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回复: 7

长篇历史小说《万紫千红朱淑真》

[复制链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发表于 2021-7-9 17: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朱淑真是南宋时期与李清照齐名的著名女诗人,生前诗词作品颇丰,但死后却被思想守旧的父母一把火烧掉。所幸民间尚遗存朱淑真的一部分诗词作品,后由南宋名士魏仲恭搜集辑录成《断肠诗集》、《断肠词》出版。纵观朱淑真现存的大部分诗词作品,都是表达对爱情失望的伤感,以及与丈夫志趣不合,等等。
  其实,朱淑真出身官宦人家,从小饱读诗书,在琴棋书画、写诗填词方面,无不精通,堪称多才多艺。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由此看来朱淑真丈夫的家世也一定不错,丈夫也一定是谙熟诗书之人,同时又是为官为吏之人,否则,朱淑真不会在诗中写她婚后“从宦”千里了。
  既然朱淑真与丈夫门当户对,丈夫又是读书人,为什么又出现“鸥鹭鸳鸯作一池”之叹呢?原因在于朱淑真婚后不孕不育。封建社会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婚后不孕不育是很严重的问题,在丈夫“休妻七出”中位列第一条。只要娶来的女人婚后不孕不育,丈夫可以无条件地把女人休掉,像废次品货物一样退回娘家。朱淑真婚后长时期不孕不育,丈夫无奈之下,只好依照旧规娶了小妾,结果小妾生了孩子。
  这样一来,朱淑真就被晾在一旁了。但丈夫并没有正式休掉朱淑真,毕竟朱淑真的出身和本人的才学不同于一般人女人。
  有才学的女人大多心高气傲,朱淑真也不例外,如果她能够清醒地看到自己尴尬的现实境况,在夫家还是能够呆下去的,最起码正妻的位置是不会被动摇。但朱淑真不是那种看人脸色低三下气的女人,加上娘家有钱也有点地位,朱淑真在丈夫娶妾生子后,一气之下索性搬到娘家独住,与丈夫长期分居,直至病死。——这就是朱淑真个人独特的生活轨迹,也是她的宿命。
  与朱淑真差不多同时期的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婚后也不孕不育。丈夫赵明诚也娶了小妾,但小妾没有生育,这说明不生育的原因在赵明诚身上。祸中有福,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才得以保持下去,直到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再嫁。但赵明诚在娶妾后,李清照明显地感觉出丈夫赵明诚对她的冷落,李清照曾多次写诗填词倾诉对赵明诚的不满。
  但李清照比朱淑真幸运的是,不孕不育的原因是丈夫赵明诚,而不是李清照本人,这样一来,李清照仍然能够与赵明诚相守到老。可是,朱淑真就没有李清照这么幸运了,她的丈夫娶妾后生下了孩子,小妾为夫家的“子嗣兴旺”做出重大贡献,丈夫感觉对得起祖宗,自然对小妾刮目相看。
  在对待女性极端不平等的封建社会里,没有给丈夫生下孩子的朱淑真,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回娘家,另一条是忍气吞声地默许李忠娶妾生子,丈夫娶妾后,又要忍受被晾在一旁的清冷。但这些对于心高气傲的淑真来说,自然是不能忍受的。那么,朱淑真只剩下一条路可以选择:回娘家。
  朱淑真与丈夫长期分居的日子,应是一般女人不能忍受的。在封建社会,妇女备受歧视,尤其不孕不育的妇女,即使回娘家,也要受到世人的冷眼和风言风语。朱淑真不可能直接批判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只能把满腔的怨忿倾泼到丈夫身上,抱怨丈夫对她的冷落。
  本书从朱淑真的幼年写起,直到病逝。从小饱读诗书的朱淑真并非像现代某些史评家所说的她是一位“情痴”或性开放者,实际真相是:朱淑真应像当时大多数知识女性一样恪守俗规,婚后她不孕不育,才迫于无奈与丈夫分居,由此移情别恋。实际上,朱淑真之所以移情别恋,一是当时朱淑真与丈夫的婚姻已经名存实亡。二是朱淑真借此举表达对社会和自身命运的批判和叛逆。
  ——从这些角度来说,本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朱淑真,洗清后人对朱淑真的误解。
