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回复: 0

菲律滨《诗菲华》诗月刊第12期出刊(《联合日报》)

[复制链接]

132

主题

151

帖子

97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74
发表于 2022-4-6 05: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菲律滨《诗菲华》诗月刊第12期出刊
  (菲律濱華文作家協會《薪傳》编委會編。刊头题字:洪世川。作者:蓝菱、王勇、李燕琼、吴青科、庄晓明、椰子、刘正伟、心宇、林素玲。原载2022年4月5日菲律滨《联合日报》。)
  .
  胸口的蓮花         /曾文明   
  .
  是我跟女兒的對話
  .
  謝謝你帶我去刺青
  哈哈,妳有一個叛逆的父親
  .
  相聚,為了瞭解
  瞭解,為了感情
  感情,為了生活
  生活,為了記憶
  .
  人生走一趟是為了記憶
  為了感受心碎,心疼,心緒
  有不寧
  有起伏
  有不定
  有波動
  有淩亂
  .
  我也感謝妳
  感謝妳不停地問問題
  指引我
  鼓勵我
  .
  而當妳說
  我想去刺青
  我高興地提議
  走吧,我要一朵胸口的蓮花
  .
  2021年12月   
  .
  (曾文明,笔名小蓝,出生于菲律滨,上世纪80、90年代活跃于菲华华文坛。现定居美国。)         
  .        
  静静读一首诗:蓝菱〈墓林〉  
  .
  〈墓林〉                  /蓝菱(菲律滨)
  .
  英雄的剑锈了
  乃见,蔓草生烟
  初秋的雷声在远方
  鼓声起落
  微雨斜打的小山坡
  暮色自一束紫花中浅浅飞起
  .
  白的、灰的,一座冷冷的石静卧远路
  垂首是阴天,影子是清风
  下落未详的乃山脉间的枯枝
  散失的鸟羽一片片
  不出声息地挨在一堆暮云中
  浮散的人生曾是你们作战时的心情
  姓氏和生卒年月都无所谓
  磨剑、击鼓乃焚城前的准备
  升旗则多半为哀悼
  .
  浅浅的暮色飞起处
  有雨,有紫衣裳的花
  石林外,又见石林
  .
  {读后感}
  .
  1,王勇(菲律滨)
  .
  蓝菱十四岁开始发表诗作,被惊为诗坛早慧的天才女诗人,现年75岁的她已定居美国数十年。她回菲探亲时我与之有过一面之缘。著有诗集《第十四的星光》、《露路》、《对答的枝丫》等,在台湾诗坛享有盛誉。我最后拜读到她的作品是一本散文集由她父亲持赠,不知她去国后是否仍有诗创作 ? 颇为她的停笔写诗感到惋惜 !
  〈墓林〉一诗充盈着凄凉、愁苦、萧煞的氛围,读着读着就会随着诗人走进‘’蔓草生烟‘’的远方,让人不觉悲从中来,‘’散失的鸟羽一片片/不出声息地挨在一堆暮云中/浮散的人生曾是你们作战时的心情/姓氏和生卒年月都无所谓‘’。这是何等的视死如归,决战的刀光剑影交织下,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只看到英雄的风光,而不闻不见万卒尸横遍野的惨烈 !
  末段三行,‘’浅浅的暮色飞起处/有雨,有紫衣裳的花/石林外,又见石林‘’,又把读者的心绪与视野拉到凄美的远方,留下更为辽阔的悬念 !
  .
  2,李燕琼(福建)
  .
  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是这首〈墓林〉艺术最突出的表现。作者蓝菱从“英雄的剑”起笔,引出诗歌所要表达的对象,“蔓草生烟”、“微雨斜打的小山坡”、“暮色自一束紫花中浅浅飞起”等视觉体现和“初秋的雷声在远方/鼓声起落”的听觉之间交替变化,让读者感受到墓林周围静穆的气息,也体味到世间万物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由景入情,作者将英雄生前的丰功伟绩和死后的不留姓名进行强烈的对比,启发思考,“浮散的人生曾是你们作战时的心情/姓氏和生卒年月都无所谓/磨剑、击鼓乃焚城前的准备/升旗则多半为哀悼”,寥寥几句,看罢令人揪心一痛:如果没有你们的无所畏惧,又何来如今的太平盛世!因此这也启示吾辈青年,日后定以己之力报效国家!
