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回复: 0

【原】治胆胀证精选的药方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15 0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治胆胀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胆胀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9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胆胀是以右胁痛胀,口苦,善太息,多伴有胃脘胀满,并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由七情所伤、饮食不节等因素致肝胆疏泄失职,脾胃升降乖逆,胆腑壅胀而成。西医学中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慢性胆管炎、胆道功能失调症、胆汁瘀积症、胆石症等,如具有胆胀特点者
1.肝胆气滞 证候右胁胀满或胀痛,甚则痛涉右肩背,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口苦,善太息,情志抑郁,食少纳呆,妇女乳房胀痛,舌红或淡红,苔薄白,脉弦。常用方
1.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加减:
1. 胁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2. 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槟榔或元明粉;
3. 大便溏薄者,加薏苡仁、茯苓;
4. 腹胀满者,加大腹皮;
5. 脘腹痞闷,舌苔白腻者,加厚朴、苍术、陈皮或藿香、佩兰;
6. 食少纳差者,加焦麦芽、焦山楂、鸡内金;
7. 口苦心烦甚者,加山栀子、黄芩、龙胆草;
8. 头晕目眩明显者,加菊花、钩藤。
9. 胆中有砂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
临证参考:柴胡疏肝散加减,为临床治疗以气滞为主证的理想有效方剂。临证所见气滞兼夹湿、痰、食、热等诸邪合病者为多。常多伴胃脘胀痛,便秘腹胀,治疗应加强和胃理气通便。解除胃气壅滞,腑实不通,对胆胃和降,至关重要。
本类患者多伴情志抑郁,因此,除药物治疗外,应进行心理疏导,睡眠欠佳者,应解郁安神,用合欢皮、清半夏、生龙牡较好。睡眠差日久,纳食不香,心情抑郁者,用百合30g、生麦芽10~15g、合欢皮15g、生地黄10g治疗效佳。有些患者对胁痛胁胀不予重视,而多注重胃病症状,治疗还应重点疏肝利胆,理气以治胃。
2.肝胆气逆 证候右胁胀满或胀痛,伴脘腹胀闷,暖气频作,呕苦,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大便不畅,少腹痛胀,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常用方
2.旋覆代赭汤加减,
旋覆花9克 人参6克 生姜15克 代赭石3克 炙甘草6克 半夏12克 红枣12枚  郁金6克、香附6克  
加减:
1.若气逆较甚,胃虚不甚者,代赭石可重用至20-30克,以增强其重镇降逆之功;
2.若痰多苔腻者,可加茯苓、陈皮等以化痰和胃;
3.若腹胀较甚者,可加枳实、厚朴等以行气除满;
4.若腹痛喜温者,可加干姜、吴茱萸、丁香等以温中祛寒;
5.若舌红苔黄脉数。有内热之象者,可加黄连、竹茹等以清泄胃热。
加减:
1. 胃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藿香;
2. 呕吐痰涎稀水者,加苏梗、瓜蒌;
3. 呕吐苦水,胃脘烧心或疼痛者,加左金丸;
4. 胃脘冷痛者,加毕澄茄、苏梗;
5.口苦甚,舌苔黄腻者,加黄连、厚朴,减生姜、半夏用量;
6. 心烦易怒甚者,加栀子、丹皮、夏枯草;
7. 胁痛甚者,郁金加重量并用姜黄,或可加重白芍用量,配以甘草缓急止痛;
8. 大便不畅,少腹痛胀者,加生白术(重用)、炒枳实、枳壳、乌药;
9. 若舌红,口干者,加生牡蛎、木瓜,减半夏、生姜、党参;
10. 嗳腐、纳少者,加炒白术、炒枳实、山楂。
临证参考:
   本证可重用代赭石、半夏;
   如气逆较甚,还可加重白芍、郁金、川楝子用量;
   如烦躁不安,气逆不下,可酌情选用镇心安神之品。
