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4|回复: 19

致林溪兄————秦军与宋军的体格差距!

[复制链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发表于 2021-7-9 18: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军征兵体格标准:
  “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高不满六尺二寸以下为罢癃。”
  秦汉制度,1尺折合23.1cm,
  也就是说,战国秦汉时期,征兵的最低标准是,身高143cm
  再结合六韬里对车士和骑士的记载:
  “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
  “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
  七尺五寸,折今制173cm
  也就是说,战国秦汉时期,车士、骑士的最低标准是,身高173cm
  
  
  ——————秦代,秦军的一般士兵征兵标准是143 CM以上。而车兵,骑兵这样的精锐标准是身高173 CM 以上。
  
  
  看看宋朝军队的标准吧
  
  与秦军的精锐相对应,宋军的精锐“殿前诸班直:身高最低标准187 CM强。也许你会认为,那北宋前期大内侍卫对对比秦军骑兵,这不公平。实际上秦军骑兵规模不大,也就万余。
  北宋上四军,“天武第一军 宋尺5.8尺,1宋尺为今31CM。标准换算为180 CM左右”
  “天武第二军,捧日,神卫军,为5.75尺,标准为178  CM强”
  整个上四军总兵力约万人,身高标准为178 CM以上。
  
  宋军精锐比秦军精锐的门槛高出了足足5CM。如果是按照大内侍卫的标准算,则足足高出了14 CM。北宋大内侍卫平均比秦军的精锐高出了近半个脑袋。
  
  
  
  禁军最低标准,为161CM。比秦军征兵标准又高出了18 CM。
  
  
  导致宋军禁军体格明显强过秦军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宋朝的综合实力强,全国拥有的人口数量最高达到1亿,远超过秦朝2000万人口。因此有足够的条件选择身材强壮的人充当禁军。
  
  二,宋朝开始,解除宵禁,一天吃三顿饭,在此之前,一天吃两顿饭,显然营养不如一天吃三顿饭。宋朝开始的一天三顿饭,大大的增加了人们营养的摄入,为身材普遍比唐朝以前高大提供了营养保障。
  
  
  
  三,宋朝不是没有身材矮小的人,但是身材矮小不符合宋朝禁军的标准,则被编入厢军,不符合作战任务,主要负责杂活。挖河道,建营房,修水渠,生产武器等其他方面的杂货。
  
  
  恰恰因为秦军的“乌合之众,是人就要”与宋朝军队“选择强壮士兵,职业化训练”的巨大差别。导致宋朝军队上演过许多以少胜多的出色战绩。相反,秦军以上胜多的战绩却很有限。大多数时候,秦军必须靠人海战术,人多打人少才能占据上风。
  
  与宋军前期,4万对14万,66天灭亡对手的后蜀之战,,5万灭亡15万的南汉之战,10万灭亡25万军队的南唐,1千宋军骑兵敢打8万辽国骑兵的徐河之战,。6千宋军可以大破3万吐蕃军的三都谷会战。1万宋军被10万西夏军占了地利包围,还能拉一万多敌人垫背的好水川之战……相比,秦军却很少有以少胜多的出色战绩。
  
  
  历史并非总是进步,而人的体能也并非一直是退化。至少在冷兵器时代,人的体能并没有退化。北宋前期禁军的单兵作战能力,代表了中国古代军队最强悍的单兵水平。
  再加上宋朝是华夏几千年冷兵器的颠峰时期,与华夏武艺的大成时期。宋军的战斗力远高于秦军是难以反驳的事实。
  
  我曾经在百度帖吧“秦朝吧”与“大秦帝国吧”发过一帖“10万宋军平原战场歼灭30万秦军有无压力?”秦军粉丝们无一能够反驳。
  
  
  另外由于秦军的军制与宋军的军制不一样。秦军是打仗临时征集的农民军。而宋军则是长期久经训练的职业军,两者素质更是不可相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9: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兄是不是看国内脑残剧,把智商拉低了?
  
  
  
  
  在中原某个地方,30人的秦锐兵失了头领,提着戈矛正待往前走,突然前方出现一支辽朝铁林军,便伏身在地静观动静。这支铁林军在马上往前观望,不知前片一片黑乎乎的东西忽然伏地,不知所以,便从马中放箭射打片刻。这箭在天空划过美丽弧线然后飘落,竟无一名秦兵中箭。你可知为何?
  
  ————辽国军队射箭有这么差?无一命中?是秦军身材瘦小,很难射中?呵呵,游牧民族从小玩弓箭骑马张大的。30人,每人射一箭就是30箭,30只箭竟然无一命中。敢情对方游牧民族出生的,在草原上射一只狼,或者射一只雕,需要几万个契丹人一起放箭?
  
