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2|回复: 9

《梦幻李白》 (长篇历史小说)

[复制链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发表于 2021-7-9 17: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李白终其一生为了追求“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孜孜不倦地到处“干谒”,在唐代,一位读书人若想当官,也就是所谓走上仕途,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另一种便是由权贵举荐,称为“干谒”。李白因为父兄经商而失去参加科举的资格,只好走“干谒”这条仕进之途。李白也确实走通了,通过吴筠、玉真公主、贺知章的举荐,才被唐玄宗征召进宫的。吴筠是唐玄宗最信任的道士,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贺知章是当朝宰相,这三人与唐玄宗的关系都非常亲密,可以说,没有这三人的举荐,李白纵使再有诗名,也难以被唐玄宗看中。
  可惜的是,李白由于性格使然,加上没有与杨国忠、高力士搞好关系,最终没有被唐玄宗重用。但李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时对实现政治抱负也充满自信,即使被赐金出宫,仍在寻找机会。安史之乱后,李白不听妻子宗煜的劝阻,下山投靠永王李璘,直至年近六旬时还不顾年老多病,慨然远赴临淮投军,如果不是中途生病,李白是不会放弃这一实现抱负的机会。
  除了实现政治抱负以外,李白还有一个追求,即羽化成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白不辞劳苦,走遍各处名山,还入箓成为道士,并多次炼丹,服食丹药。
  李白毕生为之追求和奋斗的两个目标都没有达到,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白是一位失败者。李白对自己的天赋和才能没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偏执地认为自己可以像张良那样辅佐君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同时,李白还相信自己可以成仙升天。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两个不现实的目标,使得李白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梦幻中。
  常言道“祸福相依”,李白因为频繁寻仙访道和仕途的不得意,反而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伟大诗人的地位,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于李白来说,实在是一个黑色幽默。
  本书从李白赐金还山时写起,直至病逝于安徽当涂县,写出李白为了两个不现实的人生目标而奔波,终竟失败的经过,诠释了李白的梦幻人生,还一个真实的李白。
  本书14万3千字,共分五章四十五小节,前四章每章十小节,第五章五小节,每小节均三千字左右。
  竞品优势
  一.李白是一位“大官迷”,同时又是一位迷信成仙升天的道士,写诗只是李白的副业,李白终其一生为了做大官和成仙升天四处奔走,本书写出一位真实的李白。
  二. 本书在客观地写出李白后半生经历过程中,采撷了一些唐代风俗人情片段,增加了可读性。
  三. 在情节进展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插进李白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作。
  四.  语言流畅、优美,阅读起来有愉悦感。
  样章:
  第一章
  一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10月的一天,李白风尘仆仆来到德州安陵(今河北景县安陵镇)拜访道士盖寰。他与盖寰都曾叩拜资深道士高如贵为师父,不过,盖寰比李白拜师早几年,算是李白的师兄。盖寰除了行辈比李白高一些以外,道术上也比李白精通一些,李白十分钦佩这位师兄。
  李白自从辞去翰林待诏一职,被唐玄宗赐金出宫后,与杜甫、高适等几位诗友游历了一些地方,各自散去。李白刚刚经历了仕途幻灭,决定受箓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人间不得意,不如尽早羽化成仙,从此遁入极乐逍遥天。
  在青烟缭绕、香火鼎盛的道观里,李白见到了盖寰。师兄弟相见,彼此拱手行礼后,盖寰便惊喜地问:“近日欣闻皇上宣召贤弟进宫,不知为何突然幸临敝观?”原来,盖寰尚不知晓李白已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一事,以为李白是公务闲暇时出宫游玩的。
  “盖师兄,愚弟已辞去宫中职务,重返民间,现在是乡间一野老了。”李白半开玩笑地道。
  “是吗?”盖寰听后,不禁感到有些意外。李白诗文不错,又有“兼济天下”的雄心抱负,前年(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被唐玄宗召进宫,才时过两年,李白就辞职出宫,难道一生的抱负就这样快泯灭了?盖寰似乎有点不太相信。
  李白看出盖寰心中的疑惑,便说出来意:“愚弟今天是来请盖师兄书箓的。”
  盖寰一怔,问:“贤弟,你要正式入道门?”
