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回复: 0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2 02: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精选12篇)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1  设计意图:
  在看了小班孩子的美术活动《小蝌蚪》之后,我发现刚入园的小班孩子还不能够很好的握笔去画小蝌蚪的尾巴,我萌发了上2研的课的想法。在设计好活动思路之后,结合我的教学设计,上网搜索了精美的荷塘图片,自己录制了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录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教学目标:
  1. 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和成功感。
  2. 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习用手指压印的画法画出各种动态的蝌蚪。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小蝌蚪找妈妈》、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录音、小蝌蚪的歌曲。
  2. 幼儿学具:和幼儿人数相等的手指印泥、餐巾纸、画有青蛙的a4纸张(上面画有小蝌蚪的尾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教师播放ppt第一个画面:荷塘的图片:“今天有个小动物来我们班了,你们看——”
  2. 教师操作小青蛙手偶:“小朋友们你们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的宝宝不见了,请小5班的宝宝们和我一起去找我的小蝌蚪宝宝好不好?”
  3. 播放ppt课件第二个画面,请幼儿一边看图片一边听青蛙妈妈和小蝌蚪的录音,感受故事情境。
  4. 播放小蝌蚪变出来的动画,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数有几只小蝌蚪,在发展幼儿的点数能力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5.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小蝌蚪是怎么变出来的吗?请你们猜一猜。”
  幼儿:“画出来的。”
  教师:“让何老师来教你们。”播放小蝌蚪指纹印画步骤的微课程。
  二、幼儿创作
  1. 教师:“青蛙妈妈找到了自己的蝌蚪宝宝,太高兴了,青蛙妈妈要请小5班的宝宝们再帮他们找蝌蚪宝宝,请你们去帮助青蛙妈妈吧。”
  2. 幼儿自选学具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小蝌蚪的歌曲)
  有的孩子开始还不敢去动手,看到别的孩子动手了,也尝试着,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很快就完成了。
  三、评价作品
  用数码相机拍摄两个幼儿作品,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孩子们感受帮助青蛙妈妈找到小蝌蚪宝宝的成功喜悦感,让孩子们给自己鼓掌。
  四、播放歌曲做《小蝌蚪》律动
  播放《小蝌蚪》歌曲,教师戴青蛙头饰带孩子们一起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律动,感受小蝌蚪慢慢长大的过程。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2  设计思路:    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儿。在故事中,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曲折经历,使幼儿了解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基于本班幼儿已学习过荷叶、荷花、蝌蚪、青蛙等圆形折叠粘贴内容,因此,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同时根据幼儿爱阅读图书的特点,通过幼儿之间的互相合作,将自己的作品装订成连环画供大家阅读,既使幼儿初步了解了书的制作过程,又让幼儿懂得了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目标:    1、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让幼儿在操作中复习已学过的圆形折叠粘贴      内容,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通过活动对“书”有初步的了解,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准备:    1、课前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2、学习过故事中有关的圆形折叠粘贴内容。    3、范例若干(故事中的某一情节),各色圆形纸片若干,浆糊,抹布,蜡笔等。过程:一、迁移已有经验,引起兴趣。    教师:我们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今天老师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做了许多张图片,我想将这些图片装订成一本图画书(出示范例),可是不小心将这些图画的顺序搞乱了,我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根据故事的情节给这些图画排队,你们愿意吗?    故事的开头讲了一件什么事?(师生一起根据故事的情节给图画排序,并编上页码),一直到最后全部完成,并再次介绍书的封面、封底。    教师:老师最喜欢这张图画了,因为在做这张图画的时候,我动了脑筋,我在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困难,我不会折叠大白鹅,你们知道后来我是怎么解决的吗?(请蜡笔宝宝帮忙画了一只大白鹅。使幼儿知道,如果遇到困难,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二、布置作业、巡回指导。    1、请小朋友以故事中的某一情节,布置画面,鼓励幼儿动脑筋想象创造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    2、提醒幼儿同伴遇到困难会互相帮助。三、学习装订。    请小朋友根据故事情节在同伴中寻找适合的图画,并装订成连环画。四、讲评。    1、你在折叠粘贴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2、让幼儿欣赏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并找同伴互相讲述自己作品的内容。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3  活动目标:
  1、关注画面的安排,尝试变化小蝌蚪与其他故事角色之间的大小和位置。  
  2、体验安排故事画面的乐趣。
  活动难点:
  注意远近、大小关系,合理安排画面的能力。
  活动准备:
  1、  齐白石作品:小蝌蚪
  2、  故事人物:鸭子、鱼、乌龟、鹅、青蛙图片
  3、  铅画纸、油画棒、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谈论欣赏(回忆关于小蝌蚪的已有经验)
  1、回忆小时候画的小蝌蚪。
  关键提问:“我们以前都会画小蝌蚪,以前画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是怎么画小蝌蚪的?”