  本书主题深刻,从朱淑真个人命运的书写中,批判和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揭示封建社会是制造一个又一个妇女悲剧的黑手,是杀人不见血的最大刽子手。
  本书18万5千字,共分6章58小节,每一小节3千字左右。
  小说特色
  一.本书揭示出朱淑真个人命运和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即并非与丈夫志趣不同而不睦,根源在于朱淑真婚后不孕不育。朱淑真由此迁怒于丈夫对他冷落,从而郁郁终生。从侧面深刻批判和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二.本书通过朱淑真婚前婚后以及与丈夫分居生活的书写,洗清后人对朱淑真“放纵”的误解。
  三.本书将朱淑真一生代表性的诗词巧妙地嵌入文中,既彰显了朱淑真杰出的才华,又给本书增添了文采。
  四.本书展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俗,大量引用南宋时间的风俗人情,增加了可读性。
  样张
  第一章
  一
  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农历四月底,端午节临近,南宋都城临安已经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象,集市上开始出售端午节所需要的物品,一些小贩也纷纷走街串巷叫卖那些物品或端午小吃食。南宋城市流行的端午节物品是用来驱毒辟邪的,如:蒲叶、葵花、榴、柳、伏道、茭、桃、五色(青、红、黄、白、黑)瘟纸(古代民间一种送瘟神的纸张),等等,端午节所需饮食,如:五色水团、时令水果、粽子、茶、酒,等等。按照当时风俗,端午节前这些物品和饮食都要摆放在门口,一是驱毒辟邪,二是供养神祗。
  达官巨贾人家纷纷派出佣仆去集市上采买,穷苦人家没有余钱采买那么多节日物品和饮食,但也会喊住走过家门口的小贩,买一把菖蒲和艾叶,用细绳系了,悬挂在门楣上。据说这一束菖蒲对于鬼怪邪魔来说是一柄柄利剑,鬼怪邪魔看见悬于门楣上的那一束菖蒲,就如同看见寒光闪闪的利剑,吓得抱头鼠窜。从此,这户人家就会吉星高照、家人平安。
  位于临安城宝康巷的朱府主人朱老爷在朝为官,家里仆从众多。照理说,只消吩咐几位仆人去采买节日所需物品就行了,但朱老爷只让仆人去采购一些饮食水果,至于葵花、榴、柳、桃、五色瘟纸、粽子等物品,都安排厨房准备,甚至艾草等物品也不要在市集上或跑街的小贩那里购买。按照当时风俗,采集艾叶要在公鸡未鸣以前就去郊外山上,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
  “市集上或跑街的小贩们叫卖的艾叶,是不是在公鸡没打鸣之前采的,都是一个问号。万一是在其他时间采的呢?你们稀里糊涂买来了,岂不是惹祸上门?”朱老爷对家人说。
  朱老爷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已经在上届省试(礼部举办的考试)和殿试中金榜题名,获得功名,入朝当了一名部员。小儿子虽然还没有取得功名,但也在日夜攻读经书备考。唯一的女儿也热衷于读书,并擅长作诗填词、绘画书法、音律,才学胜于两位兄长,可惜是一位女孩子。不然的话,也会参加乡试、省试,如果一路顺利中榜,最后还可能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了进士后,还可以在朝廷做官。但朱淑真今生今世生为女人,纵有满腹经纶、才华满溢,也只能烂在肚子里,没有一点用处。朱老爷常常喟叹:“小淑真如果是男儿,我朱家门楣又会增光添彩。”尽管女孩儿读书无用,朱老爷却不反对女儿读书、作诗填词、泼墨作画或弹琴作曲。当女儿捧着书本向他请教时,老爸也会耐心地指教。
  在爸妈和兄长的宠溺下,朱淑真快乐地成长,性格越来越像一个男孩子,没人在场时,妈妈总是忍不住嗔骂朱淑真:“疯丫头,小心长大嫁不出去哟!”
  小淑真偎依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妈妈,我不嫁人,一辈子陪着妈妈多好呀!”
  “真是疯丫头!”妈妈抬起手做出要打的样子,但那手却迟迟没有落下。
  小淑真跑开去,向妈妈扮出鬼脸:“吔!……”
  这天,小淑真不知道从哪里听说老爸要派仆人去郊外采集野生艾叶,就去老爸面前吵着要跟着仆人去郊外“透风”。老爸笑着打趣道:“丫头,明天早上必须天未亮即出发,你能起早?怕是到时候打雷也不能使你惊醒呢!”
