研究课。我上的内容是《邓小平爷爷植树》。其实在上之前,我已经听过师傅的这节课了,而且她还细心地指导过我,在教师范读上要特别注意,因为牵扯到下面一个重要环节。但我按照她的做法去教,偏偏就卡在那个环节上了。最后,还是多亏了师傅帮了我一把,声情并茂地又读了一遍,课才顺利地上下去了。
  2、关注学生的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
  学生的表现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背后蕴藏着他们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如果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表现,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随机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傅在上课时,关注着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适时地调整教学。特别是合作找伙伴朗读的时候,她能把每一小组,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都总结出来,可谓做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真是佩服啊!师傅说这是要*平时上课练出来的。  
  而在以往我的课堂上,我只顾自己管自己的,把教学任务完成就好,不会经常看看学生在干什么。一次我的组内研究课后,师傅说我上课时有个男孩子一整节课都没有好好听,而我却没发觉,这太不应该了。上课时,我就学着师傅这样,尽力关注着每个同学。
  比如说在上《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到平时容易开小差的一个男同学,上这节课时却很认真,而且经常提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原来他最近正好在看有关这方面知识的书,觉得很有趣,连带的,课堂上也表现活跃了。我鼓励了他,还让他去找一找这些资料,给同学们一起分享,他也很有干劲。在往后的课堂上,表现也不错。
  以往有老师来上课,我总会看几眼后面的老师,脱离了教学环境。渐渐地,我感觉和学生有了互动,融进了学生中。正像师傅所说的,在真正的课堂上,就算有上万人坐在学生中间,教师也要做到熟视无睹。因为你的眼中只有学生,一定要做到“心无杂念”,这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
  3、关注学生的课堂情感: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记得在上学期刚开学,我和学生都是刚进课堂不久,他们还没有课堂常规这一概念,又容易分神,课堂效果很差。我看了后,就对这些调皮的孩子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又让他们站着上课。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反而更差了。我想起了这句话,“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我现在不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课堂上,时常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大声呵斥他们,而是突然停止讲课,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一定会抬头看,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课下再找这些学生谈心,耐心说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扬,这些学生大多能乐观,愉快地改掉缺点。教学中不忘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以往总是把这句话当作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而如今,我对这句话有了一点理解。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4、关注学生的心理,拉近师生的距离
  我们班有一个女同学,上课遵守纪律,作业工工整整,老师布置的任务总能认真完成,应该说这样的学生是让老师放心的。但她却缺乏同龄儿童应有的活泼,上课朗读课文,声音小的只有她自己才能听见。对于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她的成绩是不至于拖班级后腿的。但我认为,老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灵,帮她克服怯懦,走出被人遗忘的角落。那
                         推荐阅读:
  • 关注学生(精选17篇)
  • 关注学生
  •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精选2篇)
  • 学生活动教案怎么写(通用5篇)
  •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向教师提出哪些挑战的问题研究(精选2篇)
  • 学生会查“无字词典”了——《学会查“无字词典”》(精选13篇)
  • 学生教案
  • 学生说课稿
                             
                   
                   
                     
                            关注学生(通用16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