  李白肯定地点点头:“是的。”
  盖寰从李白坚定的眼神中,看出他说的不是戏言,便道:“受箓是要吃大苦的,不知道贤弟可否吃得下那个苦。”
  李白以前见过受箓现场的情景,正因为担忧自己吃不了那个苦,才迟迟没有受箓。此时,李白只所以下定决心受箓入道门,一是李白年轻时就向往通过修道成仙,而要达到成仙的目的,受箓入道门是一条必经之途。二是被唐玄宗宣召进宫后,亲眼看到官场的腐败和尔虞我诈,李白深知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心灰意冷,萌生了退隐江湖、修道成仙的想法。当然,后人对李白这个想法感到不可理解,也不可能实现,但在从皇帝到百姓都信奉道教的唐朝,很多人都对信道成仙深信不疑。五岁观《六甲》(道教经书)、十五岁就跟着师父研习道教知识的李白,追求羽化成仙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盖师兄,愚弟已思虑过了,受箓时会坚持下去的。”李白用他一贯自信的口吻说。
  盖寰点点头,微笑地道:“贤弟,既如此,愚兄便给你书箓吧。”
  这时,李白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卷白绢捧送到盖寰面前,盖寰摆好供桌,供奉太上老君像,上香叩头,这才用毛笔蘸着朱砂在白绢上书箓。所谓“箓”,也就是符,是道教的秘文秘录。盖寰在白绢上书写出天界神仙排位、天兵天将名称,还画出具有驱神鬼、降祸福的“符”。这种符是由一些不规则的图形和线条构成的,看似乱画一气,但据说它的法力无边,能够呼风唤雨、召唤天庭神仙和各路天兵天将。
  盖寰书写完毕,将白绢丹砂的真箓交给李白,让李白仔细看了一遍,对于有疑惑之处,盖寰及时给予指点,李白被盖寰高超的道教功底所折服,临别前,特地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盖寰,诗名:《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
  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
  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
  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
  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
  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
  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
  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
  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
  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
  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
  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
  黄金满高堂,答荷难克充。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
  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
  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李白在诗中对盖寰的天资聪慧、能言善论以及在道家的广泛影响等方面,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然后写了自己与盖寰的交往,并着力描绘了真箓的详细内容和作用。最后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抒发自己藐视权贵的孜孜情怀。李白拿到真箓,马不停蹄地来到山东济南紫阳宫(又名“老子宫”),李白与盖寰曾经共同的师父高如贵道士在紫阳宫修道。
  见到昔日的师父,李白“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了三个响头,才开口说道:“师父,今日愚徒来烦扰师父,不为别的,只为请师父给愚徒授箓。”
  师父此时的想法也与盖寰初见到李白一样,不禁诧异地问:“太白吾徒,你不是已经进宫侍候皇上了吗?怎么突然来这里要为师给你授箓?”
  “师父有所不知?愚徒去年已经辞官出宫了。”李白实话实说。
  高如贵道士是一名资深老道士,对道教的信仰深入骨髓,当初李白拜他为师父时,高如贵知道李白另有仕途抱负,曾劝李白不要急着受箓,把主要精力放在仕途上。李白听从了师父的教诲,积极交游官场上说话能够算数的大官,比如同样信道的宰相贺知章、玉真公主等等。通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向唐玄宗举荐,李白终于被唐玄宗宣召进宫,被授予翰林待诏一职。其实,对于李白来说,这也是发挥他擅长诗文的特长,如果李白能够踏踏实实地干下去,还是能够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得到唐玄宗重用的。但李白过于自负,或浮躁了一点,不满意翰林待诏这一文学侍臣的职务,想要一口吃成个“大胖子”,一步到位让唐玄宗授予宰相职位,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施展政治才能了。在宫中呆了两年后,李白看出唐玄宗并没有重用他的迹象,加上杨贵妃和高力士在唐玄宗面前谗言,李白只好失望地向唐玄宗递上辞呈。
  此时,高如贵师父听说李白已辞官,似乎没有感到惊异,神情显得很平静,道:“人一生也只是寄寓天地间,何况在官场呢。”
  这句话给了原本很失落的李白一个很大的安慰,李白真诚地道:“师父一语惊醒梦中人,愚徒领教了。”
  高如贵淡淡一笑,转移了话题,说:“受箓是很吃苦的,吾徒能否忍受下来呢?”