  小淑真强硬地说:“爸,我一定会醒的。”
  “好吧,我让菊儿明天早上喊你起床,如果你赖床不肯起来,可别怨怪我们哟。”老爸断定女儿只是“煮熟的鸭子——嘴硬”,哪个小孩子早上不贪睡?虽然女儿今年已经十二岁了,但在老爸看来,仍然是几岁的女娃娃。
  次日天未亮,侍女菊儿来到小淑真住的闺房拍门,喊:“小姐!小姐!起床哟——”菊儿喊了几声,没有听到屋内有动静,便又将耳朵贴在门扇上仔细谛听,仍没听到动静,欲要转到窗户那里喊淑真。不料,菊儿刚挪动脚步,门扇“吱呀”一声开了,启开一道门缝,探出小淑真的脸蛋。
  菊儿吓了一跳,不无抱怨地道:“小姐,你倒是吭声呀!……”
  小淑真见菊儿吓得用手轻拍自己的胸口,不禁乐得“咯咯”地笑起来,说:“菊儿姐,你胆子这么小哇?”
  菊儿走进淑真的闺房,帮着点燃照明蜡烛,橙黄色的亮光瞬间映亮闺房,床、书桌、书架、衣橱、梳妆台、圆鼓凳、木椅、花架,等等家具都显现出来。除了床上的被子略显凌乱,其他物件摆放整齐,显出闺房主人喜爱整洁的习性。这时,菊儿一边帮着叠被子,一边催促说:“小姐,二公子在等着你呢。”
  “我小哥也去采艾叶吗?”小淑真惊喜地问。
  “是呀!”菊儿肯定地回答。
  “那太好了!”小淑真高兴地蹦跳了两下。顿了顿,又问,“‘小八子’也去吧?”“小八子”是朱府年纪最小的仆人,只有十四五岁,因为家里贫困,去年被介绍来朱府当仆人,平时做些跑腿、打杂的事。
  “刚才我见‘小八子’和老吴都在二公子那里,可能他俩都要跟着二公子去郊外采艾叶吧。”菊儿不确定地说。
  “这么多人去采艾叶?”小淑真困惑地问。
  “人多热闹呀,再说,也安全一些。”菊儿道。说着话,菊儿收拾了小淑真的床,又去厨房打来洗漱的水,让小淑真洗漱了。
  小淑真一股旋风地跑到东园的小哥住处,没有进屋,就大声道:“小哥,你也去郊外采艾叶吗?”
  小哥正在吃早点,见妹妹来了,点点头,说:“是呀。”又问:“小妹,你吃早点了吗?如果没吃,就在这儿吃。”
  “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呀?”小淑真探头朝小哥的碗里看去。
  “厨子昨晚熬的莲子羹,今早热了一热。”小哥说着,站起,走出堂屋,朝后厨喊了两声:“老张!老张!”
  “二公子,有嘛事?”一位中年男人走出厨房,答应着。
  “老张,小姐要吃莲子羹,你再热一碗莲子羹送过来。”小哥吩咐道。
  “好的。”厨子老张又应道。
  小哥转身招呼小淑真:“小妹,先进屋里坐,等会儿吃了早点就出发。”
  小淑真一边跟着小哥进屋,一边问:“小哥,‘小八子’和老吴也都去采艾叶吗?”
  “你怎么晓得的?”小哥反问道。
  小淑真没有正面回答,却说:“采艾叶不花力气,要许多人去干吗?”
