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回复: 0

【原】太极拳内功修炼秘法(二):有形有相谁言假?无形无相未必真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21 08: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极拳是拳术,不是气功,也不是玄术。它在理论高度上虽然可谓高屋建瓴,在内在关窍气脉上亦不乏玄要神妙,但勿论如何,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离不开形体功架的习练内容。
形,大家通常理解为每一个招式动作及姿势的标准程度。这不能说不对,可这只是太极拳的形最最粗浅的概念。这样的概念是不符合太极拳博大精深之所在的。
从古到今,未有一位太极拳家不是从形上练出功夫的。凡是轻形言神、言气、言意者皆不是真太极,凡是形上不符合下述十点者皆不是真太极。那么,太极拳的形到底说的是什么呢?我用近三十年的太极拳所学所闻,所练所悟总结如下:


0圆
wen yu tai ji wen hua
真正的太极拳没有一处不是圆的。在身体部位上体现在手臂、躯干、下肢都要呈现弧形,而不能有任何一处是直的,那种躯干标版溜直的非真太极。
本门先祖对此留有“外太极”口诀曰:“太阴形,偃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出乎此,乱如麻。”偃月指的就是半月形。形如偃月,方合背弓之状,才能通督脉及开任脉。不能背弓如偃月则气不能贴脊背。
除此之外,偃月还指裆下。裆下也必须要做到圆。要圆如锅底之形,不许尖、不许方。能裆如圆形,才能真正做到气沉丹田、气沉海底。
气乃力之源。气滞者则力亦不逮。气力、气力,力由气而成。太极拳练的是内力,内力即由内气而来,外力即由肌肉而来。此为内外力的区别所在。所以,欲要练出内力,就须先调动内气,内气在脉中犹如水在渠里,故练内力须将气脉打开而不可。
在运动轨迹路线上也都要画弧、画圈。不能有任何直来直去的动作路线;在运动规格上必须要做到圆活、圆润、圆滚。能有任何僵直、生涩、棱角。因此,要周身各个关节都要练开、练活,然后才能活如珠子,才能做到圈套圈,环扣环。
而就拳势变化而言,不同式子所走之圈并不皆在一个平面,或是平圆,或是纵圆,或是横圆。
而各势又须做到相连不断,故式与式之间在起止点上是交替衔接的。如此就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浑圆。
而周身又没有一处是直来直去的,故在转动当中上肢,下肢,躯干都是在螺旋缠绕的转动、滚动的。
这都是圆的延伸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气敷布于其上,气随圈转,久之而成浑元气、浑圆力。拳不如此练则非真太极拳也。
真正的太极搭手、接手之时,绝无直形和直线。必须要周身四肢百骸弯如月牙,此乃蓄劲如张弓是也。
手之运动路线也都是弧形、曲线形。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搭手和接手的瞬间不硬磕硬,才能达到最好的卸力及蓄力效果,才能做到收即是放,化即是发。

本人肖像  翻用必究


一中
wen yu tai ji wen hua
在身体部位上体现在百会、脊柱、带脉、丹田、会阴、劳宫、涌泉。即练拳练功绝地不可离开这些形体部位。
譬如,百会要时刻顶领,不许垂首,不许“雁拔脖”;顶领有助气贴脊背上行顺遂。头为六阳之首,乃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汇集之处。阳经主阳气。阳气是阴经之气运行的动力源。阳气不足者,蔫头耷脑,面色终日惶惶。
阳经在外主发放,所谓的“临皮劲”就是走的六阳经。因此,百会不顶领,则阳气不举,力不能达,故发不出人去。发人的瞬间必然是头顶项领,气达毛发之态。
会阴部位要有往上吸,往上吊的那么个意思和感觉,但不许破坏放松感。这种松紧度的拿捏不容易掌握,可练的就是这个。百会和会阴要有上下相吸之感。如此才能使气上通下达,圆满无碍。百会会阴犹如地球的南北极,躯干好似地球,内气就是地球里的能量。南北极对准了,能量场才不会出问题。
脊柱这张弓要总是像拉弓射箭一样,随着招式的收放而蠕动,而张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太极拳和太极功的习练从始至终都是活泼泼的,绝对没有死沉沉,呆萌萌的成分。
在脊背上有一个重要的关窍,夹脊。这个地方必须要让它突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拔背。只有做到此处的突出,气才能通畅于其间,两个手臂才能谈及换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杳而左已去”的回还翻转才能真正做到。欲要拔背,必须含胸,也就是膻中穴要微微内涵。能含胸则气才能下沉于丹田,不能含胸则气浮而不沉。
带脉处要脐有内收之意,命门有外突之感。命门乃先天元气之根,生命之门。凹而不突如门户封闭,状为腰曲。气至此而不能上行,下沉之气而不得内提。故命门必须要突出而不可。“十三势行功歌”对此开篇即说:“十三势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太极拳的动作都是腰的来回转圈。此为练带脉之气。带脉总司一身经脉的束拢。带脉气畅,则一身经脉皆能经之而有序不散。带脉犹如地球的维度线,百会会阴的虚线犹如地球的经度线。气作为能量犹如地球的磁场在带脉和中脉的加持下才能作用周身。所以,带脉的作用极大。而命门不开,带脉就气行不畅。
丹田也叫做气海。是后天气的聚集之处。气的出和入都是在这里。它要和招式的收放同步的张缩,练之得法会伴有真实的松沉感、灼热感和自发的转动感。
两个手的劳宫要经常的遥遥相对,如抱球状。此时劳宫穴是内含、内收的,翻手朝外的时候劳宫穴是外突、外放的;涌泉区域平时都是松松的舒展感,在招式完成的瞬间有个收拢感。