  “师父,愚徒既然已经决定受箓,绝对不会半途而废的。”李白坚定地道。
  高如贵微微点一点头,稍倾,便又道:“为师这里每年有一批道徒申请受箓,所以要按照先后申请的次序排队受箓。”
  李白听后,心里不禁有些失望,问:“师父,不知道愚徒排队在何时?不会到年底才轮上受箓吧?”
  “下一轮即可,大概需六七天。”高如贵道,“这六七天内吾徒如果另有要紧事,不妨径直去办。”
  李白摇头道:“师父,愚徒既然决定来受箓,即使有要紧事也暂时朝后挪一挪,不会因此影响受箓的。”
  高如贵听后,便安排李白暂时住下。在这等候受箓的日子里,每天都要沐浴一次,吃素斋,戒酒。李白对于前两项倒是能够接受,就是戒酒这一项让李白难以忍耐。平时李白一人吃饭都要喝几杯酒,何况来到师父这里,想着与师父每日喝酒论道,何等痛快!现在遇到受箓须先戒酒的道规,即使难以忍耐,李白也不能也不敢破戒。否则,师父不仅不会给他授箓,还可能翻下脸来将他驱赶下山。那样一来,李白在道家江湖上的名声就砸了。李白想到这里,只好强自忍受着戒酒的痛苦。
  好在只过了两天,师父高如贵便向李白宣布:“上一轮授箓仪式已经结束,从明天开始,就安排给你们几人授箓吧。暂时安排二七十四日,如果一七后你们坚持不住,可以撤销后面的一七。不过,你们起码要坚持一七,如果连一七都坚持不了,那就不能给你们授箓。”
  次日早上,按照仪式要求,与李白一起参加授箓仪式的三人沐浴更衣,每人手执准备好的一枚金环和若干银子,依次跪见师父高如贵。师父收下每人贡献的银子和金环,同时,将金环剖成两半,一半由师父收下,另一半归还给受箓的徒弟,作为一种执约。
  接着,师父带领三名受箓的徒弟来到坛坫旁,点上香,一起向太上老君的画像磕头。下一步,三名受箓的人要象罪人一样,把自己的两手背剪起来,环绕坛坫,鱼贯而行,口中念着经书上的句子,并面向太上老君画像忏悔,检讨以前犯下的过错甚至罪行。不能停歇下来,要环绕坛坫走一个七天七夜乃至两个七天七夜,中途还要控制饮食、饮水。
  依照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以这种疲劳轰炸的仪式受箓,身体衰弱的受箓者等不到七天七夜就会垮了。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便成为落伍者,不能得道,也就没有资格受箓。能够坚持到底的人,自然会搞得精神和肉体都疲惫不堪。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生幻视、幻听等精神异常的现象,甚至会看到神人显形,听到神人宣示或者所谓天上的音乐。
  二
  高如贵和两位徒弟坐在坛坫附近,徒弟们面前摆放着鼓、钹等乐器,高如贵手执拂尘,微闭双眼,口中念念有词。念了一会,将手中的拂尘一扬,两位徒弟立即打鼓的打鼓、敲钹的敲钹,李白和同时参加仪式的两位道友开始围着坛坫转圈。一边转圈,一边念诵《五千文箓》。受箓的人在参加仪式之前,必须把《五千文箓》背诵得滚瓜烂熟,同时需要背熟的还有《三洞箓》、《洞玄箓》、《上清箓》,每本经书的字数虽然不多,但内容深奥费解,不经过大师指点,一般道徒都看不懂。李白为这次受箓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出蜀之前,李白就已熟读道家的一些经书。
  在此次受箓之前,高如贵要考一考李白对于《三洞箓》等几本经书的熟读程度,只有能够做到倒背如流,才能够授箓。当然,此时李白与两位同时受箓的道友口中念念有词,不需要高如贵在旁边倾听,即使李白背错经书,也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仅仅蠕动嘴唇不背诵,高如贵也不会追究。
  白天围着坛坫“转圈”倒是还能够对付,夜晚“转圈”却让李白感觉受刑一般。一是经过白日一整天“转圈”,已经身乏腿酸,夜晚又接着“转圈”,体力上实在不支,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仰,是不可能支撑下来的。二是高如贵师父夜晚要去休息,白日那两位打鼓敲钹的徒弟也换了人,没有师父的监督,“转圈”的受箓者心理压力也小了许多。精神上一松弛,瞌睡就来了,李白“转”着“转”着,就打起了瞌睡,有几次都趴倒在前面“转圈”道友后背上,或撞倒在坛坫旁,或躺倒地上。当然,与李白同时“转圈”的两位道友也不是铁打铜铸的金刚身,到了夜晚同样与李白一样东倒西歪、趔趔趄趄的。