  
  原来,这铁林军的箭头虽是铁制,锋利无比,但这秦军原来就是玩箭高手,
  ————历史发明家,有什么证据证明秦军是玩箭的高手?
  
  
  岂有不知正面直立时目标甚大,放箭射杀尚能毙敌于百步之外,但对于伏地之目标,则几无准头可瞄此理?
  ————这种说法是我见过最脑袋进水的说法。两军开战,如果事实开枪,子弹的抛物线比较平直,所以射击命中率大减。但是是射箭,契丹人射狼的时候,狼躲避弓箭的水平,比秦军爬在地上挨打不动强的多。一个人爬在地上的射中概率,比一只狼奔跑逃串要大的多!
  
      
      话说铁林军放过箭后,见前方无甚动静,便策马过来。
  ————我心里很奇怪,秦军30个人全是一个人的脑袋在指挥行动?夫妻尚且会有想法分歧,牙齿尚且会咬到舌头。秦军30个人,一个大脑在指挥。居然如此统一。厉害。。
  ————更厉害的是,辽国铁林军万一一箭射中秦军一个士兵,一声哎呦叫出声来了呢?而辽国军队万一又喜欢射尸体玩,多射几箭呢?万一辽国骑兵直接纵马从秦军身上践踏过去呢?万一辽军50米的距离再射呢?无论那种可能,秦军都将彻底完蛋。而秦军用如此脑残的战术。只有脑残的编剧才想的出来。
  ————真是这样的话,宋军无敌了。直接在门口挂上一跟长矛。然后一队蒙古人冲过来,结果一跟长矛穿死10个蒙古兵,其他蒙古兵发现自己的同伴如此悲剧,很伤心,结果几十万蒙古军全部忍不住自杀了。呵呵,可能吗?
  
  
  突兀间,就见地上身着黑衣的秦锐兵从地上窜起,挥戈扬矛就对着铁林军的马匹刺杀而来。
  ——————秦军爬起的那一刹那,按照刘翔的速度,需要至少10秒才能够冲过来。辽军迎面一箭,见秦军射死。
  
  虽然铁林军身披重甲,手持长枪,狼牙棒之器,挥舞抵挡,暂时伤不到肌肤,且居高往下,独占一分先机。
  ——————辽国铁林军的武器是你发明的,我从未听说过辽国铁林军用长枪,狼牙棒为武器。
  
  哪知这秦军待近前后,不打马上之人,专挑四足马匹挥戈横扫,
  ——————秦军厉害,辽国骑兵不动,站在那里等秦军打。而且辽国骑兵不会趁机一枪打死没有头盔保护的秦军?呵呵。
  
  不一刻时,铁林军马惊人翻,个个若重甲压身,翻滚若几竟不得从地上起身。
  ——————只见辽国军队全是傻瓜,开始近视,然后白痴,过来打不还手,连武器也是秦粉给的。
  
  而这些秦军在铁林军身上乱刺,想那咣然作响的盔甲不过尔尔,待刺上片刻也能杀敌于当下。
  ——————哈哈,林兄对古代军事真是一窍不通。古代盔甲是防箭的,不是防长枪的。
  
  谁知铁林军身上的重甲已非昔日可比,全是生铁铸就,
  ——————生铁无法制造铁甲。林兄错误不是一般的少。
  
  通常兵戈无经刺穿,只在关节灵活处设有机关,也非轻易可破。
  ——————林兄想当然了,实际上铁甲只是防备弓箭有效,防备长枪无效。而弓箭如果用专门的传甲钢铁箭头,用强弓一样可以射穿的。古代没有任何盔甲能够防备长枪的巨大动能攻击。
  
  这一通刺杀过后,秦锐兵手中的兵器竟然尽数折损,而铁林军无一人伤亡。
  ——————林兄想当然。林兄有没有尝试直刺把木棍给折断的?
  
  
  秦兵又将铁林军身负的兵器抢夺过来又是一通猛杀,结果如前。
  ——————原来铁林军拿着武器,居然被秦军空手夺取了。秦军全是东方不败转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1-7-9 20: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的资料与你相比太少,也没有细读.在此甘据下风!
  你说的"10万宋军平原战场歼灭30万秦军有无压力?"我可以说,再给秦军翻一倍,宁军仍然没有任何压力!这一点没有疑问.
  我只所以小看宋军的实力,是因为我对宋史的记载史籍大多不置信,我可以认为前朝史里某一句话为真,也不敢把宋史里的任何一句当成不置可否的句子.这是我对宋朝史官的基本理解.也由此,让我对历代史官的文法产生了怀疑.
  
