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0|回复: 10

菜根谭(解析)短时劝人以话,百世劝人以书

[复制链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发表于 2021-6-29 11: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菜根谭前言
  《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
  好几年前,我就已经想写“《菜根谭》析义”了。因为这本书,我非常喜欢,而且在写的同时也可以让我的知识串联起来,可以尽情的旁征博引、捭阖纵横。俾得我越写越欲罢不能。
  在我的女儿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2008年,我正式步入佛门,确立了对佛教的信仰,做了居士。如今6,7年过去了,看了不少佛教的书籍,再加上抄经,读经,念佛,持咒等各种修行方式,和在适当的境况中随缘度化众生,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莫大的幸运儿,因为只在此生便可永绝轮回,脱离凡夫之身,死后顿生极乐世界了。可以成佛成圣之后再回娑婆度化众生了。我觉得我找到了人生的真谛。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主修的是净土法门,最爱看的是净土宗的佛书。“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便是我的至宝,是我一生修行的主课,为之精进的根本和要务。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为何不写一些东西,以便或多或少的弘扬佛法呢?于是,思来想去,终于有了这一部“《菜根谭》析义”的开始。
  所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这句话的意思是:诚心顶礼佛一下,可以灭去印度一条恒河中的沙子那么多的罪业,念一句南无佛,或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增添无量无边的福报。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应读作:“拿(na)模(mo)啊(a)弥陀佛。”电视剧中有的就把读音读错了,正确的读音是这样读。
  那么,念佛到底有多少好处,有多少福报和功德呢?下面简单说一下:
  经云: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宝,金、银、珍珠、玛瑙等等一切,供养佛、菩萨、声闻、缘觉,那得的福报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说:“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这是经中明言,说你用四天下七宝供养佛菩萨,你得这么大的福报,那不如劝人念一声佛,所得到的福报超过他,“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那又何况自己念,何况天天念,一向专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经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释。
  《涅盘经》言:
  “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假如把国王的宝库打开,一个月之内,布施一切众生,这个人所得功德很大。但是,还不如张口念一句佛,念佛的功德大大超过上述功德,不能为比。
  《大智度论》云: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  譬如有人一生下来就能日行千里,他足足走了一千年,你想想看,走了多远!这么一片大地上的宝藏,全部供养佛陀,其功德不如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 」。
  这只是摘录了一点点,其实念佛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增福增寿,成圣成贤,内心清净,摆脱烦恼,化险为夷,清净喜悦,现世安乐,往生成佛等等。可参看书籍《唯说念佛》《念佛胜易》《老实念佛》“念佛的功德和福德”《净土宗大意》《四十八愿精解》等等有很多。可参看的法师讲经开示的有:大安法师、净空法师、净宗法师、慧净法师、智随法师、信愿法师、慧律法师等等,也有很多。
  请您耐心的再看一点,我再讲一个四句偈,前言就完了。
  《金刚经》末后的一个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一个四句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先引用自己“《菜根谭》析义”里的一小段,来给大家讲一讲: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所想所思。和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微观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再有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直至无量无边维度空间;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劫,一世纪,一年,一月,一秒,等时间单位。总之,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都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讲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贪著其事”里说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请参看《金刚经讲义》(江味农著)《金刚经感应录》,里面详细阐释了能读诵金刚经,哪怕就是只念诵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和大福报!)————
  关于《金刚经》的功德和福报,我摘录其第“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 和“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 作为说明: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好了,到此。我的前言就要结束了。之所以要讲一讲佛教的一些东西,是因为我会在每篇更新的文章前头以“南无阿弥陀佛”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置顶。担心读者不知其意,所以要解析一番。以用来给读到这部书的人,种下成佛的金刚种子。也但愿我的书,能给社会起到如星云大师所说的“匡正社会人心,增加人间道德勇气。”的一点点作用。也但愿世间能多一人哪怕是多念一句佛,给人间增加一团祥和福瑞之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身为梦幻泡影8894Lv 9  时间:2016-12-05 11:34:22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一部厚积薄发,缕析深刻,旁征博引,情思汪洋,纵横捭阖之书。
  厚积薄发之灵慧,条分缕析之深刻,旁征博引之通识,汪洋恣肆之情思,纵横捭阖之妙笔。
  《菜根谭》析义————
  (3600)多字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一部————
  第一章————
  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这是《菜根谭》第一篇,也是最重要的劝谕;这是全文的纲领,正如狮子吼一般,道破佛家对在人道——人类在做人方面的应当注意到的因果现象,或者仅是做事的后果。这和儒家的“颜回”如出一辙!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似!只不过是有“不改其乐”和“寂寞一时”之分!————