  “人多不好吗?热闹呀。”小哥笑嘻嘻地看着小淑真,“你不是喜欢玩耍吗?人多好玩嘛。”
  “那是。”小淑真没有否认。小哥年长小淑真四岁,小淑真与小哥感情最好,平时与小哥在一起读书、写诗填词、泼墨作画。老爸让他陪同小淑真去郊外采艾叶,其实是护送小淑真。
  说着话,厨师老张送来热好了的莲子羹,小淑真吃了莲子羹后,便与小哥、仆人“小八子”、老吴一行四人离家。老吴打着灯笼在前面引路,小哥骑着一匹枣红马跟在老吴身后。紧跟枣红马的是“小八子”,他一手打着灯笼,一手牵着黑毛驴的缰绳,毛驴上坐着小淑真。
  天空黑越越的,只有几颗残星闪眨着睡眼。好在老吴熟悉去城外的道路,几乎不用辨认,便带着三人走出三岔路口,过了如意桥,到达涌金门时,天还没有亮。按照规定,只有在天亮后,守城小吏才会打开城门放人进出。小哥事先也知道城门开启的时间,为了赶在天亮之前到达城外采艾叶处,小哥准备好了一份官谍,这是老父以在朝官员的身份弄到的,它可以起到特殊通行证的作用。
  此时,小哥一人来到守城小吏值班房,掏出那份官谍递给守城小吏,趁着守城小吏在查看官谍之时,小哥又迅速从怀中掏出一颗碎银,塞到守城小吏手中。守城小吏嘴中只是“唔唔”着,将那颗碎银揣入自己怀中。接下去的事情便好办了,守城小吏把官谍归还给小哥,走出值班房,打开了城门,当四人顺利出了城门后,守城小吏又将城门重新关上。
  老吴和“小八子”都不知道小哥是如何打通关节,如何让守城小吏痛痛快快地开启城门的。小淑真年龄小,又常年居住深闺,更不知道这些复杂的人情世故。出城后,一行人走了约莫三四里路,到了一座山下,因为老吴昨天已经来“趟”过路子,知道哪里艾叶长得茂盛。因此,没有花费多大功夫,便走到那一片生长茂盛的艾叶丛旁。这时,东方天空才露出一抹鱼肚白,远处隐隐传来鸡鸣声。
  “我们抓紧时间寻找合适的艾叶吧。”小哥跳下马,将马缰绳系在一棵柳树上。与此同时,“小八子”也扶下小淑真,将黑驴的缰绳系在另一棵树上,然后与老吴一起挑选合适的艾叶割下。小哥没有动手,眼睛却也盯着湿漉漉的艾叶丛,仔细搜寻着貌似成虎形的艾叶。据说,这种成虎形的艾叶最适合悬挂在门楣上,古人认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因此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如果找不到虎形的艾叶,便将艾草扎成虎形,或剪彩为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古人称为“艾虎”。
  二
  晨曦像一幅薄而透亮的帷幕,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徐徐拉开,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奏响了清晨的大合唱。翠绿鲜嫩的树叶、草尖上闪烁着晶亮的露珠。山间清晨的空气十分新鲜,呼吸起来使人感到舒坦。当一轮鲜红的朝阳从山背后冉冉升起时,山间洒遍金灿灿的朝晖,树木野草甚至泥土、砾石都变得美丽和生动起来。
  小淑真长这么大还没有来过山野,记忆中的几年,足迹不出都城临安(今杭州)。更多的时光,则是在家中的园子里度过的。这时,太阳越升越高,脸颊和脊背很快有一种发热的感觉,开满山坳岭头的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让人沉醉。小淑真快乐得像一只小蝴蝶,在草丛和灌木丛中蹦蹦跳跳,采摘着各色野花,每采摘一朵,都会放在鼻子下深嗅着,称赞一句:“真香哟!”然后放进一只绣花布包里。不一会儿,那只布包里就放满了野花。
  夜间蜷缩在巢中的鸟儿都纷纷钻出巢,抖开浑身的羽毛,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放开歌喉唱起来。一时间,丛林中百鸟齐鸣,清脆婉啭,十分动听。小淑真侧耳谛听一番,欲要亲近那些鸣唱动听、羽毛漂亮的鸟儿,但刚一走近,那些鸟儿便“噗”地一声飞走,几次三番下来,小淑真便没有了耐心,停止了捉鸟的举动。
  小哥见小妹玩得兴致勃勃,便打趣地说:“小妹,看得出你很喜欢这里的景色,要不你作一首诗吧。”
  小淑真倒是当真了,摊开双手,显出道:“没有携带纸笔呀,拿什么写呢?”
  “小妹,你文思敏捷,不妨现在口拈一首,让小哥欣赏呀!”小哥继续打趣道。
  正陶醉在山野清晨美景中的小淑真,此时被小哥竭力撺掇,当真动了作诗填词的灵感,思索了一下,说:“小哥,我填一首词吧。”
  “好哇!”小淑真摇头摆尾地吟诵起来。——
  也无梅柳新标格,
  也无桃李妖娆色。
  一味恼人香,
  群花争敢当。
  情知天上种,
  飘落深岩洞。
  不管月宫寒,
  将枝比并看。
  小哥听后,不禁拍掌道:“好词!好词!”又道,“这是一首吧,想好了题目吗?”