  再来说宋军吧.多种版本的史学家都分析认为,整个宋朝,也只有禁军能够有作战能力,除此而外的军力视同现在的民兵水平.而禁军在伐辽中曾打过败仗.这说明禁军并非史上所吹嘘的那种样子.而且其兵员来历也值得怀疑.整个宋朝崇尚文治和发展生产,正常的好人家的孩子大多不走从军的路.因此,把全国的优秀男子充到军中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认为你上面列举的文献史载与可能的情况有出入.
  
  另外,有此讨论,我想烦伏玄兄可否找一些古代作战方式的资料,这方面我一直找不到,小说评书里的说法我又不信.不知可否劳烦?
  
  我在研究宋军战例的时候发现,宋将曹彬是一个唯一没有在战胜后屠杀过对方缴械兵士的义士,并屡有奇功,但此人在宋史中却很低调,民间也没有他的任何传说.我对此人感兴趣.但苦于对古时战法过程的详细了解不足,尚不敢胡写此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1-7-9 21: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铁铠甲的知识,我以前的概念是铁甲都是铸造而成.硬度高,不变形,关节处用皮绳或铁丝相连.这种铸铁甲的工艺做法类似作模浇注.因此认为其材质为生铁.又因铁制兵器均为锻造而出,并可磨制锋利,也尖锐,应多为熟铁,其硬度不如生铁,有利于铠甲可防.但我显然没有考虑到厚度的问题,想是这里出错了.
  还是伏玄对此精研,服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1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4
发表于 2021-7-9 23: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伏玄 2011-8-1 18:55:24
    秦军征兵体格标准:
    “律,年二十三傅之畴官,……高不满六尺二寸以下为罢癃。”
    秦汉制度,1尺折合23.1cm,
    也就是说,战国秦汉时期,征兵的最低标准是,身高143cm
    再结合六韬里对车士和骑士的记载:......
  -----------------------------
      再结合六韬里对车士和骑士的记载:
    “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
    “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
    七尺五寸,折今制173cm
    也就是说,战国秦汉时期,车士、骑士的最低标准是,身高173cm
  
      你没有说出秦锐士的标准?……因此没法和以下:“北宋上四军,“天武第一军 宋尺5.8尺,1宋尺为今31CM。标准换算为180 CM左右”“天武第二军,捧日,神卫军,为5.75尺,标准为178 CM强”整个上四军总兵力约万人,身高标准为178 CM以上。”(此内容出自“北宋禁兵番号的变迁”“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比较!
  
      车士、骑士是骑兵类,他们各自是干什么的你大概也知道?体型较小在情理之中……这你是知道的——负重!
  
      骑兵的战斗力于体格差距影响不大!关建是你没有说出秦锐士的身高标准?所以你后面的说法都不具备说服力!
  
      秦锐士的身高标准你有吗?所以你对秦军与宋军的体格差距的分析不成立!
  
      我们所论的就是“秦锐士”和“带御器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0: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也作“爷娘”),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创作年代:唐天宝十一年(752年)   作者:杜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0: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骑兵对步兵的压倒性优势!
  
  战略的条件决定论模式
    
    所谓的战略的条件决定论模式,即注重战略环境决定条件和客观资源,把决定条件和客观资源的供给作为决定战略要权因素的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的所有者注意到了宋辽、宋夏、宋金、宋蒙战争中,作为国家军备的重要资源---马匹以及产地---的匮乏,而使得宋王朝较多时候难以在会战和决战中取得压倒性的决定优势(但并不是不取得优势),因为机动能力的差异使得战役层难以彻底打击敌人有生力量的客观情况,则更进一步限制了国家在战略规划上的窘境。
    
    骑兵在战术和战略上的优势来源于其具备的雄厚机动能力和冲击能力,以及作为远程兵器发射平台的良好基础而存在。
    
    而对于马匹资源的转化从战车到骑兵,是军事技术转变的一个标志。第一次实际统一诸国(周的统一是不稳定的,此观点不展开)的秦国,其祖就是“在西戎”,以蓄养马匹而得到周孝王的嘉勉,故援引伯翳为舜主畜的故事,赐予嬴姓,要求他世代“为朕息马”,报酬是“朕其分土为附庸。”而秦国正也由此开国。
    
    而作为秦国有力对手的赵国,其祖与秦共祖,赵武灵王放弃车兵和步兵,改行骑射,吞并中山,击退林胡以及楼烦,迫使这两个民族献马,并设立云中、雁门、代郡而国力益强的故事,也深为人所共知。
    