  “栖守道德者”是指那些恪守道德节操的人。————
  “寂寞一时”这个“一时”,我们应该重要讲一讲。————
  “一时”。在这里的“寂寞一时”中的“一时”,是有局限的意思。“一时”或许是指一月,一年,几年,或是一生;如果和后面的“凄凉万古”对照,可以理解为“一段时期”。这是从凡夫的俗谛见解来说。————
  如同《金刚经》所说“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事:就是“事相”,我们心中的爱恨情仇嫉,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以及宏观到宇宙万物,山河大地;中所及人类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所想所思。和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微观到中子,质子,电子,夸克。再有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直至无量无边维度空间;以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劫,一世纪,一年,一月,一秒,等时间单位。总之,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空间和时间,精神和物质,都是“不二”的。《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讲的“一切都是不二”。)就是“贪著其事”里说的“事”,也就是“事相”的意思。————
  还有,《金刚经》的名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中的“有为法”就是指的以上的“事”,另外还包括六道轮回,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求,有所得,另外“无明”也是有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的,“凡是有生有灭的”,这些都是“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的”,都是梦幻,都是虚妄,如同肥皂泡,如同露水,如同闪电一样,一闪而过,虚妄,了不可得。——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还请大德指正,提些意见! (请参看《金刚经讲义》(江味农著)《金刚经灵感录》《金刚经灵异录》《金刚经感应录》,里面详细阐释了能读诵金刚经,哪怕就是只念诵了一句,也有不可思议,无量的功德和大福报!)————
  “一时”。也是在大多佛经中经常存有的,但我们不可把它理解成“一个时候”或是“一段时期”。这个在佛经中的“一时”的理解,是很重要的。————
  也许有的人会问,你怎么不讲《菜根谭》的内容,而讲佛法的内容?其实,我要告诉大家,能写出《菜根谭》的明朝道人(道人:佛教和道教自古以来的修道人,都称过为之“道人”)——洪应明,本身是个学佛人,而佛教和道教主要的精神是出世的,而儒家是讲入世的。洪应明大德的这本《菜根谭》是集出世与入世的精神互为一体,如同一杯水加入牛奶一般水乳互融,我怎能不讲佛教道教和儒家呢?所以,要想更好的了解《菜根谭》的精髓,不得不扩展开来,以飨大家。————
  同时,更重要的是:把精髓写出来的人,肯定是博览群书博众采长而后得的,为了更好的诠释精髓,也只能如同写出来的人一样,再次扩展开来,招纳四方!————
  不过,有个问题要交待大家。那就是您要随缘随分随力的吸收,能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看一遍不行就看两遍,再不行就看三遍,五遍,十遍…… 总之,一本好书是很耐看的,不是看一次就索然无味了。越耐看的书就越值得看,这是真理!————
  我们再接着说。“一时”。在佛经中经常看到。但这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上的事。直接说,你要这么认为,你就着相了,就有所执著了。“一时”依佛教来讲,准确的说——(净空法师把“它”叫做“一心”,我个人认为很对)应该说是“一念心性”。————
  说到“一念心性”,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中国净土宗(净土宗:就是执持“南无(那摩)阿(a)弥陀佛”六字洪名,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临终仰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净土,了生死而成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在佛教徒心里,是认为只要念了,哪怕只念了一句,也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何况日日称念,时时称念,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福德。请参看“南无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和福德!)————
  (其实,在很多寺院的墙壁上,钟铃上,佛塔上等等,都醒目的雕刻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是有很大的深意的。如果你想清楚的了解,请参看: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和福德,哪怕只念了一遍“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
  (很值得一说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应该念“那摩”而不是“难吴”,全称应该念:“—那摩—啊(a)弥陀佛”,不是有些电影或是电视里有念成“那摩—(o)喔弥陀佛的!请记住:应念“—那摩—啊(a)弥陀佛!”————
  、第九代祖师:藕益大师。藕益大师对佛教中的“实相”,有很精要的解释。中国现任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也如是言:藕益大师对“真如实相”的解释,可以说是非常精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3: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藕益大师释曰:“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以上这段话的“真实义”,可以参看净空法师或是净界法师等讲解的《弥陀要解》,里面有详细的解释!————
  为什么又要说这些,就是因为古德有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黄念祖大德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中云: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如来藏”就是“实相”啊!就是一切大乘经典的根本啊!也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啊!————
  “一念心性”就是净空法师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和佛教日常诵咏课本中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心”这个字,也就是“自性”,佛教的名相很多,有很多名相其实说的是一个意思。“心佛本无字,一切方便说!”么!在现今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弘法大德大安法师的《净土宗教程》中说:“由吾人‘一念心性’,竖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横裹十方虚空”“心性融通世岀世间万法”。可谓已经诠释的很好了,不用我画蛇添足。可以这么说这就是“万法归一”!这和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儒释道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还没有弄明白“一心”或是“一念心性”是什么,就请看净空法师关于“佛经开篇第一句(一时)”的开示或者其它开示,都有或多或少的解释(在百度上找关键词很容易找到)。
