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回复: 0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精选14篇)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1  joan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 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 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的。在教学过程 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 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2  joan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项脊轩志》,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版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教版明确提出,高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中叶古文家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它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本文被安排在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本文属于浅易性文言文,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已能大概疏通文意。并且本文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学生可以较轻易地领悟。这对探索后面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本文记叙的是家庭琐事,抒的是亲情,这对高一学生来说,熟悉而容易理解,切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启发他们观察生活,珍惜亲情。
  3,从上一期的先秦文散文到这一单元的明清散文,古文的教学重点由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转变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便成了始终强调的一点。本文由于取材于日常生活,易为读者理解,所以放在第一篇的位置,有承上启后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前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诵读和讨论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就课文中的一些需要深究的地方加以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3  【文本解读】
  《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无非一些身边琐事、日常话语和寻常景物,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文中一些细节,如项脊轩遭火不焚,“室坏不修”,复萁不居等,用语平淡而情感浓厚,阅读时要注意领会其中的妙处。
  【素养目标】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结构。
  3、学习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深挚的感情。
  4、感受作者对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深刻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明代的王锡爵曾说归有光的散文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清朝散文家方苞也曾说他的散文能“使览者恻然有隐”。《项脊轩志》是归文中最动人的一篇,希望通过这节课,能让我们走近归有光的情感世界,并借助这篇文章了解归有光的散文特点。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他被人称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
  2、相关背景
  归有光原居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他在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那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使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让“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3、了解文体“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4、解题
  ①“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
  ②“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③“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渗漉(shènlù)垣(yuán)妪(yù)婢(bì)
  妣(bǐ)姊(zǐ)呱呱(gū)阖(hé)笏(hù)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渗漏),雨泽下注;每(每一次,每当)移案(几案,桌子),顾(环顾四周)视无可置(挪置)者。又北向(向北,指坐南朝北),不能得(获得,得到)日,日过午已昏。余稍(稍微)为修葺(修补),使不上漏。前辟(开辟)四窗,垣墙周庭(四周围绕院子砌上墙),以当(抵挡)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借书满架,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啸歌(长啸歌吟),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自然界的一切声响)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离开)。三五(农历每月十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可爱。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
  (第二段)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在此以前)庭中通南北为一。迨(等到)诸父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内外多置(设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到处都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越过厨房)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开始)为(动词,插上)篱,已(不久后)为(动词,砌上)墙,凡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去世的祖母)婢也,乳(喂奶、哺育)二世,先妣(去世的母亲)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内室),先妣尝一至。妪每(经常,常常)谓余曰:“某所(处,地方),而(你的)母立于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小孩的哭声)而(连词,表修饰)泣;娘以(介词,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偏指一方,她)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你的)影,何竟日(一整天)默默在此,大类(很像)女郎也?”比(等到)去,以手阖(关闭)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可待乎!”顷之(不久,不一会儿),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上朝),他日(某一天)汝当用之!”瞻顾(瞻视回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请概括段意: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
  (第三段)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关上窗户)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遭受四次火灾),得不焚,殆(恐怕,可能)有神护者。
  请概括段意: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
  …………
  (第四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嫁到我家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小或矮的桌子)学书(写字)。吾妻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形制,规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请概括段意:回忆亡妻生前的事。
  (第五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名词作状语,亲手)植也,今已亭亭(直立的样子)如盖(伞盖)矣。
  请概括段意:借庭树写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思考2】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喜。
  2、修缮前的小轩什么样子?修缮后呢?
  明确修缮前:狭小、阴暗、破漏
  修缮后:明亮、幽雅、安静
  3、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明确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先写由于诸父异爨,家中一片杂乱衰败景象;继写我对祖母的怀念以及对祖母的怀念抒发深沉的思念、悼亡之情。
  4、试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5、第四、五段写什么?