若肝胆气逆,肝胃不和,症见泛呕酸水,右上腹隐痛或不痛,脉象缓,舌质红润者,可用温胆汤加吴茱萸、木瓜、乌梅以清胆和胃,柔肝敛降,理气止呕。
3.肝胆郁热 证候右胁灼热而胀痛,口苦口渴,心烦失眠,胃脘痞满热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常用方四逆散、
3.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减。
北柴胡3克 枳壳3克 白芍3克 炙甘草3克  制香附3克郁金3克、川楝子3克、延胡索3克、栀子3克、黄连3克、吴茱萸0.5克加减:    
1.咳嗽者,加五味子1.5克,干姜1.5克;
2.兼下利,心悸者加桂枝1.5克;
3.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克;
4.腹中痛者加炮附子1枚;
5.下利重者,用7两水煎薤白9克,取4.2两,去滓。把3克的药粉放入药汤中,再煎取2.1两,分二次服。
6.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
7.有热者,加栀子、川楝子。
加减:
1. 头晕头痛者,加菊花、石决明;
2. 泛酸烧心者,加瓦楞子、乌贼骨;
3. 兼食积者,加焦神曲、焦山楂、连翘、焦槟榔;
4. 兼大便秘结者,加酒大黄或全瓜蒌、枳实;
5. 心烦失眠者,加丹参、酸枣仁。
临证参考 本证治疗重点在于疏泄气机,使肝胆气机条达,不致郁而化热,方中黄连、栀子用量不宜大,以防苦寒阴凝抑遏致郁热不得宣散清疏。治疗中应保持大便通畅。
郁热、郁火每每多易兼夹食、湿、痰诸郁,临证治疗宜兼顾。本证最易伤津耗阴,治疗时除发散清泄外,宜刻刻注意顾护阴液。
4.肝胆湿热 证候右胁胀满或胀痛,口苦口臭,善太息,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食油腻,面黄目黄或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如陶土,或往来寒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细。常用方大
4.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北柴胡24克 黄芩9克 白芍9克 半夏12克 生姜15克 炙枳实4克 红枣12枚 大黄6克 茵陈30克、栀子9克、槟榔9克、郁金9克、黄连9克 
加减:
1.如胁脘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2.恶心呕吐剧烈者,加竹茹、黄连、旋覆花等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功;
3.如连日不大便,热盛烦躁,舌干口渴,渴欲饮水,面赤,脉洪实者,加芒硝以泻热通便;
4.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5.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
加减:
1. 腑实便秘者,重用大黄,可加元明粉;
2. 小便黄赤者,加滑石、通草、车前子;
3. 胆道结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
4. 兼有胃痛,脘胀嗳气者,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
5. 热盛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
临证参考本证治疗之重点仍在于使肝胆气机条畅,升降复常,此为治湿热之因,而非治湿热之象。此外,六腑以通为用,患者便秘腹胀较重时,应重用枳实、大黄、槟榔等利胆通腑之品,使大便次数保持在每日2~3次,用下法以祛除胆胃之实热积滞。若湿热不解,反蕴结化生热毒,症见右胁下疼痛或有包块,疼痛持续不解,脘腹痛拒按,伴高热,面红目赤或全身深黄,甚则神昏谵语等症,则证为热毒炽盛,内陷心营,当急予清瘟败毒饮,或加用安宫牛黄丸,并中西医结合救治。
5.肝郁脾困 证候右胁胀满或胀痛,口苦口粘,胸闷善太息,身困乏力,脘痞腹胀,食少纳呆,妇女白带量多,大便粘滞不爽或便溏,舌苔白腻,脉弦细或弦滑。用方
5.四逆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
北柴胡9克、枳壳9克、白芍9克、陈皮6克、藿香9克、佩兰9克、苍术9克、厚朴9克、茯苓9克、薏苡仁9克、青皮6克 
加减: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加减:
