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回复: 0

精读系列第四十五篇:元朝-中华民族的“家庭大聚会”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6-1 00: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复杂的历史观
自唐朝被朱温篡夺,中原和南方就陷入了长期分裂,这种分裂不仅表现在地理边疆上,还延伸到了意识形态之上。等到元朝统一东亚大陆,这种意识形态的差距就十分明显了。反映到史书中,就是无法达成统一思想,从而为元朝的“正统”寻找根基。
这种问题在金朝就存在,公元1148年金熙宗想要编修《辽史》,就有人出来反对,说自“靖康”以后,宋就灭亡了,金朝应该承袭北宋,完全不应该编修《辽史》,如果坚称认为承袭大辽的江山,大金就和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齐一样,成为了北方小政权。于是编纂史书的事情不得不作罢。
等到元朝灭了金和南宋,正统问题再次成为了困扰元朝统治者的难题。很快元朝上下出现了四种意见,其中金朝遗老为主的势力主张以金为正统,而南宋汉民为主的势力主张以两宋为正统,双方各执一词不相上下。为了调和两派矛盾,上引修端主张五代相因,以五代之君可以作《南史》,而辽国自唐末统治北方,不是篡夺而是继承大统,时间和年代远超五代,应为其编撰《北史》。赵匡胤受郭周禅让平定江南,白沟以南和四川都纳入北宋,从宋太祖到“靖康”,应为其作《宋史》。金灭宋,统治中原长达百年,应再作《北史》。而南宋并非中国,可为其作《南宋史》。这本想用来解决问题,却不料再次激起了双方的反对,阻力更大。于是最终,参照《三国志》的方法,为辽、宋、金各自编写史书,元朝丞相脱脱为总裁官。

于是,从公元1343年三月开始,三史的编纂终于启动了,一年后《辽史》告成,公元1344年十一月《金史》完成,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完结。从时间上看,时间显得非常仓促,很多辽朝的文集、小说都遗失了,大批金朝的文献也都被舍弃,以至于很多内容缺乏考据,遗憾颇多。最令后世嗤之以鼻的是《宋史》,以南宋国史为底稿,从宋理宗之后记载不详,编纂者钱大昕眼看截止时间就要到了,不惜虚编故事草草收局。
虽然漏洞颇多,但有总好过无。最典型的就是《辽史》,它是迄今为止仅存的辽代文献,还有《金史》虽然丢失了很多宝贵材料,但其存在的价值仍然利大于弊。除了三史的编纂外,元朝官方史书《史集》、《亲征录》、《金册》和相传出自一位蒙古贵胄的“文学作品”——《元朝秘史》都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料。
2.被明清故意削弱的文学艺术
唐诗宋词元曲几乎已成为了当下的文学常识,但我们要知道,这是站在新中国的角度来看的。在真实的历史中,元曲一度被明清两朝的文人所鄙夷,两朝史书和清代《四库全书》都拒绝将其收录,以至于浩瀚璀璨的元曲,被埋没了数百年。损失之大让国学大师王国维直呼:“遂使一代文献,郁湮沉晦者,且数百年!”。如今人们终于能够抛开民族成分,还元曲一个公道的地位,那就是元曲是宋词的解放和发展。
元曲分为散曲和元杂剧,前者为诗词和音乐的结合,后者是诗歌、音乐和戏剧的综合。与此同时,原南宋地区还存在着南戏,元朝人称之为南曲,后世将其同北边的戏剧(北曲)统称为元曲。
散曲分为小令(只曲)和套数。小令指的是单只的曲调,套数指的是多只曲首尾相联组合成一个宫调。元杂剧之所以不写成“杂剧”,是因为杂剧源于北宋初年,早期主要以滑稽调笑为主,到了南宋和金朝,剧本发展出了“金院本”,同时歌曲发展出了“诸宫调”。而元杂剧则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发展出了大型歌舞剧。经王国维考证,每一杂剧大多采用四折,每一折多用一个宫调,每一宫调都有十曲以上的小令。

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我们必须看到,元曲并不单单是汉族文化的结晶,它是多个民族音乐的共同成果。《中国戏曲通史》指出,元曲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当时的契丹、女真、蒙古、党项、回回,以及中西亚色目人等民族的曲调。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的加入,更是为元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自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色目人来到中土,抛开中原汉族对戏曲表演的固有规矩束缚,为元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最典型的就是喇叭和唢呐等乐器,都是从元朝时期才开始流入中原的。
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和元朝对乐工和艺人重视的政治气候(蒙元屠城时只留下儒、道、释、医、卜、酒工、乐人,另外元朝不像汉唐宋对儒家士大夫有优待,一旦儒生失业往往穷困潦倒、无法谋生,反倒不如乐工更容易接近权贵),让更多的文人投入到了元曲的研究和创作中,于是元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成为了“千古独绝之文字”。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时期,元杂剧名家就多达五十六人,大多数都生活在今天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到了元朝中期之后,杭州开始成为了元杂剧的中心,但南戏开始兴起,元杂剧逐渐从巅峰开始走下坡路。终元一朝,共有杂剧家一百一十人,作品多达五百多种,现存一百六十余种。
其中赫赫有名的关、马、白、郑等元剧四大家,都是北方人,他们生活在战火之余,在蒙古的统治下专心创作。关汉卿“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创作杂剧六十五种,今存十七种,如家喻户晓的《窦娥冤》、《望江亭》都是他的作品;马致远曾任浙江省务提举,创作剧作十三种,现存八种,其中《汉宫秋》声名远播;白朴创作了剧作十五种,现存三种,其中《墙头马上》、《梧桐雨》为其代表作。郑光祖生年较晚,曾任杭州路吏,创作剧作十七种,今存八种。除了四大家,还有王实甫,创作十四种,如今仅存三种,其中《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除了杂剧,散曲也是成果斐然,元朝共有散曲作家二百多人,《唱论》中评价元散曲“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但保存下来的只有《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两本书。实在是令人惋惜!
除了众多优秀作品之外,更加振奋人心并值得我们回味的是,元曲的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的伟大历程。

