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回复: 0

探秘关宁军·军制篇21——明朝国产火器为啥成不了气候?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20 16: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宁军,晚明镇辽之精锐,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但其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探秘关宁军'系列文章正式上线,我将以《地形集》《军制篇》《战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块为纲,全面探寻明末辽东,深度探秘关宁辽军。
本文《探秘关宁军·军制篇之二十一——明朝国产火器为啥成不了气候?》是我'探秘关宁军'系列的第二十七篇文章。
关于'关宁铁骑人手一根三眼铳'的谣梗,我在《大明王朝的叹息——被“智子”锁住的火器技术 》一文中已经给出过质疑的依据,今天这篇文章将在其观点基础上,继续探讨明朝自产热兵器难以迭代、升级的原因。

明朝并不缺少能工巧匠,但他们的技艺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手艺'——师徒之间身口相传,难以在陌生人社会建立起大规模分工协作。
而后者,正是火器生产由'小作坊'向'大工场'迈进的社会基础。

要实现大规模精细化生产,还必须对人员、材料和经费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建立专门的生产系统,但这种精细的工商业模式显然与明朝小农社会的基色不兼容
明朝虽然也会把工匠和原材料集中在京城的几座大院里干活,但那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化分工网络还差十万八千里。

规模的庞大不代表思维的繁荣,品类的繁多掩盖的是技术的荒芜。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曾一针见血地评价:
'今制火器者,类愈多而愈无实用……似不必务广而废精也。'
何况规模庞大也仅限于皇城之中,在边关卫所,世代炒铁的军匠们还在简陋的工棚中重复着枯燥的徭役。

洪武开朝时,大明最顶尖的火器工匠都被集中在京城的鞍辔局军器局,到了正统年间,两局官军、民匠已达5700名之多,由1名太监总管,另设1名内使(也是太监)和1名工部侍郎佐助。
到成化时,工匠人数大幅减少,而作为皇家代表的驻场太监反而增加了20多名。
热兵器生产对标准化的要求远比冷兵器高,必须建立严格统一的管理,而不能由小农模式的生产部门粗放经营,在这方面,明朝甚至比不上1500年前的秦朝。
具体来说,军器局隶属于工部,主产冷兵器,兼营少部分火器;鞍辔局则归内臣管理,营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其中热兵器占比较军器局稍高——也就是说,明朝皇帝会把最精锐的武器交给太监而不是文官主理

鞍辔局位于京城东南角,设掌厂太监一员,贴厂佥书数十员,辖匠头九十名,每个匠头辖小匠若干名。
明中后期,太监主管的火器部门进一步扩张——王恭厂(安民厂)为明代又一兵器制造机构,位于京城西南,设掌厂太监一员,贴厂、佥书数十员,其下有匠头六十名,小匠若干名。
军工经费由工部发放,王恭厂和鞍辔局四六分成。
此外,明代内府兵器制造机构还有兵仗局针工局

兵仗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太监十余员,负责制造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及'各样大小神器';针工局负责制造衣袄等。
生产方面,各厂、局自行经理,虽然名义上有工部和内府总管,但这些上级机构并不具备统一协调人力和物资的权能,更谈不上专业化的技术分工。
经费方面,户部本应作为中枢统筹全局,但它实际上却更像一个大型的会计机构,只在账目上监督各业务机关、地方衙门的出纳。

这种颓制根本看不见改进的希望,因为到了16世纪中叶,整个明朝已经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中僵化成一潭死水,火器生产作为其中'无关紧要'的一小淤,更不可能出现什么自主流动——不光是技术条件达不到,文官集团也不允许,因为升级所需的要素,已经超出当时文官集团的理解和控制范围了
讽刺的是,几乎'文盲'的太监反而比饱读四书五经的文官们更能接受新知和进步。
但也仅仅是'接近',毕竟火器和太监都是维护皇权'居重驭轻'的关键,不可能放弃官营,向全社会开放,去引入民间创新的无限可能。

明代的主要火器禁止京城几厂之外的部门制造,只有最落后的火器才能由外卫少量自产。
洪熙元年,镇守万全右卫都指挥佥事黄真因'私造应禁兵器'而被降为指挥使;成化十三年,甘肃总兵署都督佥事王玺强调:'除神枪系内府机密重器,在外不许成造,其手把铜铳宜以不堪者改造'。
其中提到的'手把铜铳',是一种元朝就在用的火器,在最原始的火门枪范畴里也算原始派了,但到大明正统年间,仍然是外卫允许自产的少数几种宝贝疙瘩之一。
宁夏各卫就曾评价手把铜铳是'兵器中最能制虏者'。
景泰元年,辽东反映'原铳发辄不继',故于铳上置枪头,成为'改良手把铜铳',但就是这么一点粗糙的叠加,竟然也要'命付兵仗局造之'。

除此之外,明代内地制造的军器除部分留存外还要'按数解京',有时征本色,有时征折色。
嘉靖四年六月,巡按直隶御史熊荣奏请:
'永平、山海等一十九卫所,俱密弥边方,常有虏警……请如万全都司例,将各卫所造完及以后年分军器,收贮旁近诸府州县库内,以便给所在军士领用'。
兵部回复:'诸军戎具不备,诚宜给予。但岁输军器入京,乃国家旧制,若依各边事例一切存留,将来京库日就减少,似非居重驭轻之体。'
居重驭轻——这就是明朝统治层的垄断思维,即使导致火器技术原地踏步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朝廷能够'居重驭轻'

正统六年七月,明廷令宣府停止制造'神铳等器',因为'旧无在外成造之例,虑日久传习者多,必有泄露'。
在这种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下,明帝国不允许、更无能力开展全面的改革,只能采用原始的军事组织方式——先进的部门后退,不要与落后的部门脱节。
下一期,我们就来看看火器在明中后期军队中使用的真实情况。
作者/首发时间:虎头彻/2021.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