劳宫和涌泉就好似地球外面的大气层的两个重要的节点。地球的能量场是受着大气层的影响的。同理,人体这个能量场是受着脚底涌泉和手上的劳宫影响的。
劳宫接天气,涌泉接地气。天地之气收于体内为我所用。因此,在练拳、练功当中还必须要重视这两个部位。劳宫和涌泉内收为采,为纳;外展为战,为吐。是人体之气和天地之气相互转换的两个奥点。
以上说的这些是整体都要同时做到的,很难!可是真正的太极拳高明也就高明在这些难度上了。
在运行路线上体现在处处守中、用中、打中。守中就是守护好自己的中线,守护好自己的动态平衡。用中是指一切的收放都是从中而出的。即收要收到中,放要从中放。
守中和用中是不可分割的。手是两扇门。通过沾粘住对方,结合腰胯的走化做到分切来力,不破坏自己中门平衡安舒的同时,再将所蓄的劲力从所有部位的中间点反作用到对方中线上。这就形成了打中的效果。
自己的中不被破坏就叫做“我顺”,对方的中被我破坏了就叫做“人背”。如果破坏不了,则对方的中就守住了而不背,这个时候的击打效果不好或者没有效果。只要做到了让“人背”,就能发的妙,打的妙。这个火候拿捏是极为不容易的!需要通过系统性的练法逐步递进加上千锤百炼方有达到的可能。
“中”在动作规格上体现在度。即力度和速度要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无过不及”说的就是这个。能“无过不及”就是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就是中。其犹如庖丁解牛,太极拳难练、难成也在于对度的掌控上。
这个无过不及,不偏不倚在大体上是就松紧要适度、快慢要适度而言。而这种松紧、快慢的适度又是就周身上下、前后、左右而言。而周身又是指根据每个式子收到什么程度为无过不及,放到什么程度为无过不及为细节,收和放的衔接转换要如何做才符合无过不及为称量等等。这是“中”在形(行)上的另一层要求的落实。这个中是太极拳、太极功的精髓。处处不离中才是太极,稍有失中即非太极。
这种火候的拿捏控制必须要基于心神始终的内敛,对周身内外的灵敏感应以及气的贯穿始终。因为,气为力之本。能“气遍周身不稍滞”,则用力亦可顺遂。
“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以形导气,只要气感出现就意味拙力减小。这就是“有气者无力”之谓。以气催形,只要控制好气,自然也就相当于控制好了力。那么在推手当中才能做到极好的粘黏连随的效果。故在练法上古谱有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本人肖像  翻用必究


两仪
wen yu tai ji wen hua
两仪即阴阳。阴阳是个总的概念,具体到身体部位则是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不知此,不重此则必练不出真太极。身体各处阴阳必须要对称运动,同步运动,咬合运动,交替运动,叠加运动。若想做到这些,必须要神敛,意灵,气顺,劲圆,守中,合住,松柔。
今人多是偏于其一,而不能全其二者。如顾前不顾后,顾上不顾下,顾左不顾右,顾外不顾内。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正应“偏阴偏阳谓之疾”。只有两两同时照顾到,双双合得住,才可谓练的是真太极。
阴阳体现在劲上则是要有刚有柔,柔可应需而变刚,刚亦可应需而变柔;
在式上则是要有收有放,收要蓄得满,放要发得快。即发即蓄,即蓄即发;
在步上则是要有进有退,有顾有盼,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定步练法都是基础拳架练法,活步练法是高级练法;
在手上则是要有翻有覆,翻手接,覆手打。翻完即变覆,覆完即变翻;
在身上则要有吞有吐,吞如弓张若圆月,吐似箭射往无前。
总之,阴阳原理无处不在。此不过是举其一而反其三。