  .
  3,吴青科(福建)
  .
  蓝菱的这首诗充满了各种自然的物象,本诗的技巧也正在于物象与想像的叠加。诗人的心思并不聚焦于主题的处理,而更善于一种气氛的营造,而营造的手段就在于对物象的观察和描述。这种大量的物象某种程度上湮没了有关的主题表现,从诗的形式上而言。在情感上,诗人对于 “英雄”这样的历史概念并非真正打算深入地解读,而只是予以印象式的艺术处理,这说明了诗人本人的某种文艺观以及价值观。与其说诗人想留下来继续思考,或许她只是作短暂的逗留,无意于与历史纠缠,但这种印象式的处理反而在审美的表现上更加深刻。
  .
  4,庄晓明(江苏)
  .
  蓝菱的〈墓林〉一诗似乎没有什么鲜明的主题,它的特色在于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氛围、诗境,让你去体味、想像。
  诗篇一开始,就以“蔓草生烟”、“初秋的雷声”、“微雨斜打”等意象,营造了墓林的凄迷氛围,虽与“英雄”的功业不太相称,但表现了一种英雄离去的失落。接下来的一节,是对墓林的清冷氛围的进一步描写,清冷得连英雄的“姓氏和生卒年月”都失落了,只剩下一种缅怀的心绪。诗的最后一节,将对英雄缅怀的心绪,引向暮色中的深远之境,颇有中国古典诗的韵味。结尾一句的“石林外,又见石林”,令人联想到中国古典诗中结尾的名句“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余韵袅袅,令读者怅然不已。
  .
  5,椰子(菲律滨)
  .
  与征战、戍边、古战场相关的主题,历来就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至今仍流传着不少朗朗上口的名诗名句。相同的阅读背景和固有的文化传统,使我初读〈墓林〉,仿若重温了古诗词里那两军对垒骁勇善战的场面,感发了风悲叶坠蔓草缠,四顾茫然战士死的意境。一个借助现代诗技巧写作的当代诗人,写凭吊古战场或废墟墓林,能够写到这样新风古韵的境界,“石林外,又见石林” ,让人读出感触,读出深远,在历史的回音壁前潸然泪下。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唐朝杜甫的 〈咏怀古迹〉,已经替多情的诗人和多情的我道出了寂寥的由来。
  .
  6,刘正伟(台湾)
  .
  筆者曾在覃子豪主編1950、60年代的《藍星季刊》上讀過菲華女詩人藍菱的詩作,她與雲鶴同樣是早慧的詩人,詩風傾向浪漫抒情的風格。〈墓林〉一詩有悼亡詩的主題內涵,也有反戰的思維,詩風一樣為抒情的風格,卻哀而不傷,充滿肅穆反思的精神。
  〈墓林〉一詩不禁讓人想起馬尼拉郊區,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数萬美軍在太平洋地區戰亡的麥堅利堡(Fort Mckinley)紀念墓園。首段「初秋的雷声在远方/鼓声起落/微雨斜打的小山坡/暮色自一束紫花中浅浅飞起」,雷聲暗喻的是砲聲猶似仍在不遠處響著,讓人聯想戰爭剛走不遠,遠方仍有著戰爭。「微雨斜打的小山坡/暮色自一束紫花中浅浅飞起」,悼亡不忘抒情,紫色象徵浪漫與青春,這些逝去的年輕的生命;紫花又為末段暗埋伏筆與呼應,實為高手。
  第二段前半為墓林哀傷靜默的寫實抒情的鋪陳,接著筆鋒一轉,「姓氏和生卒年月都无所谓/磨剑、击鼓乃焚城前的准备/升旗则多半为哀悼」,似乎在幫陣亡者控訴戰爭的無情,「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的劇本在一開始已經寫好,就是會有無數雙方陣營的年輕犧牲者,去填補貪婪侵略者無窮的野心,升旗则多半为哀悼,戰爭的結局在一開始已定,明知傷亡必定慘重,卻仍執意發動戰爭,是多么讓人悲傷的事啊?
