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9|回复: 0

【原】古画中文艺青年的香与炉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10-11 12: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气中的生活美学




看,这精致的香筋
跟日本香道有的一拼。
●●●
“自占一窗明,小炉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销枝横。有意探禅学,无心了世情。不知清夜坐,知得若为情。”
南宋诗人葛绍体作的《洵人上房》。这首诗却很有代表性,两宋士人在日常生活中书房里与香炉相关的雅事,差不多都写了进去。
文人之间的雅集活动,也经常使用香炉来提升他们集会的雅质情趣。古人的燕居焚香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香与香具共同构成了一个个充满细节的生活故事。这里的“香炉”或“焚香”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风雅点缀,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追求。

《听琴图》画面正中的人在松下悠然操琴,身后的几竿翠竹相映成趣,一旁香炉中的袅袅 青烟更为琴声增添情趣,呈现出一派古典、高雅的意境。

宋代高足陶瓷炉(包括薰炉与焚香炉)大多承袭了金银器中的高足形制,并根据陶瓷制品的特点加以改变,但高足中间的“圆饼”形多得以保留。
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时代很有可能铜鼎也被用以插花,上图中即描绘在石几上置一铜鼎,上出一枝花,别有雅致。
古人在弹琴前都会有一系列的礼仪 (对月、沐浴、净手、焚香等仪式),焚香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香炉成为文房器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器物。
随着古代文人用香的高峰,还有为抚琴所专用的小型香炉——琴炉。


宋人吕大临的《考古图·卷十》曰:“博山香炉,象海中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回环。”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香炉通常是燃香球或线香,下面有盛水的盘子,焚香的时候,香气和水汽混合在一起,可以营造出一种云雾弥漫的效果。而琴炉则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可以自由开启,用的时候,在里面放入熏烧的香饼,或者是一支线香。琴炉一次只燃香一支,所以炉体要小巧玲珑,置于琴桌前凸显雅致。
“琴炉虽小,但是极其风雅。
消夏焚香听小曲儿

古代宴乐场上、文人学士的书斋中,都离不开琴、瑟、筝、箫。为了营造高雅清香的环境,同时也为了便于计时,在弹、吹乐器时都要燃香助兴。

画中有一风流雅士坐树下赏石听曲,一旁还有美人焚香、拈花、持扇服侍。雅士放了把交椅式躺椅在藤面榻上,椅子没腿,坐的时候后背可调节,十分舒服。焚香的仕女左手拿一香合,右手两指捏一粒丸香正准备往香炉中添香,所焚之香或许就是藤榻上那位风流雅士自己调制的当季合香香丸。
古代文人在室内挂画都要讲究“悬画月令”,在焚香活动中也会讲究按时令季节来焚烧不同的香品。在日本用香文化中“平安王朝六大熏香”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根据季节的变化,配制出不同的熏香来使用。因为古人士大夫对香气的追求,所以古人用香多为“各香”,文人不但熏香还自己配制合香,编写香方书籍整理香谱,在流传至今的香学书籍中,或许就有图中人所焚烧香品的香方。

宋代的《槐荫消夏图》即是描写了夏日的午后,在槐荫之下,焚上一炉香,躺在手工编制的竹榻上,来一趟庄周的逍遥游,午睡养生两不误。
炎炎夏日,那香炉里焚什么香养生呢?
燎沉香,消溽暑。
《本草备要》中记载:沉香性温,诸木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堕痰涎,能降亦能升。怒则气上,能平则下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东垣曰:上至天,下至迫,用为使最相宜。)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肾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充分阐释了沉香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上的独特作用。
清代叶天士的《本草再新》中也有沉香“消湿利水开窍”的说法,说明沉香在夏季的清热解毒中能起较好作用。
天人合一山林焚香


《竹涧焚香图》竹和潺潺流水形成的幽静环境中,一个人焚香静坐,神气宁谧。画中人内心里蕴藏的一切喜怒哀乐,已在天人之际的广阔宇宙 空间之内,趋于内心的气定神闲、波澜不惊,可见焚香已经完全渗透内化到文人的精神之中。绘画中出现的香炉,并不仅仅是风雅的点缀,更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
青山绿水之中焚香虽说风雅至极,但是对于火的使用山林还是不去为妙,若你想置身于山林之中,感受山林的气息,不如找一静室挂一幅山水,焚一炉花香体验“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
选择果香型、和花香型的香品最佳。
“置炉焚香”雅集必备主题


雅集里香事太多,点击查看:「香Club」 一千年前的焚香雅集
感谢阅读,感觉文章不错的话请支持我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