  说这些,也许您看了一时不能理解,但这些佛经中的经典偈子,看了,是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的!至少看一遍,也能储存到阿赖耶识之中!把这些名偈记下来背下,时不时的去参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总比您在无聊中“打妄想”强!————
  所以我觉得,这句“寂寞一时”,说的很圆融。————
  “依阿权势者”就是那些依附权势,阿谀奉承的人。————
  “凄凉万古”是指堕落的后果啊!不仅指的是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与凄凉,也是指的是“三途一报五千劫”啊!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恶之后的堕落啊!————
  “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达人”,就是儒家常讲的“智者”“仁者”“贤者”。或是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再或是道家的“天尊”“真人”等,不一而足!————
  “观物外之物”是指“智者”的“能力”能观“物外之物”啊!一般佛教的“禅定”和一些外道的“神通”都能看到“物外之物”。(可以参看百度视频里的《生命不息》《灵修少年》等等)同时,这个“物外之物”你也可以作为象征性的名词去理解!“思身后之身”是指在六道轮回之中的“身后身“啊!不是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这么简单啊!对于佛教徒可以这么理解,对于不信佛的人来讲也可以理解为仅是顾及到死后的名誉,也可以这么理解!信不信佛要看个人的善根和因缘,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要讲一讲,佛教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果论!“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还有民间普遍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是讲的这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圣言法师的《正信的佛教》一书中说到:甚至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也要受果报!————
  佛有: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一般见到寺院里的佛像和历史上真有其人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按《梵网经》云: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已经是第八千次了。————
  报身佛只有菩萨才有资格见到,凡夫之人根本见不到!————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说的就是要把握当下啊!宁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永久的“凄凉”啊!这里的“凄凉”是一含两意,你可以理解成六道轮回里的堕落,也可以理解成遭受千古骂名!总之,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3: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析义
  (2800)多字
  第一部
  第二章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涉世浅,点染亦浅;”这个好理解。一个小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没有什么阅历,根本谈不上涉世,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点染”可言。点染:此处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有玷污之意。
  长大一点,上了小学,中学,大学,或者刚步入社会。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家人,不同的朋友,不同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因或者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次经历,影响着,也不断改变着你对人生,对社会,对事件,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
  总之,你学的多了,看的多了,听的多了,经历的多了。对每件事,每个人,每部作品等。就会产生全面和独到的见解。
  看待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首先考虑的全面。然后“审时度势”“进而筛选”,或是“冷眼向洋看世界”,或是“江山如此多娇”,或是“进退张弛”,或是“真善美慧”,再或是“常乐我净”。总之,只要是“利于大众”,是“正道”,是“积极”,是“前进”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因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历事深,机械亦深。”机械:原指巧妙器物,此处比喻人的城府。
  经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随着加深。
  人的经验有好有坏,汲取教训的过程中,最容易影响你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看法不同,你的人生态度,说话方式,处世待人也就不同。
  基本上社会上的一般人都差不多,都是一副“不好不坏”的“样子”!
  只有那些“大恶”“大善”之人,才能通常被搬上屏幕,广而被告之。“大恶”之人的下场,就是“警钟”;“大善”之人的褒扬,就是“榜样。”“惩恶扬善”这个世界才能和谐!
  那么,人的“城府”愈加深厚之后,该怎么办呢?
  下面这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和忠告。
  “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默尔曼曾经不无得意洋洋的说过:成功的精髓在于继承。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别人干了之后再原样照搬——除了别人的错误。这话说得很好。
  我曾经常想:一个人有城府不是坏事。而且我认为是“需要”的事。社会上的人和事太复杂了,一个人一个劲的“天真烂漫”,不但与自己的年龄“不相宜”,而且会使人觉得“略显做作”。当然,“天真烂漫”不是坏事,但是必须是你的内在是“城府”的,只有这样“天真烂漫”才不会“太过”。
  一个人一点心眼没有,一味的“天真烂漫”不是“傻瓜”就是“弱智”,很容易受人欺骗。但是有些“城府”就不一样了,当然“城府”太深了也不好,什么都是“过犹不及”么!有些“城府”,但你本有的性格是“天真烂漫,”这样行。只要大多数他人不反感,容易接受你,就说明你做的很“恰如其分”。如果别人对你的“天真烂漫”感到“难受”,那么就说明你缺了一样,那就是“朴鲁”。
  “朴鲁”,就是朴实,憨厚,老实。为什么“人性练达”反不如“朴鲁”呢?就是因为“老实常常在,聪明非长久!”这句话,也很符合佛教徒的因果论和人生观!