  末段「浅浅的暮色飞起处/有雨,有紫衣裳的花/林外,又见石林」,前說紫色象徵浪漫青春與這些年輕的逝去生命;雨象徵淚水;林外又见石林,墓碑外又見墓碑,戰爭外還將有戰爭?在人類進化為以合作代替對抗的新時代,戰爭是否必要,值得人類共同省思。這是一首悼亡、抒情與反戰的佳作。
  .
  静静读一首诗:心宇〈回家〉
  .
  〈回家〉                  /心宇(菲律滨)
  .
  脱去眼镜
  脱去笔挺的
  外套
  脱去鞋襪以及身上所有的
  衣物
  脱去毛髮脱去
  皮肤和底下的脂肪脱去肌肉与
  五脏
  .
  ?
  灵
  呢
  ?
  .
  一个骷髅把房里的东西翻来
  翻去    吵醒了
  一脸惊愕的地板
  .
  {读后感}
  .
  1,王勇(菲律滨)
  .
  心宇擅长散文,与心枫、心简组成异姓三姐妹的‘’三心组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菲华文坛女作家群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牙医专业的心宇,在一次为保护客户而与入诊所的刼匪搏斗中献出宝贵而年轻的生命。这首〈回家〉是心宇为数不多的现代诗中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佳构。点评此诗,以示对作者的致敬与缅怀 !
  都市人无不活在面具人生中,每天上班必须戴上不同表情的面具,劳累一天回到家,才能脱下眼镜、外套、鞋襪、身上所有的衣物,甚至毛髮、皮肤、脂肪、肌肉与五脏。结果诗人扪心自问:灵魂呢 ?
  读者也不妨问问自己,我呢 ? 我们是以真面目示人吗 ? 敢亮出自己的真性情吗 ? 答案一定会在风中飘零。
  〈回家〉的结尾仅区区三行,却颇有戏剧化效果:‘’一个骷髅把房里的东西翻来/翻去    吵醒了/一脸惊愕的地板‘’。一个人脱去所有后,只剩一具骷髅在家中来回折腾,地板被拟人化后,露出一脸惊愕。为什么作者独选‘’地板‘’,而不用天花板、台灯、镜子等等房中的其他物件呢 ? 不得而知。换作我,会用‘’吵醒了/一脸惊愕的镜子‘’,因为镜中映现的是骷髅,意象更具体。然而,现代诗之所以亦名自由诗,妙就妙在青菜萝卜,各取所好 !
  .
  2,李燕琼(福建)
  .
  都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其实家还是最放松的娱乐场所,在家中,每个人都可以肆无忌惮,随心所欲,不加修饰的展现自我,就如同心宇的〈回家〉一诗所言:“脱去眼镜/脱去笔挺的/外套/脱去鞋襪以及身上所有的/衣物/脱去毛髮脱去/皮肤和底下的脂肪脱去肌肉与/五脏。”脱去一切外在物质的东西,只剩下最真实的灵魂,一个“脱”字便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回家后最真实的行动轨迹。
  倘若说第一段是在写实,那么后面的内容表述看了则产生惊异,这关键在于对“骷髅”一词的使用,虽惊但实,原来回到家的个体会卸下全部,甚至将灵魂也卸掉,只留下躯壳,在家中行动,这具象的表述了每个人回到家的真实状态,令人感受到诗者的用心表达。
  .
  3,吴青科(福建)
  .
  这首诗弥漫着一种物理性的气息,这种气息或许与诗人从事的职业有关,这反而为现代诗注入了新颖的体验。在家的物理构造中,“地板”是最缺乏表情和情感体验的物体,它只不过是被灰尘覆盖的缺乏触觉体验的历史遗留物,因此它是冷漠而陈旧的,总是散发出难以分辨清楚却印象深刻的腐朽气味,它往往代表着亘古不变的陈旧的类似气息的存在,这是“地板”文学层面的体验隐喻。
  不管有意无意,〈回家〉这首诗我不认为作者要表现某种自我解脱此类的意义,而更倾向于一种“向过去蜕变”的解读。这种蜕变或许可以理解为超我向本我的复归。具体形容这种体验的话,可以理解为现代灵魂的复古之梦。毕竟,骷髅、地板充满了神秘的古典主义气息。无论如何解读,并不妨碍这首诗的经典本色。
  .
