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回复: 0

【原】十四五岁的少年皇帝,在宫中没有任何背景,硬是靠智商碾压了阁老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6-2 16: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个个富有特色,比如爱好手工的朱由校,靖难夺取侄子皇位的朱棣,懒政的朱厚熜等。对于朱厚熜,古今研究很多,人们常常会疑惑,这样一位懒政、成天迷神信佛的皇帝,为何统治了大明40多年,并且在这40多年中,皇权始终被他牢牢地握在手中?古往今来,史学家对明世宗朱厚熜的评价不是很高,但是关于他的聪明,没人否认。这种聪明在他刚即位的时候就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幸运儿朱厚熜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的某一天,当兴献王朱厚熜听到他要继承皇位的时候,心里是震惊的,他怎么也没想到天上掉的馅饼会砸到他的头上,而且还是如此丰盛。自己怎么就成为皇帝了呢?
实际上这与明武宗的无子且暴死有很大的关系。明武宗是出了名的酒色皇帝,他的父亲孝宗去世的时候已经看透了他,所以让托孤大臣好生辅佐,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声色犬马那是样样在行,还自封什么大将军,自己给自己赐名“朱寿”,荒诞至极。更为出格的是,美女充盈其宫,夜夜笙歌。但是,他当了16年的皇帝,愣是没有一个儿子。正德十六年的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暴毙。谁来接替皇位,就成了一个问题。内阁首辅杨廷和和张太后决定立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厚熜为帝。

明武宗
朱厚熜何许人也?他的父亲叫朱祐杬,朱祐杬的三哥是明孝宗朱佑樘,朱祐杬和朱佑樘的父亲是明宪宗朱见深,也就是说朱厚熜和明武宗朱厚照是同辈的堂兄弟,二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明武宗是帝宗,朱厚熜是藩王宗。因为朱厚熜的爷爷是皇帝,所以他的父亲朱祐杬就是藩王,当时被封为兴献王,驻扎地在湖北安陆。朱厚熜从小就表现得很聪慧,博闻强识,父亲也有意培养他。同时他也是个幸运儿,12岁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紧接着2年后继承了皇位,此时的他不过才十四五岁。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搅得大明王朝天翻地覆。

朱见深
二、斗争开始
朱厚熜能够登上帝位,首辅杨廷和有很大的功劳,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新皇帝一上台,就和他过不去。其实笔者觉得是杨廷和跟这位新皇帝过不去。
我们知道,武宗是孝宗的儿子,武宗没有儿子,朱厚熜作为武宗的堂弟,承继的是孝宗的大统,所以杨廷和想让朱厚熜过继给孝宗,让他认孝宗做父亲(皇考),把他原来的亲爹兴献王朱祐杬认作叔叔(皇叔考),这叫作“继统又继嗣”。这个建议让朱厚熜暴跳如雷,他不同意,他只愿意做皇帝,不愿意认孝宗为父亲,这叫作“继统不继嗣”。围绕这个问题,前前后后争执了一二十年之久。
朱厚熜继位第六日,双方展开交锋。以杨廷和为首的绝大部分官员,都赞成“继统又继嗣”,他们人数多,派系广,职位大,有内阁、六部、九卿等一大帮势力。这群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上溯历史,很明确地提出要求,让朱厚熜认孝宗为“皇考”。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扣帽子,提出“凡对此有异议的人,就是奸佞,论罪当斩”。朱厚熜气得冒烟,下令朝臣众议,结果有190多人赞成杨廷和的主张,搞得朱厚熜窝了一肚子的火,基本没人支持他。