  不过,好在夜晚轮换上场的那两位打鼓敲钹的徒弟也要睡觉,默许李白和另两位“转圈”的道友中途休息。所谓“休息”,就是中途回屋里睡觉,两三个时辰后,由两位打鼓敲钹的徒弟把李白等三位道友悄悄喊醒,再回到坛坫旁继续“转圈”。直至鸡鸣拂晓后,李白等道友去漱口洗脸,吃了早点。这时,高如贵师父带着两位徒弟,把那两位夜晚打鼓敲钹的徒弟替换下来,整个白天继续念经、陪着李白等参加仪式的道友“转圈”。其实,高如贵师父也知道李白等三名“转圈”的道友夜晚偷偷睡觉,只是佯装不知,不去揭穿而已。如果高如贵师父真正认真起来,夜晚听到鼓钹一直没动静,应该知道他们都去睡觉了。
  如果高如贵多事,或是恪守道规,也会深夜起床去坛坫检查李白等道友,但高如贵师父没有那样做。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让“转圈”的道友和打鼓敲钹的徒弟连续七天七夜不睡觉,甚至连续两个七天七夜不睡觉,任何人也做不到,除非真正的神仙下凡来做这件事。
  李白围着坛坫好不容易转了七天七夜的“圈”,累乏得差点生病了,但成功的喜悦使他振奋,大声欢呼:“抑予是何者?身在方士格!”所谓“方士格”,即李白的名字已经在神仙名录之中。高如贵授给他的道箓上,记载着天庭各路神仙和天兵天将尊姓大名,现在已是道士的李白,只要设坛作法,即可隔空呼唤天庭神仙和天兵天将,也能让天庭神仙和天兵天将为他服务。——李白想到自己将会拥有这样的法力和神通,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
  李白在紫阳宫暂住下去,每日与高如贵师父谈道论经,恍若已在仙籍。李白颇想设坛做一台法事,试一试自己作为道士的法力。此外,李白还可以借做法事亲眼见一见天庭神仙或天兵天将。但做法事须有一个前提,即有人遭遇灾难需要化解,且事主前来聘请。一般情况下,道士不可无缘无故设坛做法。否则,天庭的神仙会抱怨的,甚至还可能发怒。李白出蜀时曾拜著名道士东岩子(赵蕤)为师,在东岩子的指导下,李白亲手炼过金丹,并将炼出的丹药服下。等到这些丹药服下后,李白确实感觉到身体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精神亢奋、登山不觉得疲累,仿佛自己年轻了十几岁。但李白炼丹服药的目的不啻在于延年益寿,而在于羽化升天,加入仙籍,真正位列天庭神仙之中。
  在等待羽化的那些天里,李白时不时地注意自己的腋窝下是否生出翅膀,可惜的是,腋窝下一直没什么感觉。那几根稀疏的黄褐色的腋毛仍倔犟地趴伏在那里,并没有变成坚硬粗大的翅膀。李白有些失望,准备继续炼丹,但炼丹先要花费银子采买黄金、汞(水银)、铅、铜、硫磺、丹砂即硫化汞、雄黄即二硫化砷、雌黄即硫化亚砷,等等。
  如果要炼出上乘金丹,还须有其他原材料,如:石棉、矾石、滑石、曾青、磁石、硝石、长石、石灰、酒、云母、盐、铅母、醋等矿物类的药材,甚至加上砒霜等毒药,以毒攻毒。除此之外,还加上覆盆子、天南星、皂荚、茯苓、灵芝、朱草、鸡血藤、五倍子、菟丝等植物类的药材。这些名目繁多的材料,如果采购齐全,不仅要耗费不少银子,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材料不是现成地摆放在店铺里,需要炼丹者去民间寻访,甚至跋涉数百里深入产区采购。花费大笔银子和大量时间精力采购炼丹的材料,再放入炼丹炉内点火熔炼。在熔炼的过程中,必须有经验丰富的炼丹师指导,否则,炼出来的不是银块就是铜锭。
  此后不久,李白写了一首诗回忆以前炼丹时的情景:“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这首诗是《留别广陵诸公、留别邯郸故人》,全诗如下——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
  晚节觉此疏,猎精草太玄。
  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
  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
  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
  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
  乘兴忽复起,棹歌溪中船。
  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