  4,椰子(菲律滨)
  .
  读心宇的〈回家〉,诗意飞扬,读着读着,竟读出了小说的味道,进入了一些情节。假如将〈回家〉扩展开来,说不定能够成为一篇不错的小说,类似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书中情节经常转入哲学思辨,以及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解剖。
  在时代洪流里,千人一面的表皮下,人的个性已经荡然不存,只剩下一副骷髅,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当社会物质力量崛起,精神支柱丧失,个体陷入无力和窒息的境地,如何寻找自我,唤回个性,成为每个写作人必须面对的主题。
  一首灵动的诗,像一条流动的河,使我在匆忙的奔波中,停下脚步,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
  5,庄晓明(江苏)
  .
  〈回家〉这首诗中,诗人显然是把灵魂,或心灵,当着真正能够安置自己的家的。而这个家,自然在我们每个人的内部,为此,诗人开始了艰难的寻觅之途。她先是脱去“眼镜”、“外套”等等外在的装饰,当然,她没有找到“家”。但她知道,这个灵魂、或心灵的“家”,肯定是在自己的内部,于是,她接着进行匪夷所思的寻找,“脱去毛发”、“脱去皮肤”,乃至“脱去肌肉与五脏”,从逻辑上说,这已经是寻到尽头了,“家”应该显现了。然而,没有,这个灵魂、或心灵的“家”,随着肉体的消失,它亦随之消失了——诗人遇到的,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哲学难题。或许,我们只能说,这个灵魂、或心灵的“家”,只存在于感觉之中,直觉之中,逻辑是无法抵达的。但骷髅无法理解这些,它继续拼命地寻找,只是制造了一幕荒诞的悲剧。
  心宇的〈回家〉是一首难得的好诗,一个诗人一生能写出一首这样的诗,也就足够了。
  .
  6,林素玲(菲律滨)
  .
  眼镜、外套、鞋袜、衣物,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代表我们。那毛髮、皮肤、脂肪、肌肉,甚至是五脏,它们最终也会腐烂,有什么才是真正的永恒不灭?如果那些都不存在了,而灵魂,它的生命将依附什么延续? ‘’一个骷髅把房里的东西翻来/翻去   吵醒了/一脸惊愕的地板‘’,那骷髅被诗人心宇写活起来了,它是不是在找自己的灵魂,彷徨到吵醒了惊愕的地板 ? 或许回家时,在家里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发亮的地板能感觉得到 ? 地板因为主人的奇特样貌而感到震惊、哀伤、迷惘、失落。因为人在家中双脚与地板的接触是最多的,所以我认为心宇诗尾才用了地板这一意象。
  诗人透视出来的心灵感悟,读来让人唏嘘,并且反思生命的真正内在意涵 !
  .
  7,刘正伟(台湾)
  .
  菲華詩人心宇〈回家〉 詩分三段15行,第一段八行用了五個脫去詞組的排比修辭手法,試圖表現現代社會情境下的上班族,在一天勞累辛苦的工作後回到家,渴望脫去一身的疲憊、假裝與束縛,渴望的是家的人情溫暖與無限的關懷。
  第二段四行「 ? /灵/呢/ ? 」只有二個字和二個疑問句的標點符號,詩表現的是當人們在最安全的堡壘「家」裡面脫去一身的束縛,但是在無需偽裝的家裡,卻只有孤單的空洞等著她,詩中充分展現現代社會脫離傳統大家族後,現代社會的矛盾與失落。
  第三段「一个骷髅把房里的东西翻来/翻去    吵醒了/一脸惊愕的地板」,迎來前面伏筆後的高潮,在沒有愛沒有溫暖的家裡,個人彷彿是一個無靈魂、無主的骷髅,如行屍走肉的形體吵醒一脸惊愕的地板,到此將地板也擬人化了,生冷的地板都可吵醒,將家的孤寂冷絕形象生動的刻畫出來,躍然紙上。
  (菲律濱華文作家協會《薪傳》编委會編。刊头题字:洪世川。作者:蓝菱、王勇、李燕琼、吴青科、庄晓明、椰子、刘正伟、心宇、林素玲。原载2022年4月5日菲律滨《联合日报》。)
  .