1. 湿渐化热,白腻苔变为黄腻苔者,加黄芩、黄连、车前子,减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用量;
2. 食少纳呆者,加焦三仙、木香、砂仁;
3. 大便不爽者,加槟榔、木香;
4. 肢冷便溏者,加附子、干姜;
5. 右胁胀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
临证参考本证治疗,疏肝理气与理脾化湿同等重要。因其为肝郁及脾,木不疏土之肝郁脾困,湿浊中阻之证,与土虚湿阻木郁之证不同。后者以健脾化湿兼以疏郁为大法,以香砂六君子加减。理脾与健脾不同,理脾是治疗脾为湿困,通过祛除湿邪以复脾胃健运之职,以建中焦升降之机;健脾是治疗脾虚而致运化障碍,水湿内停之证,是以甘温补气益中升阳,强健脾胃来消除湿困中焦的。二者一为治实,一为治虚,应予区别。对本证湿阻非因脾虚致者不可用补气健脾之法,否则愈补愈壅,湿邪难除。
6.肝郁痰阻 证候右胁胀满或疼痛,口苦,善太息,口吐痰涎,或咽中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膈满闷,情志抑郁,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弦细或弦滑。常用方
6.四逆散合温胆汤加减。
北柴胡、枳实、生白芍、陈皮、清半夏、茯苓、竹茹、制香附、郁金、瓜蒌皮、苏梗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加减:
1. 失眠者,加合欢皮、远志;
2. 舌苔黄厚腻或咯痰黄稠者,加胆南星、黄芩;
3. 痰黄目赤,急躁易怒者,加青黛、海蛤壳;
4. 痰瘀互结,舌质紫黯者,加丹皮、丹参、桃仁。
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40岁以上的肥胖女性。肝郁痰阻每多兼热象,治疗多兼用清热之法。对脾气虚弱明显者,痰郁减除后,则当以益气健脾,化痰理气解郁法善后,同时采用非药物疗法如运动、气功等辅助治疗减轻体重。临证常见痰瘀互结而使病情加重,如遇肝郁痰阻夹瘀,则应在方中加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莪术、姜黄、威灵仙等。
7.肝胆血瘀 证候右胁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口苦,善太息,面色晦黯,肌肤甲错,妇女月经不调,经色紫黯、有块,或痛经闭经,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弦细或弦涩。常用方金铃子散、
7.失笑散合猬皮香虫汤加减。
川楝子6克、延胡索6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香橼6克、佛手6克、炙刺猬皮6克、九香虫6克
加减:
1. 面色无华,头晕气短者,加黄芪、当归;
2. 心烦易怒,日赤者,加龙胆草、栀子、夏枯草;
3. 脘痞苔腻者,加藿香、佩兰、厚朴;
4. 胆道结石者,加海金砂、鸡内金、郁金。
临证参考瘀血常与湿邪相并为患而阻滞气机更甚,此时脾胃运化失职,难于服药,应先予芳香化浊,和胃理气之品,再用活血化瘀之法。本证为胆胀病重证,经过合理治疗,病证可缓解,如失治误治,可使病情恶化,出现高热、剧痛、黄疸等症,病情凶险。
此外,肝胆血瘀之胆胀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亏虚,临证治疗当注意扶正以祛邪。
8.肝肾阴虚 证候右胁隐隐作痛,口苦,善太息,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常用方
8.养肝滋肾解郁止痛方加减。
生白芍、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当归、川楝子、乌梅、酸枣仁、郁金、延胡索 
加减:
1. 烦躁易怒,口苦甚者,加栀子、丹皮;
2. 失眠甚者,加生百合、合欢皮、生麦芽;
3. 情志抑郁甚者,加绿萼梅、八月札;
4. 纳差食少,口干者,加焦山楂、谷麦芽、玉竹、石斛、天花粉、太子参、白术、扁豆。
临证参考本证以正虚为主,治疗重在滋补肝肾,且治疗难于速效,须长期坚持治疗。本病到肝肾阴虚阶段,常兼杂湿热和瘀血。兼瘀者宜并施化瘀之法,用药如丹参、赤芍、桃仁等;夹杂湿热者,如纳食尚可,可加茵陈、栀子、黄连、茯苓、薏苡仁等清热化湿药;若纳差脘痞,则宜先予化湿理脾,药如藿香、荷梗、佩兰、厚朴花、砂仁、白蔻仁之类,待食纳好转,再清化湿热或滋补肝肾。
