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8|回复: 1

灞柳风雪 关中八景 六

[复制链接]

162

主题

633

帖子

182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28
发表于 2021-8-19 10: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灞柳风雪   关中八景 六
  谦 翰
  【一】
  灞柳风雪关八景,灞水秦汉柳树迎;
  绿柳覆荫两岸青,柳絮漫天飘扬静。
  恰似春日雪飘趣,古桥石路盈飞絮;
  筑堤五里柳万株,絮飞漫天雾蒙雨。
  【二】
  李白肆意挥笔墨,柳絮飞舞雪花拓;
  柳留同音恋舍情,灞柳乡思离愁阔。
  文人骚客销魂桥,周秦汉唐柳风傲;
  烟柳满都折柳赠,飘盈絮舞题诗豪。
  赏析;
  “灞柳风雪”是隶属陕西省的著名民间俗景“关中八景”之一。在西安市的灞河(古称灞水)附近最为著名。西安市境内东有灞水,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名曰“灞桥”,其位置在今灞桥镇西北方向5 公里处的上桥梓口村以西,灞水两岸多植柳树,每年到春天,灞桥两岸绿柳覆荫,柳絮漫天,飘飘扬扬,恰似春日里的一场雪,景况极美。
  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烟雾蒙蒙,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
  史籍载,“灞柳风雪”之说,始于明清之际,当时流传于民间的关中《八景》佚名诗中,就有“灞柳风雪扑满面”的诗句。灞桥之柳,与古长安植柳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长安周围多水、多川,很适宜柳的成活与生长,加之周、秦、汉、唐宫中,御道多植柳树,民间植柳也自然蔚成风气。
  “灞柳”也有它的盛衰史。隋、唐时“灞柳”仍处于繁荣时期。从李白词《忆秦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词句中,可以看出当时迎客送友的人们,“折柳”相赠已成风俗。宋时,由于京城东迁,“灞柳”也随之萧条,宋代词人柳永在《少年行》中写道:“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元代时,忽必烈的三子忙哥被刺封为安西王到了西安,使“灞柳”又恢复了生机。《西安府志》所载,当时“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明清时,古灞桥虽已残破,但灞柳风姿不减当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河东监使朱集义在其《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灞柳风雪”是灞桥风光的一部分,由于其景色宜人,年年吸引着四方的游客。加之在此远可眺山,近可戏水,历来是古城长安春游远足的好去处。唐诗人韦应物《东郊》诗云:“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若是没有滚滚的灞河水,千百年来人们也不会孜孜不倦地在河上架桥。假如没有灞桥的存在,纵然有再多灞柳,送别的人们也不会在此驻足,伤感的泪珠也不会在此滑落。灞柳、灞桥与灞河,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灞河,这条读来显得霸气十足的河,其得名的经历也显得豪气干云。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借助变法维新,一跃成为一方霸主的秦穆公,把原先的滋水改名换姓,改为灞水。然而,后人似乎并不认同秦穆公所谓的霸业,便在霸前加了三点水,于是,灞水一名便被沿用至今。长安东部还因此形成了一种与“灞”有关的文化现象。比如“灞城”、“灞上”、“灞陵”、“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

帖子

10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2
发表于 2021-8-19 12: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既要有很强大的知识量,还要有一定的文笔,才能有这么精彩的系列诗作,很受益,读来也是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