  2、欣赏齐白石画的蝌蚪。
  引导语:“我们小朋友都会画小蝌蚪,今天我们来看一看齐白石爷爷画的蝌蚪。”
  教师小结:齐白石爷爷画的小蝌蚪很逼真、很灵活,小蝌蚪看起来简单,但要画得灵活可不容易。
  二、操作尝试(感受画面布局)
  1、出示动物图片,将其放置不同的位置,请幼儿观察。
  过渡语:“我们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故事中遇到了谁呀?”(幼儿讲述故事情节,教师摆放故事角色到不同位置。)
  2、共同分辨摆放的位置是否平衡,适当将其调整。
  关键提问:“小蝌蚪遇见了鸭妈妈,小蝌蚪们游到了鸭妈妈的身边,你们看,小蝌蚪游到鸭妈妈的身边了吗?鸭妈妈看得到小蝌蚪和他们说话吗?”
  关键提问:“这一次小蝌蚪遇到了大鱼,小蝌蚪游了过去,小蝌蚪要游在哪里?”(变换故事角色)
  小结:小蝌蚪可真灵活,游到东来游到西。游啊游,游到动物的身边找妈妈哦!
  过渡语:“我们今天也来创作这个故事,来画一画小蝌蚪找妈妈。”
  三、幼儿创作(体验创造故事画面的乐趣)
  要求:
  1、画之前,确定动物的位置并和小蝌蚪相呼应。
  2、添画与主题有关的事物,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动物形象和设计画面。
  3、用颜料创作画面背景。
  四、评价作品
  鼓励幼儿大胆向同伴介绍自己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
  2、启发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盛有小蝌蚪的鱼缸
  2、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3、PPT
  三)活动过程:
  一、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引入活动主题
  1、老师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提醒幼儿边听故事边观察"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象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鱼缸中的小蝌蚪,讨论并讲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头、有眼睛、没腿、象鱼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它的四个不同的过程,并在活动中适当穿插各种提问。
  参考资料:
  1、卵子:一个青蛙妈妈在春天时会在池塘或小河里产下许多的卵子。每个卵子都是圆圆的,软软的,许多许多连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动着。
  2、刚出生的小蝌蚪:过2--3天以后,小蝌蚪便从卵子里钻出来,大大的头,长长的尾巴,特别象鱼,并用头上的鳃从水中吸进空气,开始生活。
  3、长大的小蝌蚪:大约需要50天的时间。慢慢地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变成了小青蛙的样子,嘴巴变大了,头上的鳃没有了,但尾巴还没有脱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脱落。这时,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陆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变成了一个能干的小青蛙。
  三、师生共同小结,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小蝌蚪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1、小结:以上是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四个基本过程,从卵子到变成小青蛙大约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将近3年的`时间才能变成它爸爸和妈妈的样子,世界上还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进行变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进行变化,直到长成小青蛙才跳出来。
  2、提问:
  (1)为什么把小青蛙叫两栖动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虫、蚯蚓、蜘蛛、蜗牛……)老师提示:青蛙不停地脱皮,旧皮对它们来说也是最好的食物。
  (3)为什么要爱护小青蛙?(它是捉害虫的能手,庄稼的好朋友,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益的,所以要爱护它、保护它)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十四课。本文是一篇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童话,文字浅显易懂。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过“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四个阶段,最后变成了青蛙,说明了青蛙生长过程形体变化,蕴含了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     (1)、认识“故、迎、阿、姨、追、顶、披、鼓”等八个生字,会写“有、在、什、么、变、条”等六个生字。     (2)、了解蝌蚪与青蛙的特点,认识蝌蚪与青蛙。      2、能力目标     (1)、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及其外形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准确理解和运用“蹦、跳、蹬”等课文中出现的动词。      3、情感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体会从小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三、课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1)、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2)、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出现的表示动作的词在运用上的准确性。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及采用的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易接受感性的知识,且思维方式偏重于形象思维,表现欲强,爱模仿,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爱说爱问,活泼天真,根据这些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主要通过课件演示的形式,让学生区别动词;鉴于学生表现欲强,爱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引导探索、开拓思路。     由于低年级学生爱说爱思爱问,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我将以多媒体出现青蛙生长过程四个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青蛙形体的变化,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没有说明的细节。如眼睛的变化等。     3、课外延伸,积累知识。     根据低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我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青蛙的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能从课外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教材的阅读教学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践中认识,在感受中领悟”。     《小蝌蚪找妈妈》是篇科学童话,为体验、感悟型阅读提供了条件。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优化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课件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主体学习行为。     1、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播放动画、展示图片、出示练习、播放朗读,使学生在看、听、说、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内容,在调动感官功能的基础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加强朗读,感悟语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带着问题朗读,领会用词的准确性;分角色朗读,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不易,从而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勇于探索的精神。     3、启发教学,提高认识。     运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想象氛围,以青蛙对话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识后的交流,巩固知识,加深认识,开拓思路。另外,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青蛙是益虫。     