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回复: 1

周莊沉思録

[复制链接]

20

主题

99

帖子

3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6
发表于 2022-2-7 12: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庄沉思录
  文/南北
  1,从西渡到周庄
  在上海西渡这个地方住了将近一年,除市区及附近的集镇或海边外,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不是没有可以观赏游玩的地方,也不是忙得没有时间,而是稿酬版税一直被书商拖欠着,囊中空虚。讨得的一点书款,也都忙着交了房租电费,紧着用在了充实口腹的日常生活上。
  好在事情总是会在困境深重时出现转机,年初为一家出版社撰写的一本书稿上个月出版,并且在出书后的一个月内就支付了稿酬——虽没有书商给的条件看上去优越,但却不拖欠。这样,我总算有了继续搬迁的资本,还可以拿出一点钱来,到周边的几个地方去看看。首先想要去的,就是周庄,因为这个地方离上海最近,又是所谓的“中国第一水乡”。而我多年前离开故乡开始流浪的梦想中,江南水乡就是最诱惑我的地方之一。
  8月28日上午,与三两友人相约后,我从西渡出发,坐轮渡过江,再乘公交车到上海体育馆。然后从那里又乘车到青浦镇,再从青浦乘车经朱家角到达周庄,前后碾转用了将近6个小时。在周庄汽车站下车时,已经是下午4点左右了。
  2,遭遇“黄牛党”
  就像现今几乎所有的旅游景区一样,在周庄汽车站我们也遭遇到了拉客的“黄牛党”,并被他小小的涮了一把。他大概看我们是第一次来此,对乘车路线等都不熟悉,所以就紧跟死缠,要我们去住他推荐的旅店,并说旅店和周庄景区相连,可以免掉每人100元的门票。但等我们犹豫再三终于上了他的车,到了他说的旅店后,才发现这旅店离进入周庄的一个检票口虽近,却也还有几十米远,并不能直接进入,更不要说免收门票了。付了黄牛党10元的车费,我们在旅店看了下房间,便离开了这家旅店。虽说损失并不大,但由此却将原本不错的心情,给凭空兑进了一瓢恶水。
  打电话向来过周庄的朋友咨询,得知周庄景区里面是个很大的居民区,每天的晚上9点到次日的早上7点半这段时间,是完全开放的,那众多的出入口是无人把守的。于是,我们决定等到晚上或明天早上再进去不迟。
  对于国内将名山名水、古镇寺院这样的历史遗产围起了收取高价门票的做法,我一直是反感的,也一直觉得这是一种不义。所以,无论囊中是否空虚,对于这样的门票,我都是不情愿买的。付高价看风景,这商业化的冷酷异变,将人们的心情也给异变得毫无诗情画意,而只剩下了到此一游的拍照和喧嚣。
  3,冷清画家村
  周庄景点外的城区里,除了一条主干道外,其他街道上都人车稀少,店铺关着门,很是冷清。我们先在湖边走了一会,又转到新开发的“周庄画家村”。这是一个占地300亩的庞大建筑群落,但里面除了偶尔看到一两个保安人员走动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所有的店铺,书写了招牌的,好像已经人去楼空。还有很多看上去根本没人入住过。画家村里因为有人管理,还算不得荒芜,但却寂寥无边,仿佛进入了一座空置的城堡。不过,这样的地方,如果价格便宜,我倒是喜欢的,因为人少车少,就显得特别安静。只是开发者的心情一定与我不大一样,他们是希望人丁兴旺,车水马龙的,那样他们才会有大把的钞票可以赚。
  在湖边遇到一位正在门口劈柴的老人,我就站下和他聊天。我问他为何这里的街道这样冷清,店铺都关着门。他停下手中的斧头,指了下面前的画家村和街道说,周庄出名了,就想搞大开发呢,结果就这样。现在又在修路,一修路车都进不来了,也就游人都少了。
  闲谈中,知道他是安徽屯溪人,是来给一位在此开店的村人帮忙的。如今生意冷清,怕也是要离开了的。
  4,入住“周庄客栈”
  我们又在画家村和附近一处立着沈万三大型雕像的园林中闲走了一会,天就黑了下来。于是,来到那条主干道上找了家饭店,先将肚腑问题解决了。看看表,离9点还有一段时间,就只好在街头闲走,看看这里的夜景。就在闲走到一家“周庄客栈”门前时,被老板娘叫住。经过一番讨价,我们以60元一个标间的价钱,将疲惫的身子安置在了此处。老板娘说,如果想看周庄夜景,等一会可以领我们进去。如果今晚不想去了,可以等明天早上去,不过7点半就没有人检票。
  我们于是决定,不去看夜景了,就明天一早进去好了。
  5,周庄的早晨
  一夜无话。到了次日,也就是8月29日早上,我是不到6点就醒来了的。几个人洗漱完毕,将近7点。我们毕竟是第一次做这样逃票的事情,只怕晚了进不去,还要每人花掉上百元的冤枉钱。老板出来,将我们引领到临着河的一个入口处,相距他的旅店只有十来米远。果然没有人把守,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都可以自由出入。