  明确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作者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更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思考3】体会感情,赏析写法
  1、文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2、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1)文章第二、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令人动容。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占据作者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5、清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归有光的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指出归有光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平凡场景,往往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请按人物梳理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明确人物细节描写的具体表现,人物对作者的情感态度作者的情感,
  母亲以指叩门扉关怀母爱难忘(“余泣”)
  祖母阖门、持笏关怀、怜
  爱、期待遗教难忘(“长号不自禁”)
  妻子问古事、学书快乐、真挚恩爱难忘(“室坏不修”“亭亭如盖”)
  【思考4】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思考5】对比阅读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孺人数顰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①。冬月垆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若不谋夕:好像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指好像形势危急,难以预料。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问题:归母为人俭朴,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明确①吩咐婢女把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团起来,加以利用。②物尽其用,家里没有被丢弃之物。
  四、明晰主旨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4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三、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
  2、断句练习: 日过午/已昏 鸡/栖于厅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然/自后/余多在外
  四、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五、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六、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1: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5  南邮吴江学院 语文教研室 张月明
  摘要:明代归有光写有一批家庭琐事类散文,与前代“大业”散文、史传散文和哲学类散文大异其趣。如何教学这类散文,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归有光 辨主旨 品细节 明手法
  明代归有光为世人传诵的作品,是抒写家人父子之情的文字,即所谓“抒写怀抱之文”。《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三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文章,有的叙写母亲勤俭持家的种种事迹,有的叙写小婢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也有叙写家人骨肉情深的。虽不出平常琐事,却无不真切感人。
  古文教材选入《项脊轩志》一文。怎样教学这篇文章,让学生从归氏平淡的言语,琐碎的生活事件的叙写中品味出作家的感情,了解作家的精神追求。我是通过以下三个主要环节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理清层次,辨明主旨
  《项脊轩志》主要记叙了一间读书小屋,几件家庭琐事,却写出了青年主人公在这里的襟怀抱负,一家三代人的骨肉情深。
  全文从项脊轩内外环境写起,先写旧时小屋破旧、昏暗,后经修葺,开窗,植兰于庭,使轩焕然一新,然后写主人公于此读书写字,偃仰啸歌,其乐无穷。接着,追叙了关于亡母、祖母生前二三小事,表达了对死去的母亲、祖母的无限怀念之情,含蓄地显示了自己奋发读书的原因。最后以蜀清、孔明自比,抒发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叙述亡妻事,是上文写后五年补写的,仍取镜于项脊轩,用笔委婉,含义深刻,悼亡之情、哀伤之感结于“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全文取材似乎很散:亡母、祖母、亡妻生前细事一条线索;我在项脊轩中的读书生活一线;项脊轩几经变化,归家从大家族到中衰分家一线。时间从我小时候,到十九岁束发在轩中读书,直至“现在”(指补写时),跨度很大。但细细观来却井然有序。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空间环境为经,以时间人事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一家三代至深至诚的骨肉亲情,又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通过理清层次线索,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主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抓住细节,品味真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细节虽小,但一个好的细节,却往往能传达出人物微妙而深邃的感情,也能给读者以难忘的印象。
  细节一:老妪说亡母事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实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归有光母亲死于多子。她嫁到归家,年方十六。之后七年中,生下三男三女,又死一人,流产一人。因此,深叹“吾为多子苦”。后为节育,饮二螺,“喑不能言”,卒。一个勤劳、节俭,温柔、敦厚的中国传统女子,无灾,无病,却死于节育不当。归有光母亲不仅勤俭持家,而且对下人很好,那时归家家道中衰,南京母家却十分富有,她常常拿来许多东西分给下人。老妪,即归母婢女,归母“抚之甚厚”,归母死后,老妪待归家子女自然如同己出。她常常忆起她的主人,因此,常常对归有光说起母亲,她甚至清楚地记得主人常站的地方,指着这块地方说:这就是你母亲常站的地方。归氏母亲站在那里是听到长女(吾姊)“呱呱而泣”,于是用手敲打着门板,问:女儿她冷了吗?还是饿了?虽是老妪转述之语,母亲声音宛然,音容宛在。老妪说完,老婢女,小主人不免相对而泣。老婢女转述的是有关母亲生平极为平凡,极为普通的家常事,家常语,却极其感人。人类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些最细小最平常的语言、行为。《红楼梦》中贾元春被至高无上的皇帝选为皇妃,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但他独独享受不到人间最平常最普通也是最真诚的天伦之乐。因而,她省亲时拉着祖母的手流下了辛酸的眼泪,这是真切感人的眼泪,也是人类最普通最真挚的骨肉至爱亲情的自然流露。细节虽细,但它深含着母亲对子女的关怀厚爱,婢女对主人的深切怀念,我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蕴于其中。
  细节二:祖母望孙成龙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 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家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归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明宣德年间官为太常寺卿。此后几辈“读书久不效”。因此,祖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孙儿身上。轻轻关门的动作,细致入微地传达出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盼。不久,又“持一象 至”,一句“他日汝当用之”,寄托了望孙成龙的殷切期望和寄寓孙儿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状况,光耀祖宗而奋发向上的心理。归有光8岁丧母,祖母对孙儿自是疼爱有加,看到孙儿整天在轩中默默攻读,“大类女郎”,又是怜惜万分。寥寥数语,轻轻一动作,把老祖母对孙儿既盼望子孙争气,又关怀疼爱,于心不忍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些语言、动作,看似平常普通,实则感人肺腑。祖母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都跃然纸上。
  细节三:妻说家有阁子
  “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回娘家,再回归家,向归有光叙述自家小妹问起“阁子”(即项脊轩)的情况。诸小妹为何对一个普通的书房感兴趣?此轩有何吸引人的地方?细细想来,自是归妻在小妹面前兴致勃勃地描述书房,自是轩的主人有奇特美妙之处,自是归妻对轩的主人敬佩而热爱的缘故。
  妻死之年,手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这个细节融入了作者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人亡而物在,睹物思人,情何以堪?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而今思念何茫然。把真切绻眷的感情融入景物,以景结情,以景语达情,言尽而意远。
