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回复: 0

美味之外2岁月留痕

[复制链接]

3

主题

3

帖子

1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9
发表于 2021-5-21 14: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味之外2岁月留痕
  自己厨艺不佳,做出来的饭仅仅能入口而已,根本算不上好吃,但是喜欢看电视上的美食节目,还调侃自己说“自己做的饭不好吃,就看美食节目下饭”。看的最多的是《回家吃饭》、《厨王争霸》和前几年火遍大江南北的《舌尖上的中国》。细细咂摸,虽然都是美食类节目,但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观念:《回家吃饭》显然是最接地气,片头王小丫从直播台到厨房的迅速切换,从职场女性的干练到家庭厨房的温馨,加上每期主持人的唠叨和能够做出不同美味的各地嘉宾,而且正好赶上晚饭的点,于是就有了家的温暖,很多人看未必是学做美食,而是要的这个气氛;《厨王争霸》则是一贯的高大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大厨,在各种刁难和限制面前,可以带领一个团队做出绝佳的系列菜品,从餐前甜点到正餐再到餐后汤,让人很佩服,但总是感觉离得很远,也许他们要的是专业,而不是普通百姓的烟火气;至于烟火气,《舌尖上的中国》倒是不缺,各地美食小吃让人看个够,有美味、有美感,还能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陈晓卿真的是做纪录片的高手,生活中能吃会吃,节目中能够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风韵。陈晓卿的目的也不是要做纯粹的美味,而要传达的更多的美食背后的内涵。无论是《回家吃饭》,还是《舌尖上的中国》都关注到了美味之外的东西,有文化,有历史,有风俗,当文化、历史和风俗不断在岁月长河里沉淀并通过美味表达出来的时候,便有了更多的感情在其中。
  最近央视经济频道反复播放的美食类节目是《老广的味道》《川味》和《中原小吃》《关中小吃》,更是把和美味有关的视角放到了一个家庭里自己传承的一道菜或者一个传统小吃。这样的节目往往在最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时的温馨让人感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几句拌嘴话,都成了令人感慨的细节,这时候吃的什么反倒不当紧了。这样的东西最能触动到每一个人的心底。谁心里没有一个或者几个留在记忆深处的所谓的美食呢?有些定位到普通大众的美食节目主持人,很多拿手的美食都来自父母,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就连自己做一些以前家里吃过的所谓好吃的菜,很多时候也要问过父母才行,等真正做好了,却总是差点味道,回去看看母亲做好的,食材、调料几乎都是一样,也没有什么精深奥妙,但偏偏就是不行。儿子回家,奶奶总会做上一盘辣子鸡,看上去普普通通,可儿子总是吃的津津有味,就连吃的面汤也喝的高兴。自己回家模仿着做,总是失败,根本想不透里面有什么魔法。自己懒,有时候做点面条,简简单单的焖面或者偶尔的几次小龙虾,儿子也是夸赞不已。真的不知道是给我面子,还是真的好吃。无论如何,我是有自知之明的。慢慢的,儿子一在家,就总是那几道菜,就好像奶奶总是给他做辣子鸡一样。很多人在食堂和饭馆吃饭总是荤素搭配,吃的十分讲究,可是一回家就会吃撑,“每逢佳节胖三斤”都会成为春节后微博热搜,还有什么“4月不减肥,七月徒伤悲”种种,都是父母爱心投喂的结果,每次都吃,每次都后悔,反反复复无穷尽。自己年长,父母已老,但爱不会变,唯有用美味表达。知乎上有一些类似于“父母的黑暗料理”的一些问题,好多小孩回答是到别人家才知道饭菜香、吃了食堂不想回家之类的,可是看的人总是既能体会到欢乐,还能琢磨出感情。
  现在上班离父母更近,有时候就过去吃饭。饭菜倒也不复杂,多数时候是烧个羊肉汤或者鸡汤,或者简单的炒肉丝,配一个素菜或者直接拍个黄瓜就行,简单但很热乎,也感觉比花样时时翻新的食堂里的饭菜舒服。饭后唠唠嗑,在沙发上打个盹再去上班,就会精神头十足。走在小区里,和以前的一些邻居打着招呼,看着儿时的壮年人,现在已进老年的长辈顶着花白头发,在春天的阳光里扎堆晒太阳,眯着眼睛和老友聊天,一脸的满足和惬意。偶尔在自己都50了,走过去再想想真的有点恍惚的感觉。和朋友聊起这些,他的评价这就是幸福。
  再老的人只要有父母,就会一直是个孩子,各种宠爱自不必说,其中就有许多人口里念叨的美食,很多酒店里也打出外婆菜、妈妈菜之类的招牌菜,但总是差了点感觉,少了点啥。其实,有这样的感觉就对了。这里的美食真的不是美食,所谓的“美”,也脱离了顶尖厨师眼里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而是岁月留下在肠胃和口中留下的痕迹,更多的是感情,而非吃本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