  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
  李白向往炼丹和服用丹药,曾经前往广东东江之滨的罗浮山,寻访东晋时期炼丹师葛洪的隐居处朱明洞前的南庵,亲眼看到葛洪当年的炼丹炉旧址和废井,葛洪是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曾拜当时的炼丹师郑隐为师,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发扬光大了道教炼丹术。李白参观了葛洪当年修道和炼丹处,颇有一番感触,写出一首流传至今的七绝《炼丹井》——
  闻说神仙晋葛洪,
  炼丹曾此占云峰。
  庭前废井今犹在,
  不见长松见短松。
  高如贵师父所在紫阳宫不适合炼丹,这里的道士包括高如贵在内也都没有服用过丹药,但对丹药并不排斥,他们与李白一样,也曾希望炼出一炉丹药,服下后能够羽化升天。但他们同样也与李白一样,从来没有亲眼见过身边的道友羽化升天,只有在传说中才听到过。
  李白习惯了浪迹天涯,在紫金宫呆了才几个月,每天只与十几名道士打交道,除了道教方面的话题交流,诗书方面基本上没有共同的话题,更谈不上百家话题的交流了。李白屡次萌生出游的想法,无奈正逢冬季来临,齐鲁之地的冬天比较寒冷,在滴水成冰的严冬里外出,一旦半途遭遇暴风雪,肯定会冻毙路旁。高如贵师父看出李白内心的躁郁不安,便劝说李白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再出门。同时,高如贵还吩咐道童生好火炉,每日与李白对酌。李白有了酒,心也安了。乘此间隙,李白向高如贵师父请教道教方面的学问,时间倒也过得快。次年初春,尚未等到草长莺飞、杂花生树之时,李白便急不可耐地辞别高如贵师父,背上长剑和书,踏上旅程。
  这次,李白的目的地是宋州梁园(今河南商丘)。其实,早在去年四五月间,李白就已经去过梁园了,当时他是从洛阳、汴州(今开封)一路走过去的。在去梁园的路途中,李白与杜甫邂遇了,俩人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也许在当时俩人的相会显得稀松平常,但在今天来看,却成为唐代诗坛上“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朱自清语),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李白、杜甫相会于洛阳后,结伴东行,当行至汴州时,俩人又遇到了著名诗人高适。时年四十四岁的李白比高适大三岁,比杜甫大十一岁,在三人中算是大哥,高适老二,杜甫最小。杜甫在没与李白见面时,就已经听闻李白的大名,对李白的诗歌天才极为钦佩。
  三位志趣相投的诗人会面后,共同泛舟蓬池,寻访夷门。在汴州游览一番后,三人结伴乘船顺汴水东下,直达宋州梁园。这座园林由西汉梁孝王所建,位于睢阳郡大梁城东(今商丘梁园区和开封东一带),昔日繁华,宫阙连绵,有雁池、兔园、平台,是达贵宴饮游乐之所,汉代名士司马相如、枚乘诸人常于此吟诗作赋。历经朝代更迭,到了唐代时,已是残垣断壁,荒草萋萋。
  三
  这天,趁着秋高气爽,李白、杜甫、高适登上梁园吹台。吹台是梁园遗迹,也是大梁胜地,三人流连忘返,一边把盏畅饮,一边倾听吹台传来的美妙琴音,不禁诗兴大发。高适写下《古大梁行》,杜甫挥毫而作《遣怀》,李白也拿起笔,端着墨砚,走到梁园白壁前,笔蘸墨汁,在白壁上写下一首《梁园醉酒歌》——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
  歌且谣,        意方远。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在这首诗中,追古抚今,发出“梁王宫阙今安在”的感慨,虽然自己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仍勉励自己“欲济苍生未应晚”。与此同时,高适触景怀情,也挥笔写下一首《古大梁行》。杜甫洋洋洒洒写下一首篇幅较长的诗作《遣怀》。
  三人在梁园流连逗留了两三个月,杜甫因奔祖母丧而回洛阳巩县料理家事,高适也因事去了湖北。李白陆续送别了杜甫和高适,仍在梁园居住。杜甫回乡料理完家事,又返回梁园。李白、杜甫再次相会并结伴游历。二人由梁园入东鲁(今山东),登单父台(在今山东单县),游猎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开始了“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游”的新的漫游生活。接着,二人又漫游于金陵(今南京)和姑苏(今苏州)之间。不久,李白和杜甫相互揖别,杜甫踏上回家的行程,李白则来到山东济南紫阳宫受箓。……