  细节四:项脊生读书轩中
  三、明确手法,探讨意义
  曹丕《典论·论文》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历来的文章家都认为散文是载道文学,大业文学,在这种理论的先导下,散文这种文体所描写的对象大体不是帝王将相、名公巨卿,就是英雄志士、骚人墨客,普通人在载道文学中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无立足之地的。他们往往出现在市井小说中、戏剧文学中,明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冲击了散文创作,促使散文向小说学习,而完成这种转向的第一人恐怕正是归有光了。归有光把母亲、妻子甚至婢女寒花这些市井细民,平民百姓写入散文,并且把他们的日常生活,平凡言行归入笔下,一变严肃庄重的散文面孔为轻松活泼,自由洒脱的面容。同时,归有光大胆借鉴了小说常用的白描,细节刻画人物等手法。使散文更接近广大民众,更为人民所喜爱和接受。这种转变对当时和后人的启发和影响都很大,稍后的袁宏道、张岱等人又把它发展为刻画市井细民的群像及细民风俗生活的描写。三十年代中国散文文学领域兴起了一场小品文运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品文作家,象林语堂、周作人、冰心、梁实秋等,尤其是梁实秋,写下《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雅舍谈吃》、《雅舍怀旧》等一系列小品散文,凡朋友聚会、品茗聊天、下棋娱乐、无不入文,笔下生情,语中藏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赢得广泛的读者群,真正达到“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境界。这正是发扬归氏散文风格的结果。
  作者邮箱:
  [1]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6  预习学案
  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二、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②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者的悲情?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堂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著有《震川文集》。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2)古人评价
  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明」黄宗羲   
  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司马迁),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 「清」方苞
  归震川直接八家,姚惜抱谓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不可不知此旨……有寥寥短章而逼真《史记》者,乃其最高淡之处也。
  ——「清」吴德旋
  二、文本研习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课下练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7  《项脊轩志》是一篇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也是传统的古文篇目,我把这篇课文作为一堂备课组的公开课进行了讲授,在教授这一课中,我有几点体会,现归纳如下。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下载了视频朗读,在和课文内容相符合的视频带动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十分浓厚,从这次教学中,我发现朗读也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
  通:对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由于我们已经经过必修的训练,所以针对选修文言文,我采取了请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的处理方式。这样设计是因为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相对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必须加强学生的自读能力的训练需要而设计的。从课堂结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练:在疏通了文意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就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发现缺漏并及时的补充上,以练代讲。
  析:由于本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本的赏析上时间分配的较短,我计划是从散文的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找到并不困难,而且能够很容易的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三小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最后的布置一小断仿写练习,对于这项作业,文科的学生兴趣更高一些。理科的学生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总之,这节课在上的时候朗读较多,对文言文分析的不到位,下次上课的时候应该加强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分析。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8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
  1、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 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
  作者如何表现深挚的感情。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有着重号的要板书,下同)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三)教师范读。
  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第2、3、4段是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2、13,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五)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日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集体朗读课文第2、3、4段。
  小结:以上3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六)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8〖小资料〗
  (一)作者介绍。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二)“项脊轩”介绍。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
  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
  注释:
  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坎井,一说是浅井,一说是废弃的井。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四)课文第3段后,原文还有一段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9  教案设计
  [导学]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它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读了此文,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项脊轩志》之所以有如此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但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资料显示屏]
  一、关于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八岁丧母。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而“至情”就是“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泰伯至德》。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的“至情”,所以,他的一部分散文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等,写得相当感人。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二、关于《项脊轩志》
  1林纾在《畏炉论文》中赞誉本文“叙细琐之事,能使熔成整篇”,“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
  2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3书中删节的一段内容见“相关资料”
  删节的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
  [教学设计]
  设计a
  一、设计思路
  本文语言浅近,阅读障碍不大,可由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课下自行阅读,梳理和积累文中语言现象、文化常识,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鉴赏本文写作特点。课上检查阅读效果。