  胸口的蓮花         /曾文明   
  .
  是我跟女兒的對話
  .
  謝謝你帶我去刺青
  哈哈,妳有一個叛逆的父親
  .
  相聚,為了瞭解
  瞭解,為了感情
  感情,為了生活
  生活,為了記憶
  .
  人生走一趟是為了記憶
  為了感受心碎,心疼,心緒
  有不寧
  有起伏
  有不定
  有波動
  有淩亂
  .
  我也感謝妳
  感謝妳不停地問問題
  指引我
  鼓勵我
  .
  而當妳說
  我想去刺青
  我高興地提議
  走吧,我要一朵胸口的蓮花
  .
  2021年12月   
  .
  (曾文明,笔名小蓝,出生于菲律滨,上世纪80、90年代活跃于菲华华文坛。现定居美国。)         
  .        
  静静读一首诗:蓝菱〈墓林〉  
  .
  〈墓林〉                  /蓝菱(菲律滨)
  .
  英雄的剑锈了
  乃见,蔓草生烟
  初秋的雷声在远方
  鼓声起落
  微雨斜打的小山坡
  暮色自一束紫花中浅浅飞起
  .
  白的、灰的,一座冷冷的石静卧远路
  垂首是阴天,影子是清风
  下落未详的乃山脉间的枯枝
  散失的鸟羽一片片
  不出声息地挨在一堆暮云中
  浮散的人生曾是你们作战时的心情
  姓氏和生卒年月都无所谓
  磨剑、击鼓乃焚城前的准备
  升旗则多半为哀悼
  .
  浅浅的暮色飞起处
  有雨,有紫衣裳的花
  石林外,又见石林
  .
  {读后感}
  .
  1,王勇(菲律滨)
  .
  蓝菱十四岁开始发表诗作,被惊为诗坛早慧的天才女诗人,现年75岁的她已定居美国数十年。她回菲探亲时我与之有过一面之缘。著有诗集《第十四的星光》、《露路》、《对答的枝丫》等,在台湾诗坛享有盛誉。我最后拜读到她的作品是一本散文集由她父亲持赠,不知她去国后是否仍有诗创作 ? 颇为她的停笔写诗感到惋惜 !
  〈墓林〉一诗充盈着凄凉、愁苦、萧煞的氛围,读着读着就会随着诗人走进‘’蔓草生烟‘’的远方,让人不觉悲从中来,‘’散失的鸟羽一片片/不出声息地挨在一堆暮云中/浮散的人生曾是你们作战时的心情/姓氏和生卒年月都无所谓‘’。这是何等的视死如归,决战的刀光剑影交织下,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只看到英雄的风光,而不闻不见万卒尸横遍野的惨烈 !
  末段三行,‘’浅浅的暮色飞起处/有雨,有紫衣裳的花/石林外,又见石林‘’,又把读者的心绪与视野拉到凄美的远方,留下更为辽阔的悬念 !
  .
  2,李燕琼(福建)
  .
  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是这首〈墓林〉艺术最突出的表现。作者蓝菱从“英雄的剑”起笔,引出诗歌所要表达的对象,“蔓草生烟”、“微雨斜打的小山坡”、“暮色自一束紫花中浅浅飞起”等视觉体现和“初秋的雷声在远方/鼓声起落”的听觉之间交替变化,让读者感受到墓林周围静穆的气息,也体味到世间万物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由景入情,作者将英雄生前的丰功伟绩和死后的不留姓名进行强烈的对比,启发思考,“浮散的人生曾是你们作战时的心情/姓氏和生卒年月都无所谓/磨剑、击鼓乃焚城前的准备/升旗则多半为哀悼”,寥寥几句,看罢令人揪心一痛:如果没有你们的无所畏惧,又何来如今的太平盛世!因此这也启示吾辈青年,日后定以己之力报效国家!