六、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本课课件穿插于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1、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导学生抓住小蝌蚪的脑袋、身子、尾巴的特点观察并说话,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导说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感知课文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当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     3、理解词语“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时,以课件演示动画,使学生体会领悟这三个词的区别。在认识青蛙特点时,以课件出示图片,了解青蛙的形体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4、在发散思维训练时,安排了青蛙鸣叫的课件演示,启发学生想象小青蛙与妈妈的对话内容。     5、以电脑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图片及文字资料,并播放文字资料的录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流程分析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文     1、师引语: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    【课件演示】说谜面:大脑袋,园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叫,抓害虫,顶呱呱。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3、【课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模样?     4、引语:今天请大家听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猜谜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初步认知小蝌蚪。通过图片演示,学生对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层,通过看图填空的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养和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感知课文。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要求大家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1、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引语:刚才,大家听故事时都非常认真,也非常专心。现在,谁最想说一说。     3、【课件演示】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说一说。
  4、自读课文,用“——”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动画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形式,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学习乐趣。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及形体变化。引导学生读、思、说,结合课件点拨,使低年级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说说。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他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2、比较、体会、领悟: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1)、【课件演示】播放动画。     a、小蝌蚪与鲤鱼对面迎上去的动画;     b、鲤鱼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动画;     c、鲤鱼在前方,小蝌蚪游过去的动画。    (2)、【课件演示】播放语句,引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的区别。     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见一只乌龟摆动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区别三个词,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内化的语言以身体语言表现出来,符合低年级学生爱模仿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导分角色朗读。要求:戴上头饰,配上动作,表演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选择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语感。)    〈四〉、启发思考。     引语:为什么小蝌蚪认定大青蛙就是他们的妈妈?     1、点拨朗读。     鲤鱼和乌龟是怎样向小蝌蚪描述他们的妈妈的?用“~~”画一画,读一读。     2、看图填空。     引语:小蝌蚪见到的大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1)、选词填空。     披、鼓、蹲、露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  )着一只大青蛙,(  )着碧绿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对大眼睛。     (2)、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配上动作。     暗示——小蝌蚪独立生活,遇事能主动探索,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借助鲤鱼、乌龟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点,从学生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描述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想象青蛙的模样。结合课件,看图填空,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现青蛙状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五〉、发散思维。     引语: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青蛙,听到了妈妈的招呼,他们是怎么做的?     1、【课件演示】结合动画,选词填空。     蹦、跳、蹬     他们后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叶上。     2、【课件演示】播放青蛙鸣叫的声像,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小青蛙和妈妈都说了些 什么?     3、夸夸想想。    (1)、你们喜欢小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爱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对话,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表扬是教学中常用来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去表扬小蝌蚪,有助于学生领悟小蝌蚪独立生活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六〉、课外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2、听听小博士的介绍:    【课件演示】播放介绍有关青蛙知识的文字资料。     青蛙的品种繁多,据统计,全世界有1900多种,我国就有150种左右。著名的弹琴蛙,是我国的特产,它鸣声婉转,仿佛古代仕女于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则鸣声低沉粗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声除了给人以“音乐”的欣赏外,它还能预报天气。唐诗中有“水旱卜蛙声”的诗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书中也有“三月初三听蛙声,卜水旱”的记载。近代,我国有不少农谚也是反映蛙鸣与天气的关系的,如“雨后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干得犁头翘”,等等。     青蛙还是捕食昆虫的健将。当青蛙尚处于幼虫(蝌蚪)时,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只孑孓;而到成蛙时,用它灵巧的舌头,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虫。     青蛙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我国特有的中华大蟾蜍,经处理晒干成干蟾,可治疗小儿疳积。从它的耳后腺、皮肤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药品,具有强心、镇痛、止血和治疗疔疮等作用。