  周庄在外界最有特色的评论,便是“小桥,流水,人家”。这元代诗人马致远先生的几点描画,用在这里倒也真的十分贴切。我们进去看到的第一座桥,叫做全功桥,大概是功德圆满的意思吧。
  周庄是沿河建镇,临水筑屋的一个江南水乡典型。河的两岸都是民居院落,来往除了桥,就是船了。桥是近的连接,船是远的沟通。所以解读周庄,三个物的元素是必须抓住的,那就是“水”、“桥”、“船”。
  因为是早晨,游客们还没有到来,沿河的商铺也都还没有开门,而周庄的居民们却开始了他们的烟火生活。
  沿着河走,我们看到在河岸上和石桥上,不断有担着挑子的小贩,或手提篮筐的居民来往行走。这里的河与北方的河最不同处,就是河水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现在走着的这条河,叫南北市河,是周庄的一条主河流。沿岸每户人家,都在自己的家门前修有或大或小的一方码头,可以泊船,可以装卸货物,可以上下人。当然,这码头也是妇女们淘米洗衣的主要作坊。我们在河边就看到许多年老或年轻的女人,在河水中打点着他们的生活。偶尔也能看到男人的身影在河边晃动,只是很少。
  走到双桥那里,刚要在桥上看看风景,却有人在桥下举着镜头,要我让开一下。我于是走下垮在河上的主桥,走到一边的那座小桥上,不想那人又再次要我让一让,说是他的镜头宽,要取两个桥的全景。我就只好走到离桥十米的地方,等着他给人拍完照。原来,这也是只“早起的虫子”。他不是游客,而是专门在此处给人拍照揽生意的商贩。双桥,是周庄诸多小桥中的一座名桥,人们在此留影,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过了双桥,再走不远就到了最有名的一座桥边——富安桥。桥上筑有厅堂,过去是做什么用的不清楚,但现在是饭店。有几位买早点的女子在门前等候客人。我们就进到饭店里面,要了些油条稀饭,先安慰一下胃肠肚腑,然后再继续满足眼睛和心情。
  早饭之后,没有继续沿着河走,而是过了富安桥,沿着一条窄窄的街巷向东,我们想看一看水镇人的生存原样。沿街的店铺大多都还没有开张,只有少数开了门的,也多在门前的街巷中生着煤炉子。这是我很久没有见过的情景了。他们用的煤炉子,还是多年前我在郑州时曾用过的那种,细细的一个铁桶子,中间安了一个炉芯,然后在炉芯中装上煤球。这种简易的煤球炉子,夜里如果弄得不好,就会灭掉。第二天早上用时,就得重新生火引燃。我看到很多人家正在用劈柴点燃煤炉,且在煤炉上架着一个抽烟拔风的铁筒子,就是给所谓地富反坏右们戴的游街高帽子那种形状。
  不过,清晨的周庄古镇,在这样的淡淡烟雾中,古朴街巷中还真漾出了一片生活的情味来。
  6,周庄的由来及样貌
  据说,画家兼着作家还兼着诗人的黄永玉老先生,曾这样赞美过周庄:“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这话出自黄老之口,应该是不会假的。因为世界上有两种人是对于美最敏感的,一种是诗人,另一种就是画家了。所谓的诗情画意,就成了美的一个固定形容和定义,而黄老一身兼了三职,对于美的认知自然是不会有错的了。
  但对于一种美的事物,特别是人文景观,人们就总是要找一点其形成的历史,想知道一些它的来龙去脉。对于周庄,这样的感情也是一样的。
  周庄位于苏州东南,昆山境内,古称贞丰里。
  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一位官级为“迪功郎”的当地周姓文官,舍宅200余亩,捐建了一座佛寺——全福寺(亦即现在的全福讲寺),从而此处依寺院而筑的街镇,始称周庄。元代中期,商人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的水运之便,进行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等商品贸易,逐渐这里就成了一个水运大码头,成了诸种商品的集散之地。到了清康熙初年,周庄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如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这很有点像皖南的宏村和西递。它们的特点之一,都是偏于一隅,不是群山包围,就是处身泽国之中,交通不便,人所罕至,是“被遗忘的角落”。在它们被旅游者发现之前的几十年间,都是“穷山恶水”中的“穷困落后”之地。所以在20世纪后半叶的历次改造运动,特别是十年中才没有受到致命的毁坏而得以保存。可见,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有时被遗忘也是一种侥幸,而那些老是被人惦记着的,就没有了这种幸运。
