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回复: 0

《小学》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教案(精选12篇)
《小学》教案 篇1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小学》教案 篇2  课题:
  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课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材料和野生动物的分布,制作出小画册或分布图。
  2、让学生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制作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想象力的创新。
  教具学具:
  彩笔、彩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课题
  以动物世界的录像片和动物的图片导入课题:
  (1)让学生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和照片说说自己的'想法。
  (2)小组讨论,说出野生动物的习性和分布。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最好。
  (3)出示课题——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2、说明野生动物受到人类的破坏在地球上渐渐的减少,师生讨论该什么去保护。让学生了解一些珍稀动物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分布等。
  师小结: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就别忽略了它的每一件东西,哪怕是小小的动物,这小小的动物能为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想象力和快乐。
  3、引导学生于小组为单位讨论:每个学生要什么设计小报的想法说出来,然后经小组讨论。
  师提示学生展开思路,从封面、到内容的图片和文字的穿插排版等等。以及小组的分工。
  三、制作
  1、以收集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资料和照片,制作环保的小报或画册。
  2、以小组为单位来制作。
  3、完成作业的手法可以多样,但以绘画和剪贴为主。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展示作业,总结评价。
  1、是否有集体合作的精神。
  2、是否能把自己想造型与色彩,大胆的表现出来。
  3、是否能在完成作业的方法上有所创新。
  告诉学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是我们的责任。
《小学》教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按照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确立以人为本、树立教学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教学思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根据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体现新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本课教学实践中力求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跑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作用,因为跑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面接力跑又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体育面目之一。本课内容为小学四年级接力跑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体育课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学生能力分析
  本课教学注重学生思想教学,使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学习体验过程中,交流合作、师生互动,玩中学,学中乐,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增强自信。
  2、让学生能够在简单快乐的游戏之中,学习迎面接力跑的方法
  3、学生通过奔跑游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和协调能力。
  4、学生能够体验体育的快乐,感受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5、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活动中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关心,以及自我探索的能力。
  五、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1、本节课要求学生进入情景式教学。
  2、培养学生正确的跑的姿势和发展学生跑的速度是本课的重点,而在接力跑中的传接棒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六、本课的教学特色
  1、教学的思想性。体育课教学的思想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渗透,通过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各种思想感情,本课教学以情景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自我探索、情感体验,小团体间的相互合作、创新为手段,注重学生的思想教学。
  2、教学的新颖。教学过程打破了课的旧模式,根据学生的运动生理特点,把学生学习过程分为导入、激发、学习、发展和放松等过程,教学方法由原有的讲解示范、练习比赛法等形式转变成了群体合作、自主探索、成功体验、创造解决法等形式。
  3、教学的积极主动和延伸。由于课的创造性设计,运用了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沉浸于情节角色中,在课中尽情地玩、尽情地学,充分地体验了体育的乐趣、成功和乐趣,运动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教学的创造性。本课教学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创新,自创合理,可行的方法来增进知识,增长技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实践能力。
《小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下课啦》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地比较物体的高矮与长短,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薄厚关系。
  2、理解物体高矮、长短、薄厚是相对的。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比较高矮、长短、薄厚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具学具:几根长短不一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要和##同学比一比高矮,请小朋友们当裁判。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高,##矮。
  师:老师请个坐得最好的同学上来与##比高矮。
  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说##矮,现在怎么又说##高了呢?
  生:比的人不一样。
  师: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是说他高,他就永远高,要看跟谁比。也不是说他矮,他就矮,还是要看跟谁比。
  板书:相对的`,跟谁比
  二、实践操作
  1、高矮
  ppt:操场上,能不能找到比高矮的?
  能不能说完整?比高,比矮。
  生观察男孩、女孩比身高。(或:师:男孩认为他和女孩一样高,你们同意吗?)
  生:脚垫起来了,不对。
  师:怎么办呢?男孩改过来了,这次呢?
  生:女孩高,男孩矮。
  师:通过刚才的比高矮,你觉得在比高矮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比较高矮要在同一个起点,同一个平面上,也就是要对齐。
  板书:对齐
  2、长短
  这两个小朋友去玩跳绳了,我们看看他们的跳绳,谁的高?谁的矮?
  生笑:是长短。
  板书:长短。
  师:怎么比?想想办法。
  生:先对齐一端,拉直了再比。
  师:真聪明!弯曲着是不容易比的,拉直了才能比。
  板书:拉直。
  师:我们请最守纪律的孩子来做比较。
  拿出两根跳绳,请同学上台比较。
  引导孩子说清楚比较的过程:是怎么比的?
  说一说:比长,比短。
  3、厚薄
  小朋友的凳子坏了,一个叔叔来修凳子,但是他不知道该选哪颗钉子,你能帮忙选一个吗?