  此时,李白思念起梁园游历的情景,再次回到梁园。没想到,在这里却遇到他的第四段爱情,准确地说是第四段婚姻。
  怀抱雄心壮志的李白二十五岁时出蜀,开始游历天下,想要寻找机会建功立业。两年后,李白来到湖北襄阳,在那里遇到诗人孟浩然,两人以诗结友,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已经结婚成家。此时,孟浩然见李白还没有结婚,就帮他找了一个对象。在古代,像李白这个年纪还是单身汉的,应该属于超龄青年了。孟浩然知道李白的父亲李客经商,家境宽裕,而李白本人颇有才学,无论家庭条件还是个人条件都不错,用现代人的话说:李白算得上是一位钻石王老五。孟浩然给李白找的对象自然也不会差,这个女子姓许,祖父许圉师在朝庭当过宰相,虽然许宰相后来因为小儿子杀人被贬官,但家中仍广有良田,经济条件不错。
  年轻的许氏看上李白的才华,才答应了李白的求婚。许家人知道李白是当代著名诗人,不久前还曾被唐玄宗征召进宫,因此,即使李白有过婚史,且还有两个小孩,还是同意了女儿的这门婚事。不过,许家人对李白提出了一个要求,李白须做“入赘女婿”,所谓“入赘女婿”,即俗话说的“倒插门”。李白有兄长支撑着门户,况且他性喜游历,即使在自己家里成婚生活,他会像“花脚猫”一样外出游荡。
  李白当即答应了许家这个要求,婚后,夫妻二人感情融洽。许氏知道李白喜欢四处游历、广结广交,尽管心里有点不爽,但古代知识分子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抱负的男人都要外出游历,广交有权有势的人,寻找仕途上的引荐人和靠山。更何况,李白还有另外一个愿望:寻仙访道。李白对成仙升天非常痴迷,也虔诚地相信,总想着有朝一日寻访到道行高深的大师,予以指点迷津,传授秘籍,使他早日羽化升天。无论达到哪一个目的,都需要孜孜不倦地去寻找。
  于是,李白婚后不久,即开元十五年(727年),便离开新婚妻子许氏,去了安陆(今属湖北省)。李白之所以选择安陆,是因为他曾听说安陆的寿山(今湖北广水市平林镇附近)为仙人栖居之地。原因是寿山当地有不少老人超过百岁,在古代,活过百岁的,是极其稀罕的,被人称为“人瑞”。何况,寿山的百岁老人很多,这种现象在人均寿命三四十岁的古代实属罕见。从寿山这个山名来看,就知道此山与众不同了,被修道者视为仙人居处也是情理之中。
  李白来到寿山后,对外宣称是在此隐居,实则是每日爬山登峰,寻访仙人的身影。安陆的县尉(相当于现今的公安局局长)闻知李白来此隐居,特地上门拜访李白。此县尉姓孟(后升为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很快与李白建立了亲密的私交关系,彼此还结拜了兄弟。一天,孟县尉派人给李白送来一份公文。李白感到奇怪,觉得自己只是来此隐居的一介布衣,县政府怎么会给他发来公文呢?李白从衙役手里接过公文,拆开一看,原来是一份孟县尉写的《移文》。
  在唐代,没有隶属关系的平级机关来往的公文分为“关、刺、移”三种。《移》类公文是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或询问,文辞比较温和,旨在改变对方看法的公文,类似于《给XX提一个建议》之类的。《移》文中,孟县尉见李白隐居在寿山,认为寿山只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小峰。像李白这样的高才,长期在此山隐居,实在有点屈才了。孟县尉建议李白到庐山(今江西九江)、巫山(今重庆巫山)、霍山(今安徽霍山)或天台山(今浙江天台)这些名山大川去隐居,名声容易传扬出去,也会早一点被皇帝征召,在仕途上步步高升,位至宰相,实现“济天下”的宏大目标。孟县尉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这次他用县衙公文来劝李白别再在寿山隐居,是与李白开一个小小的玩笑。