  “还没有,回家再把这首词润色一下,顺便取一个题目。”小淑真一脸认真地说。
  小哥嘱咐道:“别忘了。”
  一会,小哥见老吴和“小八子”采集了足够的艾叶,便说:“我们回家吧。”一行人打道回府。小淑真回到自己的卧室,顾不得休息,吩咐侍女菊儿磨墨,展开白纸,凭着记忆,把刚才在郊外采艾时所作的《菩萨蛮》记录下来,又吟诵一遍,感觉没有错讹之处,稍思索一下,填上题目:“也无梅柳新标格”。这首词后来流传出去,大家争相吟诵,成为一首名词。
  小淑真兴犹未了,拿着这张记录《菩萨蛮》的纸菚,兴冲冲地去东园找小哥。朱府宅院较大,有花园、亭榭、池塘等,仅房屋建筑便有东园、西园、西楼、桂堂,等等。小淑真和其他女眷们一起住在西园,朱老爷和夫人住在桂堂,那幢房屋不仅有卧室、厨房、厕所,还有书房和大客厅,朱老爷和夫人住在那里很适合。小淑真的大哥大嫂及小哥都住在东园,比起桂堂和西园,东园的空房较多,远道的客人一般都下榻在那里。
  “小哥,我把那首记下来了。”小淑真双手捧着词稿,“请小哥斧正呀!”
  正坐在房间里休息、品茗的小哥,已经把小淑真在郊外作诗一事忘记了,此时见她送来一张纸菚,一时怔住,问:“‘斧正’什么呀?”
  “我刚才在郊外口拈一首词呀。”小淑真不无抱怨地撅起嘴道,“小哥真不上心呀,才一转身呢,就把这事儿忘了!”
  小哥从小淑真手中接过词稿,朝词稿一瞥,才恍然大悟,笑了笑,说:“小妹这首确实写得好呀!非但小哥我觉得好,家父看了也会大加赞赏的。”
  话音刚落,忽然有人进屋,插话道:“二贤弟,令妹又写了大作吗?可否让愚兄拜读一下?”
  兄妹俩转头看去,只见是借住在东园的年轻举子(又称举人)汪生,其父是朱老爷的朋友。家在数百里之外的汪生将要参加今年秋季的乡试,因为路途遥远,山重水隔的,汪父担心儿子在乡试前不堪旅途劳累,影响考试成绩的发挥,便拜托老友朱父,腾出一间空屋让汪生提前住下,一边读书,一边等待秋季乡试。汪生的大名叫王泽升,字荣飞,从名和字来看,此人似乎有科场得意、飞黄腾达的祥兆。
  “汪生,这是愚妹淑真草拟的一首,不要见笑。”小哥说着,便把手中的词稿递给汪生。古人称呼对方时,在对方姓氏后面加上一个“生”,往往是对饱读诗书的书生一种尊称。
  汪生双手接过词稿,目光在词稿上浏览了一遍,连声赞道:“好词!好词!”不禁用抑扬顿挫的音调吟诵起来。吟诵完毕,微笑地对小哥说,“令妹这首词写得极好,有诗有境有情,实话说,我是写不出这么好的词。”
  小哥听到汪生的赞美,心里很高兴,便向汪生叙说了这首词的诞生过程:“这是愚妹清晨在郊外采艾时即兴吟出,回家记录下来,即拿来给我‘斧正’,正巧汪生来了。”
  “汪哥、小哥,你俩这么抬举小妹,实在让小妹羞臊死了。”小淑真说罢,双手捧着有些发烫的脸颊,转身一溜烟地跑出去。
  汪生已经在朱府住了一个多月,与小淑真的小哥相伴读书,几乎朝夕相处。而小淑真也隔三差五地来东园找小哥请教,一来二去,小淑真与汪生熟悉了。汪生年长小淑真六岁,比小淑真小哥大两岁。不过,汪生还没有娶亲成家。在古代,男人十八岁已经成年,换一句话说应该成家立业。盛行早婚的地方,男人十二三岁就结婚,至迟不超过十六七岁,十八岁男人拖家带口是常见的现象。而汪生十八岁尚未婚娶,没准是等待皇榜有名,有了进士的功名,“洞房花烛夜”无疑更辉煌了。当然,小淑真的小哥虽与汪生的关系比较亲密,但也不便唐突地询问对方的私事。而小淑真更不敢贸然询问“汪哥”这方面的话题,在古代,一位小姑娘贸然询问年轻男士的个人婚姻问题,是被看作没有教养的。当然喽,这样“没教养”的待字未婚姑娘,是要被有家世背景的男人耻笑的。
  小淑真这年虽然只有十二岁,但生理上和心理上较之几年前已经大不相同,伴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小淑真身上出现了性特征,内心也时不时地萌动了对年轻异性的好奇和爱慕。未婚汪生的到来,给小淑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年轻异性形象,小淑真的目光开始留意起汪生。