    而在汉时期,还没有开始攻略大漠的汉王朝对于匈奴骑兵的优势也是颇为头疼,“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
    
    而在文景两帝的长期和平统治之下,到了武帝时期,“武帝承文、景蓄积,海内殷富,厩马有四十万匹。”而著名的卫青和霍去病的反击作战也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加以发动的,史载“遣卫青、霍去病发十万骑,并负私从马,凡十四万匹,穷追,大破匈奴。”
  
  
  
  2008-12-20 23:21 回复  
  59.40.158.* 3楼
  
    
    但是,长期战争使得国家的马匹储备下降非常严重:
    
    “汉马死者十馀万匹。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文献通考
    
    关于这个过程的转变,请参见论文《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详细不展开
    
    因此,汉朝自此以后对匈奴的强制打击性政策逐步改变为分化牵制为主,虽然这个也是因为匈奴其部在汉军的猛烈打击之下产生分裂的缘故,但是不能不说马匹的消耗在其中也是居于主要地位的一个因素:
    
    “卫青圈单于后,以汉马少,故久不伐胡。”---汉书 霍去病传
    
    三国时期,著名的军阀势力曹操部,拥有雄厚实力的袁绍部,号称白马将军震九州的公孙赞部,都是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的地方割据势力,至于拥有高顺张辽等斗将并曾横行一时的吕布势力则更不用说了。
    
    而〈〈三国志〉〉里出身涿郡,属下多为北方原从集团人物的刘备的感慨:“南人善舟,北人善骑,信有之也。”还引发了孙权的孩童之心,非要比试。
    
    到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时期,北魏武功繁盛,蓄养马匹数量也非常可观:
    
    “太武帝平统万赫连昌,定陇右秃发、沮渠等,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六畜滋息,马三百馀万匹” --文献通考卷56
    
    著名的魏孝文帝在蓄马方面也不逞多让,史考:
    
    “孝文帝迁洛阳之后,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每岁自河西徙牧於并州,渐南,欲其习水土而无死伤也,而河西之牧滋甚”
    
    而太武帝拓拔涛派遣使者和与南朝宋守将的对话则很典型的说明了作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具有优势的自觉。
    
    南朝宋守将张畅乃为安北长史,当时正在防守彭城,他和北朝使者的对话先从北使夸耀兵力众多开始,而张畅则加以了反驳:
    “我本斗智,不斗马足。且冀之北土,马之所生,君复何以逸足见夸邪!” 宋书 卷56列传19
    
    而鲜卑使者则很得意的回答:
    “城守,君之所长;野战,我之所长。我之恃马,犹如君之恃城耳。”—同书同卷
    
    由此可见根据地域特色的不同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南北两地(以秦岭淮河为界)各自形成了各自的军事优点和长处,而北方民族对于所蓄养的马匹数量众多,骑兵实力强大的自信则也跃然纸上。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动了收复汉故土辽东四郡的战役,并动员了空前强大的兵力,其中骑兵在〈〈隋史 议卫志〉〉里有比较详细的描写:
    
    “众军将发,帝御临朔宫,亲授节度。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置一纛。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缨拂,建六驳旗。”
    
    一军之中,就配置了骑兵4个团,而这次征讨动员了左右共24个军,可见其军事实力的强大。
    
    隋末天下大乱,有胡族血统的汉族势力李氏家族的崛起,是为李唐。李唐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一方面因为其依靠用来进行征战的关陇军事集团和山东军事集团都有大量拥有胡蕃血统或者本人即为胡族的将领,善于率领骑兵。另一个重要方面则是向突厥称臣而获得军事援助尤其是骑兵和马匹的援助。
    
    而李唐王朝因牧地条件尚好,故养马颇盛。
    
    “至麟德四十年。马至七十万六千匹。置八使,领六监,初置四十八监,跨兰、渭、秦、原四州之地,犹为隘狭,更析八监,布於河曲。其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
    
    因为前期基础比较好,所以甚至因为“或戎狄外侵,或牧圉乖散,洎乎垂拱,渐耗大半”,到了开元初年,还尚且有马“牧马二十四万匹”,玄宗上台以后重用胡人将领,马匹蓄养也得到了恢复,“十三年加至四十五万匹”。
    
    关于这个方面的相关问题,陈寅恪大人已经论述颇多,故不详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2: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一要提出一点的即是统治核心区为藏南谷地的吐蕃民族,其国子李唐王朝建立早期接近同时崛起,在西元7世纪左右与李唐王朝开始竞逐,连续并在7世纪后期连续取得大非川、青海湖、素罗汉山、良非川、寅识迦河等会战的歼灭性胜利,确立了它作为强国不可动摇的地位,而这也是与吐蕃经略青海,获得了原游牧民族土谷浑境,吞并白兰等诸羌民族,得以大兴军马密切相关的。
    
