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回复: 2

【萨尔沁汇总贴(第3卷):弦歌九八——大学生活回忆】

[复制链接]

2

主题

6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
发表于 2021-9-6 21: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录
  浪花——写在卷首       
  【高三生活】
  相约98       
  休止符       
  陪我们走过三年       
  放学路上       
  小城泰坦尼克       
  教学改革与书桌风波       
  高考前后       
  98作文       
  罗甫先生       
  笔友       
  【大学老师】       
  夏“丐”尊       
  弯弯的妈       
  有实践经验的政治经济学老师       
  两个老乡       
  47楼对面       
  “常识太少”       
  老师的爱情       
  在鲁迅与青年之间       
  “伍迪?艾伦”       
  【同班同学】       
  比例失调       
  军训       
  桃谷六仙       
  206岁月       
  那些花儿       
  深夜电话       
  千禧之夜       
  相声班       
  【同门之谊】       
  山东不只有大汉       
  郁结       
  冬季校园       
  对家的感悟       
  内部电影       
  微笑的师姐       
  从师弟到同学
  “一个电话的事”
  【校园风景】       
  校牌       
  操场       
  校园       
  自习室       
  食堂       
  校园广播       
  浴室       
  各校区       
  飞       
  【读书生活】       
  那时尚无民国热
  近世纪末的告别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为白素贞“辩护”       
  一本很久读完的小书       
  旧书市场的味道       
  “赎身”       
  奇怪的眼神       
  不合格的中文系生       
  【学生会】
  竞选       
  大忙人
  辅导员
  副业好手       
  英雄本色       
  新人       
  夜逃       
  【报刊编辑】
  急躁的编辑       
  周教授寄语       
  我的《未来》       
  报童       
  改版       
  该有的样子       
  世事洞明皆学问
  橱窗前的身影       
  【戏剧点滴】       
  一个在清晨打来的电话
  北京一夜       
  回到“五四”       
  法海在一九九九年的新罪行       
  与许可共进晚餐       
  关于《雷雨》的一份尘封手记       
  夸张的定格       
  小剧场的记忆       
  【日常生活】
  青鸟殷勤:九十年代通讯小史       
  宿舍的点点滴滴       
  狗食馆       
  收音机和电视机       
  二手自行车       
  买衣服       
  滚轴厅外天将黎明       
  打口的一代       
  【那些年】
  河沿路再就业市场       
  5月8日难眠之夜       
  世纪末举杯       
  秋逝       
  微小的纪念       
  去电视台当观众       
  布满口罩的春天       
  关于这个城市       
  【学子与家乡】
  回家之路       
  “儿子瘦了”       
  萨尔沁与沙尔沁       
  朋友啊,朋友       
  夏日骑行钢铁大街       
  与杜兆植先生的一面之缘       
  回母校看看       
  我的苗圃       
  【毕业与工作】
  实习的日子
  “我们这儿不认学历”——关于找工作(上)       
  一份节目创意——关于找工作(下)       
  被毙掉的论文
  告别的夏季       
  语文老师的音乐课
  给学生交作业       
  婚礼纷纷       
  【收获爱情】
  草原的鹰       
  纪念日       
  骑行       
  在一起       
  一起听的音乐       
  万家灯火       
  火炬冰激凌及其他       
  “非典”时期的爱情       
  “我认识你吗?”       
  后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21-9-6 21: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浪花——写在卷首
  三十八岁的初冬,某个忙完一天工作的夜晚,也就是在一秒钟的时间内,那些年的回忆像一枚烟花般在脑海中静静爆发,灿烂光焰和多样色彩在朦胧的底板上展开、成像。大约两个月后,烟花燃尽、曝光完成,变成了这本文字。
  从这个冬天回溯二十年,我十八岁。这二十年,体重的增速成功跑赢了年龄的增幅。随着体重变化的还有很多事情,比如父母进入老年初阶,白发和皱纹都多了;妻子不再像十八年前刚认识时那样长发及腰;倒是每次问将近十二岁、已经知道臭美的老大“你的头发什么时候剪”时,他永远是一句“待到长发及腰”;而此时,他两岁半的弟弟则呆呆望着他不知所云……
  但很多东西没有变,比如记忆的质地,这种质地就像凝固在老照片上的笑容。但不可否认,质地未变,但损耗渐大。随便翻阅十年写的东西会发现,当年觉得一辈子不会忘记的事情,如今已经仿佛成为“人家的故事”,经常会有“还有这么一件事”的自我惊讶。于是认识到,记忆其实并不是一杯封闭不动的水,而是一道存在缺口的堤坝,在不知不觉间,一些东西在悄悄流去。因此,决定趁着还没有彻底忘干净,把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收集起来吧。——在时间面前,可能没有什么是刻骨铭心的。