  汪生外表俊朗、谈吐文雅,举止适当,才学也不错,小淑真觉得今生如果嫁给这样的男士,也算是没有枉活一世。但她觉得汪生正在紧张备考,如果主动向汪生示爱,显然会使汪生分心。一旦汪生这次乡试名落孙山,汪生和他的家人都可能迁怒于她的。小淑真想到这里,便把对汪生的爱慕深藏心底。而汪生似乎也没有觉察到小淑真的心思,一是汪生来朱府才一个多月,对朱家人尚不完全熟悉。二是汪生此时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温习功课。三是汪生一介书生,从小接受礼义廉耻的儒家道德教育,根本不会在这方面动心思。
  当小淑真从小哥屋里跑出来,半途上忽然想起词稿尚在小哥屋里,担心会遗失,便踅回东园。正走着,有人朝她喊道:“小姐!小姐!”
  小淑真循声看去,见母亲屋里的侍女小梅正朝她快步走来。小淑真猜想小梅一定有事,便站下,等小梅气喘吁吁地走近,问:“有事吗?”
  小梅点点头,喘息稍定,解释道:“刚才我去西园找不着小姐,猜想小姐来东园了,果然——”解释了一大通后,才说到正题上,“夫人喊小姐过去呢。”
  “我妈喊我过去有什么事呀?”小淑真又问。
  “好像是为端午节的事。”小梅含糊地答道。小梅的年纪和菊儿差不多大,也只有十四五岁,尽管这两位侍女的年纪都比小淑真大,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小淑真是主人,小梅和菊儿是仆人,小淑真自然不会称呼她俩“姐姐”,都是直呼其名,以示“上尊下卑”。
  小淑真听说母亲喊她,便暂时打消了去小哥那里取回词稿的念头,转身去了桂堂。到了那里,见几位仆人和侍女在忙着制作端午节所需物品。小淑真的妈妈站在一张方桌旁,桌上摆放着一堆五颜六色的丝线或其他物品。
  “小淑真,你把这‘长命缕’戴在脖子上。”朱夫人从桌子上拿起一根挂着鎏金兽的彩色丝结,套在小淑真脖子上,退后一步,一边微笑地端详着,一边问,“这根‘长命缕’又好看,又能辟邪。”
  南宋当时习俗,小孩子在端午节时要在身上携带或挂上辟邪物品。这根“长命缕”就是辟邪物品之一,它又称为:百索彩线,或续命缕、辟兵绍、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五彩缕等,虽然名称不一,但其形制和功用大体相同,即辟邪之用。
  三
  “长命缕”是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细绳,端午节时或悬于门楣上,或戴在小孩子的颈项,或系在小孩子的手臂上。有的人家还将它挂在床帐上或小孩子躺的摇篮上,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家人安康,延年益寿。讲究一点的,还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或将五彩绳折成方形,挂于胸前。有些心灵手巧的人则把五彩绳结为人像,戴在身上,或以五彩丝线在手帕、衣物上绣绘出日月、星辰、鸟兽等物,送给父母、亲友。
  据说这种风俗从汉代就开始流行于江南城乡了,南宋临安的居民自然承袭了这种风俗。除了以“长命缕”驱毒辟邪以外,南宋临安居民还用经筒、符袋和香包驱毒辟邪。所谓“经筒”,顾名思义是一种摆放经卷的“筒”,一般以木头剜成圆筒形或八角形,用金银泥敷在筒的外表,再绘上各类花纹,看上去挺漂亮的。
  符袋呢,说白了就是一种布袋形状的护身符,将其挂在小孩子的脖颈上,据说可以驱毒辟邪。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的香包是用五色丝线编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香包中装的香料包括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等,既散发香气,又能驱虫除秽。南宋临安居民在端午节时一般都会佩戴这种香包,大多佩戴在腰间或胸襟上,有的甚至缝在宽大的衣袖中。
