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回复: 0

得知朱德前妻贺治华叛变,周恩来:不管她是谁,出卖同志都要杀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29 00: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28年4月15日上午,巡捕房突然来人,闯进了罗亦农的家门,将罗亦农逮捕走。邓小平看到这令人心惊胆颤的一幕,立刻将情况报告给周恩来。
查明真相后,大家极为愤怒,竟然是贺治华出卖向敌人出卖了罗亦农的信息,只为了3000元的悬赏美金。周恩来大为震怒,立刻下达锄奸令,旁边有人提醒他,这贺治华曾经可是朱老总的妻子。周恩来语气坚决,毫不犹豫:“不管她是谁,出卖同志都要杀!”
贺治华曾经为了追随朱德远赴海外,后来为何会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叛徒呢?

图|朱德与贺治华
贺治华早年经历贺治华,1901年出生于四川省开江县的一户富裕人家。贺治华来自书香门第,父亲贺德全自幼聪敏好学,13岁的秀才,30岁进入国子监,后来因为痛恨清廷腐败,官场黑暗,拒绝了朝廷的委任回乡。
在清帝国灭亡后,在当地颇有才名的贺德全受任开江县的城防司令。任职期间,他清廉公正,从不用手中权力贪污民脂民膏,也用尽精力来保卫这座小县城,尽职尽责。这样清正廉洁的官员,一生看重自己的名节,以身作则,哪里会想到以后自己的女儿会为了一点金钱出卖同志,为了荣华富贵主动叛变呢!
作为一个才识出众的人,贺德全非常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而且家境好,不用为衣食住行操劳费心,贺治华和兄弟姐妹们因此也能得到父亲精心的培养教育。

图|右一朱德,右二贺治华
贺治华自幼就在新式学堂读书,年少出国留学回来后,就在一所中学任教。当时正是新文化运动盛行的时期,民主科学的思想潮流在人们心中徜徉。作为开江县第一个出国留洋的女学生,贺治华开朗大方,模样更是百里挑一,还积极地参加学生运动,被当地的父老乡亲称之为“开江之最”。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她也曾作为妇女代表登上会台发表演讲,赢得满堂喝彩。学习了先进思想的贺治华,当时是如此的年轻气盛,热烈地支持革命解放,呼吁民主科学,呼吁保家卫国。一场鼓舞人心、内容丰富的演讲令她声名远扬,她的出色表现折服了无数青年,也被众人称为“眉州第一才女”。
贺治华自幼就心高气傲,根本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追求,觉得自己的才貌双全,也当有一个盖世英雄来配。

图|朱德和孙炳文
追随朱德远赴德国朱德33岁时,还在为川军效力,正值壮年的他已经先后在云南的陆军和警务处担任司令和处长。时间的磨砺,战火的淬炼让他充满了成熟稳重的气质,让人一眼看去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一身正气、刚硬强大的英雄。
这个时候,正巧的是贺治华的兄长贺厚忠也在川军部队,与朱德既有同窗之谊,也有深厚友情。上下级的关系更是让他们时常见面,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感情的深厚也让朱德可以放松地来到贺家做客。
也正是因为朱德时常来贺家做客,才能与贺治华相识。
贺治华生的妖娆多姿,柳叶一般的眉毛,明亮的杏眸,发怒时好似带着笑意,眉眼含愁时也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见了符合自己心目中英雄形象的朱德,更是热情得如同一团火焰。既有才华,又美丽大方,令当时的朱德颇为心动。
那时候贺治华名声极好,也是思想开放、支持革命解放的进步人物,朱德满心以为这个女子会是自己一生的伴侣,两个人会一起在这条革命道路上走下去。
1920年冬天,满目苍茫雪色,寒风瑟瑟,朱德与贺治华在距离新旧交接的时候,与贺治华在云南省的盐津县正式举办婚礼。

