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7|回复: 0

为什么孩子没学到父母的优点,反而坏习惯、性格毛病一大堆?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6-14 11: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很多首次带孩子前来面诊的父母,或是孩子刚开始接受我们心理干预没多久的父母,他们此时对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还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
“何主任,不是说孩子的性格随爸妈吗?可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优点,孩子一个都没学到?”
又或者是:
“我们的优点他视而不见,倒是把我们的坏毛病学了个遍,集缺点于一身!这孩子怎么好的不学、净学坏的?”
这些问题已经不能光从分析病症的角度去回答了,还涉及到孩子的性格和习惯的形成问题。而且不光是患者的父母,很多没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孩子的父母也有这个苦恼。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是孩子天性顽劣、无可救药吗?如果带有这种消极的想法,那父母啥都不用做了,只能“躺平”接受。
其实归根到底,这还是与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有关。如果家长掌握相关规律,这个疑问也就不难明白了。如果再具备一些技巧的话,也完全有可能让孩子集父母的优点于一身。

虽然人类以“高级动物”自诩,但其实还是摆脱不了很多动物属性,比如趋利避害。让人不舒服的、害怕的东西,我们本能般地回避;而让人舒服的、开心的,本能驱动着我们去实施。
其实大部分性格里的缺点、或者说不好的行为习惯,就是源于这种趋利避害的动物天性。比如爱拖延,爱偷懒,遇到困难想逃避,遇到责任想推脱,不愿努力和付出等等。
说得夸张一些,这些“缺点”几乎不用学,孩子凭着本能就会了。
比如很多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严重时拒绝上学,在家里沉迷游戏,也不跟人沟通,一日三餐、日夜作息颠三倒四。很多父母既着急、又难以理解:“上学读书、出门社交、规律生活这明明是有益的呀,怎么对的事情孩子偏不干,就要做些有害的事?”
其实对于这时的孩子来说,至少从心理的角度,他们自我封闭、打打游戏才是“趋利避害”。学校的环境、师生往往令他们非常烦躁、甚至恐惧,父母的唠叨和说教也让他们反感,这些不舒服的感觉令其本能般地想逃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上网看视频、打游戏、网购等行为能让他们感到愉快、轻松,带来一些快乐和开心,令其从现实的焦虑烦躁里解脱出来,所以他们更趋向于做这些事情。
有些时候,孩子们不断实施一件事,并不是这件事本身会带来快感,而是为了逃避另外更糟糕的事。
我曾治疗过一个滥用右美沙芬成瘾的青少年患者。右美沙芬是一种镇咳药,不具有镇静、止痛作用,它被开发出来就是为了减少含可待因成分止咳药水的使用和滥用。
换言之,从药理上讲,大量服用右美沙芬并不会导致愉悦、欣快感,其不具有成瘾性,临床上很少见到此类成瘾案例。所以我对这个孩子的滥用背后的心理活动感到非常好奇。
我问他,大剂量服下去有什么感觉?他说,就是晕乎乎的,没有其它特别的感觉。
那晕乎乎的,好受吗?他又说,说不上好受吧,但是脑袋晕晕的,能让我暂时不去想那些烦心事,这挺好的。
我一下子明白了,滥用这个药其实并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能让他暂时逃避另一些更不舒服的事,这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趋利避害。
很多成年人借酒消愁也是这个道理。有的人喝酒是为了释放压力,酒精削弱了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一些平时被压抑的情绪和想法得以释放。
但有的人喝酒不是为了追求兴奋和释放压力,而是喝到一定程度之后头晕、晕乎乎的,便能啥都不去想,一觉睡过去了。
还有,我们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其实父母的“唠叨”也是一种缺点,也符合趋利避害的本能。
临床心理干预中,很多孩子抱怨自己的爸妈实在太唠叨了。我往往会告诉他们我的理解:唠叨,其实是焦虑状态下,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父母很爱孩子,很担心某个问题会伤害了孩子,但他们又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非常焦虑,所以反反复复地说、叮嘱。
每当焦虑来了,他们就忍不住说一遍,一遍又一遍,在这个过程中释放了焦虑,感觉舒服了一点。但对于被唠叨的人和问题本身来说,通常没有积极的效果。
而某些具体的“缺点”也与时代背景有关,比如电子游戏。在60后、70后成长的时期,我们根本没有电子游戏,没有条件养成与此相关的不良习惯。可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电子游戏的设计又本来就是为了吸引人玩下去,甚至成瘾,孩子就很容易沉迷。
所以,为什么很多孩子缺点一大堆?因为“缺点”往往能带来即时的快乐和放松,周围的诱惑也无处不在,学习“缺点”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既然缺点往往是顺应动物本能的,那从这个角度讲,很多优点就是“反本能”的,更需要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化,个体的模仿和学习,也就是积极的社会化。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优点都离不开自律,比如努力学习、健康生活、勤俭节约、遵守纪律等等。但自律的回报周期显然是长期的、长远的。就好比健身,短短几小时、哪怕几天可能也看不到效果,往往至少要数个月。
但健身起码还有比较确定的、比较高的回报率;但学习就不一定。
很多父母说,我们从小生活环境很差,但学习非常努力、自律;到现在生活改善了,也没敢松懈,怎么孩子就学不到这个优点呢?
在60后、70后父母的成长时期,物质条件匮乏,也没有太多娱乐的方式。如果想生活得好一些、过得舒服一些,我们必须奋斗和努力,而读书是当时最好的出路。
而且,当时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帮做农活也累个半死,对比起这些,学习时的枯燥和劳累几乎不值一提,有条件读书甚至是一大乐事。
所以,是当时的环境促使我们这一代人产生了较强的学习动力,而且整个社会的教育程度不高,能考上大学、甚至读到高中,人生的机遇就多了很多。
可现在完全不同了。大部分城里长大的孩子没吃过苦、没挨过饿,物质丰富,放松娱乐的选择也很多。对比之下,学习、自律真是“苦差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