    唐灭即进入五代时期,先后兴起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而这五个政权,多与唐末割据河东地区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缔造形成的以代北河东籍胡汉将领为核 心的军事集团---代北集团---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将领或为胡人,或久居住边地,因此善蓄养骑兵,嗜好斗将,而这个是军队中好勇斗狠风尚的反映,以至于接替后周而起的宋王朝初期,尚还有遗风留存。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五代时期,各国实力远远不如之前的秦汉唐统一时期,因为资源的贫乏,使得五代时期的作战呈现快速化、速决化的特点,而斗将和斗骑则是这个特点的直接反映,比如梁末名将王彦章、后唐名将周德威、后晋名将符彦卿等,都是以骑兵战的骁勇载入史册。
    
    以此不难看出,大凡中原政权对游牧帝国或者边疆政权之间进行军事活动,往往都需要面对步兵对骑兵这个兵种上的先天差异。而这个差异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容回避。
    
    但是,在承认兵种差异以及机动能力的不同给双方所带来的的先天优势和劣势的时候,也不能简单化的就认为单凭一个兵种就可以赢得全部战争,擅长骑兵的蒙古人和金人在征服中国南方水网地区以及西部山地的时候,曾遭受过不少沉重的打击,前后经过了150多年的时间才最终将南宋这个世界上最倔强的对手制服,可见必须将地理和地形的因素导入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我们应该承认马匹资源在转化为军事实力以后对于军事优势确立至关重要,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骑兵在不同地形中的适用性,并能理解它并不是一服万能药,因此,我们必须先去确定骑兵对步兵的攻击手段和具体战术。
    
    配备了盔甲保护的骑兵在很多时候可以直接使用团队的集体冲锋来冲溃步兵的防御,但是如果把这个作为的固定的论点,那么研究战争史根本不需要做更多的思考,因为如果战术上100%的可以这么做的话,那么骑兵作战的任务也不过仅仅是调动适当的兵力冲到步兵队型面前,然后开始大肆屠杀即可,那么游牧民族是否想征服中国,那就只需要看他们是不是有这个意愿,而不需要质疑他们是否有实力。
    
    但是,事实上在步兵团有准备和预设阵地的情况下,正面冲击的战术成功率并不能说高,如果步兵团配备预备队,采用前后纵向配备的话,在双方士气相同的情况下,骑兵在正面冲击中很难占有绝对的优势。
    
    因此,作为机动力更强的一方,势必要采用比较综合性的手法来削弱和拉扯步兵的防御阵形,而不是采用直接的冲击手法来获得胜利。
    
    例如通过骑兵更高的机动能力来切断步兵的后勤补给,使其断绝粮食和箭矢供应而逐步削弱,或者是在部分正面强攻的部队掩护下实施侧翼或者背后突破,而这一切都立足于战役层的规划方能得以实现。
    
    从步兵战术方面来看,固然对付骑兵自然是使用机动能力强的骑兵更有针对性,但并不是每个中原王朝都能具备足够的地理条件来经营牧业发展骑兵,而成功建立起马匹储备的中原王朝也并不是一蹴而就,如同阿拉丁的神灯一般把几十万的马匹从天上变下来。
    
    因此,中原王朝的基本思路大致还是遵循以有训练有纪律的步兵队列来防御游牧民族的进 攻,而把珍贵的马匹资源逐步积攒起来,作为以后发动反击的战略贮备。
    
    如果不采取直接进 攻,而是以先立足防御为战略的话,那么步兵集团的机动力缺陷可以与骑兵形成一定程度的平衡,如果能维持纪律和使用弓弩强力远程兵器的话,在具体战斗上,步兵亦能占据优势。
  
  
  例如,晋辽两国的澶州之战,据通鉴载如下:
    
    “赵延寿曰:“晋军悉在河上,畏我锋锐,必不敢前,不如即其城下,四合攻之,夺其浮梁,则天下定矣。”契丹主从之,三月,癸酉朔,自将兵十馀万陈于澶州城北,东西横掩城之两隅,登城望之,不见其际。高行周前军在戚城之南,与契丹战,自午至晡,互有胜负。契丹主以精兵当中军而来,帝亦出阵以待之。契丹主望见晋军之盛,谓左右曰:“杨光远言晋兵半已馁死,今何其多也!”以精骑左右略阵,晋军不动,万弩齐发,飞矢蔽地。契丹稍却;又攻晋阵之东偏,不克。苦战至暮,两军死者不可胜数。昏后,契丹引去,营于三十里之外。”
    