  二、教法展示
  一检查导入
  翻译下列句子: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质疑讨论
  1文中说“借书满架”,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2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3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第3段——“吾家读书久不效”、“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借书满架”意为“积书满架”《四部备要》本作“积书”。
  三整理语言现象
  1重要词语
  (1)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
  (2)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形容词,表示“对”的意思。
  (3)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
  “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4)“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往下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从上面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
  2名词用作动词: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喂养
  3句式
  判断句: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
  疑问句:
  “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4练习
  课堂口答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积累文化常识
  说明:涉及内容,可事先安排几位学生查阅、整理。此步骤可根据需要取舍
  1涉及建筑方面的
  “鸡栖于厅”。“厅”,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文中“厅”指一般说的客厅。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中闺”指内室或妇女的卧室。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牖”,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后泛指窗。
  2涉及称谓方面的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父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称“束发”。
  3涉及婚姻及其他方面的
  “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易经?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经?周南?葛覃》:“害浣害否,归宁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手板。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据《明史?舆服志》,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五课文理解检查
  1作者简介。见“资料显示屏”
  2题解。见“资料显示屏”
  3扩写一个句子。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项脊轩的散文”这个句子。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这是一篇写“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表现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的抒情散文。
  4造一个句子。
  从品析、欣赏、发现、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或写法说一句欣赏的话,并简述理由。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根据学生发言整理本文写作特点:
  1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文章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又如结尾“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明写高高的枇杷树,暗写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高高的枇杷树一天天长大,已是亭亭如盖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与树俱长,与日俱增,久久萦怀,永世难忘,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
  2撷取细节,表情传意。
  作者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细节,使人物形神毕肖,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又如写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
  3语言平实,情意动人。
  《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诙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六总结
  多少悲欢离合事,尽在寻常斗室中。紧紧抓住项脊轩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琐事,用清新淡雅的笔触一一点染,将深情融于清墨淡彩之中,把悲剧和喜剧推上心灵的极深处。爱天下之佳屋美景,悲人间的生离死别。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抒情,以简洁生动的词语来叙事。墨至清至淡而情至深至浓,笔至简至洁而意至尽至美。这一切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而永垂史册的根本原因。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也是历代美文之一,不精读,恐难以真正解其情意、其美妙。基于此,教学时可从归有光身世经历入手,抓住一个“情”字,设计几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探究,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字。
  二、教法展示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中国古代散文家名字——归有光。
  二归有光简历
  学生课前制作简历,课上展示。
  三揣摩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前人王锡爵评归有光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杰作。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那么,本文所显现的作者“心灵的东西”是怎样的呢
  1阅读课文1—4段作者约19岁时作及题注,揣摩幼年归有光经历了何种不幸,少年归有光内心有着怎样的追求和隐痛。
  1幼年丧母,伤痛难言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印象比较模糊,第3段“老妪”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使一个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引起作者的无限怀念,因而话未完,“余泣,妪亦泣”。幼年丧母,是归有光内心难言的伤痛。
  2少年科场不利,家庭衰败,隐痛重重
  ①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归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书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归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成有追念祖先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意思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家没落,内部割据。年轻的归有光尽管怨恨却也无奈,这更加深了他要勤奋读书、考取功名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家族的面貌,才会有新的气象出现。
  ④先大母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象笏是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殷切期待对当时的归有光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更坚定了他的志向。
  ⑤补充:
  第4段最后一句“殆有神护者”后面,编者删掉了一段。
  (见“相关资料”)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一方面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另一方面,说明了世俗观念对归有光的深深的漠视。
  ⑥像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并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十八九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还没有中得科举。幼年丧母,科场不利,家族衰败,世人漠视,少年归有光内心隐痛何其多,何其深!