青蛙是益虫,所以必须加以保护,不准捕杀。     (设计意图:以课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对于学生深入了解青蛙,保护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七〉、板书设计:            小蝌蚪             找            妈妈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6  教学设想: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图文结合。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我注意了下面几点:1、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中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能力。在学完每幅画之后,让学生表演有关内容,这样激发课堂氛围,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内容。2、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3、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4、大胆运用心灵换位新教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教学内容:
  新课标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17课,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图和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迎”、“追”、“跟”的动作。
  教具准备:多煤体课件、自制头饰
  教学过程:
  一、引用谜语,激趣导入。
  1、师:圆圆的脑袋黑黝黝,长长的尾巴水中游,长大后是庄稼的好朋友。(小蝌蚪)
  2、引出课题:今天啊,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妈妈,好吗?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放第一自然段录音。(出示第一幅图)
  (1)、师:咦,小蝌蚪在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的游来游去)(提问法)
  (2)、师: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引导观察)
  (3)、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
  2、操作出现第二幅图
  (1)、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小蝌蚪和原来的小蝌蚪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长出两条后腿)。
  (2)、小蝌蚪遇到了谁?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分角色读)
  (3)、指名上台表演。(理解迎上去,指导朗读小蝌蚪问的话。)
  (4)、提问:从鲤鱼妈妈的口中,小蝌蚪了解到妈妈有什么特点?(反馈:四条腿,宽嘴巴)
  (5)、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
  3、点击第三幅图。
  (1)、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长出了两条前腿)。放课文第三段录音。
  (2)、这次,它们又遇到了谁?(乌龟)。它们是怎么样做的?(追上去喊妈妈)
  (3)、区别“迎”和“追”的动作。  
  (4)、小蝌蚪为什么会叫乌龟妈妈?(联系前面的内容,学生反馈)。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不是)那乌龟是怎么对小蝌蚪说的?(指名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听了乌龟的话,小蝌蚪心里会怎样想?
  (5)、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6)、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妈妈,它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了(激趣法)
  4、操作出现第四幅图。
  (1)、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什么样了?(根据投影回答)(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它们又遇到了谁?(根据投影回答)(青蛙)那它是什么样子的?(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提问法)
  (2)、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听课文第四段录音)
  (3)、那小蝌蚪现在高兴吗?为什么高兴?
  (4)、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2)、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小蝌蚪的形体裁变化,(尾巴不见了)(也就是终于长成了青蛙)。
  三、图片演示,巩固提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的过程。
  四、总结全文,评价体验。
  1、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还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2、我们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总结(自由发挥)。
  五、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下课后,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动物是庄稼的好朋友,再跟老师、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好吗?
  六、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长出两条→长出两条→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后腿      前腿  
  (迎)    (追)     (游)     跟
  鲤鱼      乌龟       青蛙             捉害虫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7  一、激趣导入。(看动画)
  1、师:池塘里有一群游来游去的小蝌蚪,这会呀他们可着急了!因为(生说:他们不知道妈妈在哪里。)他们正准备去找妈妈呢。(板: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美丽的童话世界,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要求仔细看,认真听。
  2、学生欣赏全文动画课件
  二、初读课文。
  1、看了动画,大家觉得这个故事怎样?(生说:很有趣。很好看。)是呀,多有趣呀!有位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可好啦!同学们想读吗?下面就把时间交给同学们自由读书。有两个要求:一、边读边仔细看图,动脑思考,看谁最快读懂这个故事。二、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做个记号。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待会可提出来。(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看看同学们读书后有什么收获。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师板:变)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他们的妈妈就是大青蛙。(师贴青蛙图)
  生:我知道了小蝌蚪找妈妈时碰到了鲤鱼和乌龟,他们还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呢。
  生:我明白了小蝌蚪长什么样。
  师:小蝌蚪长什么样?请看图,说一说。(生答,师强调看图和说话要按顺序说。)课文里哪一段话是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来,自己轻轻读一遍,想想这段话描写的小蝌蚪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小蝌蚪很可爱,很快活。
  生:我觉得小蝌蚪很活泼,很开心。我是从“甩着长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中看出来的。
  师:谁能把小蝌蚪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一生有感情地读)读得怎样?(生评论)大家像他一样,读出小蝌蚪的活泼快活。(生齐读)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了小青蛙会跟着妈妈去捉害虫,所以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3、师:同学们越来越会读书了!很快就弄懂了这么多知识。聪明的同学还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你们有什问题不明白或者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大胆地提出来吧!
