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回复: 1

《论翻译》之七

[复制链接]

6

主题

9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21-7-9 18: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ON TRANSLATION 《论翻译》之七
  原作:金隄   Eugene A Nida
  译出:沈新京
  来源:网上
  请各位批评斧正
  十六世纪,马丁?路德(Matin Luther发表了一篇极富影响的翻译文献,而在西方,第一次提出翻译理论构想的要归功于埃特伦?多利特(Etienne Dolet),他总结翻译的基本原则在五个主题之下:
  1.译者必须完全了解他正在翻译的作者的内容和意图。
  2.译者应当有他译出语言的完整知识及他译成语言的同样完美的知识。
  3.译者应当避免字对字的翻译,因为这样的翻译将破坏原文的意义,有损表达的美。
  4.翻译应采用常用的语言形式。
  5.对于单词的选择和顺序,译者应当用合适的“语调”产生整体效果。(喀利,Cary,1955)
  十八和十九世纪,在许多场合下,出现了一种回归更为直译的倾向,这种直译,在许多情况下,根本就不过是古典“小马驹”,或是为帮助需要课堂背诵的学生,或是为乐于看到多么精明的译者保存古典文本的形式而在英语里仍有意义的那些人。在这一时期,一些语文学家坚持翻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立场,他们特别高兴地指出,翻译是怎样不反应原文文本的文体特征的。他们的重点在有关到翻译中信息传递的损失,这导致了否认这种有效翻译的极端立场,尽管如弗里兹?谷廷格(Fritz Güttinger)所指出的那样,同样是这些语文学家不反对把他们自己的书译出来,以作为赢得广泛受众,并增加他们版税的手段。
  在二十世纪,对可理解度的关注,尤其对通常不熟悉“经典文本”的广大受众的关注,往往就主导了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无论这些理论是基于对文本的语文学比较,还是基于对语言的语言学比较,还是基于对受众反应的符号学比较。
  同一基础文本的不同翻译的比较是极富教益的.我们可以从一些译者的错误中学到很多。甚至从困难表达的有效翻译中学到更多。同一文本翻译的不同比较必然包含出发语文本与各种目的语文本的比较,但即使在米格尔?戴乌纳穆诺(Miguel de Uamuno))的文章《文明与文化》里,没有出发语的一个句子,我们也能容易看出,在下面翻译的可理解度上,有很大的不同。翻译A是西班牙文本的逐字复制,而翻译B则在自然和清晰得多的形式上,传达了文本的意义。
  翻译A:
  The internal is formed from the external atmosphere by a type of organic condensation from the world of external phenomena,that of the consciousness,which reacts over the former. And in that is expanded.
  翻译B:
  The internal world of human consciousness is formed from the external world of physical phenomena by a kind of organic condensation. Human consciousness reacts to this phenomenal world and expands within it。
  (人类意识的内部世界由物理现象的外部世界通过一种有机凝结而形成。人类意识反应这个想象世界,并在其中展开。)
  翻译A,西班牙文本的形式紧紧跟随,而结果是很难抓住其意思,相对说来,所有的单词都懂,也没有不合语法的,但单词和短语的顺序却很笨拙,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模模糊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9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9: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教上课比较活跃,善于和学生互动,也很耐心解答问题,性价比超高的,用手机和电脑上课也简单方便,比以前学习英语可高效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