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回复: 1

戒,不是为别人而守,而是一种尊严的活着(转载)

[复制链接]

64

主题

66

帖子

7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12
发表于 2021-5-29 09: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你还没有遇到自己的老师,但又希望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控制、调整好自己那颗不服管束的心,让浸泡在浮躁与烦恼之中的心灵能够得到片刻的宁静,感受到一种无伪的快乐,那么你可以通过诵经、守戒和行善的方式来修炼自己的心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经典承载了一种博大深邃的智慧,常常读诵,你便能在一种正面信息的熏陶下,放下许多没必要在意的东西,慢慢地因为心灵的净化而得到宁静。而且,经典有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在中国古代,许多诵经者都得到了非常神奇的吉兆。我在正式修密乘之前,每日以诵读《金刚经》为主,也得到了许许多多的益处。没有上师,没有传承的人诵《心经》或《金刚经》都是很好的。有的人还会在诵经的过程中,与宇宙间的神秘力量达到相应,进而开悟。
  除了诵经之外,也可以守戒,尤其是尽量不要杀生。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杀生指的主要是食肉。如果能够自主饮食习惯的话,就应该尽量保持单纯食素;如果不能自主,比如家里人不接受的话,至少要做到常态的素食,就是不要总是吃肉。许多人不知道,吃肉实际上是很可怕的,所有的恶性肿瘤都与吃肉有关。科学报道中曾经明确指出,肉属于酸性食物,常吃肉会让人的身体处于一种能激活癌细胞的酸性环境。所以,出于各种原因,我尽量保持常态素食,在家里一般不吃肉,有时候因朋友所请,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时,也稍微吃一点肉食,但绝不多吃。其实,单纯食素不一定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的仅仅是一种盲目、单一的饮食结构。当你清楚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然后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种类,比如经常吃十米粥,保持每日食入多种蔬果及各种豆类、菌类食物等等,你就能拥有一副比肉食者更为健康的体魄,而且这样还可以维持、增长自己的慈悲心。
  能够守戒当然最好,不只是杀生,其它的戒律也是一样。因为守戒是为了断恶。佛教说“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就是提倡在不做恶的同时,多做一些对他人、对世界有益的事情。善的行为,就会得到善的反作用力,比如,你对一个人微笑的时候,对方大多也会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你;恶的行为,就会得到恶的反作用力,所以说,戒不是为别人而守的,也不是谁给你定下的某种不得不遵守的规矩,守戒完全是为了自己。有的人认为戒是一种拘束,是一种束缚,这是不对的。因为真正的戒,是一个人洞悉生命的真相和万事万物运作的规律之后,内心自然产生的一堵围墙,它将外界的各种诱惑与污染都挡在墙外,为的是不让它们影响自己心灵的宁静和自主,不让自己成为外部世界的奴隶。
  换言之,这堵墙阻挡的不是自由,而是披着自由外套的欲望,它像是披着羊皮的狼。因此,真正的戒,不是封锁心灵自由的枷锁,反而是保证心灵自由的前提。
  举个例子,有些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吃喝玩乐,纵情于声色、欲望,他们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吗?当然不能,他们仅仅是在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换取肉体上的短暂欢愉,这些肉体上的快感很快就会消失,它们无法创造任何价值,也无法让你对生活中的各种烦恼释怀。它们消磨着你的生命时光,消耗着你的生命,甚至磨损着你的健康和灵魂中最可贵的东西——某些比欲望更高尚的向往。
  有人曾问释迦牟尼,佛陀驻世的时候,我们以佛陀为师,佛陀圆寂之后怎么办呢?灭度之后怎么办呢?佛陀说:“以戒为师”。释迦牟尼说,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六个如法的持戒比丘,正法就不会灭。没有戒就没有佛教。那么我们戒的是什么?我们戒的是一切的恶行,不要去做恶,让自己有节制地、有尊严地活着,首先把人做好,这就是戒。戒的目的是为了找回心灵的主体性,能够自主地拒绝一些东西,拒绝一些欲望对自己的桎梏、对自己的诱惑,拒绝自己放纵而罔顾后果地去做恶。没有戒,绝不会有“定”和“慧”。因为,一个从不约束自己的人是不能自主心灵的,他们心目中的自主,仅仅是一种藐视道德准则或者以某种富丽堂皇的藉口自欺欺人之后的放纵。这种看似“自主”实则被欲望奴役的心,是看不清事物真相的,更看不清行为与后果之间的联系,他们必将被自己的错误选择所造成的结果牢牢缠缚,做出更多错误的选择,然后不得不被悲惨的命运裹挟着一路走下去,牢笼由此而生。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尤其是有些人懂得了一点道理、得到了一点东西之后,就认定自己已经得到了整个世界,把人类的许多智慧、知识以及佛教中的诸多东西都全盘否定了,这种人被称为狂慧。