  在如今社会上,“谁没有几个心眼”?有几个“真没有城府的”,只是:少或多,轻或重,浅或深罢了。但是也要“更上一层楼”啊!人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朴实,憨厚,老实的人啊;“君子留路后来走”啊!你要把眼睛看长远啊,只有更朴实一点,憨厚一点,老实一点,别人跟你交往才不设防啊!才肯愿意相信你啊!
  “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其实,你只要被人公认为为“君子”——正派,明白,善良,可信,可敬。你就是有一点小脾气,小错误别人也会“认可你”“选择你”“喜欢你”“愿意接受你”,谁没有一点脾气,犯过一点错误呢?大概,这也就算是我们平常人眼里“最好的人”了吧!
  正派,明白,善良,可信,可敬。也可以作为年轻人择偶的首先标准,为什么其中要加上“明白”一条呢?就是因为“宁可和明白人打架,也不和糊涂人说话”这句话,可见一个人能“明白”很重要!就是这五条,你就是找到了,那也就是你的福分造化了。因为如今,这样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
  “曲谨”:拘泥小节,谨慎求全。
  拘泥小节,就是好在小事上钻牛角尖,这样不好,大可不必。这样会有“留于形式”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之嫌。一个人啊!能宽容他人是好,不跟别人计较,这是好事!可是,有的人啊,爱钻牛角尖,不跟别人计较,变跟自己计较了,这就不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压力大,得抑郁症,得忧郁症,得其他种种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人甚至自杀。你说这多可悲。要记住,心量一定要大,“心量多大,你的福气就有多大!”这句话,大家应该好好体会体会。
  有福气不是你有多少钱,多大的官,多大的功名啊!而是你的心,你的心是否是“幸福的”“知足的”“满意的”。一个人欲望越大,心里就越贫穷;一个人欲望越少,他的烦恼忧虑就越少。要是没有“欲望”,人就没有“烦恼”了,“人到无求便无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谨慎求全”。我告诉你,你想事事想做到完美,每个人都能“认可你”“喜欢你”“赞叹你”这根本不可能。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还有人想害他,诽谤他,侮辱他,难道你比释迦牟尼佛做的还好么?所以,谨慎求全,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也有可能是看不破“个人名誉”这一关。
  “不若疏狂”。
  疏狂:放荡不羁,不拘小节。
  白居易有句诗:“疏狂居少年。”
  少年才子大多都有一点放荡不羁,这是被古代一些文人所影响的,无可厚非。因为到老了,有时候想放荡不羁,也放荡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没有“心劲”了。
  雨果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这个“衣饰”就是可以说成你的“外在表露”而言。你的“外在表露”或是“形式主义”就是“衣饰”,这和“价值”不可同论。
  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发心”或是“动机”“念头”应该是“正的”,顺应“天理”的,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一定要“谨记”。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这是题目。抱朴: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红楼梦》第八回有句话说的好:“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也是一句很好的诠释。
  有人说封建士大夫自诩清高,不做官,清贫自守,就是守拙。
  这句话,说自诩清高不对。“不做官,清贫自守”,是用来“养德”的,这才是叫“守拙”。关键就看是不是“发的心”是这么一点。
  “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就是现在话讲的“坐得住冷板凳”,“实事求是”,“不玩虚的”,“要内敛”,这就是此处说的“涉世之道。”
  人就应该自然一点,“法尔自然”么!“说人话”,“办人事”,“摆摆样子”倒是“其次”。
  (真正的“抱朴守拙”,有道家意境,有一个道人叫“葛洪”,就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一书,对于学道人是必看书目,如果有兴趣你也可以看一下,各随己愿!不过要告诉你的是:三年五年学了佛,八年十年学不了道。学道不如学佛,容易而彻底!)
  一个人啊,只有“自己”跟“自己”“战斗”,“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反省”“自己”,人生境界,性格陶冶,学识涵养等,才能不断提高!
  更重要的是,人啊,就得学“黄河”的“伟大”,虽“弯道多”“泥沙多”,但却“孕育”了“亿万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4: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析义 第一部 第三章
  (1600)多字
  《菜根谭》析义(三)
  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之心事,天清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心事”啊!就是你“心里头”的一切事:算计啊,动机啊,念头啊,之类的。总之,你心里头有的“起心动念”,都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
  清朝乾清宫正殿就高悬着,由顺治皇帝御笔亲书“正大光明”四字,喻意很深刻。“青天白日”与“正大光明”属于同义,我们就把它当作“正大光明”来讲。
  “正大光明”是一个成语。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固无宿怨,而惓惓之义,实在国家。”
  范公指的就是范仲淹!
