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回复: 2

《佛教真面目》(转载)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7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0
发表于 2021-12-1 05: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真面目
  

  大唐密第五十代祖師
  馮寶瑛(達庵)大阿闍黎
  佛教真面目序
  佛教亦稱佛學,就垂示言曰教,就參究言曰學,要以明心見性為宗。未明心前,多資權教作梯階;既見性後,更資密教求究竟。其竟也,任何事理莫不洞徹根源,斯謂之佛。佛之行,積極救世。隨緣設教,不離正宗。鈍根眾生弗喻厥旨,輒流消極;開明之世,漸成國家贅疣。長此不思奮勉,恐難立足;大心之士早已提撕警惕於其間矣。然如何前進方適於時代性?眼光溄邔幍闷湟耍縿t佛教之積極發揚,不可不賴智識界優秀分子之興起。一部大藏,權實雜陳,各標對機之說為至上,真面目安在?意識所不能辨。苟無指針,學人或滯於一偏,或廢於半途,佛教精神奚由彌綸世界?是書之作,冀引其端。古雲:作始也簡,將畢也钜。後哲功行勝餘百千萬億倍者,當有規模絕大之編,暢發餘所未逮也。馨香祝之。
  著者自序於廣州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七日
  【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七日即1947年6月25日,著者正身處國民黨敵統區。同年6月30日,中國共產黨人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12萬餘人,對國民黨敵軍從山東到陝北大啞鈴形陣勢實行中央突破,在魯西南張秋鎮至臨濮集間強渡黃河,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偉大序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7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05: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緒言
  吾人所能感見之事物無窮無盡,括其要,不出精神、物質兩界。由精神演成無量眾生,由物質演成無邊世界。根本究從何來?此古今學者勞心焦思,終不能解決之二大問題也。有強作解釋者:或以神話點染之,普通宗教家之手段也;或以意識推測之,普通哲學家之眼光也。高下雖殊,總與真理不相應。然宗教點染有時亦根據特殊事蹟,惜無實際義理以調和之;哲學推測有時亦符合局部正道,惜無實 方法以證明之。故對研究者之要求,皆不能如量應付,根本問題遂稱為人類最大之謎矣。
  世間妙理,原來恒寓無窮無盡之事物中,未嘗自秘;吾人不能一一發明之者,智慧有所不及耳。智慧差等甚多,就人類言之,通常略分上中下三品:下品雖愚,對於世間妙理,猶有許多常識從經驗得來;中品益多;上品更未可限量。中庸之論此事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所謂聖人,即上品之上者,而於妙理猶未盡知,則根本問題終無解決之望已乎?是又不然。三品智愚之中,初未注意極下、極上之人,以環境少所見也。極愚者,不惟不辨菽麥,且或一無所知如白癡焉;極智者,洞明眼前所處世界之一切事理,且更具有周知十方三世任何世界事理之一切智智焉。白癡之徒,世固有之;具一切智智者,則曠劫難遇,偶然過之,實異數也。孔子時代,一切智人無所見聞,宜中庸之作前言也。