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江渚叟

论《曹雪芹与红楼梦》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46

帖子

7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13: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葡萄牙月桂
  十分感谢月桂姐的点赞加分,但我到现在也不会,大概也没有资格给别人点赞。有来而无往,实在觉得有愧,只有祈祷姐好人一生平安。合家永远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6

帖子

7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14: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红楼梦》艺术风格古今独步,叙事方式完全不同于普通小说,所以开篇时便婉转的告诉读者该怎样阅读,并记住作者的名字。作者曹雪芹是铁定的,至于曹雪芹家世如何?何方人士?《红楼梦》的问世时间?程、高他们不知道,将近三百年的今天已不可能知道。所谓的知道,不过是哗众取宠骗人而已。若是拍纯属虚构的电视剧可以,若煞有介事的作为学术资料来愚弄红迷,却实在不应该。
  但这些事情毕竟与《红楼梦》内容无关,红迷们即便不相信这类无稽之谈,也无法证伪。当牵扯的书中内容时,却更令人诧异。影片说曹雪芹有两任妻子,第二任便是史湘云,曹雪芹是因为和史湘云的儿子死了,才悲伤过度撒手人寰的。见这些大咖们说的眉飞色舞,直叫人目瞪口呆。他们究竟有没有认真看过《红楼梦》,这究竟是文化精英们在授课呢?,还是一群社区大妈聚一块在胡诌八扯?五回词曲里明明告诉读者史湘云未婚已亡,怎么又会给曹雪芹生孩子呢?还是细看看原著吧。
  【乐中悲】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九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塘,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因为我们只为了求证一下史湘云能否嫁给曹雪芹,所以没必要解释全曲,仅摘要害部位做个分析:“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塘,水涸湘江。”清楚“厮”字的取意,是正确解释此曲的关键。若干读者习惯性的将厮字释成相字,这是作者以刁钻的遣辞,有意诱读者入死胡同去碰回壁。先来看曲中博字、准字、折字的取意。博:换取,取得。准:依据,安照。折:折合,抵做。这些字在此曲中的取意是可以肯定的。若“厮”字按相字用放入曲里,这几句曲成了:相“配得才貌仙郎,”换来“个地久天长。”按照这样,便折合了“幼年时坎坷形状。”结果却是“云散高塘,水涸湘江。”“云”与“湘”隐的是史湘云的名字,也就是散了的,涸了的是史湘云,并非别人。即便真是别人,既然已经换来了地久天长的夫妻生活了,何又亡夫?若真是亡夫,又如何能与幼年时坎坷形状相折合?所以说,“厮”字释成相字是错误的,应该做抵字解。这几句曲的大意是:抵得上配个才貌双全的丈夫,换来个地久天长的幸福生活。按照这样,才能与幼年时的悲惨光景相折合。结果是,她却像高塘的云一样的散了,如湘江水似的干了。所以“厮”字之意:是说像湘云这样似霁月光风耀玉堂的人物,应该嫁个好男人,而并不是真正嫁了个好男人,这是不是曲解呢? 再看作者的其它遣词。
  史湘云寿夭短命,作者反复做了提示。判词“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其意是:刚睁眼看到了幸福的亮光,却似夕阳的余辉,已到了生命的尽头。像流走了的湘江水,消失了的巫山云。六十三回,史湘云抽的花签“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又加了一句:“只恐石凉花睡去。”都是同一个寓意:史湘云如落花一样,将永远沉睡不醒了。七十六回,湘云与黛玉联诗的末句是:“寒塘渡鹤影”。寒塘寓史府,鹤寓湘云,其意是:史湘云如寒冷池塘中的仙鹤,一闪即失了。此句之所以敢以谶语释,因此处有妙玉的特别提示。作者这样反反复复的告诉作者湘云未婚已亡,大咖们为何能茫然不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6