9.阳虚郁滞 证候右胁疼痛,得热痛减,善太息,畏寒肢冷,周身乏力,神疲气短,或胁痛连及少腹,或脘腹胀满,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腰脊冷痛,舌淡黯,苔白,脉弦细或沉细弦迟。常用方
9.益气温阳补肝达郁方。
黄芪、桂枝、附子、吴茱萸、白术、干姜、生白芍、北柴胡、枳壳、制香附、延胡索     
加减:
1. 少腹冷痛者,加乌药、小茴香;
2. 胃脘冷痛者,加毕澄茄、苏梗、九香虫;
3. 腰脊冷痛者,加杜仲、狗脊、鹿角;
4. 中气虚弱甚者,加党参、当归、升麻、茯苓。
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素体阳虚或年老体弱之人,治疗应补阳益气以壮生气之源,重点为健脾温中,以使脾阳振奋,则肝气升发有所依。如脾胃运化恢复,还可常服金匮肾气丸。以壮肾阳,扶助先天。
   胆胀病一般以实热证居多,且由于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为和,故临证治疗多为苦寒清利之剂。由于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屡受攻伐、清利可导致正气耗伤,肝脾不足。因此,对虚实夹杂的胆胀病患者,不宜一味苦寒通下或苦寒清利,否则更易耗伤中气、脾阳。临证当据正邪虚盛情况,或采用攻补兼施之治,药如太子参、柴胡、郁金、青皮、陈皮、茵陈、炒三棱、莪术、谷麦芽、鸡内金、生牡蛎等,或采用以补为主兼清利余邪之法,药如党参、黄芪、炒白术、云茯苓、陈皮、升麻、柴胡、当归、金钱草、郁金、枳壳等。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虚弱之胆胀病,临床常可获得攻清利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所谓以补为通之义。
 1.中成药
  (1)平肝舒络丸(华灯牌,北京中药五厂):每服35粒,每日 2次。适用于胆胀病肝郁气滞证者。
  (2)加味逍遥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每次6g,日2次。适用于胆胀属肝郁脾虚证者。
  (3)龙胆泻肝丸(强字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每服1/2~1袋,每日2次。适用于胆胀属肝胆湿热证者。 
 (4)舒肝止痛丸(京华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1袋,每日2次。适用于胆胀属肝郁、肝胃不和证者。
  2.单验方
  (1)龙胆草、醋柴胡、川芎各1.8g,甘菊、生地各3g,共研为末。1日1剂,水煎代茶。
  (2)柴胡、枳壳、木香各lOg,金钱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
  (3)茵陈、金钱草各30g,郁金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4)郁金6g,白矾5g,火硝1.8g,滑石9g,甘草3g,共研细末。日服1次,3次服完,温开水送服。
3.食疗方
  (1)丹参郁金蜜:丹参500g,郁金250g,茵陈100g,蜂蜜1000g,黄酒适量。将前3味药水煎,加黄酒1匙,煎汁浓缩共两次,将两次药汁约1000ml与蜂蜜10009倒入盆中,搅匀加盖,旺火隔水蒸2小时,冷却装瓶。1日2次,1次1~2匙,饭后开水冲服,3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胆火旺、湿热重之胆胀、胁痛。
  (2)乌梅虎杖蜜:乌梅250g,虎杖500g,蜂蜜1000g。乌梅、虎杖浸洗后,煎1小时取汁,再煎第2汁,共得1000~1500ml,与蜂蜜同入砂锅,小火煎5分钟,冷却装瓶。1日2次,1次1匙,饭后开水冲服,3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胆胀者
  (3)金钱草80g,银花60g,瘦猪肉1000g,黄酒2匙。两味药洗净与瘦肉块共炖,入黄酒,弃渣,饮汤吃肉。每日2次,每次l小碗。
  (4)鲜小麦杆lOOg入砂锅煮30分钟,放白糖少许,每日3次,每次小半碗,代茶饮。
  (5)鲜香橼1~2个,切碎放入碗中,加入等量麦芽糖,隔水蒸数小时,以香橼稀烂为度,每服1匙,早晚各服1次。
  4.针灸
取反应点、右足三里、中脘、右阳陵泉等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前两穴加灸2~3壮,中脘加艾条灸,隔日1次。
胆胀现代研究
