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回复: 0

武术四法及由武入道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10 16: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徐皓峰解析中国“武士道”,提到武术有演法、练法、用法、心法,“以武求道,以功致诚”,颇有同感。
何以有同感呢?
因为之前我曾多次阐示武术的内涵,以及武术的真正意义。师兄王先栋说过,武术有供看的,有供练的,有供战的。我讲供看的就是指表演套路,套路里面虽有拳法招数,但主要的是锻炼身体,展示身手,供人观赏的;供练的是指内功,力道,拳法等,不以好看为标准,而以长功力,练拳法(打法化法)为目的,动静结合,以单式重复操练为主;供战的是指模拟攻防或对抗训练的实战打法,因人而异,自由组合和发挥,得意技(即绝招)由此而得;至于心法,则是实战的战术经验、打法要领、心理意念,以及武功修炼高层面的心得要旨等。

暗藏门佛汉拳法没有单练套路,对练套路也是攻防为主,不具观赏性。在佛汉拳拳法基础上形成的暗藏门空灵功法,是供练、供战的武功功法,不重演法,注重练法,用法和心法。空灵功法,遵三极,法自然,健身,强身,修身,由武入道,更是将武功提高到了文化的层面,人生的层面。所以看到几位行家所谈,感到说得很好,现将部分谈话转录于下:
武术有演法、练法、用法、心法
史航:确实,看《逝去的武林》的时候,我当时有一个最深刻的印象,跟之前看到的,比如人民体育出版社经常出一些小册子,跟任何一种拳法的册子不太一样,那些对我来说就跟第六套广播体操没有什么区别,它是一个招式。而《逝去的武林》从语法和文法是比较独特的,我记得皓峰说过四种法,今天再给我们说一说吧。

?徐皓峰:武术分四个层次,演法是给外人看的,亮亮功夫。后来成立武士会之后,李存义把形意拳的演法褪去了,不让形意搞表演。第二个是练法,你练的这个方法。有的时候一些身体的动作,中国虽然也有器械的训练,像西方拳击似的,但是往往是一些特殊阶段,或者说给嫡传弟子,他有很高明的器械的训练。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靠自己本身的身体来练,这就是中国武术实操的概念。所以练跟用肯定是有差距的,但是一般教徒弟,就教你练法,功道自然成,你自己去悟。只有门内的弟子,老师给你讲用法,南北武林都是这样。
更高的是传心法,前面三个方法,人只能按步就班,因为当你所面对的,你是一个千年的经验,一个传统的总结,你在这些东西面前,你再聪明也是一个外行,所以在演法、练法和用法的时候人没有自学能力,你的脑子永远不可能开窍,你照着这个练就完了,因为你要学的东西太强大了,这就跟孔子去见周朝庙堂的人,那个东西太强大了,我还去探讨什么根本来不及,我就唯唯诺诺跟着就完了。到了心法阶段,你的程度也到了,你也是一个好根器,老师告诉你心法。人只有到心法阶段才有自学能力跟自悟的能力,得到心法之后你去分析其他的拳,你去吸收养料,或者你总结自己以前,或者按照这个拳某些方面再往前进半步。

?其实像中国武术的普传,李存义往往普传到练法,用法也就透露一点点,透露这一点用来训练部队或者教几个用来撑门面的徒弟。什么是撑门面?就是必须得打,有人来了得打。所以中国武术其实是公开比武的。再往后涉及到练法,好多人练一辈子武术,练法都没有得到,师傅教的都是表演的方法,你用表演的方法去练功,那肯定出不来功夫,因为各个要领、身体的开合程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普传了,但是可悲的是,我们普传的都是卖艺的东西,那大众对武术也会有误解,它应该有的尊贵地位也会被降低。
光盯着技术的话理解不了武术
常学刚:我们再来说《逝去的武林》,我觉得皓峰写的李仲轩,这个文章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编那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文章。有人说他这个文章什么都没讲,你仔细想想也是,他没有谈形意拳的技术,可是确实让好多人如醉如痴。他没有谈武术技术,但是谈武术了。他并没有从一拳一脚谈武术,但是他从整个宏观上来谈武术,从文化层面、思想层面、人性层面,这些东西即使不练武术的人,跟你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果真正谈具体武术的东西倒反而不行了。我们大家都爱看武侠小说,我喜欢看金庸,其实梁羽生的武术写的比金庸内行,打起来都有依据。

金庸里面真正打的时候没有什么,他说的都含含糊糊的。但是我们为什么喜欢看金庸?我觉得他从人性层面、文化层面等来谈,这才能引起共鸣。我倒不是说徐皓峰像金庸,你可能将来比金庸还厉害。我觉得《逝去的武林》起到了让那么多向往武术的人或者对武术不了解的人,你对武术技术可能不了解,但是你能跟武术起共鸣,这是很了不得的事情。见过很多专门谈武术的人在那谈,可是别人却无动于衷。其实真正的武术技术吸引人,可是武术深层次的东西却越来越吸引人。所以我觉得《逝去的武林》就成功了,这个我当时也没有想到,刚开始我也不认识他,拿过来咱们就登着看,因为我们比较喜欢看读者来信,我们就跟捡着宝贝似的。像老先生去世以后,皓峰不写了,我们有点难过,但是也不好办。

我再说点细节,当时写完以后,好多人以为他是武林中人呢,因为武术界喜欢这样,上你家找你去,皓峰的妈妈专门给我打电话,我们说对他寄予很大希望,但是她说我们不希望他做这个。当时挺有意思的,有的要求教拜师,如果不同意的还要跟你辩论。后来他妈妈觉得这是挺不好的环境,挺不希望的。但是后来我发现,真正武术的东西不用你去教化,他自然而然就有明白的。最后皓峰这二十多篇文章给我们《武魂》带来挺好的效益。从《逝去的武林》的刊登,让我对武术的认识从技术层面,或者原来干脆认为是体育项目,因为我们杂志是归北京体育局的,认为是一种体育项目,后来逐渐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你光盯着一个技术的话理解不了武术,离武术远极了,太皮毛了。而且武术这个东西,我觉得是需要不断的,你把你所有人生的经验和体验柔进去,你都能找到呼应,你只要会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