  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就是“印光大师”,被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被认为是西方三圣之中的“大势至菩萨”乘愿而来。他对范仲淹有一段很重要的评价:
  来源:与永嘉某居士书(节录)
  凡发科发甲,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
  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而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沉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
  请参看净空法师的《太上感应篇讲记》《了凡四训讲记》和佛教之中的,已被广泛流通的《积福消灾之道》。这里面的内容,可以使你对范仲淹在做人方面有更深的了解。
  说到这,大家可以在网上寻找范仲淹的故事看一看!大家所熟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就是范仲淹所说的!这是一句很令人振奋的话!
  “不可使人不知”,只要是你的知见,见解都是“正大光明”的。就一定要“奉劝于人也好”,“著书立说也好”,都要流传和发扬,因为只要是“正大光明”的,就不可“独善自有”。一定要“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这样才是功德无量!
  跟大家介绍一位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敬佩,崇仰……令我万言也难以赞尽的一位大师,智者——他就是“翟鸿燊”教授,一位很了不起的国学应用大师!他的演讲,今生不看的话,就如同白走一遭!希望大家在网上搜索出来,用心仔细的聆听一遍,或者几遍!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
  这里的才华,指表露在外的才能。
  玉韫珠藏:韫,珍藏的意思。
  社会上就是有那种,爱嫉妒,爱嗔恨,爱猜忌,爱“给人穿小鞋”,爱“搞破坏”,爱“说是非长短的人”。如果没有这种人,这种习气,世界早就“大同”了;什么“武器”也都不需要了,什么“斗争”也不复存在了。可惜,这只不过是“好人们”的“理想”,甚至是“梦想”。印光大师说得好啊: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如果这一点人人都能做到了,人间也就“清净“多了。
  可惜,人类自古至今都在争斗猜忌之中,这也是全人类的悲哀。只要有“坏人”存在,好人就会“苦恼”,你没听过那么一句话么:“人间正道是沧桑”啊!为了不受到小人们的“伤害”,好人就得学会保护自己,这样才能无忧无虑的“养德”!
  所谓“邦无道则隐,邦有道则现”!我们要记住“枪打出林鸟”“树大招风”的教训,平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现在的人啊!是个“好人”,你给他一句“重话”,他都受不了,何况小人!所以,“处世待人”“言辞运用”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总之,你要是有才,近量少往外露,到关键的时候,说一句“恰到好处”的“精要之言”,总比你平时老“半瓶醋响”好的多!
  这也即题目“心事宜明,才华须韫”的讲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6: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 析义
  第一部
  第四章
  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中的“出污泥而不染”出自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的话。
  在此摘录《爱莲说》中的一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其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是一个名句。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 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或是更多的意思,或喻物,或抒怀,或隐喻,或言及其他。
  在《爱莲说》中“淤泥”和这里的“污泥”是一个意思。《爱莲说》中的“淤泥”比喻的是“官场黑暗”。在《菜根谭》中的这句“污泥”,却可以比喻很多意思。比如世间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声色犬马、权谋诡计、世态炎凉、酒色财气、五欲六尘等等有很多。
  “出污泥而不染”在这里的意思是:身在尘世间,裹在世间的“五欲六尘”里而不自甘堕落,不和世俗之人同流合污,洁爱自身,恪守自己的一份志节,做到独善其身。
  “明机巧而不用”中的“机巧”是指“心计权谋”。更甚者指的是“阴谋诡计”“明机巧而不用”就是指:通达心计权谋却置之而不用,说的白话一点,就是恪守实在敦厚的品格,不去和别人动“心眼儿”。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中的“势力”意思指“权势和利欲”,这句话的意思是:权势和利欲,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么一句诗,其实也是和“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的意思差不多。也体现了李白不愿与官场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也是这样的人物,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说明陶渊明宁可不踏仕途之路,也不愿为了追名逐利而出卖灵魂,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将自己寄情与山水田园的悠然。
  历史上像这样的人物有很多,在佛教中有这样高尚节操的人,视权势和利欲为“粪土”的高僧就更多了。明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他有一部书叫《缁门崇行录》,其中记载了很多视功名如浮云、视富贵如粪土的大德高僧。因全摘录下来文字很多,现摘录两三个段落,有心想看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找这本书看看。摘录如下:
  ◎避宠入山