图|1925年7月,朱德(前排右三)与贺治华(前排右四)前往苏联
1922年,军阀统治黑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帝国主义的压迫阴影时时笼罩在人民心上。朱德曾经在上海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但那个时候他还没有真正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一切的觉悟,因此被陈独秀拒绝了。
看着国内战火不停、军阀混乱腐朽的情景,他深深觉得国家的危难是如此之深重,因此想要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留学,寻找救国的真理。
贺治华得知后,也立即表示,自己要追随朱德远赴海外。看着妻子年轻且坚定的面孔,朱德十分动容,更是进一步觉得自己与妻子是志同道合的伴侣,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
这个时候的贺治华风华正茂,心中洋溢着无限的热血,对朱德更是一片赤诚。
只是时光变迁,谁也没想到人心的堕落,是那么容易。

图|朱敏(左一)与母亲贺治华等家人合影
8月,朱德来到德国,在柏林遇见了中国共产党在欧洲支部的负责人周恩来。朱德革命信念坚定,两人相谈甚欢。有了足够的政治觉悟,朱德很快就被认可,在周恩来的介绍下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员。
1923年,朱德与贺治华一同前往德国哥根廷城的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在朱德的潜移默化下,贺治华也提高了自身的政治觉悟,有了投身革命事业,报效祖国的理想。在参加工人运动的过程中,贺治华深刻学习了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理念,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留学期间,朱德与妻子贺治华,因为积极组织革命活动,先后三次被德国政府抓捕入狱,虽然最后被释放,但也因此在1925年7月被德国政府驱逐出境。

图|周恩来与朱德
虽然历经坎坷,但朱德他们始终没有放弃革命事业,离开德国后,就立刻按照组织的安排,前往苏联参加训练班学习军事和政治。此时的贺治华已经身怀六甲,无法跟随朱德四处奔波,因此被安置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小农庄待产。
没多久,贺治华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朱敏。喜得千金,年已40的朱德欣喜若狂,还亲自给孩子取了一个小名叫“四旬”,不过因为贺治华觉得这个名字太土,就给改成了“菲菲”。
两人一同来到异国他乡,为革命事业而奋斗,共同经历坎坷。一起来到莫斯科学习,一起进步,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儿,按理来说,两人的关系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亲密无间,情谊也应该更加深厚才对。
但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

图|朱德
婚姻上的背离出国后,贺治华对朱德渐渐冷漠起来,曾经朱德在她心里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大英雄,如今她却只嫌弃他年纪太老,性格太老实,不懂得浪漫,没有情趣。
而且当初的朱德在国内既有地位权势,又有金钱财富,可以给贺治华提供优厚富裕的生活。但是离开军阀,来到欧洲求学后,他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一落千丈。
生活的艰辛,再加上几次被关进牢狱的磨难,也令从前过得舒适轻松的贺治华感到了巨大的落差。
贺治华曾经抛下一切远赴海外,只为了跟随朱德,但感情的消磨总是比她想象的要快。
这对原先恩爱有加的夫妻,从此渐行渐远,只是为了女儿还勉强保留着那一碰即碎的婚姻关系。

图|朱德
1926年5月,由于朱德以前在川军效力,人脉关系尚在,因此党中央决定派遣他回国,联系四川军阀杨森做统战工作。
考虑到当前国内局势变化莫测,战乱频繁,朱德决定将妻女留在苏联。而且贺治华本身也并不想回国,跟着朱德在错综复杂的情势中走动,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因为担心贺治华在苏联会过得不好,朱德不仅留下了充足的生活费用,给她买好了生活用品,还拜托其他同志可以帮忙照顾一下她。
处理好了一切,朱德强忍着离别的不舍,抱着女儿亲昵了一会儿,才踏上了归国之路。此时的他还想着,等国内局势好一些了,就把妻女都接过去,一起好好生活。他哪里能想到,贺治华自此彻底抛弃了他们的婚姻,抛弃了那段共同经历的时光。