帖子

7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14: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影片里大咖们纷纷发言,基本都是些赞美《红楼梦》的场面话,及书外一些望风捕影的考证,还有就是书内一些故事情节的表面认识。当涉及到书中关键性遣辞时,便含含糊糊,说不出一句完整的硬气话,明显看出底气不足来。这是为什么呢?
  认定一百二十回是全璧者以为:书已经看完了,大结局什么样已清清楚楚摆在那里了。至于开头的那些梦幻、词曲、谶语什么的。都已经过去了,还有值得费心琢磨的必要吗?
  认定一百二十回是伪全璧者,以为有脂批做导航,只需照脂批的指引追下去即可。据脂批说:书没写完作者便死了。而且写好的部分,也有被作者的长辈令作者删掉的内容。既然这样,那些梦幻、词曲、谶语什么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说清楚了。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产生,他们几乎完全放弃了对书内文字的推敲,而是依赖脂批的胡话,到书外找所谓的史料来求证书内的事。但得出的结论却经不住半点冲击,当别人提出疑问时,却拿不出半句自圆其说的辩词。久之,便完全失去了自信。影片中明显看出:伪全璧说的主流红学家,已举了白旗,而且是无条件的。即便是那些早已被广大红迷认同的东西,也都不敢坚持了。拿香菱据个例:
  金陵十二钗副册:“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回这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按蔡义江以前的解释:自从两句,是说自从薛蟠娶了夏金桂之后,香菱就被迫害而死了。两地生孤木,两个土字加个木字,是夏金桂的桂字。魂返故乡,是指死。册上所画,也是这个意思,亦即所谓水涸泥干,连枯藕败。(藕,谐音配偶的偶。乐府民歌中常见。)还说:戚序本第八十回目录是“姣怯香菱病入膏肓”。
  我完全赞同蔡义江这种分析。八十回的文字也足以证明这种分析是正确的,书中写道:香菱“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份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赢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这段文字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香菱“血份中有病”,不可能怀孕生孩子。此时已被薛蟠和夏金桂折磨的饮食懒进,服药无效了。也可以说已经朝不保夕,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蔡义江与参入影片拍摄的胡文彬、吕启祥,都曾参入过1982年版的《红楼梦》校注工作。也可以说都是最崇信脂本、脂批的人。影片却说香菱是唯一贯穿全书的人物,说其最后为薛家留下了一个承宗祧的根,难产而亡。若仅是到此为止,也叫人无话可说。因为毕竟一百二十回的结尾就是这样写的。但影片非要画蛇添足,再啰嗦一句。说香菱“在生下一子之后,结束了她悲苦的一生,香魂返故乡。”香魂返故乡就是死了,这是小学生也知道的事,用得着作特别注解吗?既然要解释,何不顺便将两地生孤木一并解释一下?怎么又绕开了呢?五回的判词,讲得是因果关系,要么别碰,要么全解。因为“自从两地生孤木”,才产生了“即使香魂返故乡“这个果。说香菱死于难产,难道难产可以解释成“两地生孤木”吗?这类的例子在影片中可说如汗牛充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6