    这次战役体现了五代时期强调速攻速决的战术风格,赵延寿原本是常山人,一度曾是后唐的高级将领,后晋天福年间兵败契丹,并投降契丹成为契丹重臣。他熟悉中原风物军事,因此在契丹人在天元元年(944年)的这次中原攻略中担任了先锋的职位,将兵5万发动第一轮攻击。
    
    双方在经过了互有胜负的作战后,由于晋出帝亲领大军来援,因此一时形成了对峙,在这个时候,赵延寿希望能以速战速决打出胜负手,这个意见为契丹人所接受,于是双方在澶州城下发生大战,契丹主亲自率领十万骑发动会战,并亲领精锐直突晋军本阵,晋出帝针锋相对出阵应战,契丹军以精锐骑兵发动攻击,但是因为晋军能保持阵型严整,发弩反击,使得契丹精骑得以稍退。而契丹人又重新集中兵力攻击晋军大阵东面(右翼)希望形成突破威胁晋军侧后,也没有获得成功。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契丹人觉得无法取得突破,因此退去,会战不久即结束。
    
    这次战役在具体战术层上与多年之后的宋辽澶渊之战颇为相似,因此具体战役分析暂不做深究,但是我们不难看出,这次会战的胜负基本面并不明显,晋军和辽军都没有达成歼灭对方的目的,但是辽军顿兵坚城,后方空虚,在战役层犹为大忌,因此一旦会战不畅便立即退走,然后逐步退兵。
    
    晋军在这次会战中保持了阵形严整,并依靠弓弩克制了契丹骑兵的冲锋,因此其步兵机动能力弱的缺陷并没有暴露,而是得到了很好的隐藏,在战术层上取得了有利的结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不同战略规划之下,步兵和骑兵关键在于谁更能发挥自己的军种特点,并能压制对方的发挥。但是这个仅仅是战术层的优劣,而骑兵因为拥有更高的机动力,因此在战役层上拥有更多的战术手段和战术安排,而这个才是步兵和骑兵最大的区别所在。
    
    对于这个问题,宋初名臣宋琪有过精确的描述:
  “契丹入界之时,步骑车帐不从阡陌,东西一概而行。大帐前及东西面,差大首领三人,各率万骑,支散游奕,百十里外,亦交相侦逻,谓之栏子马。契丹主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穹庐,以近及远。折木梢屈之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堑栅之备。每军行,听鼓三伐,不问昏昼,一匝便行。未逢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我师,即竟乘之,所以新羁战蹄有余力也。且用军之术,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土风曳柴,馈饷自赍,退败无耻,散而复聚,寒而益坚,此其所长也。”
    
    很凑巧,出生在蓟的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2: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一要提出一点的即是统治核心区为藏南谷地的吐蕃民族,其国子李唐王朝建立早期接近同时崛起,在西元7世纪左右与李唐王朝开始竞逐,连续并在7世纪后期连续取得大非川、青海湖、素罗汉山、良非川、寅识迦河等会战的歼灭性胜利,确立了它作为强国不可动摇的地位,而这也是与吐蕃经略青海,获得了原游牧民族土谷浑境,吞并白兰等诸羌民族,得以大兴军马密切相关的。
    
    唐灭即进入五代时期,先后兴起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而这五个政权,多与唐末割据河东地区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缔造形成的以代北河东籍胡汉将领为核 心的军事集团---代北集团---有着密切关系。
    
    这些将领或为胡人,或久居住边地,因此善蓄养骑兵,嗜好斗将,而这个是军队中好勇斗狠风尚的反映,以至于接替后周而起的宋王朝初期,尚还有遗风留存。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五代时期,各国实力远远不如之前的秦汉唐统一时期,因为资源的贫乏,使得五代时期的作战呈现快速化、速决化的特点,而斗将和斗骑则是这个特点的直接反映,比如梁末名将王彦章、后唐名将周德威、后晋名将符彦卿等,都是以骑兵战的骁勇载入史册。
    
    以此不难看出,大凡中原政权对游牧帝国或者边疆政权之间进行军事活动,往往都需要面对步兵对骑兵这个兵种上的先天差异。而这个差异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容回避。
    
    但是,在承认兵种差异以及机动能力的不同给双方所带来的的先天优势和劣势的时候,也不能简单化的就认为单凭一个兵种就可以赢得全部战争,擅长骑兵的蒙古人和金人在征服中国南方水网地区以及西部山地的时候,曾遭受过不少沉重的打击,前后经过了150多年的时间才最终将南宋这个世界上最倔强的对手制服,可见必须将地理和地形的因素导入到我们的讨论中来。
    