图|朱敏(中)
朱德回国不久,贺治华就让自己的妹妹将女儿朱敏带到了成都,而自己就继续在莫斯科的大学学习政治。
当时莫斯科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吸引了许多投身革命事业的中国青年。其中有一个名叫霍家新的男子,不仅是原先是在法国留学,富有浪漫情趣,能说会道,而且还跟贺治华是老乡。
在同乡的滤镜下,两个人越走越近,最后生性追求浪漫自由的贺治华背离了与朱德的婚姻,移情别恋,公然与霍家新同居结婚。
贺治华的背叛固然给朱德带来了一些打击,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也许他们注定不是一路人,所以这条革命道路,他们只能相伴走一小段。信仰无比坚定、愿为革命付出一切的朱德,不在意名利金钱,也给不了贺治华她想要的荣华富贵,两个人平静地断绝了这场婚姻。

图|霍家新
回国后的纸醉金迷贺治华与霍家新在国外,追求着浪漫自由与个性解放,把祖国的危难都放到了一边,过得安乐快活。
不过这种“幸福”的日子,很快就到头了。
1928年初,贺治华与霍家新在莫斯科的学业也结束了。鉴于这两个人都是高材生,贺治华更是精通多国语言,因此组织上安排他们回国,到上海新闸路机关工作。
对于这种稀缺人才,组织是无比器重的,不仅安排霍家新去当时中共的著名领导人之一罗亦农担任秘书,还给他们安排了一间大洋房,贺治华本人更是担任了中共中央妇委委员,与中共领导人的夫人一起工作,结拜为姐妹。组织为他们提供的生活环境已经足够舒适了,但是人总是贪心不足。

图|贺治华与霍家新
上海,一座物欲横流的繁华城市,这里有十里洋场,轻歌曼舞,红尘烟火气缭绕进人的心中,这里有灯火漫天,充满复杂风情的建筑,不落的黎明。纸醉金迷的不夜场,也迷失了贺治华的心。
贺治华夫妇虽然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骨子里依然是个理想主义者,当遭遇种种挫折,身处危机四伏的白色恐怖中,他们心中的革命热情犹如被泼了一碰冷水,很快就消退。
贪生怕死,不敢面对现实的他们全心投入到了酒楼舞厅中。两人不顾组织纪律,频繁出入酒吧、舞厅等场所,沉迷于空虚堕落的物质生活,时常彻夜不归,不管组织安排的任务,行事肆无忌惮。
他们曾经报效祖国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忘却,对待革命无比的消极悲观,只想着逃避现实的压力。

图|罗亦农
主动成为叛徒纵然贺治华两人再如何贪图享受,沉迷歌舞,但每个与20多元的生活费也禁不起他们肆无忌惮的花费。
而且当时罗亦农作为他们的上级,看着部下如此堕落、罔顾党纪的行为,也十分痛心,多次尖锐严厉地批评他们,希望把他们带回正轨。
但贺治华与霍家新只是表面上应和认错,说会改正,实际上却对罗亦农怀恨在心,从未有过一点改正。
虽然生活费与罗亦农这种中共中央领导人是一个标准,但依旧不足以维持两人奢侈挥霍的生活。于是贺治华两人便把主意打到同志身上了,想要出卖同志换取赏金,然后就远走高飞。
1928年4月14日,贺治华跟国民党联系,想要出卖350名共产党员名单,来换取5万美元和出国护照。
为了能让巡捕相信自己,也为了那3000美元的捉拿悬赏,贺治华出卖了罗亦农和组织成员的接头地址。
第二天上午,罗亦农和邓小平来到接头的地址开展工作,工作完成后,为了避免暴露信息,邓小平按照规定先行离开。到了弄堂口时,邓小平习惯性地看了一眼街边的修鞋摊。这个摊子是组织设置的警戒哨,看到修鞋匠悄悄地打出的手势,邓小平立刻就明白出事了。但是时间都来不及了,他只能顺着拥挤的人潮,匆匆离开。也就在他离开下一分钟,罗亦农就被逮捕了。