  生:我想知道“迎上去”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知道“追上去”是什么意思。
  生:“游哇游”是什么意思?(师请全班同学作动作告诉他)
  生:青蛙妈妈为什么丢下小蝌蚪不管?害得他们到处找妈妈?(一生答是因为青蛙妈妈要去捉害虫。师给予肯定,并说也许青蛙妈妈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活的本领。)
  生: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青蛙?
  生: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生: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
  师: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认真读书),请带着这些问题,再细细地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有关的句子。认真思考,争取自己解决问题。
  三、细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根据问题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把读书的收获跟小组里的同学交流,看看明白了哪些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四、解决问题,精读细品。
  1、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谁能根据小蝌蚪身体变化的顺序把图贴好?(请两名学生合作贴图,贴完可让学生点评)
  2、师:谁能看着图把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请一生说,师板书,然后同桌互说。)
  3、师:小蝌蚪找妈妈时,看到鲤鱼就迎上去,看到乌龟就追上去,他们为什么要迎上去和追上去呢?还有他们为什么会找错妈妈呢?要理解好这些问题,同学们还得认真读书。下面分角色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4、指导朗读。乌龟和鲤鱼妈妈的话要读得(亲切,慈祥),就像妈妈对孩子讲话一样。小蝌蚪叫“妈妈”时要读得(高兴,激动)谁愿意读好他们的话?(学生都争着想读,读得很投入,效果较好)
  5、理解“迎上去”和“追上去”
  师:(出示带有“迎上去”和“追上去”的句子)请看看这两个句子,句子中的“迎上去”和“追上去”换一换,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请同学们边看动画边思考。(看动画演示)
  生:因为鲤鱼和小蝌蚪是面对面,所以要用迎上去。
  生:因为小蝌蚪急着想找到妈妈,所以就迎上去。
  生:因为小蝌蚪在乌龟的后边,他们一前一后,所以用追上去。
  师:从追上去还可以看出小蝌蚪的什么心情?
  生:可以看出小蝌蚪以为找到妈妈又着急又高兴的心情。
  师:可见这两个词语不能换,同学们平时用这两个词语时也要注意用准确。
  6、理解小蝌蚪为什么找错妈妈。
  师:老师觉得小蝌蚪真笨,居然会找错妈妈。你们同意老师的看法吗?为什么?
  生:不同意。因为乌龟是四条腿,宽嘴巴。
  师:说得还不是很清楚。谁再来说说?
  生:因为是鲤鱼妈妈告诉他们他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也是四条腿,宽嘴巴。
  生: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妈妈的样子全部说清楚,所以他们才会找错妈妈。(这个问题较难理解,应让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7、假设问题情景,描述青蛙妈妈的样子。
  师:如果你是鲤鱼妈妈,为了让小蝌蚪一下子就找到妈妈,你会怎样对他们说?(一生饰小蝌蚪,一生饰鲤鱼妈妈,进行对话。直至把青蛙妈妈的样子说清楚说全面。学生踊跃参与,气氛热烈。)
  8、师:课文里有一句话把青蛙妈妈的样子写得非常美,非常可爱。请用横线划出来。
  (出示句子)师:自己轻声读读,体会体会哪些词语作者用得特别好。
  生:我觉得“露着”用得特别好,写出了青蛙肚皮的样子。
  生:我觉得“碧绿的”和“雪白的”用得好,写出了青蛙身子的颜色很美。
  生:我觉得“鼓着”用得好 。因为青蛙的眼睛是鼓鼓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这段话里的动词都用得特别好,把青蛙的样子写得非常生动。你们知道“披着”是什么意思吗?
  生:“披着”就是衣服不穿袖子,不扣扣子,搭在肩上。(师披衣服演示动作)
  师:这里用“披着绿衣裳”好还是用“穿着绿衣裳”好呢?为什么?
  生:用“披着”好。因为青蛙肚子上没扣扣子。(哄堂大笑)
  师:这位同学理解了,但是没有表达清楚。谁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生:因为用“披着”就可以看到青蛙的白肚皮了,所以用“披着”好。
  师:回答得真不错!作者真会用词语!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一生读,读得不够好。)
  师:请大家评一评。(二生指出他读得不够流利及读错的字音)
  师:让我们为他的勇气鼓掌。下面让老师试试,我会用非常喜欢青蛙的语气来读。(师有感情朗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希望大家读得比老师更好。(生有感情齐读)
  9、师:小青蛙终于找到妈妈了,这回他们是游过去,为什么用“游过去”而不用“追上去”呢?