有疑吾言者曰:世豈真有具一切智智之人乎?學力相差太遠,非吾人所能企及,誰其信之?則應之曰:以己律人,豈必中肯?觀今日科學進步之神速,固非前世紀之所敢期;現代未開化之民亦冥然罔覺,依此輩人類之主觀,否定原子能等種種驚人學術,其果合理也耶?孔子雲: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學者態度應如是爾。其能奮起前進之心,追求所不知而知之,則尤學者之積極態度矣。然有所追求,必有可舉之對象,一切智智者之對象何在?則距今二千五百餘年前出現於印度之釋迦牟尼佛,即其人也。
  釋迦,姓也(義為能仁);牟尼名也(義為默寂)。佛乃佛陀之略稱,義為圓具大覺之人。覺而曰大,即一切智智之別稱。佛憑一切智智之偉力,隨機髮露其學理,使人依教學 皆能實地證明,與空談哲理者不同,是謂佛教。學者智慧不一,所得或溁蛏睢I钪粒芙鉀Q眾生、世界兩大問題,洞悉整理世間之大道,大同郅治確能依以實現。其次者,徹悟世事等同夢幻,無所用其憎愛,於是得大受用,乃至苦惱之場自覺無非安樂之地。又其次者,知世間眾生不獨吾人所能見之動物而已,有六趣焉,有三界焉;而眾生之作業有因果原理焉,眾生之肉身有輪回定義焉。知之熟,自然有止惡修善之趨向,自然無損人利己之行為。人人如是,天下不治而治矣。一切智人之應世,裨益眾生若是其大也!真抱救世之志者,烏可不取佛教而研究之耶?印度學者對於佛教之心得,隨其溕睿局秲裕敲▽殹=痰渲唬豢上づe。先後流入中國譯作漢文者,不下五千餘卷之多;益以東方學者之發明,集成一部大藏。方諸梵本所有,雖未及什一,然精要大略既具,足供學者參究。八百年前,印度佛教不幸滅亡,中國漢文教典幾成世界唯一鴻寶。迄今能與並駕者,只西藏藏文教典而已。而西藏乃中國屬土之一,則謂中國代替印度為世界佛教總匯之地,亦無不可。
  佛教真面目,在精神,不在言語。舉全體精神界而融攝之,靈明自在,活用不息,是謂佛性。眾生各根據佛性之一分子而發為身心,於素未經驗之幻跡中,隨事加以認識,偏於注意,轉成住著;靈明活用之佛性遂被掩蓋,不能覺知,一切行為惟受局部識力支配,不得自由。經驗日豐,智慧漸出,終有顯現佛性之時,然須曆無量劫數而後能,發達之極乃成一切智智。然先覺之人每發大願,隨機指出佛性本來面目;當機如能心領神會,自可超越無量劫數而頓悟焉。釋迦如來,出世本懷,全系於此。但非上品根機,未能遽會,不得不借言說以資開示,此教法之所由來也。教法高者藉表佛性,低者姑遮凡情;前實後權,對機施設。權機固未明佛教真面目為何;實機苟未能因指見月,所得亦不過依稀仿佛之境而已。中國大藏,權實教法俱豐。初行權教,繼行實教,此固隨梵僧之提倡而然。行權教時,戒律為主。能守具足戒,非出家不可,於是僧尼尚焉。為鼓勵計,恒言出家為三界中之至尊;在家學佛,只許作近事男(梵名優婆塞)、近事女(梵名優婆夷),藉此親近僧尼,耳濡目染,為將來出家基礎而已。世之人不知佛教真面目所在,或以為僧尼即全部佛教之代表矣!妙法蓮華經流入中國,開權顯實,學者始知權教乃引誘小孩之方便法門。普門品談觀音三十二應,僧尼乃其中之二耳。執其二而遺其三十,絕非實教之道。實教既傳,智慧較勝者相率研究之,於大乘中各取契機之經論以為宗,而於自心一點靈活佛性則少所發明,以故佛教真面目猶未顯著。達摩西來,鑒於中國學者多從文字相尋活計,翻為佛性障礙,於是就人心之所固具而直指之!信之最篤者厥惟慧可,卒傳衣缽為禪宗二祖。然師徒皆以破斥講解家而被仇視,雖法脈不斷,其道究難推行。是故佛教真面目之在中國,當時只露一線曙光,不能照耀有眾。累傳至六祖惠能,機緣成熟,佛性從此始播天下,至五家分燈而益發達,此固達摩預有懸記者也。
