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3|回复: 0

【原】张三丰祖师传下来的,惠及上万人的道家养生第一功,看到就是赚到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28 00: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视频观摩

太极周身行气法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太极拳内功习练体系当中的功法之一。最初起源据传始于宋.张三丰,但早期史料文献证据缺乏,还无法定论。然其所承传的理法皆却与清.李西月搜集整理的《张三丰全集》一书中的理论遥相呼应、暗相符合。故可视为其说也是可信的一个佐证。
如在《张三丰全集》的“大道歌”一文中张三丰祖师有曰:
“蒙师指我一段功,先将九窍关门通。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冲。涌泉冲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释氏即此号芦芽,又如虫行又如刺。过膝徐徐至尾闾,有如硬物来相抵。方行最上一切功,三段功夫有口诀。从此三关一撞开,泥丸顶上转将来。金锁关穿下鹊桥,重楼十二真奇哉。重楼即名绛宫室,绛宫黄庭有端的。黄庭一室须要精,精在中间一点灵。切莫糊涂为隐秘,黄庭便是真玄关。不识玄关端的处,真铅采来何处安?”
而在太极周身行气法14个动作从始至终的功法练习要点当中都是与其所说相契相合的。譬如“九窍原在尾闾穴,先从脚底涌泉冲。涌泉冲起渐至膝,膝下功夫须着力。释氏即此号芦芽,又如虫行又如刺。过膝徐徐至尾闾,有如硬物来相抵。方行最上一切功,三段功夫有口诀。”太极周身行气法从始至终的习练要点都与之极为相吻合。

当此功法传承至我李氏太极拳创始人清.李瑞东时,已经开始与太极拳的习练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在李瑞东祖师所留的拳谱秘本当中对此这样说道:
“外部动作,即为有形姿势。吾人可以目见者,举手投足,进退起落是也。夫太极之形本为浑圆,拳之所以名为太极者,实循其理而象其形也。故太极拳之动作,无论身手足步,不动则已,若动则终不脱手中圆圈。一趟太极拳,实为无数圆圈所组成,虽有纵、横、平各势,但其为圈则一也。此即内派拳家所谓:圈中自有妙理者是矣。拳法既不离乎圈,则学者对于圆圈自当重视而熟习之。故初练时以此为标准。”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都是平时所能见到的太极拳习练当中的明显特征。所以,本内功功法就从当初张三丰祖师重在通经活络,气行周天的内丹修炼的基础上,一跃而成为了帮助太极拳的习练者快速得气,达到拳功一体的练习目的。
李瑞东祖师对功法的内气运行特征在所留的拳谱秘本中又做了这样的特别说明:
“外部之动作,为有形之表现;内部之运化,为无形之作用。无形为先天,有形为后天,凡物皆从无形而至有形。太极拳之注重于运化,亦此理也。此种拳法,在表面上观之,其动作有如柔枝嫩叶,弱不禁风,但其作用,则深合太极之理,盖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理固非俗人所易悟也。以心行气,则气无不达;以气运身,则身无不遂。心之所至,即气之所至,亦即身之所至,所谓:如九曲珠者是也。行气之道,其理玄微,非片言所可尽,亦非于此拳有深切之研究者,不能悟其奥旨。”



从中可见,祖师对内气运行的重视程度。而这些叙述也正是太极周身行气法的名称由来。李瑞东祖师为何如此重视内气运行这个事情呢?因为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家拳的这个内字的含义之一指的就是人体内的内气。所以凡是习练太极拳的人如果没有内气之感,那么练得就肯定是有不对的地方,就和外家拳在根本上没有什么不同了。李瑞东祖师对此在所留拳谱秘本当中说道:
“练拳技之人在入手前,必有相当之预备,如坐步柔腰等基本法则,皆须达到相当之程度时,始进而练成趟拳法,此亦犹小读书,以识字为入手之初步也。外派拳技如此,太极拳亦未能独异。惟预备之法则不能尽同耳。
盖外派拳技纯以力行,而太极拳则纯以气行,力主刚,气主柔,刚柔既判,则练习之法亦自在异矣。今之学太极拳者多矣,往往以时间之关系,入手即从整趟而不及于预备。
此种练法虽可以达到成功之境,但其间必多阻碍手足生硬等弊,固所不免。而行气致柔之道尤难称意,此皆准备不足之害也。若入手之前,对于种种紧要之关键,而有充分之预备者,进而练习整趟之太极拳,则驾轻就熟,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不至发生不良之反响矣。
其所应当预备之事,亦非一端。在动作之表面,以柔和匀称为最重要条件。而动作之实际,以运气化力为不二法门,能知此二事,始可与言太极拳。然表面之柔和匀称易于练习,实际之运气化力难于见功,故往往有练习甚久,姿势亦颇悦目而并未得其实益者,即未得运化之道也。故'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又云:'行气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利’。又云:'气若车轮’等等。于此亦可知行气之道大矣。
故凡练习太极拳之人,不能仅以动作柔和匀称即谓尽其能事。务必达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之目的,然后始可得其实益。现将各种方法分述于后,以为入手之准备。学者可以循规而进,不至入迷途也。”
这说的既是太极拳的习练之法的特点,同时也指出太极拳不能仅仅以外部动作的好看悦目、松柔圆活作为衡量太极拳功夫如何及练得对错的标准,还要以内部是否有气,且能通过心意的运用将内气行遍周身作为练出太极功夫的必须手段。而在这一方面恰恰也正是当前众多太极拳习练者所欠缺和所希望的。
虽然这部功法自张三丰祖师之后的传承源流并没有确切史料记载,但是它给每一位习练者所带来的帮助与进步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从我正式向社会推广这部功法以来,历时五年,在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学习体验者数以万计;在2019年的2月、5月、11月三次的全国线上公益推广中就有近7千人的总学习量,并且在2019年11月10日举办的线上7天的展示活动中,报名参与展示者233人,投票量63万多,访问量达到了320余万的大数据中可见一斑。



这部功法在我师郑昭明先生的指导下,并结合我自身的体悟及学众们的体验反馈不断进行与时俱进的完善,不仅对习练太极拳的人练拳没有气感;始终无法气沉丹田;内气无法运行的问题能够加以行之有效的解决,并且功法本身的习练功效对于许多的亚健康,甚至疑难杂症都有着十分明显的缓解和改善的作用。可谓是翻开了太极周身行气法传承历史、发展创新的崭新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