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回复: 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3 02: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功》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自身及他人经验对成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3、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
2、积累文中的成语及关于成功的名言在摘抄本上。
【课堂讨论】
一、学牛吃草:大量进食——感知文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
二、学牛吃草:不断咀嚼——研读文本
1、对构成成功的三个条件,作者分别持什么态度?又是如何来证明的?
学生自由细读课文后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为力”。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又可以怎样修改或作些补充?
4、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王国维的“境界说”,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 学生自由朗读王国维的“境界说”,然后指名背诵,接着四人小组讨论并发表小组见解,
5、对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质疑或对自己很欣赏的句子表明看法。
学生默读课文,自由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的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和提示;欣赏语句的由学生先评,老师补评。
三、学牛吃草:善于反刍——拓展文本
1、 为文中作者的观点补充论据:
根据以下提示,请你思考与之有关的例子来证明,古今中外的皆可。
a、成功需要天资b、成功需要机遇c、成功需要勤奋d、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勤奋。
学生互相交流思考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并强调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可略作补充,如:
a、杨丽萍的舞蹈倾倒无数国内外人士,有人说她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b、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这样他们就与此奖擦肩而过。
c、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他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类似书中的成语故事有: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程门立雪等。
d、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共9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2、对成功有自己的看法:
    教师展示以下名言:对于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阅读体验等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认为成功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认为自卑是成功的障碍;有人认为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点滴的积累、需要大胆的尝试、勇于面对失败。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以持之以恒为朋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望者。——爱默生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方法+z(少说空话)
    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互相评价,师进行小结: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创新,需要自信;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探索;也有同学认为成功是一种感受:难题攻克了是成功,考试进步了是成功,得到别人的赞扬是成功,得到他人的感谢也是成功……,相信每位同学对成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那么,你渴望成功吗?你最近的预期是什么?你准备以怎样的行动来获得成功?
    四、课堂总结——升华观点
    我们时常会羡慕他人取得成功,慨叹命运对自己不公,学完季羡林老先生的这篇文章相信每位同学都知道该如何去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脚踏实地,勤奋不懈就能成功。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确定目标,勤奋努力,抓住机遇获取成功。
    五、学以致用——赏心悦目
    1、作文《我看成功》,不少于300字。
    2、课外阅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永远的悔》、《春满燕园》等作品。
    《创造学思想录》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课前准备
    1. 了解作者,读《创造学思想录》全文。
    2. 收集有关创造的故事或道理。
    导入课文 (教师讲两个创造的故事)
    1.关于创造的故事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故事二:以鞋类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某体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场,市场调查人员甲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里没市场。”市场调查人员乙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还没有穿鞋子,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鞋子市场啊!”最后该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用以上两个在无商机处创造商机的例子来导人创造性思维,从而进入文章。  
        (用这样的故事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创造性思维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说你所知道的创造的故事。
    3.结合故事,谈谈你所理解的创造。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观点。共9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2、把无法理解的片段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深入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下面的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亚历山大。
    (2)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  
    (3)在飞机场上看时装的人。
    (4)建筑师。
    2、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点
    3.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中的“箱子”指什么?  
    4. “看到画面之外”的“画面”在广泛意义上指什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文章灵活多样的写法。
    学习过程
    1.品味语言
    (1)小结本课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隽永含蓄,发人深省。具体表现在:
    ①运用比喻。(在文中找出例子)。
    ②运用小故事来说明。
    ③生活实例,典型生动。  
    ④多引用名人名言。
    ⑤多用设问句。
    (2)运用你的智慧,给八个片段换标题(可用诗歌、成语、俗语、广告语等)。
    2.写法探究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集中交流。
    3.补充拓展
    结合下面材料,同学们认为要有所创造,还必须有哪些思维或品质呢?
    材料一:老师把蚯蚓放在讲台,让学生仔细观察几分钟,然后看谁能把蚯蚓得特点说得最完整:
    一个孩子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老师说:“好”。
    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老师说:“你观察很仔细。”
    一个孩子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一个孩子说:“我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老师站了起来,很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你学习,勇于为科学献身。”
    材料二: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一天深夜,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试验,便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试验。”卢瑟福不仅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早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恼火, 批评道:“你一天到晚的在做试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4.作业: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试写一篇小短文,用实例、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用一句话概括短文主题。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你认为的易写错读错的词语写下来)
       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共9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五、巩固延伸:
       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
    ④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加深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懂得智慧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
       2.分析品味记忆文中警策睿智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指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辨:
       1.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4.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   起锚的航船    ,那智慧便是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
    四、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共9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原料、熔炉、铁、电火等作比喻)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          (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   (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论美》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3、学习杂感的写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
    学习重点:领悟作者的观点
    学习难点: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滑稽(  )吝啬(   )(   )  chen(   )托   摄取(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美》作者是   国哲学家          ,他的代表作是《          》。
    3、搜集关于美的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或古诗词等。
                                                                
                                                                  共9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因为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不同。什么是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培根是如何认识美的!
    (二)认识培根眼中的“美”:
       朗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眼中“真正的美”是怎样的美?为什么?
    (三)比较各种各样的“美”:
       1.这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想式的,具有跳跃性。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作者关于美的论述的语句,并填写下表。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          ,         又胜于           。只有把美的        和美的         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请你为作者再举一个实例来证明以上观点(正反面事例皆可)。
    (四)品味语言之“美”:
       1.作者层次清晰的、有理有据的阐述了他眼中的美,你有没有从文中欣赏到文章语言之美呢?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段赏析的话。
    2.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已经很完美了?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尝试着精加工。
    (五)学习写“美”:
       学习本文写法,以“          最美”为题写一篇杂感,写出你心中对美的感受。
       用精炼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认识,并能通过对实例的阐述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六)结语:
       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
    课堂练习
    1、仿照下面例句再造一个关于“美”的句子。
    例句:“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仿写:美犹如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文中加点字“有些”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共9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2)为什么世上有很多的美人饱受着愧悔的晚年?                                       
    (3)“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指的是哪种美?                                                   
    (4)美怎样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    家,     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1)通假字:
            
    (2)字词:一词多义:
    利、
    道、
    池、
    兵、
    之、
    而;
    古今异义:
    亲戚
    去。
    (4)词性活用:域          固、                    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四、当堂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共9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共9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共9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
  •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