  现在,周庄被称之为“镶嵌在淀山湖畔的一颗明珠”。但这颗明珠的内心,却藏着许多的酸风苦雨。
  资料上说,周庄内的河道呈井字型,居民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海外报刊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
  由此可见,周庄的形成,是与佛陀思想中的善施喜舍精神分不开的。周氏因为受佛的思想影响,舍宅建寺。善男信女,因寺而聚而居,才有了周庄的形成。而它能不被破坏的保存到现在,则是因为了被人遗忘。这样的一种禅意机缘,确实是很耐人寻味的啊。
  7,周庄的今日图腾——沈万三
  然而,虽然周庄的形成是因为佛教的原因,但周庄的兴盛,却源自一位元末明初的大商人沈万三。而且,沈万三又刚好迎合了当下中国“一切向钱看”的“主旋律”,所以,佛陀思想在周庄化为无形,而沈万三的影子却在周庄随处可见。不但有他当初的发迹地——沈厅,有他的大型雕像,还有诸多用他名字命名的商家店铺。想必,都是想借着这位在周庄发迹的传奇商人的名头,也快速的发家致富吧。所以,当下周庄给人的印象,倒像沈万三是这里的创始者一样了。看来,人们向往金钱财富的愿望,不是小桥流水,而是滔滔江水一样的东西啊。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沈万三这个人的身世故事,却也别有一番深意。其实,沈万三的一生经历,他的荣辱盛衰,无不印证着佛陀“世事无常”思想的不二真理性。这不但是对于沈万三本人,也是对于今人过分金钱迷信的一种警示。
  据当地镇志记载,沈万三,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周庄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当时正值元末,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潮起潮落。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但最后张士诚被朱元璋所灭,并建立了大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为了表示对新朝皇帝的忠心,主动捐出巨资修建了南京城的三分之一,气魄可谓宏大。朱元璋为此封了他两个儿子为官,他也在南京城修建豪华如王宫的住宅,从而迁居南京。他财富的聚集,也在此时达到了鼎盛。但不久,沈万三的过分炫耀财富终于为朱元璋和其他权贵勋爵所不容,就寻个借口将他发配充军到了云南,在当时所谓的“烟瘴”之地度过了他的余生。而在此后,他的亲眷也被株连查抄,身家性命,巨额财富一时都成了落叶浮土。一个巨大的江南富商家族,在皇家  之下,犹如累卵一样顷刻化为了乌有。
  沈万三由周庄发迹,在苏州、南京达到了一个商人所能达到的财富顶峰。而生命的衰落和终结,却是在远离家乡的莽山烟岭之中。这看似一种巧合,却也说明了“天无白日晴,花无百日艳”的平常道理。
  8,叶楚伧及其故居
  老实说,我对像沈万三这样的商人,或者那些一门心思走仕途功名之路的官宦人物,向来在内心是有着几分蔑视的,所以也就引不起我多少研究的兴趣。倒是那些与文化、文学或思想结缘的人,无论其生前是富贵显赫还是穷困潦倒,倒是能让我流连用心,必欲知其生平故事为正事。
  就在我们过了富安桥向东走到尽头,又折转回来的时候,我意外的在河边看到一方立着的白色水泥碑座,上书“叶楚伧故居”几个红字。回头张望,看到一扇很平常的低矮门楼洞开着,门上侧钉着一块黑底黄字的牌子,是和水泥碑座上一样的“叶楚伧故居”五个字。
  对于叶楚伧,我不是十分熟悉,但在读一些民国认为的传记中,却也经常遭遇到他。他不仅仅是民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而且是一位诗人、作家和报人。
  叶楚伧(1886-1946),名宗源,号卓书,楚伧是早年常用的笔名,后专以为名。早年曾为“南社”成员,后来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帝制,建立共和国家”的事业。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生活日报》。1916年,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任总编辑。后来进入政界,先后任江苏省政府  、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秘书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等。1935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但他毕竟不是真正的政客,公余又创办大型《文艺月刊》,编印《文艺丛书》、《读书杂志》等。抗战胜利后,奉派为江苏宣抚使。1946年2月15日病逝于上海。