  2阅读课文5—6段约为35岁迁居之前补记,揣摩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中年丧妻,打击沉重。
  归有光24岁结婚,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相近,伉俪情深。姨妹子们天真无邪的问话,说明其妻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归有光30岁时,其妻撒手西去。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
  家道日衰,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人亡物在,而深情难忘,如何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3小结: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这种“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熔铸于《项脊轩志》之中,使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感人至深。
  四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真正理解《项脊轩志》“情”的内核
  五鉴赏《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光有情而无艺,文章难以精美。《项脊轩志》乃家常语叙家常事,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历来读者却无不为之动容,这与他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分不开。
  你认为《项脊轩志》是如何传情的
  1细节传情。见设计a—(五)42“撷取细节,表情传意”。
  2托物传情。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文章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
  3直呼传情。作者善于即事抒情,在事件叙写中往往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将感受和事件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歌如泣的情调,感染读者的心灵。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委婉动人。又如写祖母一节,文章最后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让感情的潮水尽情放纵奔流。以上所举文字,皆是直抒胸臆之语,我们读之,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写到这些文字时,已经是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号啕大哭。
  4叠词传情。文中运用不少叠词,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又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加“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六总结
  深厚、真挚的情感,加上多样、高超的传情艺术,使得《项脊轩志》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七拓展阅读
  寒花葬志①
  归有光婢,魏孺人②媵③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邱。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④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
  ①本文是作者忆念亡妻和女婢所作。寒花,女婢名。②魏孺人:作者前妻。孺人,女子的封号,明时七品封孺人。③媵:陪嫁的女婢。
  ④:音ruò,烧。
  八作业任选一题
  1借鉴《项脊轩志》的传情手法,写一写自己的亲人或其他熟悉的人物。
  2假如你拥有自己的一间书房的话,请尝试给它起个有特点的名字,并写一段文字介绍命名原因。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10  【预习指导】
  独立研读文本《项脊轩志》。依据导学案要求,做好标记和勾画。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重点难点】
  1、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2、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情景导学】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
  1、《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
  1、第1段
  2、第2段
  3、第3--4--5段
  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
  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
  一、深入学习理解《项脊轩志》
  1、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几位亲人、哪些事件?
  2、作者是怎样写几位亲人的?在选材和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3、这几件事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4、总结:本文的思想内涵。
  一间百年老屋,又小又漏又暗,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但老屋却见证了作者家境的变迁,也记录了他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了作者的绵绵哀思,读之令人心酸掉泪。联想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辛勤付出,缺乏感激之情,缺乏感恩之心。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知道可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爱家庭、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我们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亲情,从感恩开始,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11  难点重点
  (一)课文第一自然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课文第二自然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妪,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三)第三自然段里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分析: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奋,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四)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亲密感情的?