  生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
  板书:厚薄
  三、巩固提高
  师:我们班的孩子们学得很棒哦,能自己发现比高矮、长短要对齐了,拉直了,还知道高矮、长短是相对的,关键是看跟谁比。现在请孩子们趴下休息休息吧。(音乐)
  警车声响起,同学们好奇地抬头,坐好。
  1、ppt,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高矮不仅只在身高这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问题。
  2、小兔子比高矮。
  ppt出示:三只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后的格子。
  学生进行比较。
  在学生们纷纷发表完各自不同的见解后,在小兔子身后出示虚线格子图,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可以通过虚线格子图帮助比较高矮,比前一个活动又进了一步。
  3、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高矮、长短、薄厚的方法,在进行比较时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才能比较出高矮和长短。
《小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认识整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4—87的内容。这是学生在认识20以内数,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及24时计时法的教学奠定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钟面,正确区分时针、分针。学会认读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我在研究课标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正确区分时针、分针;会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会认读整时,会拨整时。
  二、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本课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三)律动放松,课间小憩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同学们猜谜,然后欣赏米老鼠的钟表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亲切感。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了两大板块来教学:
  1、认识钟面
  对于钟面学生已有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步骤的学习活动:
  第一步骤是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钟面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并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
  创设“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钟面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钟面上的指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动的?”三个问题情境,在问题引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进一步认识钟面。
  第三步骤是梳理总结,深化认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认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认识钟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认识整时
  认读整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会认、会拨整时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学习活动:
  (1)初步感知整时
  创设“乐乐起床”的生活情景,在“乐乐是什么时间起床的”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观察思考,试认整时。
  (2)交流认读整时的方法,并学习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从“乐乐起床”的生活情境中抽取挂钟交流认读7时的方法,并介绍汉字“几时”的表示方法;抽取床头柜上的电子钟并创设“你还在哪儿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电子钟的表示方法。
  (3)比较发现,总结提升
  创设乐乐7时起床后,8时去学英语,3时学二胡,6时才回到家的故事情境,练习认读整时及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3个钟面,在比较中发现共同点,总结出认读整时的方法。
  (4)拨时练习,巩固提高
  设计“老师拨学生认—老师说学生拨—同桌你来说我来拨”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设计意图: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取认读整时、拨整时的方法,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律动欣赏,课间小憩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让学生在《时间像小马车》的旋律中感受时间的飞快。这一环节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身心需要设置的,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调节作用。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教材第86页第1题:连一连。进一步巩固钟面与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
  2、小明的一天。创设 “小明的一天”的生活情境,通过小组学习,说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干什么”,评一评“小明的时间安排的合理吗?”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适时渗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并根据“9时小明在学习”“9时小明睡觉了”同样是9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同?提出质疑、诱发思考,在讨论交流中渗透时针每天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这些时间概念。
  3、教材第86页第3题:过1小时是几时?先让学生说说现在是几时,再用彩笔画出1小时后时针的位置。
  4、根据时刻画时针、分针。(1)12时。(2)自己喜欢的一个整时,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由易到难的练习,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五)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并试着做出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
  (1)为自己设计一款漂亮的手表;(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周末时间安排表。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说板书设计 : 认识整时
  整时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8时 3时 6时
  8:00 3:00 6:00
《小学》教案 篇6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小学》教案 篇7  【教材说明】
  本章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和怎样与同龄人交往。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班集体,知道应该尊敬老师、孝敬父母,懂得应该与同龄人友好相处。
  2.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知道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热爱集体生活。
  【课堂教学设计】 《热爱集体》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班集体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家庭,我们都要热爱这个集体。 二、看图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讨论。 三、组织课堂活动
  你认为热爱集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后教师可让几名学生发言)
  四、想一想
  1.你做过那些有意集体的事情?2.见到有损集体的现象应该怎么做? 五、课堂小结
  第三章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教材说明】
  本章内容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在劳动中锻炼自己。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知道人的生活离不开劳动。
  2.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
  【课堂教学设计】
  《劳动创造财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要生活,就必须劳动,因为劳动可以创造财富。
  二、看图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对图片进行讨论。 三、组织课堂活动一
  同学们,农民为什么要种田?工人生产机器干什么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指几名学生发言,教师在旁适当点拨。 四、组织课堂活动二认识其他的劳动方式。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课外活动
  了解周围的人,看他们分别从事什么职业。
《小学》教案 篇8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出示幻灯,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选作)
《小学》教案 篇9  1、认识8生字,会写12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读懂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的感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1、多媒体(制作动画片)
  2、生字卡
  3、搜集神秘花园的音乐带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情境:播放多媒体
  2、过度:出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3、学生围绕中心句质疑
  4、教师揭题:古人云:学贵生疑,疑则进也。解疑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读──9巨人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出示新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语。
  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课文朗诵通顺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指名回答补充。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溢、允、墙、牌、添、训”认读,自己想把法记住字型。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和课文不一样的词吗?
  3、重点指导以下字的书写。
  允应该读yun第三声,不要读成rǔn、yǒng。
  “添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
  4、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五、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生字词。
  2、分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
  学生围绕“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个问题进行研读,巨人醒悟前是什么样的?醒悟后又是怎样?应该怎样读巨人醒悟前的话?
  1、研读课文第二三—八段。
  2、自然段,体验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读了这大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体会对比手法)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3、指导朗诵,能以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
  4、续读第二三—八自然段,体验童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你还想到什么情景?能模仿书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5、学生朗读醒悟前的对话。
  ~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像。
  ~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
  三、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巨人砌墙与拆墙花园的情形。
  2、展示台: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几在脑海里,注意像“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五、布置作业
  把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讲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准备参加班内将要开展的“故事大王”评选活动。
  第三课时
  一、练习写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
  这些词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读读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还能组不一样的词语吗?
  2、开火车说词。
  3、选一个最喜欢的词用说一个句子。
  4、重点指导,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5、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二、练讲故事
  1、朗读课文,做好讲故事及评选“故事大王”的准备工作。
  2、评选方法:小组内互相讲,听,提意见,并推荐一名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故事大王”的评选。
  3、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4、颁发“故事大王”证书。
  三、写同步练习四、课后作业
  1、找其他童话故事读一读,将给别人听。
  2、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
《小学》教案 篇10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3、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演课本剧。
  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认读生字。
  学习新课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知道什么叫“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是孝顺父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5、反复读:智慧的女儿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
  6、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
  注: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此环节上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这里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争取出彩。
  二、演课本剧
《小学》教案 篇11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小学》教案 篇12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推荐阅读:
  • 小学教案大全(通用13篇)
  • 《小学》教案(精选6篇)
  • 《钓鱼》教案(精选12篇)
  • 小学作文教案
  • 小学优秀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教案(精选1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