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回复: 0

【原】八卦掌如何提升“内功”?——我的八卦掌修炼之路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11-8 22: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事八卦掌教学多年,常有一些学生、弟子问我:八卦掌有没有内功?内功怎么练?怎么提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30余年习练经历,和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一提到内功,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站桩、打坐以及易筋经、洗髓经等等这些。那这些是内功吗?我认为是的。传统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独门功法,广义来讲,不管是静功还是动功,只要是“练内”的功法,都可以称为“内功”。这和主练“外”的“外功”是有区分的。
我习练的是刘斌传王文魁一支的程氏八卦掌。本支八卦掌中没有“内功”的说法,但这不意味着没有“内功”。
很多八卦掌前辈在和形意、太极门高手的切磋较技中不落下风,且八卦掌本就与太极、形意并称为三大内家拳,由此看来,八卦掌的内功、内劲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前辈们大多不讲而已。
在北京万安公墓八卦掌祖师爷董海川祖师的墓碑上有这样的记载:“公生年壮举颇多,初集幼学拳技,汇南游见闻,提炼击闪制胜之巧,采纳炼神导气之方,始创转掌,首授京畿。”据该段文字,八卦掌最初名“转掌”,是炼神导气的功夫。有前辈认为,“转掌”与道门“转天尊”功法有密切的联系,而“转天尊”功法是道门内修之法,其实就是道门的“内功”。而如今称“转掌”,即“走圈转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桩”。所以转掌(行桩)是八卦掌修炼的核心,练功者通过练习,便可步步深入,以达到内功修炼和进阶的目的,最终内外兼修,至天人合一之境。
走圈转掌,八卦掌习练者都会,那怎么从中练出真功夫呢?结合这些年练习八卦掌的经历,我和大家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总体来说,八卦掌的修炼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也可以称为三个阶段。一是由散乱归形整,二是由形整变松沉,三是由松沉化虚灵。

一、散乱归形整我少年时期就练习本地流传之少林拳,少林言轻门的功法拳械及对练散手等。在习练少林拳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地多位少林言轻门名家的指点传授,练就了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同时对传统武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为以后练习八卦掌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习练少林拳多年后,我逐渐对内家拳,特别是八卦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学习也是从图书、视频开始的。1999年,我根据八卦掌视频和图书开始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我初步“掌握”了定式八掌、八大掌以及操手的练法。这使我对八卦掌更加着迷。但回过头来看,那时候以为的“掌握”,其实只是学会了一些八卦掌的动作,身法、劲力根本就没有入门,更谈不上有什么“内功”。因为自幼习武,抻筋拔骨的基础较好,身上可能没有一般初学者那么僵、那么散,但也实在谈不上形整,更谈不上功夫。
至今我还要感谢《武魂》杂志,是它让我找到了我的八卦掌恩师,也是它让我走上了八卦掌修炼的坦途。2000年,我在《武魂》第3期的“武魂之友”刊登了我的信息,不想四月初便收到了张铁生先生的来信。由此,我和张先生建立了联系,并最终于2006年拜入张先生门下。
我清楚记得,2001年3月23日,我在北京长辛店见到了恩师。恩师带我在永定河畔的树林里练功,并给我展示了单双顺三掌的练法。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传统八卦掌的魅力。
恩师让我演练了之前自学的八卦掌套路,演练过后,恩师语重心长地和我说,初学八卦掌应该由松柔入手,先由头找起,只有头挂起来,肩才能松下来,气才能顺。身松体柔气顺之后,才能将身体由散乱而练至形整,也才能将周身散乱之气收归丹田。这几句话和我之前对八卦掌的认识完全不同,令当时的我感觉云山雾罩、难以理解,因此也并不很相信。但恩师功力深厚,技法比我高明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从北京回来之后,我便遵照恩师嘱咐,每天以狮子扑球动作来练习走圈转掌,体悟八卦掌走转之要领。
初练很难找到感觉,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直接就毫无感觉,不但如此,还出现了脚下不稳、左右摇晃、气息不畅等常见的问题。大概一两个月之后的一天,在走圈时我突然感觉到,头领起之后肩松下来了,瞬间呼吸就十分自然顺畅。找到感觉之后,我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终于渐渐明白了什么是顶头松肩而气顺。这种“明白”是一种“顿悟”,并且是身体上的“顿悟”,之前没有什么征兆,随练功步步深入,突然就“有了”。
再往后,我开始能感觉到气贯手掌,掌心充实感日渐明显,开始是发涨,后来是发热,再后来就是出汗。而松腰后气往下沉,脚下也就越来越稳,再之后就体会到了五趾抓地的感觉。两腿走转时虚实分明,一松一紧,久而久之,会出现一种自自然然、舒舒服服的感觉。掩裆合膝比较困难,也比较难“有感觉”。头正项顺肩松之后,还得松腰松胯才能有所体会。里直外扣舒膝胯就是时时做到了掩裆合膝。合膝是自然相合,不是强求。进而周身一家,头一领周身皆动。等做到了这些,也就基本做到由散乱到形整了。