本人肖像  翻用必究


三才
wen yu tai ji wen hua
三才者,“以一身言之:肩以上部位包括手臂和头为上节,为梢节,肩以下到胯以上为中节,胯以下到脚底部为下节,为根节。”
“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毕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
故不知三节者则必不会用三节。三节不会用则练太极拳必手不顾脚,脚不顾手。举手投足不协调,不连贯,则化不能圆满,发不能整体。若想练出整体力,三节不合皆是空。
在行功走架之运用而言,劲必须要从脚下起,最终在手上现。而欲要劲从脚下起,须要做到先向脚下松沉,因为太极用的是反弹力,折叠劲。没有下去的作用力,就形成不了向上的反作用力。
而这种作用力不是下压的力,这种力不用学,人本能就会。太极拳的作用力是松沉出来的,这种力的形成必须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而前面已经说过,力由气而来。所以,气能顺遂的下沉到脚,则力自然就可到脚。
这种作用力的形成和反作用力的衔接就好似把我们自己练成了一个皮球。皮球自由落地,触底即向上反弹的道理和现象是一样的。所以,太极拳练的不是蹬地之力,而是借地之力。
“消息全凭足底功,绝非用力脚下蹬。”这就是真正的太极拳的由一独特之处。但是更科学,更高级,也更难掌握。不在内里的神、意、气上做一番功夫,光是在外形上捉摸,练一辈子都练不出来。真正的太极拳肯定是内外双修的。
太极拳劲路的形成在劲起于脚的基础上,要通过行之于腿,主宰于腰,气贴脊背,形于手指而来。这个过程不许有丝毫的躐等。躐等即断,断即不整。
行之于腿更好的说法是古谱“十六字关要”当中所说的“纵之于膝”。这是公开的秘密,但是没有几个人注意,重视!
主宰于腰是指无论上下,前后,左右,劲路的上下贯通都必须要通过腰的串联而不可。松沉到脚离不开松腰落胯。做不到松腰落胯,就无法松沉到脚。所以,松腰落胯很重要。
劲的上行,需要经过腰瞬间领那么一下。可太极拳是随着式子来回移动重心的,所以无论是从后到前的劲路上行,还是从前到后的劲路上下,或是左右横向的劲路上行又都离不开两个胯的来回传导劲。离开了胯,两条腿就分了家,就说不上话,劲路也会断。
气贴脊背说的是劲路要从脊背上行。这就必须要建立在命门外突和含胸拔背的前提下。不如此,劲路就无法从脊背上行,后果或是在躯干处断掉,或者从体前逆行。
体前为任脉所在,任脉主降。背后为督脉所在,督脉主升。气到则力才能到。所以,想形于手指,则必须要凭藉督升的特点,反之任脉是上不去的。硬上必伤自己。
练内功必须要懂得人体的经脉的走向和各个气脉的属性。这就好像心脏干不了肾脏的事,肾脏干不了肺脏的事等等的道理是一样的。
气能上行于背,则劲力也就能到背上。因气到力自到。所以,离开内气勿谈谈内劲。气在背后夹脊关后,会分做两股经两肩到两肘,再到两手。因太极拳是以形导气的,所以有肩催手,手催肘,肘催腕之说。这是上节部分在练拳中的概要。
形于手指不仅仅是指劲要上手,说的更是手上要有“活”。太极手要手如瓦垄,手太阴肺经的大指和手阳明大肠经的食指要轻轻挑起。前者为掤字诀,后者为擎字诀。
练拳不挑领此二指,手上就空如无物。中指为拨字诀,无名指为掠字诀,小手指为分字诀。接手必先用掤、擎两诀,化发用拨、掠、分三诀。本门谱文有曰:“开关通窍法,全凭指头灵。”出手如锯条,收手如勾挂。手上全是功夫全是活,手上没有活,对方的中门就进得不妙。
手诀分得清,每个手指都在练的时候根据不同式子去有意的动,则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久而久之,手部之三阴经和三阳经也就都开了。气脉不开,手就不活。气滞人就僵硬,人能柔和软乎则气必畅通。
所以说,“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毕生。”

下期文章预告:太极拳内功修炼秘法(三):四象五行非玄语,六合七星在吾

佛法千言万语,终究不出心性二字;道法万语千言,归根只是了命神通。
家家有法家家练,各个不同各个成。古传有道不二法,太极一事无双功。有缘千里来得法,无缘法在眼前空。
真功不是下苦功,练不得法老亦空。一句若明不多语,多语也是难练成!
先修筑基体,次练化气功,须开白虎锁,再解缚龙绳。立于白云上,行于水浪中,坐在混沌里,卧在好家风。——薛文宇


7月23日:杨八五古传内功练法(辽宁辽阳)培训信息


8月08日:李氏古传太极十三势(山东淄博)培训信息

点下在看,写个留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