  晋朝长安道悟法师,后秦(即姚秦)主姚兴屡次下诏逼他还俗从政,辅佐治理天下,(因恒法师多所兼通,学该内外,姚兴以其神气俊朗,有经国之才,故逼令还俗助振王业。)恒法师每次都推辞不受。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得免。于是感叹地说:“古人云:‘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意思是,能增加我钱财的,必然会损伤我的精神;能增长我的名望的,可能会造成我的杀身之祸!”于是终身隐居于山谷间,以草木果实养色身,以禅悦为食养慧命,终生不出山。
  ◎不享王供
  姚秦长安佛陀耶舍大师住在姑臧(今甘肃省辖)时,秦主姚兴派遣使者去礼请他,并赠送他很多贵重的礼物,但耶舍大师都不收。到了长安,姚兴亲自出来迎接,特别建立新的官署在逍遥园的宾馆中。给他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四事供养都不接受,到了食饭之时(分卫翻乞食或团堕。乞食者,比丘行而乞食也。团堕就乞得之食而释之,以西竺之法,多搏食作团堕叠钵中故也。或为汉语,谓以乞得之食物分与僧尼而护卫之,令修道也)才吃一餐(即日中一食),供养他的衣服、卧具堆满三个房间,他从来不去注意它们,姚兴于是将它们卖了,用所得在城南建造了一座寺院。(寺梵语尾贺罗,毗诃罗。寺原为官司之名,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罗壁志余》曰:“汉设鸿胪寺待四方宾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国,馆摩腾、法兰于鸿胪寺。次年敕洛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故别建处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为西方之客,若待以宾礼也。此中国有僧寺之始。”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之寺为道场,至唐复为寺。)
  ◎不赴俗筵
  唐朝韬光禅师,搭建茅棚在灵隐山西峰净修。杭州刺史白居易准备饭菜供养,还写了首诗邀请他来。韬光大师回了一首偈子给白居易,谢绝他的邀请,偈中有这样的句子“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意思是,热闹繁华的城市,实在不是我们出家人去的地方,去了只恐怕那在金玉堂前歌啼婉转的黄莺,也会吓得飞跑了。大师的风格就是如此的高超。
  赞道:“古时有位大德,为辞谢朝廷权贵请宴写了首偈:‘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意思是说,昨天也曾高高兴兴地和您约好,今天要去参加您的宴会,但今天出门,走了几步,倚着锡杖,仔细地考虑了一下,认为出家人只适合住在山谷中,实在不适宜参加国家大臣的筵席。这种清高的意境和韬光大师一模一样。这两首偈子,出家人应该早晚吟咏,仔细品味一番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6: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菜根谭》析义
  (2500)多字
  第一部
  第五章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中国有句名言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出自《孔子家语*六本》
  能流传千古至今的名言,歇后语,俚语,乡村熟语,都是经得起时间的筛选和风化的。所以,这些也算是人生哲学,人生指导的经典“话语”。有的虽然不雅,但是“话糙理不糙”,应当把这些都被视为珍宝,才是上策!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就是要注重别人的意见,别人的忠告。就是骂你,只要骂的有理,也要胸怀宽广,不要生气,要听的进去,装进心里,而不是怄气拒绝,表面点头认可,其实心里有很大的怨气。这样不好。这样会耽误自己心智成长和突破的机会!凡是这么做的人,都是愚痴,固步自封,作茧自缚的人!
  要是从儒释道三家来说,有人骂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因为你有错,有业障,别人骂你,就把你的错,你的业障,“报”掉了,只要你能改正,能听进心里去,就是进步。不但不能怨恨骂你,劝你,指责你的人,而且还要心存感激!因为你的错,也许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别人指出来了,这是对你的人生成长有益的。就算是无理取闹的骂你,也是替你消“业障”,所以,你只有感激,绝对不能有怨恨和不满!
  所以,在佛家,道家一些得道的“高人”,总说一些“疯言疯语”。别人都“不理解”,有的还“笑话”,凡是会“笑话”的,这是“一般人”都做的事!有一句话说的不是很好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实,恒常而不变的“大道”,“一般人”听了都会笑,“不笑不足以为道”么!
  其实,佛家的“实相”!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儒家的“吾道一以贯之”!说的都是一个“道”!所以说,儒释道是“三而一,一而三”的!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你还没弄明白,那就多看,多思考,多参究,多理悟一些,慢慢就会“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
  在“修行人”眼里,“见解”是与“世俗的人”,“颠倒”过来的!
  “世俗的人”认为“得道的人”是“颠倒”,“得道的人”认为“世俗的人”是“颠倒”!
  修行人的行为是和世俗的人,“反其道而行之”的!
  别看“得道的人”一副“邋邋遢遢”,满口“疯言疯语”,让人“琢磨不透”,让人“笑话“,其实“不笑不足以为道”!
  也许你会问,“得道高人“,这样做幸福么?让人嘲笑,还自得其乐,这样难道就是幸福么?我告诉你,“得道高人”的“境界”和“快乐”,比你的“财色名食睡”,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没法比!“他们”的“快乐”比世间最好的“快乐”,还要“美满”的无法比喻!
  所以,如果“有人骂”,在“得道高人”哪里,心里是“如如不动”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像中国北宋时期的文魁“苏东坡”,一首诗里说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指的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就是说,不管是顺境,逆境,都要“如如不动!”不要受环境的影响,心里一直保持着“平常心”“直心”!虽然说的简单,但这是我们一般人都难以做到的!