二、形整变松沉前辈常讲,练习八卦掌“头三年人追树,后三年树追人”。这是八卦掌练习到一定程度,进一步追求的一个标准;也就是由形整往松沉的过渡。
2006年秋,我的师爷白公玉才先生来到玉田亲授我们师兄弟八卦掌。讲到转掌及单换掌,师爷说,前辈们讲的头三年人追树,是指初练腰松得不够,双掌对树;后三年树追人,其实是随功夫递进,腰身完全松开了。另外你们老祖(指王文魁)常讲,练习转掌必须要做到“四相对”,那就是“前手食指中节对眼,前手虎口对口,后手虎口对前手肘尖,后手肘尖与肚脐相对”。这就是功夫,也是衡量练习八卦掌进境的一把尺子。随后师爷给我们示范转掌,说转掌起初是求松,是在步法稳实的基础上找拧旋劲。开始稍拧腰,掌心皆向外,不求立掌,求松肩松腰。之后随功夫进步,将两掌立起,掌外缘向外,腰继续内旋,胯向前不动,松腰下沉,使外肩对裆对圈线,里手则向身后对圈线,目视里手食指中节。说明此时腰松开,胯已经能合(孙禄堂先生所讲极力抽两胯根,就是合胯)能沉(沉即为坐),肢体的劲力一定非常饱满,且连绵不断,在练习式子及实战中就可运动自如。
我们师兄弟也跟着练习,各自在圈上走着练。这时师爷走过来对我说:“外肩放松,底手内裹,合住,无论拧旋,注意都要松外肩,前后两手力是相通的。”没两分钟时间老人家又走到我师兄跟前,朝师兄腋下就是一掌穿出,并说道:“小子肩部不松腋下就空,这是找挨打啊!外肩不松怎又能掩住心,怎能合住劲,再找再走。”“起来,抓我肋部”,师爷再次向师兄说道。国师兄站起来到师爷跟前,右手抓住他老人家左肋部。这时师爷一沉肩,大臂夹住了师兄的右手,左手掌一裹师兄之右肘,稍一拧腰,国师疼的兄嗷得一嗓子就叫出来了。师爷说道:叫你们松肩掩肘,后手翻塌与前肘合抱力,知道为什么吗?这里暗含着一手分筋错骨,所以必须松肩肘掩心。
后来在自己练习过程中,有一次我突然感觉自己的肩关节像脱臼了一样,有抻拉的感觉,随后就是肘关节,如同有人抻拔一样,是一种前后的夺力。此时直步横行、松腰坐胯,整个人是在往下松沉,劲儿则在脚上。但是这种感觉是时断时续,不能时时如此,感觉还需假以时日慢慢体认。这时在练功上开始给自己加码,每天练功达到三个多小时,接下来的几个月天天如此。后随着不断地练习和体悟,这种感觉逐渐贯穿始终。后来手腕及手指关节也出现了这种感觉,而且抻拔的感觉越来越明显。渐渐感觉到手掌在变得粗大,手臂在无限放长,越来越长,这时的头向上虚虚领起,腰胯向下松沉。走转中腰的拧旋劲不断,周身相合,意气松沉,劲力绵绵不断的感觉贯穿始终。
2014年自己带弟子后再做转掌,感觉更加细腻、精微。一次我给弟子讲解单换掌,示范了拧腰,在捋带对方手臂时,感觉到力量是来自于地下,坐胯拧腰,手臂力量随拧腰而不断力。于是对方失去重心而栽倒。松沉便会产生力量,拧腰则会使力量更加绵长。

三、松沉化虚灵第三阶段就是在松沉的基础之上,逐渐向虚灵转化。要进阶到这一步,“栽桩”是关键。我的“栽桩”是师爷在2013年所传,一直到2015年春夏之交,我才真正切身体悟到走圈转掌之法,实际上是一种行动中的“桩法”,“栽桩”则是真正进入了行桩之境(根深则叶茂,根节沉实稳固,就有了上盘之虚灵变化)。“栽桩”后内气在下肢运行更加流畅,功夫会逐渐进入更高一层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体在下与地相接、在上内气绵延至大至远的天地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虚灵变化、纯任自然的境界。
“一层功夫一层道理”,前人此言确实不虚。回顾自己这么多年习练八卦掌的经历,我深深地感到,八卦掌修习、进阶,必须要循序渐进,层层提高,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在修炼内功、内劲上更是如此。“身上”没有,体会不到,就要再向转掌中找,除此别无捷径。不是说没有技巧、秘诀,但在练出感觉之前,这些都是无用的。把心沉下来,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地按老师的要求走圈转掌,就能逐渐由心知变为身知,找到八卦掌内功的门径。而入门之后,再按照由散乱归形整,由形整变松沉,由松沉化虚灵的三大步骤,层层递进地去练习,便可逐渐登堂入室,真正体会到八卦掌内功的奥妙。

王雪松,1975年生,自幼习武不辍。早年师承杨庆元先生学习少林言轻门拳械功法,后又拜程氏八卦掌名家张铁生先生为师,习练刘斌传王文魁一脉的程氏八卦掌。先师故去后,得师爷白玉才先生亲授,深研八卦掌拳理、功法、拳械、散手等,颇得精髓。
欢迎加入传统八卦掌学习交流群,与王雪松老师探讨传统八卦掌的技理技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