嘉靖与杨廷和在争论
就在这时,有人站了出来。
他们是谁?
站在杨廷和对立面的领袖是张璁和桂萼。张璁又是谁?这位仁兄,履历属实不好看,当年会试考了七次,奋斗了20多年,直到40多岁才取得了二甲功名,当时的职位是礼部观政,小的很。桂萼同样也是小官,时任南京刑部主事。众所周知,自从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地位是一降再降,尽管那里也有六部衙门,但都是名不符实的闲曹。这两位仁兄,看准时机,瞄准风向,声援朱厚熜。
张璁没有被杨廷和带偏,他换了一种思路来支持皇帝。他认为,自古以来,孝道都是人们所要遵从的,天下还没有强行把父子分散的理由。世人均说母以子贵,如今贵为皇帝,更应如此,皇帝不仅可以承认自己的父母,还可以给他们上尊号。皇帝看到这则消息后,如获至宝,连忙下谕,他要称自己的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祖母为皇太后。杨廷和看后,居然把皇帝的谕旨给驳了回去,就是不同意。这里也可以看出杨廷和的权势之大。

嘉靖很郁闷
三、斗争高潮和结束
眼看着没戏,皇帝耍起了无赖,杨廷和不是不愿意吗?那这个皇帝他不干了还不行吗?这个大招让杨廷和没法接,毕竟皇帝在古代始终是个BUG,无奈,两人各退一步,可以上尊号,不过要改,皇帝的亲生父亲改为“兴献帝”,母亲为“兴献后”,不仅少了一个“皇”字,而且以后称呼他们的时候还要带上“本生”二字。皇帝其实还不满意,斗争仍然在继续。
皇帝对于这个称呼有着很强的执念。他必须要给自己的父母加上“皇”字。斗争日趋激烈,朝廷重臣基本都陷入到这场争斗之中。杨廷和派和张璁派,激烈交锋。就在这时,转折出现了,杨廷和实在厌倦了这种情形,对皇帝也很失望,于是他辞官了。接着,内阁阁臣、大学士、尚书等重要人物均辞官或被罢免,杨廷和派逐渐衰微。而桂萼、张璁等人却被委以重任。一次廷议中,兴献王夫妇分别被称为皇帝和皇后,朱祐杬与孝宗同为朱厚熜的“皇考”。

杨廷和上书告老还乡
但是朱厚熜还是不满意,因为同时有两位“皇考”。就在嘉靖三年七月,一场更大的冲突爆发了。当时,皇帝命令礼部立刻更改称呼,并且要去掉“本生”二字,群臣不愿意。七月十五日,尚书、侍郎、御史、詹士、翰林等220多人跪在左顺门,哭呼太祖皇帝,要求朱厚熜不要改号。朱厚熜面对如此阵仗,无所适从,起初让太监传旨遣散,众臣岿然不动,哭声上冲云霄。朱厚熜忍无可忍,命令锦衣卫予以逮捕,134人下狱,86人待议,对五品以下官员进行杖责,先后打死17人。

廷杖
事后,朱厚熜终于如了愿。当年九月,改孝宗为“皇伯考”,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去掉“本生”二字。此外,嘉靖屡次兴典,多方以此为借口打击朝臣,嘉靖十七年九月,兴献王上庙号“睿总”,祔于太庙。嘉靖如愿以偿。
明世宗嘉靖皇帝真的只是纯粹为礼仪而争吗?实际上他是为权而争,朱厚熜生于湖北,长于湖北,他在朝中一点势力都没有。反观杨廷和,内阁首辅,老谋深算,朱厚熜的皇位又是他策划的。如果没有这么一争,到头来谁才是真正的皇帝呢?通过这场被历史称作“大礼议”的事件,朱厚熜打击了一批权臣,也培养了一批他的势力。策划如此富有心机的大事件,谁能想象,当时的他才不过十四五岁。话说回来,如果明世宗能够将这种聪明用在统治上,我想明朝还会延续不短的寿命。

《锦衣之下》嘉靖帝
文史君说
杨廷和在“大礼议”事件中的失败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没有看清事态发展的方向。他自认为自己依靠着孝宗和太后,就能与这位小皇帝一博,能够控制这位皇帝,结果却碰得头破血流。在明代这一皇权极具膨胀的时期,杨廷和想扩大一个没有任何制度支撑的内阁的权力,必然会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
南炳文、白钢:《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张显清:《明嘉靖“大礼议”的起因、性质和后果》,《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士为知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