  分析: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蜜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其后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五)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六)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有的划在第二自然段里,有的则放在第一自然段末尾。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分析: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轩’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
  这句话放在第一自然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关系更为密切。
  顺便说一下,有的选本以“妪亦泣”为界,将“可悲”的事再分为两段:这样,上述那句话就应该独立成为一段,因为它管的范围至少要到“令人长号不自禁”为止。
  (七)课文中用了不少叠字,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课文中的不少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八)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九)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12  为了上好这篇富含深情的文章,我自己把文本读了许多遍,以至于每读一遍我都有新的感悟,真正体会到了文本细读的收获,甚是欣喜。一篇名家之作,从朴实平淡的字里行间却寄予了作者深沉厚重的情感,是值得我们细细反复赏读的。所以我把公开课篇目定为此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任何时候读起来,都是那么平常平淡,无波无奇,为什么这样的一篇叙述平凡家庭生活琐事的文章在文学史上占有“明文第一”的赞誉,多少年来流传不衰?文章写了什么是很容易读懂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就是真正值得完美品味赏析的。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也就是课后探究讨论练习题一:归有光善于选取家庭的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试找出两三例,体会本文的这种特点。通过示范赏析“叔父异爨”的内容后教学生自主赏析,在示范赏析时我还给出答题提示:朗读、翻译、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进行赏析。
  整篇课文教学只有设计一个目标,实践和完成得比较好,学生能通过细读文本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寓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深情,并且对这种人世间普遍美好的感情产生共鸣。而这种深厚的情感是通过只言片语生活小事平凡场景来体现的,足以体现出作者的了不起,明白了这篇文章的历史地位。
  教学中还发现几点不足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到位,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语言分析不到位,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完这篇文章,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请你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成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习的迁移能力不足。学生基本都是泛泛而谈生活的哪一件让我受感动,而不是通过简洁的细节描写来无声地体现。当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细读一篇篇文章而得。
  在上公开课之前,我还特地做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疏通课文字词,提前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想公开课上得顺畅很大程度得益这个导学案。导学案和练习册不同的一点是,导学案是一张卷子的形式发下去,学生就有有思考和做题的仪式感,而练习册使学生依赖答案,没有思考的空间。当学生认真思考并写下答案,老师收上来一看就能把握学情和讲课的重难点了。导学案的应用就是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一个媒介,也是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13  学习要点
  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重点讲解
  本文的线索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
  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文章中叠字的运用
  短短一篇课文,六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珊珊”;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双迭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还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往往不是纯客观地状物绘景,而是“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本文在选材上的特点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姬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姬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姬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  
  a.旧时栏楯(shǔn)           冥然兀坐(wù)
  b.垣墙周庭(yuán)           先大母婢也(bēi)
  c.余扃牖而居(jiǒng)         呱呱而泣(gū)
  d.家有老妪(ōu)             万籁无声(lài)
  2.选出对下面划横线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往往而是(到处)           亦遂增胜(美)
  b.而母立于兹(你的)         顷之(音节助词)
  c.大类女郎也(像)           乳二世(用乳汁喂养)
  d.大母过余(过问)           逾庖而宴(厨房)
  3.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中的文言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庭中始为篱,(    )为墙,凡再变(   )。家有老妪,尝居(    )此。妪,先大母婢(    ),乳二世,先妣抚(    )甚厚。
  a.已   矣   于   也   彼       b.已   也   于   矣   其
  c.已   矣   于   也   之       d.已   也   于   也   之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句不同类的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c.吾家读书久不效。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译:轩跟西边的内室相接,过世的母亲曾经来过一次。
  b.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等到诸位伯父(分家)别起炉灶,里里外外装了许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
  c.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我的妻子从娘家省亲回来,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南阁子,那么阁子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保护神吧。
  二、填空题
  7.《项脊轩志》选自  代后期著名散文家  的《  》,项脊轩是  名,“志”是  意思。本文通过记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了  、  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怀念  、  和  的思想感情。
  8.文中描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月夜之景的语句是
  。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9.比较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楚人一炬   ②四海一   ③一肌一容   ④用心一也  ⑤庭中通南北为一  ⑥先妣尝一至  ⑦一室之中   ⑧初一交战
  a.①⑥ / ② / 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 / 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10.比较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②先妣尝一至                   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下列句中划横线字与“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b.轩东故尝为厨
  c.庭中始为篱           d.余既为此志