  生:因为青蛙妈妈蹲在荷叶上不动,所以不用“追上去”。
  五、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师:小青蛙终于找到妈妈了,他们的心里多激动呀!他们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青蛙妈妈又会怎样说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小组里找朋友,续编对话。(学生积极参与,续编的故事也富有情趣,但说的量还要加大)
  六、结束课文,留下悬念,鼓励课外探索。
  师:我们这节课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青蛙?”这个问题挺难,就留给同学们课外去想办法解决,只要大家能够像小蝌蚪一样有勇气,主动去询问,去探索,并坚持到底,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8  案例一:
  上午第一个活动是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由于是园教研活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记背故事、找图片。活动一开始我按照自己的思路一个个过程下来。第一遍故事的时候我边出示图片边讲,幼儿听的还挺认真,到后来几个环节幼儿就没多大兴趣了,提了好几个问题幼儿都不是按照我的思路来回答的,整个课堂显得有点乱。教师教的很累幼儿掌握的也不好。
  案例分析:
  中班的幼儿已经能仔细的观察事物,但缺乏持久性,也比较盲目、肤浅,容易受干扰。枯燥乏味的东西他们兴趣不大,就像我在课堂上让幼儿看图讲述,第一遍还好,到后来就像在唱“独角戏”。这年龄段的幼儿对动植物等有生命的物体较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和同伴共同操作和探究,并进行相互商议和交流以满足好奇心和活动的愿望。
  案例二:
  1 、导入:上午我进活动室时,拎着一个大大的黑色的袋子,故意在幼儿中间转来转去引起幼儿的注意。
  2 、启发讨论:我把袋子往中间桌子一放,幼儿顿时围了过来。
  幼:“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了啊?”
  幼:“袋子里的是什么东西啊?”
  幼:“可不可以吃啊?”
  ……(揭示答案,幼儿畅谈,教师倾听)
  我把装了小蝌蚪和青蛙的瓶子拿出来让幼儿观察讨论,全班幼儿都兴致勃勃讨论开了。
  “这是大脑袋、细尾巴的小蝌蚪。”
  “这是庄稼小卫士小青蛙。”
  突然, 俞淑玲 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角说:“杨老师,小蝌蚪在叫妈妈。”快言快语的 方晨羽 反驳说:“她撒谎,小蝌蚪根本不会说话。” 俞淑玲不服气地说:“小蝌蚪就是在叫对面瓶子里的青蛙妈妈,是你自己听不见。”不一会儿,幼儿分成了两派。我说:“那我们去看一看,听一听吧!”我故意低下头听了一会儿,说:“小蝌蚪是在叫妈妈, 俞淑玲 观察的真仔细,要表扬,但 方晨羽也要表扬,敢于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异议。两名幼儿都笑了,因为一个得到了表扬,一个得到了鼓励。这时我顺势说:“你们想不想知道小蝌蚪是怎么变成它妈妈那样的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于是,我就把故事讲给他们听,他们高兴极了,我越讲越带劲,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活动室里是从未有过的安静。听完了还想听。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我把书挂在了语言角,让幼儿自己去翻阅。
  案例分析:
  这次的课上的很轻松很成功,幼儿掌握的也很好。《纲要》的颁布,为幼儿园教师点燃了一盏明灯,我们不再只是按部就班地严格实施教学计划。 21 世纪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学会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孩子们有了兴趣,他们才会去观察、思考、表达,切忌以教师为中心,让幼儿无条件服从。幼儿虽然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但有时也会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身边事物的关心,他们的好奇好问,不都值得我学习吗?
  儿童观、教育观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一个教师的教育观并不是空洞地挂在嘴上的口号,它时刻体现在教师的一系列教育行动中。我庆幸自己在幼儿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中,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角色,是幼儿的合作者、引导者。
  案例反思:
  一、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
  《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是要求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鼓励幼儿去发现自己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就更容易明了各个学生的性情能力,教育起来就更容易引导,学起来也容易听从了。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专著契机,积极引导
  杜威说过:“兴趣标志着在个人与他的行动的材料和结果之间没有距离,兴趣是他们有机统一的标志。”《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因此,教师要关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采取孩子乐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引导。
  “于细微处见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着许多偶发事件,就算是再细小的事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俞淑玲说蝌蚪在叫妈妈,这是多么美好的想象,她把小蝌蚪拟人化,这在成人看来,是多么没有意义与荒唐的事,但在孩子眼里,却有很重要的价值,还富有童话色彩。要是教师置之不理,失去了教育机会,那多可惜呀!