    我们应该承认马匹资源在转化为军事实力以后对于军事优势确立至关重要,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骑兵在不同地形中的适用性,并能理解它并不是一服万能药,因此,我们必须先去确定骑兵对步兵的攻击手段和具体战术。
    
    配备了盔甲保护的骑兵在很多时候可以直接使用团队的集体冲锋来冲溃步兵的防御,但是如果把这个作为的固定的论点,那么研究战争史根本不需要做更多的思考,因为如果战术上100%的可以这么做的话,那么骑兵作战的任务也不过仅仅是调动适当的兵力冲到步兵队型面前,然后开始大肆屠杀即可,那么游牧民族是否想征服中国,那就只需要看他们是不是有这个意愿,而不需要质疑他们是否有实力。
    
    但是,事实上在步兵团有准备和预设阵地的情况下,正面冲击的战术成功率并不能说高,如果步兵团配备预备队,采用前后纵向配备的话,在双方士气相同的情况下,骑兵在正面冲击中很难占有绝对的优势。
    
    因此,作为机动力更强的一方,势必要采用比较综合性的手法来削弱和拉扯步兵的防御阵形,而不是采用直接的冲击手法来获得胜利。
    
    例如通过骑兵更高的机动能力来切断步兵的后勤补给,使其断绝粮食和箭矢供应而逐步削弱,或者是在部分正面强攻的部队掩护下实施侧翼或者背后突破,而这一切都立足于战役层的规划方能得以实现。
    
    从步兵战术方面来看,固然对付骑兵自然是使用机动能力强的骑兵更有针对性,但并不是每个中原王朝都能具备足够的地理条件来经营牧业发展骑兵,而成功建立起马匹储备的中原王朝也并不是一蹴而就,如同阿拉丁的神灯一般把几十万的马匹从天上变下来。
    
    因此,中原王朝的基本思路大致还是遵循以有训练有纪律的步兵队列来防御游牧民族的进 攻,而把珍贵的马匹资源逐步积攒起来,作为以后发动反击的战略贮备。
    
    如果不采取直接进 攻,而是以先立足防御为战略的话,那么步兵集团的机动力缺陷可以与骑兵形成一定程度的平衡,如果能维持纪律和使用弓弩强力远程兵器的话,在具体战斗上,步兵亦能占据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4: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2#回复 作者:林溪001  回复日期:2011-8-1 19:3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溪兄,宋朝无法灭亡辽国的根本原因在于,宋朝缺乏产马地,产马地被唐朝败光了。无法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而辽国的军事实力比起突厥,匈奴来却强大了10倍。
  
  要说打败仗,唐朝也没诶少打,唐宋两朝“难兄难弟”,根本原因在于唐朝开始,其他民族学会了精良的钢铁武器制造工艺,因此他们不但具备了骑兵的优势,在钢铁兵器上也丝毫不逊色于中原,导致唐朝中后期开始,边患越来越严重。
  
  
  ————看看唐朝打了多少败仗吧?
  英文叫TOWN CHINA,翻译过来是“中国城”中国人喜欢自作聪明的称为"唐人街",历史上真实的唐朝饱受异族欺负时间最长,而且给宋朝留下一个动乱了200年的烂摊子……  
  
      在李家成立之初就是充满耻辱的,李渊为自己夺得政权,出卖祖国的利益无耻的对突厥称臣:“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李渊时代的唐朝就是给突厥朝贡不断,突厥人还闲不够亲自又掠夺中度过。“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李渊时代的唐朝整个都是耻辱的。  
  
      突厥大军兵临长安,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桥受辱签了城下之盟,此时唐朝要“空府库”把财宝(不是李家自创的而是隋朝遗留的)进贡给突厥,李世民亲口承认唐朝要给突厥进贡:“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 ”李世民也自称为“渭水之辱”。  
  
      唐高宗时期公元670年(咸享元年)吐蕃出兵抢走了唐朝西域四镇的鬼兹、于阗、焉耆、疏勒。其后唐朝两次派大军去想夺回失去的领土,唐朝派大将薛仁贵率10万大军进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军打得大败。公元678年(仪凤三年)唐中书令李敬玄率兵18万与吐蕃军又战于青海,唐军再次惨败。
      武则天时代突厥再次强大崛起强大,“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此时唐军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突厥)取赵、定所掠(唐朝)男女****万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过人畜、金币、子女尽剽有之,(唐)诸将皆顾望不敢战。”唐中宗时“中宗始即位,(突厥)入攻呜沙,于是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不胜,死者几万人,虏(突厥)遂入原、会,多取牧马。”被坑杀八、九万,被掠夺无数。  
  