  说比较贴近一点的,实事求是的讲,怎样才能接近“圣人的境界”呢?就是要首先做到要听“逆耳之言”,努力去“改正错误”,然后慢慢“精神”得到“升华”,不断积功累德,自然而然心里便是“富贵无穷”!!!
  “心中常有拂心之事”,这便是符合根基浅薄凡夫修行的——神秀大师那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们就要先做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积功累德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自然而然恍然大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到了“菩萨境界”了。有些人总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开悟了,其实那是“自以为”!没有得到“高僧”的“印证”,自己是不能说自己已经“开悟”了的!犯这样的错误,叫“以凡滥圣”!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什么是开悟,我介绍给你一本书,那就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释传印大师的《印光大师——宗教不宜混乱讲记》,这本书对现今佛教中的时弊,揭露和阐述的很有力量和恳切!
  六祖慧能大师听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可是我们呢?什么是“无住生心”?生什么“心”?我们能弄清楚么?要是弄不清楚,就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了?要承认自己的根基浅薄,太乏福德!不是有的人说,开悟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么?所以,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低调一点,不仅是处世待人的良策,也是鞭策自己谦虚进步的指南针!
  “妄谈‘圣人境界’只是‘说食数宝’”,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老老实实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才是聪明人的“上策”!
  “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只有如上所说的去做,才是到达“高层境界”的“车票”啊!
  “砥石”,是一种磨石,此处当磨练,教训讲!
  “砥石”,其实无处不在,有的人给你一个“不好的眼神”,一句“不中听的话”,一个“讽刺”,一个“嘲笑”,甚至是“踹你一脚”“打你一拳”,只要你“能忍”,“能忘记”,“能宽容”,那么你的“德行”,就“高了一层”“进了一步”,但是即便是这样,你也不能自诩为自己的“德行”是“高了一层”“进了一步”,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德行”反而是“圆满的”!
  佛家有句话叫“三轮体空”!就是没有“我”,没有“我所”,也没有“我施的对象”!就是这个道理!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就是讲的顺境!
  只要是凡夫,大多数人,过得了“逆境”,甚至是“大的逆境”之关。但是绝大多数却过不了“顺境”这一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多少英雄豪杰“死于安乐”呀,历史上这样的人多了,数不胜数,根本无须我再列举!
  所以说,能过得了“逆境”是豪杰,而过得了“逆境”之后,又过得了“顺境”这一关,就是“豪杰中的豪杰”!
  但是,真正把“顺境”“安乐”当成“鸠毒”的,能有几人呢?
  “便把此生埋在鸠毒中矣!”说的就是“不居安思危”,“麻痹大意”的人,自己把自己放在“贪恋安乐之上”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埋在“鸠毒”中的人!!!
  也许有人会说,会问:逆境不好,顺境也不好,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好呢?我告诉你“无事”最好,“好事坏事不如无事!”,无事就是最好的事!你可以仔细体会体会这么两句话: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心中无事是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29 17: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菜根谭》析义
  (2400)多字
  第一部
  第六章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疾风怒雨,”就是狂风暴雨。说的深一点,可以理解成“你的起心动念”。也许对于你来说,认为我偷偷在心里起一个“不好的念头”,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我告诉你,你是大错特错。相反,你偷偷萌生的哪一个“不好的念头”,在鬼神来说,是“比打雷还响彻的”。
  太上老君说:
  回心趋善,善虽未为,而善神随之;
  回心向恶,恶虽未为,而恶神随之。
  神有凶善,善神系保护善人,凶神则惩罚恶人。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自己心里不作恶,就不会有不吉祥之事发生。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我在一位佛友那里听来的。
  说的是一个已经开了“天眼”的人,见到的一件事情,至于他怎么开了“天眼”,我们都不知道!但是,在我们这个地区,传说已经开了“天眼”的,也有那么几个!我们这,都说这是开了“天眼”了,这些被传说开了“天眼”的人,通常是以“算卦”为生,而且算的令人很惊奇的准!
  这些开了“天眼”的人,能准确的说出,你家的门口朝哪儿的方向,或是家中有几口人,或是家里的树在院里的哪个位置栽着,等等吧。就好像去过你家,早就知道你家事情的似的,总之很让人惊奇!据说,他们“算卦”一年的收入能达到“一百多万”的!
  我们转过话题,说我那个佛友告诉我的故事!