元杂剧和散曲涌现出了一大批精通汉语并擅于创作的少数民族大家。杂剧《虎头牌》作者李直夫是女真人,剧作家丁直夫、兰楚芳、赛景初等人是西域人,杨景贤是蒙古人,全子仁是撤里高昌人,金元素父子是康里人,月景辉是也里可温人。散曲作家不忽木是康里人,贯云石是畏吾儿人,萨天锡是回回人,奥敦周卿是女真人,阿鲁威是蒙古人,阿里耀卿是西域人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的作品都在辉煌的中华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
而元末的南戏是在元杂剧和散曲的基础上,融合了南方从南宋时期流行的杂剧,发展成了崭新的成熟剧种。如《琵琶记》、《荆钗记》、《杀狗记》等被王国维评为“得自然之妙,富有意境”。之后南戏又在明朝得以发展,成为了明代的“传奇”。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的雕塑艺术也发展显著,得益于广阔的疆域,著名雕塑家刘元,师从尼泊尔大师阿尼哥,让元一朝的雕塑艺术“神思妙合,遂为绝艺”。
3.东西融合下的先进科学技术
农学方面,在忽必烈的支持下,元朝完成了全世界第一部囊括全国农业生产的巨著《农桑辑要》,收录并总结了从贾思勰《齐民要术》之后历代的农学成果。除此之外在元朝政府的鼓励下,地方官王祯著《农书》,针对南方地理条件,补充了《农桑辑要》,让其更加适应南方农业生产,为其广泛传播提供了支持。
医学方面,承袭宋金、名医辈出,学说流派众多,也都各有发展,形成了“金元四大家”,分别为刘、张、李、朱。刘完素创“寒凉派”;张丛正创“攻下派”;李杲创“补土派”,著有《伤寒会要》、《脾胃论》、《用药法象》等医书,对后世中医的实践和发展影响巨大;朱震亨集合前三位之长,参悟易经太极之道,同时将程朱理学同医学思想结合,提出“中正仁义而主静”,创立“养阴派”,著有《格致余论》、《外科精要新论》等医书,影响深远。除此之外,针灸也发展迅速,以理学家、政治家窦默为代表的医家针灸研究颇有成效,著有《龙髓经》、《玉龙歌》等医书。不仅如此,元朝还将医学分成了十三科,分别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则通兼言等,比宋朝九科和金朝十科更加细密。
除了本土医学,西域回回医学也传入中原,官至饮膳太医的回回人忽思慧撰写《饮膳正要》,开创了中国饮食营养学,首次将食品营养、饮食卫生、疾病预防和食物种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总结。
天文学方面,在忽必烈的主持下,郭守敬负责改进并创修天文观测仪器,简化改进了前人浑天仪,打造“简仪”,只保留测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的两套观察用环,打造圭表观测太阳。其他多种仪器因战乱均已遗失。为了获得科学观测数据,郭守敬在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组织了跨地域的天文观测行动,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四川和河西走廊,北至铁勒,南到占城,选取了二十七个观测点观测。最终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同今天的高科技数据相比,仅在半度以内。
公元1280年冬至,新历法大功告成,忽必烈亲自命名为《授时历》。该历法考证了冬至、岁余、月离、入交、二十八宿距离,以及一天的时刻,为研究日月运动,取得了新的数据和资料。授时历推算一年为365.2425日,同真实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只差二十六秒,同三百年后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颁布的、使用至今的“格利高里历”完全一致。

机械制造工艺方面,郭守敬为了制造精密仪器,观测天文,早达芬奇两百年发明了滚动轴承。农学大家王祯改进并发明了农用器械和水力机械,高转筒车,水排、水轮、水转等发明大大提高了南方农业的耕作效率。不仅如此,各地机械技术发明频发,仅被明朝《永乐大典》记录在册的木织机就有四种。
水利工程方面,元朝在大运河开凿和黄河治理上功效显著。通惠河扩大水量,会通河分汶水打通了南北,设立堤坝水闸克服地形落差,保障航运畅通。赡思—阿拉伯人,著有《河防通议》,总结了历代治理黄河的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改进,为黄河的治理做出了杰出贡献,赡思是汉化少数民族学者的典型代表。
数学方面元朝更是举世瞩目。秦久韶出生于南宋,著有《九章算术》,如今家喻户晓。除此之外,还有李治、杨辉和朱世杰三人同秦久韶合称宋元四大数学家。除秦久韶外,其他三位都是地地道道的元朝人。李治著有《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阐述了一元方程的解法。杨辉著有《详解九章算法》、《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等著作。朱世杰著有《算学启蒙》、《四元玉鉴》,阐述了从乘除运算到开方、一元方程、二次方程和多次多元方程组的解法,发明了“垛积术”,解决了多种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问题,为郭守敬提供了球面三角学的数学工具。高次方程解法比欧洲霍纳早了八百年,多元高次方程组“消去法”和联立一次同余式解法早欧洲五百年,高次内插法也较西方提前了四百余年。除此之外,元朝珠算的发明,让算盘从此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除了以上论述,元代科技在建筑、航海、造船、海盐提取等方面也都世界领先。这些都为元朝同西方的多层面交流和互动创造了条件。下周我们走出元朝,走进蒙古帝国的其他汗国,看看欧亚大陆上不同地域人类的深层互动和经济文化交流,为我们今天理解全球化添砖加瓦。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41篇,欢迎您的阅读,我们下周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