  .
  3,吴青科(福建)
  .
  蓝菱的这首诗充满了各种自然的物象,本诗的技巧也正在于物象与想像的叠加。诗人的心思并不聚焦于主题的处理,而更善于一种气氛的营造,而营造的手段就在于对物象的观察和描述。这种大量的物象某种程度上湮没了有关的主题表现,从诗的形式上而言。在情感上,诗人对于 “英雄”这样的历史概念并非真正打算深入地解读,而只是予以印象式的艺术处理,这说明了诗人本人的某种文艺观以及价值观。与其说诗人想留下来继续思考,或许她只是作短暂的逗留,无意于与历史纠缠,但这种印象式的处理反而在审美的表现上更加深刻。
  .
  4,庄晓明(江苏)
  .
  蓝菱的〈墓林〉一诗似乎没有什么鲜明的主题,它的特色在于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氛围、诗境,让你去体味、想像。
  诗篇一开始,就以“蔓草生烟”、“初秋的雷声”、“微雨斜打”等意象,营造了墓林的凄迷氛围,虽与“英雄”的功业不太相称,但表现了一种英雄离去的失落。接下来的一节,是对墓林的清冷氛围的进一步描写,清冷得连英雄的“姓氏和生卒年月”都失落了,只剩下一种缅怀的心绪。诗的最后一节,将对英雄缅怀的心绪,引向暮色中的深远之境,颇有中国古典诗的韵味。结尾一句的“石林外,又见石林”,令人联想到中国古典诗中结尾的名句“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余韵袅袅,令读者怅然不已。
  .
  5,椰子(菲律滨)
  .
  与征战、戍边、古战场相关的主题,历来就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至今仍流传着不少朗朗上口的名诗名句。相同的阅读背景和固有的文化传统,使我初读〈墓林〉,仿若重温了古诗词里那两军对垒骁勇善战的场面,感发了风悲叶坠蔓草缠,四顾茫然战士死的意境。一个借助现代诗技巧写作的当代诗人,写凭吊古战场或废墟墓林,能够写到这样新风古韵的境界,“石林外,又见石林” ,让人读出感触,读出深远,在历史的回音壁前潸然泪下。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唐朝杜甫的 〈咏怀古迹〉,已经替多情的诗人和多情的我道出了寂寥的由来。
  .
  6,刘正伟(台湾)
  .
  筆者曾在覃子豪主編1950、60年代的《藍星季刊》上讀過菲華女詩人藍菱的詩作,她與雲鶴同樣是早慧的詩人,詩風傾向浪漫抒情的風格。〈墓林〉一詩有悼亡詩的主題內涵,也有反戰的思維,詩風一樣為抒情的風格,卻哀而不傷,充滿肅穆反思的精神。
  〈墓林〉一詩不禁讓人想起馬尼拉郊區,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数萬美軍在太平洋地區戰亡的麥堅利堡(Fort Mckinley)紀念墓園。首段「初秋的雷声在远方/鼓声起落/微雨斜打的小山坡/暮色自一束紫花中浅浅飞起」,雷聲暗喻的是砲聲猶似仍在不遠處響著,讓人聯想戰爭剛走不遠,遠方仍有著戰爭。「微雨斜打的小山坡/暮色自一束紫花中浅浅飞起」,悼亡不忘抒情,紫色象徵浪漫與青春,這些逝去的年輕的生命;紫花又為末段暗埋伏筆與呼應,實為高手。
  第二段前半為墓林哀傷靜默的寫實抒情的鋪陳,接著筆鋒一轉,「姓氏和生卒年月都无所谓/磨剑、击鼓乃焚城前的准备/升旗则多半为哀悼」,似乎在幫陣亡者控訴戰爭的無情,「一將功成萬骨枯」,戰爭的劇本在一開始已經寫好,就是會有無數雙方陣營的年輕犧牲者,去填補貪婪侵略者無窮的野心,升旗则多半为哀悼,戰爭的結局在一開始已定,明知傷亡必定慘重,卻仍執意發動戰爭,是多么讓人悲傷的事啊?