  此时,李白读了孟县尉这封《移文》后,以寿山的名义给孟县尉写了一封回信,也算是给孟县尉开了一个玩笑。李白这篇《代寿山答孟少府书》,全文较长,但其中一段“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申张管仲、晏婴的王霸学说,谋划帝王的统治之术。竭尽智能,愿为宰相。使天下安定,神州清平、统一。等到君王的大业成功,然后与范蠡、张良一样,在五湖中划船,在沧洲中隐居,也不是难事。)却直接表达了李白想做出范蠡、张良那样的功业。
  想要做出范蠡、张良的功业,先要取得辅佐帝王的相位,但李白能够当上宰相吗?在当时,除了极个别人外,一位读书人想要当上宰相,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而最理想的途径则是通过晋升的“八道阶梯”。走过“八道阶梯”,就能顺利地到达宰相职务。
  第一道阶梯是取得进士出身;第二阶梯是担任秘书省校书、秘书省正字;第三道阶梯是担任京尉、畿尉;第四道阶梯是担任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第五道阶梯是担任补阙、、拾遗;第六道阶梯是担任郎中、员外郎;第七道阶梯是担任给事中、中书舍人;第八道阶梯是担任中书令、中书侍郎,最后才到达宰相的职务。
  当然,一些人只要皇上或被当朝宰相看中,不需要一步一个台阶地爬完“八道阶梯”,中途可以跳跃上升。不过,第一个台阶是不可少的,即必须是进士出身。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这“八道阶梯”中的第一关“进士出身”就过不了。
  李白之所以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原因是他的父亲李客是商人。在唐朝,考试者出身经商家庭或本人有犯罪前科,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好在唐代的朝廷为了广揽人才,在科举取士之外,还开辟了另一条路选拔人才的路径:举荐。读书人经过朝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推荐,再经过皇上或吏部考察,也可以做官。但没有功名之人即使入朝做官,也会被歧视,很难得到重用,更不会一路擢升到达宰相的高位。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李白好不容易被信道的玉真公主和贺知章举荐给唐玄宗,担任翰林待诏一职,但只是一个替皇帝起草文件、写诗作乐的闲职,两年后,李白见唐玄宗根本没有重用他的迹象,在宫中继续混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只好上表辞职。唐玄宗顺水推舟,将他赐金放还。……
  李白与许氏的婚姻维持了十二年,许氏因病去世,李白在许府呆不下去,只好带着一双儿女来到山东,投靠当年流落在山东的族人。因为李白的兄长继承父业经商,时常接济李白,加上山东的族人大多有一官半职,也给予李白一些接济,并照顾了李白的一双没娘的儿女。族人见李白身边没有女人照顾,便将一位姓刘的姑娘介绍给李白,这位刘氏算是李白第二个女人。
  (后面省略)
  联系QQ:8218950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8: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9: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9: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0: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0: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2: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2: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3: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1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0: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