  ……
  这时,聚集在桂堂的仆人和侍女们除了精心制作“长命缕”以外,还用菖蒲或通草雕刻成百虫,铺在红纱彩金盝子(古代一种小型妆具)上,周围撒上艾叶、榴、葵、各类花朵等。盝子里面盛放巧粽、糖蜜韵果、五色珠儿、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银样鼓儿等好吃的食物和好看好玩的物件,这种小巧的盝子便成为端午节驱毒辟邪的经筒或符袋。制成之后,朱老爷要将其与巧粽、夏橘等一起馈送给贵宦人家,以此联络感情。
  制作这种精巧的盝子经筒或符袋是很费功夫的,好在几位侍女已有几年的制作经验,制作起来轻车熟路。几位仆人只能打下手,做些运送材料的粗活儿。
  小淑真站在一旁兴致勃勃地观看着,以前端午节时,小淑真对侍女们制作长命缕、经筒、符袋之类并不感兴趣,觉得那是粗活儿,有点不屑一顾的心理。现在她亲睹侍女们灵巧地做活儿,才改变了看法,不禁佩服起侍女们心灵手巧。
  “我也要雕刻虫儿。”小淑真拿起雕刀和一张菖蒲叶。
  “小心手指被划破!”老夫人叮嘱。
  小梅走过来,指导小淑真在菖蒲叶上雕刻虫儿。在下刀之前,先要用笔在菖蒲叶片上划出某一个虫形,再将菖蒲叶平铺在一块木板上,然后用锋利的雕刀依照画线裁下去。如果仅仅雕刻虫子的外部轮廓倒是简单,难度较大的是雕空,有的空处纤细如一条线,或小如米粒,都要清晰地雕刻出来,这就要求执刀者心细如发,还要有耐心。
  小淑真初次执刀,手颤得不行,但她偏要雕刻一只下山猛虎,那头虎的身上诸多粗细不一的条纹须用雕刀镂出来,这个难度就非常大了。小梅关切地建议道:“小姐只须把虎身轮廓线条镂刻出来即可,虎身上的条纹就不用镂了。”
  “这只虎身上的条纹不都镂空了吗?”小淑真指一指一只已经雕出来的老虎,不以为然地道,“为什么我这只虎身上的条纹不用镂空呢?”说罢,仍埋头雕镂虎身上的条纹。
  “小姐初次执刀雕刻,恐怕——”小梅话音未落,只听小淑真一声惊叫。
  “怎么啦?怎么啦?”老夫人闻声快步走过来,见小淑真捂住一根手指,猜想女儿的手指被雕刀划破了,便转身吩咐贴身侍女小萍说:“你去我的卧室把放在立橱里的云南白药取来,还有一卷白绢布条也拿来。”
  小萍应允一声,匆匆去了老夫人的卧室。这边,老夫人一边抱怨女儿不听话,一边察看女儿的伤口,发现女儿左手食指上只划破一道细小的口子,便放了心,安慰女儿道:“没事的,你把指头塞进嘴里吮吸一会,止了血就好啦。”
  小淑真听从母亲的劝告,把划破伤口的指头放进口中吮吸着,再拿出来一看,伤口上渗出的血液都不见了。小淑真朝痰盂里吐掉含血的口水,正要继续吮吸,小萍取回了云南白药粉末。老夫人亲自给女儿敷药,并用白绢布条包扎了伤口。
  “不要再玩这个了,回你的屋呆着吧!”老夫人把女儿推出桂堂。
  小淑真正准备回自己的闺房,走了一段路后,再次想起放在小哥那里的词稿,便转身去了东园。经过一座亭榭时,见汪生独自坐在亭子里背书,原本不想去打扰汪生,但内心又不肯放弃与汪生独处的机会,便朝亭子走过去。专注背书的汪生没有察觉到小淑真的到来,小淑真悄步走到汪生背后,喊了一声“喂!——”然后迅速蹲下身子,恰好亭子基座较高,小淑真躲在基座下面,坐在亭子内的人根本看不见。汪生吓了一大跳,转身看去,却没有发现人影,以为自己刚才幻听,正欲继续看书。转念一想,顿生疑惑,便站起,朝基座下面探头看去,这才发现躲藏在基座下面的小淑真,知道刚才那一声喊是小淑真所为,便哭笑不得地说:“小妹,我已经看见你了,不要学鸵鸟顾头不顾尾喽。”
  小淑真笑嘻嘻地站起,道歉说:“汪哥,不好意思咯,吓着你啦。”小淑真没有像小哥那样称其“汪生”,因为她的年龄毕竟比汪生小许多,称其“汪生”有欠尊重之嫌,而称其“汪哥”既有尊重之意,又不乏亲切。
  “我没被吓着,刚才只是以为耳朵出问题了,哪知道真的有人喊我呢。”汪生淡淡一笑,道。
  小淑真瞥了瞥汪生手中的书本,问:“汪哥为什么不在书房用功呢?”
