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8|回复: 0

【原】在“国士”袁隆平身上 我看到了中国文化最厉害的一面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6-14 11: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月24日上午10时,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民众连夜赶来送别袁老。送别仪式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民众排成了望不到边的长队,现场的这些画面让人再度泪目。与此同时,袁隆平院士的网络吊唁厅也有超过1000万缅怀者在线献花悼念。


在网上观看仪式直播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一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不是看他的财富排在富豪榜上多少名,也不是看他当了多大的官,有多大的权力,更不是看他有多少粉丝、多少流量,而是他影响、造福了多少人,老百姓的态度才是最精准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中国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个时代、每个时期,总有那么一类人,别管是什么阶层,从事着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学识,挣多少钱,他们总是把更多人的福祉放在自己之上。

不可否认,人的本性中是有自私自利一面的,遇到危险会想怎么保护好自己,凡事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并没有只为自己而活呢?
我想说,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最可贵,也是最厉害的一面。
01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士文化”,可不要小瞧这个“士文化”,中国为什么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跌拓起伏,至今没有像其它文明古国一样衰败下去,反而更加昌盛繁荣?不是因为那些手握大权的王侯将相,也不是因为万千黎民百姓,而是因为有“士”的存在。
中国的“士”最开始是一个阶层,指的是一些失势的贵族、一些脱离生产劳作的知识分子和民间人才,后来逐渐成为读书人的泛称。这部分人有什么特点呢?他们不像王公贵族子弟那样生下来就拥有财富和权力,不用自己努力;又不像普通百姓一样一生都在低着头为衣食奔波,无暇顾及其它。
他们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能靠学习、读书,因为学习、读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打开人的视野,提升人的格局,因此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中精神境界最高、精神世界最丰富的一类人。中国灿烂的文化也是由这部分人所开创,像老子、孔子、孟子等古圣先贤都属于士这一阶层。

所以你看,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朝闻到夕可死矣”的清高品格,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格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情怀,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浪漫文采,就是因为她是由这么一群站在精神高地上的人所创造的。
中国文化中,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甚至舍身取义的精神也是由此而来。因此每当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仁人志士起来主动担负起“平天下”的重任,这就是中国和中国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
03
当然了,士文化如果只是在士的小圈子里被认可,王公贵族不重视你,老百姓们不搭理你,再好也成就不了全中国的主流文化,顶多是个小圈层文化,所以大家发现没有?选择这样的文化也是中国人的性格使然。
孔子在所生的年代不被统治阶级重用,却在死后被封为万世师表,虽然也有政治上的原因,但不得不说,这些帝王逐渐明白过来,想要自己的王朝得以兴盛长久,就必须合乎大道。
普通老百姓呢,虽然也有想通过读书实现飞黄腾达的世俗想法,但更多的是从孔孟之道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所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面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活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时的人,即便不为官做宰,只是耕田、读书、打渔、砍柴,也能在天地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以一种顺天应道的姿态活于世间,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苟且。

所以后来慢慢地,士就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阶层了,钱穆先生认为:凡能志道明道行道善道者,在中国谓之士。
他在《士的精神》一文中写道:
“《说文》上又说:“士,事也。”一个士就有一份事。我们谁不担任着一份事?既担任着一份事,就该成一士,就看他的志和道。
士贵能推十合一,将全人类、全民族、全国家此一完整大道为我之志,为我之道,放在我的身上,放在我的心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

03
可见我们中国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大气,中国的文化也是让人把本性里的“小”拓展到“大”。并不是说“小”不好,而是接纳这个本性,然后通过教化来提升它,让人得以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看《论语》里写的不是坏人和好人,而是小人和君子。
这种“大”的特质真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的。
为什么佛教禅宗祖师达摩禅师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弘法?就是因为强调“自利、利他,利益一切众生”的大乘佛教在古印度不容易被接受和推行,但他发现“东土有大乘气象”,所以让佛教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地方在中国,而不是它的发源地。

韩国日本也是受中国影响最深的国家,但我认为他们所学更侧重于形式上的东西,没有把中国的“大”学了去。
04
我为什么要写这些呢?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能够挺直了腰板,为做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而不是看到西方文化就认为是高大上的真理,觉得中国的就不值一提。
这也是我在观看袁隆平院士遗体告别时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因为现在我推广中医时,发现很多人都只相信西医给的结论,对中医的观点完全视而不见,就好像只有西医是医学,中医就不是医学,这样的例子太多,我就不具体举例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表面上是缺乏对中医的了解,往深了说是对中国文化缺少信心。所以我想,如果大家都能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建立起中国文化的自信心,那么中医的发展指日可待。
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都应该活出“士”的精神,如钱穆先生所讲的“我们任何一人都可成一士,要使我们士的精神复活,这就是中国文化开新了。
我想这也是对“国士”袁隆平最好的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