他们口若悬河,谈密说空,却不信因果,没有定力,没有智慧,不懂忏悔,因此被称为“佛不救”――连佛都救不了。他们非常可怕,佛教中充满了这种人,他们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但行为上却充满了贪欲,一点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我认识一个人,他非常有天赋,也非常聪明,但是他不守戒,缺乏定力,因此也难有智慧,无法控制自己的心。但他善于用道理来伪装自己,有时候还真能让一些不明白的人信以为真,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看不出他只是通过巧言善辩来使自己对他人的伤害合理化。不过,他那些看似自我保护的行为,仅仅是在将自己推向一个巨大的困境,伤害了所有真心包容他、帮助他、给他指引的人,反而亲近那些诱惑他、欺骗他、对他唯唯诺诺的人。他的放纵,截断了自己原本非常好的一些缘分,并且让自己一直堕落下去,而且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困顿。他在为自己穿上修行者的外套之同时,不断攻击、恐吓、诋毁着他认为与自己有着利益冲突的人。这样的人,连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又怎么谈得上智慧与心灵的修炼?所以,能够适当地约束自己,对自己的一生来说,会有非常大的益处。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即便拥有了高深的见地,也不能沾沾自喜,要将见地与扎实的行履两者合一,才能使心灵与生命得到真正的升华。当我们达成一定的正见时,妄念就会慢慢被取代,正如在地里种上庄稼之后,“杂草”会越来越少。这时,你的生命中就会出现一种快乐、安详,长期以往,你也就离苦得乐了。
  许多人之所以会做出令自己遭遇恶报的事情,不过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或是守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十善,即以不贪、不嗔、不痴、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时,一般会非常平和,非常安详。因为,他们做事有底线,重视人格的修炼,懂得维护做人的尊严,心里也没有见不得人的秘密,更不怕被人抓住把柄,所以他们活得非常坦然。
  我们常说,要“礼敬诸佛”。这儿所说的佛,不一定是佛殿里泥塑的佛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礼敬诸佛,就是敬畏一种伟大的精神,敬畏一种伟大的存在。当一个人心中有了敬畏的时候,他的行为上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有些人始终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以为烧高香、磕长头、姿态和言语上保持恭敬,就是对诸佛的礼遇,在日常生活中却将佛的精神和佛教的戒律都忘得一干二净。比如,有的人在家里设了佛堂,天天上香,但一到外面,就抢劫偷窃。可见,他们对佛的恭敬,只是一种世俗的交易,他们只想用一种物质化的付出,换来诸佛菩萨的庇护。这种形式化的“礼敬”,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因为,真正能保护自己免遭恶报的,应该是一颗不断升华的心。如果满口的佛,动不动就说“行菩萨道”,却没有一种敬畏和向往时,他就不是佛教徒。所以一定要有敬畏,多做大功德,俱足欢喜心。大功德就是用一种巨大的利众行为回报于社会时,社会反馈回来的一种反作用力。欢喜心与妒忌心相反,是对他人幸福及善行的一种真诚喜悦。也就是说,你不但要以利众行为回报社会,而且还要懂得欣赏和随喜他人的善行。
  为什么说平时多做善事会得到好处呢?除了不同的行为有不同的反作用力之外,西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不同的宇宙波会与相应的情绪达成共振,比如,痛苦会招致痛苦的宇宙波,幸福会招致幸福的宇宙波。一种叫做“吸引力法则”的观点中,专门谈到了这个东西,但它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解释,有缘的朋友可以上网看看相关的资料。虽然不同的宗教对此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话语体系对此又有不同的表达,但无论怎样的解释和表达,其重点都不外乎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确实是宇宙的法则。
  《参透生死》雪漠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843

帖子

210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3
发表于 2021-5-29 10: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戒贯穿于佛法修行的始终。就算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后这个戒依然是要持的。那是自性戒——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那么初学佛人就更不必说了,受戒持戒没商量。持戒就是实修的内容。离开戒律不是佛法!为什么?请问哪位佛菩萨不持戒?哪位佛菩萨是脏话连篇不守规则?一目了然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