  这本文字记录的内容,从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三年,起止点都是在初秋,一共五年。这是我大学本科的五年。——怎么会是五年,而不是四年?这与那个时代的高校改革有关:当时高校合并在全国推开,于是上到大二的时候,我学生证上的校名,从“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变成了“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这样的变化带来一个机会,那就是本来是大专生的我,可以直接通过考试变成本科生。而学制也从三年延长成为五年。
  当时,全国这样的“专升本”学生有多少?我不知道。与一步到位的本科生相比较,我们的身上多了一份“改革”的印记,多了一些奋斗的曲折,同时,也有自一个较低起点努力提升过程中甘苦自知的心路历程:从小小的自卑到平静的坦然,再到有所不甘而努力展翅,并积极投身人生的天空去飞翔。多年后,这些人中有的可能已经在风中双翼疲惫,但可以告慰自己不曾虚度;有的则可以骄傲宣示自己可以到达的全新高度。
  我属于哪一类?还真不好说。但我知道,我不算是后者,但也不完全属于前者。我猜测,这种无法自我归类的情况,在当年曾经有过“专升本”经历的人中,可能应该占据大多数。当年上学的时候,曾经去看一个通过成人高考到天津上学的老同学,我和她从小学到高中要么同校要么同班,比较熟识。小学时,她是学校大队长,是学校大型活动中可以和校长一同坐在  台上的那种。但初中高中之后,儿童时代的风光不再。多年之后,有一回都带着孩子聚会的时候,我才听她说,当年从儿童步入少年的那几年,她曾经有过一段心情比较起伏的岁月,如今回想似乎云淡风轻,而当年沉浸其中却是另一番滋味。于是我理解了,当年大学时去看她的那一次,一个店铺门前的音箱中播放成龙的《壮志在我胸》,当听到那句“莫以成败论英雄”时,这位老同学为什么轻叹一声自言自语“不以成败,那该以什么呢?”
  是啊,该以什么论英雄呢?心灵鸡汤式的回答谁都能说出几条,但问题是,能不能说服的了自己?——这可能是我写下这卷故事的一个由头:我不知道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如何归类自己的成败,但回望来路、不乏风景,有所收藏、回忆历历,在别人看来未必精彩,但于自己的心灵可予寄托,便觉无憾了。
  在回忆与书写的过程中,那些曾经的人和事就像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旧相片上的人像,虽然是黑白的、甚至是有些模糊的,但却都那么神奇地可以动起来,冲你静静大笑,对着你使劲儿挥手。
  在这本让回忆“动起来”的文字中,相当的篇幅属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这是必然的。青春时代,可能是人类这种动物“社会性”体现最为突显而且纯粹的时代。此前,大多数时间是家里的小乖乖或不乖乖;此后,是更加功利的“社会人”,但迅速远离纯粹的独属青春时代的那种“社会性”。这种纯粹的乃至带有某种“部落感”的“社会性”,往往可以成为一种日后联系彼此的纽带,即便伴随琐碎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稀疏乃至缺席,但有些感觉是不会变质的。当再次见面的时候,这种感觉会很快唤回曾经的熟悉气息——如果有一点酒精刺激,这种“召唤”的速度还可能非常迅速。
  这本文字中,还有不少篇幅留给了曾经的师长。他们常常是大学时代茶余饭后或熄灯后“卧谈会”的谈助。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大会去深入讨论他们的学问和课堂讲述的内容,但会津津乐道并且刻意放大他们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小动作、  惯、小事件。于是,不少师长在一代一代学生的传述中,渐渐都有了点“传说中人物”的感觉。
  这本文字中,也有不少篇幅记录那几年呆过的校园、那个转型中的城市,当然,还有世纪之交那几年作为大背景的时代片段。那些年,“世纪末”、“千禧年”不仅仅是历法上的时间节点,而真的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在人们心中引发着某种心理反应。当点滴心理反应汇聚在一起,时代便呈现出某种普遍性的样貌。
  这本文字中,关于家人的笔墨非常少,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青春时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生中与“家”距离最远的时期——无论是物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但距离不等于疏离,风筝总有飞得最高的一段时间,但线早晚会收回来的。这本文字,其实就是面对已经收回来的风筝,回忆曾经放飞的日子。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相似的凡常琐碎,像一朵朵看似不起眼的浪花,汇聚在一起,便成为波澜壮阔的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3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4
 楼主| 发表于 2021-9-6 22: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三生活】
  【按】1998年上半年,我十八岁,没有后来流行的成人礼,只有埋头准备高考的生活。
  在北方三线城市长大的我,对这一年振奋人心的抗洪行动的认识停留在新闻报道层面,对远在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浑然不觉,对已经到来的互联网时代还没有特别具体的认识。
  对世界,有太多无知;
  对未来,又有太多未知。
  迷茫与希望交织,青春没有剧本,但幕布已经徐徐拉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