  汪生手指周围,道:“这儿风景宜人,空气好,又安静,真是读书的好处所呀。”
  小淑真从小哥那里知悉汪生的父亲只是一位乡村塾师,当年与小淑真的父亲同年乡试上榜,但后来汪生的父亲屡次参加省试不中,愤而回乡以塾师为生,再也不参加科举考试了。宋朝科举与后来各朝代的科举不同,没有秀才功名,如果读书人在乡试上榜后,可以“举子”的身份参加礼部的省试,考中后即是进士,取得做官的资格。但如果在省试中落榜,“举子”的身份即被取消,考生只能再次参加乡试,上榜后重新取得“举子”的身份,以后在三年内可以继续参加乡试,直到在省试中上榜成为进士。
  小淑真的父亲朱老爷幸运地通过了乡试和省试,取得进士及第的荣耀,在朝廷为官。但汪生的父亲却没有这个幸运,成为那个时代的科举牺牲品。不过,话说回来,古代社会的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才能出人头地,此外,没有别的出路。汪生的父亲因此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期望儿子科场得意,光宗耀祖。
  当小淑真从小哥那里听到汪生父亲的经历后,既同情汪生父亲的遭遇,又为自己拥有科举成功的父亲感到骄傲。同时,也希望汪生不负老父期望,能够顺利地通过乡试,榜上有名。此时,小淑真担心自己在这里耽搁久了,会影响汪生读书用功,便再次道歉说:“汪哥,愚妹刚才造次了,不好意思,你继续用功吧。”说罢,转身欲去。
  “小妹,你来坐一坐嘛,我正好歇息一下。”汪生喊住小淑真。
  小淑真听后,一想也对,自己有时读书累了,也想找一个人聊闲天放松一下。想到这里,便返身来到亭子上,坐在汪生对面。
  “汪哥在背书吧?”小淑真再次朝汪生手中的那本书瞥了一眼,问,“是哪本经书呀?”
  “孔老夫子的呀!”汪生合上书,让小淑真看了看书的封面。
  小淑真当真走到汪生面前,接过汪生手中的书,一看果真是《论语》,便像大人似的一本正经地道:“孔老夫子是必考的经书,汪哥下此功夫是应该的。”
  汪生轻叹一声,道:“不下功夫怎么行呢?乡试有一道‘贴经’试题,是专门考我们对熟读程度的。”
  “汪哥,什么叫‘贴经’呀?”小淑真扑闪着黑长的睫毛,亮晶晶的眼中透出疑惑的神情。
  汪生解释道:“考官将某一段落的前后部分去掉,让考生在试卷上把去掉的部分都补上,这就叫做‘贴经’,也称为‘粘贴’。”稍停,又说道,“这就逼得考生要把从头至尾背到滚瓜烂熟,仿佛肚子中藏着一本似的。考官提及哪一部分,考生就必须一字不漏地把那一部分写出来。”
  小淑真不由得感叹起来:“这不但要下功夫死背书,还要记性好才行呢!如果记性不好,即使下功夫背熟,及至坐到考场上又忘记了,那可怎么办哟?”
  “是呀,所以金榜题名虽为士人朝思暮想,但真正实现这个梦想实在不容易哟。”汪生说罢,又轻叹一声。
  联系QQ:8218950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9: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0: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1: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2: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逆流向上的我 2021-02-20 08:05:25
  一站式自费出书服务机构,qq240224620
  -----------------------------
  费心血写东西,还要掏血汗钱去自费出书,脑子进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3: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1: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1: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好文好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