  12.下列句中划横线词与“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13.请选出与“谁得而族灭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不霁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4.下面对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参考答案
  一、1.a   2.d   3.d  4.c   5.d   6.c
  二、7.明   归有光  《震川文集》  书斋   记   人亡物在、三世变迁   祖母、母亲、妻子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三、9.a   10.c   11.b   12.d   13.b   14.d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 篇14  一、设计思路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杰作,也是历代美文之一,不精读,恐难以真正解其情意、其美妙。基于此,教学时可从归有光身世经历入手,抓住一个“情”字,设计几个话题让学生讨论探究,以深化对的理解。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字。
  二、教法展示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中国古代散文家名字——归有光。
  二归有光简历
  学生课前制作简历,课上展示。
  三揣摩归有光的内心世界
  前人王锡爵评归有光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杰作。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美学》第一卷。那么,本文所显现的作者“心灵的东西”是怎样的呢
  1阅读课文1—4段作者约19岁时作及题注,揣摩幼年归有光经历了何种不幸,少年归有光内心有着怎样的追求和隐痛。
  1幼年丧母,伤痛难言
  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印象比较模糊,第3段“老妪”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使一个善良慈爱的母亲形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引起作者的无限怀念,因而话未完,“余泣,妪亦泣”。幼年丧母,是归有光内心难言的伤痛。
  2少年科场不利,家庭衰败,隐痛重重
  ①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经居住在太仓县项脊泾,年轻的归有光不仅把“项脊”用作自己的书斋名,而且用作自己的别号,归有光自称“项脊生”。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成有追念祖先的意思,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意思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②“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是一个好静、安详、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③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家没落,内部割据。年轻的归有光尽管怨恨却也无奈,这更加深了他要勤奋读书、考取功名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家族的面貌,才会有新的气象出现。
  ④先大母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先大母“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象笏是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老祖母的殷切期待对当时的归有光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更坚定了他的志向。
  ⑤补充:
  第4段最后一句“殆有神护者”后面,编者删掉了一段。
  (见“相关资料”)
  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一方面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另一方面,说明了世俗观念对归有光的深深的漠视。
  ⑥像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并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十八九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还没有中得科举。幼年丧母,科场不利,家族衰败,世人漠视,少年归有光内心隐痛何其多,何其深!
  2阅读课文5—6段约为35岁迁居之前补记,揣摩成年归有光的内心世界:中年丧妻,打击沉重。
  归有光24岁结婚,夫妻有问有答,有教有学,志趣相近,伉俪情深。姨妹子们天真无邪的问话,说明其妻在娘家时常提起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温婉动人的美好形象历历在目,夫妻间浓厚的鱼水深情在归有光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归有光30岁时,其妻撒手西去。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怎么能不感慨万千
  家道日衰,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人亡物在,而深情难忘,如何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3小结: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这种“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熔铸于《项脊轩志》之中,使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事事关情,语语动情,感人至深。
  四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真正理解《项脊轩志》“情”的内核
  五鉴赏《项脊轩志》的传情艺术
  光有情而无艺,难以精美。《项脊轩志》乃家常语叙家常事,归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浓厚的思亲之情以及内心伤痛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历来读者却无不为之动容,这与他多样而高超的传情艺术分不开。
  你认为《项脊轩志》是如何传情的
  1细节传情。见设计A—(五)42“撷取细节,表情传意”。
  2托物传情。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尤堪称道的是写怀念亡妻的文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
  3直呼传情。作者善于即事抒情,在事件叙写中往往直接倾吐自己的感受,将感受和事件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如歌如泣的情调,感染读者的心灵。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事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出了作者对至亲骨肉刻骨铭心的哀思,委婉动人。又如写祖母一节,最后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让感情的潮水尽情放纵奔流。以上所举文字,皆是直抒胸臆之语,我们读之,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作者写到这些文字时,已经是呜咽抽泣,进而泪流满面,号啕大哭。
  4叠词传情。文中运用不少叠词,既写物貌,兼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话语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又如“珊珊”一词,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再加“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六总结
  深厚、真挚的情感,加上多样、高超的传情艺术,使得《项脊轩志》读来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七拓展阅读
  寒花葬志①
  归有光婢,魏孺人②媵③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邱。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④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注释】
  ①本文是作者忆念亡妻和女婢所作。寒花,女婢名。
  ②魏孺人:作者前妻。孺人,女子的封号,明时七品封孺人。
  ③媵:陪嫁的女婢。
  ④:音ru,烧。
  八作业任选一题
  1借鉴《项脊轩志》的传情手法,写一写自己的亲人或其他熟悉的人物。
  2假如你拥有自己的一间书房的话,请尝试给它起个有特点的名字,并写一段文字介绍命名原因。
                         推荐阅读:
  •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通用14篇)
  •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教师中心稿)
  • 课文《项脊轩志》教案(精选12篇)
  •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精选13篇)
  • 课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精选16篇)
  • 项脊轩志教案
                             
                   
                   
                     
                            《项脊轩志》说课教案(精选14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