      武则天时期还被处在原始阶段的契丹人欺负,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登科元年),曹仁师等二十八将功契丹,全军覆灭,大将都成了俘虏。公元696—697年,契丹首领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推万荣为帅率部起兵,对河北发动大规模进攻,深入唐境,攻占了几座大城市,重创唐军。公元697 年(神功元年)三月,唐朝又遣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兵17万往讨,战于东硖石(今河北卢龙附近)。契丹将孝杰军引至悬崖,回兵猛攻,孝杰坠崖死,宏晖逃遁,将士死亡殆尽,万荣乘胜入幽州。“万荣进屠幽州。”唐朝又以河内郡王武懿宗为神兵道大总管,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娄师德为清边道大总管,右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率兵二十万击契丹。懿宗军至赵州(今河北赵州市),不敢进,退至相州(今河南安阳)。万荣领军鼓行而南,兵势甚锐。“万荣乘锐,鼓行而南,残瀛州属县。”契丹人深入河北腹地狂屠包括今北京在内的数城,唐军无能为力被吓得了逃窜到河南安阳。  
  
      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唐朝不仅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一年后唐睿宗还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从此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这可算是唐朝和亲史上最赔本的一次屈辱和亲,这也是唐朝割地的开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吐蕃人不止享受唐朝的皇室美女,还霸占了唐朝一块水草肥美的战略要地。而且还照样掠夺唐人。能享受这种天大的美事吐蕃人真是幸运。  
  
      唐玄宗进贡给契丹人的几个和亲公主都被契丹人给宰杀了,《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745年,唐廷试图用建立新通婚联盟的办法来恢复和契丹的关系,但是没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杀。”  
  
        唐玄宗时代两次惨败在南昭蛮手里,第一次唐军死六万人,第二次战死七万人。“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击南诏。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罹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唐朝对小小的南昭都胜少负多,屡次被南昭打得大败。虽说南方多瘴气,但中国历代很少有军队大败于南方民族的,只有常不敌于北方民族,在宋朝时的宋军也打败了现在的越南,越南的地理环境不会比南诏好多少的。这些都是安史之乱以前。安史之乱以后成都居然被南昭沦陷,公元831年(大和五年),南昭犯四川,陷成都外城,掠子女、百工数万人后撤退,几万唐人被掠去成为亡国奴。  
  
      唐朝不止被南昭蛮欺负竟还被西原蛮欺负,西原蛮是广西的少数民族。公元763年(广德元年),西原蛮攻入湖南道州城,占领道州城一个多月。“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西原蛮掠居人万数去,遗户裁四千。”第二年七月“西原蛮”又攻破了永州(今湖南零陵)和邵州(今湖南邵阳)      
  
       唐军屡次大败于燕军(安褖山的军队),才不得不求助于回纥。唐肃宗竭力讨好回纥不惜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唐朝还答应每天供给回纥军羊二百头,牛二十头,米四十斛。东京洛阳被回纥人大掠三日,无数美女财宝被回纥人掠走。“回纥至东京,以贼平,恣行残忍,士女惧之,皆登圣善寺及白马寺二阁以避之。回纥纵火焚二阁,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及是朝贺,又纵横大辱官吏。”后来唐肃宗竟又答应每年给回纥进贡“岁遗回纥绢二万匹”,还把自己肃宗的亲生小女儿宁国公主进贡给回纥60多岁的老可汗为妾。      
  
       唐朝时常被吐蕃打得大败,竟被吐蕃攻占首都,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大军又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仓皇逃到陕州避难。结果唐朝首都长安不止被吐蕃攻陷而且吐蕃人还立了伪皇帝,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河西、陇右等大片地区成为吐蕃领土,从此几百万汉人为吐蕃人亡国奴,吐蕃趁乱夺去了唐朝河西及湟善等五十郡,六镇,十四军,唐人子孙皆为奴才。“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于吐蕃。”唐朝从心里惧怕吐蕃和吐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割地卖国条约。公元783年唐政府被迫与吐蕃签订了《唐蕃清水盟约》。唐朝无能政府竟以“国家务息边人,外(弃)其故地,弃利蹈义”为理由,无耻的承认吐蕃所占领唐朝的州县为吐蕃领土,并表示坚守盟。盟约规定:“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左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渡水之西南”。从此以后,陇南文、武、成、迭、宕、岷各州郡县俱废全部成为吐蕃的领土。河西、陇右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