  末段「浅浅的暮色飞起处/有雨,有紫衣裳的花/林外,又见石林」,前說紫色象徵浪漫青春與這些年輕的逝去生命;雨象徵淚水;林外又见石林,墓碑外又見墓碑,戰爭外還將有戰爭?在人類進化為以合作代替對抗的新時代,戰爭是否必要,值得人類共同省思。這是一首悼亡、抒情與反戰的佳作。
  .
  静静读一首诗:心宇〈回家〉
  .
  〈回家〉                  /心宇(菲律滨)
  .
  脱去眼镜
  脱去笔挺的
  外套
  脱去鞋襪以及身上所有的
  衣物
  脱去毛髮脱去
  皮肤和底下的脂肪脱去肌肉与
  五脏
  .
  ?
  灵
  呢
  ?
  .
  一个骷髅把房里的东西翻来
  翻去    吵醒了
  一脸惊愕的地板
  .
  {读后感}
  .
  1,王勇(菲律滨)
  .
  心宇擅长散文,与心枫、心简组成异姓三姐妹的‘’三心组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菲华文坛女作家群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牙医专业的心宇,在一次为保护客户而与入诊所的刼匪搏斗中献出宝贵而年轻的生命。这首〈回家〉是心宇为数不多的现代诗中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佳构。点评此诗,以示对作者的致敬与缅怀 !
  都市人无不活在面具人生中,每天上班必须戴上不同表情的面具,劳累一天回到家,才能脱下眼镜、外套、鞋襪、身上所有的衣物,甚至毛髮、皮肤、脂肪、肌肉与五脏。结果诗人扪心自问:灵魂呢 ?
  读者也不妨问问自己,我呢 ? 我们是以真面目示人吗 ? 敢亮出自己的真性情吗 ? 答案一定会在风中飘零。
  〈回家〉的结尾仅区区三行,却颇有戏剧化效果:‘’一个骷髅把房里的东西翻来/翻去    吵醒了/一脸惊愕的地板‘’。一个人脱去所有后,只剩一具骷髅在家中来回折腾,地板被拟人化后,露出一脸惊愕。为什么作者独选‘’地板‘’,而不用天花板、台灯、镜子等等房中的其他物件呢 ? 不得而知。换作我,会用‘’吵醒了/一脸惊愕的镜子‘’,因为镜中映现的是骷髅,意象更具体。然而,现代诗之所以亦名自由诗,妙就妙在青菜萝卜,各取所好 !
  .
  2,李燕琼(福建)
  .
  都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其实家还是最放松的娱乐场所,在家中,每个人都可以肆无忌惮,随心所欲,不加修饰的展现自我,就如同心宇的〈回家〉一诗所言:“脱去眼镜/脱去笔挺的/外套/脱去鞋襪以及身上所有的/衣物/脱去毛髮脱去/皮肤和底下的脂肪脱去肌肉与/五脏。”脱去一切外在物质的东西,只剩下最真实的灵魂,一个“脱”字便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回家后最真实的行动轨迹。
  倘若说第一段是在写实,那么后面的内容表述看了则产生惊异,这关键在于对“骷髅”一词的使用,虽惊但实,原来回到家的个体会卸下全部,甚至将灵魂也卸掉,只留下躯壳,在家中行动,这具象的表述了每个人回到家的真实状态,令人感受到诗者的用心表达。
  .
  3,吴青科(福建)
  .
  这首诗弥漫着一种物理性的气息,这种气息或许与诗人从事的职业有关,这反而为现代诗注入了新颖的体验。在家的物理构造中,“地板”是最缺乏表情和情感体验的物体,它只不过是被灰尘覆盖的缺乏触觉体验的历史遗留物,因此它是冷漠而陈旧的,总是散发出难以分辨清楚却印象深刻的腐朽气味,它往往代表着亘古不变的陈旧的类似气息的存在,这是“地板”文学层面的体验隐喻。
  不管有意无意,〈回家〉这首诗我不认为作者要表现某种自我解脱此类的意义,而更倾向于一种“向过去蜕变”的解读。这种蜕变或许可以理解为超我向本我的复归。具体形容这种体验的话,可以理解为现代灵魂的复古之梦。毕竟,骷髅、地板充满了神秘的古典主义气息。无论如何解读,并不妨碍这首诗的经典本色。
  .