  佛性之發明於心,徒恃自力難以實現。依教練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但湛寂之極,得離意識,以見真空,佛性雖未遽顯,卻有活躍之機。當此之時,若得善知識施以加持之力,根機猛利者便如脫穎而出,惠能得法於五祖即其中顯著之例也。夫以不識字之惠能,而預有一切皆空之見地,本非凡流可比;然不蒙五祖之提挈,豈能遽見本來面目乎?根性較次者,一師加持之不足,則更參諸師以益之,非真靈光活現不獲印可;六祖以後之學人,大都如是。既見佛性者,尋常日用無非大道所寓。就其立場,以履行倫理上之道德,於己,則性光日展;於人,則隨事得益。服務于國也,盡其忠,國得大益矣;服務於家也,盡其孝,家得大益矣;服務於社會也,各盡相當之善,社會得大益矣。而行之者,不見有己,不見有人,亦不見有忠孝諸善,惟覺一片靈光【活潑潑地】應用無差而已,是為法身佛境界。六祖之於此旨,固常極力提倡。唐以還,在家居士得此受用者,間亦有之。實踐倫理以濟世,乃積極佛教之特色,是為法身應世門;若逕發大願,求五智一一充量開展則為法身向上門。向上之道,教家雖有其理論,而無實行方法。開元三大士來弘純粹密宗,五智實際,凡夫始能即生證明之,佛教真面目至是益詳明矣。然百年後遽遭會昌法難,經軌淪喪,此宗遂告沈寂。惟禪宗不須教典,仍能法脈延綿,未嘗中斷。
  達摩懸記雲:後世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明道者能見佛性也,行道者積極救世也;說理者講解文句也,通理者領會大義也。世間法盛衰無常,佛教何獨不然!禪宗至馬祖以後,明道果多矣,洞見真面目之大德比比皆是;然其化度功夫只以接機為限,以之積極濟世則罕聞焉。末流之弊更變為口頭禪:有僅從教相認識中道而蒙印可者,有漫向語錄摭拾瓦礫而當黃金者。壇經雖號六祖遺言,除方便對機語外,餘皆學人指針;然學者每多買櫝還珠,不從現量上體會真實佛性,卻在在以辭害意,偏執一切不妨等表面之詞恣情妄行,自稱得大受用,醍醐竟變毒藥矣!西藏大德有不承認中國禪宗者蓋未得真實正法眼藏之輸入耳。宋儒以佛教少積極濟世之士,有竊取實踐倫理之道而建立理學一派者。若行之篤,終得大德提持,未嘗不可顯現佛性。然為門戶所囿,不敢廣參善知識,甚或加以詆毀焉,以故涵養者未能當體即空。首創此派之周敦頤,嘗有詠懷之詩,不脫分別意識,其餘更無論矣。縱其道德之隆足以感動人天,所得不過人天小果,去本來面目殊遠。近數百年,中國佛教停滯不前。最近受西洋新學影響,激起志士研究之心。教典搜集不遺餘力,大藏範圍日漸增益,金聲玉振尚俟其人;今欲挹其大要,事非容易,但此中眼目厥惟佛性。能速現此佛性者不出三宗:禪與真言、淨土是也。禪宗直指佛性,真言宗擴展佛性,雖詳略不同,皆顯法身妙用。然兩宗咸重師承,否則,佛性難現。於無師之時而欲自求得之,則淨土宗庶幾有濟。蓋諸佛法性,原恒流通眾生心中,得加持特緣,斯速顯現;無加持力而懇切念之,一心不亂之頃,未嘗不可稍露端倪。惟諸佛法流,緣有厚薄,厚者易見,薄者較難。阿彌陀佛法流於此土眾生最為濃厚,是故一心專念此佛,時節因緣一到,心中自有一種消息表示佛性之活躍也。
  依上舉三宗而實行,自有探驪得珠之望。著者,希學人之速見佛教真面目也,特出修證一章集三宗之精髓,為全書樞紐。自見佛性而欲開示眾生,則教義仍須研究,且實修之時,預有教義為圖案,亦籍此以辨別境界之深湥吮菊轮八韵葮搜芯恳徽乱病=塘x之研究乃根據所譯法藏而來,故又先之以傳譯。所譯之本出自印度,更須明其源委,故以教源冠其端。修證有成,佛教之真面目具見,一切深奧妙理自然了了於心,世間所不能解決之眾生、世界兩大問題可以如實指陳,為大眾作黑夜明燈也,於是以解題終焉。五章義理半屬深奧,上根利智,允契機宜;次焉者,虛心至心參究之,亦有豁然貫通之日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

帖子

7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06: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