  说这个开了“天眼”的人,在夏天的一个下午,在自家院门口外,拿着一把蒲扇,坐在小马扎上乘凉。
  突然,看见一个气势汹汹,满脸恶相的人,从他身边走了过去。这个开了“天眼”的人,一看就不好,因为这个气势汹汹,满脸恶相的人,身后跟着一大群狰狞恐怖,“恶鬼”模样的“凶神”!还没等这个开了“天眼”的人说话,这个气势汹汹,满脸恶相的人,一阵风就走了过去,弄的这个开了“天眼”的人,头发根都“发扎”,都立了起来。这个开了“天眼”的人,心中便起了一卦,知道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会发生,所以就没有上前阻拦那个人!
  过了一会儿,原本那个气势汹汹,满脸恶相的人,换了一个模样,样子平静多了,又从这个开了“天眼”的人身边走过。不过,这次不一样了,开了“天眼”的人再一看,那个人身边跟着的,都是相貌庄严,口目端正,慈眉善目的“善神”了!
  这个开了“天眼”的人,就莫名其妙的问那个人,把自己看到的来龙去脉都说了出来,问那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人说,本来自己背后藏着一把刀,想要和自己的仇家同归于尽的,可没想到自己走到了半路,想到自己还有妻儿子女,自己杀了仇家,自己也要被判死刑,自己死了一个家庭就要“垮”了。所以,又想一想如果把仇家的杀了,那么就是两个家庭“垮掉”了,一想到这,干脆就忍了,打算不再“报复”了!
  就是通过这件事情,我那位佛友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心若向善,善神随之;心若向恶,恶神随之!”这些话,更深信不疑了!
  佛家有句话,说的很好啊!就是:依报随着正报转!
  “正报”,就是你的“起心动念”;“依报”,就是你的身体,你的家庭,你的事业,你的风水……
  “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啊!
  “根身器界潜转换”啊!只要你的“起心动念”,你的“发心”,你的“动机”,你的“念头”,是善的,是“大公无私”的,你的“依报”才会“变的越来越好”啊!
  《论语》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这句话,其实含义很深,应当好好参究!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就是在狂风暴雨之中,飞禽会感到哀伤忧虑惶惶不安。
  你在幽暗的心里,在私底下的“念头”不正当;有“恶念”;有“邪念”。那么这些“不正当的念头”,“恶念”,“邪念”,就是“疾风怒雨”。
  在“疾风怒雨”的摧残之下,你就会像“禽鸟”一样“戚戚”。
  “戚戚”就是感到“不安”,“没有安全感”,“问心有愧”所以感到“不安”。是这个意思。
  “霁日光风,草木欣欣。”意思是指:晴空万里的日子,草木茂盛欣欣向荣的样子!
  “霁日光风,”就是比喻“君子坦荡荡”,有一个“正大光明,乐观磊落”的胸怀!
  “草木欣欣”。就是比喻有“善心“,有”正念“,有“正大光明的胸怀”,内心是“坦荡荡”的,是“问心无愧”的,是“安乐祥和”的,是“福运满满”的,是这个意思!
  “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祥和之气”,而人心不可以一日无“喜神随之”!
  看过,宣化上人讲的《步虚大师的中国百年预言诗》,袁天罡和李淳风的《推背图》,还有刘伯温的《烧饼歌》的人们,都知道,不仅是每一个人的命运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国运”也是皆有定数!
  宣化上人说的好:为什么讲这个(就是讲《中国百年语言诗》)给大家听?就是教大家觉悟:这一切一切都是天数,是注定的。人不过像个机器似的,被天地在那儿支配,就这么颠颠倒倒的,做一些泯灭良心的事,在那儿争权夺利。其实你争也是这么回事,不争还是这么回事,大家应该学学步虚大师,不在这里争名夺利,赶快去修行去了。
  佛教有“共业”和“别业”之说!
  “共业”是指: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别业”也叫“不共业”,是指: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天地之间,只有我们一同“一心向善”,一同“闲邪存诚”,一同“大公无私”,我们才能有“祥和之气”,日日如此,年年如此,世界才能改变越来越恶劣的处境,变的越来越祥和美好!
  人人的“心”如果都能“深信因果”,都能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内心充满“乐观豁达”,一心只为“奉献他人”;如果人人互助互融,互亲互爱,那么人间就是“极乐净土”了!
  这就是“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祥和之气’,而人心不可以一日无‘喜神随之!’”的“呼唤”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1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2
发表于 2021-6-29 17: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me to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56

帖子

16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5
发表于 2021-6-29 18: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养,这个词和这种行为,有修养的人不看却自觉修养,没修养的人不看也不会去注重修养。说白了,自己写给自己看。劝人讲修养,劝人看书,是好心没人理。你若是写个什么发财秘籍,撩妹大法,自然点激率嗖嗖地往上涨。现代人浅见!因为,极时享乐,不管明天。是当下最要命,也最害人的观点。可是,很多人深陷其中,把奉劝的话都当耳边风。真的像病入膏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