  关于叶楚伧的流传故事中,有两则最为动人。一说他有酒癖,每餐必饮。在《民国日报》担任总编辑的时候,他常在办公桌上放一杯白兰地和一包花生米,边饮洒边写文章。如有客来访,又是知己朋友,就一起喝醉方休。但他醉后却能自我克制,且有诗句自诩:“酒中人是性中人,豪放恬祥各有真。”
  二是说叶楚伧离开故乡后,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辛亥革命,每收到家里来信,都原封不动放进一木箱里。说是怕看了家信分心,不利革命。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他才取出家信一封封阅读,浓浓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以自己的俸  千大洋,捐给家乡学校,作为清寒助学基金。这笔钱存入周庄殷实商号,以每年的利息发给贫寒学子作奖学金,解决了不少贫家孩子的就学困难。
  叶楚伧著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以及长篇小说《古戍寒笳记》、《如此京华》等。有论者说他的小说温情婉约、缠绵悱恻,诗歌却颇为豪放。
  叶楚伧死后,先被葬于苏州木渎灵岩山,后迁葬到东山华侨公墓。
  我在叶楚伧故居门前拍了张照,徘徊片刻,本想要进去看看的,但却有把门的索要门票,只好作罢。唉,看来我与这位南社诗兄,也就只能是这样的一份浅薄之缘了。但不管如何,在处处“万三”的商业包围中,能觅得一位这样的诗书豪侠人物,也算是此行的另一种安慰。
  9,一点感慨
  因为同行之中,有孩童,所以处处要考虑孩童的愿望。一位小女孩说累了,不想玩了。于是大人们只好商量着结束此次游行。本来全福讲寺是在要看的计划之内的,也只好取消。不过,这对于我,也算不得什么遗憾。国内诸多名山大寺,我也见得多了,大体也都不差上下。这座全福讲寺,最大的特色应该是水的风景吧,且留待以后,如果有缘再去拜访。
  我们进来时是沿着南北市河从西岸走的,出来时就走了东岸。过了全功桥,就算是出了庄。
  一路上,边看着渐渐多了起来的游人,河中载客的小木船,边放任着思绪漫天的去游荡。这周庄的过去今天,颇是耐人寻味。周氏舍宅为寺,有了以其姓为名的村镇,延续至今,流芳百世,为人纪念。而沈氏富甲一方,却屡屡巴结权贵,以期博取功名好处,却不但落得身家性命不保,辛辛苦苦积聚的巨额财富也旦夕化为乌有。
  可见,在权力大于一切,个人没有独立权利保障的社会制度中,财富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安定和幸福,更不可能长久保有,传之久远,而是成为了各种灾祸的起源。
  两种对于财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铸就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结果。
  这样的问题,但愿周庄人,以及其他所有想要拥有永久财富的人,都能醒悟清楚。
  我又想,现在很多国内“先富起来”的巨商大贾,都纷纷的将财富转移到欧美民主国家,甚至移民外国之后再以侨民身份回来做生意,大概也算是“觉悟”的一种吧。他们没有改变所处社会环境的勇气和信心,但又想保有财富的长久安全,所以出此下策。
  而终究的上策,当然是如叶楚伧先生那样,进行对于中国文化、思想、制度等这些基础土壤的改造,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这样才是保全生命财产的最佳方法。
  当然,也可以像周庄的肇始者周氏,或者美利坚的那个比尔·盖茨一样,将钱财捐献了做慈善事业。不求回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风险。而能这样去做,自然也是到了功利心不再梗塞于途的人生之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3

帖子

6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79
发表于 2022-2-7 13: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万山是政治商人。现在中国先富起来的人,有多少不跟官搭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