  4,椰子(菲律滨)
  .
  读心宇的〈回家〉,诗意飞扬,读着读着,竟读出了小说的味道,进入了一些情节。假如将〈回家〉扩展开来,说不定能够成为一篇不错的小说,类似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书中情节经常转入哲学思辨,以及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解剖。
  在时代洪流里,千人一面的表皮下,人的个性已经荡然不存,只剩下一副骷髅,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当社会物质力量崛起,精神支柱丧失,个体陷入无力和窒息的境地,如何寻找自我,唤回个性,成为每个写作人必须面对的主题。
  一首灵动的诗,像一条流动的河,使我在匆忙的奔波中,停下脚步,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
  5,庄晓明(江苏)
  .
  〈回家〉这首诗中,诗人显然是把灵魂,或心灵,当着真正能够安置自己的家的。而这个家,自然在我们每个人的内部,为此,诗人开始了艰难的寻觅之途。她先是脱去“眼镜”、“外套”等等外在的装饰,当然,她没有找到“家”。但她知道,这个灵魂、或心灵的“家”,肯定是在自己的内部,于是,她接着进行匪夷所思的寻找,“脱去毛发”、“脱去皮肤”,乃至“脱去肌肉与五脏”,从逻辑上说,这已经是寻到尽头了,“家”应该显现了。然而,没有,这个灵魂、或心灵的“家”,随着肉体的消失,它亦随之消失了——诗人遇到的,是一个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哲学难题。或许,我们只能说,这个灵魂、或心灵的“家”,只存在于感觉之中,直觉之中,逻辑是无法抵达的。但骷髅无法理解这些,它继续拼命地寻找,只是制造了一幕荒诞的悲剧。
  心宇的〈回家〉是一首难得的好诗,一个诗人一生能写出一首这样的诗,也就足够了。
  .
  6,林素玲(菲律滨)
  .
  眼镜、外套、鞋袜、衣物,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代表我们。那毛髮、皮肤、脂肪、肌肉,甚至是五脏,它们最终也会腐烂,有什么才是真正的永恒不灭?如果那些都不存在了,而灵魂,它的生命将依附什么延续? ‘’一个骷髅把房里的东西翻来/翻去   吵醒了/一脸惊愕的地板‘’,那骷髅被诗人心宇写活起来了,它是不是在找自己的灵魂,彷徨到吵醒了惊愕的地板 ? 或许回家时,在家里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发亮的地板能感觉得到 ? 地板因为主人的奇特样貌而感到震惊、哀伤、迷惘、失落。因为人在家中双脚与地板的接触是最多的,所以我认为心宇诗尾才用了地板这一意象。
  诗人透视出来的心灵感悟,读来让人唏嘘,并且反思生命的真正内在意涵 !
  .
  7,刘正伟(台湾)
  .
  菲華詩人心宇〈回家〉 詩分三段15行,第一段八行用了五個脫去詞組的排比修辭手法,試圖表現現代社會情境下的上班族,在一天勞累辛苦的工作後回到家,渴望脫去一身的疲憊、假裝與束縛,渴望的是家的人情溫暖與無限的關懷。
  第二段四行「 ? /灵/呢/ ? 」只有二個字和二個疑問句的標點符號,詩表現的是當人們在最安全的堡壘「家」裡面脫去一身的束縛,但是在無需偽裝的家裡,卻只有孤單的空洞等著她,詩中充分展現現代社會脫離傳統大家族後,現代社會的矛盾與失落。
  第三段「一个骷髅把房里的东西翻来/翻去    吵醒了/一脸惊愕的地板」,迎來前面伏筆後的高潮,在沒有愛沒有溫暖的家裡,個人彷彿是一個無靈魂、無主的骷髅,如行屍走肉的形體吵醒一脸惊愕的地板,到此將地板也擬人化了,生冷的地板都可吵醒,將家的孤寂冷絕形象生動的刻畫出來,躍然紙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