  三、学会倾听,尝试走进幼儿的心灵
  “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关注幼儿,也是尝试着跟随幼儿,并能促进他们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此时,教师的角色应是“时机的分配者”,也就是要让幼儿感到老师不再是指挥者,而是提供资源与信息的人。在他们需要时,可以从老师这里借用一个手势,一种玩法。案例中,正当幼儿提出问题时,教师能注意倾听,及时发现幼儿生活中的智慧,支持幼儿使他们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去引导幼儿发现蝌蚪与青蛙的秘密,让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又一次被激起,让他们有未知探索的愿望。在此过程中,教师能让幼儿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教师的心灵也时刻与幼儿的心灵充分结合,急幼儿之所急,乐幼儿之所乐,与他们一起研究和探索,师幼双方融为一体。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就”等10个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动物图片和头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揭题。
  小朋友们,老师说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吃虫叫“呱呱”。(蝌蚪)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和小蝌蚪有关的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回答:为什么找?怎样找?找到了吗?)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词。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再指名学生开火车带读,要求每个词语读一遍拼音,读一遍词语,读对了全班跟读,读错了举手帮助他。
  (2)去掉拼音再开火车读。
  (3)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4)学习多音字“教”。
  (5)学习“皮”字,讲解皮字的演变过程,给皮字组词。皮字加一个提手旁就是“披”,把兽皮盖在肩背上就是披。
  2、检查和巩固生词。
  游戏:我会读。
  四、教学第一自然段
  1、这群小蝌蚪忍不住想见大家了!播放视频,它们生活在哪里?
  2、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第一自然段)
  3、谁来读一读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指名读)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尾)
  4、课文中这两个词语是用来形容小蝌蚪的,给你什么感觉?(生答)对,用来强调小蝌蚪的脑袋特别大,尾巴特别长,这样的词叫叠词。
  5、句子中哪个词写出了小蝌蚪长长的尾巴特别好玩?(甩)请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动作。
  6、你们扮演小蝌蚪一边做动作一边回答:小蝌蚪,你们生活在哪里?你们长什么样子啊?你们怎样游来游去?哪只小蝌蚪能告诉我,你们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7、朗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蝌蚪样子的可爱,在池塘里过得很快活。
  五、整体感知
  过渡:这群快活的小蝌蚪要去找妈妈,它们为什么要去找妈妈?
  1、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时,在路上遇见了谁?
  教师板书:鲤鱼、乌龟。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图。
  (2)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它是怎么做的?(迎上去)假如我是鲤鱼妈妈,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就是面对面主动打招呼,你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小蝌蚪。所以,你有什么问题就说吧!
  (3)小蝌蚪是怎样问的?鲤鱼是怎样回答的?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4)教师引读,学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生答:长出两条后腿)
  板书:长后退,贴小蝌蚪图。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图。小蝌蚪继续向前游,接着它又遇到了乌龟,它是怎么做的?(追上去)假如我是乌龟妈妈,谁来做做这个动作。就是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为什么是“连忙”追上去呢?(小蝌蚪很着急)
  (2)小蝌蚪一边追,一边着急地叫着妈妈,谁来叫一叫?它叫得那么急,乌龟是怎么说的?从乌龟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3)看图理解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4)教师引读,学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
  3、分角色朗读一至三自然段。
  (1)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一至三自然段。
  (2)戴上头饰进行一至三自然段的表演。
  六、小结
  1、小蝌蚪还没有找到妈妈,不知道它又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找一找小蝌蚪和青蛙的科学知识。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甩、前”等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初步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蝌、蚪、阿、姨”等13个生字,会写“甩、阿、肚、向”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它们想找自己的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是谁?它在哪?我们跟他们一起去找好吗?