帖子

7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15: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梦、幻、词、曲、谶语,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的。若凭空只拿出一句来,谁也说不清啥意思。影片却往往冷不丁迸出一句来,当听到其诠释时,总是令人大跌眼镜。
  第四集开头说道:“而凝结了‘风露清愁’的林黛玉,是个曹雪芹用全部的才华和情感塑造的美好形象。不仅是《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将“风露清愁”诠释为美好形象,这话可真够新鲜的,那么,风露清愁的形象都具备那些特点呢?真心话,见到这种说法时,我确实惊呆了。这‘风露清愁’与人品形象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扯到一块了呢?若按这个逻辑,史湘云的形象是不是“香梦沉酣”呢?袭人的形象应该是“武陵别景”吧?这都是哪跟哪儿啊?
  影片又说:“宝钗的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在大旨谈情的《红楼梦》中,‘无情’便是宝钗的标签。”宝钗的确无情,但将花签上的‘无情’说成宝钗的标签,却与作者此句的本意南辕北辙。真正的宝钗标签是“随分从时”的时,如敏探春、憨湘云、勇晴雯,贤袭人,这才是标签。要不然,薛宝钗为何能得到贾府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喜欢?至于宝钗的虚伪与无情。那是读者从作者细腻的文笔中体会出来的。作者从来都没有直说,若不是,自《红楼梦》问世起,红迷们为何会对宝钗的人品争论不休?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是隐寓了大结局 的一件事,综合其它情节分析:说的是宝钗做了件很不人道的事,但却能让人心动,满足了她的愿望。不过一百二十回本却有意掩盖了这一事实。
  影片还说:“林黛玉有句诗叫‘冷月葬花魂’,这句诗可以作为《红楼梦》悲剧的一个概括。”这句诗凭什么能概括《红楼梦》?作者概括《红楼梦》的话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冷月葬花魂”是剧透林黛玉个人的谶语,说此句可概括《红楼梦》,足证明根本不明白此句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葬花魂”是点明了黛玉死,却不知道“冷月”是啥意思。为什么“葬花魂”的是“冷月”?纪录片应该算教学片,不说则已,既然要说,就应该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何总是说一些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夹生话呢?
  吕启祥说:“‘停机德’造就了薛宝钗,也就是薛宝钗悲剧的根源。”听到这话时,我眼睛一亮。心想,这下渴见点干货了,万没想到却戛然而止,没有下文了。吕老师的话确实说在了点上。但从大结局的内容看。宝钗的悲剧却与“停机德”半点关系也没有。
  说实在的,既然认定了一百二十回是出自一人之手,真不该引用这些词曲谶语类的东西说事,因为一旦细究起来,便会发现大结局的内容漏洞百出,轻轻一碰,便会伤痕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46

帖子

7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4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16: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影片凡引用原著的话说事,总是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再如第五集将冰山雌凤图诠释成:“冰山倒下了,凤凰就没有落脚的地方了。”“和珅倒应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句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都说明解说者根本不知冰山雌凤图的寓意?弄不清画、词,曲不可分割的关系。不知道冰山是有“一从二令”和“机关算尽”造成的。也不知到“机关算尽”是特指,而并非泛指。还须给影片纠正的是:“机关算尽”不是判词里的句,而是【聪明累】曲中的句子。
  例举了这么多影片的错误,本想再说说自己对作者这些遣词的认识,考虑到我的其它帖子里已曾多次论证过,啰嗦多了会惹网友嫌,所以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了。若是有网友提出质疑,那就得另做别论了。
  还有件事得说几句,书中写明:“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影片里却说:曹雪芹三年的时间已写完了《红楼梦》。也不知这种说法来自何处?红学最大的悲哀就是无视原著文字的存在,而却相信一些乱七八糟的所谓史料。即便是一个神经病人胡乱喊一嗓子,就回引起大咖们忙活好几年,而且越传越真,到后来竟成了铁定的事实。
  又说曹雪芹一边写,一边便被亲友们将底稿拿走了。曹雪芹身边往往一页底稿都不存。不管多么精致的器皿,如果砸碎了,有人见到了一块小碎片,如何能判断出器皿的精美?《红楼梦》之所以迷人,是在于看完全书后,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到其卓尔不群,回味无穷。若从中拿出个一回两回来。有谁能鉴赏出其有什么不同凡响处?持这种说法的人,并非在夸赞曹雪芹的文采,而是在吹捧曹雪芹的好友读者超人的鉴赏水平。若读者们真有那么神,《红楼梦》问世近三百年了,为何还有这么多解不开的谜呢?现在,各种完整的版本摆在我们面前,凡迷上《红楼梦》的人,谁也不止看过一遍,并且又经常聚在一块讨论,自问一下,自己究竟领悟了多少呢?以前的读者真有那么神吗?再说,底稿都被亲友们拿走了,曹雪芹又拿什么去增删呢?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是不要误人子弟的好。
  此文到此结束。欢迎网友的挑剔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