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回复: 0

《道德经》| 面对生活中的棘手难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开局?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14 16: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小江老师2020
龙虎山道教
今天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在以“无”为本的理论立场之上,王弼注释:“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成之、熟之,为其母也。”——这样的理解历来为人所接受。相较之下,河上公针对这一句的注释虽然同样是以“无”为本,则更有看点: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东晋《神仙传》当中记载了一则关于河上公给汉朝皇帝传《道德经》的传说:传说汉孝文帝时,面对《道德经》的古奥晦涩,朝中无人能解其义。后来,皇帝听闻黄河边上有一老者谓河上公,能解《道德经》,便派人去请,谁知老头还挺高冷,不来。这孝文帝也算好学,没办法,就只能带人亲自拜访老头。皇帝带领文武百官一众人等来到河上供草屋门前,老头却懒得开门迎接。堂堂天子,接连碰壁,最后还吃个闭门羹,当着文物百官,这面子往哪搁?于是皇帝便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老先生虽然有学问,但也是朕的臣民!怎么连这些作臣民的基本礼节都不知道呢?!”河上公这才把门打开,然后慢悠悠飘到半空中,居高临下地对皇帝说道:“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间又不碰人,怎么就成了你的臣民?”皇帝这才知道自己遇见了神仙,赶忙下车、低头下拜,并最终求得了河上公对《道德经》的注释。

——这是题外话,让我们回到正题。 河上公注释的看点在于:道无形,故不可名也;有名谓天地。“道”,既是天地宇宙的来源,又同时花生天地宇宙。但是“道”究竟是什么呢?无形无象,恍兮惚兮——不知道。“名”,作名词是“概念”,作动词是赋予概念,即“定义”。我们通过语言或概念对“道”所作出的任何定义(名),都是对“道”的限制,因为定义就是“限制”(试图将“道”限制在某个范围当中),而“道”是无限的;但是,如果不对“道”下定义,我们又该如何去领悟和学习“道”呢?“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清静经》我不能定义它,但又不得不去定义它,就勉强称其为“道”吧。这是“道”与“名”,“无”与“有”之间的辩证关系——让我们将哲学思辨暂时止步于此。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段注释的启发,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领会:虽然,我们在给宇宙万事万物下定义(名)的过程中,并不能很有效地穷尽其自身内涵(道性),甚至有可能产生其他误解(任何对“道”的描述,都不尽然,都有可能产生误解)。但是,如果我们不勉强地去尝试着先下一个定义(先聚焦一个方向),就永远不可能找不到正确的前进途径(道)。

手电筒的照射距离非常有限,一般在10米左右,超过10米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超过10米就找不到方向(道)了——因为光(能量)消散了;所以,如果想要在黑夜当中探测10米以上的距离和方向,我们就需要能够聚集光源(能量)的聚光灯。人类的注意力及其运作模式,与上述情况非常类似: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以及触不可及的未来,就好象是在黑夜中寻走,我们必须要先集中注意力(精神之光),才能看清楚某一个具体的方向或某一个具体的事物;相反,如果我们缺乏专注力,就会很快陷入胡思乱想和焦虑抑郁当中——深深地陷入精神和思维的黑夜。找不到方向,只能原地打转,寸步难行。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在中学的时候就展现出过人的美术天赋,并就此得到了许多师长的肯定和赞扬。但是这一天赋并没有得到了很好的打磨,高中毕业以后,他放弃了高考和艺考——放弃了所有发展天赋的机会。从此以后,除了上网打游戏,就是闲聊他的理想:要去给游戏公司作美术设计。关键问题在于,他的理想永远只能停留在嘴巴上,从不行动。就这么过了20多年,他从18岁的小伙变成了36、37的中年大叔,一事无成,一事不能,还蹲在家里啃老。只是,每天,更加不可控制地谈论着他永远无法付诸于实践的理想(这些喋喋不休实际上是他的心理补偿,通过不断谈论理想来平衡自己未曾行动的愧疚感)。

理想、计划、概念,都很庞大,都很高远,它们就好像黑夜中的精怪(在精神上,也一样),迷人又振奋——但是要小心,它们同时也是虚无的幻影,很容易将人引入黑夜的沼泽,然后再也走不出来。因此,我们的精神必须要对理想、计划、概念进行聚焦。这就好像炼丹提纯,在一锅沸腾的药水当中,提炼出具体的、成型的丹丸——然后留下一堆药渣。所以就涉及药材的选择、锅炉的定制、火候的掌握等等具体的细节,当我们将所有概念付诸于实践,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折腾了一段时间以后,最后终于提炼出一颗小小的药丸,并且留下一大堆药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从虚无当中定义某个具体事物的过程:从无到有,从概念到现实。唯有通过具体的行动与尝试,我们才能在虚无的黑暗(无名)当中,聚焦到某一个具体的方向或事物(有名),我们才能将一切理想、计划、概念(虚无)提纯为具体的现实成果(药丸),并为之留下一大堆失败的、错误的废案(药渣)。面对未知的未来、棘手的难题,在生产出一大堆药渣(失败的尝试)之前,没人知道正确的方向究竟在哪。换言之,唯有通过不断的试错,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在虚无的黑暗中当中寻找道路,碰壁是不可避免的,唯有通过碰壁排除错误方向,最后才能筛选出正确方向——直线距离进步100米的代价,是兜兜转转碰壁1000米(甚至更远)

在教导学生写作的过程当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是去帮学生纠错——当他把所有的错误都规避以后,文章就像样了。因此我最后发现: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进步多远,除了必要的智力因素之外,关键取决于这个人的受挫能力有多强。有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总是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当我给他指出两三次以后,他进行了改正,第四次作业交上来,规避了这个错误,然后就进步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从此以后,我再也收不到他的第四次作业。这样的学生,他的写作能力只能永远地停留在拙劣与混乱当中;他的精神自愿陷入黑暗的沼泽,并不想从中走出来;就好象我那个高中同学,让自己永远地躲在父母的庇护当中,被安全和温暖扼杀了他的人生潜能。——教师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总结:将理想、计划、概念付诸于现实,为此做点什么,即便做得不对,即便总是尝试失败,也远远胜过什么都不做:走错路,证明排除了一条错误方向,距离正道又进了一步。从无到有,从无名到有名,从概念到现实,我们需要聚焦、需要提纯、需要具体的行动——但是这样的行动并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还需要面对一系列的失败(试错),然后不断修正、不断调整,才能最终摸索到相对正确的方案或方向(道)。综上所述,玄谈一堆,回到我们的标题:面对生活中的棘手难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开局?用大白话总结就是4个字:干就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