  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
  2、同桌互读生字词。(要求:读给同桌听,同桌给及时纠正读错的音。)
  3、认读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请一位学生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请及时举手给予纠正。)
  4、巩固生字词。
  (1)游戏:帮字宝宝找家。
  (2)游戏:给词语宝宝找家。
  5、齐读课文中画出的词语。
  6、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互评。
  听录音范读课文。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识记生字:“甩、阿、肚、向”,并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会写得生字,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说说自己认为难记的生字,请同学老师帮忙。
  3、指导书写。
  4、练习写字。
  5、评价书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一、复习引入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1)看图观察:找出小蝌蚪的变化。
  (2)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小蝌蚪变化过程的段落,认真朗读。
  (3)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的对话。
  小蝌蚪:第一次很有礼貌。     第二次热情,但有点着急。
  鲤鱼:亲切。                 乌龟:和蔼。
  3、指导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1)小蝌蚪的尾巴发生了什么变化?
  (2)青蛙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亲切、慈爱)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学生戴头饰表演课文内容。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插图,画一画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青蛙是益虫还是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大脑袋、长尾巴、灰黑色
  长出两条后腿
  长出两条长瑞
  青蛙——四条腿、宽嘴巴、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11  一、教材简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和音像材料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插图、音像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从而感知青蛙的变化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应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独立思考的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情导。
  1、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丢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看看小蝌蚪找到的妈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放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位听,比一比谁读的好?
  (三)图文结合,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思考:小蝌蚪什么样子?
  (2)“快活地游来游去”是什么样子呢?请你想像一下,做这个动作。
  (3)展示相应的去画课件。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这一自然段,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
  (2)分组进行讨论。
  这自然段有3句话,先写了小蝌蚪的变化;然后写他遇到了谁,并向他打听自己的妈妈在哪里;最后写出妈妈的特点。
  (3)出小蝌蚪和鲤鱼的对话,想像他们谈话时的语气,试着读一读。(同时播放相应的课件)
  小蝌蚪有礼貌、询问的语气;鲤鱼阿姨和蔼、沉着、有把握的语气。
  (4)生练读,分角色表演。
  3、依照以上的学习方法,分组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小蝌蚪又向谁请教呢?
  (2)小蝌蚪又有什么变化?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4、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小蝌蚪找到乌龟,乌龟告诉它,它的妈妈头顶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2)小蝌蚪看见大青蛙,找到了妈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按下面的练习,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5、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青蛙的变化过程。
  (四)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1、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阿姨、乌龟和青蛙妈妈的对话。(青蛙妈妈的语气是亲切、慈爱的)
  2、随多媒体课件朗读。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小蝌蚪为了寻找妈妈,不断地探索,靠着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长听。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篇12  这学期我的实验题目是合作学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都尝试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很适合表演。那么表演就要在小组内合作进行,一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七八岁,说得再明白其实也不一定懂,示范,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底是怎么合作的。让学生表演前,我就先挑了几位学生和我一起合作,让他们知道如何分工,怎样试着去入情入境。让全班学生观看.明白怎样合作表演。表演之前的准备至关重要,由于平时我就注意培养小组长,这时候就要发挥领头雁的作用了,组长很快分好工,让表演水平高的当主要角色,不善于表演的当配角或者当提词,如果都争角色时候组长就要注意了,调控好,这次你主角下次他主角。在表演排练时,大家要集思广益,可以说都做导演,互相指导,注意表演时的上场,下场以及面向观众,还有就是要创造性的表演,加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演开始了。注意千万不要笑场,第一次不笑以后就不笑了,组织大家当评委,分析讲评,每次表演都要时间充足,最少进行两组,这样有竞争,有时表演完我们都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所以学生表演的积极性特高。我觉得我班学生表演起来不拘谨,有创造性,这不,我讲《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分好工,稍作准备就进行了表演,还是很令听课老师满意的。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低年级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就会导致学习纪律散乱,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因此,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次的表演就是这样,如没有组长的组织,将会出现学生争着抢着演的混乱,或谁也不愿演的尴尬。
  如何在平时培养小组长呢?通过理论学习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我想可以这样做: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
  1、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合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
  2、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会演的先说先演,不会说不会演的后说后演,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3、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时,组长应带头起表率作用。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留足时间,进行合理调控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最深。”而这种发现,是需要时间的。在我这表演的环节足有25分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学习,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表演欲和编诗欲,教师也有时间在每一组进行引导点拨,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否则,就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给人以“假”、“浮”的印象.
  当然,从这一次的合作表演,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小组长的能力还不够,组内表演纪律不够好;由于学生自由选择,导致每组人数相差太多等,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进行完善。
                         推荐阅读:
  •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通用16篇)
  •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 大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精选12篇)
  • 大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4篇)
                             
                   
                   
                     
                            小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精选12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