  胆胀病涉及了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管炎等胆系疾病。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病症疗效显著,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对胆囊结石具有防石、溶石和排石作用。兹将有关胆胀治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1.辨证治疗的研究
  罗咏治疗80例慢性胆囊炎,分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郁脾虚3型,予不同辨证方药治疗。结果近期治愈20例,显效35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95%,以肝胆湿热与肝郁脾虚型疗效较好。认为本病病机初为肝胆郁结,久则胆汁瘀积,阻滞血脉,郁而成瘀。指出病变关键在于“郁”和“瘀”,治疗重点为疏解肝郁和活血化瘀(新中医,1996,:19)。1979龙华医院对274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进行了辨证分析,发现肝胆气郁型占44.53%,而肝阳不足占55.4%。认为对于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症的辨证应重视肝肾两脏的关系。朱承胜治疗54例慢性胆囊炎,共分郁热气滞、郁热血瘀、郁热湿热、郁热阴虚、郁热中气不足、郁热胆气虚寒6型,以疏肝清胆为治则,结果总有效率达92.4%。认为病变早期以郁热气滞为主,多属实证,久病耗气伤阴损阳,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治疗以疏肝通利,兼顾气血阴阳为原则(新中医,
  2.主方加减及专方专药研究
  张德荣以疏肝利胆汤(柴胡、郁金、元胡、川楝子、金钱草、威灵仙、白芍各30g,青皮、枳实、黄芩各12g,木香、清半夏各lOg)为主方,根据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胃不和,肝郁脾虚等证加减治疗急慢性胆囊炎7794例,l临床治愈率98.5%(北京中医,1996,:26)。隗合坤以健运脾胃法治疗胆石症静止期气滞型病例200例,治疗组基本方为枳壳、生黄芪、芒硝、郁金、香附、鸡内金、虎杖、金钱草、山药,随症加减;对照组基本方为柴胡、郁金、香附、金钱草、广木香、枳壳、大黄,随症加减。结果近期、远期疗效均差异显著,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邢萍报道以清胆灵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94例,并设消炎利胆片对照组80例。清胆灵胶囊以牛胆汁为主原料,浸泡以下药物:柴胡30g,郁金、木香、虎杖、白术、半夏、白芍、鸡内金各60g,晾干后粉碎混匀,装胶囊每粒0.25g,1次5粒,1日3次。结果清胆灵胶囊总有效率98.93%,消炎利胆片为88.75%,差异显著(尸:671)。牛树凯以胆复康冲剂(柴胡、黄芩、栀子、木香、白芍、桃仁、赤芍、蔻仁、鸡内金、青皮、金钱草、茯苓、通草)治胆囊炎、胆石症200例,其中治愈48例,显效76例,好转70例,总有效率97%,对胆囊结石直径小于0.5cm及泥沙样结石,经胆囊造影排石率达62%。手术后胆复康治疗组50例,设西药对症治疗对照组50例,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此外,丁庆祥等以中药注射液(冬虫夏草、白芥子等制成油剂)注射华佗夹脊、(督脉左右旁开1.5寸)平第6~12胸椎及腹部压痛点,治疗慢性胆囊炎96例,治疗间隔20--一25天,每3次为1个疗程,痊愈率达65.6%,好转率29.2%,总有效率94.8%(北京中医,
  二、实验研究
  牛树凯等以胆复康冲剂治疗Scott胆结石动物模型豚鼠,结果给药组豚鼠胆汁流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277)。庄赞松通过观察人、兔口服中药茵陈胆道汤对胆汁前列环素和血栓素的稳定代谢产物6-keto-PGF10与TXB:的检测结果影响,探讨了胆管炎胆汁前列环素、血栓素的变化及中药对其影响。结果显示,急性胆管炎时6-keto—PGF。。及TXB。明显增高,二者比值下降,用药后前两项下降明显,比值增高(中医杂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