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5|回复: 5

揭开形成岁差假象的真实原因

[复制链接]

4

主题

14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发表于 2021-7-9 18: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天文现象“岁差”发现于2000年前,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在这150年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
  公元330年,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通过对冬至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发现岁差,从而得出“天为天,岁为岁”的结论,即太阳周年视运动一周天,并非就是冬至一周岁。由于冬至点西移,太阳从当年冬至到次年冬至,并没有回到原来恒星间的位置。因而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发现星星的位置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
  “岁差”的发现似乎说明了回归年相对于具有固定位置恒星的后退,也就是说一年四季回归年没有转满一圈360度,于是现代天文理论认为地球公转360度为一个恒星年,每年岁差公转角度为50.26秒、时间为20分24秒,恒星年=回归年+岁差。由于恒星年只有天文意义,而没有历法实际意义(如果岁差存在历法日期必须随之调整),所以恒星年与人们日常生活没有关系因而也并不熟悉。(现在采用的历法就是回归年,也即俗称阳历)。
  古人之所以发现“岁差”现象,那是因为通过观测地球与夜空恒星关系发现,春分点或其它节气相对于恒星似乎总是向西后退移动,而恒星作为天空背景固定参照物基本是不动的,于是很自然得出结论,回归年每年没有转满360度一圈,并且在黄道上(公转轨道)每年向后向西移动。由于没有其它更加合理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和充分反驳证据的支撑,故岁差理论延续至今。作为现代天文观测技术手段远非古人可比,另外积累观测天文天象资料也丰富优越的多,今天终于有了岁差不存在证据,下面4点证据组成了证据链,相信会有更多证据发现,并且可以用更加合理理论解释这一岁差假象。
  1、今天相对于古人观测天文技术手段已经先进了很多,为什么至今我们都没有观测到地球回归年到底相对于哪一个恒星每年后移50.26秒,在那么多恒星之中竟然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恒星作为回归年西移的参照物,岂不怪事吗?即便是近日点、远日点也可以作为地球轨道固定位置参照点来验证岁差存在依据,为什么就没有呢?
  2、2000多年来,冬至、夏至轨道位置没有移动变化。公元前130年,喜帕恰斯通过计算发现(北半球),夏至离太阳较远,冬至离太阳较近。如果按照岁差计算今天日地近日点日期与2000年前相差天数=(2013年+130年)×0.0142日(每年岁差)=30.4天,今天近日点日期应该是冬至日+30.4天、即1月22日,即如果岁差存在的话,今天近日点应该是1月22日左右,而事实上今天近日点仍然是2000年前冬至日公转轨道位置附近,冬至日节气点与轨道位置根本就没有发生变动,如果岁差存在的话,2000多年、冬至日与近日点(公转轨道位置固定参照物)距离就应该增加30.4天。另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构成了互为垂直四大节气日期(包括24节气),如果岁差存在它们怎么可能日期没有改变呢?
  3、4000多年前的《鹖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今天这一天象并没有变化,如果地球春分点果然是西移的,那么4000年的今天,春分点已经在公转轨道上西移4000年*50.26"≈55.84°=56.8天,即今天春分点时,斗柄就不是东指,而应该是北东方向,事实上今天春分点时斗柄仍然是东指。这一证据无疑又证明了春分点是不移动的,因而岁差所谓引起的地球节气点在公转轨道上向西移动是不存在的。
  4、如果一年长度果然是恒星年长度,那么流星雨周期时间就会同恒星年周期一样。自从格里高利历以来,回归年相对恒星年已经推迟了6.1天——如英仙座流星雨出现周期也应该推迟6.1天(事实上最早记录英仙座流星雨这一天文现象是我国公元36年公历8月12日,流星雨应该推迟28天)。这意味着相对430年前到今天,英仙座流星雨盛发期应该发生在推迟6天后的8月18号或者更迟。但是事实却是,在过去有记录的整整430多年里、英仙座流星雨都很少有变化。这个流星雨甚至被称作“圣劳伦斯的眼泪”,因为它的盛期总是发生在圣劳伦斯节(8月10日)的后一、二天。圣劳伦斯是公元258年,基督教殉教者,于今已有1700多年,在那么长的岁月里、按照岁差就应该推迟25天,可为什么它没有按照恒星年周期,而是按照回归年周期定时出现呢?这一流星雨天文奇观事实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地球公转一年时间长度就是回归年长度,因为太阳系内任何天体间相互对应事件发生周期,只能是公转周期。(以上论述请参考笔者“为什么岁差并不存在”原文)
  那么为什么古人与现代天文学家会观测到地球公转周期恒星东移现象?如果仅仅是从表象上简单地推论,显然恒星的东移,就是地球公转周年的西移,因为恒星相对于地球行星是不移动的,既然参照物是不移动即不东移,那么就是地球公转周年向西移动,即地球公转周年回归年没有完成360度的公转,相对于完成360度的恒星年推迟了一个岁差。问题是岁差导致的回归年西移并不能解释英仙座流星雨盛发期没有改变的事实,不能解释至少2000年以前我国24节气的日期没有改变事实,更不能解释我国春秋时期就发现的“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今天这一天象日期并没有变化的事实。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回归年并没有西移推迟,恒星却发生了东移的假象呢?众所周知,地球自转在漫长的天文演化中是十分缓慢难以觉察中逐渐变慢的,即地球自转每年是在毫无声息中变慢的,地球每天自转时间在变长,显然自转延长意味着每年在同等公转距离下每年自转圈数在变少,也就是说每年在同等公转位置上,地球自转会推迟达到上一年的角度(一些古生物学家通过观察珊瑚虫化石外壳年轮发现30 亿年前,一天为11小时,13亿年前是18小时,5亿年前是23小时)。
  如果以今天岁差观测值为依据的话,那么每年地球自转差值就是50.26角秒,这个50.26秒不是地球公转轨道上的公转角,也不是回归年西移推迟时间20′24″,而是比岁差时间缩短了365倍即只有3.35″,就是因为地球每年自转慢了,自转角度推迟了0.1376角秒(地球自转360°/天对应公转360°的1/365天),使得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了恒星的东移,从地表与恒星夹角看是50.26秒,如果从地心夹角看,只有3.35秒。从而长期形成了地球回归年每年都在公转轨道位置上是西移的固有概念。
  依据近年观测地球自转轴每年向北即向北极星倾斜15″与观测东西方向恒星移动角度无关,只是与南北方向恒星移动角度有关,故与岁差无关。而依据我国长期对北极星依次变换黄北极恒星变迁线路观测,地球自转轴始终趋向黄北极方向倾斜直线运动,与岁差周期围绕的圆锥运动圆弧轨迹的天文理论并不相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4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9: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4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1: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归年西移岁差现象,只是我们习惯性地假设,地球每年自转是永恒不变的结果,事实上地球自转是逐渐缓慢地变慢的,也就是说地球自转时间在不断地在延长。而正是地球自转时间延长,相对于天空恒星的东移,我们误认为地球公转轨道西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4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角动能哪里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发表于 2021-7-10 00: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经过测算,地球100年里1天慢千分之一秒至千分之二秒,也就是平均每年慢0.5秒,也就是平均每天慢0.0015秒。因此,地球每天并不是24小时,我们说的每天24小时是近似值。
  地球自1972年到2012年共增加了25个闰秒,也就是地球40年里自转慢了25秒,也就是平均每年慢0.6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4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1: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