图|罗亦农
真相查明的过程4月15日的中午,邓小平匆匆走进周恩来办公的小楼,向他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罗亦农被捕了。
周恩来大为震怒,他明白,巡捕房如此精确地抓人,一定是内部有人叛变,泄露了成员信息。于是他立刻召集中央特科情报负责人陈赓来开会。
得知情况后,陈赓立刻断定贺治华和霍家新就是叛徒,因为他们生活奢靡无度,完全背离了我党的宗旨,生活腐化就是叛变的前兆。事实也正如陈赓所推断,但毕竟没有证据,这件事事关贺治华夫妇的政治生命,决不能武断判决,一定要查清真相。
因此周恩来下达指示,要陈赓一方面通过内线去查探真相,一方面将贺治华两人转移到安全区域,并严加监视。
查明真相这件事,倒难不倒陈赓,因为他是中统驻上海特派员杨登瀛的联络人。杨登瀛与英租界的巡捕房关系密切,还没等他开始试探,英租界警务处的督察长兰普逊就给他打电话了,杨登瀛立即意识到,这可能与罗亦农被捕一事有关。

图|周恩来
4月16日一早,杨登瀛便来到了巡捕房。寒暄几句,兰普逊就悄悄地跟他说了一件事。昨天有一对夫妇来到巡捕房,不仅供出了罗亦农的消息,还说会提供350名中共地下党员的名单,只要求国民党给他们5万美金和一对出国护照,并帮他们保密。
杨登瀛听了这个消息,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他非常担心那350名党员的名单是否已经泄露。兰普逊还说那对夫妇不像共产党,经常去舞厅跳舞。听到这里,杨登瀛意识到叛徒的身份即将显示出来,于是他激将了兰普逊几句,很快就套出了这对夫妇样貌的描述。
套取了关键信息后,杨登瀛立刻赶去军委办事处,和周恩来等人汇报情况。
根据杨登瀛所描述的样貌形态,众人立刻锁定了人物,那就是贺治华和霍家新。

图|陈赓
周恩来下达锄奸令周恩来确定叛徒身份后,立刻向陈赓下达指示,迅速营救罗亦农,从贺治华夫妇处找回党员名单,迅速制裁贺治华夫妇。
当时旁边有人就有些犹豫了,这贺治华曾经可是朱德的妻子,两人还有过一个女儿,就这样处死吗?
周恩来毫不犹豫地说:“不管她是谁,出卖同志都要杀!”
组织立即开展救援以及制裁行动,不过心虚的贺治华两人感知到了风吹草动,立刻隐匿起来。我党行动迅速,立刻查明了贺治华两人的处所,开展锄奸行动。
1928年4月25日清晨,一支迎亲队伍敲锣打鼓地来到贺治华家门口,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声响个不停,趁着这个机会,陈赓亲自率领4个锄奸队员,冲进了贺治华房门。
此时的贺治华两人因为彻夜在舞厅享乐,还躺在床上不起。
陈赓举着枪逼霍家新说出党员名单后,就开枪了。霍家新当场身死,贺治华因为及时躲到床下,只瞎了一只眼睛。本来锄奸队还想彻底干掉她,但是贺治华被国民党送去了医院,看守严格,难以下手,只好就此了之。

图|朱德与女儿朱敏
后来贺治华也从此销声匿迹,有人说她瞎眼回到老家,没多久就去世了,也有人说她在193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杀死。总之,成了叛徒,她并没有落得什么好下场。
她的女儿朱敏曾经怨恨她,背弃女儿丈夫,后来得知她为了金钱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叛徒,更是一生都没有原谅她。
贺治华曾经为了追随朱德,可以来到异国他乡,后来却为了奢侈的生活方式,自甘堕落,背叛同志,所以她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是咎由自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